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需要理论"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摘 要: 校长满足教师合理的、正确的需要,是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的最佳方法。既满足教师物质的需要,更重视他们精神需要的满足。教师既是自然人,又是社会人,对他们的需要,既不要“金钱挂帅”,又不能“精神万能”,要把物质需要的满足与精神上的激励有机地结合起来。还要做到:既要重视结果激励,更要重视过程激励;既要重视间接满足,又要重视直接满足;既要重视民主生活,又要重视他们的参与和创造。   关键词: 需要理论 教师工作 工作积极性   人的积极性是从哪里来的呢?管理心理学的理论告诉我们:人的积极性是从需要中产生的。诚然,需要是产生个体积极性的内部源泉,对人的行为具有动力作用。假如一个人缺乏需要,那就什么事也不想干。可人一旦有了需要,他就会产生工作的欲望,他的行为就有了驱动力,他就会积极地从事某种活动。校长正确地运用“需要理论”,合理地满足教师的需要,我认为,这是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的关键之所在。   现在是市场经济,人们的物质追求欲望更加强烈。它告诉我们:大量生产的目的就是在于满足人们的需求。而我国现行的市场经济理论的核心就是按人们的需要来生产。事实上,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需要的多样性、复杂性。他们不仅有物质上的需要,而且有精神上的需要;不仅有自尊上的需要,而且有成就上的需要;不仅有对良好人际关系气氛的需要,而且有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当然,不同的教师,需要的对象也不一样,因人而异。有的需要住房,有的需要照顾子女;同一教师,在不同的时期所需要的对象也不一样;不同年龄的教师,其需要的特点也有差异,等等。所以,校长一定要通过多种渠道,采取各种方法了解教师的需要。平时,就要多关心教师,譬如走访、谈心、座谈、讨论,深入到教师生活中去,了解他们需要的是什么。校长对教师的各种需要要认真对待、仔细分析、做好记录,对于教师需要的思想性、水平性、现实性标准要科学分析,哪些需要是正确的、合理的、最基本的,哪些需要是错误的、不合理的,现阶段还无法满足的,校长都要做到心中有数。   一位伟人曾说:“任何人如果不同时为了自己的需要和为了这种需要的器官而做事,他就什么也不能做……”校长满足教师合理的、正确的需要,是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的最佳方法。那么,怎样做,才能满足教师的需要,把工作做得更好呢?   一、既满足教师最起码的低级需要,又重视高级需要的逐渐满足。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会需要、自尊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这五个层次。他把前三类需要称之为低层次的需要,即人们最基本的需要,而把自尊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划分为高层次的需要,即人们精神上的需要。显然,学校领导首先应满足教师最基本的需要,如住房条件、基本的生活需求等。凡是现阶段学校有困难不能满足的,校长一方面要表示真诚的同情,另一方面要尽快在短期内创造条件。其次,校长不能一开始就满足教师较高的要求。管理心理学告诉我们:需要一旦得到满足,今后的需要就更高,需要的不满足比需要的被剥夺更容易挫伤人的积极性。再次,需要的满足必须与工作的绩效挂钩。根据“劳动的报酬必须与劳动的对象直接联系”的观点,对教职工的需求不应轻易满足,不能有求必应。对一些不正确、不恰当的要求要态度鲜明,真诚引导。如果一些人付出的劳动少,获得的报酬多,对他们的需要轻易满足,弊大于利,就会使教师产生错误的认知、错误的体验,就会刺激物质欲望的膨胀,产生不劳而获的思想。总之,校长要善于引导教师,使个体的需求符合集体的需要,以此增强教师的向心力、凝聚力和战斗力。   二、既满足教师物质的需要,更重视他们精神需要的满足。   虽然人的需要有几类层次,但总的来说可分为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两个方面。对教师的物质需要的满足应充分重视,教师作为自然人,也有七情六欲,一样向往美好的生活,追求舒适的生活环境。在现在的市场经济体制下,学校领导应采取措施,争取创收,提高教师的物质待遇,改善教师的生活条件;在工作方面,学校应尽量保证有比较完备的设施和先进的仪器,丰富的教学参考书等,以此激发教师的积极性。如果说在一所学校,连一点教师最起码的需求,基本的生活都得不到保障的话,那么用什么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与此同时,学校领导不能忽略教师的精神需要、心理需要的满足。由于教师的职业特点和工作性质决定了他们的需要具有较高的层次,并且这种需要成为他们的主导需要,教师就会忘我地工作,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奋斗。尽管生活清贫,仍然教书育人。当然,教师既是自然人,又是社会人,对他们的需要,既不要“金钱挂帅”,又不能“精神万能”,要把物质需要的满足与精神上的激励有机地结合起来。   三、既重视保健因素的满足,又重视激励因素的满足。   美国心理学家赫兹伯格通过调查研究,提出了管理学中著名的“双因素理论”。他研究发现,使职工感到满意的是涉及有关工作本身或工作内容方面的因素——激励因素;使职工不满的,则是属于有关工作环境或工作关系方面的因素——保健因素。他指出,保健因素只能解决职工满意或不满意的问题,没有激励作用。激励因素是解决职工出不出力的问题,能起到调动积极性的作用。因此,校长必须首先确保教师在保健因素方面得到满足,消除教师的不满情绪。其次,校长必须充分利用激励方面的因素,为职工创造作出贡献的条件和机会。所以,校长要有领导艺术,既要消除教师工作上的不满情绪,努力使其产生满足感,又要使教师有一种在事业上、工作上永不满足的心理。生活上、心理上的满足感引发出工作上、成就上的不满足感,这样,教师工作就更有自觉性、自发性和目的性。   四、既重视结果激励,更重视过程激励。   需要的动力重点主要体现在争取需要满足的过程之中。校长对待老师的需要不能只管“收获”,不问“耕耘”——只重视结果激励,忽视过程激励,如果这样,就会增加教师的心理负担,患得患失,对积极性的调动起副作用。因为过程激励犹如农民给庄稼施肥一样重要。   诚然,对于“人”及“人性”来说,古今中外的学者有许多论述。中国古代有“性善论”与“性恶论”之说。而在西方管理心理学界也有一些假设:如“经济人”假设,认为人的本性在于追求最大限度地满足自身的欲望,人们的工作动机是获取经济报酬;“社会人”假设,认为金钱不是激励人们工作的主要动力,人们工作的积极性主要依靠各种社会关系、人际交往等社会心理需要来维持与推动,人们希望的是“民主参与”式的管理方式;“自动人”假设,认为人们需要自我实现,希望表现自己的潜力,也就是说,能力要求被运用,只有发挥出来他才会停止“争吵”。其实,人们希望的是在被充分信任的条件下,自己选择合理的方式完成任务,只有这样,才能有积极性;“复杂人”假设则是在综合前三者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它认为:人是复杂的人有不同形式、不同层次的需要,各种需要互相联系,但也因人而异,要求管理者要注意个别差异,采取灵活多变、富有弹性的管理方式,不要拘泥于某一种假设,一切视具体情况而定。所有这些学说、假设都有时代性、个体性的局限,校长当然不能生搬硬套,但对其中合理的、科学的因素也可借鉴。因此,正确看待教师的主动性、积极性是管理好学校的先决条件。有的校长盲目信奉“奖金”、“规章制度”或“精英治校”的作用,生硬地采取唯物主义的管理方式,造成了不良的被动局面。这种失误,实际上就是一种观念上的失误。有位校长说:“教职工都是有觉悟的,问题在于看你如何对待他们。”这是有道理的。   五、既重视间接满足,又重视直接满足。   一方面,校长要重视教师工作之外的报酬带来的间接满足,比如:重视工作条件的创造,重视人际关系的调节,重视工作的乐趣感,以及消除职业的单调感和疲劳感等。优秀的校长常常通过举行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润滑”教师的心理,为保证有一支稳定的教师队伍创造条件。另一方面,校长更应重视教师职业、工作本身所带来的满足,应正确对待教师工作中的失误、失败和挫折,要多同情,少批评。帮助教师正确对待挫折并尽快摆脱它们,指导教师在工作上、事业上获得成功。校长必须树立这样的观念:教师的成功就是自己的成功,也是学校的成功。眼中只有别人缺点的校长绝不是好校长。   六、既重视民主生活,又重视他们的参与和创造。   民主是科学管理的基础,全体教师是民主的参与者和获益者,充分发扬民主是学校高效运作的保证,而只有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才能确保民主管理的持续性和校长的政令得到实施。   首先,创造条件,满足教师成长的需要。这是校长应当不断思考的一个常新的课题,让教师有用武之地和有成长的机会。从抓根本的问题入手,加强师德建设,不断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解决“为人师表,敬业爱生”的认识问题,应与身边的人和事,教师自身的生活经历、成长经历相结合,由教师体悟自己的职责,拓宽看问题的视野,弘扬“捧出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奉献精神。校长要始终把教师的学历进修与业务培训放在议事日程上,鼓励教师终身学习,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和文化层次。同时,要采用“新老结对铺路”、“名师工程搭台”、“对外练兵练尖”等方式,努力解决新老断层问题,培养新的业务骨干。   其次,民主管理应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就是把教师作为学校办学根本,重视教师的参与和创造,使教师的才能得到充分发挥,人性得到最完善的发展,最终实现教师与学校共同成长。“人本思想”并不排除制约机制,关键是制约机制要建立得合情合理,要使用得恰到好处。面对这样的问题,校长要不断完善制度,既重视制约性制度的完善,又侧重激励性制度的建立,让广大教职工在尽职尽责中充分体验事业成功的喜悦和欣慰;当然,确保学校制度执行的客观公正性,处处用制度说话,时时以制度为准绳非常重要。校长在管理过程中要主动做好表率,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不谋私利,并相机适度,恰当地启用评价杠杆,直至运用批评武器,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必需的。用制度约束人,它有利于强化政令统一,推进各项改革,维护学校形象,实现阶段性的办学目标。每位校长都要努力提升自身的人格魅力及非权力因素的影响力,与人为善,以诚待人,以情感人,以信取人,不断超越自己,不断完善自己,使自己乃至学校的每一领导都是一面旗帜。而当一所学校达到事事有法可依、人人按章办事的程度时,其工作效率将达到最佳,人际环境也将臻于最佳境界。   总而言之,学校管理的实质是校长对教师有效的、科学的管理。如何使教师既出工又出力,发挥最大的工作效能,是校长管理的核心问题。但重要的一点是,校长合理满足教师的需要是调动他们工作积极性的关键。   参考文献:   [1]学校管理学.人教社出版.   [2]教育管理心理学.四川人民出版社.

  摘 要: 校长满足教师合理的、正确的需要,是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的最佳方法。既满足教师物质的需要,更重视他们精神需要的满足。教师既是自然人,又是社会人,对他们的需要,既不要“金钱挂帅”,又不能“精神万能”,要把物质需要的满足与精神上的激励有机地结合起来。还要做到:既要重视结果激励,更要重视过程激励;既要重视间接满足,又要重视直接满足;既要重视民主生活,又要重视他们的参与和创造。   关键词: 需要理论 教师工作 工作积极性   人的积极性是从哪里来的呢?管理心理学的理论告诉我们:人的积极性是从需要中产生的。诚然,需要是产生个体积极性的内部源泉,对人的行为具有动力作用。假如一个人缺乏需要,那就什么事也不想干。可人一旦有了需要,他就会产生工作的欲望,他的行为就有了驱动力,他就会积极地从事某种活动。校长正确地运用“需要理论”,合理地满足教师的需要,我认为,这是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的关键之所在。   现在是市场经济,人们的物质追求欲望更加强烈。它告诉我们:大量生产的目的就是在于满足人们的需求。而我国现行的市场经济理论的核心就是按人们的需要来生产。事实上,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需要的多样性、复杂性。他们不仅有物质上的需要,而且有精神上的需要;不仅有自尊上的需要,而且有成就上的需要;不仅有对良好人际关系气氛的需要,而且有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当然,不同的教师,需要的对象也不一样,因人而异。有的需要住房,有的需要照顾子女;同一教师,在不同的时期所需要的对象也不一样;不同年龄的教师,其需要的特点也有差异,等等。所以,校长一定要通过多种渠道,采取各种方法了解教师的需要。平时,就要多关心教师,譬如走访、谈心、座谈、讨论,深入到教师生活中去,了解他们需要的是什么。校长对教师的各种需要要认真对待、仔细分析、做好记录,对于教师需要的思想性、水平性、现实性标准要科学分析,哪些需要是正确的、合理的、最基本的,哪些需要是错误的、不合理的,现阶段还无法满足的,校长都要做到心中有数。   一位伟人曾说:“任何人如果不同时为了自己的需要和为了这种需要的器官而做事,他就什么也不能做……”校长满足教师合理的、正确的需要,是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的最佳方法。那么,怎样做,才能满足教师的需要,把工作做得更好呢?   一、既满足教师最起码的低级需要,又重视高级需要的逐渐满足。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会需要、自尊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这五个层次。他把前三类需要称之为低层次的需要,即人们最基本的需要,而把自尊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划分为高层次的需要,即人们精神上的需要。显然,学校领导首先应满足教师最基本的需要,如住房条件、基本的生活需求等。凡是现阶段学校有困难不能满足的,校长一方面要表示真诚的同情,另一方面要尽快在短期内创造条件。其次,校长不能一开始就满足教师较高的要求。管理心理学告诉我们:需要一旦得到满足,今后的需要就更高,需要的不满足比需要的被剥夺更容易挫伤人的积极性。再次,需要的满足必须与工作的绩效挂钩。根据“劳动的报酬必须与劳动的对象直接联系”的观点,对教职工的需求不应轻易满足,不能有求必应。对一些不正确、不恰当的要求要态度鲜明,真诚引导。如果一些人付出的劳动少,获得的报酬多,对他们的需要轻易满足,弊大于利,就会使教师产生错误的认知、错误的体验,就会刺激物质欲望的膨胀,产生不劳而获的思想。总之,校长要善于引导教师,使个体的需求符合集体的需要,以此增强教师的向心力、凝聚力和战斗力。   二、既满足教师物质的需要,更重视他们精神需要的满足。   虽然人的需要有几类层次,但总的来说可分为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两个方面。对教师的物质需要的满足应充分重视,教师作为自然人,也有七情六欲,一样向往美好的生活,追求舒适的生活环境。在现在的市场经济体制下,学校领导应采取措施,争取创收,提高教师的物质待遇,改善教师的生活条件;在工作方面,学校应尽量保证有比较完备的设施和先进的仪器,丰富的教学参考书等,以此激发教师的积极性。如果说在一所学校,连一点教师最起码的需求,基本的生活都得不到保障的话,那么用什么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与此同时,学校领导不能忽略教师的精神需要、心理需要的满足。由于教师的职业特点和工作性质决定了他们的需要具有较高的层次,并且这种需要成为他们的主导需要,教师就会忘我地工作,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奋斗。尽管生活清贫,仍然教书育人。当然,教师既是自然人,又是社会人,对他们的需要,既不要“金钱挂帅”,又不能“精神万能”,要把物质需要的满足与精神上的激励有机地结合起来。   三、既重视保健因素的满足,又重视激励因素的满足。   美国心理学家赫兹伯格通过调查研究,提出了管理学中著名的“双因素理论”。他研究发现,使职工感到满意的是涉及有关工作本身或工作内容方面的因素——激励因素;使职工不满的,则是属于有关工作环境或工作关系方面的因素——保健因素。他指出,保健因素只能解决职工满意或不满意的问题,没有激励作用。激励因素是解决职工出不出力的问题,能起到调动积极性的作用。因此,校长必须首先确保教师在保健因素方面得到满足,消除教师的不满情绪。其次,校长必须充分利用激励方面的因素,为职工创造作出贡献的条件和机会。所以,校长要有领导艺术,既要消除教师工作上的不满情绪,努力使其产生满足感,又要使教师有一种在事业上、工作上永不满足的心理。生活上、心理上的满足感引发出工作上、成就上的不满足感,这样,教师工作就更有自觉性、自发性和目的性。   四、既重视结果激励,更重视过程激励。   需要的动力重点主要体现在争取需要满足的过程之中。校长对待老师的需要不能只管“收获”,不问“耕耘”——只重视结果激励,忽视过程激励,如果这样,就会增加教师的心理负担,患得患失,对积极性的调动起副作用。因为过程激励犹如农民给庄稼施肥一样重要。   诚然,对于“人”及“人性”来说,古今中外的学者有许多论述。中国古代有“性善论”与“性恶论”之说。而在西方管理心理学界也有一些假设:如“经济人”假设,认为人的本性在于追求最大限度地满足自身的欲望,人们的工作动机是获取经济报酬;“社会人”假设,认为金钱不是激励人们工作的主要动力,人们工作的积极性主要依靠各种社会关系、人际交往等社会心理需要来维持与推动,人们希望的是“民主参与”式的管理方式;“自动人”假设,认为人们需要自我实现,希望表现自己的潜力,也就是说,能力要求被运用,只有发挥出来他才会停止“争吵”。其实,人们希望的是在被充分信任的条件下,自己选择合理的方式完成任务,只有这样,才能有积极性;“复杂人”假设则是在综合前三者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它认为:人是复杂的人有不同形式、不同层次的需要,各种需要互相联系,但也因人而异,要求管理者要注意个别差异,采取灵活多变、富有弹性的管理方式,不要拘泥于某一种假设,一切视具体情况而定。所有这些学说、假设都有时代性、个体性的局限,校长当然不能生搬硬套,但对其中合理的、科学的因素也可借鉴。因此,正确看待教师的主动性、积极性是管理好学校的先决条件。有的校长盲目信奉“奖金”、“规章制度”或“精英治校”的作用,生硬地采取唯物主义的管理方式,造成了不良的被动局面。这种失误,实际上就是一种观念上的失误。有位校长说:“教职工都是有觉悟的,问题在于看你如何对待他们。”这是有道理的。   五、既重视间接满足,又重视直接满足。   一方面,校长要重视教师工作之外的报酬带来的间接满足,比如:重视工作条件的创造,重视人际关系的调节,重视工作的乐趣感,以及消除职业的单调感和疲劳感等。优秀的校长常常通过举行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润滑”教师的心理,为保证有一支稳定的教师队伍创造条件。另一方面,校长更应重视教师职业、工作本身所带来的满足,应正确对待教师工作中的失误、失败和挫折,要多同情,少批评。帮助教师正确对待挫折并尽快摆脱它们,指导教师在工作上、事业上获得成功。校长必须树立这样的观念:教师的成功就是自己的成功,也是学校的成功。眼中只有别人缺点的校长绝不是好校长。   六、既重视民主生活,又重视他们的参与和创造。   民主是科学管理的基础,全体教师是民主的参与者和获益者,充分发扬民主是学校高效运作的保证,而只有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才能确保民主管理的持续性和校长的政令得到实施。   首先,创造条件,满足教师成长的需要。这是校长应当不断思考的一个常新的课题,让教师有用武之地和有成长的机会。从抓根本的问题入手,加强师德建设,不断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解决“为人师表,敬业爱生”的认识问题,应与身边的人和事,教师自身的生活经历、成长经历相结合,由教师体悟自己的职责,拓宽看问题的视野,弘扬“捧出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奉献精神。校长要始终把教师的学历进修与业务培训放在议事日程上,鼓励教师终身学习,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和文化层次。同时,要采用“新老结对铺路”、“名师工程搭台”、“对外练兵练尖”等方式,努力解决新老断层问题,培养新的业务骨干。   其次,民主管理应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就是把教师作为学校办学根本,重视教师的参与和创造,使教师的才能得到充分发挥,人性得到最完善的发展,最终实现教师与学校共同成长。“人本思想”并不排除制约机制,关键是制约机制要建立得合情合理,要使用得恰到好处。面对这样的问题,校长要不断完善制度,既重视制约性制度的完善,又侧重激励性制度的建立,让广大教职工在尽职尽责中充分体验事业成功的喜悦和欣慰;当然,确保学校制度执行的客观公正性,处处用制度说话,时时以制度为准绳非常重要。校长在管理过程中要主动做好表率,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不谋私利,并相机适度,恰当地启用评价杠杆,直至运用批评武器,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必需的。用制度约束人,它有利于强化政令统一,推进各项改革,维护学校形象,实现阶段性的办学目标。每位校长都要努力提升自身的人格魅力及非权力因素的影响力,与人为善,以诚待人,以情感人,以信取人,不断超越自己,不断完善自己,使自己乃至学校的每一领导都是一面旗帜。而当一所学校达到事事有法可依、人人按章办事的程度时,其工作效率将达到最佳,人际环境也将臻于最佳境界。   总而言之,学校管理的实质是校长对教师有效的、科学的管理。如何使教师既出工又出力,发挥最大的工作效能,是校长管理的核心问题。但重要的一点是,校长合理满足教师的需要是调动他们工作积极性的关键。   参考文献:   [1]学校管理学.人教社出版.   [2]教育管理心理学.四川人民出版社.


相关内容

  • 路径―目标理论及其在教师积极性调动中的运用
  • 摘    要: 路径―目标理论是由加拿大组织行为学家罗伯特・豪斯(Robert House)和美国管理学家特伦斯・米切尔(Terence R.Mitchell)于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一种权变理论,它创新性地将期望理论中的动机原则融入领导理论中,强调以下属为核心,根据任务需求和下属特征采取最适合的领 ...

  • 关于校长激励教师的艺术-蔡成祥
  • 2014年邛崃市中小学校长培训会心得体会 --关于校长激励教师的艺术 邛崃市强项实验学校:蔡成祥 激励,是以激发人的动机,使人产生内在动力朝着所期望的目标前进的心理过程.简言之,激励就是调动人的积极性.在学校管理中,激励是调动教职工积极性的重要手段.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小学管理者们,特别是 ...

  • 高中政治教师个人工作总结
  • 在这5年的教育教学工作,在我校许多老教师尤其是我们组教师的指导帮助下,在不断探索教育教学规律的过程中,积累了一些粗浅的认识和看法,感受最深的是以下几点: 一、把握时代脉搏,使政治课永远充满浓郁的时代气息 政治课是一门时代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脱离时代的政治课除了一味的说教之外就是缺乏生气的一潭死水 ...

  • 高职物流管理课程中案例教学的应用
  • 高职物流管理课程中案例教学的应用 摘 要 目前物流业已作为国民经济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但物流管理方面的专业人才奇缺,物流专业的教学尚处于摸索阶段.本文从教学实际出发分析了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运用案例教学法的现实意义,探讨了案例教学法在物流管理中的设计与运用,对深化案例教学效果,培养高素质物流专业人才有一 ...

  • 需要层次理论
  • 第八章 激励与内容型激励理论 [内容概要] 激励在管理活动中是非常重要的,很多管理心理学家对这一问题进行研究,从不同的角度探讨,形成了不同的激励理论,概括起来主要的有:内容型激励理论.过程型激励理论.行为改造型激励理论.综合型激励理论及我国学者所研究的成果,如激励-去激励连续带模式等. 内容型激励理 ...

  • 激励与内容型激励理论
  • 第八章 激励与内容型激励理论 [内容概要] 激励在管理活动中是非常重要的,很多管理心理学家对这一问题进行研究,从不同的角度探讨,形成了不同的激励理论,概括起来主要的有:内容型激励理论.过程型激励理论.行为改造型激励理论.综合型激励理论及我国学者所研究的成果,如激励-去激励连续带模式等. 内容型激励理 ...

  • 浅谈初中英语教学目标
  • [摘 要]学习动机在英语教学活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以自我决定动机理论为依据,结合初中生英语学习的特点和多年英语教学实践, 探讨了如何激发和培养学生英语学习动机的策略,进而提高英语课堂教学效果. 一.引言. 初中学生英语基础较差,上课听不懂,学习困难,无法与老师互动,因而对英语学习产生畏惧心理,甚 ...

  • 激励机制在现代学校管理中的运用
  • 激励机制在现代学校管理中的运用 众所周知,现代学校管理的首要任务就是以人为本,调动广大教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激发他们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使每个教职工都能有饱满的工作热情和强烈的工作能力.我认为,这种热情和动力来源于激励.而激励机制,本身就是人本主义的内涵所在. 下面,我就来谈谈激励机制在现代 ...

  • 教育学就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
  • . ....................... 及教育发展变化的必然趋势. 教育学与教育方针政策的不同点: 教育学的任务在于揭示教育规律,教育方针政策是人们根据一定的需要而制定出来的,它是人们主观意志的体现.作为一种正确的教育方针政策,它是依据科学的教育理论和当时的现实状况和需要制订出来的,反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