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培训如同夏日里的凉风,吹进了我的世界。在培训的空间里,欣赏美景,记下点滴;聆听妙语,反思自己;回首行程,感受美丽。经过这么一次洗礼,自己心中倍感清爽,感觉精神了许多,更有了修饰自我的冲动。 做一个勤于读书的“我”。 毕业几年来,感觉自己的东西越来越少,上学时积存的“家底”早已不够用。对课文解读的浅薄,对教辅资料的依赖,与学生交流时思维的“短路”,写下水作文时的紧张与尴尬,其中苦痛心中自知。研修专题一告诉了我答案:这是读书太少,懒于读书的结果。总抱怨学生读书太少,语文素养不高,可自己有做得如何呢?自己因世俗的侵染而变得浮躁,对知识理论,对经典著作走马观花,其中的奥妙竟不知一二。工作的压力大,生活的节奏快,固然是其中的一个因素,但最主要的因素还是自己读书主动性不强,踏实性不够。读书是语文学习的的第一要务,是学习生活里最美的风景。通过阅读提高学生素养,教师要做好表率,首先应是一个勤于读书的人。一位爱读书的老师,一定是一位智慧的老师;一位智慧的老师,也一定会影响一批爱读书的学生。新课改是机遇,也是挑战,自己必须尽快行动,静下心来,沉下心去,多读书,读好书,会读书,广泛涉猎,博采众长,研究知识,汲取营养,为迎接更大的挑战做准备。 做一个深刻细心的“我”。 教学生活中,许多时候感觉所教内容空洞肤浅,课堂平淡生硬,忽视或回避学生的思想,将知识点生拉硬拽地塞给学生,找不到教学的兴奋点和成就感。这次研修过程中结合教学案例和专家点评,我发现:从教学过程的细微处入手,深入研究,仔细品析,每一处点滴中都有一个多彩的世界,每一个瞬间都有可能绽放绚丽的光彩。记得我在教学《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时,泛泛地整体感知,解读疑难字句,感觉枯燥无味。研修课例中的老师却从文本的细微处入手,深入透析,发现问题的突破口和切入点。她在品读的基础上研究文中的关键字句,如文中最后一句“他的英明和事业将永垂不朽!”老师指导学生反复品读,注意到了“将”字和感叹号的妙用,学生在自主体验探究的过程中,发现了马克思一生的伟大功绩和恩格斯对他的无限尊敬悼念之情。一堂课学生思维敏锐,情感丰富,生动精彩。 又如一位老师在教《胡同文化》时,从“北京的胡同像一块大豆腐”这个比喻句切入,问这个比喻用的好不好?学生很快进入生动的语言文字当中,感悟出北京胡同彰显出平民文化的内涵。这堂课不再是北京胡同的知识讲解课,而是语文味十足的文化探究课。再如一位老师在教《贝多芬传》时,紧紧抓住学生思维的闪光点,不断学生促成有效的生成,将思维引向深入,不仅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更培养了学生深入思考的学习习惯。这样的课堂是鲜活的,是充满灵性的。今后的教学,我会细致地研究教材和学生,精心地设计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细节,从准备到反思,不放弃任何一处有价值的光束,相信自己的课堂也会充满亮色。 做一个勇敢自信的“我”。 总觉得自己年轻,经验不足,教学中,畏畏缩缩,视野狭窄,不敢创新,怕出乱子,怕学生考不好,这些因素一直牵绊着我前进的步子。尤其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按照旧有的模式展开,有时想设计一些学生活动,可又怕影响课堂质量和学生成绩。而研修教学案例中的执教者大多都是青年教师,他们在课堂上,大胆尝试,勇于创新,自己和学生都放开手脚,鼓励学生自主探究,为学生创设空间有效拓展、发现创新。还有的老师在教《五人墓碑记》时直接把课堂搬到了课外----到校园里读碑文,收到了可喜的效果。从他们那里看到的不仅是精彩的教学艺术,更有一种大胆创新的精神。我感到这是对我的一种鼓励和召唤,在今后的教学中积极主动地接受新思想新理念,精心组织教学,勇敢地尝试,多组织一些利于学生训练能力提高素质的活动,如排演课本剧、朗诵比赛、专题讲坛、人物专访等等,给学生松绑,为他们搭建开放自由的语文学习平台,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为他们的幸福生活和终身发展作铺垫。 这次培训使我更清晰地感受到了语文教学世界的博大与深邃,她有缤纷多彩的美景,更有我们施展才能的空间。自己虽如小草般普通平凡,但只要用心完善自己,历练自己,也能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美丽,也能成为别人眼中的一处不凡风景!
郭钦化
暑期培训如同夏日里的凉风,吹进了我的世界。在培训的空间里,欣赏美景,记下点滴;聆听妙语,反思自己;回首行程,感受美丽。经过这么一次洗礼,自己心中倍感清爽,感觉精神了许多,更有了修饰自我的冲动。 做一个勤于读书的“我”。 毕业几年来,感觉自己的东西越来越少,上学时积存的“家底”早已不够用。对课文解读的浅薄,对教辅资料的依赖,与学生交流时思维的“短路”,写下水作文时的紧张与尴尬,其中苦痛心中自知。研修专题一告诉了我答案:这是读书太少,懒于读书的结果。总抱怨学生读书太少,语文素养不高,可自己有做得如何呢?自己因世俗的侵染而变得浮躁,对知识理论,对经典著作走马观花,其中的奥妙竟不知一二。工作的压力大,生活的节奏快,固然是其中的一个因素,但最主要的因素还是自己读书主动性不强,踏实性不够。读书是语文学习的的第一要务,是学习生活里最美的风景。通过阅读提高学生素养,教师要做好表率,首先应是一个勤于读书的人。一位爱读书的老师,一定是一位智慧的老师;一位智慧的老师,也一定会影响一批爱读书的学生。新课改是机遇,也是挑战,自己必须尽快行动,静下心来,沉下心去,多读书,读好书,会读书,广泛涉猎,博采众长,研究知识,汲取营养,为迎接更大的挑战做准备。 做一个深刻细心的“我”。 教学生活中,许多时候感觉所教内容空洞肤浅,课堂平淡生硬,忽视或回避学生的思想,将知识点生拉硬拽地塞给学生,找不到教学的兴奋点和成就感。这次研修过程中结合教学案例和专家点评,我发现:从教学过程的细微处入手,深入研究,仔细品析,每一处点滴中都有一个多彩的世界,每一个瞬间都有可能绽放绚丽的光彩。记得我在教学《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时,泛泛地整体感知,解读疑难字句,感觉枯燥无味。研修课例中的老师却从文本的细微处入手,深入透析,发现问题的突破口和切入点。她在品读的基础上研究文中的关键字句,如文中最后一句“他的英明和事业将永垂不朽!”老师指导学生反复品读,注意到了“将”字和感叹号的妙用,学生在自主体验探究的过程中,发现了马克思一生的伟大功绩和恩格斯对他的无限尊敬悼念之情。一堂课学生思维敏锐,情感丰富,生动精彩。 又如一位老师在教《胡同文化》时,从“北京的胡同像一块大豆腐”这个比喻句切入,问这个比喻用的好不好?学生很快进入生动的语言文字当中,感悟出北京胡同彰显出平民文化的内涵。这堂课不再是北京胡同的知识讲解课,而是语文味十足的文化探究课。再如一位老师在教《贝多芬传》时,紧紧抓住学生思维的闪光点,不断学生促成有效的生成,将思维引向深入,不仅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更培养了学生深入思考的学习习惯。这样的课堂是鲜活的,是充满灵性的。今后的教学,我会细致地研究教材和学生,精心地设计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细节,从准备到反思,不放弃任何一处有价值的光束,相信自己的课堂也会充满亮色。 做一个勇敢自信的“我”。 总觉得自己年轻,经验不足,教学中,畏畏缩缩,视野狭窄,不敢创新,怕出乱子,怕学生考不好,这些因素一直牵绊着我前进的步子。尤其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按照旧有的模式展开,有时想设计一些学生活动,可又怕影响课堂质量和学生成绩。而研修教学案例中的执教者大多都是青年教师,他们在课堂上,大胆尝试,勇于创新,自己和学生都放开手脚,鼓励学生自主探究,为学生创设空间有效拓展、发现创新。还有的老师在教《五人墓碑记》时直接把课堂搬到了课外----到校园里读碑文,收到了可喜的效果。从他们那里看到的不仅是精彩的教学艺术,更有一种大胆创新的精神。我感到这是对我的一种鼓励和召唤,在今后的教学中积极主动地接受新思想新理念,精心组织教学,勇敢地尝试,多组织一些利于学生训练能力提高素质的活动,如排演课本剧、朗诵比赛、专题讲坛、人物专访等等,给学生松绑,为他们搭建开放自由的语文学习平台,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为他们的幸福生活和终身发展作铺垫。 这次培训使我更清晰地感受到了语文教学世界的博大与深邃,她有缤纷多彩的美景,更有我们施展才能的空间。自己虽如小草般普通平凡,但只要用心完善自己,历练自己,也能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美丽,也能成为别人眼中的一处不凡风景!
郭钦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