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卷 第5期 2012 年 5 月
JOURNAL OF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CM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Vol. 14 No. 5 May,2012
当归补血汤可作为补气之方
沈耿杨,黎同明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广东 广州 510405)
历版教材均认为当归补血汤具有补气生血的功效而将其作为补血方剂的代表,笔者通过查阅大量文摘 要:
献,从该方的功效入手,探讨“血为气之母”的理论,结合当归补血汤的源流、衍化发展及临床应用现状,提出当归补血汤补血可,补气亦可,血虚、气虚皆可应用,不必拘于补血功效。
当归补血汤;补气补血;血为气之母;血能载气关键词:
(2012) 05- R28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2X 0107- 02中图分类号:
Danggui Buxue Decoction Being a Prescription of Replenishing Qi
SHEN Geng-yang,LI Tong-ming
(Second Clinical Medical College of Guangzhou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Guangzhou 510405,Guangdong,China)
All the textbooks of Chinese Medicine consider that Danggui Buxue Decoction can replenish Abstract:
Qi to generate blood and represent it as the blood-replenishing prescription. The author investigates the theory of“blood is mother of qi”from the effect of this prescription by searching many literatures and combines its origin,developing,present situation of clinical application to propose that Danggui Buxue Decoction can be a prescription of replenishing qi. So this prescription can be the treatment of qi deficiency and blood deficiency.
Danggui Buxue Decoction;replenishing Qi and blood;blood being mother of qi;blood Key words:conveying Qi
1 中医对当归补血汤的认识
1.1 当归补血汤的源流及衍化发展
当归补血汤最早见于《陈素庵妇科补解・调经
,原方:“当归(去尾)一门》(公元1127—1131年)
两二钱,炙黄芪一两,生姜三片,大枣五枚,主治血少之‘居经’症,其症见经水三月一来,其脉微而涩”,此方黄芪与当归之比为5∶6。而金元时期李东垣所创的“当归补血汤”首处出自《内外伤辨惑论・暑
[2]
曰:“治肌热、燥热,困渴引饮,目赤面伤胃气论》,
红,昼夜不息。其脉洪大而虚,重按全无。”其在《脾
[3]
症见“发胃论》中又用以治疗肠僻下血传变之证,
热恶热,烦躁,大渴不止,肌热不欲近衣,其脉洪大,按之无力,或兼目痛鼻干者。”指明该方具有补气生血之功效,为血虚发热、发燥而设。李东垣所创此方载药量为“用黄芪一两,当归酒洗二钱”,是现今常用当归补血汤的计量。在古代医籍中,以“当归补血汤”命名的方剂,除出自《内外伤辨惑论》外,还
[4]
如《兰室秘藏》之黄芪当归汤,《脉因有15处之多,
证治》之补血汤,《周慎斋遗书》之芪归汤,《产科心法》之黄芪补血汤等,虽名称不同,但药物组成及药量比例均为芪归5:1,可谓异名同方。
[5]
历版《方剂学》教材均将当归补血汤作为补
[1]
血方剂的代表,但笔者查阅文献,发现对于该方立法
之意,自今仍是众医家争论的焦点。李东垣认为方中以补气要药黄芪为君,予重用,大补元气,以裕生血之源,辅以当归益血和营,以使阳生阴长,气旺血生;吴昆在《医方考》中认为“今黄芪多于当归数倍,而曰补血汤者,有形之血不能自生,生于无形之气故也”,认为重用黄芪重在补气生血从而补血;陈念祖“走表泄热论”则指出“此方主以当归之益气,倍用黄芪之轻清走表者为导,稗血虚发热,郁于皮毛而不解乾,仍从微汗泄之”。可见,对于当归补血汤立方之意、芪归的配伍内涵,众医家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1.2 归芪药性分析
当归,味甘、辛,性温,归肝、心、脾经。功用:补血、活血。《本草正》曰“:当归,味甘而重,故专能补血,其气轻而辛,故又能行血,补中有动,行中有补,诚血中之气药,亦血中之圣药也。……凡阴中火盛者,当归能动血,亦非所宜,阴中阳虚者,当归能养血,乃不可少”。清代《本草经百种录》亦载:“当归为血家必用之药……实为养血之要品”。
《药性歌括四百味》记载:“黄芪性温,收汗固表,托疮生肌,气虚莫少”。《本草求真》谓其“入肺
2011-10-24收稿日期:
沈耿杨(1990-),男,广东汕头人,2009级本科学生,研究方向:中医内科疾病。作者简介:
黎同明(1971-),男,河南光山人,副教授、副主任医师,博士,研究方向:方剂学教学临床及科研。E-mail:[email protected]。通讯作者:
107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14卷
补气,入表实卫,为补气诸药之最”。《医学衷中参西录》曰:“善治肢体痰废”。《百药效用奇观》曰:“黄芪长于补气,但也通调血脉,流行经络,逐瘀破庙”。
[6]
改善血行,增强机现代药理证实黄芪可扩张血管,
体免疫力。
笔者通过查阅大量文献,探讨“血为气之母”的理论,结合芪归独有药性,提出当归补血汤于血虚、气虚均有效,不必拘于补血功效。
2 当归补血汤补气 补血的理论基础2.1“ 从阳引阴”理论是当归补血汤补气生血的基础
芪大补脾肺元气而能固外者为君,当归益血和营,二
味合之,便能阳生阴长,使伤残之血,亦各归其经以自固也。非区区补血滋腻之药所可同日语也”。可见当归补血汤确实具有补气功能。
3 体 会
当归补血汤于李东垣《内外伤辨惑论》中,是补血剂中的一个重要的基础方,此方的组成仅有黄芪和当归二味药,药味虽少,可针对性极强,能直达病源所在,具有补气生血之功效,又称为甘温除热法,主要在临床上治疗劳倦内伤,元气不足所致的气虚血弱、肌热面赤、烦渴欲饮,以及妇人经行、产后气虚发热,头痛等症,《时方歌括》亦有“血虚身热有奇方,古有当归补血汤,五倍黄芪归一分,真阴濡布主之阳”的记载。历版《方剂学》教材中均将其作为补气生血的代表方而归属于“补血剂”,认为该方重用黄芪大补脾肺之气,以裕生血之源;更用当归益血和营,“从阳引阴”,以使阳生阴长,气旺血生,而用于治疗血虚发热证。
2.2 “血能载气”理论与当归补血汤补气功能的相关性
历代医家大多认为当归补血汤乃补血之方,然而该方既为补血之剂,补血药则应作为方中的主要组成药物,该方补气药反而大大重于补血药,笔者甚为不解。各家医书及教材解释为:补气有助于生血,然而补气药黄芪竟为补血药当归的5倍之多,将其作为一首补血方剂,是否有喧宾夺主之嫌?笔者通过查阅文献,认为东垣将当归补血汤作为补气生血之方,是因为气能生血、行血,有形之血不能自生,生于无形之气,故补气药重于补血药,“从阳引阴”是其理论基础。正如经云:“善补阳者,于阴中求阳;善补阴者,于阳中求阴。”然而,笔者认为该方亦是补气之方,在“血能载气”理论中能找到其作为补气之方的依据。气血之关系是互相滋生,相互维系的,气能摄血,血能载气,二者在生理上相生相依,即所谓“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以生血,血以载气”。气无形而动,必须附着于有形之血,使气有所依,如此气才能行于脉中而不致散失,血亦能带给气充足的营养。当归补血汤可作为补气之剂,补气药当重,然而加少量当归,目的则在于“血为气之母”、“血能载气”,当归养血和营,补虚治本,使无形之气不致散失,使气有所依。笔者认为此乃当归补血汤作为补气之方而在方中加少量当归之故。
亦有诸多医家认为当归补血汤为补气之方,如:李树英等[7]在研究复方对心肌细胞的影响时提出该方应为补气为主的方药;滕佳琳等[8-9]认为各配伍比例均能显著增强小鼠血浆6-Kto -FGF12浓度、降低TX2B浓度,以5∶1组作用最强,因此得出
[10]
相同结论;樊巧玲等从中医基础理论角度亦指出该方立方本意应为急固浮越之阳,治血虚阳浮之发热证,而非纯粹的补血方药;张秉成亦言:“故以黄
当归补血汤既为补气补血之剂,其中就蕴含着
气血的辨证关系,总而言之,人身就是气血二字,气血存则人生,失则人亡,可见当归补血汤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气是人体一种最基本的流动着的细微物质,对人体的生命活动和生长发育有重要作用,可归纳为“肾中之精气,水长之精气和清气三种”,对人体主要起到了推动、温煦、防御、固摄和气化等作用,以“升降出入”的形式来完成其功能,时刻激发着人体的各种生命活动,如脾主升、胃主降、肝升肺降等,对血液则能起到推动作用,使其不断循环周身布护全身;血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又一重要物质,其在脉中运行周身的同时,起到供给营养物质以濡养五官九窍、四肢百骸、五脏六腑的作用。
《内经》曰:“气为阳,血为阴。”而从二者关系而言,前人有“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之说,气能行血,气能生血,气能摄血“;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若是血液没有气的推动,血就失去了运行的动力,所以说血液的循环有赖于气的推动,反过来,血可以载气,使气有所依,并且带给气充足的营养。如果气失去了依附则洽散无根而发生气虚,所以说“:血虚者气亦易衰,血脱者,气随着而脱”,即“血为气之母”,气虚首先是脾气虚,最后引起肺气也虚,气虚反过来又会加重血虚,从而可产
[11]
“气与血二生诸多疾病。正如赵玉芝等所言:
者在生理上不仅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而且在病理上又是相互因果的。”当归补血汤中黄芪补脾气、益肺气,是气中之要药,当归善补阴血,为血分之要药,在“从阳引阴,从阳引阴”理论基础上,配伍药量比例得当,则可以起到补气补血之功效。该方能从几百年以前流传至今而被后人久用不衰,这说明该方是一个疗效好、针对性强、药味精良、配伍得体的著名方剂。◆
参考文献
[ 1 ] 宋・陈素庵.陈素庵妇科补解[ M ] .明・陈文昭,补解.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12.
[ 2 ] 金・李东垣.内外伤辨惑论[ M ] .杨金萍,李涤尘,点校.天
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22.[ 3 ] 金・李东垣.脾胃论[ M ] .文魁,丁国华,整理.北京:人民卫
生出版社,2005:50.
[ 4 ] 危建安.当归补血汤药效物质基础与作用机理研究[ D ] .广
州:广州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2002.[ 5 ] 李飞.中医方剂学[ M ]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854.[ 6 ] 边秀娟.加味黄芪桂枝五物汤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理
论、临床和实验研究[ D ] .南京:南京中医药大学,2010.[ 7 ] 李树英,陈家畅,苗莉军,等.当归补血汤对体外培养心肌细胞
的作用[ J ] .中药药理与临床,1991,7 ( 5 ):8.[ 8 ] 滕佳琳,邹积隆,王树荣,等.黄芪当归药对配伍理论的实验研
究[ J ] .山东中医学院学报,1992,16 ( 1 ):14.[ 9 ] 滕佳琳,韩涛.当归补血汤补气作用机理探讨[ J ] .中药药理
与临床,1994,10 ( 5 ):4.[ 10 ] 樊巧玲,孙美玲.当过补血汤方义析疑[ J ] .中国中药杂志,
1996,21 ( 6 ):375.
[ 11 ] 赵玉芝,吴谦.浅谈当归补血汤与气血的辨证关系[ J ] .黑龙
江医药,1996,9 ( 1 ):56-57.
108
第14卷 第5期 2012 年 5 月
JOURNAL OF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CM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Vol. 14 No. 5 May,2012
当归补血汤可作为补气之方
沈耿杨,黎同明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广东 广州 510405)
历版教材均认为当归补血汤具有补气生血的功效而将其作为补血方剂的代表,笔者通过查阅大量文摘 要:
献,从该方的功效入手,探讨“血为气之母”的理论,结合当归补血汤的源流、衍化发展及临床应用现状,提出当归补血汤补血可,补气亦可,血虚、气虚皆可应用,不必拘于补血功效。
当归补血汤;补气补血;血为气之母;血能载气关键词:
(2012) 05- R28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2X 0107- 02中图分类号:
Danggui Buxue Decoction Being a Prescription of Replenishing Qi
SHEN Geng-yang,LI Tong-ming
(Second Clinical Medical College of Guangzhou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Guangzhou 510405,Guangdong,China)
All the textbooks of Chinese Medicine consider that Danggui Buxue Decoction can replenish Abstract:
Qi to generate blood and represent it as the blood-replenishing prescription. The author investigates the theory of“blood is mother of qi”from the effect of this prescription by searching many literatures and combines its origin,developing,present situation of clinical application to propose that Danggui Buxue Decoction can be a prescription of replenishing qi. So this prescription can be the treatment of qi deficiency and blood deficiency.
Danggui Buxue Decoction;replenishing Qi and blood;blood being mother of qi;blood Key words:conveying Qi
1 中医对当归补血汤的认识
1.1 当归补血汤的源流及衍化发展
当归补血汤最早见于《陈素庵妇科补解・调经
,原方:“当归(去尾)一门》(公元1127—1131年)
两二钱,炙黄芪一两,生姜三片,大枣五枚,主治血少之‘居经’症,其症见经水三月一来,其脉微而涩”,此方黄芪与当归之比为5∶6。而金元时期李东垣所创的“当归补血汤”首处出自《内外伤辨惑论・暑
[2]
曰:“治肌热、燥热,困渴引饮,目赤面伤胃气论》,
红,昼夜不息。其脉洪大而虚,重按全无。”其在《脾
[3]
症见“发胃论》中又用以治疗肠僻下血传变之证,
热恶热,烦躁,大渴不止,肌热不欲近衣,其脉洪大,按之无力,或兼目痛鼻干者。”指明该方具有补气生血之功效,为血虚发热、发燥而设。李东垣所创此方载药量为“用黄芪一两,当归酒洗二钱”,是现今常用当归补血汤的计量。在古代医籍中,以“当归补血汤”命名的方剂,除出自《内外伤辨惑论》外,还
[4]
如《兰室秘藏》之黄芪当归汤,《脉因有15处之多,
证治》之补血汤,《周慎斋遗书》之芪归汤,《产科心法》之黄芪补血汤等,虽名称不同,但药物组成及药量比例均为芪归5:1,可谓异名同方。
[5]
历版《方剂学》教材均将当归补血汤作为补
[1]
血方剂的代表,但笔者查阅文献,发现对于该方立法
之意,自今仍是众医家争论的焦点。李东垣认为方中以补气要药黄芪为君,予重用,大补元气,以裕生血之源,辅以当归益血和营,以使阳生阴长,气旺血生;吴昆在《医方考》中认为“今黄芪多于当归数倍,而曰补血汤者,有形之血不能自生,生于无形之气故也”,认为重用黄芪重在补气生血从而补血;陈念祖“走表泄热论”则指出“此方主以当归之益气,倍用黄芪之轻清走表者为导,稗血虚发热,郁于皮毛而不解乾,仍从微汗泄之”。可见,对于当归补血汤立方之意、芪归的配伍内涵,众医家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1.2 归芪药性分析
当归,味甘、辛,性温,归肝、心、脾经。功用:补血、活血。《本草正》曰“:当归,味甘而重,故专能补血,其气轻而辛,故又能行血,补中有动,行中有补,诚血中之气药,亦血中之圣药也。……凡阴中火盛者,当归能动血,亦非所宜,阴中阳虚者,当归能养血,乃不可少”。清代《本草经百种录》亦载:“当归为血家必用之药……实为养血之要品”。
《药性歌括四百味》记载:“黄芪性温,收汗固表,托疮生肌,气虚莫少”。《本草求真》谓其“入肺
2011-10-24收稿日期:
沈耿杨(1990-),男,广东汕头人,2009级本科学生,研究方向:中医内科疾病。作者简介:
黎同明(1971-),男,河南光山人,副教授、副主任医师,博士,研究方向:方剂学教学临床及科研。E-mail:[email protected]。通讯作者:
107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14卷
补气,入表实卫,为补气诸药之最”。《医学衷中参西录》曰:“善治肢体痰废”。《百药效用奇观》曰:“黄芪长于补气,但也通调血脉,流行经络,逐瘀破庙”。
[6]
改善血行,增强机现代药理证实黄芪可扩张血管,
体免疫力。
笔者通过查阅大量文献,探讨“血为气之母”的理论,结合芪归独有药性,提出当归补血汤于血虚、气虚均有效,不必拘于补血功效。
2 当归补血汤补气 补血的理论基础2.1“ 从阳引阴”理论是当归补血汤补气生血的基础
芪大补脾肺元气而能固外者为君,当归益血和营,二
味合之,便能阳生阴长,使伤残之血,亦各归其经以自固也。非区区补血滋腻之药所可同日语也”。可见当归补血汤确实具有补气功能。
3 体 会
当归补血汤于李东垣《内外伤辨惑论》中,是补血剂中的一个重要的基础方,此方的组成仅有黄芪和当归二味药,药味虽少,可针对性极强,能直达病源所在,具有补气生血之功效,又称为甘温除热法,主要在临床上治疗劳倦内伤,元气不足所致的气虚血弱、肌热面赤、烦渴欲饮,以及妇人经行、产后气虚发热,头痛等症,《时方歌括》亦有“血虚身热有奇方,古有当归补血汤,五倍黄芪归一分,真阴濡布主之阳”的记载。历版《方剂学》教材中均将其作为补气生血的代表方而归属于“补血剂”,认为该方重用黄芪大补脾肺之气,以裕生血之源;更用当归益血和营,“从阳引阴”,以使阳生阴长,气旺血生,而用于治疗血虚发热证。
2.2 “血能载气”理论与当归补血汤补气功能的相关性
历代医家大多认为当归补血汤乃补血之方,然而该方既为补血之剂,补血药则应作为方中的主要组成药物,该方补气药反而大大重于补血药,笔者甚为不解。各家医书及教材解释为:补气有助于生血,然而补气药黄芪竟为补血药当归的5倍之多,将其作为一首补血方剂,是否有喧宾夺主之嫌?笔者通过查阅文献,认为东垣将当归补血汤作为补气生血之方,是因为气能生血、行血,有形之血不能自生,生于无形之气,故补气药重于补血药,“从阳引阴”是其理论基础。正如经云:“善补阳者,于阴中求阳;善补阴者,于阳中求阴。”然而,笔者认为该方亦是补气之方,在“血能载气”理论中能找到其作为补气之方的依据。气血之关系是互相滋生,相互维系的,气能摄血,血能载气,二者在生理上相生相依,即所谓“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以生血,血以载气”。气无形而动,必须附着于有形之血,使气有所依,如此气才能行于脉中而不致散失,血亦能带给气充足的营养。当归补血汤可作为补气之剂,补气药当重,然而加少量当归,目的则在于“血为气之母”、“血能载气”,当归养血和营,补虚治本,使无形之气不致散失,使气有所依。笔者认为此乃当归补血汤作为补气之方而在方中加少量当归之故。
亦有诸多医家认为当归补血汤为补气之方,如:李树英等[7]在研究复方对心肌细胞的影响时提出该方应为补气为主的方药;滕佳琳等[8-9]认为各配伍比例均能显著增强小鼠血浆6-Kto -FGF12浓度、降低TX2B浓度,以5∶1组作用最强,因此得出
[10]
相同结论;樊巧玲等从中医基础理论角度亦指出该方立方本意应为急固浮越之阳,治血虚阳浮之发热证,而非纯粹的补血方药;张秉成亦言:“故以黄
当归补血汤既为补气补血之剂,其中就蕴含着
气血的辨证关系,总而言之,人身就是气血二字,气血存则人生,失则人亡,可见当归补血汤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气是人体一种最基本的流动着的细微物质,对人体的生命活动和生长发育有重要作用,可归纳为“肾中之精气,水长之精气和清气三种”,对人体主要起到了推动、温煦、防御、固摄和气化等作用,以“升降出入”的形式来完成其功能,时刻激发着人体的各种生命活动,如脾主升、胃主降、肝升肺降等,对血液则能起到推动作用,使其不断循环周身布护全身;血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又一重要物质,其在脉中运行周身的同时,起到供给营养物质以濡养五官九窍、四肢百骸、五脏六腑的作用。
《内经》曰:“气为阳,血为阴。”而从二者关系而言,前人有“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之说,气能行血,气能生血,气能摄血“;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若是血液没有气的推动,血就失去了运行的动力,所以说血液的循环有赖于气的推动,反过来,血可以载气,使气有所依,并且带给气充足的营养。如果气失去了依附则洽散无根而发生气虚,所以说“:血虚者气亦易衰,血脱者,气随着而脱”,即“血为气之母”,气虚首先是脾气虚,最后引起肺气也虚,气虚反过来又会加重血虚,从而可产
[11]
“气与血二生诸多疾病。正如赵玉芝等所言:
者在生理上不仅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而且在病理上又是相互因果的。”当归补血汤中黄芪补脾气、益肺气,是气中之要药,当归善补阴血,为血分之要药,在“从阳引阴,从阳引阴”理论基础上,配伍药量比例得当,则可以起到补气补血之功效。该方能从几百年以前流传至今而被后人久用不衰,这说明该方是一个疗效好、针对性强、药味精良、配伍得体的著名方剂。◆
参考文献
[ 1 ] 宋・陈素庵.陈素庵妇科补解[ M ] .明・陈文昭,补解.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12.
[ 2 ] 金・李东垣.内外伤辨惑论[ M ] .杨金萍,李涤尘,点校.天
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22.[ 3 ] 金・李东垣.脾胃论[ M ] .文魁,丁国华,整理.北京:人民卫
生出版社,2005:50.
[ 4 ] 危建安.当归补血汤药效物质基础与作用机理研究[ D ] .广
州:广州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2002.[ 5 ] 李飞.中医方剂学[ M ]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854.[ 6 ] 边秀娟.加味黄芪桂枝五物汤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理
论、临床和实验研究[ D ] .南京:南京中医药大学,2010.[ 7 ] 李树英,陈家畅,苗莉军,等.当归补血汤对体外培养心肌细胞
的作用[ J ] .中药药理与临床,1991,7 ( 5 ):8.[ 8 ] 滕佳琳,邹积隆,王树荣,等.黄芪当归药对配伍理论的实验研
究[ J ] .山东中医学院学报,1992,16 ( 1 ):14.[ 9 ] 滕佳琳,韩涛.当归补血汤补气作用机理探讨[ J ] .中药药理
与临床,1994,10 ( 5 ):4.[ 10 ] 樊巧玲,孙美玲.当过补血汤方义析疑[ J ] .中国中药杂志,
1996,21 ( 6 ):375.
[ 11 ] 赵玉芝,吴谦.浅谈当归补血汤与气血的辨证关系[ J ] .黑龙
江医药,1996,9 ( 1 ):56-57.
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