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对设计创新的启示

  摘要:“设计”是人类的创造性活动,可以说从人类制造出第一块经过打磨的石器时,设计便存在于人类造物活动之中了,并始终伴随人类的造物活动而发生、发展着。“一部设计史就是创造史。创新对于设计,是个永恒的常青课题。”于是关于创新的各种理论在设计的过程中层出不穷,本文想就“现代主义”设计给设计创新带来的启示谈一些看法。   关键词:“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设计创新   中图分类号:J0-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0)13-0041-01      一、对“现代主义”的反思   “现代主义”设计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的工业社会初期的英国,并发展于欧洲和美国、日本等地区,到50~60年代达到巅峰的状态。20世纪50年代初至70年代,西方建筑界产品的外部造型都流行以简单的几何形态为主,当时的审美原则也形成了简洁、功能化、理性化的形式。这种美学观念最早从建筑设计开始一直影响到工业产品设计、平面设计等诸多领域。   密斯・凡・德罗是现代主义最著名的建筑大师之一。他曾提出对现代主义设计影响相当大的“少就是多”的功能主义设计思想。最能集中体现他的设计思想的第一个里程碑建筑要算是巴赛罗那博览会德国展馆(这个馆后来被简称为“巴赛罗那馆”),在空间处理上,它突破了传统而采取一种开放的、连绵不断的空间划分方式。工业设计界则大量使用黑、灰和白色塑料作为产品的外观,全球风靡一时;在平面设计领域也形成了以简洁明快的版面编排和无装饰线性字体为中心、高度功能化、理性化的平面设计风格;这种风格是现代主义迁移到美国后继续发展,从而形成的名副其实的国际主义风格。   然而, “现代主义设计”从其整个发展历程来看它从起初的反传统、反装饰发展到密斯・凡・德罗的“少就是多”的概念,逐渐走上了形式上的减少主义道路,并最终使设计倾向于极少主义,其设计原则无疑是极端而偏激的。它的总体发展方向形成了片面强调形式简单、高度理性化的设计理念。在这种设计理念的指导下,进而产生了一大批缺乏个性、忽视人情、过于理性化的设计品。日本著名的现代主义设计师山崎实于1954年设计的美国圣路易市一幢九层高的现代主义住宅建筑,因无任何装饰、冷漠到极点、无人愿意居住而最终不得不被市政府炸毁,再一次向我们宣示了现代主义面临的困境。   在二战后的初期,现代主义设计体现过它的积极作用,但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普遍提高,消费者的群体结构也产生了巨大变化。 在这种情况下,消费者就不仅仅要求“设计”满足简单的生活需要,又要能够体现出对使用者的精神关怀甚至对文化消费的要求。   二、对“后现代主义”的反思   后现代主义设计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并不具备理论统一倾向,它更多地在于企图打破现代主义的设计原则,具体体现在其对古典设计语言的运用和装饰价值的重新考虑及表达。   后现代设计对古典视觉语言的重新挖掘与使用尤其体现在后现代建筑设计上,如对古典拱券、柱式、三角楣墙及其他古典装饰元素的运用。查尔斯・穆尔设计的意大利广场,其中的古典柱式造成一种古典怀旧和具地方性特色的气氛;再如菲利普・约翰逊和伯奇合作的AT&T大楼,其几座大厅采用了古典建筑中常用的拱,拱上还装上了教堂建筑常用的圆花窗,楼顶则是从古希腊神庙建筑引用而来的巨大的三角楣墙。   现代主义设计过分强调设计的功能性,而在后现代主义的设计中,有时候则蓄意减弱产品的功能性。一些激进的后现代主义设计团体如意大利孟菲斯设计小组,设计出的有些产品则明显带有功能模糊性特点。如彼得・肖设计的桌子,把完整的四方形桌面切掉一块,扶手椅的靠背则是一个类似锤子的圆木棍,我们很难想象坐在那样的椅子上会让人产生舒适感和安全感等等。也许透过孟菲斯成员设计的表面我们可以从中看到其趣味性,但是作为生活用品来说,其功能性应当是消费者消费他的最起码的前提,而孟菲斯的许多设计产品显然缺乏这些最基本的要求。   看待任何设计我们都应当用客观的态度去分析。虽然后现代主义设计轰动一时,但是它并没有改变现代主义实质性的东西,它最多只是从形式因素的角度对现代主义做了一些修正工作,现代主义设计所强调的标准化、系统性对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来说,仍不失为一种极为有用的设计方法;而后现代主义承认了曾经被现代主义否定的传统,在综合传统和现代的文化精华方面超越了现代主义,正是在这一点上我们从后现代主义身上又看到了突出的闪光点。在这里值得提出的是,在经过了后现代主义设计理念的洗礼之后,设计的发展已经进入到一个多元化的时代,在这样的多元化的背景下设计界又提出了如“绿色设计”、“创新设计”、“多元化设计”等等一些设计理念。世界是普遍联系并不断向前发展的,无论是物质文明亦或是精神文明的发展,我们都不能割断历史,而应当结合时代的需求对其进行理性的分析,弃其糟粕、取其精华。      参考文献:   [1]邓福星.艺术前的艺术[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1987.   [2]梁梅著.信息时代的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   [3]华梅.现代设计史[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6.

  摘要:“设计”是人类的创造性活动,可以说从人类制造出第一块经过打磨的石器时,设计便存在于人类造物活动之中了,并始终伴随人类的造物活动而发生、发展着。“一部设计史就是创造史。创新对于设计,是个永恒的常青课题。”于是关于创新的各种理论在设计的过程中层出不穷,本文想就“现代主义”设计给设计创新带来的启示谈一些看法。   关键词:“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设计创新   中图分类号:J0-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0)13-0041-01      一、对“现代主义”的反思   “现代主义”设计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的工业社会初期的英国,并发展于欧洲和美国、日本等地区,到50~60年代达到巅峰的状态。20世纪50年代初至70年代,西方建筑界产品的外部造型都流行以简单的几何形态为主,当时的审美原则也形成了简洁、功能化、理性化的形式。这种美学观念最早从建筑设计开始一直影响到工业产品设计、平面设计等诸多领域。   密斯・凡・德罗是现代主义最著名的建筑大师之一。他曾提出对现代主义设计影响相当大的“少就是多”的功能主义设计思想。最能集中体现他的设计思想的第一个里程碑建筑要算是巴赛罗那博览会德国展馆(这个馆后来被简称为“巴赛罗那馆”),在空间处理上,它突破了传统而采取一种开放的、连绵不断的空间划分方式。工业设计界则大量使用黑、灰和白色塑料作为产品的外观,全球风靡一时;在平面设计领域也形成了以简洁明快的版面编排和无装饰线性字体为中心、高度功能化、理性化的平面设计风格;这种风格是现代主义迁移到美国后继续发展,从而形成的名副其实的国际主义风格。   然而, “现代主义设计”从其整个发展历程来看它从起初的反传统、反装饰发展到密斯・凡・德罗的“少就是多”的概念,逐渐走上了形式上的减少主义道路,并最终使设计倾向于极少主义,其设计原则无疑是极端而偏激的。它的总体发展方向形成了片面强调形式简单、高度理性化的设计理念。在这种设计理念的指导下,进而产生了一大批缺乏个性、忽视人情、过于理性化的设计品。日本著名的现代主义设计师山崎实于1954年设计的美国圣路易市一幢九层高的现代主义住宅建筑,因无任何装饰、冷漠到极点、无人愿意居住而最终不得不被市政府炸毁,再一次向我们宣示了现代主义面临的困境。   在二战后的初期,现代主义设计体现过它的积极作用,但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普遍提高,消费者的群体结构也产生了巨大变化。 在这种情况下,消费者就不仅仅要求“设计”满足简单的生活需要,又要能够体现出对使用者的精神关怀甚至对文化消费的要求。   二、对“后现代主义”的反思   后现代主义设计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并不具备理论统一倾向,它更多地在于企图打破现代主义的设计原则,具体体现在其对古典设计语言的运用和装饰价值的重新考虑及表达。   后现代设计对古典视觉语言的重新挖掘与使用尤其体现在后现代建筑设计上,如对古典拱券、柱式、三角楣墙及其他古典装饰元素的运用。查尔斯・穆尔设计的意大利广场,其中的古典柱式造成一种古典怀旧和具地方性特色的气氛;再如菲利普・约翰逊和伯奇合作的AT&T大楼,其几座大厅采用了古典建筑中常用的拱,拱上还装上了教堂建筑常用的圆花窗,楼顶则是从古希腊神庙建筑引用而来的巨大的三角楣墙。   现代主义设计过分强调设计的功能性,而在后现代主义的设计中,有时候则蓄意减弱产品的功能性。一些激进的后现代主义设计团体如意大利孟菲斯设计小组,设计出的有些产品则明显带有功能模糊性特点。如彼得・肖设计的桌子,把完整的四方形桌面切掉一块,扶手椅的靠背则是一个类似锤子的圆木棍,我们很难想象坐在那样的椅子上会让人产生舒适感和安全感等等。也许透过孟菲斯成员设计的表面我们可以从中看到其趣味性,但是作为生活用品来说,其功能性应当是消费者消费他的最起码的前提,而孟菲斯的许多设计产品显然缺乏这些最基本的要求。   看待任何设计我们都应当用客观的态度去分析。虽然后现代主义设计轰动一时,但是它并没有改变现代主义实质性的东西,它最多只是从形式因素的角度对现代主义做了一些修正工作,现代主义设计所强调的标准化、系统性对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来说,仍不失为一种极为有用的设计方法;而后现代主义承认了曾经被现代主义否定的传统,在综合传统和现代的文化精华方面超越了现代主义,正是在这一点上我们从后现代主义身上又看到了突出的闪光点。在这里值得提出的是,在经过了后现代主义设计理念的洗礼之后,设计的发展已经进入到一个多元化的时代,在这样的多元化的背景下设计界又提出了如“绿色设计”、“创新设计”、“多元化设计”等等一些设计理念。世界是普遍联系并不断向前发展的,无论是物质文明亦或是精神文明的发展,我们都不能割断历史,而应当结合时代的需求对其进行理性的分析,弃其糟粕、取其精华。      参考文献:   [1]邓福星.艺术前的艺术[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1987.   [2]梁梅著.信息时代的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   [3]华梅.现代设计史[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6.


相关内容

  • 供给学派和凯恩斯主义的比较及启示
  • 等措施鼓励储蓄.投资和工作积极性,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经济增长.据此,针对 供给学派和凯恩斯主义的比较及启示 ■李怀玉(吉林大学经济学院 长春 130012)当时美国的"滞胀"状态,"供给学派认为美国经济的头号问题不是通货膨胀,而是生产率的下降.提高劳动生产率是解决通货膨 ...

  • "进步主义教育"对当代高等教育的启示
  • 学园I ACADEMY2011年7月 "进步主义教育"对当代高等教育的启示 田伟力 遵义师范学院南白分院 [摘要]进步教育运动是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美国出现的教育革新运动,对当时的美国学校教育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 不少学者探讨了进步教育对学前教育以及义务教育的借鉴作用.本文探析 ...

  •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教学的启示
  • <教学与管理>2007年5月20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教学的启示 ! 山东东营职业学院王建玲李建云孙德花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内容组织"合作学习"(开展讨论与交流),并对合作学习建构主义源自皮亚杰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理论,过程进行引导,使之朝有利于意义建构的方向发展. ...

  • 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经验与启示(论文)
  • 郑州大学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课程论文 (2009-2010年度第二学期) 所在学院 郑州大学 专业班级 生物技术二班 学 号 [1**********] 姓 名 刘晓林 任课教师 张涵 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经验与启示 摘要:中国共产党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

  • 人本主义有意义学习观对语文有效教学的启示
  • 人本主义有意义学习观对语文有效教学的启示 [摘要] 人本主义有意义学习观主张教学要注意创设良好的人际关系和课堂气氛,强调人的自主性,选择有意义学习内容,设计真正问题情境,使学生身心健康地成长.这些对于我国目前正在大力推行的新课程语文教育改革中的语文有效教学具有启发意义.同时要提防受有意义学习观消极影 ...

  • 有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以及启示
  • 有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以及启示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的成果概述以及从中得到的一些启示 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是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的学说,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 ...

  • 战后美国基础教育改革对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启示
  • 第11卷第4期 遵义师范学院学报 2009年8月JournalofZunyiNormalCollege Vol.11,No.4Aug.2009 战后美国基础教育改革对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启示 杨 娟 (遵义师范学院马列部,贵州遵义563002) 摘要:战后美国基础教育进行了认知结构主义改革.人本主义改 ...

  • 人本主义理论对班级管理的启示
  • - - _- _- __ _- _- _ _- _ _- _ _- _- _- 号_- 学) 线 ( _ _- _ _- _-_ _- _ _- _ _- _-名- 姓- - - 业 - 专) _封 _(_ _- _ _- _ _- _-_ _- 级- _ _- _-_ _- _ _- _ _- _ ...

  • 具身认知理论及其对教学设计与技术的应用启示
  • [摘要]具身认知主张身体的知觉是行为产生的基础,认知是具体的个体在实时的环境中产生的.在关于世界.心智.知识和认知等多个方面,具身认知与客观主义和建构主义在范式上都呈现出很大不同.由于抓住了具身性这一核心特性,具身认知发现了一条与客观主义和建构主义两种关于现实的极端观点之间的中间道路,对以往的理论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