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由[第一哲学沉思集]论笛卡尔二元论

  【摘 要】笛卡尔的《第一哲学沉思集》可以看作是将二元论的讨论由原有的哲学、宗教传统转向近现代哲学范式的著作,并且它将心灵哲学的讨论引向一个新领域。本文试以《第一哲学沉思集》的文本解读为主,提出作者对笛卡尔循环的解决思路,并试阐述其二元论思想对心灵哲学后续发展所产生的重大影响。   【关键词】二元论;身心问题;笛卡尔循环;他心问题   要准确理解笛卡尔的二元论,就必须把它放回到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或者说放置于17世纪的哲学语境中。17世纪处于一个新旧思潮交替的时代,亚里士多德主义的经院哲学传统与新兴机械论世界观猛烈冲突,物质与灵魂,或者说身与心的第一性问题成为哲学争论的焦点 。在这种哲学语境下,笛卡尔的《第一哲学沉思集》更像是两者的中和与调节,既能看到经院哲学思想传统,又能看到笛卡尔在机械论的影响下对原有二元论的更新。   总体来看,笛卡尔的《第一哲学沉思集》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用疯子类比、做梦类比、图画类比和骗人上帝假设完成其普遍怀疑;第二部分,论证“我”是作为思想者存在的,并且论证心灵比物质更加容易理解;第三部分,笛卡尔对上帝存在做出两个宇宙论证明以及一个本体论证明。   笛卡尔首先提出一个规划,将可怀疑的东西全部剔除。提出感官感受到的,人们通常认为是可靠的东西,实际上是值得怀疑的,因为它们可错。经验的捍卫者提出有些东西是不能怀疑的,即使是感官的,比如对自己的感知(疯子类比)。在没有疯的前提下,凭借感性,要区分梦和现实是困难的,所以即便是切身的知识也是可疑的(做梦类比)。但是至少有一些抽象的东西是无法怀疑的,比如形状、颜色、数学知识(图画类比)。怀疑论者提出,数学知识也是可以怀疑的,虽对于信仰与否可分为两种情况,但都能推论出数学知识都可以怀疑(骗人上帝假设)。最后,得出一切都是可以怀疑的,但是又保留了因果性等先天的知觉。 进一步,笛卡尔提出,当我作为进行普遍怀疑的主体时,我便是存在的;当我不再对我的认知进行怀疑时,认为我所处的世界不过是一个完全虚构的世界,那么我作为受骗者也是存在的。以蜂蜡这一特殊事物为例,加热虽然使蜂蜡的物理性质发生了改变,即我以前通过感官获得的关于蜂蜡的认识发生了改变,但是这块蜂蜡作为原来的那块蜂蜡还是存在的。那么,既然我通过感官直接获得的已经发生改变,并且我还不否认原有的蜂蜡存在,那么可以得出,我通过感官真正获得的是借由想象对物体在不同表象下表现的不同的物体,又因我的想象是有限的,不能认识蜡的无限变化。   因此,我所具有的蜡的概念不是通过想象得到的,它只有用我的理智才能领会,它是用精神去察看的。在确立思维主体、思维对象后,笛卡尔面对的最重要问题便是如何将两者联系起来。于是,在《第一哲学沉思集》的第三大部分,便是对上帝存在的证明。在第三个沉思中,笛卡尔对上帝存在给出两个宇宙论证明:从观念实在等级与因果性证明出发、从我的保存出发的证明;在第五个沉思中,笛卡尔给出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以“我的保存”为例,笛卡尔从“在原因里一定至少和在它的结果里有一样多的实在性”①出发,得出上帝具有至高无上的能力,是最完满的存在,多余或至少与我所有的精神的内容相等。又因,我的时间是可以被分为无数部分,并且每一部分都是相互独立存在的,那么就需要“一同的能力和一同的行动”②在我存在的时间里把我保存下来。而我,只是作为一个在思维的东西,是没有这种能力达到的。因此,就需要借助外物达成。除此以外,笛卡尔还认为,也不能假定他自己的产生是由众多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因为上帝作是完满的,上帝里面的一切的东西一定是统一的、单纯的、不可分的,所以其他一切完满性的观念一定不能与上帝的完满性同时存在于我的思维中。所以我的保存就只能依靠上帝。在三部分论证完成后,笛卡尔便上帝作为物质实体与心灵实体联结的桥梁,即“而现在我既然认识了上帝,我就有办法取得关于无穷无尽的事物的完满知识,不仅取得上帝之内的那些东西的知识,同时也取得属于物质性质的那些东西的知识,因为物质实体可以用做几何学家们推证的对象。”③   但是,看似精准的推理却存在一个循环,即“笛卡尔循环”,它一方面需要一个正义的上帝为人类知识提供真理保证,另一方面,这个正义上帝存在的证明却需要我们清楚明晰地认识某些东西。究其循环产生的原因,我想可以从其所处的哲学时代背景中略知一二。与亚里士多德主义经院哲学相同,他们都承认心灵是无广延的,是非形体的实在,都承认心灵有本体论的地位,甚至可以离开身体而存在。不仅如此,在强调理性是非物质机能上,笛卡尔与经院哲学出奇一致,并以此为根基,做出对二元论的论证。但是在物理世界的构成、性质及本质问题上则坚持了严格的机械力学观,强调这个世界一切都是物质的,诉诸力学性质就可予以说明。 这种对物质与灵魂,或身与心关系的断然划分,使得循环得以凸显,两种实体间的不同性质使得两者的联系成为问题。   就笛卡尔循环而言,我的看法是,这种循环产生于我们对认识首先自何处的不同理解。在我看来,解决这种循环的有效途径之一是分清笛卡尔论证过程中的不同语境。依文本来看,循环的产生是因为将认知上帝存在的思维与被上帝证实的思维相叠加。上帝对人类通过“清楚明晰认识到的”东西进行真理保证,在这个层次中完全是形而上学环节的内容。而人类证明上帝存在及其正义性这个程序中,不仅用到形而上学确定性,还需要人本身对上帝存在这一认识的坚定信仰。而且两个进路的范围也严重不对称,人类认识到上帝存在,只是本体论证明的一个结论。上帝对人类知识的真理保证,则是形而上学的全能保证,上帝存在证明之前,“我思”的真理已经可以确定下来,如果“我思”是心理上的确定,那么将永远无法到达上帝存在这个真理,也无法对抗“骗人的上帝假设”。人类通过理性获得的这个形而上学起点,与“人类所有知识都需要上帝的保证”之间没有矛盾。所以“笛卡尔循环”只是语意上的矛盾而不是本质上的循环。在笛卡尔的文本中,可以将这种循环的矛盾定义为两种语义的表述不清。   而在现实哲学讨论中,由笛卡尔二元论所引出的问题及其解答,即身心问题和他心问题,又使得心灵哲学呈现新的发展。在身心问题上,根据笛卡尔所说,宇宙中有两种不同的实体:物质实体与心灵实体,前者位于时间和空间之中,后者只位于时间之中但不位于空间之中。心理现象是发生在心理实体中的事件或状态,而物理现象是发生在物质实体中的事件或状态,物理与心理之间具有双向的因果相互作用,但是许多哲学家相信,如果两者中一个处于空间之中,而另一个不处于空间之中,那么它们如何发生相互作用就难以理解。 因此,演变出“偶因论”、“同一论”、“副现象论”、“涌现论”“双面理论”“功能主义”等来解释两个不同质的实体间的互相作用关系。笛卡尔还引发了他心问题的谈论,如笛卡尔认为的,如果只有我能感知我的心里状态,那么你似乎就无法排除这种假说,即,我是一个无心的怪人―一个物质的躯体,只在行为举止上与心灵存在因果关系。为解决他心问题,而提出“民间心理学”等。 而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脑科学、量子力学的发展也为笛卡尔留下的问题提供了新的解答方式。 [科]   【参考文献】   [1]高新民.身体与心灵―心灵哲学中的新二元论微探.商务出版社,2012:47.   [2]高新民.身体与心灵―心灵哲学中的新二元论微探.商务出版社,2012:49.   [3]威廉・G・莱卡肯.心身问题.   [4]斯蒂芬・P ・斯蒂克,肖恩・尼科尔斯.民间心理学.

  【摘 要】笛卡尔的《第一哲学沉思集》可以看作是将二元论的讨论由原有的哲学、宗教传统转向近现代哲学范式的著作,并且它将心灵哲学的讨论引向一个新领域。本文试以《第一哲学沉思集》的文本解读为主,提出作者对笛卡尔循环的解决思路,并试阐述其二元论思想对心灵哲学后续发展所产生的重大影响。   【关键词】二元论;身心问题;笛卡尔循环;他心问题   要准确理解笛卡尔的二元论,就必须把它放回到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或者说放置于17世纪的哲学语境中。17世纪处于一个新旧思潮交替的时代,亚里士多德主义的经院哲学传统与新兴机械论世界观猛烈冲突,物质与灵魂,或者说身与心的第一性问题成为哲学争论的焦点 。在这种哲学语境下,笛卡尔的《第一哲学沉思集》更像是两者的中和与调节,既能看到经院哲学思想传统,又能看到笛卡尔在机械论的影响下对原有二元论的更新。   总体来看,笛卡尔的《第一哲学沉思集》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用疯子类比、做梦类比、图画类比和骗人上帝假设完成其普遍怀疑;第二部分,论证“我”是作为思想者存在的,并且论证心灵比物质更加容易理解;第三部分,笛卡尔对上帝存在做出两个宇宙论证明以及一个本体论证明。   笛卡尔首先提出一个规划,将可怀疑的东西全部剔除。提出感官感受到的,人们通常认为是可靠的东西,实际上是值得怀疑的,因为它们可错。经验的捍卫者提出有些东西是不能怀疑的,即使是感官的,比如对自己的感知(疯子类比)。在没有疯的前提下,凭借感性,要区分梦和现实是困难的,所以即便是切身的知识也是可疑的(做梦类比)。但是至少有一些抽象的东西是无法怀疑的,比如形状、颜色、数学知识(图画类比)。怀疑论者提出,数学知识也是可以怀疑的,虽对于信仰与否可分为两种情况,但都能推论出数学知识都可以怀疑(骗人上帝假设)。最后,得出一切都是可以怀疑的,但是又保留了因果性等先天的知觉。 进一步,笛卡尔提出,当我作为进行普遍怀疑的主体时,我便是存在的;当我不再对我的认知进行怀疑时,认为我所处的世界不过是一个完全虚构的世界,那么我作为受骗者也是存在的。以蜂蜡这一特殊事物为例,加热虽然使蜂蜡的物理性质发生了改变,即我以前通过感官获得的关于蜂蜡的认识发生了改变,但是这块蜂蜡作为原来的那块蜂蜡还是存在的。那么,既然我通过感官直接获得的已经发生改变,并且我还不否认原有的蜂蜡存在,那么可以得出,我通过感官真正获得的是借由想象对物体在不同表象下表现的不同的物体,又因我的想象是有限的,不能认识蜡的无限变化。   因此,我所具有的蜡的概念不是通过想象得到的,它只有用我的理智才能领会,它是用精神去察看的。在确立思维主体、思维对象后,笛卡尔面对的最重要问题便是如何将两者联系起来。于是,在《第一哲学沉思集》的第三大部分,便是对上帝存在的证明。在第三个沉思中,笛卡尔对上帝存在给出两个宇宙论证明:从观念实在等级与因果性证明出发、从我的保存出发的证明;在第五个沉思中,笛卡尔给出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以“我的保存”为例,笛卡尔从“在原因里一定至少和在它的结果里有一样多的实在性”①出发,得出上帝具有至高无上的能力,是最完满的存在,多余或至少与我所有的精神的内容相等。又因,我的时间是可以被分为无数部分,并且每一部分都是相互独立存在的,那么就需要“一同的能力和一同的行动”②在我存在的时间里把我保存下来。而我,只是作为一个在思维的东西,是没有这种能力达到的。因此,就需要借助外物达成。除此以外,笛卡尔还认为,也不能假定他自己的产生是由众多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因为上帝作是完满的,上帝里面的一切的东西一定是统一的、单纯的、不可分的,所以其他一切完满性的观念一定不能与上帝的完满性同时存在于我的思维中。所以我的保存就只能依靠上帝。在三部分论证完成后,笛卡尔便上帝作为物质实体与心灵实体联结的桥梁,即“而现在我既然认识了上帝,我就有办法取得关于无穷无尽的事物的完满知识,不仅取得上帝之内的那些东西的知识,同时也取得属于物质性质的那些东西的知识,因为物质实体可以用做几何学家们推证的对象。”③   但是,看似精准的推理却存在一个循环,即“笛卡尔循环”,它一方面需要一个正义的上帝为人类知识提供真理保证,另一方面,这个正义上帝存在的证明却需要我们清楚明晰地认识某些东西。究其循环产生的原因,我想可以从其所处的哲学时代背景中略知一二。与亚里士多德主义经院哲学相同,他们都承认心灵是无广延的,是非形体的实在,都承认心灵有本体论的地位,甚至可以离开身体而存在。不仅如此,在强调理性是非物质机能上,笛卡尔与经院哲学出奇一致,并以此为根基,做出对二元论的论证。但是在物理世界的构成、性质及本质问题上则坚持了严格的机械力学观,强调这个世界一切都是物质的,诉诸力学性质就可予以说明。 这种对物质与灵魂,或身与心关系的断然划分,使得循环得以凸显,两种实体间的不同性质使得两者的联系成为问题。   就笛卡尔循环而言,我的看法是,这种循环产生于我们对认识首先自何处的不同理解。在我看来,解决这种循环的有效途径之一是分清笛卡尔论证过程中的不同语境。依文本来看,循环的产生是因为将认知上帝存在的思维与被上帝证实的思维相叠加。上帝对人类通过“清楚明晰认识到的”东西进行真理保证,在这个层次中完全是形而上学环节的内容。而人类证明上帝存在及其正义性这个程序中,不仅用到形而上学确定性,还需要人本身对上帝存在这一认识的坚定信仰。而且两个进路的范围也严重不对称,人类认识到上帝存在,只是本体论证明的一个结论。上帝对人类知识的真理保证,则是形而上学的全能保证,上帝存在证明之前,“我思”的真理已经可以确定下来,如果“我思”是心理上的确定,那么将永远无法到达上帝存在这个真理,也无法对抗“骗人的上帝假设”。人类通过理性获得的这个形而上学起点,与“人类所有知识都需要上帝的保证”之间没有矛盾。所以“笛卡尔循环”只是语意上的矛盾而不是本质上的循环。在笛卡尔的文本中,可以将这种循环的矛盾定义为两种语义的表述不清。   而在现实哲学讨论中,由笛卡尔二元论所引出的问题及其解答,即身心问题和他心问题,又使得心灵哲学呈现新的发展。在身心问题上,根据笛卡尔所说,宇宙中有两种不同的实体:物质实体与心灵实体,前者位于时间和空间之中,后者只位于时间之中但不位于空间之中。心理现象是发生在心理实体中的事件或状态,而物理现象是发生在物质实体中的事件或状态,物理与心理之间具有双向的因果相互作用,但是许多哲学家相信,如果两者中一个处于空间之中,而另一个不处于空间之中,那么它们如何发生相互作用就难以理解。 因此,演变出“偶因论”、“同一论”、“副现象论”、“涌现论”“双面理论”“功能主义”等来解释两个不同质的实体间的互相作用关系。笛卡尔还引发了他心问题的谈论,如笛卡尔认为的,如果只有我能感知我的心里状态,那么你似乎就无法排除这种假说,即,我是一个无心的怪人―一个物质的躯体,只在行为举止上与心灵存在因果关系。为解决他心问题,而提出“民间心理学”等。 而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脑科学、量子力学的发展也为笛卡尔留下的问题提供了新的解答方式。 [科]   【参考文献】   [1]高新民.身体与心灵―心灵哲学中的新二元论微探.商务出版社,2012:47.   [2]高新民.身体与心灵―心灵哲学中的新二元论微探.商务出版社,2012:49.   [3]威廉・G・莱卡肯.心身问题.   [4]斯蒂芬・P ・斯蒂克,肖恩・尼科尔斯.民间心理学.


相关内容

  • 思与在的世界笛卡尔哲学二元论新解韩秋红
  • 2010年第5期 总第247期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ofNortheastNormalUniversity(PhilosophyandSocialSciences)No.5 2010SumNo.247 /思0与/在0的世界 )))笛卡尔哲学二元论新解 韩秋红,杨赫姣 (东北师范 ...

  • 论笛卡尔的身心二元论
  • 论笛卡尔的身心二元论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作业" 学号:1404122025 姓名: 王娅静 论笛卡尔的身心二元论 我思故我在 至高的形而上 在时间的拐弯处 你的影子 无处不在 穿越过世纪的尘埃 因为一种思想 你的光芒一路照耀 在人类精神的花园 你是一片长青的叶子 "I ...

  • 论作为心灵哲学之先驱的笛卡尔心-身二元论
  • 作者:霍桂桓 学海 2008年02期 目前,在西方哲学界.特别是英美哲学界,心灵哲学(The Philosophy of Mind)的探讨和研究正呈现出颇富悖论色彩的局面:一方面,许多研究者将其视为当代"第一哲学",使之不仅借助于神经生理学.脑科学.认知心理学.计算机科学.社会学 ...

  • 论斯宾诺莎的心灵理论
  • 作者:谭鑫田 文史哲 1997年01期 内容提要:心灵理论是斯宾诺莎哲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斯宾诺莎继承了亚里士多德关于心灵的非实体主义传统,批判了培根在宗教的制约中谈心灵本质的作法.笛卡尔的二元论及交感论以及霍布斯的机械唯物主义观念之后,建立了其心灵理论,认为心灵不是实体而是样式,人的心灵就是 ...

  • 谈谈方法读后感大全(8篇)
  • 谈谈方法读后感大全(8篇) [篇一:<谈谈方法>读后感] 笛卡尔生在十六世纪末年,死在十七世纪中叶.在他活动的时期,新兴的资产阶级已经在欧洲登上了历史舞台,正在积聚力量,为进一步发展壮大而斗争.在少数先进地区,例如英国和荷兰,资产阶级已经初步取得政权;但是在大部分地区,封建势力还占统治地 ...

  • 形而上学概论
  • 形而上学(metaphysics)是哲学术语,哲学史上指哲学中探究宇宙根本原理的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所述同辩证法相对立的世界观或方法论.它用孤立.静止.片面(注意理解"片面"涵义,最直白的说法即你所见为片面的,不完全)的观点看世界,认为一切事物都是孤立的,永远不变的:如果说有变化 ...

  • 哲学专业英语词汇
  • 哲学专业英语(the course of philosophical English) 西方哲学专业词汇 Western philosophy西方哲学 Ancient Greek-Roman philosophy古希腊罗马哲学 Hellenistic philosophy希腊化哲学 Medieval ...

  • 世界数学大师笛卡尔(数学家的故事)
  • 勒内·笛卡尔(Rene Descartes),于1596年3月31日生于法国都兰城.笛卡尔是伟大的哲学家.物理学家.数学家.生理学家.解析几何的创始人.笛卡儿是欧洲近代资产阶级哲学的奠基人之一,黑格尔称他为"现代哲学之父".他自成体系,熔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于一炉,在哲学史上产生了 ...

  • 01 胡塞尔人本主义现象学探析
  • 胡塞尔人本主义现象学探析 王路平 华中师范大学 关键词 胡塞尔:人本主义:现象学 现代西方哲学有两大思潮: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前者以逻辑实证主义.分析哲学和结构主义为主要代表,后者以现象学.存在主义为主要代表.现象学是人本主义思潮中比较早的学派,其创始人是德国著名哲学家胡塞尔(1859-193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