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邓小平在领导中国人民改革开放,全面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不断思考和反复提出的一个基本问题。对社会主义本质的阐述和揭示,在邓小平南方谈话中对社会主义本质问题作出了科学概括。他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邓小平这段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表述言简意赅,需要我们认真的学习和领会。

一、“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

1、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人民为了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为了国家繁荣富强,彻底改变命运进行了不懈的努力,作出了各种探索。

太平天国、戊戌维新、义和团、辛亥革命等,都没有把中国从亡国灭种、任人宰割中解放出来。

结论: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才能发展中国。

2、对社会主义的误解

1978年以前的30年,中国的社会主义有两个方面:

一方面在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建立起来了,从建国到1978年30年成绩很大;另一方面由于党内在指导思想上的失误,以及“左”的思想的干扰破坏,中国的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缓慢,到“文化大革命”时经济水平发生了停滞和倒退;人民生活水平长期没有提高,不少地区处于贫困状态;我国同周边国家在经济文化发展方面大差距拉大了,社会主义优越性没有得到应有的体现。1980年,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是一个很好的名词,但如果搞不好,不能正确理解,就体现不出社会主义本质来。可以看出,他关注的不仅是社会主义的名,而且还有社会主义的实。这就抓住了社会主义本质问题的症结和关键。

那么,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到底体现在哪里呢?社会主义到底应该是什么样的呢?邓小平针对建国前30年,特别是“文化大革命”时期的社会现实作了深刻反思,他曾一针见血地说:我们干革命几十年,搞社会主义30多年,截止1978年,工人的月平均工资只有45元,农村的大多数地区仍处于贫困状态。这叫什么社会主义优越性!

对于社会主义优越性的体现,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在70年代末和改革开放中不断反思,总结,认为过去我们在这一方面曾有过混乱和错误。

在建国初,我们过分的强调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区别和对立,把许多不是社会主义的东西说成是社会主义的,而有的属于社会主义的东西,一些人看不透或视而不见,还把它批判成资本主义的东西,主要表现在以下的几个方面

(1)、把单纯的“精

神崇高”理解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2)、误把“一大二公”当成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3)、误把平均主义当成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4)、误把“普遍贫穷”当成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3、邓小平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的思索与论述

(1)、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

(2)、平均主义不是社会主义,两极分化也不是社会主义;

(3)、僵化封闭不是社会主义,照搬外国也不是社会主义;

(4)、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没有法制也没有社会主义;

(5)、不重视物质文明搞不好社会主义,不重视精神文明也搞不好社会主义。

二、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新概括

针对文革后的反思以及在其后的经济建设过程中,邓小平在1992年第一次对社会主义本质作出了明确的概括。即: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关于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论断是针对“什么是社会主义”而做出的回答。他把生产力纳入到社会主义本质范畴之内,且把解放生产力放在了首要地位,其实我们,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只有发展生产力,才能使社会主义更好地体现优越性。同时他还概括了要达到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是社会主义的最终目的。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论述成为了改革开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强有力的思想武器。

(一)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作出的概括,最新、最突出的方面,是在历史上第一次把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提到了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高度,可以说,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社会本质观的继承和创新,也是对长期笼罩在社会主义本质问题上的错误观念的拨乱反正。

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任务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特别是发展先进生产力,这个在马克思主义学说中早已解决的问题,在我国却经历了相当艰苦和曲折的探索过程,是在对社会主义社会本质和初级阶段社会主义主要矛盾做出准确判断的基础上重新确立起来的。

1、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不断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创造出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体现。只有不断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逐步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水平,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社会主义“就是能够允许社会生产力以旧社会所没有的速度迅速发展,使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能够逐步得到满

足。”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归根到底要体

现在它的生产力比资本主义发展得更快一些,更高一些,否则,就没有说服力。社会主义要发挥自己的功能和优越性,就必须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放在根本和首要的位置上。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增强综合国力,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才能在与资本主义的竞争中逐步取得优势地位。特别是象中国这样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社会主义,在开始很长一段时间内,生产力水平不如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更需要采取一切有效手段,大力发展生产力。同时,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我们忽视了发展生产力,或发展生产力的方法不对头,现在特别注意这个问题,中国一切问题的解决,从根本上说,都有赖于生产力的大发展。所以说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

2、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需要。社会主义作为比资本主义更高形态的社会,它必须能够创造出比资本主义更高、更发达的生产力,否则,它就没有产生存在的理由。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的现实是:无论是劳动生产率,还是整体社会生产力都比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落后甚远。这种状况绝不能长久下去。如果不把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作为全部工作的中心,就不能尽快缩短同发达国家在经济发展程度上的差距,保证我国自立于世界强大民族之林,那样已经取得的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果实有可能就要丧失。

3、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解决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根本手段。

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而且这个矛盾贯穿于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在这一主要矛盾中,矛盾的主要方面是社会生产的落后。要解决这一主要矛盾,不能靠压低人民群众合理的消费需求,惟一的办法就是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把集中精力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摆在首要地位。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是解决我国现阶段社会的主要矛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途径,也是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根本手段。

始终代表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马克思主义先进性的本质体现。

发展先进生产力是党的性质和宗旨的体现。我们党作为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建立时就是以中国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走上历史舞台的。党适应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而产生,并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自己的根本任务。党的一切奋斗,归根到底

都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党的一切方针政策,最终都要促进生

产力尤其是先进生产力的不断发展。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从当时的实际条件出发而采取的重大举措,在中国确立了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并在这种新的经济基础上进一步健全了社会主义上层建筑,其目的在于继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又带领人民走上了改革开放的道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调整和改革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部分和环节,调整和改革社会主义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经济基础的部分和环节,其目的也在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二十多年来,我们大胆探索,勇于实践,不断推进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和其他方面的改革,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我国社会生产力,推动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发生了巨大变化。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都是为了促进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

(二)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

把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的本质内容包含如下几层含义: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实现富裕;社会主义的富裕是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而不是少数人的富裕,不能搞两极分化。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奋斗目标,需要一个逐步实现的过程,要通过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1、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是共同富裕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最高价值目标和原则要求。

★共同富裕是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的一个重要方面。

★从长远来看,只有实现共同富裕,才能为实现共产主义和人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

2、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

★消灭剥削

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剥削阶级已经作为一个阶级不存在了,50年代,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生产资料公有制,对工商业进行了公私合营,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特别是私营经济作为非公有制经济被消灭了,总的说,那时侯没有剥削,而且私营业主也被改造成了自食其力的劳动者。在进入到七十年代末期后,邓小平认识到,要想是中国人摆脱贫穷,就要发展生产力。而当时中国生产力水平,层次不一,搞单一的公有制,不能更好的促进生产力发展,于是在经济体制上走了一条改革道路。即在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前提下,鼓励允许个体、私营、外资经济的发展,实现证明这种形式更有利于当前生产力的发展。这样以来,在非公有

制经济中又出现剥削和分配的一些旧现象,但这并不和社会主义相位被。尽管目前社会上存在

剥削,但公有制仍占主题,剥削现象,有剥削性质的经济形式不会成为主导,社会主义性质就不会发生转变。相反我们允许这些非公有制经济存在能增加国家税收,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就业率,活跃经济。在中国,要想真正消灭剥削需要有一个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做保证,而且要需要一个长期过程。

★两极分化

对于目前中国是否出现两极分化问题,也是讨论的热点问题。改革开放20多年,中国人的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但我们必须承认,人们之间的收入差距在拉大,如果出现两极分化,可能会导致社会断裂,那么,中国会不会走向两极分化呢?不会!因为:

⑴社会主义本质上不允许出现两极分化

⑵坚持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主体,决定了不会出现两极分化。

基尼系数:根据劳伦斯曲线计算收入分配平均程度的系数。劳伦斯曲线是用来反映社会收入分配平均程度的曲线。基尼系数在0和1之间,数字越大,表明两极分化越大。

(三)社会主义本质论的两个方面

社会主义本质论断是一个严密的统一的整体。它从生产力讲到生产关系,最后落脚于社会主义要实现的目标。三者之间相互联系,互为条件。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为了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创造物质条件;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既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结果,又为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提供社会条件;而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一方面有赖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另一方面也取决于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是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制度上的保证。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是要实现共同富裕,体现了社会主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社会主义建设目标与手段的统一。

社会主义是一个过程,有它产生、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因而社会主义本质也有一个逐步实现的过程,两者是统一的。在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中所使用的五个动词:“解放”、“发展”、“消灭”、“消除”、“达到”,都表明了社会主义是个动态的发展过程。从我国现实社会主义的状况来看,社会主义本质已经有所体现,但从总的方面来看,我们的社会主义“事实上不够格”。我们还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在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比较低的情况下,剥削现象和收入差距在一定阶段、一定范围内仍会存在,共同富裕的进程只能通过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来完成。显然,充分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需要一个坚持不懈地艰苦奋斗

、开拓前进的长过程。

(四)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意义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大大深化了对科学社会主义的认识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指出了正确的方向,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三、从“发展是硬道理”到“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一)发展是硬道理

邓小平同志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明确指出,中国的主要目标是发展。我们所做的可以概括为一句话:要发展自己。归根到底,发展才是硬道理。他还明确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路线称为“中国的发展路线”,指出中国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是要靠自己的发展。

发展才是硬道理硬在哪里?

第一,硬就硬在发展是绝对的,是社会主义不可逆转的趋势。人类社会由低级社会形态必然向高级阶段进步,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生产方式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发展才是硬道理的结论,既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基本原理,又体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的总趋势。

第二,硬就硬在发展的问题不仅是个经济问题,而且是个政治问题。邓小平同志指出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关键是发展经济。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靠自己的发展。增强综合国力,改善人民生活,离不开发展;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增强社会主义凝聚力和说服力,离不开发展;解决国内经济社会问题,保持社会、政治稳定,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离不开发展;坚持“一国两制”方针,和平统一祖国,离不开发展;顶住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压力,维护国家主权和独立,离不开发展;从根本上摆脱经济落后的现状,振兴中华民族,使中国跻身于世界现代化强国之林,更离不开发展。归根到底发展才是硬道理。

第三,硬就硬在发展问题是事关大局问题。邓小平同志反复强调,把经济搞上去,把生产力搞上去,是全党的中心,是大局问题。因此,我们在国际上争取和平的环境,在国内排除一切干扰,加速发展自己。全党一切工作都要围绕着这个大局,服务于这个大局。

(二)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江泽民同志继承和发展了这一重要思想,明确指出: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发展是贯穿始终的理论主题。在新世纪新阶段,我们党要全面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承担起推动中国社会进步的历史使命,必须始终紧紧抓住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把保持党的先进性和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落实到发展生产力、发展先进文化、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来。

把握了这一点,就从根本上把握了人民的愿望,把握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本质。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对社会主义历史

经验的科学总结,也是党的性质、宗旨和先进性的生动体现,更深刻反映了发展的重要时代价值。

1、对发展的科学内涵有了全新的认识

——发展是经济、政治、文化的全面发展

——发展是可持续发展

——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

2、科学认识“第一要务”的深刻内涵

“第一要务”是相对于其它各种要务而言的。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说明在党所面临的各项繁重任务中,处于首要地位的重要国策和中心任务是发展问题。也可以说,在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前进的诸方面要求中,发展是第一位的重要要求;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发展是第一位的内在需要;在中国人民根本利益实现的艰难历程中,发展是第一位的重要手段。

从“发展是硬道理”到“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反映了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发展观的一脉相承和与时俱进,突出了发展在执政兴国中的地位作用,更加强化了我们党始终以发展为己任、以兴国为目标、以富民为取向的历史责任和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大力促进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是我们党站在时代前列,保持先进性的根本体现和根本要求。

四、三个有利于标准

(一)何谓“三个有利于”标准

1992年春,邓小平同志在南方谈话中指出:“改革开放迈不开步子,不敢闯,说来说去就是怕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走了资本主义道路。要害是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这就是“三个有利于”标准。

(二):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意义

“三个有利于”标准是对我国多年来社会主义实践经验的概括总结,是社会主义本质和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它排除了姓“资”姓“社”问题的干扰,破除了认识上的教条主义倾向,对我们大胆的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包括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第一,“三个有利于”标准有助于我们在实际工作中进一步消除“左”的影响。

第二,“三个有利于”标准是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快改革开放步伐的理论武器。

第三,“三个有利于”标准是保持党的先进性的根本保证。党的先进性归根到底要落实到发展先进生产力、实

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邓小平在领导中国人民改革开放,全面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不断思考和反复提出的一个基本问题。对社会主义本质的阐述和揭示,在邓小平南方谈话中对社会主义本质问题作出了科学概括。他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邓小平这段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表述言简意赅,需要我们认真的学习和领会。

一、“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

1、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人民为了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为了国家繁荣富强,彻底改变命运进行了不懈的努力,作出了各种探索。

太平天国、戊戌维新、义和团、辛亥革命等,都没有把中国从亡国灭种、任人宰割中解放出来。

结论: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才能发展中国。

2、对社会主义的误解

1978年以前的30年,中国的社会主义有两个方面:

一方面在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建立起来了,从建国到1978年30年成绩很大;另一方面由于党内在指导思想上的失误,以及“左”的思想的干扰破坏,中国的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缓慢,到“文化大革命”时经济水平发生了停滞和倒退;人民生活水平长期没有提高,不少地区处于贫困状态;我国同周边国家在经济文化发展方面大差距拉大了,社会主义优越性没有得到应有的体现。1980年,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是一个很好的名词,但如果搞不好,不能正确理解,就体现不出社会主义本质来。可以看出,他关注的不仅是社会主义的名,而且还有社会主义的实。这就抓住了社会主义本质问题的症结和关键。

那么,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到底体现在哪里呢?社会主义到底应该是什么样的呢?邓小平针对建国前30年,特别是“文化大革命”时期的社会现实作了深刻反思,他曾一针见血地说:我们干革命几十年,搞社会主义30多年,截止1978年,工人的月平均工资只有45元,农村的大多数地区仍处于贫困状态。这叫什么社会主义优越性!

对于社会主义优越性的体现,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在70年代末和改革开放中不断反思,总结,认为过去我们在这一方面曾有过混乱和错误。

在建国初,我们过分的强调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区别和对立,把许多不是社会主义的东西说成是社会主义的,而有的属于社会主义的东西,一些人看不透或视而不见,还把它批判成资本主义的东西,主要表现在以下的几个方面

(1)、把单纯的“精

神崇高”理解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2)、误把“一大二公”当成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3)、误把平均主义当成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4)、误把“普遍贫穷”当成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3、邓小平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的思索与论述

(1)、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

(2)、平均主义不是社会主义,两极分化也不是社会主义;

(3)、僵化封闭不是社会主义,照搬外国也不是社会主义;

(4)、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没有法制也没有社会主义;

(5)、不重视物质文明搞不好社会主义,不重视精神文明也搞不好社会主义。

二、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新概括

针对文革后的反思以及在其后的经济建设过程中,邓小平在1992年第一次对社会主义本质作出了明确的概括。即: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关于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论断是针对“什么是社会主义”而做出的回答。他把生产力纳入到社会主义本质范畴之内,且把解放生产力放在了首要地位,其实我们,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只有发展生产力,才能使社会主义更好地体现优越性。同时他还概括了要达到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是社会主义的最终目的。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论述成为了改革开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强有力的思想武器。

(一)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作出的概括,最新、最突出的方面,是在历史上第一次把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提到了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高度,可以说,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社会本质观的继承和创新,也是对长期笼罩在社会主义本质问题上的错误观念的拨乱反正。

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任务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特别是发展先进生产力,这个在马克思主义学说中早已解决的问题,在我国却经历了相当艰苦和曲折的探索过程,是在对社会主义社会本质和初级阶段社会主义主要矛盾做出准确判断的基础上重新确立起来的。

1、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不断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创造出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体现。只有不断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逐步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水平,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社会主义“就是能够允许社会生产力以旧社会所没有的速度迅速发展,使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能够逐步得到满

足。”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归根到底要体

现在它的生产力比资本主义发展得更快一些,更高一些,否则,就没有说服力。社会主义要发挥自己的功能和优越性,就必须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放在根本和首要的位置上。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增强综合国力,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才能在与资本主义的竞争中逐步取得优势地位。特别是象中国这样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社会主义,在开始很长一段时间内,生产力水平不如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更需要采取一切有效手段,大力发展生产力。同时,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我们忽视了发展生产力,或发展生产力的方法不对头,现在特别注意这个问题,中国一切问题的解决,从根本上说,都有赖于生产力的大发展。所以说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

2、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需要。社会主义作为比资本主义更高形态的社会,它必须能够创造出比资本主义更高、更发达的生产力,否则,它就没有产生存在的理由。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的现实是:无论是劳动生产率,还是整体社会生产力都比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落后甚远。这种状况绝不能长久下去。如果不把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作为全部工作的中心,就不能尽快缩短同发达国家在经济发展程度上的差距,保证我国自立于世界强大民族之林,那样已经取得的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果实有可能就要丧失。

3、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解决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根本手段。

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而且这个矛盾贯穿于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在这一主要矛盾中,矛盾的主要方面是社会生产的落后。要解决这一主要矛盾,不能靠压低人民群众合理的消费需求,惟一的办法就是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把集中精力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摆在首要地位。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是解决我国现阶段社会的主要矛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途径,也是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根本手段。

始终代表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马克思主义先进性的本质体现。

发展先进生产力是党的性质和宗旨的体现。我们党作为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建立时就是以中国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走上历史舞台的。党适应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而产生,并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自己的根本任务。党的一切奋斗,归根到底

都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党的一切方针政策,最终都要促进生

产力尤其是先进生产力的不断发展。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从当时的实际条件出发而采取的重大举措,在中国确立了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并在这种新的经济基础上进一步健全了社会主义上层建筑,其目的在于继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又带领人民走上了改革开放的道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调整和改革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部分和环节,调整和改革社会主义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经济基础的部分和环节,其目的也在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二十多年来,我们大胆探索,勇于实践,不断推进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和其他方面的改革,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我国社会生产力,推动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发生了巨大变化。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都是为了促进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

(二)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

把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的本质内容包含如下几层含义: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实现富裕;社会主义的富裕是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而不是少数人的富裕,不能搞两极分化。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奋斗目标,需要一个逐步实现的过程,要通过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1、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是共同富裕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最高价值目标和原则要求。

★共同富裕是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的一个重要方面。

★从长远来看,只有实现共同富裕,才能为实现共产主义和人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

2、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

★消灭剥削

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剥削阶级已经作为一个阶级不存在了,50年代,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生产资料公有制,对工商业进行了公私合营,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特别是私营经济作为非公有制经济被消灭了,总的说,那时侯没有剥削,而且私营业主也被改造成了自食其力的劳动者。在进入到七十年代末期后,邓小平认识到,要想是中国人摆脱贫穷,就要发展生产力。而当时中国生产力水平,层次不一,搞单一的公有制,不能更好的促进生产力发展,于是在经济体制上走了一条改革道路。即在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前提下,鼓励允许个体、私营、外资经济的发展,实现证明这种形式更有利于当前生产力的发展。这样以来,在非公有

制经济中又出现剥削和分配的一些旧现象,但这并不和社会主义相位被。尽管目前社会上存在

剥削,但公有制仍占主题,剥削现象,有剥削性质的经济形式不会成为主导,社会主义性质就不会发生转变。相反我们允许这些非公有制经济存在能增加国家税收,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就业率,活跃经济。在中国,要想真正消灭剥削需要有一个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做保证,而且要需要一个长期过程。

★两极分化

对于目前中国是否出现两极分化问题,也是讨论的热点问题。改革开放20多年,中国人的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但我们必须承认,人们之间的收入差距在拉大,如果出现两极分化,可能会导致社会断裂,那么,中国会不会走向两极分化呢?不会!因为:

⑴社会主义本质上不允许出现两极分化

⑵坚持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主体,决定了不会出现两极分化。

基尼系数:根据劳伦斯曲线计算收入分配平均程度的系数。劳伦斯曲线是用来反映社会收入分配平均程度的曲线。基尼系数在0和1之间,数字越大,表明两极分化越大。

(三)社会主义本质论的两个方面

社会主义本质论断是一个严密的统一的整体。它从生产力讲到生产关系,最后落脚于社会主义要实现的目标。三者之间相互联系,互为条件。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为了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创造物质条件;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既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结果,又为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提供社会条件;而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一方面有赖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另一方面也取决于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是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制度上的保证。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是要实现共同富裕,体现了社会主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社会主义建设目标与手段的统一。

社会主义是一个过程,有它产生、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因而社会主义本质也有一个逐步实现的过程,两者是统一的。在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中所使用的五个动词:“解放”、“发展”、“消灭”、“消除”、“达到”,都表明了社会主义是个动态的发展过程。从我国现实社会主义的状况来看,社会主义本质已经有所体现,但从总的方面来看,我们的社会主义“事实上不够格”。我们还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在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比较低的情况下,剥削现象和收入差距在一定阶段、一定范围内仍会存在,共同富裕的进程只能通过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来完成。显然,充分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需要一个坚持不懈地艰苦奋斗

、开拓前进的长过程。

(四)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意义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大大深化了对科学社会主义的认识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指出了正确的方向,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三、从“发展是硬道理”到“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一)发展是硬道理

邓小平同志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明确指出,中国的主要目标是发展。我们所做的可以概括为一句话:要发展自己。归根到底,发展才是硬道理。他还明确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路线称为“中国的发展路线”,指出中国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是要靠自己的发展。

发展才是硬道理硬在哪里?

第一,硬就硬在发展是绝对的,是社会主义不可逆转的趋势。人类社会由低级社会形态必然向高级阶段进步,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生产方式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发展才是硬道理的结论,既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基本原理,又体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的总趋势。

第二,硬就硬在发展的问题不仅是个经济问题,而且是个政治问题。邓小平同志指出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关键是发展经济。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靠自己的发展。增强综合国力,改善人民生活,离不开发展;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增强社会主义凝聚力和说服力,离不开发展;解决国内经济社会问题,保持社会、政治稳定,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离不开发展;坚持“一国两制”方针,和平统一祖国,离不开发展;顶住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压力,维护国家主权和独立,离不开发展;从根本上摆脱经济落后的现状,振兴中华民族,使中国跻身于世界现代化强国之林,更离不开发展。归根到底发展才是硬道理。

第三,硬就硬在发展问题是事关大局问题。邓小平同志反复强调,把经济搞上去,把生产力搞上去,是全党的中心,是大局问题。因此,我们在国际上争取和平的环境,在国内排除一切干扰,加速发展自己。全党一切工作都要围绕着这个大局,服务于这个大局。

(二)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江泽民同志继承和发展了这一重要思想,明确指出: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发展是贯穿始终的理论主题。在新世纪新阶段,我们党要全面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承担起推动中国社会进步的历史使命,必须始终紧紧抓住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把保持党的先进性和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落实到发展生产力、发展先进文化、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来。

把握了这一点,就从根本上把握了人民的愿望,把握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本质。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对社会主义历史

经验的科学总结,也是党的性质、宗旨和先进性的生动体现,更深刻反映了发展的重要时代价值。

1、对发展的科学内涵有了全新的认识

——发展是经济、政治、文化的全面发展

——发展是可持续发展

——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

2、科学认识“第一要务”的深刻内涵

“第一要务”是相对于其它各种要务而言的。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说明在党所面临的各项繁重任务中,处于首要地位的重要国策和中心任务是发展问题。也可以说,在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前进的诸方面要求中,发展是第一位的重要要求;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发展是第一位的内在需要;在中国人民根本利益实现的艰难历程中,发展是第一位的重要手段。

从“发展是硬道理”到“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反映了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发展观的一脉相承和与时俱进,突出了发展在执政兴国中的地位作用,更加强化了我们党始终以发展为己任、以兴国为目标、以富民为取向的历史责任和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大力促进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是我们党站在时代前列,保持先进性的根本体现和根本要求。

四、三个有利于标准

(一)何谓“三个有利于”标准

1992年春,邓小平同志在南方谈话中指出:“改革开放迈不开步子,不敢闯,说来说去就是怕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走了资本主义道路。要害是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这就是“三个有利于”标准。

(二):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意义

“三个有利于”标准是对我国多年来社会主义实践经验的概括总结,是社会主义本质和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它排除了姓“资”姓“社”问题的干扰,破除了认识上的教条主义倾向,对我们大胆的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包括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第一,“三个有利于”标准有助于我们在实际工作中进一步消除“左”的影响。

第二,“三个有利于”标准是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快改革开放步伐的理论武器。

第三,“三个有利于”标准是保持党的先进性的根本保证。党的先进性归根到底要落实到发展先进生产力、实

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


相关内容

  • 社会主义的本质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
  • 社会主义的本质和建设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共产主义的目标: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原因 1.高度发达的生产力是实现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 2.解放生产力是为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开辟道路 3.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 ...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涵与本质
  • 从历史与理论相结合.认识与实践相统一的角度,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科学内涵和本质特点,对于我们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科学内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具有丰富的内涵,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领导力量.现实依据.根本途径.主要任务和根本目标等一系列重大问题 ...

  • 毛概复习第六章社会主义本质和总任务
  • 第六章:社会主义本质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 一.单项选择题: 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 A. 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B. 大力发展科学技术 C. 坚持科学发展 D. 坚持以人为本 正确选项:A 2. 邓小平在( )明确提出了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著名论断. A. 十一届三中全会上 B ...

  • 毛概提纲完整版
  • 考试复习提纲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科学内涵: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1)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 (2)就是把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 (3)就是把 ...

  • 教学内容(4)
  • 二.教学内容 第一讲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 一.学习任务: 1.1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产生的时代背景.实践基础.科学内涵.主要内容.指导意义: 1.2明确马克思主义理论必须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基本观点: 1.3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精髓.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2.1教学重点: ...

  • 13第五章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
  • 第五章 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在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时候,毛泽东就向全党提出,要探索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走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毛泽 ...

  • 最新2011刑法学1小抄
  • 四.论述1.如何贯彻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1)贯彻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必须使全党始终保持与是俱进的精神状态,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新境界.(2)必须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不断开创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3)必须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增添新的力量.(4)必须 ...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
  •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重点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党的十七大报告将改革开放以来党的理论创新成果进行了整合.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在资本主义高度发展之后,将进入更高的社会文明形态,实现对以财富为唯一追求目的的资本主义的扬弃.马克思对未来的预测认为资本主义之后人类文明将进入更高的发展阶段,这 ...

  • 中国共产党对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进行的探索
  • 理学院统计1201班 沈照童 20122637 中国共产党对在建设社会主义进行的探索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到1956年,随着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确立,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新时期.如何进行社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