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近代化比较

从政治角度探讨中日近代化的成败原因

(08级历史二班 082322008 江克飞)

摘要:19世纪中叶,中日两国都是封建落后的国家,同样面临着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殖民侵略的威胁。但到近代,这两个国家的发展命运竟是这样的不同:日本迅速地走上了独立的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中国则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近代时期中日两国的社会变革一成一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多层次的,在这里只从政治角度探讨中日近代化的原因。从政治角度探讨中日近代化的成败原因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现实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中日 近代化 成败 原因 政治

19世纪中叶,中日两国都是封建落后的国家,同样面临着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殖民侵略的威胁。但到近代,这两个国家的发展命运竟是这样的不同:日本迅速地走上了独立的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中国则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近代时期中日两国的社会变革一成一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多层次的,在这里只从政治角度探讨中日近代化的原因。从政治角度探讨中日近代化的成败原因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现实的借鉴意义。

一、 中日两国政治体制的差异

中日两国政治体制的差异是中日两国社会变革一成一败的一个重要的原因

第一,中国是封建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国家,强大的中央政权可以动员全国的力量,镇压来自人民群众的反抗斗争。皇帝集“天地君亲师”于一身,是全国唯一的最高政治权威。中央和地方的联系紧密,地方政权必须无条件服从中央政策,各级封建官僚必须绝对服从君主。在这种情况下,任何改革力量都很难从君主的束缚下分离出来。日本是封建的幕藩制国家,一方面存在着作为中央政权机构的幕府,因而具有集权政治体制的某些特征;另一方面全部国土又被分割为200多个藩国,保留了有领主在自己藩国内实行统治的政治格局。由于一些藩国,主要是外样大名统治的藩国和幕府长期对立,甚至发生公开对抗,这就为革新势力进行反对幕府的活动提供了方便条件。

第二,日本除实际上的全国最高统治者将军外,还存在形式上的国家君主—天皇。不满于大权旁落的天皇及其小朝廷虽然不能依靠自己的力量重新恢复自己过去的统治地位,但社会上一旦出现反对幕府统治的政治势力,他们就可以利用这个政治工具为自己的夺权活动披上合法的外衣,并以天皇的名义来动员和团结社会上的各种势力。“天无二日,民无二王”,普天之下的万民,必须绝对服从和信奉皇帝一人,他不仅拥有绝对的统治权力,而且是一切权力的源泉。因此在中国不存在可以用来对皇帝的统治地位进行公开挑战的其它权威。 第三,领导主体的差异。在日本,中下级武士,中的精英分子不仅充当了本阶级的领导主体,而且成为整个倒幕运动乃至明治维新的领导主体。如:木户孝允、大久保利通、伊藤博文等曾多次亲自出访西方国家考察学习。例如“明治四年11月,日本政府派出以岩仓具视、木户孝允、大久保利通为首的使竹团出访世界”① 他们有着开阔的视野和白闻不如一见的经历,具备了一定的政治经验、军事才能和文化素养,具备了领导深刻社会变革的能力,丙加上他们的睿智和变革过程的条理有序,其结果当然是成功的。在中国,维新主体是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极少数的资产阶级代表。他们毕竞是没有政治斗争经验的书生,缺乏变革所需要的政治经验和军事才能。并且,他们对西方的了解也不够深入,变法前从未出过国,对西方的了解仅局限于传教士的出版物和在香港殖民管理中的见闻。因此,在变法过程中缺乏开阔的视野和必要的才能,盲目乐观,操之过急。康有为就曾乐观地对光绪帝说:“泰西讲求三十年而治,日本实行三十年而强,吾中国国上之大,人民之众,变法三年,可以自

立,此后则蒸蒸日上,富强可贺万国。以皇上之圣图自强在一反掌间耳。”②

二、两国选拨和任用官吏制度的差异

日本实行的是门阀制,世袭制。日本的武士属封建的统治阶级,按照门第的高低在武士内部又分为20余个等级。幕府和各藩政府的各种职务,都依武士的等级身份分配并可世袭。这种门阀制度,阻碍了封建的政权机构吸收新的新鲜血液,依增强自己的活力。在日本,等级制度十分严格,各等级间的关系固定化,不得任意越位,政府官职的高低,同家族门第相匹配,高级职位由大门阀世袭垄断。这种门阀世袭制度,同时,在政治上排斥下级武士,易使统治机构僵化,也使它一些门第较低二富有成干的下级武士因此无缘获得较高的职务,产生强烈的不满,导致封建统治阶级营垒的分化。并终于走上了反对幕府统治的道路。

中国实行的是科举制,封建政府通过考试选拨官员,即所谓:“卿相皆由此出”,这对社会呼阶层都有。极大的诱惑力,因为只要考试中榜,就是出身寒门也可以跻身封建统治集团。中国实行的是科举选官制却可以把全国各地区,各民族中的地主、商人和高利贷者的代表人物,甚至一部分被统治阶级中的优秀知识分子被吸收到中央政府,对于扩大政权的阶级基础,调整官僚机构以增强它的活力起到一定的作用,“这对维持封建社会来说,是一种有效的制度,另一主面,一种对维护封建社会有效的制度自然会成为向近代社会发展的巨大障碍。”③

由此可以看出中日两国近代化的不同命运并不是由于偶然因素造成的,其背后有着极为复杂的社会政治的深层次原因。在中国强大的封建统治营垒面前,没有一支先进阶级领导的革命力量进行根本性的变革,中国是不可能突破旧的框架,实现近代化的。

参考文献:

① 吉田茂.激荡的百年史[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学出版社,

② 郭沫若.沫若文集(第11卷)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

③ 依田熹家:《中日现代化比较研究》[M].北京:三联书店,1998.

从政治角度探讨中日近代化的成败原因

(08级历史二班 082322008 江克飞)

摘要:19世纪中叶,中日两国都是封建落后的国家,同样面临着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殖民侵略的威胁。但到近代,这两个国家的发展命运竟是这样的不同:日本迅速地走上了独立的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中国则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近代时期中日两国的社会变革一成一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多层次的,在这里只从政治角度探讨中日近代化的原因。从政治角度探讨中日近代化的成败原因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现实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中日 近代化 成败 原因 政治

19世纪中叶,中日两国都是封建落后的国家,同样面临着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殖民侵略的威胁。但到近代,这两个国家的发展命运竟是这样的不同:日本迅速地走上了独立的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中国则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近代时期中日两国的社会变革一成一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多层次的,在这里只从政治角度探讨中日近代化的原因。从政治角度探讨中日近代化的成败原因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现实的借鉴意义。

一、 中日两国政治体制的差异

中日两国政治体制的差异是中日两国社会变革一成一败的一个重要的原因

第一,中国是封建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国家,强大的中央政权可以动员全国的力量,镇压来自人民群众的反抗斗争。皇帝集“天地君亲师”于一身,是全国唯一的最高政治权威。中央和地方的联系紧密,地方政权必须无条件服从中央政策,各级封建官僚必须绝对服从君主。在这种情况下,任何改革力量都很难从君主的束缚下分离出来。日本是封建的幕藩制国家,一方面存在着作为中央政权机构的幕府,因而具有集权政治体制的某些特征;另一方面全部国土又被分割为200多个藩国,保留了有领主在自己藩国内实行统治的政治格局。由于一些藩国,主要是外样大名统治的藩国和幕府长期对立,甚至发生公开对抗,这就为革新势力进行反对幕府的活动提供了方便条件。

第二,日本除实际上的全国最高统治者将军外,还存在形式上的国家君主—天皇。不满于大权旁落的天皇及其小朝廷虽然不能依靠自己的力量重新恢复自己过去的统治地位,但社会上一旦出现反对幕府统治的政治势力,他们就可以利用这个政治工具为自己的夺权活动披上合法的外衣,并以天皇的名义来动员和团结社会上的各种势力。“天无二日,民无二王”,普天之下的万民,必须绝对服从和信奉皇帝一人,他不仅拥有绝对的统治权力,而且是一切权力的源泉。因此在中国不存在可以用来对皇帝的统治地位进行公开挑战的其它权威。 第三,领导主体的差异。在日本,中下级武士,中的精英分子不仅充当了本阶级的领导主体,而且成为整个倒幕运动乃至明治维新的领导主体。如:木户孝允、大久保利通、伊藤博文等曾多次亲自出访西方国家考察学习。例如“明治四年11月,日本政府派出以岩仓具视、木户孝允、大久保利通为首的使竹团出访世界”① 他们有着开阔的视野和白闻不如一见的经历,具备了一定的政治经验、军事才能和文化素养,具备了领导深刻社会变革的能力,丙加上他们的睿智和变革过程的条理有序,其结果当然是成功的。在中国,维新主体是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极少数的资产阶级代表。他们毕竞是没有政治斗争经验的书生,缺乏变革所需要的政治经验和军事才能。并且,他们对西方的了解也不够深入,变法前从未出过国,对西方的了解仅局限于传教士的出版物和在香港殖民管理中的见闻。因此,在变法过程中缺乏开阔的视野和必要的才能,盲目乐观,操之过急。康有为就曾乐观地对光绪帝说:“泰西讲求三十年而治,日本实行三十年而强,吾中国国上之大,人民之众,变法三年,可以自

立,此后则蒸蒸日上,富强可贺万国。以皇上之圣图自强在一反掌间耳。”②

二、两国选拨和任用官吏制度的差异

日本实行的是门阀制,世袭制。日本的武士属封建的统治阶级,按照门第的高低在武士内部又分为20余个等级。幕府和各藩政府的各种职务,都依武士的等级身份分配并可世袭。这种门阀制度,阻碍了封建的政权机构吸收新的新鲜血液,依增强自己的活力。在日本,等级制度十分严格,各等级间的关系固定化,不得任意越位,政府官职的高低,同家族门第相匹配,高级职位由大门阀世袭垄断。这种门阀世袭制度,同时,在政治上排斥下级武士,易使统治机构僵化,也使它一些门第较低二富有成干的下级武士因此无缘获得较高的职务,产生强烈的不满,导致封建统治阶级营垒的分化。并终于走上了反对幕府统治的道路。

中国实行的是科举制,封建政府通过考试选拨官员,即所谓:“卿相皆由此出”,这对社会呼阶层都有。极大的诱惑力,因为只要考试中榜,就是出身寒门也可以跻身封建统治集团。中国实行的是科举选官制却可以把全国各地区,各民族中的地主、商人和高利贷者的代表人物,甚至一部分被统治阶级中的优秀知识分子被吸收到中央政府,对于扩大政权的阶级基础,调整官僚机构以增强它的活力起到一定的作用,“这对维持封建社会来说,是一种有效的制度,另一主面,一种对维护封建社会有效的制度自然会成为向近代社会发展的巨大障碍。”③

由此可以看出中日两国近代化的不同命运并不是由于偶然因素造成的,其背后有着极为复杂的社会政治的深层次原因。在中国强大的封建统治营垒面前,没有一支先进阶级领导的革命力量进行根本性的变革,中国是不可能突破旧的框架,实现近代化的。

参考文献:

① 吉田茂.激荡的百年史[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学出版社,

② 郭沫若.沫若文集(第11卷)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

③ 依田熹家:《中日现代化比较研究》[M].北京:三联书店,1998.


相关内容

  • 近代两次中日战争的比较
  • 近代两次中日战争的比较(原创) 近代史上有过两次中日民族矛盾尖锐爆发的时期,即1894-1895年的甲午战争和1937年-1945年的抗日战争.两次战争都是由日本挑起,战争基本形式都是敌强我弱,但结局和影响完全不同:甲午战争是中国战败,列强乘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而抗日战争是中国取胜,为中国新民主主 ...

  • 尔雅近代中日关系史
  • 近代中日关系史研究的视角和方法(一)已完成 1 日本的明治维新是哪一年发生的? A.1868年 B.1854年 C.1842年 D.1840年 2 美国打开日本大门后,与日本签订了<日美神奈川条约>. 正确答案:√ 3 <日本国志>作者是魏源. 正确答案:× 4 中国的世界史 ...

  • 南开大学16秋学期[近代中日关系史研究(尔雅)]在线作业
  • 16秋学期<近代中日关系史研究(尔雅)>在线作业 一.单选题(共 35 道试题,共 70 分.) 1. <饮冰室文集>的作者是 . 吉田松阴 . 康有为 . 梁启超 . 江川英龙 正确答案: 2. 提出"海防之要,在炮与舰,而炮最居首"的是 . 魏源 . ...

  • 中日法律文化交流的选择比较
  • 第24卷第4期2006年7月政法论坛(中国政法大学学报)Tri buneofPoliticalScienceandLaw(JournalofChinaUniversityofPoliticalScienceandLaw)Vol.24,No.4 Jul.2006 中日法律文化交流的选择比较 张中秋 ( ...

  • 晚清洋务运动研究的新视野
  • 作者:萧永宏 学术月刊 1996年08期 历史研究的不断深入是史学发展的重要标志.所谓深入,除了理论规范的创新之外,其中较为重要的应是学术思路的转换和学术视野的拓展.新近由山西高校联合出版社出版的刘学照教授的专题学术论集<洋务思潮与近代中国>比较突出地反映了这一特点. 一 历史研究实际上 ...

  • 甲午海战前中日海军建设比较
  • 甲午海战前中日海军建设比较:起点相同结局迥然 胡彪 黄宁 2014年10月11日13:05 来源:人民网-军事频道 手机看新闻 打印网摘纠错商城分享推荐 字号 同是源于外族侵略.为抵御外侮而建立起来的近代中日两国海军,犹如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的两位选手,沿着看似相同的路线竞跑,初期领先的清政府却在最后关 ...

  • 对中日甲午战争的认识
  • 复材1401班 陈蔚 1413040120 对中日甲午战争的认识 中日甲午战争是19世纪末日本侵略中国和朝鲜的战争.它以1894年7月25日(清光绪二十年,日本明治二十七年)丰岛海战的爆发为开端,到1895年4月17日<马关条约>签字结束. 战争过程中日甲午战争的整个过程,包括3个阶段: ...

  • 甲午战争教案
  • 第6课 甲午战争与<马关条约>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方面: 了解或掌握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背景:日本对朝鲜的侵略:甲午中日战争正式爆发:平壤战役:黄海战役:辽东战役:威海战役:中日<马关条约>:三国干涉还辽: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 2.过程与方法方面: (1)通过中日 ...

  • 岳麓版历史必修一第14课
  • 岳麓版历史必修一第14课 甲午中日战争教案 ● 教学目的 1. 知识方面 了解或掌握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背景:日本对朝鲜的侵略:甲午中日战争正式爆发:平壤战役:黄海战役:辽东战役:威海战役:李鸿章与清政府的避战求和:中日<马关条约>:三国干涉还辽: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 2. 情感价值方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