清明节的那些传统习俗

  清明节得名于我国农历24节气中的清明节气,冬至后第105天就是清明节期。清明节气共有15天,作为节气的清明,时间在春分之后。这时春意盎然,四野明净,大自然处处勃勃生机。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   清明作为节日,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效仿于次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习俗。清明和古代寒食节日期接近,到了唐朝,清明节和寒食节渐渐融合为一个节日,即今天的清明节。   清明祭祀习俗   清明祭祀的参与者是全体国民,上至君王大臣,下至平头百姓,都要在这一节日祭拜先人亡魂。据宋《梦粱录》记载:每到清明节,“官员士庶俱出郊省墓,以尽思时之敬。”参加扫墓者也不限男女和人数,往往倾家出动。这样清明前后的扫墓活动常成为社会全体亲身参与的事,数日内郊野间人群往来不绝,规模极盛。   清明之祭主要祭祀祖先和去世的亲人,表达祭祀者的孝道和对死者的思念之情。清明节属于鬼节而通常不被冠以鬼节之名,就在于它所祭祀的主要是善鬼、家鬼,或亲近者的亡魂,重在表达孝思亲情。另外两个鬼节则连恶鬼、野鬼也一并祭祀,重在安抚鬼魂,不让它们作祟。但也不能一概而论。有些地方也有清明节祭祀其他鬼神的做法。上海旧俗就有在清明节举行的专祭厉鬼的祭台会仪式,祭祀那些饿鬼、幽鬼孤魂,防止它们成为恶鬼作乱。这种祭台叫祭厉台。旧上海还有清明节的前一天迎请城隍神的做法。在清明节这天,城隍神要坐大轿出巡祭厉台,以赈济安抚孤魂野鬼,其场面十分盛大热闹。   清明祭祀在清明前后,各地有所差异。旧时,北京人祭扫坟墓不在清明当天,而在临近清明的“单日”进行。只有僧人才在清明当天祭扫坟墓。浙江丽水一带则在清明节的前三天和后四天的范围内扫墓,称为“前三后四”。在山东,旧时,多数地区在清明当天扫墓,少数地区如诸城,在寒食这天扫墓,有些地方在清明前四天内扫墓;现在,一般都在清明这天去扫墓。晋南人则将扫墓的时间分为两次。一次在清明前几天,是各家分头去扫墓。第二次是在清明当天,一个村里同姓的各家派出代表,同去墓地祭祀共同的祖先。上海人扫墓时间,新坟旧坟有别。凡是新近过世的,过了七七四十九天而没做过超度法事的,要在清明节这天请僧道诵经做法事或道场。如果是老坟并已做过法事或道场,扫墓不一定在清明当天,可以前后放宽些,但不能超出前七天后八天的范围,俗谓:“前七后八,阴司放假。”意思是过早或过迟都会失灵。   按祭祀场所的不同可分为墓祭、祠堂祭。以墓祭最为普遍。清明祭祀的特色就是墓祭,清明祭祀被称为扫墓,主要是由于采取墓祭方式。在墓地祭祀,祭祀者离祭祀对象最近,容易引起亲近的感觉,使生者对死者的孝思亲情得到更好的表达和寄托。另一种形式是祠堂祭,又称庙祭,是一个宗族的人聚集在祠堂共祭祖先,祭完后要开会聚餐等,这种祭祀是团聚族人的一种方式。还有一种情况是家在外地工作的人不能赶回家乡扫墓,就在山上或高处面对家乡的方向遥祭。   清明祭祀的方式或项目各地有所不同,常见的做法有两部分内容组成:一是整修坟墓,二是挂烧纸钱、供奉祭品。   扫墓时首先整修坟墓。其做法主要是清除杂草,培添新土。这种行为一方面可以表达祭祀者对亡人的孝敬和关怀,另一方面,在古人的信仰里,祖先的坟墓和子孙后代的兴衰福祸有莫大的关系,所以培墓是不可轻忽的一项祭奠内容。《清通礼》把修整坟墓解释为“扫墓”名称的来由:“岁,寒食及霜降节,拜扫圹茔,届期素服诣墓,具酒馔及芟剪草木之器,周胝封树,剪除荆草,故称扫墓。”   过去由于寒食禁火的影响,纸钱不焚烧,而是挂在墓地的小树上、竹竿上,或用石块、坷垃压在坟墓边。宋庄季裕《鸡肋篇》卷上:“寒食上冢,亦不设香火。纸钱挂于茔树。其去乡里者,皆登山望祭。裂帛于空中,谓之掰钱。”这样,凡是祭扫过的坟墓就有纸幡飘飘,构成清明前后的特有景观。没有纸钱者,一般就是缺少后嗣的孤坟了。后来,一般不再讲究禁火,就把纸钱烧掉。旧时北京清明祭祖的主要形式是“烧包袱”。所谓“包袱”,被祭祀者当作从阳世寄往“阴间”的邮包。过去南纸店有卖所谓的“包袱皮”,即用白纸糊的一个大口袋。这口袋有两种样式:一种是有图案的,用木刻版印上梵文音译的《往生咒》,中间印莲座牌位,写上亡人的名讳,如“已故张府君讳云山老大人”字样。另一种是素包袱皮,不印任何图案,中间只贴一张蓝签,写上亡人名讳。包袱里装有各种冥钱。所供奉祭品主要是食品,品种各地不同,都是当地人认为的并且按祭祀者的经济能力能拿得出来的美味佳肴,或合于时令的特色食品。   清明风俗活动   除了扫墓,清明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相传这是因为清明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以锻炼身体。因此,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别死离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   荡秋千――这是我国古代寒食、清明节时一项重要的节庆习俗。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为秋千。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栓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据《开元天宝遗事》一书记载:“天宝宫中至寒食节,竞立竖秋千。令宫嫔辈嬉笑,以为宴乐。帝呼为半仙之戏。都中士民相与仿之。”唐诗人柳中庸的《寒食戏赠》诗云:“春暮越江边,春阴寒食天。杏花香麦粥,柳絮伴秋千。”此俗一直到元明时期仍十分盛行,这从元朝末年熊梦祥修撰的《析津志》一书的记载中可见一斑:“清明寒食,宫廷于是节最为富丽”,“上至内苑,中至宰执,下至士庶,俱立秋千架,日以嬉游为乐。”   蹴鞠――鞠是一种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这是古代清明节时人们喜爱的一种游戏。相传是黄帝发明的,最初目的是用来训练武士。   拔河在古代叫牵钩、施钩,是古老的角力游戏,先秦时期楚国曾用其来训练士兵。唐朝时期,拔河成为宫中十分风行的一项清明节俗。据《新唐书・中宗纪》记载:景龙四年(公元710年)清明节,唐中宗“令中书省门下供奉官五品以上,文武官三品以上,并诸学士等,自芳林门入,集于梨园球场,分朋拔河,帝与皇后、公主亲往观之”。唐玄宗时,也曾多次举办拔河之戏。据说拔河有祈丰收的意味。   踏青,又叫春游。古时叫探春、寻春等。清明时节,时逢阳春三月,春回大地,草青树绿,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于是,每到清明,人们聚亲约友,扶老携幼,去郊外踏青。顾非熊《长安清明言怀》一诗对此描写得更为详细:“明时帝里遇清明,还逐游人出禁城。九陌芳菲莺自啭,万家车马两初晴。”宋代踏青之风盛行,吴惟信《苏堤清明即事》诗“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和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就极其生动地描绘了宋代清明时节京都人民踏青远足的热闹情景。而宋人周密《武林旧事》一书中关于这一习俗的记载则将一幅清明踏青图惟妙惟肖地展现在人们的面前:“清明前后十日,城中仕女艳妆饰,金翠琛璃,接踵联肩,翩翩游赏,画船箫鼓,终日不绝。”   植树――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因此,自古以来,我国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有人还把清明节叫作“植树节”。植树风俗一直流传至今。1979年,人大常委会规定,每年三月十二日为我国植树节。这对动员全国各族人民积极开展绿化祖国活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放风筝也是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夜里在风筝下或风稳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像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

  清明节得名于我国农历24节气中的清明节气,冬至后第105天就是清明节期。清明节气共有15天,作为节气的清明,时间在春分之后。这时春意盎然,四野明净,大自然处处勃勃生机。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   清明作为节日,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效仿于次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习俗。清明和古代寒食节日期接近,到了唐朝,清明节和寒食节渐渐融合为一个节日,即今天的清明节。   清明祭祀习俗   清明祭祀的参与者是全体国民,上至君王大臣,下至平头百姓,都要在这一节日祭拜先人亡魂。据宋《梦粱录》记载:每到清明节,“官员士庶俱出郊省墓,以尽思时之敬。”参加扫墓者也不限男女和人数,往往倾家出动。这样清明前后的扫墓活动常成为社会全体亲身参与的事,数日内郊野间人群往来不绝,规模极盛。   清明之祭主要祭祀祖先和去世的亲人,表达祭祀者的孝道和对死者的思念之情。清明节属于鬼节而通常不被冠以鬼节之名,就在于它所祭祀的主要是善鬼、家鬼,或亲近者的亡魂,重在表达孝思亲情。另外两个鬼节则连恶鬼、野鬼也一并祭祀,重在安抚鬼魂,不让它们作祟。但也不能一概而论。有些地方也有清明节祭祀其他鬼神的做法。上海旧俗就有在清明节举行的专祭厉鬼的祭台会仪式,祭祀那些饿鬼、幽鬼孤魂,防止它们成为恶鬼作乱。这种祭台叫祭厉台。旧上海还有清明节的前一天迎请城隍神的做法。在清明节这天,城隍神要坐大轿出巡祭厉台,以赈济安抚孤魂野鬼,其场面十分盛大热闹。   清明祭祀在清明前后,各地有所差异。旧时,北京人祭扫坟墓不在清明当天,而在临近清明的“单日”进行。只有僧人才在清明当天祭扫坟墓。浙江丽水一带则在清明节的前三天和后四天的范围内扫墓,称为“前三后四”。在山东,旧时,多数地区在清明当天扫墓,少数地区如诸城,在寒食这天扫墓,有些地方在清明前四天内扫墓;现在,一般都在清明这天去扫墓。晋南人则将扫墓的时间分为两次。一次在清明前几天,是各家分头去扫墓。第二次是在清明当天,一个村里同姓的各家派出代表,同去墓地祭祀共同的祖先。上海人扫墓时间,新坟旧坟有别。凡是新近过世的,过了七七四十九天而没做过超度法事的,要在清明节这天请僧道诵经做法事或道场。如果是老坟并已做过法事或道场,扫墓不一定在清明当天,可以前后放宽些,但不能超出前七天后八天的范围,俗谓:“前七后八,阴司放假。”意思是过早或过迟都会失灵。   按祭祀场所的不同可分为墓祭、祠堂祭。以墓祭最为普遍。清明祭祀的特色就是墓祭,清明祭祀被称为扫墓,主要是由于采取墓祭方式。在墓地祭祀,祭祀者离祭祀对象最近,容易引起亲近的感觉,使生者对死者的孝思亲情得到更好的表达和寄托。另一种形式是祠堂祭,又称庙祭,是一个宗族的人聚集在祠堂共祭祖先,祭完后要开会聚餐等,这种祭祀是团聚族人的一种方式。还有一种情况是家在外地工作的人不能赶回家乡扫墓,就在山上或高处面对家乡的方向遥祭。   清明祭祀的方式或项目各地有所不同,常见的做法有两部分内容组成:一是整修坟墓,二是挂烧纸钱、供奉祭品。   扫墓时首先整修坟墓。其做法主要是清除杂草,培添新土。这种行为一方面可以表达祭祀者对亡人的孝敬和关怀,另一方面,在古人的信仰里,祖先的坟墓和子孙后代的兴衰福祸有莫大的关系,所以培墓是不可轻忽的一项祭奠内容。《清通礼》把修整坟墓解释为“扫墓”名称的来由:“岁,寒食及霜降节,拜扫圹茔,届期素服诣墓,具酒馔及芟剪草木之器,周胝封树,剪除荆草,故称扫墓。”   过去由于寒食禁火的影响,纸钱不焚烧,而是挂在墓地的小树上、竹竿上,或用石块、坷垃压在坟墓边。宋庄季裕《鸡肋篇》卷上:“寒食上冢,亦不设香火。纸钱挂于茔树。其去乡里者,皆登山望祭。裂帛于空中,谓之掰钱。”这样,凡是祭扫过的坟墓就有纸幡飘飘,构成清明前后的特有景观。没有纸钱者,一般就是缺少后嗣的孤坟了。后来,一般不再讲究禁火,就把纸钱烧掉。旧时北京清明祭祖的主要形式是“烧包袱”。所谓“包袱”,被祭祀者当作从阳世寄往“阴间”的邮包。过去南纸店有卖所谓的“包袱皮”,即用白纸糊的一个大口袋。这口袋有两种样式:一种是有图案的,用木刻版印上梵文音译的《往生咒》,中间印莲座牌位,写上亡人的名讳,如“已故张府君讳云山老大人”字样。另一种是素包袱皮,不印任何图案,中间只贴一张蓝签,写上亡人名讳。包袱里装有各种冥钱。所供奉祭品主要是食品,品种各地不同,都是当地人认为的并且按祭祀者的经济能力能拿得出来的美味佳肴,或合于时令的特色食品。   清明风俗活动   除了扫墓,清明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相传这是因为清明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以锻炼身体。因此,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别死离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   荡秋千――这是我国古代寒食、清明节时一项重要的节庆习俗。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为秋千。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栓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据《开元天宝遗事》一书记载:“天宝宫中至寒食节,竞立竖秋千。令宫嫔辈嬉笑,以为宴乐。帝呼为半仙之戏。都中士民相与仿之。”唐诗人柳中庸的《寒食戏赠》诗云:“春暮越江边,春阴寒食天。杏花香麦粥,柳絮伴秋千。”此俗一直到元明时期仍十分盛行,这从元朝末年熊梦祥修撰的《析津志》一书的记载中可见一斑:“清明寒食,宫廷于是节最为富丽”,“上至内苑,中至宰执,下至士庶,俱立秋千架,日以嬉游为乐。”   蹴鞠――鞠是一种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这是古代清明节时人们喜爱的一种游戏。相传是黄帝发明的,最初目的是用来训练武士。   拔河在古代叫牵钩、施钩,是古老的角力游戏,先秦时期楚国曾用其来训练士兵。唐朝时期,拔河成为宫中十分风行的一项清明节俗。据《新唐书・中宗纪》记载:景龙四年(公元710年)清明节,唐中宗“令中书省门下供奉官五品以上,文武官三品以上,并诸学士等,自芳林门入,集于梨园球场,分朋拔河,帝与皇后、公主亲往观之”。唐玄宗时,也曾多次举办拔河之戏。据说拔河有祈丰收的意味。   踏青,又叫春游。古时叫探春、寻春等。清明时节,时逢阳春三月,春回大地,草青树绿,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于是,每到清明,人们聚亲约友,扶老携幼,去郊外踏青。顾非熊《长安清明言怀》一诗对此描写得更为详细:“明时帝里遇清明,还逐游人出禁城。九陌芳菲莺自啭,万家车马两初晴。”宋代踏青之风盛行,吴惟信《苏堤清明即事》诗“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和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就极其生动地描绘了宋代清明时节京都人民踏青远足的热闹情景。而宋人周密《武林旧事》一书中关于这一习俗的记载则将一幅清明踏青图惟妙惟肖地展现在人们的面前:“清明前后十日,城中仕女艳妆饰,金翠琛璃,接踵联肩,翩翩游赏,画船箫鼓,终日不绝。”   植树――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因此,自古以来,我国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有人还把清明节叫作“植树节”。植树风俗一直流传至今。1979年,人大常委会规定,每年三月十二日为我国植树节。这对动员全国各族人民积极开展绿化祖国活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放风筝也是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夜里在风筝下或风稳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像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


相关内容

  • [推荐]清明节,你不知道的那些事!
  • 清明节正是出门祭奠先人,踏春赏花的好时候,我们谈起清明节便会想到杜牧的那首脍炙人口的诗<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仿佛冷雨纷纷,行路匆匆,思亲切切就是清明.的确,清明节是我们是一个祭奠亡灵和思念亲人的日子,无法快捷抵达家乡加之烟雨凄迷的 ...

  • 清明节烧纸是迷信吗?清明节烧纸是不是合理?
  • 清明节烧纸是迷信吗?清明节烧纸是不是合理? 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又叫踏青节,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这一天是汉民族的祭祀扫墓的日子,也是踏青出游的日子. 按照旧的习俗,清明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 ...

  • 清明节国旗下讲话:慎终追远 感怀先人
  • 清明节国旗下讲话:慎终追远 感怀先人 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我讲话的题目是"慎终追远,感怀先人". 在全球文化相互激励的今天,保护与发扬中国传统文化已经成为当前一项重要的文化政策.再过几天,我们将迎来中国"时年八节"之一的清明节,亲身体验 ...

  • 清明节的由来与传说
  • 清明节的由来与传说 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后来,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 ...

  • 论中国传统节日的现代传承
  • 论中国传统节日的现代传承 前不久,我们刚过完我们的传统节日---清明节.但是,大家记得清明节自己在做什么吗?放了三天假,是不是呆在寝室里,还是去图书馆学习了,还是出去旅游了呢?说到传统节日,作为一个中国人,大家就必须掌握一些知识.传统节日,是一项重大的民族文化遗产,承载着丰厚的历史内涵,我国的传统节 ...

  • 2016大班清明节活动方案
  • 在清明节期间,组织幼儿系列教育活动,目的是让幼儿通过向革命烈士致敬默哀或扫墓等活动追念革命烈士的高贵品质,树立继承先烈遗志.认真学习.长大建设祖国的理想.为此YJBYS小编整理了大班清明节活动方案,供大家学习参考. 大班清明节活动方案一 [活动目的] 1.了解清明节的来历,知道清明节的日子及习俗,乐 ...

  • 端午节主持稿
  • <扒一扒奇葩那些事>之端午特辑主持稿 现场以及电视机前的观众朋友们,大家早上好!这里是<扒扒奇葩那些事>,我是奇葩A 我是奇葩B B:A,你知道今天是什么日子吗? A: 恩,今天我们<扒扒奇葩那些事>第123期播出的日子 B:不是!你不会真是个什么都不知道的奇葩吧 ...

  • 清明时节忆先烈
  • 清明时节忆先烈--革命传统教育主题班会 清明时节忆先烈 --革命传统教育主题班会 组织者:班主任 参加人员:4.4全体学生 活动时间:2007年4月9日 活动目标: 1.知道清明节的来历. 2. 通过教育,大家深深感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是无数革命先烈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先烈们的精神永远值得我 ...

  • 清明节起源传说戴柳插柳的来历古老习俗
  • 清明节起源 春雷惊蛰(杨柳青年画)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提起清明,人们自然会想起唐代诗人杜牧的这首诗.但在起初,清明并不具有这种意味,而只是一种节气的名称.清明时节,我国大部分地区春回大地,天清地明,气候转暖,万物复苏,正是春耕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