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第8期总第209期外语与外语教学
ForeignLanguagesandTheirTeaching2006,l8
Seriall209
概念隐喻与委婉语隐喻意义构建的认知理据*
谌莉文
(宁波大学理论语言学研究所,浙江宁波 315211)
摘 要:从认知的角度来看,委婉语是一种概念化的隐喻,其内在意义的构建和根本动因无法用传统的语义学理论来解释。本研究认为,Lakoff与Johnson创立的概念隐喻理论可以为探讨委婉语隐喻的认知理据提供可资借鉴的视角。委婉语隐喻的认知基础是在我们的概念系统中的源域和目标域概念之间的相似性联想。其认知理据表现为源域中的概念与目标域相应概念的语义相似性减弱,通过突显源域概念扬升语义,由心理可及性较强的源域概念映射到心理可及性较弱的目标域概念,实则突显后者。从认知的角度进行理据研究,将有助于我们把握委婉语隐喻的意义构建,把语言研究从封闭的语言结构引向动态、开放的知识结构。
关键词:概念隐喻;委婉语;认知理据
Abstract:Asconceptualizedmetaphors,euphemismsdemandcognitiveexplanationratherthantraditionalsemanticstheory,intermsoftheirinter-nalsemanticconstructionortheirfundamentalmotivation.LakoffandJohnson.sConceptualMetaphorTheoryprovidesanewperspectiveforthestudyofeuphemismmotivation.Theresemblancebetweenthesourcedomainandthetargetdomainintheconceptualsystemservesthegroundofthiscognitiveprocedure.Whenthisresemblanceisweak,thesemanticconceptinthesalientsourcedomaingetsheightened,thenitismappedfrompsychologicallyhighlyaccessiblesourcedomaintolowlyaccessibletargetdomain,thusactivatesthetargetdomainandmakesitsconceptsalient.Thisstudycanhelpourunderstandingofthesemanticconstructionofeuphemismsandmaysteerrelevantstudytoadynamicandopenfield.
KeyWords:conceptualmetaphor;euphemism;cognitivemotivation
中图分类号:H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038(2006)08-0017-04
1.引言
委婉语是语言使用中协调人际关系的一个重要手段,是人类语言中的一个普遍现象,是各个民族、不同时代都采用的表达手段。尽管各自所使用的形式不同,但在表达方式上都趋于类似的原则,如礼貌、合作和自我保护原则(束定芳,1995),意在达到一种避讳、掩盖、动听的效果。以往大多数的研究主要侧重于修辞结构(陈原,1983;陈望道,1936/2001)和传统语义学研究(亚伦,1984;江希,1983;李国南,1989)和语用学探讨(束定芳,1989等),虽然许多研究者试图从心理知觉的角度解释委婉语的构造机制,但没有令人信服的理论做依托,对委婉语机制的解释进展不大。(邵军航樊葳葳,2004)
自从Lakoff与Johnson创建了概念隐喻理论(ConceptualMetaphorTheory,以下简称CMT)以来,不少学者重新对日常语言的种种表象进行反思,探究隐藏在语言形式背后的认知与思维过程。委婉语是一种充分利用人类的联想功能,在日常语言中突出显性语言从而掩盖隐性语言的思维过程,概念隐喻理论的阐述重点在于日常生活中普遍存在的传统化隐喻,包括结构隐喻、方位隐喻和本体隐喻,由于结构隐喻指的是从源域到目标域的部分映射,因此我们/在通过源域来理解目标域时,必然会突出某个方面,而掩盖另外的方面0(文旭叶狂,2003)。我们认为,从认知的视角来看,委婉语也可以看作概念化隐喻,委婉语中同样也包含着隐喻性的认知和思维过
2.概念隐喻与委婉语
委婉语因其极尽美化之能事使得它常常被用来装点日常语言,往往有调节气氛、减少摩擦、缓解冲突之功效。李国南(2001)曾利用符号、思维和所指构成两个三角形,说明符号与所指之间的曲折形成达到委婉的目的。问题是:构成这种特殊的语言形式的动因是什么?如何把握委婉语隐喻中的意义构建?所谓/曲折0是如何在话语中体现功能的?不同符号之间是如何真正实现关联的?它的构建规则与构建动因是什么?在我们看来,委婉语是人类的精妙思维在语言形式上的体现,无法用传统的语义学理论来对之进行分析和解释。Lakoff与Johnson在MetaphorsWeLiveBy(1980)中首次提出的概念隐喻理论的核心是把自然语言看作是人类思维的现实,它涉及的是人类复杂的心理认知过程,这似乎为委婉语的内在构建和产生动因从认知的角度找到了突破口。
概念隐喻观是与传统的隐喻观迥然有别的一种隐喻认知观,该理论运用源域与目标域之间的映射(mapping)以及意象图式(imageschemas)来解释隐喻现象,认为隐喻的本质是以一种事物去理解和程,可以用Lakoff和Johnson的概念隐喻理论来考察委婉语这一古老而颇具神秘魅力的语言现象。本文欲以CMT为理论框架,通过介绍该理论的主要内容,逐步分析委婉语的意义构建,从而揭示语言符号背后的内在动因,即认知理据(cognitivemotivation)。
*本文为浙江省教育厅2005年度科研计划项目:英汉委婉语的认知机制对比研究阶段性成果。作者简介:谌莉文(1969-),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语用学,认知语言学收稿日期:2006-03-20(修改稿)
第8期
谌莉文 概念隐喻与委婉语隐喻意义构建的认知理据
# 18#
体验另一事物,从一个比较熟悉、易于理解的源域映射一个不太熟悉、较难理解的目标领域,是人们以一事物认识、理解、思考、表达另一事物的过程,是概念性的,其心理基础是抽象的意象图式。
该理论主要研究常规隐喻(conventionalmetaphors),即那些构建我们文化的普遍概念系统,并且反映在日常语言中的隐喻)))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Lakoff&Johnson,1980:139),认为隐喻的奥秘在于把两个属于不同性质和范畴的事物或概念,通过联想的类比(ana-logy)和映射,即从一个认知域投射到另一个认知域,在两者的互动中整合出一种新的感悟或认知。隐喻意义是源域事物特征向目标域映射的结果,通过将源域的经验映射到目标域,可达到重新认识目标域的目的。
按照Lakoff(1987:68-76)的论述,认知模式是在人与外部世界互动的基础上形成的认知方式,可分为命题模式、意象图式模式、隐喻模式和转喻模式,与本文主题论述相关的主要是后两者。隐喻模式是指一个命题或意象图式模式从某一认知域投射到另一认知域的相应结构上,主要用来对抽象事物概念化、理解和推理。转喻模式是在上述模式的基础上,使其中某个成分与另一成分发生联系,实现部分转移到整体的功能,从而使部分能够代表整体。CMT对隐喻和转喻的认知过程的解释可以让我们通过与其他事件的关系对另一事件进行概念化。
这种对语言事件进行概念化的认知观对早已形成的委婉语被认为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段的普遍看法是一次反动,促使我们从认知的角度重新审视广泛使用了几个世纪的语言现象。我们先来看看委婉语的定义:/用一种不能明说,但能让人感到愉快的或含糊的说法,代替具有令人不悦的含义或不够尊重的表达方法0(哈特曼等,1982)/用婉转或温和的方式来表达某些事实或思想,以减轻其粗俗程度0(Robert.A,1992)/用曲折的表示来提示双方都知道但不愿点破的事物0(陈原,1983);/说话时不直白本意,只用委婉含蓄的话来烘托暗示0(陈望道,1936/2001),从而达到避讳、掩盖、动听的效果。
整合中外学者对委婉语的定义,我们发现其重要特征是:在实时语境下,借助各种可能的语言手段,通过显性语言的动听、代用、暗示性,共有知识等,以曲折的方式,达到说话者虽不愿明说却不得不指明的实际所指,从而使隐性意义得到传达。认知心理学认为,人们在使用语言时,并不是把所有的信息都用语言表达出来,有显性语言(explicit)和隐性语言(implicit)之分。因此人们首先要利用显性语言,运用已有的知识网络对其进行模式识别、完善,然后根据这个模式再进一步完善细节。委婉语隐喻中,显性语言就是经过思维的曲折后呈现相对突显的委婉语,是源义;隐性语言就是试图掩盖的禁忌义,是目标义;曲折是指隐藏和掩盖,借助隐喻模式和转喻模式得到解释;源义作为载体(vehicle),去激活目标义,从而突现目标义。因此,委婉并不是符号本身的特点,它涉及人类的认知心理过程,是思维的现实,通过与其他事件的关系对目标义进行概念化。
认知语言学的概念隐喻观可以用来解释语言符号生成与发展的动因,其中关于跨域投射的理论,通过联想的类比感知新概念的理论,关于概念隐喻的认识以及隐喻和转喻认知模型等为委婉语的生成提供了理据。
式是语言的语法结构和语义结构的总和,而理据则是一个既与内部形式有密切关系又根本不同的术语,它是指语言符号发生发展的最根本动因(王艾录司富珍,2002:31)。话语的理据是话语的内部形式形成的动因,理据的变化也是内部形式发生变化的直接动因。表现在委婉用语上,是不断追求对内部形式的避俗(忌)求雅,如过去称作/痨病0的,现在称作/肺结核0;/junkman0(拾荒者)代替/wastema-terialdealer0(废品商)等。
上文提到,委婉语可以看作概念化隐喻,委婉语背后同样包含着隐喻性的认知和思维过程,那么它就有理据可循,下面试从认知的视角寻求促成委婉语发生与发展的理据。
3.1源域概念与目标域概念的语义相似性减弱
隐喻是指用与某一事物相似的另一事物来叙说某一事物。认知心理学认为,空间中任何两点之间的距离反映着两个相应概念之间的心理距离或语义距离。两个点愈接近,他们就愈相似或愈紧密(王 汪安圣,2004:190)。按照认知语言学的观点,相似与相邻是隐喻和转喻模型的认知基础,相似性越强,越易于认知。委婉语隐喻就是以相似性为基础,在构建过程中邀请听者在源域和目标域之间进行比较,通过制造源域和目标域间的概念相似性,使话语为受话方满意接受,巧妙拉近交际双方的心理距离。如:两个患难故友来见已做了大明皇帝的朱元璋,其中一人认识到眼前的朱元璋已不同于昔日患难与共、饥不择食的苦朋友,而是一位至尊的皇帝,所以在与对方叙述一段往事时,说出了这样一段委婉恭维的话:/我主万岁!当年微臣随驾扫荡芦洲府,打破罐洲城,汤元帅走逃,拿住豆将军,红孩儿挡关,多亏菜将军。0
这段委婉的叙旧在外人听来俨然是叙述当今皇上当年的赫赫战功,其实只有当事人才心知肚明:还是放牛郎的朱元璋曾与同伴在芦苇荡用瓦罐煮吃偷来的豆子,由于众人争相抢吃,汤泼豆撒,朱元璋连泥带豆,抓起就吃,结果被红草叶子卡住喉咙,后亏同伴妙计,吞服青菜叶方脱险。对于这段皇上当年落魄的故事,这位故友能够巧妙借助委婉语,被奉为座上宾;而同行的另一故友却因如实叙述当年场景,直言相告,而成为刀下鬼。
这一段委婉语的表达式中就充满了概念隐喻,源域是恭维当今皇上曾经立下战绩,目标域是曾为流民的当今皇上在芦苇荡抢吃毛豆的狼狈场景,与源域中的概念形成一一对应的语义概念。映射过程是源域中的部分被映射到目标域:源域场景(scenario)是战场,目标域场景是芦苇荡;/微臣0与/驾0分别被映射到放牛郎朱元璋与当年的患难伙伴;类推:芦洲府y芦苇荡;罐洲城y瓦罐;汤元帅y豆汤;豆将军y朱元璋(捡毛豆);红孩儿y红草叶子;菜将军y青菜叶。而源域中的扫荡、打破、走逃、拿住、挡关等源概念分别映射到目标域中的缺省(default)概念,说话人与朱元璋的特殊关系确定了双方享有与此关联的共有知识,使得受话者一方能够迅速联想到当时的芦苇荡一幕,故源域中的概念投射到目标域便成了:躲进芦苇荡的放牛郎,抓起洒落在泥地的毛豆大口吞咽以致被草叶卡住喉咙。其中源域中的概念均暗含在目标域的概念中,建立两域的概念相似性,概念之间的语义距离相对较近,其结果是受话者和旁听者在获得信息的同时,获得了心理上的满足。
上例通过曲折的方式达到了委婉的效果,是人的认知能力在日
3.委婉语隐喻构建的认知理据探究
?,常语言中的体现。人们根据不同的语境选择不同的言语表达方式,
# 19#
委婉性,相应地,概念之间的语义距离趋远,相似性减弱。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6年
委婉语也正是在特定的语境之中,说话人借助语言的形式优雅地达到话语意图的言语构建过程。
战争与武力引起人们的恐惧感和厌恶感,因而有些新闻媒体在提到所支持的武力行为及相关事实时,往往借助委婉语,实则加强话语效果。如:
IfIraqisnotwillingtocomebackatthetablefornegotiation,Americawilltightenthescrews.(如果伊拉克人不准备回到谈判桌上来的话,美国人会把螺丝拧得更紧)。(NewYorkTimes,2004)
上例中,/tightenthescrews0的说法,显然暗示着美方会进一步对伊拉克实施军事或经济上的压力。
在条件陈述中,源域概念是显性的,指伊拉克人能否准备回到谈判桌上;目标概念是战争的威胁。在双方交战这一语境中,/回到谈判桌上0成为高度突显的实体的参照物,即源域中的概念实体作为载体,相对来说是突显的,去激活目标概念,但话语要突显的不是源概念而是目标概念,所要表达的意义是伊方能否妥协。就主句的委婉表述来看,源域包含车间场景,目标域包含战争场景,/往机器上拧紧螺丝0被映射到战争场景中。在源域概念语义与和目标域概念语义之间存在着与原语境有联系的ICM隐喻映现关系,源域中的与工厂相关的各概念分别概念映射到目标域中的与海湾战争相关的各概念,/给机器拧螺丝,达到紧张效果0映射到/实施军事或经济上的压力,造成紧张局面0。语境正是美国方面和伊拉克方面的交战,它触及的是经济大战,但往往以武力战的面貌出现,这样,委婉恰好表现了话题本身的禁忌和隐藏的本质属性;另一方面,拧紧螺丝是相对概念突显,为的是激活目标概念,而话语真正突显的不是源概念而是目标概念)))暗示美方会进一步对伊拉克实施军事或经济上的压力。
概括起来说,源域中的概念可以充当参照点并能激活或提供了解目标的心理通道。在特定的语境中,目标义受到突显。日常生活中,发话者借助语言形式将概念从源义映射到目标义,目的是突出目标义的作用。委婉语中,充当目标域概念语义是真正突显的,源域概念语义是作为背景的。
简言之,委婉语受交际者对语境认知倾向性的制约,通过人的思维曲折实现,是源域范围中的语义点的经验投射到目标域范围中的相应的语义点上,以达到重新认识目标域的目的。我们还发现,通过曲折的表达可以淡化目标概念,这样,委婉语隐喻中的源域表达形式往往比目标域的表达形式更具有诗情画意。
3.2委婉语中源域概念突显,语义扬升
Lakoff和Johnson(1980:10-13,33,92,141-142,149)多次提到概念隐喻的两个重要功能:突出与掩盖(Highlighting&Hiding),即隐喻通过源域来理解目标域时,必然/突出某个方面而掩盖另外的方面0。
在人类的各种认知能力中,想象是一个主要和普遍的认知能力,在人类对世界的认知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意义,想象的一个重要手段就是隐喻,而想象的心理过程就是把一些概念映射到另一些概念中去。当一个范畴去激活同一认知域的另一个范畴时,也是通过一事物和另一事物的关系对该事物进行概念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源概念得到突显,目标概念被掩盖。如:
根据WTO规则,现代国际贸易应遵从对等关税贸易原则,推行自由贸易(free_trade),但一个国家为了保护本国商品免受来自其他国家的同类商品的冲击,往往采取加大进口商品关税的贸易保护措施,即建立贸易壁垒(barriers),可是西方报刊上却经常出现managedtrade(管理贸易)而非/puttingupbarrierstofree_tradeasaformofpro-tection0(为保护本国产品而为自由贸易设置壁垒)。
业内人士会明白,/managedtrade0其实就是/puttingupbarrierstofree_tradeasaformofprotection0的委婉说法。
在此,managedtrade(管理贸易)是受/managedcurrency0(管理货币)这一术语的启发所致,用看上去合情合理的类似术语映射/为自由贸易设置贸易壁垒0这一显然有违国际商务往来规则的说法。源域中的概念/managedtrade0突显了贸易措施的合法化,同时掩盖了目标域概念关于违反WTO关于国际贸易的条款。从这个认知过程中我们发现,隐喻模式在这里所起的作用就是通过突显词和句子本身的意义,较少依赖语境和说话人,掩盖了语境的作用,突显原先的分类所掩盖的新的相似性(王永忠,2003)。因此,从认知的角度来看,委婉是借助隐喻模式,通过突显或隐藏的方式发现原先分类所掩盖的新的相似性的再范畴化(recategorization)的过程。
简言之,在委婉语的认知过程中,委婉是用一个范畴去激活另一个认知域的另一个范畴,借助人们的联想,突显具体的可以感知的经验去掩盖不可感知的概念范围,通过突显源域概念,源义得到扬升。
3.3由心理可及性较强的源域概念映射到心理可及性较弱的目标域概念
根据Langacker(1999)的相对突显(relativesalience)原则,认知上突现的实体称为认知参照点(cognitivereferencepoints),通过唤起不那么突显的实体,建立一个语境。在这一语境中,一个正在进行概念化的人(信息接受者)与话语中的其他不那么突显的概念实体发生概念可及。而意义建构的最重要部分之一就是,只有在语境下人们才能通过概念换置(transposition)对事物进行参照(张辉卢卫中,2002)。这为通过高度突显的源域概念唤起对目标域概念的感知的委婉语构建提供了认知理据。其实,委婉语就是一个参照点现象,为,4.结语
从语言的形式上来看,委婉语显得十分神奇,但其中的概念仍然要受认知规律的制约,既然委婉语中同样包括隐喻的认知和思维过程,它就有理据可循。本文试从概念隐喻的视角探究委婉语隐喻的意义构建动因,并将对此的进一步思考作为结语。
(1)语言形式与其所指物以及所指概念以及所指概念之间存在概念映射关系,而委婉语是外部事物对人产生刺激后,作为客体的人的瞬间思维反应。
(2)人们观察和认识事物的方式决定语言的形式,如果只探讨语言结构而忽略思维和人的主观能动性作用,很难真正解释语言内在构建的真正动因。
(3)语言的产生和发展是以人的认知活动为前提,而语言的发展又反过来促进了人的认知的发展。通过对委婉语理据的揭示,可以帮助我们对委婉语创造者的思维方式、心理机制、认知特点、价值取向、兴趣愿望等得以了解,从认知的角度进行理据研究,可以把语言研究从封闭的语言结构引向动态、开放的知识结构。
(4)概念隐喻是从源域到目标域的单向映射,关心的是确定的概,
第8期
谌莉文 概念隐喻与委婉语隐喻意义构建的认知理据
versitairedeFrance,Palmatier,1992.
[7]陈原.社会语言学[M].上海:学林出版社,1983.
# 20#
言的认知机制,而概念合成理论(Fauconnier&Turner,2000)/对隐藏于隐喻幕后的在线心理认知机制作了更为深入的揭示0(王文斌,2004:8)。设想如果将这两种研究互相补充,对委婉语现象和概念现象将有可能进行更为普遍、更为综合的处理,同时还可检验这种理论更为广泛的可行性。这是本课题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重心之一。
[8]陈望道.修辞学发凡[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36/2001.[9]江希.现代英语中的委婉语[J].现代外语,1983(3).[10]李国南.英语中的委婉语[J].外国语,1989(3).
[11]李国南.辞格与词汇[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12]邵军航樊葳葳.委婉机制的认知语言学阐释[J].外语研究,
2004(4).
[13]束定芳.委婉语新探[J].外国语,1989(3).
[14]束定芳徐金元.委婉语研究:回顾与前瞻[J].外国语1995(9).[15]王艾录司富珍.语言理据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
社,2002.[16]王永忠.范畴理论和委婉语的认知理据[J].外国语言文学,
2003(2).
[17]王 汪安圣.认知心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18]文旭叶狂.概念隐喻的系统性和连贯性[J].外语学刊,2003
(3).
[19]亚伦.当代英语委婉语初探[J].外语学刊,1984(2).
[20]张辉卢卫中.语义域理论与概念系统的建构[J].外语论坛,
2002(4).
参考文献:
[1]Fauconnier,G&M.Turner.CompressionandGlobalInsight[J].
CognitiveLinguistics,11,2000.
[2]Lakoff,G.&M.Johnson.MetaphorsWeLiveBy[M].Chicago:
ChicagoUniversityPress,1980.
[3]Lakoff,G.Women,Fire,andDangerousThings[M].Chicago:The
UniversityofChicagoPress,1987.
[4]Langacker,R.W.GrammarandConceptualization[M].Berlin/
MewYorkWalterDeGruyter,1999.[5]R.R.K哈特曼、F.C.斯托克.语言与语言学词典[Z].上海:上海
辞书出版社,1982.
[6]RobertA.DictionaireDeLaLinguistigue[Z].Paris:PressesUn-i
2006年第8期总第209期外语与外语教学
ForeignLanguagesandTheirTeaching2006,l8
Seriall209
概念隐喻与委婉语隐喻意义构建的认知理据*
谌莉文
(宁波大学理论语言学研究所,浙江宁波 315211)
摘 要:从认知的角度来看,委婉语是一种概念化的隐喻,其内在意义的构建和根本动因无法用传统的语义学理论来解释。本研究认为,Lakoff与Johnson创立的概念隐喻理论可以为探讨委婉语隐喻的认知理据提供可资借鉴的视角。委婉语隐喻的认知基础是在我们的概念系统中的源域和目标域概念之间的相似性联想。其认知理据表现为源域中的概念与目标域相应概念的语义相似性减弱,通过突显源域概念扬升语义,由心理可及性较强的源域概念映射到心理可及性较弱的目标域概念,实则突显后者。从认知的角度进行理据研究,将有助于我们把握委婉语隐喻的意义构建,把语言研究从封闭的语言结构引向动态、开放的知识结构。
关键词:概念隐喻;委婉语;认知理据
Abstract:Asconceptualizedmetaphors,euphemismsdemandcognitiveexplanationratherthantraditionalsemanticstheory,intermsoftheirinter-nalsemanticconstructionortheirfundamentalmotivation.LakoffandJohnson.sConceptualMetaphorTheoryprovidesanewperspectiveforthestudyofeuphemismmotivation.Theresemblancebetweenthesourcedomainandthetargetdomainintheconceptualsystemservesthegroundofthiscognitiveprocedure.Whenthisresemblanceisweak,thesemanticconceptinthesalientsourcedomaingetsheightened,thenitismappedfrompsychologicallyhighlyaccessiblesourcedomaintolowlyaccessibletargetdomain,thusactivatesthetargetdomainandmakesitsconceptsalient.Thisstudycanhelpourunderstandingofthesemanticconstructionofeuphemismsandmaysteerrelevantstudytoadynamicandopenfield.
KeyWords:conceptualmetaphor;euphemism;cognitivemotivation
中图分类号:H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038(2006)08-0017-04
1.引言
委婉语是语言使用中协调人际关系的一个重要手段,是人类语言中的一个普遍现象,是各个民族、不同时代都采用的表达手段。尽管各自所使用的形式不同,但在表达方式上都趋于类似的原则,如礼貌、合作和自我保护原则(束定芳,1995),意在达到一种避讳、掩盖、动听的效果。以往大多数的研究主要侧重于修辞结构(陈原,1983;陈望道,1936/2001)和传统语义学研究(亚伦,1984;江希,1983;李国南,1989)和语用学探讨(束定芳,1989等),虽然许多研究者试图从心理知觉的角度解释委婉语的构造机制,但没有令人信服的理论做依托,对委婉语机制的解释进展不大。(邵军航樊葳葳,2004)
自从Lakoff与Johnson创建了概念隐喻理论(ConceptualMetaphorTheory,以下简称CMT)以来,不少学者重新对日常语言的种种表象进行反思,探究隐藏在语言形式背后的认知与思维过程。委婉语是一种充分利用人类的联想功能,在日常语言中突出显性语言从而掩盖隐性语言的思维过程,概念隐喻理论的阐述重点在于日常生活中普遍存在的传统化隐喻,包括结构隐喻、方位隐喻和本体隐喻,由于结构隐喻指的是从源域到目标域的部分映射,因此我们/在通过源域来理解目标域时,必然会突出某个方面,而掩盖另外的方面0(文旭叶狂,2003)。我们认为,从认知的视角来看,委婉语也可以看作概念化隐喻,委婉语中同样也包含着隐喻性的认知和思维过
2.概念隐喻与委婉语
委婉语因其极尽美化之能事使得它常常被用来装点日常语言,往往有调节气氛、减少摩擦、缓解冲突之功效。李国南(2001)曾利用符号、思维和所指构成两个三角形,说明符号与所指之间的曲折形成达到委婉的目的。问题是:构成这种特殊的语言形式的动因是什么?如何把握委婉语隐喻中的意义构建?所谓/曲折0是如何在话语中体现功能的?不同符号之间是如何真正实现关联的?它的构建规则与构建动因是什么?在我们看来,委婉语是人类的精妙思维在语言形式上的体现,无法用传统的语义学理论来对之进行分析和解释。Lakoff与Johnson在MetaphorsWeLiveBy(1980)中首次提出的概念隐喻理论的核心是把自然语言看作是人类思维的现实,它涉及的是人类复杂的心理认知过程,这似乎为委婉语的内在构建和产生动因从认知的角度找到了突破口。
概念隐喻观是与传统的隐喻观迥然有别的一种隐喻认知观,该理论运用源域与目标域之间的映射(mapping)以及意象图式(imageschemas)来解释隐喻现象,认为隐喻的本质是以一种事物去理解和程,可以用Lakoff和Johnson的概念隐喻理论来考察委婉语这一古老而颇具神秘魅力的语言现象。本文欲以CMT为理论框架,通过介绍该理论的主要内容,逐步分析委婉语的意义构建,从而揭示语言符号背后的内在动因,即认知理据(cognitivemotivation)。
*本文为浙江省教育厅2005年度科研计划项目:英汉委婉语的认知机制对比研究阶段性成果。作者简介:谌莉文(1969-),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语用学,认知语言学收稿日期:2006-03-20(修改稿)
第8期
谌莉文 概念隐喻与委婉语隐喻意义构建的认知理据
# 18#
体验另一事物,从一个比较熟悉、易于理解的源域映射一个不太熟悉、较难理解的目标领域,是人们以一事物认识、理解、思考、表达另一事物的过程,是概念性的,其心理基础是抽象的意象图式。
该理论主要研究常规隐喻(conventionalmetaphors),即那些构建我们文化的普遍概念系统,并且反映在日常语言中的隐喻)))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Lakoff&Johnson,1980:139),认为隐喻的奥秘在于把两个属于不同性质和范畴的事物或概念,通过联想的类比(ana-logy)和映射,即从一个认知域投射到另一个认知域,在两者的互动中整合出一种新的感悟或认知。隐喻意义是源域事物特征向目标域映射的结果,通过将源域的经验映射到目标域,可达到重新认识目标域的目的。
按照Lakoff(1987:68-76)的论述,认知模式是在人与外部世界互动的基础上形成的认知方式,可分为命题模式、意象图式模式、隐喻模式和转喻模式,与本文主题论述相关的主要是后两者。隐喻模式是指一个命题或意象图式模式从某一认知域投射到另一认知域的相应结构上,主要用来对抽象事物概念化、理解和推理。转喻模式是在上述模式的基础上,使其中某个成分与另一成分发生联系,实现部分转移到整体的功能,从而使部分能够代表整体。CMT对隐喻和转喻的认知过程的解释可以让我们通过与其他事件的关系对另一事件进行概念化。
这种对语言事件进行概念化的认知观对早已形成的委婉语被认为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段的普遍看法是一次反动,促使我们从认知的角度重新审视广泛使用了几个世纪的语言现象。我们先来看看委婉语的定义:/用一种不能明说,但能让人感到愉快的或含糊的说法,代替具有令人不悦的含义或不够尊重的表达方法0(哈特曼等,1982)/用婉转或温和的方式来表达某些事实或思想,以减轻其粗俗程度0(Robert.A,1992)/用曲折的表示来提示双方都知道但不愿点破的事物0(陈原,1983);/说话时不直白本意,只用委婉含蓄的话来烘托暗示0(陈望道,1936/2001),从而达到避讳、掩盖、动听的效果。
整合中外学者对委婉语的定义,我们发现其重要特征是:在实时语境下,借助各种可能的语言手段,通过显性语言的动听、代用、暗示性,共有知识等,以曲折的方式,达到说话者虽不愿明说却不得不指明的实际所指,从而使隐性意义得到传达。认知心理学认为,人们在使用语言时,并不是把所有的信息都用语言表达出来,有显性语言(explicit)和隐性语言(implicit)之分。因此人们首先要利用显性语言,运用已有的知识网络对其进行模式识别、完善,然后根据这个模式再进一步完善细节。委婉语隐喻中,显性语言就是经过思维的曲折后呈现相对突显的委婉语,是源义;隐性语言就是试图掩盖的禁忌义,是目标义;曲折是指隐藏和掩盖,借助隐喻模式和转喻模式得到解释;源义作为载体(vehicle),去激活目标义,从而突现目标义。因此,委婉并不是符号本身的特点,它涉及人类的认知心理过程,是思维的现实,通过与其他事件的关系对目标义进行概念化。
认知语言学的概念隐喻观可以用来解释语言符号生成与发展的动因,其中关于跨域投射的理论,通过联想的类比感知新概念的理论,关于概念隐喻的认识以及隐喻和转喻认知模型等为委婉语的生成提供了理据。
式是语言的语法结构和语义结构的总和,而理据则是一个既与内部形式有密切关系又根本不同的术语,它是指语言符号发生发展的最根本动因(王艾录司富珍,2002:31)。话语的理据是话语的内部形式形成的动因,理据的变化也是内部形式发生变化的直接动因。表现在委婉用语上,是不断追求对内部形式的避俗(忌)求雅,如过去称作/痨病0的,现在称作/肺结核0;/junkman0(拾荒者)代替/wastema-terialdealer0(废品商)等。
上文提到,委婉语可以看作概念化隐喻,委婉语背后同样包含着隐喻性的认知和思维过程,那么它就有理据可循,下面试从认知的视角寻求促成委婉语发生与发展的理据。
3.1源域概念与目标域概念的语义相似性减弱
隐喻是指用与某一事物相似的另一事物来叙说某一事物。认知心理学认为,空间中任何两点之间的距离反映着两个相应概念之间的心理距离或语义距离。两个点愈接近,他们就愈相似或愈紧密(王 汪安圣,2004:190)。按照认知语言学的观点,相似与相邻是隐喻和转喻模型的认知基础,相似性越强,越易于认知。委婉语隐喻就是以相似性为基础,在构建过程中邀请听者在源域和目标域之间进行比较,通过制造源域和目标域间的概念相似性,使话语为受话方满意接受,巧妙拉近交际双方的心理距离。如:两个患难故友来见已做了大明皇帝的朱元璋,其中一人认识到眼前的朱元璋已不同于昔日患难与共、饥不择食的苦朋友,而是一位至尊的皇帝,所以在与对方叙述一段往事时,说出了这样一段委婉恭维的话:/我主万岁!当年微臣随驾扫荡芦洲府,打破罐洲城,汤元帅走逃,拿住豆将军,红孩儿挡关,多亏菜将军。0
这段委婉的叙旧在外人听来俨然是叙述当今皇上当年的赫赫战功,其实只有当事人才心知肚明:还是放牛郎的朱元璋曾与同伴在芦苇荡用瓦罐煮吃偷来的豆子,由于众人争相抢吃,汤泼豆撒,朱元璋连泥带豆,抓起就吃,结果被红草叶子卡住喉咙,后亏同伴妙计,吞服青菜叶方脱险。对于这段皇上当年落魄的故事,这位故友能够巧妙借助委婉语,被奉为座上宾;而同行的另一故友却因如实叙述当年场景,直言相告,而成为刀下鬼。
这一段委婉语的表达式中就充满了概念隐喻,源域是恭维当今皇上曾经立下战绩,目标域是曾为流民的当今皇上在芦苇荡抢吃毛豆的狼狈场景,与源域中的概念形成一一对应的语义概念。映射过程是源域中的部分被映射到目标域:源域场景(scenario)是战场,目标域场景是芦苇荡;/微臣0与/驾0分别被映射到放牛郎朱元璋与当年的患难伙伴;类推:芦洲府y芦苇荡;罐洲城y瓦罐;汤元帅y豆汤;豆将军y朱元璋(捡毛豆);红孩儿y红草叶子;菜将军y青菜叶。而源域中的扫荡、打破、走逃、拿住、挡关等源概念分别映射到目标域中的缺省(default)概念,说话人与朱元璋的特殊关系确定了双方享有与此关联的共有知识,使得受话者一方能够迅速联想到当时的芦苇荡一幕,故源域中的概念投射到目标域便成了:躲进芦苇荡的放牛郎,抓起洒落在泥地的毛豆大口吞咽以致被草叶卡住喉咙。其中源域中的概念均暗含在目标域的概念中,建立两域的概念相似性,概念之间的语义距离相对较近,其结果是受话者和旁听者在获得信息的同时,获得了心理上的满足。
上例通过曲折的方式达到了委婉的效果,是人的认知能力在日
3.委婉语隐喻构建的认知理据探究
?,常语言中的体现。人们根据不同的语境选择不同的言语表达方式,
# 19#
委婉性,相应地,概念之间的语义距离趋远,相似性减弱。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6年
委婉语也正是在特定的语境之中,说话人借助语言的形式优雅地达到话语意图的言语构建过程。
战争与武力引起人们的恐惧感和厌恶感,因而有些新闻媒体在提到所支持的武力行为及相关事实时,往往借助委婉语,实则加强话语效果。如:
IfIraqisnotwillingtocomebackatthetablefornegotiation,Americawilltightenthescrews.(如果伊拉克人不准备回到谈判桌上来的话,美国人会把螺丝拧得更紧)。(NewYorkTimes,2004)
上例中,/tightenthescrews0的说法,显然暗示着美方会进一步对伊拉克实施军事或经济上的压力。
在条件陈述中,源域概念是显性的,指伊拉克人能否准备回到谈判桌上;目标概念是战争的威胁。在双方交战这一语境中,/回到谈判桌上0成为高度突显的实体的参照物,即源域中的概念实体作为载体,相对来说是突显的,去激活目标概念,但话语要突显的不是源概念而是目标概念,所要表达的意义是伊方能否妥协。就主句的委婉表述来看,源域包含车间场景,目标域包含战争场景,/往机器上拧紧螺丝0被映射到战争场景中。在源域概念语义与和目标域概念语义之间存在着与原语境有联系的ICM隐喻映现关系,源域中的与工厂相关的各概念分别概念映射到目标域中的与海湾战争相关的各概念,/给机器拧螺丝,达到紧张效果0映射到/实施军事或经济上的压力,造成紧张局面0。语境正是美国方面和伊拉克方面的交战,它触及的是经济大战,但往往以武力战的面貌出现,这样,委婉恰好表现了话题本身的禁忌和隐藏的本质属性;另一方面,拧紧螺丝是相对概念突显,为的是激活目标概念,而话语真正突显的不是源概念而是目标概念)))暗示美方会进一步对伊拉克实施军事或经济上的压力。
概括起来说,源域中的概念可以充当参照点并能激活或提供了解目标的心理通道。在特定的语境中,目标义受到突显。日常生活中,发话者借助语言形式将概念从源义映射到目标义,目的是突出目标义的作用。委婉语中,充当目标域概念语义是真正突显的,源域概念语义是作为背景的。
简言之,委婉语受交际者对语境认知倾向性的制约,通过人的思维曲折实现,是源域范围中的语义点的经验投射到目标域范围中的相应的语义点上,以达到重新认识目标域的目的。我们还发现,通过曲折的表达可以淡化目标概念,这样,委婉语隐喻中的源域表达形式往往比目标域的表达形式更具有诗情画意。
3.2委婉语中源域概念突显,语义扬升
Lakoff和Johnson(1980:10-13,33,92,141-142,149)多次提到概念隐喻的两个重要功能:突出与掩盖(Highlighting&Hiding),即隐喻通过源域来理解目标域时,必然/突出某个方面而掩盖另外的方面0。
在人类的各种认知能力中,想象是一个主要和普遍的认知能力,在人类对世界的认知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意义,想象的一个重要手段就是隐喻,而想象的心理过程就是把一些概念映射到另一些概念中去。当一个范畴去激活同一认知域的另一个范畴时,也是通过一事物和另一事物的关系对该事物进行概念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源概念得到突显,目标概念被掩盖。如:
根据WTO规则,现代国际贸易应遵从对等关税贸易原则,推行自由贸易(free_trade),但一个国家为了保护本国商品免受来自其他国家的同类商品的冲击,往往采取加大进口商品关税的贸易保护措施,即建立贸易壁垒(barriers),可是西方报刊上却经常出现managedtrade(管理贸易)而非/puttingupbarrierstofree_tradeasaformofpro-tection0(为保护本国产品而为自由贸易设置壁垒)。
业内人士会明白,/managedtrade0其实就是/puttingupbarrierstofree_tradeasaformofprotection0的委婉说法。
在此,managedtrade(管理贸易)是受/managedcurrency0(管理货币)这一术语的启发所致,用看上去合情合理的类似术语映射/为自由贸易设置贸易壁垒0这一显然有违国际商务往来规则的说法。源域中的概念/managedtrade0突显了贸易措施的合法化,同时掩盖了目标域概念关于违反WTO关于国际贸易的条款。从这个认知过程中我们发现,隐喻模式在这里所起的作用就是通过突显词和句子本身的意义,较少依赖语境和说话人,掩盖了语境的作用,突显原先的分类所掩盖的新的相似性(王永忠,2003)。因此,从认知的角度来看,委婉是借助隐喻模式,通过突显或隐藏的方式发现原先分类所掩盖的新的相似性的再范畴化(recategorization)的过程。
简言之,在委婉语的认知过程中,委婉是用一个范畴去激活另一个认知域的另一个范畴,借助人们的联想,突显具体的可以感知的经验去掩盖不可感知的概念范围,通过突显源域概念,源义得到扬升。
3.3由心理可及性较强的源域概念映射到心理可及性较弱的目标域概念
根据Langacker(1999)的相对突显(relativesalience)原则,认知上突现的实体称为认知参照点(cognitivereferencepoints),通过唤起不那么突显的实体,建立一个语境。在这一语境中,一个正在进行概念化的人(信息接受者)与话语中的其他不那么突显的概念实体发生概念可及。而意义建构的最重要部分之一就是,只有在语境下人们才能通过概念换置(transposition)对事物进行参照(张辉卢卫中,2002)。这为通过高度突显的源域概念唤起对目标域概念的感知的委婉语构建提供了认知理据。其实,委婉语就是一个参照点现象,为,4.结语
从语言的形式上来看,委婉语显得十分神奇,但其中的概念仍然要受认知规律的制约,既然委婉语中同样包括隐喻的认知和思维过程,它就有理据可循。本文试从概念隐喻的视角探究委婉语隐喻的意义构建动因,并将对此的进一步思考作为结语。
(1)语言形式与其所指物以及所指概念以及所指概念之间存在概念映射关系,而委婉语是外部事物对人产生刺激后,作为客体的人的瞬间思维反应。
(2)人们观察和认识事物的方式决定语言的形式,如果只探讨语言结构而忽略思维和人的主观能动性作用,很难真正解释语言内在构建的真正动因。
(3)语言的产生和发展是以人的认知活动为前提,而语言的发展又反过来促进了人的认知的发展。通过对委婉语理据的揭示,可以帮助我们对委婉语创造者的思维方式、心理机制、认知特点、价值取向、兴趣愿望等得以了解,从认知的角度进行理据研究,可以把语言研究从封闭的语言结构引向动态、开放的知识结构。
(4)概念隐喻是从源域到目标域的单向映射,关心的是确定的概,
第8期
谌莉文 概念隐喻与委婉语隐喻意义构建的认知理据
versitairedeFrance,Palmatier,1992.
[7]陈原.社会语言学[M].上海:学林出版社,1983.
# 20#
言的认知机制,而概念合成理论(Fauconnier&Turner,2000)/对隐藏于隐喻幕后的在线心理认知机制作了更为深入的揭示0(王文斌,2004:8)。设想如果将这两种研究互相补充,对委婉语现象和概念现象将有可能进行更为普遍、更为综合的处理,同时还可检验这种理论更为广泛的可行性。这是本课题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重心之一。
[8]陈望道.修辞学发凡[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36/2001.[9]江希.现代英语中的委婉语[J].现代外语,1983(3).[10]李国南.英语中的委婉语[J].外国语,1989(3).
[11]李国南.辞格与词汇[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12]邵军航樊葳葳.委婉机制的认知语言学阐释[J].外语研究,
2004(4).
[13]束定芳.委婉语新探[J].外国语,1989(3).
[14]束定芳徐金元.委婉语研究:回顾与前瞻[J].外国语1995(9).[15]王艾录司富珍.语言理据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
社,2002.[16]王永忠.范畴理论和委婉语的认知理据[J].外国语言文学,
2003(2).
[17]王 汪安圣.认知心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18]文旭叶狂.概念隐喻的系统性和连贯性[J].外语学刊,2003
(3).
[19]亚伦.当代英语委婉语初探[J].外语学刊,1984(2).
[20]张辉卢卫中.语义域理论与概念系统的建构[J].外语论坛,
2002(4).
参考文献:
[1]Fauconnier,G&M.Turner.CompressionandGlobalInsight[J].
CognitiveLinguistics,11,2000.
[2]Lakoff,G.&M.Johnson.MetaphorsWeLiveBy[M].Chicago:
ChicagoUniversityPress,1980.
[3]Lakoff,G.Women,Fire,andDangerousThings[M].Chicago:The
UniversityofChicagoPress,1987.
[4]Langacker,R.W.GrammarandConceptualization[M].Berlin/
MewYorkWalterDeGruyter,1999.[5]R.R.K哈特曼、F.C.斯托克.语言与语言学词典[Z].上海:上海
辞书出版社,1982.
[6]RobertA.DictionaireDeLaLinguistigue[Z].Paris:PressesUn-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