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学中致与至的区别

《劝学》中 “致”与“至”的用法小议

广东省汕尾市林伟华中学 王平

中学教材各种版本几乎都选了《荀子》中的经典名篇《劝学》(节选),《劝学》中出现了“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和“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两句。这两句中的“致”和“至”竟然不同,许多学生和老师对之不能理解或者错误理解。

有的人将这两句中的“致”和“至”简单地理解为通假字,认为都是“到”的意思,虽然这种解释从意义上看,能够解释得通,但从作者的写作习惯和写作常理来说,显然讲不通。同一时代同一作者,而且相隔很近的上下文的同一篇文章中,怎么会这样写呢?有的同志将“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中的“致”解释为“导致”,将全句理解为“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却可以导致行千里这样的情况发生”,将“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中的“至”理解为“到”。这种解释,将“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中的“致”解释为“导致”,实际上犯了“以今律古”的毛病,对整句解释显然也有牵强附会之嫌。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中的“至”理解为“到”,这固然是对的,无可争议。关键是对“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中的“致”该怎么理解,笔者认为这句中的“致”应解释为“送达”。全句理解为“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却可以送达到千里远的地方”。这句中后面“致”的“送达”义与这句前面 “假”的“凭借”义构成相互呼应的关系,全句构成“凭借„„却能送达„„”的句式,这样解释既通顺又符合语境。

先秦诸子散文很多情况用的都是字的本义,本文中这两个“致”和“至”都用的是本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中的“至”用的是本义“到”,众所周知,不用多说。“致”的本义就是“送达、传达”。金文明先生主编的《中华古汉语字典》中对“致”解释的第一个义项就是“送达、传达”,他举了《左传·文十二年》中的“使下臣致诸执事以为瑞节。”一句来作为例子。其实,这样的例子常见,庄子《逍遥游》中“夫子立而天下治,而我犹尸之,吾自视缺然,请致天下。”中的“致”也为“送”之意,只不过此处可活译为“送给”。常见的“致„„书”,就是“送给„„的信”。都是由“致”的本义“送”直接引申而来。

《劝学》中 “致”与“至”的用法小议

广东省汕尾市林伟华中学 王平

中学教材各种版本几乎都选了《荀子》中的经典名篇《劝学》(节选),《劝学》中出现了“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和“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两句。这两句中的“致”和“至”竟然不同,许多学生和老师对之不能理解或者错误理解。

有的人将这两句中的“致”和“至”简单地理解为通假字,认为都是“到”的意思,虽然这种解释从意义上看,能够解释得通,但从作者的写作习惯和写作常理来说,显然讲不通。同一时代同一作者,而且相隔很近的上下文的同一篇文章中,怎么会这样写呢?有的同志将“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中的“致”解释为“导致”,将全句理解为“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却可以导致行千里这样的情况发生”,将“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中的“至”理解为“到”。这种解释,将“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中的“致”解释为“导致”,实际上犯了“以今律古”的毛病,对整句解释显然也有牵强附会之嫌。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中的“至”理解为“到”,这固然是对的,无可争议。关键是对“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中的“致”该怎么理解,笔者认为这句中的“致”应解释为“送达”。全句理解为“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却可以送达到千里远的地方”。这句中后面“致”的“送达”义与这句前面 “假”的“凭借”义构成相互呼应的关系,全句构成“凭借„„却能送达„„”的句式,这样解释既通顺又符合语境。

先秦诸子散文很多情况用的都是字的本义,本文中这两个“致”和“至”都用的是本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中的“至”用的是本义“到”,众所周知,不用多说。“致”的本义就是“送达、传达”。金文明先生主编的《中华古汉语字典》中对“致”解释的第一个义项就是“送达、传达”,他举了《左传·文十二年》中的“使下臣致诸执事以为瑞节。”一句来作为例子。其实,这样的例子常见,庄子《逍遥游》中“夫子立而天下治,而我犹尸之,吾自视缺然,请致天下。”中的“致”也为“送”之意,只不过此处可活译为“送给”。常见的“致„„书”,就是“送给„„的信”。都是由“致”的本义“送”直接引申而来。


相关内容

  • [孙权劝学]公开课教学设计及说课稿
  • 定远中学课堂教学设计 题目:<孙权劝学> 姓名:侯宏东 学科:语文 时间:2014年4月1日 地点:七(6)班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掌握一些文言文实词和虚词的用法:品位文中人物对话,揣摩人物形象. 2.过程与方法 通过预习,让学生熟悉课文内容:通过 ...

  • 15.[孙权劝学]说课稿
  • <孙权劝学>说课稿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孙权劝学>.希望各位老师多多指教. 说教材:<孙权劝学>一文是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最后一课.在延续前面四课展现名人风采的同时,又产生一些新的变化.就内容而言,本文情节简单,语言通 ...

  • 荀子[劝学]篇之"美"深层探原
  • 摘 要:荀子的<劝学>篇不单论证了一个千古不变的重要命题――"学不可以已",而且给人以非常恒久又独特的美感:每当面对这篇名文赏读之时,都会感到眼清而心畅,并且还会感到捧读数遍并不觉得厌倦,这其中的深层原因究竟是什么呢?经过对于<劝学>全篇长期和深入的探究, ...

  •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劝学]教学设计
  • <劝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荀子>及相关知识. 2.掌握并积累重要的文言文实词和虚词. 3.掌握本文出现的通假字.词类活用和特殊文言句式.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提高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 ...

  • [劝学]教学实录
  • <劝学>教学实录 <劝学>,是高一新生在高中接触的第一篇文言文,如何让他们一下子对文言文产生兴趣?如何提高他们的文言文阅读能力?这是两个很重要的问题,必须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给予突破. 附:学文言文之前,已经用了一节课的时间讲了一些语法知识,以帮助解读文言文. [教学实录] ...

  • 教师名言名句大全
  • 从儿童进学校的第一天起,就要善于看到并不断巩固和发展他们身上所有好的东西。 儿童的道德感必须首先从他们富有生气和纯洁的情感所引起;然后他们必须练习自我控制,并教导他们关心一切形成关于他们的地位和环境所应有的道德权利和义务的正确的观念。 儿童一旦懂得尊重与羞辱的意义之后,尊重与羞辱对于他的心理便是最有 ...

  • 古诗文情境默写(重庆用)
  • 古文理解性默写 一.<烛之武退秦师 1.烛之武被求着出山时,说了一句隐含着不能早被任用的酸辛和不满的话是: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2.大敌当前.内忧外患,郑伯贵为一国之君却能礼贤下士,诚恳自责: 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3.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劝说烛之武, ...

  • 高中语文情景式默写
  • 高中语文情景式默写 <劝学> 1.荀子在<劝学>开头连用几个比喻强调了学习的重要作用,并顺势推论出:"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强调了广泛学习并不断省察自己的重要性. 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却能"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

  • 文言虚词的分类
  • 文言虚词的分类 1.代词(1)人称代词 ①第一人称 吾.予.余.我 然予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项脊轩志> 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鸿门宴> 为白尚书,出听我言.<段太尉逸事状> 余于仆碑,又以悲乎古书之不存.<游褒禅山记> ②第二人称 女.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