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复习题

《三峡》 (郦道元)

一、文学常识填空。

⑪《三峡》一文选自_____。_____(朝代)的地理学家__________给《水经》作注写成了《________》。 ⑫三峡具体指哪三峡? 、 。

二、给加粗字注音。

①曦( )月 ②沿溯( )阻绝 ③素湍( ) ④绝巘( ) ⑤飞漱( ) ⑥属( )引凄异 ⑦襄( )陵 ⑧略无阙( )处 ⑨重岩叠嶂( )

三、解释加粗的词。

①夏水襄陵( ) ②亭午( )夜分 ③不见曦( )月 ④沿溯阻绝( )( ) ⑤虽( )乘奔( )御( )风,不以( )疾( )也。⑥或( )王命急宣( )⑦霜旦( )⑧属( )引( )凄异 ⑨飞漱( )其间

⑩清( )荣( )峻( )茂( ),良( )多趣味。

⑴空谷传响,哀转久绝(响:

四、解释下列词语的不同含义。

⑪自:自三峡七百里中( ) 自非亭午夜分( )

⑫长:常有高猿长啸( ) 巴东三峡巫峡长( )

⑬绝:沿溯阻绝( )。 绝( )巘多生怪柏。 哀转久绝( )

⑭或:或以钱币丐之( ) 或王命急宣( )

⑮故:温故而知新( ) 故渔者歌曰( )

⑯三:巴东三峡巫峡长( ) 猿鸣三声泪沾裳( )

五、按要求填空:

⑪表现江水清澈的句子 。 ⑫表现侧面表现山高而陡的句子 。 从侧面突三峡夏水湍急的句子是 ⑬“朝发白帝,暮到江陵”的意思是

“ ,这使我们想到《早发白帝城》中 ”这两句诗。 )

⑭在第三段中,有一句话把三峡春冬季节山水草木的秀丽景色概括无遗,这句话是:“ 。”

⑮第二段中最能体现三峡水势之险句子是 ⑯作者先写 ,后写 ,写水按 、 、 四季顺写的。

⑰第二段中找出两对反义词① 与 ② 与

六、翻译下列句子:

⑪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⑫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

⑬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⑮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⑯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七、按要求回答下列回题。

⑪第一段从哪两方面写三峡的山?(1) (2) 。 ⑫第三段写景动静结合,其中“素湍”“回清”是 景,“绿潭”“倒影”是 景。 ⑬第四段写秋景抓住了什么样的特点? ⑭试就第二段文字内容,大概计算一下船速是_______________

⑮“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是( );“绝 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是( )。 (提示:从视角的角度。)

⑯写渔者歌曰有什么目的?

⑰作者写水为什么先写夏季?而春冬为什么合在一起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⑱最后一句诗写出了渔者怎样的生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⑲文章描写了三峡美丽的风光,请你利用文中的词句,组成一副对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⑳、用简短的话归纳各段的大意并说说文中对三峡景色描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第一段: 第二段:

第三段: 第四段: 作者的情感: ⑴作者写“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的用意何在?

⑵为创造意境,第四段中“ ”字和“ ”字用得好。

⑶“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描写得形神兼备,试分析好在哪里?

⑷本文布局巧妙而妥贴,它的特点是先大后 ,先 后 ,即先用粗线条勾画山川的形势,再用工笔描绘林峦的景色。每一段开头,都是先点出 或季节,中间是 描写,结尾以“我”的感觉来 之。

⑸、“素湍绿潭”是从哪个角度进行描写的,可见怎样的景观?

⑹“良多趣味”一句抒发了作者

的感情。

27课 《三峡》参考答案

一、二、三略

四、⑪在、如果 ⑫长时间地。长度大⑬断绝、极特别、消失⑭有的人、有时⑮旧知识、所以⑯确数、虚指

五、⑪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⑫自非亭午夜分和,不见羲月。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⑬朝发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⑭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⑮“朝发白帝……不以疾也。”⑯水。山。夏、春冬、秋⑰①沿与溯②朝与暮

六、略

七、⑪高 、长。⑫静景、动景 ⑬凄凉

⑭假设朝到暮为12小时,那么时速大约为100里/小时。

⑮.俯视 仰视

⑯渲染萧瑟的秋景,表现旅人的哀愁

⑰写水先写夏水后写春冬之水,因为夏水最盛,最为凶、迅疾,最有特点。而春冬时水的特点相似,故合在一起写

⑱表现了三峡渔民船夫的悲惨生活。 ⑲不设同一答案

⑳第一段:总写三峡峰峦重叠,雄伟峻拔的山势。第二段:写三峡夏天水势的湍急。第三段:写春冬二季三峡清幽隽绝、令人向往流连的风光。第四段:写三峡秋冬之时景色的凄清

⑴以声衬静,渲染山谷的清幽,凄清

⑵寒;肃

⑶这两句的意思是:雪白的急流,碧绿的潭水,回旋着清波,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句中以“回清”写“素湍”的动态,以“倒影”写“绿潭”的静态,极言江水这清澈。“素湍”见浪花之雪白;“绿潭”显潭水之清澈,“回清”写江水之动态。

⑷小;总;分;地点;景物;烘托

⑸俯视;写出了春冬之时三峡壮丽的景观。

⑹热爱三峡景物,热爱大自然

《桃花源记》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2011-10-08 14:38:31)转载▼

标签: 杂谈 分类: 资料收集

八年级语文上《桃花源记》练习题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口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恰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本文作者是 时期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 (填人名)。

2、解释下列句中加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缘溪行 忽逢桃花林 落英缤纷

欲穷其林 土地平旷 便要还家

设酒杀鸡作食 延至其家 此中人语云

处处志之 诣太守 便扶向路

寻向所志 欣然规往 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3、解释下列词语在本文中的意思。

缤纷: 开朗: 阡陌:

交通: 俨然: 怡然:

妻子: 邑人: 绝境:

外人: 间隔: 无论:

不足: 未果: 问津: 垂髫:4、文章第一段中间几句富有诗意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5、文章第二段写渔人初进桃花源所见,写出了桃花源的哪些特点?

6、听了渔人的讲述,桃花源里的人为什么“皆叹惋”?

7、“咸来问讯”、“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中的“咸”“ 各”“ 皆”

有什么作用?

8、由《桃花源记》诞生了一条成语是什么?现在人们常用这个成语比喻什么?

9、为什么说桃花源是封建社会中人们心中的理想社会?

10、在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应该如何看待作者笔下的世外桃源?

11、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你印象中的作者是怎样一个人?

12、根据文章内容,上下两句分别用“桃花林”“桃花源”(在句中的位置不限)。写一组不少于七言的对偶句。

13、用原文回答:(1)写世外桃源自然环境美好的句子:

, , 。

(2)、写世外桃源社会环境平静安定的句子: , 。

(3)、写桃源人生活恬静舒适的句子: , 。

(4)、写桃源人热情好客的句子: , 。

(5)、《桃花源记》中写出渔人初进桃花源的感受的成语: 。

(6)表达世事沧桑变化,浑然不觉的心境,今天常引用陶潜的《桃花源记》中的语句: , 。

(7)、《桃花源记》中可以用来形容春色美妙景致迷人的成语: 。

14、读完全文,你认为桃源人“不复出焉”的原因是什么?

15、文章开头一段是什么描写?由此段描写及第二段发现桃源你能联想到古代哪两句诗?

16、渔人离开桃源后“便扶向路”又“处处志之”,而后寻找桃源人“寻向所志”,却“不复得路”,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桃花源记参考答案:

1、东晋 陶渊明

2、顺着、沿着 遇到 花瓣 走尽 开阔 同“邀”邀请 摆、 邀请

告诉 作标记 到 顺着 从前 计划 不久 渡口

3、繁多的样子 开阔明亮 田间小路

交错相通 整齐的样子 愉快的样子

妻子儿女 乡邻 与世隔绝的地方

桃花源以外的人 隔断 不用说,更不必说

不值得 没有实现 访求,探求 指小孩

4、带有神秘色彩,暗示将会出现奇境,为渔人进入桃源渲染了气氛,也为写桃

源的美好作了铺垫。

5、自然环境的美好,社会环境的平静,人们生活的恬适。或:美丽富饶,安宁和平,人们安居乐业。

6、 为世外的战乱纷争而叹惋,为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而叹惋。

7、 反映桃源人的热情好客,民风淳朴,也反映了桃源人生活富足。

8、 世外桃源 指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幻想中的美好境界。

9、 环境美丽,没有战争,没有压迫,生活富足,安居乐业。

10、 这个世外桃源寄托了作者的社会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批判了当时的黑暗现实,因而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它虽民风淳朴,但生产力低下,是封建社会状态下的小农经济,只能是当时的理想社会,而不是今天我们向往的理想社会。

11、 对黑暗动荡的现状不满,对安定和平生活的向往,同情劳动人民的疾苦。

12、 桃花林芳草鲜美,桃花源土地平旷。

13、 (1)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口美池桑竹之属。

(2)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3)“往来种作”和“黄发垂髫并恰然自乐。”

(4)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或:村中闻有人,咸来问讯。或: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5)豁然开朗。

(6)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7)落英缤纷。

14、饱受战乱之苦不愿出去。

15、景物描写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16、表明桃源是一个虚构的社会,现实是不存在的,表达了作者无可奈何的叹惋之情。

《三峡》 (郦道元)

一、文学常识填空。

⑪《三峡》一文选自_____。_____(朝代)的地理学家__________给《水经》作注写成了《________》。 ⑫三峡具体指哪三峡? 、 。

二、给加粗字注音。

①曦( )月 ②沿溯( )阻绝 ③素湍( ) ④绝巘( ) ⑤飞漱( ) ⑥属( )引凄异 ⑦襄( )陵 ⑧略无阙( )处 ⑨重岩叠嶂( )

三、解释加粗的词。

①夏水襄陵( ) ②亭午( )夜分 ③不见曦( )月 ④沿溯阻绝( )( ) ⑤虽( )乘奔( )御( )风,不以( )疾( )也。⑥或( )王命急宣( )⑦霜旦( )⑧属( )引( )凄异 ⑨飞漱( )其间

⑩清( )荣( )峻( )茂( ),良( )多趣味。

⑴空谷传响,哀转久绝(响:

四、解释下列词语的不同含义。

⑪自:自三峡七百里中( ) 自非亭午夜分( )

⑫长:常有高猿长啸( ) 巴东三峡巫峡长( )

⑬绝:沿溯阻绝( )。 绝( )巘多生怪柏。 哀转久绝( )

⑭或:或以钱币丐之( ) 或王命急宣( )

⑮故:温故而知新( ) 故渔者歌曰( )

⑯三:巴东三峡巫峡长( ) 猿鸣三声泪沾裳( )

五、按要求填空:

⑪表现江水清澈的句子 。 ⑫表现侧面表现山高而陡的句子 。 从侧面突三峡夏水湍急的句子是 ⑬“朝发白帝,暮到江陵”的意思是

“ ,这使我们想到《早发白帝城》中 ”这两句诗。 )

⑭在第三段中,有一句话把三峡春冬季节山水草木的秀丽景色概括无遗,这句话是:“ 。”

⑮第二段中最能体现三峡水势之险句子是 ⑯作者先写 ,后写 ,写水按 、 、 四季顺写的。

⑰第二段中找出两对反义词① 与 ② 与

六、翻译下列句子:

⑪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⑫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

⑬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⑮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⑯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七、按要求回答下列回题。

⑪第一段从哪两方面写三峡的山?(1) (2) 。 ⑫第三段写景动静结合,其中“素湍”“回清”是 景,“绿潭”“倒影”是 景。 ⑬第四段写秋景抓住了什么样的特点? ⑭试就第二段文字内容,大概计算一下船速是_______________

⑮“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是( );“绝 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是( )。 (提示:从视角的角度。)

⑯写渔者歌曰有什么目的?

⑰作者写水为什么先写夏季?而春冬为什么合在一起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⑱最后一句诗写出了渔者怎样的生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⑲文章描写了三峡美丽的风光,请你利用文中的词句,组成一副对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⑳、用简短的话归纳各段的大意并说说文中对三峡景色描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第一段: 第二段:

第三段: 第四段: 作者的情感: ⑴作者写“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的用意何在?

⑵为创造意境,第四段中“ ”字和“ ”字用得好。

⑶“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描写得形神兼备,试分析好在哪里?

⑷本文布局巧妙而妥贴,它的特点是先大后 ,先 后 ,即先用粗线条勾画山川的形势,再用工笔描绘林峦的景色。每一段开头,都是先点出 或季节,中间是 描写,结尾以“我”的感觉来 之。

⑸、“素湍绿潭”是从哪个角度进行描写的,可见怎样的景观?

⑹“良多趣味”一句抒发了作者

的感情。

27课 《三峡》参考答案

一、二、三略

四、⑪在、如果 ⑫长时间地。长度大⑬断绝、极特别、消失⑭有的人、有时⑮旧知识、所以⑯确数、虚指

五、⑪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⑫自非亭午夜分和,不见羲月。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⑬朝发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⑭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⑮“朝发白帝……不以疾也。”⑯水。山。夏、春冬、秋⑰①沿与溯②朝与暮

六、略

七、⑪高 、长。⑫静景、动景 ⑬凄凉

⑭假设朝到暮为12小时,那么时速大约为100里/小时。

⑮.俯视 仰视

⑯渲染萧瑟的秋景,表现旅人的哀愁

⑰写水先写夏水后写春冬之水,因为夏水最盛,最为凶、迅疾,最有特点。而春冬时水的特点相似,故合在一起写

⑱表现了三峡渔民船夫的悲惨生活。 ⑲不设同一答案

⑳第一段:总写三峡峰峦重叠,雄伟峻拔的山势。第二段:写三峡夏天水势的湍急。第三段:写春冬二季三峡清幽隽绝、令人向往流连的风光。第四段:写三峡秋冬之时景色的凄清

⑴以声衬静,渲染山谷的清幽,凄清

⑵寒;肃

⑶这两句的意思是:雪白的急流,碧绿的潭水,回旋着清波,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句中以“回清”写“素湍”的动态,以“倒影”写“绿潭”的静态,极言江水这清澈。“素湍”见浪花之雪白;“绿潭”显潭水之清澈,“回清”写江水之动态。

⑷小;总;分;地点;景物;烘托

⑸俯视;写出了春冬之时三峡壮丽的景观。

⑹热爱三峡景物,热爱大自然

《桃花源记》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2011-10-08 14:38:31)转载▼

标签: 杂谈 分类: 资料收集

八年级语文上《桃花源记》练习题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口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恰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本文作者是 时期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 (填人名)。

2、解释下列句中加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缘溪行 忽逢桃花林 落英缤纷

欲穷其林 土地平旷 便要还家

设酒杀鸡作食 延至其家 此中人语云

处处志之 诣太守 便扶向路

寻向所志 欣然规往 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3、解释下列词语在本文中的意思。

缤纷: 开朗: 阡陌:

交通: 俨然: 怡然:

妻子: 邑人: 绝境:

外人: 间隔: 无论:

不足: 未果: 问津: 垂髫:4、文章第一段中间几句富有诗意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5、文章第二段写渔人初进桃花源所见,写出了桃花源的哪些特点?

6、听了渔人的讲述,桃花源里的人为什么“皆叹惋”?

7、“咸来问讯”、“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中的“咸”“ 各”“ 皆”

有什么作用?

8、由《桃花源记》诞生了一条成语是什么?现在人们常用这个成语比喻什么?

9、为什么说桃花源是封建社会中人们心中的理想社会?

10、在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应该如何看待作者笔下的世外桃源?

11、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你印象中的作者是怎样一个人?

12、根据文章内容,上下两句分别用“桃花林”“桃花源”(在句中的位置不限)。写一组不少于七言的对偶句。

13、用原文回答:(1)写世外桃源自然环境美好的句子:

, , 。

(2)、写世外桃源社会环境平静安定的句子: , 。

(3)、写桃源人生活恬静舒适的句子: , 。

(4)、写桃源人热情好客的句子: , 。

(5)、《桃花源记》中写出渔人初进桃花源的感受的成语: 。

(6)表达世事沧桑变化,浑然不觉的心境,今天常引用陶潜的《桃花源记》中的语句: , 。

(7)、《桃花源记》中可以用来形容春色美妙景致迷人的成语: 。

14、读完全文,你认为桃源人“不复出焉”的原因是什么?

15、文章开头一段是什么描写?由此段描写及第二段发现桃源你能联想到古代哪两句诗?

16、渔人离开桃源后“便扶向路”又“处处志之”,而后寻找桃源人“寻向所志”,却“不复得路”,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桃花源记参考答案:

1、东晋 陶渊明

2、顺着、沿着 遇到 花瓣 走尽 开阔 同“邀”邀请 摆、 邀请

告诉 作标记 到 顺着 从前 计划 不久 渡口

3、繁多的样子 开阔明亮 田间小路

交错相通 整齐的样子 愉快的样子

妻子儿女 乡邻 与世隔绝的地方

桃花源以外的人 隔断 不用说,更不必说

不值得 没有实现 访求,探求 指小孩

4、带有神秘色彩,暗示将会出现奇境,为渔人进入桃源渲染了气氛,也为写桃

源的美好作了铺垫。

5、自然环境的美好,社会环境的平静,人们生活的恬适。或:美丽富饶,安宁和平,人们安居乐业。

6、 为世外的战乱纷争而叹惋,为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而叹惋。

7、 反映桃源人的热情好客,民风淳朴,也反映了桃源人生活富足。

8、 世外桃源 指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幻想中的美好境界。

9、 环境美丽,没有战争,没有压迫,生活富足,安居乐业。

10、 这个世外桃源寄托了作者的社会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批判了当时的黑暗现实,因而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它虽民风淳朴,但生产力低下,是封建社会状态下的小农经济,只能是当时的理想社会,而不是今天我们向往的理想社会。

11、 对黑暗动荡的现状不满,对安定和平生活的向往,同情劳动人民的疾苦。

12、 桃花林芳草鲜美,桃花源土地平旷。

13、 (1)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口美池桑竹之属。

(2)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3)“往来种作”和“黄发垂髫并恰然自乐。”

(4)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或:村中闻有人,咸来问讯。或: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5)豁然开朗。

(6)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7)落英缤纷。

14、饱受战乱之苦不愿出去。

15、景物描写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16、表明桃源是一个虚构的社会,现实是不存在的,表达了作者无可奈何的叹惋之情。


相关内容

  • [三峡]郦道元__综合练习[1]
  •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 ...

  • [三峡]课后练习题
  • <三峡>课后练习题 一.作家作品及地理常识 1.<三峡>的作者是_______,我国北魏杰出的_____学家.____家.他所著的<__ ____>是我国古代最全面.最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作,文笔绚烂,语言清丽. 2.三峡在长江上游重庆市奉节县至湖北省宜昌县之间,包 ...

  • [三峡]练习题及答案
  • 26.<三峡> 复习目标: 1.掌握重点实词虚词: 2.掌握重点句子: 3.能对文章综合分析. 复习进程: 一.导入 二.导学-自主复习 (一)复习翻译.复习指导:把握翻译,快速朗读文章,参看文章翻译.勾画重点句子并记忆.5分钟. (二)重点实词虚词.复习指导:1.迅速记忆课下注释.(1 ...

  • 三峡练习题
  • <三 峡> 一.文学常识 <三峡>选自 < 水经注> ,它是我国第一部记述河道水系的专注<水经>的注释,是我国古代地理学名著. 二.作者 郦道元,字善长,北魏时期的地理学家.散文家. 三.重点实词 略无阙. 处:(通"缺"空缺) 重 ...

  • [三峡]同步练习题及答案
  • 汤集九年制学校<三峡>课时练习 一.积累与运用 1.给下列字注音. 阙( ) 湍( ) 涧( ) 曦( ) 啸( ) 溯( ) 漱( ) 嶂( ) 襄( ) 属( ) 2.填空题. <三峡>选自 ,三峡是 . .和 的总称,在重庆市和湖北宜昌之间.作者 ,字 , 学家.本文写 ...

  • 山东省肥城市湖屯镇初级中学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26课[三峡]练习题 新人教版
  • <三峡> 课文梳理 1.标注字音. 阙(qu ē) 曦(x ī) 襄(xi āng ) 溯( s ù ) 漱(sh ù ) 2. 解释划线词语的含义. 略无阙处( 毫无 ) 或王命急宣( 有时 ) 属引凄异( 接连不断 ) 良多趣味( 很 ) 3. 翻译句子.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 ...

  • 八年级文言文复习二[礼记][三峡]
  • 八年级文言文复习二<礼记><三峡> 八年级文言文复习二<礼记><三峡>九九十十 15.大道之行也 <礼记> 一.指出加横线词的含义 1.选贤与能 与:通"举"举荐,选拔 2.古人不独亲其亲 亲:以„„为亲. 亲:亲人.父 ...

  • 排列句子练习题
  • 练习1 (   )如果在三峡截流,建坝,安上水轮机,让水力发电,那是十分巨大的动力. (   )其实,世界上并没有什么上帝,三峡只是大自然演化的一个结果. (   )人们盼望的日子终于到了,1992年3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关于新建长江三峡的决议. (   )长江三峡不仅气势磅礴,景观秀丽,而且还 ...

  •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课内外古诗默写复习题
  • 一.根据上下句默写 1.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2.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3.东皋薄暮望,徙依欲何依.        4.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5.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6.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7.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8.自古逢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