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出制订体育教学课时教学目标存在的问题 《全日制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明确规定:“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学习内容,以增进中小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要实现这一要求,作为体育教师就必须在课堂上下工夫,有效的课堂是学生学习与收获的乐园,也是衡量教师素质与能力的尺寸。 在日常的体育课堂教学中,不少老师认为课时教学目标不仅仅是包含“过程和方法”“知识和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三个方面的目标内容,而且还应包括其他方面的目标内容。所以,有些老师为了在一节课里同时落实课程五个学习领域的教学目标,不假思索的贪大求全,眉毛胡子一把抓,没有很好地根据课时的教学内容,制订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结果课时目标面面俱到,最后等于不到。 如何改变这一现象,让体育教师能够科学有效地制订出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从而提高体育课堂的教学效益,本文将通过有关文献的调查、一线教师交流以及自己多年来的实践经验,谈谈在新课程理念下体育课堂教学如何制订有效的课时教学目标。 二、了解体育课时教学目标的内容及其要素 美国著名教育家马杰曾经提出:教学目标的制订应该反映三个方面的问题:要求学生做什么?根据什么标准去做?做到什么程度算合格?这就要求体育教师在课时目标的制订中,既要详细,又要有一定的概括性,以便对教学和评价的整体指导。那么,如何制订出有效的课时教学目标,制订教学目标时需要包含哪几个要素呢?其主要要素有以下四个方面: 1.谁?――学习对象。应准确了解和评估学生的体能、身心素质,已掌握的体育运动知识、技术、技能等 2.做什么?――完成的行为。通过学习能让学生学到的技能。 3.在什么条件下?――完成行为的条件。 4.做到何种程度?――行为水平或可接受的行为标准。检验学习行为是否合格的标准。 以上这四个要素,构成了教学目标表述中的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条件和表现程度,以体现学习者通过教学所要达到的行为上的变化。 北京师范大学体育与运动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中国学校体育研究会常务副理事长毛振明关于排球垫球教学的一段目标设计就是围绕这四个方面进行设计的。 1.通过对排球垫球的移动和夹臂、送臂动作的学习(条件),提高(程度)学生(对象)的垫球准确率,使 的学生可以把60%~70%来自不同方向的球垫到目标的范围内(行为)(目标:4米外,将球垫至墙壁上3米高处、直径2米的圆圈内) 2.让学生(对象)知道几种与垫球有关的战术(条件),并在尝试学习过程中让学生掌握(程度)配合战术。(行为)目标清楚具体,如“通过对垫球的移动、夹臂、送臂动作的学习,提高学生的垫球准确率”,同时还提出了如何判断垫球“准确率”的标准,即“使 的学生可以把60%~70%来自不同方向的球垫到目标的范围内”,最后还规定了这个目标的条件,即“4米外,将球垫至墙壁上3米高处、直径2米的圆圈内”,这就是具体和行为化的教学目标。 三、制订体育课时教学目标的主要策略 制订可行的课时教学目标,应从关注学生发展角度着想,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的体能特征,从三个维度进行有效的设计制订。其主要的策略有以下几点: 1.体育课时教学目标制订时要有具体可操作性。一些教师在确定课堂教学目标时,往往把教学目标定得过大、过空。比如,“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发展学生的体育能力”“培养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等等。 案例:某教师在“双手头上向前抛实心球”第一课教学设计时的目标。 (1)认知目标:学生领会双手头上向前抛实心球的技术动作和用力顺序,知道影响前抛实心球的各因素; (2)技能目标:通过学习、练习,学生80%掌握前抛实心球的技术,发展学生上下肢、腰腹、肩部、背部力量和身体协调素质。 分析:本次课教学目标,无论是认知目标还是技能目标,过广、过大,起着泛化的效果,缺乏实际课次的针对性,第一课时无法达到这个目的。 应该修改为: (1)认知目标:能说出双手头上向前抛实心球的持球方法和预备姿势,知道向前投掷时身体的用力动作和必要的安全措施; (2)技能目标:通过教学活动,掌握持球方法和双手头上前掷实心球的预备姿势,70%以上的学生能正确的用力,并能安全地进行练习。 2.体育课时教学目标制订时要有可检测性。教学目标的叙述,重在学习过程,让学生能清楚课程、教师的教学意图,通过本次课学习,学习到什么、掌握了多少技能,并能具体地去完成并达到目的,在于可以用行为动词来描述观察或测量。 案例:某教师在设计六年级排球“正面双手垫球”第一次课中的教学目标是这样陈述的: (1)认知目标:学生了解一些排球知识,掌握双手自垫球的动作要领,大部分学生能做到连续自垫球; (2)技能目标:通过练习,发展学生的协调能力和灵敏素质,提高学生的运动能力。 以上的教学目标应该改为: (1)认知目标:学生了解排球的垫球知识,能说出双手正面垫球动作要领及手臂的击球部位; (2)技能目标:学生通过模仿、自主练习,正面双手垫球的手臂击球部位正确,70%以上的学生可以连续垫3~5个,其中40%以上的学生动作协调。 3.体育课时教学目标制订时行为目标主体要准确。在陈述教学目标时,出现如“教给学生”“教师教会学生掌握什么”等等,都不准确,这些都是以教师为主体而进行陈述。在备课时,行为目标描述的应是学生的行为,而不是教师的行为。 案例:某教师在设计四年级“快速跑”第一次课的教学目标陈述: (1)认知目标:通过学习,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能说出快速跑结构知识和影响快速跑的因素; (2)技能目标:通过练习,教会学生快速跑的动作技术,发展学生的灵敏性、协调性和快速跑的能力。 分析:本次课的教学目标中,在以学习者的学习行为叙写目标时,应该思考到学生学习后的效果和发展目标。 以上的教学目标,这样修改,大家看是不是更贴切。 (1)认知目标:知道快速跑的技术结构组成,并明白步频和步长对速度的影响; (2)技能目标:在练习中体验到快速跑的技术,70%以上的学生掌握1~2个提高步频和步长的练习方法,能有意识地提高自己的快速跑能力。 4.体育课时教学目标制订时情感目标要明确。教师把一些难以实现的目标作为情感目标,如“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等等,这样的教学目标,在一节课的教学中很难实现。 案例:如上述“双手头上向前抛实心球”的例子中,情感目标是: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组织性、纪律性,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互帮互学及社会适应能力。 分析:本次教学的情感目标,就过于空洞,放大了一堂课对学生情感、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作用,在实际的一堂课中难以实现,没有实际指导意义。 应修改为:学生积极参与活动,具有较好的组织性、纪律性;通过练习,培养学生伙伴的合作意识,创建互帮互学的良好学习氛围。 四、教学目标的对比与分析 如何制订切实有效的课时教学目标,现以《后滚翻》单元教学课时教学目标课例进行了对比分析: 分析: 1.A目标:这是长期以来到至今通用的目标模式,也是一种“通病”,由于目标制订随意、含糊不清,不具体,课的目标达成何种程度难以测评。如: (1)认知目标中的知识性、动作要领、健身意义与方法等知识点不明确、不具体。 (2)技能目标中的掌握技能标准程度界定不清,使用“初步、基本、进一步”。 (3)情感目标的陈述都是照抄水平目标中的教育宗旨性、原则性用语,抽象笼统,含义界定不清,往往流于形式。不少老师很认真地上完一节课,也说不清学生学习目标达到了什么程度。 2.B目标:行为性目标模式,是新课程对学习目标设置的要求。 (1)认知目标中有从事该技能活动的具体、外显的行为活动状态表征。 (2)技能目标中层次分明,且在质与量方面有明确的指向。 (3)情感目标中的团结合作,人际关系等情感、态度(心理、社会)方面尽可能有外显的行为表现出来。 课时教学目标是每节课目的具体体现,只有教学目标定位得明确而具体,才有利于教师正确地选择教学方法、课堂教学才能有的放矢。所以,体育教师必须重视体育教学目标思考,确定适合的、发展的教学目标,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得到更大的收获和发展。因此,制订有效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目标是体育教师完成有效的教学任务必不可少的一项基本技能。 参考文献: [1]嵇明海.有效教学:小学体育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J].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9(1). [2]毛振明.好的体育课必须有好的教学目标[J].体育教学,2007(2).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全日制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07-01. [4]赖华荣.有效教学六部曲[J].体育教学,2008(9). (作者单位 福建省厦门市曾营小学)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一、提出制订体育教学课时教学目标存在的问题 《全日制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明确规定:“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学习内容,以增进中小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要实现这一要求,作为体育教师就必须在课堂上下工夫,有效的课堂是学生学习与收获的乐园,也是衡量教师素质与能力的尺寸。 在日常的体育课堂教学中,不少老师认为课时教学目标不仅仅是包含“过程和方法”“知识和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三个方面的目标内容,而且还应包括其他方面的目标内容。所以,有些老师为了在一节课里同时落实课程五个学习领域的教学目标,不假思索的贪大求全,眉毛胡子一把抓,没有很好地根据课时的教学内容,制订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结果课时目标面面俱到,最后等于不到。 如何改变这一现象,让体育教师能够科学有效地制订出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从而提高体育课堂的教学效益,本文将通过有关文献的调查、一线教师交流以及自己多年来的实践经验,谈谈在新课程理念下体育课堂教学如何制订有效的课时教学目标。 二、了解体育课时教学目标的内容及其要素 美国著名教育家马杰曾经提出:教学目标的制订应该反映三个方面的问题:要求学生做什么?根据什么标准去做?做到什么程度算合格?这就要求体育教师在课时目标的制订中,既要详细,又要有一定的概括性,以便对教学和评价的整体指导。那么,如何制订出有效的课时教学目标,制订教学目标时需要包含哪几个要素呢?其主要要素有以下四个方面: 1.谁?――学习对象。应准确了解和评估学生的体能、身心素质,已掌握的体育运动知识、技术、技能等 2.做什么?――完成的行为。通过学习能让学生学到的技能。 3.在什么条件下?――完成行为的条件。 4.做到何种程度?――行为水平或可接受的行为标准。检验学习行为是否合格的标准。 以上这四个要素,构成了教学目标表述中的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条件和表现程度,以体现学习者通过教学所要达到的行为上的变化。 北京师范大学体育与运动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中国学校体育研究会常务副理事长毛振明关于排球垫球教学的一段目标设计就是围绕这四个方面进行设计的。 1.通过对排球垫球的移动和夹臂、送臂动作的学习(条件),提高(程度)学生(对象)的垫球准确率,使 的学生可以把60%~70%来自不同方向的球垫到目标的范围内(行为)(目标:4米外,将球垫至墙壁上3米高处、直径2米的圆圈内) 2.让学生(对象)知道几种与垫球有关的战术(条件),并在尝试学习过程中让学生掌握(程度)配合战术。(行为)目标清楚具体,如“通过对垫球的移动、夹臂、送臂动作的学习,提高学生的垫球准确率”,同时还提出了如何判断垫球“准确率”的标准,即“使 的学生可以把60%~70%来自不同方向的球垫到目标的范围内”,最后还规定了这个目标的条件,即“4米外,将球垫至墙壁上3米高处、直径2米的圆圈内”,这就是具体和行为化的教学目标。 三、制订体育课时教学目标的主要策略 制订可行的课时教学目标,应从关注学生发展角度着想,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的体能特征,从三个维度进行有效的设计制订。其主要的策略有以下几点: 1.体育课时教学目标制订时要有具体可操作性。一些教师在确定课堂教学目标时,往往把教学目标定得过大、过空。比如,“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发展学生的体育能力”“培养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等等。 案例:某教师在“双手头上向前抛实心球”第一课教学设计时的目标。 (1)认知目标:学生领会双手头上向前抛实心球的技术动作和用力顺序,知道影响前抛实心球的各因素; (2)技能目标:通过学习、练习,学生80%掌握前抛实心球的技术,发展学生上下肢、腰腹、肩部、背部力量和身体协调素质。 分析:本次课教学目标,无论是认知目标还是技能目标,过广、过大,起着泛化的效果,缺乏实际课次的针对性,第一课时无法达到这个目的。 应该修改为: (1)认知目标:能说出双手头上向前抛实心球的持球方法和预备姿势,知道向前投掷时身体的用力动作和必要的安全措施; (2)技能目标:通过教学活动,掌握持球方法和双手头上前掷实心球的预备姿势,70%以上的学生能正确的用力,并能安全地进行练习。 2.体育课时教学目标制订时要有可检测性。教学目标的叙述,重在学习过程,让学生能清楚课程、教师的教学意图,通过本次课学习,学习到什么、掌握了多少技能,并能具体地去完成并达到目的,在于可以用行为动词来描述观察或测量。 案例:某教师在设计六年级排球“正面双手垫球”第一次课中的教学目标是这样陈述的: (1)认知目标:学生了解一些排球知识,掌握双手自垫球的动作要领,大部分学生能做到连续自垫球; (2)技能目标:通过练习,发展学生的协调能力和灵敏素质,提高学生的运动能力。 以上的教学目标应该改为: (1)认知目标:学生了解排球的垫球知识,能说出双手正面垫球动作要领及手臂的击球部位; (2)技能目标:学生通过模仿、自主练习,正面双手垫球的手臂击球部位正确,70%以上的学生可以连续垫3~5个,其中40%以上的学生动作协调。 3.体育课时教学目标制订时行为目标主体要准确。在陈述教学目标时,出现如“教给学生”“教师教会学生掌握什么”等等,都不准确,这些都是以教师为主体而进行陈述。在备课时,行为目标描述的应是学生的行为,而不是教师的行为。 案例:某教师在设计四年级“快速跑”第一次课的教学目标陈述: (1)认知目标:通过学习,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能说出快速跑结构知识和影响快速跑的因素; (2)技能目标:通过练习,教会学生快速跑的动作技术,发展学生的灵敏性、协调性和快速跑的能力。 分析:本次课的教学目标中,在以学习者的学习行为叙写目标时,应该思考到学生学习后的效果和发展目标。 以上的教学目标,这样修改,大家看是不是更贴切。 (1)认知目标:知道快速跑的技术结构组成,并明白步频和步长对速度的影响; (2)技能目标:在练习中体验到快速跑的技术,70%以上的学生掌握1~2个提高步频和步长的练习方法,能有意识地提高自己的快速跑能力。 4.体育课时教学目标制订时情感目标要明确。教师把一些难以实现的目标作为情感目标,如“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等等,这样的教学目标,在一节课的教学中很难实现。 案例:如上述“双手头上向前抛实心球”的例子中,情感目标是: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组织性、纪律性,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互帮互学及社会适应能力。 分析:本次教学的情感目标,就过于空洞,放大了一堂课对学生情感、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作用,在实际的一堂课中难以实现,没有实际指导意义。 应修改为:学生积极参与活动,具有较好的组织性、纪律性;通过练习,培养学生伙伴的合作意识,创建互帮互学的良好学习氛围。 四、教学目标的对比与分析 如何制订切实有效的课时教学目标,现以《后滚翻》单元教学课时教学目标课例进行了对比分析: 分析: 1.A目标:这是长期以来到至今通用的目标模式,也是一种“通病”,由于目标制订随意、含糊不清,不具体,课的目标达成何种程度难以测评。如: (1)认知目标中的知识性、动作要领、健身意义与方法等知识点不明确、不具体。 (2)技能目标中的掌握技能标准程度界定不清,使用“初步、基本、进一步”。 (3)情感目标的陈述都是照抄水平目标中的教育宗旨性、原则性用语,抽象笼统,含义界定不清,往往流于形式。不少老师很认真地上完一节课,也说不清学生学习目标达到了什么程度。 2.B目标:行为性目标模式,是新课程对学习目标设置的要求。 (1)认知目标中有从事该技能活动的具体、外显的行为活动状态表征。 (2)技能目标中层次分明,且在质与量方面有明确的指向。 (3)情感目标中的团结合作,人际关系等情感、态度(心理、社会)方面尽可能有外显的行为表现出来。 课时教学目标是每节课目的具体体现,只有教学目标定位得明确而具体,才有利于教师正确地选择教学方法、课堂教学才能有的放矢。所以,体育教师必须重视体育教学目标思考,确定适合的、发展的教学目标,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得到更大的收获和发展。因此,制订有效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目标是体育教师完成有效的教学任务必不可少的一项基本技能。 参考文献: [1]嵇明海.有效教学:小学体育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J].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9(1). [2]毛振明.好的体育课必须有好的教学目标[J].体育教学,2007(2).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全日制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07-01. [4]赖华荣.有效教学六部曲[J].体育教学,2008(9). (作者单位 福建省厦门市曾营小学)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