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国后,才发现自己成了'傻子'"!--一个离开七年从大英帝国归来的媒体人感慨

导语

长安君(微信ID:changan-j):一位媒体人离开中国7年后,回到祖国应聘摄影记者,结果被震撼到了!从移动支付到共享单车,甚至自己想应聘的职位——摄影记者,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令他真震惊!他自己都在感慨,中国已经不是过去的中国,媒体也不是过去的媒体了。他更感到害怕——怕被时代淘汰,怕再也融入不了中国,所以——还得努力!今天,咱们就来听听这位“海归”的“讲述”吧——

最近回国,许久没有更新。

回国后,才发现自己成了“傻子”。回来之前,自己还专门带了一部分现金,准备应付在中国的日常开销。结果,自己倒成了”刘姥姥“,发现中国就是一个”大观园“:哪儿还用什么现金,到处都是微信或支付宝的二维码!只要用手机一扫,无论你是买个包子还是买点儿水果,一切支付都可以解决。

中国人的手机支付系统,提供了全世界最方便的服务。离开中国七年,变化如此之大,让我始料不及。

让我始料不及的,还有满街头的免费自行车。那天早上,前领导C副总电话交待我说,下个软件,就有免费的车可以用。我想了半天,也没弄明白,凭什么下个软件就有免费车可以用?后来才恍然大悟:全上海都是免费的自行车可以骑。

英国和中国,差不多有10年的差距。我认同前领导所说的话。再不回来,10年估计都不止了。

还有一天与前同事剑平和赵昀相约,回到原来的单位看看。原来工作过多年的报纸已经关了,现在改做网络,也就是当下颇有名气的澎湃新闻。剑平现在是视觉中心的负责人,赵昀则是直播这一块儿的负责人。

两位同事给了我一些礼物:

一个礼品袋,里面有《东方早报》创刊号第一期和最后一期的报纸。这其实是一块墓碑,宣告了一份报纸从出生至死亡的纪念。2003年4月5日,我从武汉辞去工作,前来这份报纸应聘摄影记者。当年的7月7日,东方早报创刊。这份号称要做百年大报的口号,仅仅持续了13年多。

一个三角架、一部手机、一个耳麦和一个直播用的媒体标志。这是赵昀希望我以后在伦敦为现在的澎湃新闻网做直播连线用的全部设备。东方早报停止印刷后,原班人马转入现在的澎湃新闻。在回国之前,我已经在伦敦为他们做过三场直播,主要的设备,就是一部手机、一个自拍杆、一部带有话筒的耳机。这三场直播分别是一次英国大选和两次伦敦高楼大火。在直播中,我得手持自拍杆,面对手机,出现在新闻现场,一边描述现场画面,一边再加入新闻事件的背景和相关信息。

一部相机。剑平暂时借给我了一部6D的机身,是希望我以后能给他们再拍些视频使用。赵昀另外帮我买了一张用于无线传输的卡。方便在现场采访时,可以把相机里的照片,同步到手机上,以最快的速度传给他们。

这就是新媒体时代,一个记者所需要的设备。

“我们现在没有摄影记者啦!” 临走之前,剑平有些得意地跟我说。看我有些不太明白,他进一步解释说:现在的摄影记者,全部转成视频记者啦!现在已经不存在摄影记者这个岗位啦!

作为一个老摄影记者,我得承认,这句话对我的打击是巨大的。一方面,自己工作的报纸不存在了,另一方面,当年自己赖以生存的摄影岗位也不存在了。当人回到中国,突然发现已经没有了“生存的基础”,心里越来越没底气。

“老安,你对着镜子看看,咱都老成啥样了!” 一位前同事,也从别的岗位也转型成了视频记者,那天夜里,他在电话里跟我唠叨着。“现在都是80后、90后在做新闻了,也许在领导眼里,就没有咱们什么事儿了!”

这里面会有两个理解。一方面,为适应新媒体需要,澎湃此举也许是为了适应当下网络传播的需要。也就是说,静态的影像未必能成为网络传播的主流,而当下网络似乎更需要视频来拉动流量。

另一方面,我还是有些惋惜。一部分人转型去做视频,我并不反对。但如果全部把摄影这个岗位拿掉,我则会保留一部分意见。因为,作为一个当年最重要的新闻兵种,新闻摄影仍有着不一样的优势。只要你有思想,即使是用静态的影像来表达一个故事,也同样会有力量。

视觉直观、现场可证、瞬间永久。最后四个字,是视频和静态照片的区别。既然有区别,它就有存在的必要。

回到中国,转了一圈,我才知道:中国已经不是那个中国,媒体已经不是那个媒体了。而我,已经被这个时代远远地扔在了后面。

我其实很怕。怕自己被这个时代淘汰,怕自己再也融入不了中国。我还怕自己在别人眼里,已经成了当年自己所讨厌的人的样子。

我得努力。

声明:本文转自微信公众号“我们一起学摄影”(微信ID:Photouk),在此致谢!

导语

长安君(微信ID:changan-j):一位媒体人离开中国7年后,回到祖国应聘摄影记者,结果被震撼到了!从移动支付到共享单车,甚至自己想应聘的职位——摄影记者,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令他真震惊!他自己都在感慨,中国已经不是过去的中国,媒体也不是过去的媒体了。他更感到害怕——怕被时代淘汰,怕再也融入不了中国,所以——还得努力!今天,咱们就来听听这位“海归”的“讲述”吧——

最近回国,许久没有更新。

回国后,才发现自己成了“傻子”。回来之前,自己还专门带了一部分现金,准备应付在中国的日常开销。结果,自己倒成了”刘姥姥“,发现中国就是一个”大观园“:哪儿还用什么现金,到处都是微信或支付宝的二维码!只要用手机一扫,无论你是买个包子还是买点儿水果,一切支付都可以解决。

中国人的手机支付系统,提供了全世界最方便的服务。离开中国七年,变化如此之大,让我始料不及。

让我始料不及的,还有满街头的免费自行车。那天早上,前领导C副总电话交待我说,下个软件,就有免费的车可以用。我想了半天,也没弄明白,凭什么下个软件就有免费车可以用?后来才恍然大悟:全上海都是免费的自行车可以骑。

英国和中国,差不多有10年的差距。我认同前领导所说的话。再不回来,10年估计都不止了。

还有一天与前同事剑平和赵昀相约,回到原来的单位看看。原来工作过多年的报纸已经关了,现在改做网络,也就是当下颇有名气的澎湃新闻。剑平现在是视觉中心的负责人,赵昀则是直播这一块儿的负责人。

两位同事给了我一些礼物:

一个礼品袋,里面有《东方早报》创刊号第一期和最后一期的报纸。这其实是一块墓碑,宣告了一份报纸从出生至死亡的纪念。2003年4月5日,我从武汉辞去工作,前来这份报纸应聘摄影记者。当年的7月7日,东方早报创刊。这份号称要做百年大报的口号,仅仅持续了13年多。

一个三角架、一部手机、一个耳麦和一个直播用的媒体标志。这是赵昀希望我以后在伦敦为现在的澎湃新闻网做直播连线用的全部设备。东方早报停止印刷后,原班人马转入现在的澎湃新闻。在回国之前,我已经在伦敦为他们做过三场直播,主要的设备,就是一部手机、一个自拍杆、一部带有话筒的耳机。这三场直播分别是一次英国大选和两次伦敦高楼大火。在直播中,我得手持自拍杆,面对手机,出现在新闻现场,一边描述现场画面,一边再加入新闻事件的背景和相关信息。

一部相机。剑平暂时借给我了一部6D的机身,是希望我以后能给他们再拍些视频使用。赵昀另外帮我买了一张用于无线传输的卡。方便在现场采访时,可以把相机里的照片,同步到手机上,以最快的速度传给他们。

这就是新媒体时代,一个记者所需要的设备。

“我们现在没有摄影记者啦!” 临走之前,剑平有些得意地跟我说。看我有些不太明白,他进一步解释说:现在的摄影记者,全部转成视频记者啦!现在已经不存在摄影记者这个岗位啦!

作为一个老摄影记者,我得承认,这句话对我的打击是巨大的。一方面,自己工作的报纸不存在了,另一方面,当年自己赖以生存的摄影岗位也不存在了。当人回到中国,突然发现已经没有了“生存的基础”,心里越来越没底气。

“老安,你对着镜子看看,咱都老成啥样了!” 一位前同事,也从别的岗位也转型成了视频记者,那天夜里,他在电话里跟我唠叨着。“现在都是80后、90后在做新闻了,也许在领导眼里,就没有咱们什么事儿了!”

这里面会有两个理解。一方面,为适应新媒体需要,澎湃此举也许是为了适应当下网络传播的需要。也就是说,静态的影像未必能成为网络传播的主流,而当下网络似乎更需要视频来拉动流量。

另一方面,我还是有些惋惜。一部分人转型去做视频,我并不反对。但如果全部把摄影这个岗位拿掉,我则会保留一部分意见。因为,作为一个当年最重要的新闻兵种,新闻摄影仍有着不一样的优势。只要你有思想,即使是用静态的影像来表达一个故事,也同样会有力量。

视觉直观、现场可证、瞬间永久。最后四个字,是视频和静态照片的区别。既然有区别,它就有存在的必要。

回到中国,转了一圈,我才知道:中国已经不是那个中国,媒体已经不是那个媒体了。而我,已经被这个时代远远地扔在了后面。

我其实很怕。怕自己被这个时代淘汰,怕自己再也融入不了中国。我还怕自己在别人眼里,已经成了当年自己所讨厌的人的样子。

我得努力。

声明:本文转自微信公众号“我们一起学摄影”(微信ID:Photouk),在此致谢!


相关内容

  • 钱学森回国阅读答案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1题: 钱学森回国 "我一直相信,我一定能够回到祖国的,今天,我终于回来了!"这是中国著名科学家和火箭专家钱学森踏上回国航程,于1955年10月8日到达广州时,所说的一句万分感慨的话. 1935年8月的一天,钱学森从上海离开祖国.黄浦江浊浪翻滚,望着渐 ...

  • _航天之父_钱学森的回国之路
  • WOHEWODEZUHUO 我和我的祖国 "航天之父"钱学森的 回国之路 文/高 峰 少年聪慧 1911年,钱学森出生在上海一个知识分子家庭. 3岁时,随父母从上海迁居小学先后就读于北京女子北京.师大附小(北京实验二小)和北师大附小(北京市实验一小),中学就读于北京师大附中. 北 ...

  • [钱学森回国]阅读答案
  • 钱学森回国 "我一直相信,我一定能够回到祖国的,今天,我终于回来了!"这是中国著名科学家和火箭专家钱学森踏上回国航程,于1955年10月8日到达广州时,所说的一句万分感慨的话. 1935年8月的一天,钱学森从上海离开祖国.黄浦江浊浪翻滚,望着渐渐模糊的上海城,钱学森在心中默默地说 ...

  • 90后留学生的创业故事:看不上余佳文这种只会吹牛的
  • 最近的互联网圈子真是不平静,可以说是被90后创业者刷屏了.继不久前的马佳佳.余佳文之后,画漫画的陈安妮上周凭借微博"对不起,我只过1%的生活"再次刷遍了我们的屏幕,同时也感动了无数旁观者. 踩着80年代的尾巴.赶着90年代首班车出生的我,身边同学和朋友中不乏出国留学.归国创业的9 ...

  • 作文素材--名人名言及事例 超值版
  • 名人名言及事例 勤 奋 读 书 名言: 1. 三更灯火五更明,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颜真卿 2.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杜甫 3.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 --华罗庚 4.只要坚持不懈地刻苦自学,是不必担心不成才的. --华罗庚 5.鸟美在羽毛,人美在勤 ...

  • 温庭筠[苏武庙]"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古诗注释赏析
  • 温庭筠<苏武庙>"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 烟"古诗注释赏析 苏武庙 温庭筠 苏武魂销汉使前,古祠高树两茫然. 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 回日楼台非甲帐,去时冠剑是丁年. 茂陵不见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 [诗文解释] 当年苏武见到汉使无比激动感慨,如今面 ...

  • "不合时宜"的歧路
  • 忍不住的新努力 1922年6月,胡适写了一篇<我的歧路>,他在文章中回顾了回国四五年的思想历程,同时也是解答朋友们的疑问.胡适说自己正站在"三岔路口":"一只脚已踏上东街,一只脚还踏在西街,我的头还是回望着那原来的老路上!" 此时的胡适,只有31岁 ...

  • 论[围城]中知识分子价值观的沦丧
  • 论<围城>中知识分子价值观的沦丧 摘 要 钱钟书先生的长篇小说<围城>的主要角色是一群知识分子.从某 种角度上来说,知识分子的价值观又决定了他所处时代的社会的价值观. 小说中以主人公方鸿渐为代表的知识分子们游走在人生中的一个个"围 城"之间,似乎有所省悟, ...

  • 仁安羌壮士:魂兮归来
  • 7月7日,继中国守军在卢沟桥打响抗日战争的第一枪76年后,中国远征军仁安羌大捷202位阵亡将士魂归故里,湖南衡阳南岳忠烈祠于当天举行阵亡将士总灵位安放仪式,总灵位安放在忠烈祠享堂. 一段充满血腥与荣耀的战争史随之被重新揭开.在这里,被时光尘封的不仅是一场如史诗般的战役,还有一段湖湘子弟"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