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的经验

掌握语文答题策略,助你高考胜券在握

经过紧张的复习,高三学生已在知识上作好了充分的应考准备,大都已是成竹在胸。在这个阶段,如果考生能够掌握一些语文答题策略,熟悉一些语文考试技巧,在有限的时间里作到科学准确地解答试题,把自己的能力发挥到极致,那就更胜券在握了。我在教学实践中感觉到复习备考以及考场答题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 遭遇难题不慌乱,借助已知巧推断

正确解读文言文试题,有的学生感到有困难。遇到此类试题时,往往凭感觉蒙答案。其实高考中测试的实词、虚词大部分在教材中出现过,当遇到拿不准的词语时,联系教材中与之相关的句子进行冷静推断,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如,推断“子访得之”一句中“访”字的含意,我们就可以联系课文例句“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石钟山记》),由此推断其意义为“寻求”。

再如,推断“属我贫困往见优孟。”一句中“属”字的含意,我们可以联系 “嘱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推断出“属”是 “嘱咐”的意思。

由此可见,牢固掌握教材中涉及到的知识,对自己解题是有很大帮助的。在临考前的这段时间,考生复习要回归课本,牢固掌握课文中的基础知识,为自己知识的准确迁移作好准备。

汉字字形题,有的学生也总是丢分。在应试时,如果不能很快作出判断的话,可用形义结合法,借助字形和意义的关系来辨识书写正确否。如“脱颍而出”、“贪脏枉法”、“不径而走”都有错字。“颍”应为“颖”因与尖锐类事物有关;“脏”应为“赃”;因与钱物有关。“径”应为“胫”,因与腿有关。也可用词性结构法即从词语的结构及词性来辨识字形。如“纷至踏来”为并列短语,与纷对应的当是形容词,由此推断“踏”应是“沓”的误写.亦可用古汉语特征法,如“各行其是”中的“是”含有意动的特点,意为“认为对的事”,由此可知“各行其是” 书写是正确的。

总之遇到难题时要沉着冷静,或借助课文中的相关知识,或灵活利用一些技巧,冷静科学合理地作出答案。

二. 认真审规范做答,切题须准语句要顺

现代文阅读是高考语文的重头戏,也是决定语文成败的的关键。现代文阅读多为主观题,要求考生自己组织语言来解答问题。解答此类试题的原则应为:准确切题,全面完整,语句通顺。

主观阅读试题的题干设置,限定了考生答题的内容,指示着思维的方向。我们在解答现代文阅读试题时就要仔细地审读题干,准确理解题目要求,根据文章内容,寻找答题的信息,这样才能有的放矢解答试题。

如李汉荣的作品《又见南山》,作者在文章中表达了对南山的崇敬之情。南山是作者生命的起点,又是作者精神的寄托地。作者在南山中得到了精神的愉悦,也得到了丰富的启迪。

文章第一段写到:“我是山里人。山是我的胎盘和摇篮,也是我最初的生存课堂。”后面的问题是“山是我的胎盘和摇篮,也是我最初的生存课堂。”“胎盘、摇篮、生存课堂”三个词语的具体含义是什么?”此题意思学生大都能悟到:我是山里人,我在南山出生,在南山长大,在南山获得了知识。但这样作答,却是错误的。因为题干问的是“胎盘、摇篮、生存课堂”三个词语的具体含义是什么。“山是我的胎盘和摇篮,也是我最初的生存课堂。”是两个比喻句,“胎盘、摇篮、生存课堂”是喻体,答具体含义时不仅要揭示出喻义,还应用一个名词或名词短语来表述。因此答案为:“胎盘”比喻南山是自己生命的发源地;“摇篮”比喻南山是哺育自己成长的环境;“生存课堂”比喻南山是自己获取知识增长智慧的场所。

题目包含了答案层面。有的高考试题本身对答案有几个要点并无明示,此种情况下考生就要认真分析题目可能包含的答案层面,否则,就可能会因回答不全而严重失分。全国卷1第17题第一问包含两个答案要点,只有认真分析题目才能确定这两个要点是“一日的春光的特点及它给作者的感受。仔细阅读答案信息区间第14段至第19段,可筛选概括出如下答案:“这“一日的春光”烂漫、骄奢、光艳,使作者感受到快乐、活泼、力量和生命。这“一日的春光”,酬报了作者九十日的苦苦期待,作者也不再怨恨春天。

再者阅读题的答案应简洁通顺,句子有语病也会影响成绩。

三.调控答题节奏,合理分配时间。

有的同学在平时的考试中,作文写不完,导致整体成绩不够理想,这是令人遗憾的事情。由此可见,在考试中合理分配时间是非常重要的。在高考中,语文考试时间是150分钟。第一大题是语言知识题(1—4),由四个选择题组成,一般用8分钟左右为宜。第二大题现代自然科学类或社会科学类文章阅读,由三个选择题组成,考生如在平时学习中了解科技文阅读题设置错误选项的方法(以偏概全、无中生有、偷换概念和未然说成已然等),则既能减少答题时间,又能提高答题的正确率。此题用12分钟左右完成

较为合宜。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选文一般为史传类文章,以叙述为主,有明显的故事脉络,鲜明的人物形象,内容生动具体,把握大意不难。此大题有三个选择题,用时宜在15分钟左右。第四大题包括文言文翻译题、古诗鉴赏题、名篇名句默写题。用时应在20分钟左右。第五大题现代文阅读,现代文阅读为主观表达题,学生有效地组织好语言,使得答案准确、全面、有条理,对于提高分数也是非常重要的。 此题用时可在20分钟左右。第六大题语言运用题,该大题是灵活多变的试题,用时15分钟左右,作文在60分钟左右。这样既能避免前松后紧或前紧后松现象,又能充分高效地利用时间。

在这一段的复习备考中,考生应该卡着时间做上一到两套模拟试题,把握一下答题节奏,感受一下时间安排。

总之,沉着冷静,灵活应对;认真细心,准确规范;规划时间,合理分配,应该成为每个考生复习备考的自觉行动。

阅读表述巧拿分

石家庄一中语文组 魏平 任庆良

阅读表述题在高考试卷中举足轻重。诗歌鉴赏加上散文阅读(大阅读)所占分值大多在30分以上,可称为第二卷的半壁江山。但是,考生这一部分的得分却很少,两大题中的5——6个小题常常是每一题都丢分,直接影响了第二卷的得分。

如何简洁而有效地拿到大阅读的表述分?

一 回答要直奔主题

直奔主题即问什么直接答什么。例如:石家庄市第一次模拟试题第12题: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魏二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⑴清人沈德潜说:“唐人绝句有余蕴”这首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作者送别友人的情景,请你从中选择一个字加以赏析,来印证沈氏的说法。

⑵对诗的后两句,陆时雍在《诗镜总论》中说:“代为之思,其情更远。”请你具体分析作者是怎样来书写与友人的离别之情的。

第1小题,既然是问一个字,你就抓住一个字做文章,不要分析鉴赏一句话,要直接对准你选择的字做答案。否则,陈述的文字虽多却与答案无关,会让阅卷老师忽略你答案中的关键词,造成丢分。

如有些同学,先答前两句的意思,用的字数不少,即造成时间上的浪费,也造成答题卡的紧张,写到关键处反倒要缩手缩脚,大多同学丢2分的原因就在这里;有些同学在做第2 小题时,忽略了题干要求对诗的后两句的分析赏析,先从解释前两句的意思答起,这当然会费力不讨好。

二表述要抓住要点

抓住要点是指在审题中要抓住命题关键,抓住得分要点,便于采点表述。

对例题的第1小题,我们一定要据题干看清命题关键是什么,应重点答什么。

审题得知要鉴赏一个字。一个什么字?——有余蕴的字。何谓余蕴?——一语双关的,内涵丰富的。什么范围的字?——前两句中。由此,看前两句: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其中“醉”有余蕴:人醉,心醉;“入”有余蕴:表面上写风雨入船来,实际上写友人离船而去;“凉”有余蕴:天凉,心更凉„„有了这些分析,我们在做答案的时候就会答出一个字的两面性,双关性;不会因为指鉴赏一面而丢分,更不会去鉴赏后两句的“长”字等。

对例题第2小题,我们同样要先想清楚题干要求。“代为之思”——站在魏二的立场来“思”。“其情更远”——对朋友的留恋之情,别离的伤感之情更深沉。具体分析——结合原诗。

据此我们可以判断,“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这两句诗是“代为之思”的写法,也就是作者站在友人的角度,想象友人离开之后孤独和凄凉的景象,以此来表达自己对朋友的留恋和感伤。由此可知,题目等于在问“后两句诗中作者是怎样用“代为之思”(代为他人考虑)的写法来表达离情的“。据此,你还会认为后两句诗是作者“回忆”友人,是作者在梦中“听猿啼”吗?

三解释要落在实处

在同学们回答解释词语一类的表述题时,解释落实不到关键词上,这也是导致不能完全得分的主要原因。

例如:石家庄市第一次模拟试题14题:“从蓝天白云间读到了你的消息”,这里的“消息”指什么?

什么叫“消息”?“消息”就是外界传达给我们的信息。所以要回答此题,只需在“消息”前加定语即可——明净高爽的蓝天,浅淡悠闲的白云带来的秋天到来的信息。总之,答案最终要落实在“消息”上。4分题大多同学得2分,其原因就在于大多没有落到实处。

再如:2005年浙江卷第21题:“从全文看,‘精神的天空’具体指什么?答案是“超越欲望的,以追求普世价值为目的的生存境界。”这个标准答案的特点很明显的表现在解释词语落在了实处:超越欲望的,以追求普世价值为目的的(精神的)生存境界(天空)。

四理解要根据原句

理解句子在文中的含意,几乎是现代文阅读的必考题。可是从这类题目的实际得分来看,大部分同学因为答题脱离了题干或没有以原文的句子为依据,使得自己尽管理解正确,却不能得分。

问含意(或含义)类题应该依据题干(或原句)的关键词,来限定自己的表述。脱离原句的分析解释,常常会徒劳无功。

例如:石家庄市第一次模拟试题15题:简要分析“原来一切的悲哀如加以诗情和智慧去涂染,将都成为深沉激动的美丽”这句话的含意。

题干分析:涂染:一定是指外加的东西,人为的赋予上面的东西,给秋天的涂染,应指人为的对秋天的主观感受和感悟——这是必答的内容。用什么感悟秋天?——“诗情和智慧”。“诗情和智慧”具体指什么?结合原文中的句子:“读诗,唐诗中的秋,伴我度过的那些复杂多变岁月” “你让我领略到寂寥中的宁静,无望时的安闲”。可知,“诗情”应该是平和美好的心态。“智慧” 在文章中应该指学会对悲哀的解脱。怎么学会的?对诗歌中红叶白云的感悟,它们使我终于冲淡了“那胶着沉重的烦恼和忧郁,在逐渐沉稳的中年,绐终领悟着秋的真正的豁达与超然!”由此可知:“智慧”应该诗一种豁达超然的生活态度。

落实了这些关键词,前半句可以解释为:以平静、美好的心情和豁达超然的态度去看待悲哀,感悟悲哀;

后半句“将都成为深沉激动的美丽”,美丽的东西,应该指感悟到的东西,或者说精神上的收获,即原文中所议论道的“从寂寥中看到宁静,于无望中得到安闲”“就能够发掘生命的潜能,找回迷失的自我。”

由此,完整的答案为:只要能以平静、美好的心情和豁达超然的态度去看待悲哀,感悟悲哀,就能够从寂寥中看到宁静,于无望中得到安闲;就能够发掘生命的潜能,找回迷失的自我,从而摆脱烦恼,走向成熟。

再如石家庄市第一次模拟试题16题:作者为什么说“那几年中的刻骨的悲酸与伤痛”是“难得出现的”,并且要“以爱和礼赞的心情去纪念”?

解题的关键在于答出“难得”二字。为什么难得?要依据原文中作者对秋的感悟提炼:“生命的过程注定是由激越到安详,由绚烂到平淡。一切情绪上的激荡终会过去,一切色彩喧哗终会消隐。如果你爱生命,你该不怕去体尝。”作者在那几年中正是在秋的指引下寻找到迷失的自我,领悟到生命的意义,在秋的安闲淡雅豁达超然的启发下,能以冲淡的心情去看待所经历过的一切悲酸与伤痛。

完整的答案为:因为作者在秋的指引下寻找到了迷失的自我,领悟到了生命的意义;在秋的安闲淡雅豁达超然的启发下,能以冲淡的心情去看待所经历过的一切悲酸与伤痛;而这一切又都即将成为深沉而激动的美丽。

总之,在回答综合表述题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认真审题干,抓住中心词,根据中心词句出现的位置,联系上文的信息加以概括、提炼;再结合题目要求做扣题表述。

做好阅读题所需要的“本钱”

高考试卷上的阅读题包括科技文阅读、文言文阅读、文学作品阅读以及诗歌鉴赏。答好这类题目,需要一些共同的“本钱”,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阅读经验:阅读题归根结底是对考生阅读能力的考查,要从阅读题上得到理想的分数,考生对不同性质文章的表达习惯都要有所了解。考生平时从语文课堂上得到的主要是文言文、诗歌、文学作品的阅读经验,考场上用作阅读材料的科技文,课内读得相对少一些。每个同学可能还会有自己的“阅读软肋”,如理科的同学对诗歌、文学作品,一遇到就往往“发怵”,文科的同学则可能对阅读自然科学类文段觉得吃力。在复习阶段,需要根据自己的情况多积累一些相应的阅读经验。不应因为时间紧迫而只重做题、放弃对“读”的投入。建议大家尽可能选择一些比较短小的段子或文章,安排好时间,精读与略读相结合,从“读”中强化语感。

知识积累:知识性错误会成为答案中的“硬伤”。考生对不同体裁文章的常见题材、形式特点都应有基本的了解。比如散文的常见行文线索和描写方式、不同表达方式的特定效果,古代诗歌中的常见主题、

常见意象、常用修辞手法、常见的写景抒情方式、鉴赏语言中的常见名词术语等,考生应在做题之前就心中有数。特别是常见名词术语,往往会在答主观题时有直接的用途,有时甚至就是明确的得分要点。考生应做好资料整理工作,并通过强化记忆、灵活运用,以准确的投入获得较大的收益。

对题目性质的理解:阅读类题目考查的是考生是否读懂了语料,而不是考生对语料中的话题、内容有什么个性化的理解,所以考生应该弄清自己的角色,不能让自己的想法冲淡作者的表述。更不容忽视的是题干所体现的出题人意图,从某种程度上说,考生是在用自己的答案与出题人“对话”,以证明自己的阅读能力,所以,读题与读文同样重要。要结合“考试说明”中各考点的表述,对题目的不同问法细心加以揣摩,从中寻找答题的方向。

良好的做题心态:一要注意保持适当的“焦虑度”,过分紧张容易使思维凝滞或剑走偏锋,过分放松则易影响阅读效率,导致答题时要点不全、犯低级错误,“适度紧张”是最理想的,考生可以在平时的练习中有意识地寻找适合自己的焦虑度。二要学会在答题的不同阶段调整好思维的“姿态”,理想的状态是“入以沉潜,出以轻灵”,即读文时全身心投入、不漏过一点信息,答题时能高屋建瓴、俯视语料和题目。总之,要沉静谦虚,不要浮躁松懈。

答题的技术细节:针对我省高考网上阅卷的现状,考生可以在平时作一些针对性的操作训练。比如现在高考卷的答题卡是和文段分离的,考生在读文的过程中可以放心地在卷子上画出文段的重点词句,以节省答题时搜索信息源的时间。而另一方面,答案书写的清楚整洁变得格外重要了。平时有不良书写习惯的考生一定要重视这个问题,下功夫研究如何使自己的文面更加赏心悦目。此外,答题纸上所给空白的大小、横线的长短,都暗示了答案的长度,考生要学会利用这些隐性的信息,设计好自己的答案。在组织答案时,要把答案看作一篇微型作文,重视内容的章法和条理性。另外,像“答案不应溢出答题区域边框”、“杜绝错别字”,也是应该注意的技术细节。

掌握语文答题策略,助你高考胜券在握

经过紧张的复习,高三学生已在知识上作好了充分的应考准备,大都已是成竹在胸。在这个阶段,如果考生能够掌握一些语文答题策略,熟悉一些语文考试技巧,在有限的时间里作到科学准确地解答试题,把自己的能力发挥到极致,那就更胜券在握了。我在教学实践中感觉到复习备考以及考场答题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 遭遇难题不慌乱,借助已知巧推断

正确解读文言文试题,有的学生感到有困难。遇到此类试题时,往往凭感觉蒙答案。其实高考中测试的实词、虚词大部分在教材中出现过,当遇到拿不准的词语时,联系教材中与之相关的句子进行冷静推断,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如,推断“子访得之”一句中“访”字的含意,我们就可以联系课文例句“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石钟山记》),由此推断其意义为“寻求”。

再如,推断“属我贫困往见优孟。”一句中“属”字的含意,我们可以联系 “嘱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推断出“属”是 “嘱咐”的意思。

由此可见,牢固掌握教材中涉及到的知识,对自己解题是有很大帮助的。在临考前的这段时间,考生复习要回归课本,牢固掌握课文中的基础知识,为自己知识的准确迁移作好准备。

汉字字形题,有的学生也总是丢分。在应试时,如果不能很快作出判断的话,可用形义结合法,借助字形和意义的关系来辨识书写正确否。如“脱颍而出”、“贪脏枉法”、“不径而走”都有错字。“颍”应为“颖”因与尖锐类事物有关;“脏”应为“赃”;因与钱物有关。“径”应为“胫”,因与腿有关。也可用词性结构法即从词语的结构及词性来辨识字形。如“纷至踏来”为并列短语,与纷对应的当是形容词,由此推断“踏”应是“沓”的误写.亦可用古汉语特征法,如“各行其是”中的“是”含有意动的特点,意为“认为对的事”,由此可知“各行其是” 书写是正确的。

总之遇到难题时要沉着冷静,或借助课文中的相关知识,或灵活利用一些技巧,冷静科学合理地作出答案。

二. 认真审规范做答,切题须准语句要顺

现代文阅读是高考语文的重头戏,也是决定语文成败的的关键。现代文阅读多为主观题,要求考生自己组织语言来解答问题。解答此类试题的原则应为:准确切题,全面完整,语句通顺。

主观阅读试题的题干设置,限定了考生答题的内容,指示着思维的方向。我们在解答现代文阅读试题时就要仔细地审读题干,准确理解题目要求,根据文章内容,寻找答题的信息,这样才能有的放矢解答试题。

如李汉荣的作品《又见南山》,作者在文章中表达了对南山的崇敬之情。南山是作者生命的起点,又是作者精神的寄托地。作者在南山中得到了精神的愉悦,也得到了丰富的启迪。

文章第一段写到:“我是山里人。山是我的胎盘和摇篮,也是我最初的生存课堂。”后面的问题是“山是我的胎盘和摇篮,也是我最初的生存课堂。”“胎盘、摇篮、生存课堂”三个词语的具体含义是什么?”此题意思学生大都能悟到:我是山里人,我在南山出生,在南山长大,在南山获得了知识。但这样作答,却是错误的。因为题干问的是“胎盘、摇篮、生存课堂”三个词语的具体含义是什么。“山是我的胎盘和摇篮,也是我最初的生存课堂。”是两个比喻句,“胎盘、摇篮、生存课堂”是喻体,答具体含义时不仅要揭示出喻义,还应用一个名词或名词短语来表述。因此答案为:“胎盘”比喻南山是自己生命的发源地;“摇篮”比喻南山是哺育自己成长的环境;“生存课堂”比喻南山是自己获取知识增长智慧的场所。

题目包含了答案层面。有的高考试题本身对答案有几个要点并无明示,此种情况下考生就要认真分析题目可能包含的答案层面,否则,就可能会因回答不全而严重失分。全国卷1第17题第一问包含两个答案要点,只有认真分析题目才能确定这两个要点是“一日的春光的特点及它给作者的感受。仔细阅读答案信息区间第14段至第19段,可筛选概括出如下答案:“这“一日的春光”烂漫、骄奢、光艳,使作者感受到快乐、活泼、力量和生命。这“一日的春光”,酬报了作者九十日的苦苦期待,作者也不再怨恨春天。

再者阅读题的答案应简洁通顺,句子有语病也会影响成绩。

三.调控答题节奏,合理分配时间。

有的同学在平时的考试中,作文写不完,导致整体成绩不够理想,这是令人遗憾的事情。由此可见,在考试中合理分配时间是非常重要的。在高考中,语文考试时间是150分钟。第一大题是语言知识题(1—4),由四个选择题组成,一般用8分钟左右为宜。第二大题现代自然科学类或社会科学类文章阅读,由三个选择题组成,考生如在平时学习中了解科技文阅读题设置错误选项的方法(以偏概全、无中生有、偷换概念和未然说成已然等),则既能减少答题时间,又能提高答题的正确率。此题用12分钟左右完成

较为合宜。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选文一般为史传类文章,以叙述为主,有明显的故事脉络,鲜明的人物形象,内容生动具体,把握大意不难。此大题有三个选择题,用时宜在15分钟左右。第四大题包括文言文翻译题、古诗鉴赏题、名篇名句默写题。用时应在20分钟左右。第五大题现代文阅读,现代文阅读为主观表达题,学生有效地组织好语言,使得答案准确、全面、有条理,对于提高分数也是非常重要的。 此题用时可在20分钟左右。第六大题语言运用题,该大题是灵活多变的试题,用时15分钟左右,作文在60分钟左右。这样既能避免前松后紧或前紧后松现象,又能充分高效地利用时间。

在这一段的复习备考中,考生应该卡着时间做上一到两套模拟试题,把握一下答题节奏,感受一下时间安排。

总之,沉着冷静,灵活应对;认真细心,准确规范;规划时间,合理分配,应该成为每个考生复习备考的自觉行动。

阅读表述巧拿分

石家庄一中语文组 魏平 任庆良

阅读表述题在高考试卷中举足轻重。诗歌鉴赏加上散文阅读(大阅读)所占分值大多在30分以上,可称为第二卷的半壁江山。但是,考生这一部分的得分却很少,两大题中的5——6个小题常常是每一题都丢分,直接影响了第二卷的得分。

如何简洁而有效地拿到大阅读的表述分?

一 回答要直奔主题

直奔主题即问什么直接答什么。例如:石家庄市第一次模拟试题第12题: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魏二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⑴清人沈德潜说:“唐人绝句有余蕴”这首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作者送别友人的情景,请你从中选择一个字加以赏析,来印证沈氏的说法。

⑵对诗的后两句,陆时雍在《诗镜总论》中说:“代为之思,其情更远。”请你具体分析作者是怎样来书写与友人的离别之情的。

第1小题,既然是问一个字,你就抓住一个字做文章,不要分析鉴赏一句话,要直接对准你选择的字做答案。否则,陈述的文字虽多却与答案无关,会让阅卷老师忽略你答案中的关键词,造成丢分。

如有些同学,先答前两句的意思,用的字数不少,即造成时间上的浪费,也造成答题卡的紧张,写到关键处反倒要缩手缩脚,大多同学丢2分的原因就在这里;有些同学在做第2 小题时,忽略了题干要求对诗的后两句的分析赏析,先从解释前两句的意思答起,这当然会费力不讨好。

二表述要抓住要点

抓住要点是指在审题中要抓住命题关键,抓住得分要点,便于采点表述。

对例题的第1小题,我们一定要据题干看清命题关键是什么,应重点答什么。

审题得知要鉴赏一个字。一个什么字?——有余蕴的字。何谓余蕴?——一语双关的,内涵丰富的。什么范围的字?——前两句中。由此,看前两句: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其中“醉”有余蕴:人醉,心醉;“入”有余蕴:表面上写风雨入船来,实际上写友人离船而去;“凉”有余蕴:天凉,心更凉„„有了这些分析,我们在做答案的时候就会答出一个字的两面性,双关性;不会因为指鉴赏一面而丢分,更不会去鉴赏后两句的“长”字等。

对例题第2小题,我们同样要先想清楚题干要求。“代为之思”——站在魏二的立场来“思”。“其情更远”——对朋友的留恋之情,别离的伤感之情更深沉。具体分析——结合原诗。

据此我们可以判断,“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这两句诗是“代为之思”的写法,也就是作者站在友人的角度,想象友人离开之后孤独和凄凉的景象,以此来表达自己对朋友的留恋和感伤。由此可知,题目等于在问“后两句诗中作者是怎样用“代为之思”(代为他人考虑)的写法来表达离情的“。据此,你还会认为后两句诗是作者“回忆”友人,是作者在梦中“听猿啼”吗?

三解释要落在实处

在同学们回答解释词语一类的表述题时,解释落实不到关键词上,这也是导致不能完全得分的主要原因。

例如:石家庄市第一次模拟试题14题:“从蓝天白云间读到了你的消息”,这里的“消息”指什么?

什么叫“消息”?“消息”就是外界传达给我们的信息。所以要回答此题,只需在“消息”前加定语即可——明净高爽的蓝天,浅淡悠闲的白云带来的秋天到来的信息。总之,答案最终要落实在“消息”上。4分题大多同学得2分,其原因就在于大多没有落到实处。

再如:2005年浙江卷第21题:“从全文看,‘精神的天空’具体指什么?答案是“超越欲望的,以追求普世价值为目的的生存境界。”这个标准答案的特点很明显的表现在解释词语落在了实处:超越欲望的,以追求普世价值为目的的(精神的)生存境界(天空)。

四理解要根据原句

理解句子在文中的含意,几乎是现代文阅读的必考题。可是从这类题目的实际得分来看,大部分同学因为答题脱离了题干或没有以原文的句子为依据,使得自己尽管理解正确,却不能得分。

问含意(或含义)类题应该依据题干(或原句)的关键词,来限定自己的表述。脱离原句的分析解释,常常会徒劳无功。

例如:石家庄市第一次模拟试题15题:简要分析“原来一切的悲哀如加以诗情和智慧去涂染,将都成为深沉激动的美丽”这句话的含意。

题干分析:涂染:一定是指外加的东西,人为的赋予上面的东西,给秋天的涂染,应指人为的对秋天的主观感受和感悟——这是必答的内容。用什么感悟秋天?——“诗情和智慧”。“诗情和智慧”具体指什么?结合原文中的句子:“读诗,唐诗中的秋,伴我度过的那些复杂多变岁月” “你让我领略到寂寥中的宁静,无望时的安闲”。可知,“诗情”应该是平和美好的心态。“智慧” 在文章中应该指学会对悲哀的解脱。怎么学会的?对诗歌中红叶白云的感悟,它们使我终于冲淡了“那胶着沉重的烦恼和忧郁,在逐渐沉稳的中年,绐终领悟着秋的真正的豁达与超然!”由此可知:“智慧”应该诗一种豁达超然的生活态度。

落实了这些关键词,前半句可以解释为:以平静、美好的心情和豁达超然的态度去看待悲哀,感悟悲哀;

后半句“将都成为深沉激动的美丽”,美丽的东西,应该指感悟到的东西,或者说精神上的收获,即原文中所议论道的“从寂寥中看到宁静,于无望中得到安闲”“就能够发掘生命的潜能,找回迷失的自我。”

由此,完整的答案为:只要能以平静、美好的心情和豁达超然的态度去看待悲哀,感悟悲哀,就能够从寂寥中看到宁静,于无望中得到安闲;就能够发掘生命的潜能,找回迷失的自我,从而摆脱烦恼,走向成熟。

再如石家庄市第一次模拟试题16题:作者为什么说“那几年中的刻骨的悲酸与伤痛”是“难得出现的”,并且要“以爱和礼赞的心情去纪念”?

解题的关键在于答出“难得”二字。为什么难得?要依据原文中作者对秋的感悟提炼:“生命的过程注定是由激越到安详,由绚烂到平淡。一切情绪上的激荡终会过去,一切色彩喧哗终会消隐。如果你爱生命,你该不怕去体尝。”作者在那几年中正是在秋的指引下寻找到迷失的自我,领悟到生命的意义,在秋的安闲淡雅豁达超然的启发下,能以冲淡的心情去看待所经历过的一切悲酸与伤痛。

完整的答案为:因为作者在秋的指引下寻找到了迷失的自我,领悟到了生命的意义;在秋的安闲淡雅豁达超然的启发下,能以冲淡的心情去看待所经历过的一切悲酸与伤痛;而这一切又都即将成为深沉而激动的美丽。

总之,在回答综合表述题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认真审题干,抓住中心词,根据中心词句出现的位置,联系上文的信息加以概括、提炼;再结合题目要求做扣题表述。

做好阅读题所需要的“本钱”

高考试卷上的阅读题包括科技文阅读、文言文阅读、文学作品阅读以及诗歌鉴赏。答好这类题目,需要一些共同的“本钱”,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阅读经验:阅读题归根结底是对考生阅读能力的考查,要从阅读题上得到理想的分数,考生对不同性质文章的表达习惯都要有所了解。考生平时从语文课堂上得到的主要是文言文、诗歌、文学作品的阅读经验,考场上用作阅读材料的科技文,课内读得相对少一些。每个同学可能还会有自己的“阅读软肋”,如理科的同学对诗歌、文学作品,一遇到就往往“发怵”,文科的同学则可能对阅读自然科学类文段觉得吃力。在复习阶段,需要根据自己的情况多积累一些相应的阅读经验。不应因为时间紧迫而只重做题、放弃对“读”的投入。建议大家尽可能选择一些比较短小的段子或文章,安排好时间,精读与略读相结合,从“读”中强化语感。

知识积累:知识性错误会成为答案中的“硬伤”。考生对不同体裁文章的常见题材、形式特点都应有基本的了解。比如散文的常见行文线索和描写方式、不同表达方式的特定效果,古代诗歌中的常见主题、

常见意象、常用修辞手法、常见的写景抒情方式、鉴赏语言中的常见名词术语等,考生应在做题之前就心中有数。特别是常见名词术语,往往会在答主观题时有直接的用途,有时甚至就是明确的得分要点。考生应做好资料整理工作,并通过强化记忆、灵活运用,以准确的投入获得较大的收益。

对题目性质的理解:阅读类题目考查的是考生是否读懂了语料,而不是考生对语料中的话题、内容有什么个性化的理解,所以考生应该弄清自己的角色,不能让自己的想法冲淡作者的表述。更不容忽视的是题干所体现的出题人意图,从某种程度上说,考生是在用自己的答案与出题人“对话”,以证明自己的阅读能力,所以,读题与读文同样重要。要结合“考试说明”中各考点的表述,对题目的不同问法细心加以揣摩,从中寻找答题的方向。

良好的做题心态:一要注意保持适当的“焦虑度”,过分紧张容易使思维凝滞或剑走偏锋,过分放松则易影响阅读效率,导致答题时要点不全、犯低级错误,“适度紧张”是最理想的,考生可以在平时的练习中有意识地寻找适合自己的焦虑度。二要学会在答题的不同阶段调整好思维的“姿态”,理想的状态是“入以沉潜,出以轻灵”,即读文时全身心投入、不漏过一点信息,答题时能高屋建瓴、俯视语料和题目。总之,要沉静谦虚,不要浮躁松懈。

答题的技术细节:针对我省高考网上阅卷的现状,考生可以在平时作一些针对性的操作训练。比如现在高考卷的答题卡是和文段分离的,考生在读文的过程中可以放心地在卷子上画出文段的重点词句,以节省答题时搜索信息源的时间。而另一方面,答案书写的清楚整洁变得格外重要了。平时有不良书写习惯的考生一定要重视这个问题,下功夫研究如何使自己的文面更加赏心悦目。此外,答题纸上所给空白的大小、横线的长短,都暗示了答案的长度,考生要学会利用这些隐性的信息,设计好自己的答案。在组织答案时,要把答案看作一篇微型作文,重视内容的章法和条理性。另外,像“答案不应溢出答题区域边框”、“杜绝错别字”,也是应该注意的技术细节。


相关内容

  • 总结成功人的经验高考语文的高分绝招
  • 总结成功人的经验高考语文的高分绝招! 复习的黄金规律----送给高三学子的! 高考语文每一个知识板块的得分累积,就形成了最终成绩.如果某一个知识板块薄弱的话,就难以达到140分.今天高分网高考频道小编分享一位高考语文140分考生的经验给大家,帮助大家搞定病句修改.句子排序.语言运用.名句默写这几个知 ...

  • 语文学科网址大全
  • 语文学科网址大全 1. - 大学语文基本能力训练. 2.- 中小学生作文辅导专业网站. 3.- 初中语文教学网,含作文.日记.咨询.教学等. 4.- 含语文论文.教案.课件资源等. 5.百分网 - 提供教案下载,课件.试卷等资源. 6. - 含教研动态,科研课题,中考辅导等. 7. - 高考语文教案 ...

  • 高考状元学习方法
  • 高考状元谈学习方法的重要性 广东省大综合邓远源: 首先是说学习方法是因人而宜的,我为什么那么强调读书的重要性呢?因为我觉得许多学习方法就从读书中来,所以无论是哪一个年级同学,我首先强调读书的重要性,而且大家都会发现有很多同学他很用用功了,用了很多时间,有一些同学他用的时间是其他同学的二分之一或者三分 ...

  • [高考语文]最新高三语文复习经验交流材料
  • 2015年高三语文复习情况交流材料 针对我校学生的基础比较差的现实情况,我们把高考的复习分成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知识点或专题复习阶段(第一轮复习)上学期基本结束 本阶段主要是专题复习,总目标是夯实学生的语文基础,增强学生的得分意识,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 具体目标是狠抓几个基础知识点如多音字. ...

  • 备战高考(三)
  • 备战高考(三) 有关填报平行志愿的问题温柔一哮 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致墨子的一封信 2010年全国高考优秀作文荟萃·明月我心· 后高考时代huibaise2010 怎么查高考分数,高考分数终极档案风计时吹 郑州大学新中国首所综合大学_新闻中心_新浪网bluewhale 2010年江苏省高考优秀作文 ...

  • 中学语文教学怎样才能提高实效?
  • 作者:陈庆祜 语言文字应用 1995年01期 当前中学语文教学存在不少问题,张志公先生曾提出主要的两点,一是"速度效率偏低,不适应国内.国际发展快的需要",二是"实用性不强,学了不管用."①刘国正先生也讲到语文教学与生活脱节的弊病,从一个侧面说明了效率偏低,实 ...

  • 武进区礼嘉中学2005-2006学年度第一学期语文教研组工作计划
  • 武进区礼嘉中学2005-2006学年度第一学期语文教研组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认真学习和实施《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增强课程改革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加快和加大课程改革的步伐;必须严格实施市、区教研室的总体规划,深入开展教育教学改革,进一步加强教学常规建设,加强中学语文师资队伍建设,不断拓展语文 ...

  • 2014语文高考复习研讨会心得体会
  • 2014语文高考复习研讨会心得体会 2014年3月1-2日,陕西省高考复课会在西安召开,我和同学科的几位老师参加了研讨会,研讨会结合高考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探讨更加有效的复习策略,对高考复习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会议使我开阔了视野,丰富了知识,提高了认识,更新了观念,可谓收获颇丰.现汇报学习情况如下: ...

  • 2010年高考备考的思考与建议
  • 2010年高考备考的思考与建议 一.思考 2010年是广东进入新课程的第六年,新课程高考已经考过了三届,全国步入新课程高考的省.市也已经增加到了十个.广东新课程高考的"导向性原则"是:"正确引导中学实施素质教育,体现高中新课程改革精神,反映高中新课程方案的特点和各学科课 ...

  • 高三语文备课组总结交流
  • 对提高高三语文教学质量的思考 --高三语文备课组工作小结 风送冬寒,柳迎日暖,荷心渐圆,蛙鸣再现,弹指之间,又一届高三生活结束了.回首本学年的教学工作,可以说,我们是紧张.充实同时也是快乐的.作为一个集体,我们7位老师在努力工作的同时,也在不断的自我学习和相互学习,学习新的课改理念,研究新课标的新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