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学史》·重点小结 1. 中医学的发展过程:学术体系形成时期;临证经验积累和发展时期;理论总结与探索时期;体系成熟与创新时期;中西医交汇撞击时期。
2. 关于药物起源的三个传说人物:伏羲氏、神农、黄帝。
3. 火的使用特别是人工取火的发明,对人类的文明进步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4. 针灸术起源于新石器时代。砭石可谓是最古老的医疗工具。
5. 甲骨文中“疾年”、“降疾”、“雨疾”、“疾疫”等记载的是我国最早的传染病。“降疾”、“雨疾”指的是一次有许多人患病;“疾年”指多疾之年。
6. 六气指的是:阴、阳、风、雨、晦、明 。
7. 酒有令精神兴奋的作用,也有驱寒散瘀、麻醉镇痛或消毒杀菌的作用。
8. 汤药创制于商代,由伊尹创制。
9. 周宫廷医生分为:食医、疾医、疡医、兽医。
10. 《黄帝内经》的产生,标志着中医学基础理论的初步奠定;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把理、法、汤、药体系完整用于临床实际;《神农百草经》是我国药物学第一次系统总结。
11.《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是我国目前发现最早论述经脉学说的文献。
12.最早的医疗体操图《导引图》。
13.最早的妇产科著作《胎产书》。
14.最早的气功导引专著是《却谷食气》。
15.最早的药物学专著《神农本草经》
16.最早的针灸学专著《针灸甲乙经》,作者是西晋皇甫益。
17.最早的外科专书《刘涓子鬼遗方》
18.最早的儿科专书《颅囟经》
19.我国古代最大的方书《普济方》
20.最早的医学杂志《吴医汇讲》;最早的民间医学团体“一体堂宅仁医会”
21.最早的麻风病专书《解围元薮》作者沈之问。
22.较早的梅毒病专书《霉疮秘录》作者陈司成。
23.我国现存的第一部论述病原证候学专著《诸病源候论》; 第一部由国家制定的药典是《新
修本草》
24.《黄帝内经》的基本内容与成就:《内经》较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中医学的基本问题,《素问》所述包括人的生理、心理、病理及疾病的诊断、治疗、预防等;《灵枢》除了论述脏腑功能、病因、病机之外,还介绍了经络、腧穴、针具、刺法及治疗原则等。成就:强调整体观念;重视脏腑辨证;运用阴阳五行学说。
25.《黄帝八十一难经》的主要内容和成就:主要内容包括脉诊、脏腑、经络、腧穴、针刺及一部分疾病。成就:《难经》继承了汉代以来的医学成就,在中医基础理论和临床方面丰富了中医学的内容,特别是脉诊以“独取寸口”为主、关于三焦命门的论述、针刺的补泻法等,在《内经》的基础上多有发展。
26.《神农本草经》的内容与成就;创药物的三品分类法;概括地记述了中药学的基础理论;记载了临床用药原则和服药方法;记述了药物的功效和主治。成就:《神农本草经》是集东汉以前药物学大成之作,它系统地总结了秦汉以来医家和民间的用药经验,为我国古代药物学奠定了基础,对后世的药物学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27.《伤寒杂病论》的内容和成就:提出了辨证论治范例,《伤寒论》以六经论伤寒,《金匮要略》以脏腑论杂病。成就:《伤寒杂病论》提出了较严谨的方剂组方原则、创制了多种方剂的剂型、记载了大量有效的方剂,不仅为诊疗外感病提出了辩证的纲领和治疗方法,也为中医临床各科提供了辩证和治疗的一般示范。成无己《注解伤寒论》
28.《脉经》内容和成就:内容:包括脉型、诊脉方法、脉象与脏腑关系、脉象阴阳分辨以及妇人、小儿脉的知识等。成就:确立“寸口脉诊法”;归纳二十四种脉象;论卖血强调与临床病症治疗相结合。
29.《诸病源候论》内容与成就:内容:风、虚劳、伤寒、温病、时洗衣机诈病等内科疾病;外壳、五官、口腔等疾病;妇产科杂病和胎产等疾病;小儿科杂病及传染病。成就:广泛记载各种临床疾病;提出病因理论方面的新见解;详细并准确地描述疾病症候;记载了不少关于治疗外科手术的治疗方法和缝合方法。
30.《肘后救卒方》的成就:对急性传染病有较高认识;“以毒攻毒”防治疾病;治法“简、便、廉、验”。
31.《千金要方》的成就:重视医德修养;重视前人的宝贵经验,尊古而不泥古;集唐以前医方之大成;创建了分证列方的体例;重视妇女、儿童疾病的诊治;强调综合诊治;对药物深入研究,并对一些药物的药性进行了修正;倡导积极养身,强身养寿。
32.《针灸甲乙经》的成就:系统整理了人体腧穴;提出了分部划线的布穴排列穴位;阐明
针灸操作方法和针灸禁忌;总结临床针灸的治疗经验,按病论穴
33.《仙授理伤续断秘方》由唐代蔺道人所著。成就:系统地记载了骨折的治疗常规;对骨折复位固定提出了“动静结合”的治疗原则;对关节脱位,首次采用了“椅背复位法”;书中收载了40余方。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骨伤科专著。
34.最早注释《黄帝内经》的是齐、梁间人全员起,书名《素问训解》;现存最早的注本是隋唐时杨上善整理的《黄帝内经太素》;在《素问》注本中影响最大的是中唐时期的王冰注释的《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
35《伤寒杂病论》由王叔和整理,唐孙思邈也整理过
36.鲍姑,名潜光,葛洪之妻,是中医学史上第一位女灸家。
37.太医署的医学教育分为:医科、针科、按摩科、咒禁科。医科又分为:体疗、少小、疮肿、耳目口齿和角法。
38.唐代医政制度:尚药局、药藏局、太医署。
39.《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制定于南宋时期,是世界最早的国家药局方之一。
40.北宋唐慎微在《嘉佑本草》、《本草图经》的基础上撰写了《经史证类备急本草》,简称《证类本草》,共32卷,约60万字,载药1558种。
41.元代忽思慧《饮膳正要》是一本论述食物营养、饮食卫生和食物疗法的专书。
42.南宋陈言撰《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43.《察病指南》为南宋施法撰于公元1241年,是我国现存较早的诊断学专著,书中共绘制了33种脉象。
44.元代敖氏著《金镜录》,后杜本对其进行增补,取名《敖氏金镜录》,是我国第一步图文并茂的舌诊专书。
45.我国古代的解剖学专著有宋代吴简的《欧希范五脏图》、北宋杨介的《存真图》。在法医学方面有宋慈的《洗冤集录》。
46.北宋王唯一做针灸铜人二具并撰写了《新铸铜人俞穴针灸经图》。
47.滑寿著《十四经发挥》,提出奇经八脉的任、督二脉。
48.宋代钱乙(字仲阳)著《小儿药证直诀》。
49.刘完素,字守真,号通玄处士,金代河间人。主要著作有《素问玄机原病式》、《宣明论方》、《三消论》、《伤寒心法类萃 》,他的主要学术思想是“火热论”,强调火热在致病中的重要性,对火热病的治疗以清热通利为主,善用寒凉药物,故被称为“寒凉派”。
50.张元素,字洁古,金代易水人。主要著作有《珍珠囊》、《药注难经》、《医学启源》、《脏
腑标本寒热虚实用药式》,后两个为其代表作。
51张从正,字子和,号戴人,金之睢州考城人。代表作有《儒门事亲》,因其对“汗、吐、下”三法的运用有独到见解,理论上力倡攻邪,故被称为“攻邪派”。
52.李杲,字明之,晚号东垣老人,金代真定人,师承张元素。其著作有《脾胃论》、《内外伤辩惑论》、《兰室秘藏》等。他的学术思想是“内伤脾胃,百病由生”,主张补脾胃,故被称为“补土派”。
53.朱震亨,字彦修,元代婺州义乌人,家住丹溪,故后世称其为丹溪翁。其著作有《格物余论》、《方局发挥》、《金匮勾元》等。他的学术思想是“相火论”、“阳有余而阴不足”,创造并使用了滋阴降火之剂。被后世称为“滋阴派”。
54.明清时期内科学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薛己,字新甫,代表作为《内科摘要》;张介宾,字景岳,代表作《景岳全书》;李中梓,字士材,代表作为《医宗必读》;赵献可,字养葵,代表作为《医贯》。
55.明清时期外科学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正宗派”陈实功,其代表作为《外科正宗》;“全生派”王维德,其代表作为《外科证治全生集》;“心得派”高秉钧,其代表作为《疡科心得集》。
56.《本草纲目》的成就:集明以前药物学之大成;先进的药物分类;科学地论述药物知识;丰富的自然科学资料。
57.《本草纲目拾遗》,作者清代赵学敏,该书的主要创见在于较早地提出了生物进化观点。
58.温病学说的代表人物及其代表著作:吴有性,字又可,代表作为《瘟疫论》,其最大贡献是就瘟疫病的致病原因,提出“戾气学说”这一创见;叶桂,字天士,其代表著作为《温热论》。薛血,字生白,代表作为《湿热条辨》;吴瑭,字鞠通,其代表作为《温热条辨》;王士雄,字孟英,其代表作为《霍乱论》和《温热经纬》。
59.人痘接种法:痘衣法(将天花患者穿的内衣,拿给未出天花的人穿,想让其产生抵抗力);痘浆法(用棉花蘸染天花患者所出的痘疮里的浆液,然后将棉花塞入未出天花者的鼻腔内,想让其获得抵抗力);旱苗法(取下处于痊愈期的天花患者的痘痂并研细,用银管吹到未患天花儿童的鼻腔内,所用痘痂要求光圆红润,使其产生天花反应,以获得免疫力);水苗法(把上述研细的痘痂用水调均,以棉花蘸后塞入未患天花儿童的鼻腔内,使其产生天花反应,获得免疫力)。
60.王清任在《医林改错》中描述了膈膜,这是中医学史上的第一次。
61.黄宽是我国第一个留学英国的医学生;金韵梅是我国第一个留学美国的女医生。
62.中西医汇通派的主要代表医家及其著作:唐宗海,字容川,著有《血证论》、《中西汇通医经精义》、《金匮要略浅补注》、《伤寒论浅注补正》、《本草问答》,合成《中西汇通医书五种》,明确提出“中西汇通”之说始于他的著作;朱沛文,字少廉,著有《华洋脏象约纂》;恽铁樵,字树珏,著有《药庵医学丛书》;张锡纯,字寿甫,著有《医学衷中参西录》。
63.金元四大家:李杲;刘完素;张从正;朱丹溪。
64.温病四大家:吴有性;薛血;吴瑭;叶桂。
65.清代亟斋居士著《达生篇》,提出:睡、忍痛、慢临盆。
66.杨济时,字继洲,著有《针灸大成》,书后附录的《小儿按摩经》是现存最古的按摩文献
《中国医学史》·重点小结 1. 中医学的发展过程:学术体系形成时期;临证经验积累和发展时期;理论总结与探索时期;体系成熟与创新时期;中西医交汇撞击时期。
2. 关于药物起源的三个传说人物:伏羲氏、神农、黄帝。
3. 火的使用特别是人工取火的发明,对人类的文明进步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4. 针灸术起源于新石器时代。砭石可谓是最古老的医疗工具。
5. 甲骨文中“疾年”、“降疾”、“雨疾”、“疾疫”等记载的是我国最早的传染病。“降疾”、“雨疾”指的是一次有许多人患病;“疾年”指多疾之年。
6. 六气指的是:阴、阳、风、雨、晦、明 。
7. 酒有令精神兴奋的作用,也有驱寒散瘀、麻醉镇痛或消毒杀菌的作用。
8. 汤药创制于商代,由伊尹创制。
9. 周宫廷医生分为:食医、疾医、疡医、兽医。
10. 《黄帝内经》的产生,标志着中医学基础理论的初步奠定;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把理、法、汤、药体系完整用于临床实际;《神农百草经》是我国药物学第一次系统总结。
11.《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是我国目前发现最早论述经脉学说的文献。
12.最早的医疗体操图《导引图》。
13.最早的妇产科著作《胎产书》。
14.最早的气功导引专著是《却谷食气》。
15.最早的药物学专著《神农本草经》
16.最早的针灸学专著《针灸甲乙经》,作者是西晋皇甫益。
17.最早的外科专书《刘涓子鬼遗方》
18.最早的儿科专书《颅囟经》
19.我国古代最大的方书《普济方》
20.最早的医学杂志《吴医汇讲》;最早的民间医学团体“一体堂宅仁医会”
21.最早的麻风病专书《解围元薮》作者沈之问。
22.较早的梅毒病专书《霉疮秘录》作者陈司成。
23.我国现存的第一部论述病原证候学专著《诸病源候论》; 第一部由国家制定的药典是《新
修本草》
24.《黄帝内经》的基本内容与成就:《内经》较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中医学的基本问题,《素问》所述包括人的生理、心理、病理及疾病的诊断、治疗、预防等;《灵枢》除了论述脏腑功能、病因、病机之外,还介绍了经络、腧穴、针具、刺法及治疗原则等。成就:强调整体观念;重视脏腑辨证;运用阴阳五行学说。
25.《黄帝八十一难经》的主要内容和成就:主要内容包括脉诊、脏腑、经络、腧穴、针刺及一部分疾病。成就:《难经》继承了汉代以来的医学成就,在中医基础理论和临床方面丰富了中医学的内容,特别是脉诊以“独取寸口”为主、关于三焦命门的论述、针刺的补泻法等,在《内经》的基础上多有发展。
26.《神农本草经》的内容与成就;创药物的三品分类法;概括地记述了中药学的基础理论;记载了临床用药原则和服药方法;记述了药物的功效和主治。成就:《神农本草经》是集东汉以前药物学大成之作,它系统地总结了秦汉以来医家和民间的用药经验,为我国古代药物学奠定了基础,对后世的药物学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27.《伤寒杂病论》的内容和成就:提出了辨证论治范例,《伤寒论》以六经论伤寒,《金匮要略》以脏腑论杂病。成就:《伤寒杂病论》提出了较严谨的方剂组方原则、创制了多种方剂的剂型、记载了大量有效的方剂,不仅为诊疗外感病提出了辩证的纲领和治疗方法,也为中医临床各科提供了辩证和治疗的一般示范。成无己《注解伤寒论》
28.《脉经》内容和成就:内容:包括脉型、诊脉方法、脉象与脏腑关系、脉象阴阳分辨以及妇人、小儿脉的知识等。成就:确立“寸口脉诊法”;归纳二十四种脉象;论卖血强调与临床病症治疗相结合。
29.《诸病源候论》内容与成就:内容:风、虚劳、伤寒、温病、时洗衣机诈病等内科疾病;外壳、五官、口腔等疾病;妇产科杂病和胎产等疾病;小儿科杂病及传染病。成就:广泛记载各种临床疾病;提出病因理论方面的新见解;详细并准确地描述疾病症候;记载了不少关于治疗外科手术的治疗方法和缝合方法。
30.《肘后救卒方》的成就:对急性传染病有较高认识;“以毒攻毒”防治疾病;治法“简、便、廉、验”。
31.《千金要方》的成就:重视医德修养;重视前人的宝贵经验,尊古而不泥古;集唐以前医方之大成;创建了分证列方的体例;重视妇女、儿童疾病的诊治;强调综合诊治;对药物深入研究,并对一些药物的药性进行了修正;倡导积极养身,强身养寿。
32.《针灸甲乙经》的成就:系统整理了人体腧穴;提出了分部划线的布穴排列穴位;阐明
针灸操作方法和针灸禁忌;总结临床针灸的治疗经验,按病论穴
33.《仙授理伤续断秘方》由唐代蔺道人所著。成就:系统地记载了骨折的治疗常规;对骨折复位固定提出了“动静结合”的治疗原则;对关节脱位,首次采用了“椅背复位法”;书中收载了40余方。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骨伤科专著。
34.最早注释《黄帝内经》的是齐、梁间人全员起,书名《素问训解》;现存最早的注本是隋唐时杨上善整理的《黄帝内经太素》;在《素问》注本中影响最大的是中唐时期的王冰注释的《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
35《伤寒杂病论》由王叔和整理,唐孙思邈也整理过
36.鲍姑,名潜光,葛洪之妻,是中医学史上第一位女灸家。
37.太医署的医学教育分为:医科、针科、按摩科、咒禁科。医科又分为:体疗、少小、疮肿、耳目口齿和角法。
38.唐代医政制度:尚药局、药藏局、太医署。
39.《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制定于南宋时期,是世界最早的国家药局方之一。
40.北宋唐慎微在《嘉佑本草》、《本草图经》的基础上撰写了《经史证类备急本草》,简称《证类本草》,共32卷,约60万字,载药1558种。
41.元代忽思慧《饮膳正要》是一本论述食物营养、饮食卫生和食物疗法的专书。
42.南宋陈言撰《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43.《察病指南》为南宋施法撰于公元1241年,是我国现存较早的诊断学专著,书中共绘制了33种脉象。
44.元代敖氏著《金镜录》,后杜本对其进行增补,取名《敖氏金镜录》,是我国第一步图文并茂的舌诊专书。
45.我国古代的解剖学专著有宋代吴简的《欧希范五脏图》、北宋杨介的《存真图》。在法医学方面有宋慈的《洗冤集录》。
46.北宋王唯一做针灸铜人二具并撰写了《新铸铜人俞穴针灸经图》。
47.滑寿著《十四经发挥》,提出奇经八脉的任、督二脉。
48.宋代钱乙(字仲阳)著《小儿药证直诀》。
49.刘完素,字守真,号通玄处士,金代河间人。主要著作有《素问玄机原病式》、《宣明论方》、《三消论》、《伤寒心法类萃 》,他的主要学术思想是“火热论”,强调火热在致病中的重要性,对火热病的治疗以清热通利为主,善用寒凉药物,故被称为“寒凉派”。
50.张元素,字洁古,金代易水人。主要著作有《珍珠囊》、《药注难经》、《医学启源》、《脏
腑标本寒热虚实用药式》,后两个为其代表作。
51张从正,字子和,号戴人,金之睢州考城人。代表作有《儒门事亲》,因其对“汗、吐、下”三法的运用有独到见解,理论上力倡攻邪,故被称为“攻邪派”。
52.李杲,字明之,晚号东垣老人,金代真定人,师承张元素。其著作有《脾胃论》、《内外伤辩惑论》、《兰室秘藏》等。他的学术思想是“内伤脾胃,百病由生”,主张补脾胃,故被称为“补土派”。
53.朱震亨,字彦修,元代婺州义乌人,家住丹溪,故后世称其为丹溪翁。其著作有《格物余论》、《方局发挥》、《金匮勾元》等。他的学术思想是“相火论”、“阳有余而阴不足”,创造并使用了滋阴降火之剂。被后世称为“滋阴派”。
54.明清时期内科学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薛己,字新甫,代表作为《内科摘要》;张介宾,字景岳,代表作《景岳全书》;李中梓,字士材,代表作为《医宗必读》;赵献可,字养葵,代表作为《医贯》。
55.明清时期外科学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正宗派”陈实功,其代表作为《外科正宗》;“全生派”王维德,其代表作为《外科证治全生集》;“心得派”高秉钧,其代表作为《疡科心得集》。
56.《本草纲目》的成就:集明以前药物学之大成;先进的药物分类;科学地论述药物知识;丰富的自然科学资料。
57.《本草纲目拾遗》,作者清代赵学敏,该书的主要创见在于较早地提出了生物进化观点。
58.温病学说的代表人物及其代表著作:吴有性,字又可,代表作为《瘟疫论》,其最大贡献是就瘟疫病的致病原因,提出“戾气学说”这一创见;叶桂,字天士,其代表著作为《温热论》。薛血,字生白,代表作为《湿热条辨》;吴瑭,字鞠通,其代表作为《温热条辨》;王士雄,字孟英,其代表作为《霍乱论》和《温热经纬》。
59.人痘接种法:痘衣法(将天花患者穿的内衣,拿给未出天花的人穿,想让其产生抵抗力);痘浆法(用棉花蘸染天花患者所出的痘疮里的浆液,然后将棉花塞入未出天花者的鼻腔内,想让其获得抵抗力);旱苗法(取下处于痊愈期的天花患者的痘痂并研细,用银管吹到未患天花儿童的鼻腔内,所用痘痂要求光圆红润,使其产生天花反应,以获得免疫力);水苗法(把上述研细的痘痂用水调均,以棉花蘸后塞入未患天花儿童的鼻腔内,使其产生天花反应,获得免疫力)。
60.王清任在《医林改错》中描述了膈膜,这是中医学史上的第一次。
61.黄宽是我国第一个留学英国的医学生;金韵梅是我国第一个留学美国的女医生。
62.中西医汇通派的主要代表医家及其著作:唐宗海,字容川,著有《血证论》、《中西汇通医经精义》、《金匮要略浅补注》、《伤寒论浅注补正》、《本草问答》,合成《中西汇通医书五种》,明确提出“中西汇通”之说始于他的著作;朱沛文,字少廉,著有《华洋脏象约纂》;恽铁樵,字树珏,著有《药庵医学丛书》;张锡纯,字寿甫,著有《医学衷中参西录》。
63.金元四大家:李杲;刘完素;张从正;朱丹溪。
64.温病四大家:吴有性;薛血;吴瑭;叶桂。
65.清代亟斋居士著《达生篇》,提出:睡、忍痛、慢临盆。
66.杨济时,字继洲,著有《针灸大成》,书后附录的《小儿按摩经》是现存最古的按摩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