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改变技术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行为及其特点

一、行为的涵义

(一) 行为的界定

(1) 传统华生斯金纳 可观察的外显行为

(2) 新行为主义赫尔 托尔曼 内隐性的意识行为

(3) 认知论 心理表征的过程

(4) 广义 内在 外显 意识 潜意识

有机体在主客观因素的作用下产生的外部活动,即有机体任何外显的,可观察的动作,反应、运动或行动,以及人的头脑里所进行的内在的心理活动,是人与环境互动作用的结果,人类的行为大都是通过学习获得的。

(二) 促使个体行为发生变化的因素

1、 生理成熟与衰退

2、 偶发事件(疲劳,疾病,药物,剧烈运动,情绪紧张)

3、 学习

二、1行为问题的产生

(一) 适应与发展

个体通过不断的做出身心调整,在现实环境中维持一种良好的、有效的生存状态的过程。 个体的身心机能及其品质在时间上的变化过程。

三、行为的分类

正常行为:普通人能做到的,与个人的性别,年龄以及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相适应,并与社会规范、道德标准和法律法规的要求相符合的行为。

不正常行为

四、行为的特点

1、 行为包括人们的所说和所做

2、 行为具有可塑性

3、 行为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4、 行为具有一种或一种以上的测量尺度

5、 行为可以由别人或自己进行观察、描述和记录

6、 行为可对外界环境产生影响

7、 行为受自然规律支配

8、 行为是可以公开的,也可以是隐蔽的

第二节 行为改变技术及其特点

一、行为改变技术的产生背景

二、行为改变技术的界定

建立在心理学理论的基础之上,旨在减少、消除个体不良行为,塑造、增进个体的良好行为的各种原理和方法。

三、行为改变技术与心理治疗、行为治疗的辨析

四、行为改变技术的特点

(一) 研究领域集中于人的行为

(二) 积极应用实验心理学的原理

(三) 注重客观系统的行为处理方法

(四) 强调分析当前的环境事件并重组个体的环境

(五) 解决个体问题、增进个体社会适应为终极目标

第三节 行为改变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一、行为改变技术的发展

二、行为改变技术的应用

(一) 应用在家庭教养上

1、 培养儿童生活自理能力

2、 培养儿童的良好的生活习惯

3、 培养儿童亲社会行为

4、 改变儿童某些不良行为

(二) 应用在学校的教育上

1、 课堂行为

2、 学业行为

3、 亲社会行为

4、 不良行为

(三) 应用在其他领域

1、 发育障碍

2、 心理卫生

3、 功能康复

4、 医疗保健

5、 公益事业社区管理

6、 机构人事管理

第四节 行为改变技术的价值取向和操作原则

一、行为改变技术的价值取向与操作原则

(一) 塑造良好行为

(二) 增进维持已有的良好行为

(三) 消弱或消除已有的不良行为

二、行为改变技术的操作原则

(一) 重视控制外部情境与改变行为后果

(二) 强调内因与外因的结合

(三) 坚持循序渐进,持之以恒

(四) 尊重个人权益和伦理要求

第二章 行为改变技术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应答性条件反射理论

一、巴甫洛夫及应答性条件反射实验

二、应答性条件反射的形成及其原理

在给予行为者条件刺激后,立即给予无条件刺激,即强化行为者出现期望行为。经过多次以后,即使不给予强化,也会出现期望行为。

基本定律:

(1) 消退

(2) 泛化

(3) 分化

三、应答性条件反射学说在行为改变技术中的应用

一、华生——制约情绪反应实验

二、琼斯——反制约情绪反应实验

三、赫尔——驱力消减论

四、沃尔普——临床实验

五、艾森克——行为治疗

第二节 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

一、斯金纳及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典型实验

二、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形成原理

一个反应出现后,紧接着特定形式的刺激,结果依赖于刺激的强化或惩罚而变化。如果是强化,择反应趋向于再次发生;如果是惩罚,则反应不在发生。

三、应答性条件发射理论与操作性条件发射理论的比较

相同:

(1) 都属于联结学习论的范畴,试图建立刺激反应的联系,都关注二者的结合。

(2) 形成规律一致的,都需要强化作用的支持,都建立在神经系统的正常活动基础

之上。

(3) 目的都是要引起行为的变化。

(4) 这两种反射是活动的不同环节,连续,不可分割的。

不同点:

(1) 刺激反应的联结不同

(2) 强化的方式不同 反应刺激先后

(3) 反应的方式不同 被动 主动

四、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在行为改变技术中的应用发展

(一) 富勒——临床应用

(二) 林斯利与阿兹林——合作行为实验

(三) 毕吉武与贝尔——儿童发展研究

第三节 认知行为改变理论

代表:艾里斯和贝尔

影响患者行为的主要原因是认知过程的障碍,主张通过改变不良认知和思维方式来达到行为改变目的。同时关注认知、情感、行为的和谐。

一、产生背景

二、基本观点

调整和重建不合理、不健全的认知信念和思维模式

三、应用

(一) 沃尔普——想象制约法

(二) 何梅——想象操作控制法

(三) 柯替拉——想象敏感法

(四) 艾里斯——理情疗法

(五) 贝克——认知疗法

(六) 梅晨保——自我指导训练法

第四节 社会学习理论

班杜拉

强调环境的作用

行为 认知 环境 三者交互作用

个体是行为改变的主宰者,具有行为改变的自我导向的潜在能力

一、社会学习理论的典型实验

二、观察学习的过程

注意——保持——重现——动机

三、观察学习的效用

1、 学习新行为

2、 抑制行为

3、 促进行为

四、应用

第三章 行为资料的收集与图表绘制

第一节 定义目标行为

一、目标行为的定义特征

要有依据,针对性

可观察,可以测量

主动动词描述

表述客观具体

二、定义目标行为应注意的问题

(1) 不去推断人的意图

(2) 类别不能用来定义行为

第二节 记录的准备工作

一、确认观察者

二、确认观察的时间和地点

第三节 选择记录方法与记录工具

一、选择合适的记录方法

(一) 持续记录法

1、 行为的频率

2、 行为的持续时间

3、 行为的强度

4、 行为的潜伏期

(二) 时距记录法

(三) 时间取样记录法

(四) 成果记录法

二、选择恰当的记录工具

第四节 观察信度的检验

一、观察信度

原因:

(1) 目标行为把握不准确

(2) 观察情境受到干扰

(3) 观察者自身条件的限制

(4) 其他因素

措施:

(1) 核对观察

(2) 同时性观察

二、观察信度的计算方法

1、 粗略信度检验法

2、 逐距核对信度检验法

第五节 行为图表的绘制

一、图表的组成部分

1、 X轴Y轴

2、 X轴Y轴的标志

3、 X轴和Y轴上的数字

4、 数据点

5、 阶段线

6、 阶段名称

二、使用行为数据图表

三、不同行为数据的绘图

第四章 实验设计

第一节 行为改变技术的三个阶段

一、基线期 一周

二、处理器 2-4周

三、跟踪期 1——2周

第二节 倒返实验设计

(一)A-B设计

(二)A-B-A-B设计

第三节 多重基线设计

一、多重基线设计的涵义

在同一个行为改变方案中,必须同时建立和测量两项或两项以上的行为基线。

二、多重基线设计的类型

(一) 多重对象设计

在具有相同的行为,相同的实验条件下,针对不同的受训练者实施行为处理的设计模式。

(三)多重行为设计

在具有同一个受训练者,同一种实验条件下的,针对不同目标行为实施处理的设计模式。

(二) 多重条件设计

在同一个实验对象,同一类行为的前提下,针对不同的实验情境实施实验处理的设计模式。

第四节 逐变标准设计

一个基线期和处理期,二这个处理期可以分成若干个小阶段,每个小阶段都有自己的阶段目标,一步一步的接近终点目标。在各个小阶段,根据需要可以有不同的处理策略。

第五章 行为改变技术的基本步骤

第一节 检查与评量问题行为

一、 问题行为的涵义 人的行为显著异于常态,明显的与其所处的社会情境和社会评价

相违背。

二、 问题行为的分类

(1) 行为不足

(2) 行为不当

(3) 行为过度

三、 问题行为的评量

(一) 问题行为的评量要素

1、 社会文化背景

2、 年龄性别特征

3、 行为出现的频率

4、 行为表现的严重程度

5、 行为持续的时间

6、 行为发生的数目

7、 行为的意义

(二) 评量行为问题的基本原则

1、 客观性原则

2、 可量化原则

3、 稳定性原则

4、 可靠性原则

第二节 探究问题行为的前因后果

一、行为的前因后果 前提事件 行为反应 后果事件

二、探究问题行为的前因后果

第三节 制定性行为的改变方案

一、界定目标行为与终点行为

二、选择适当的强化物

三、选择适当的行为改变原理

四、确定实验设计模式

五、创设良好的训练情境

六、安排实施方案的日程表

第四节 实施行为改变方案

一、做好实验前的说明工作

二、订立明确公平而可信的契约

三、正确使用强化物

(一) 多用次级强化物和社会强化物

(二) 强化的是良好反应

(三) 使用量尽可能少

(四) 要有恰当的成就标准

(五) 必须及时

四、严格执行方案的程序,严密操作行为处理策略

五、系统而客观的观察和记录行为资料

第五节 评估行为的改变效果

一、关注个体被改变行为的变化

二、关注个体其他方面的变化

第六章 联结学习论行为改变原理

强调学习过程或行为形成是在刺激与反应之间建立联结关系的过程。

第一节 正强化原理

一、正强化的涵义

二、正强化的误用

三、差别强化

四、正强化原理的实施步骤

第二节 惩罚的原理

第三节 负强化的原理

第四节 消退原理

第五节 塑造原理

第六节 渐隐原理

第七节 链锁原理

第八节 代币制

第九节 饱足法

第十节 相互抑制原理

第十一节 系统脱敏法

第十二节 厌恶疗法

第七章 认知行为改变原理

第一节 理性情绪疗法

一、理性情绪疗法的涵义

个体情绪来自他对所遭遇的事情的信念,评价,解释或哲学观点

二、理性情绪疗法的实施过程和治疗技术

(一) 理性情绪疗法的实施过程

1、 心理诊断阶段 与患者建立良好的工作关系,帮助患者建立信心

2、 领悟阶段 对求治者内心存在非理性信念进行剖析的阶段

3、 疏通阶段 采用辩驳的方法动摇患者的非理性信念

4、 再教育阶段 巩固扩大辅导结果

(二) 理性情绪疗法的治疗技术

1、 辩驳

2、 理性情绪想象技术

3、 认知家庭作业

三、理性情绪疗法的应用

四、理性情绪疗法的实施案例

第二节 认知疗法

一、认知疗法的涵义

认知歪曲会导致心理压力或障碍,常以自动化思维方式出现

二、认知疗法的实施步骤

帮助求助者自己去发现他们的错误观念

(一) 认知疗法的基本步骤

1、 第一阶段:评估问题

2、 第二阶段:使其认识自己的认知歪曲

3、 第三阶段:帮助改变认知歪曲

(二) 认识疗法的基本技术

1、 识别自动化思维

2、 识别认知歪曲

3、 真实性检验

4、 去中心化

5、 监察紧张水平或焦虑水平

三、认知疗法的广泛的应用

第三节 自我指导训练法

一、自我指导训练法的涵义

教会个体在面临不同的情境时,运用一种通用的自我指导性言语来说服自己的训练方法。

二、自我指导训练法的实施步骤

(一) 找出问题情境并确定更适应环境的期望行为

(二) 识别那些对问题情境有帮助的积极的自我指令

(三) 运用行为技能教授训练自我指令

三、自我指导训练法的应用

四、自我指导训练法的实施案例

第四节 自我肯定训练法

一、自我肯定的意义

二、自我肯定训练法的涵义

三、自我肯定训练法的实施步骤

(一) 自我肯定能力的分析与评价

(二) 进行自我肯定训练

1、 第一阶段:确定需要改变的问题行为

2、 第二阶段:对问题行为进行想象

3、 第三阶段:模拟练习

4、 第四阶段:在现实情境中实际练习

四、自我肯定训练法的实施案例

第八章 社会学习行为改变原理——模仿原理

第一节 模仿的涵义及类型

一、模仿的涵义

基于社会学习理论,通过观察学习来增进,获得良好行为,减少,消除不良行为的一种行为改变原理。

二、模仿的类型

(一) 影视录像和故事模仿

(二) 现场模仿

(三) 参与模仿

(四) 想象模仿

第二节 模仿的作用

一、增进个体的良好行为

(一) 帮助个体获得新的良好行为

(二) 帮助个体解除抑制行为

(三) 促进个体多表现良好行为

二、减弱个体的不良行为

(一) 帮助个体抑制不良行为的发生

(二) 帮助个体战胜不良行为的影响

第三节 影响模仿有效性的因素

一、楷模的特点

(一) 真实的楷模

(二) 性别相同的楷模

(三) 年龄相仿的楷模

(四) 更有能力更有地位的楷模

(五) 亲和力强的楷模

二、观察者自身的特点

(一) 注意力

(二) 记忆力

(三) 动作技能

(四) 动机

三、程序的安排

指导语,强化,练习,情境安排

第四节 模仿原理的实施步骤

一、确立目标行为

二、选择好榜样

1、 个体熟悉的人

2、 生活中真实的人

3、 虚构的人物

三、安排好示范过程

1、 引导观察者注意

2、 清晰的展示示范行为

3、 强化楷模的良好行为

四、及时强化受训练者的模仿行为

1、 立即强化

2、 有效性

3、 强化方式

4、 描述被强化的行为

5、 及时惩罚不良行为

第五节 模仿原理的应用举例

第一节 行为改变技术用于建立新行为的研究案例

第二节 行为改变技术用于增加良好行为的案例

第三节 行为改变技术用于减少和消除不良行为的研究案例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行为及其特点

一、行为的涵义

(一) 行为的界定

(1) 传统华生斯金纳 可观察的外显行为

(2) 新行为主义赫尔 托尔曼 内隐性的意识行为

(3) 认知论 心理表征的过程

(4) 广义 内在 外显 意识 潜意识

有机体在主客观因素的作用下产生的外部活动,即有机体任何外显的,可观察的动作,反应、运动或行动,以及人的头脑里所进行的内在的心理活动,是人与环境互动作用的结果,人类的行为大都是通过学习获得的。

(二) 促使个体行为发生变化的因素

1、 生理成熟与衰退

2、 偶发事件(疲劳,疾病,药物,剧烈运动,情绪紧张)

3、 学习

二、1行为问题的产生

(一) 适应与发展

个体通过不断的做出身心调整,在现实环境中维持一种良好的、有效的生存状态的过程。 个体的身心机能及其品质在时间上的变化过程。

三、行为的分类

正常行为:普通人能做到的,与个人的性别,年龄以及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相适应,并与社会规范、道德标准和法律法规的要求相符合的行为。

不正常行为

四、行为的特点

1、 行为包括人们的所说和所做

2、 行为具有可塑性

3、 行为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4、 行为具有一种或一种以上的测量尺度

5、 行为可以由别人或自己进行观察、描述和记录

6、 行为可对外界环境产生影响

7、 行为受自然规律支配

8、 行为是可以公开的,也可以是隐蔽的

第二节 行为改变技术及其特点

一、行为改变技术的产生背景

二、行为改变技术的界定

建立在心理学理论的基础之上,旨在减少、消除个体不良行为,塑造、增进个体的良好行为的各种原理和方法。

三、行为改变技术与心理治疗、行为治疗的辨析

四、行为改变技术的特点

(一) 研究领域集中于人的行为

(二) 积极应用实验心理学的原理

(三) 注重客观系统的行为处理方法

(四) 强调分析当前的环境事件并重组个体的环境

(五) 解决个体问题、增进个体社会适应为终极目标

第三节 行为改变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一、行为改变技术的发展

二、行为改变技术的应用

(一) 应用在家庭教养上

1、 培养儿童生活自理能力

2、 培养儿童的良好的生活习惯

3、 培养儿童亲社会行为

4、 改变儿童某些不良行为

(二) 应用在学校的教育上

1、 课堂行为

2、 学业行为

3、 亲社会行为

4、 不良行为

(三) 应用在其他领域

1、 发育障碍

2、 心理卫生

3、 功能康复

4、 医疗保健

5、 公益事业社区管理

6、 机构人事管理

第四节 行为改变技术的价值取向和操作原则

一、行为改变技术的价值取向与操作原则

(一) 塑造良好行为

(二) 增进维持已有的良好行为

(三) 消弱或消除已有的不良行为

二、行为改变技术的操作原则

(一) 重视控制外部情境与改变行为后果

(二) 强调内因与外因的结合

(三) 坚持循序渐进,持之以恒

(四) 尊重个人权益和伦理要求

第二章 行为改变技术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应答性条件反射理论

一、巴甫洛夫及应答性条件反射实验

二、应答性条件反射的形成及其原理

在给予行为者条件刺激后,立即给予无条件刺激,即强化行为者出现期望行为。经过多次以后,即使不给予强化,也会出现期望行为。

基本定律:

(1) 消退

(2) 泛化

(3) 分化

三、应答性条件反射学说在行为改变技术中的应用

一、华生——制约情绪反应实验

二、琼斯——反制约情绪反应实验

三、赫尔——驱力消减论

四、沃尔普——临床实验

五、艾森克——行为治疗

第二节 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

一、斯金纳及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典型实验

二、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形成原理

一个反应出现后,紧接着特定形式的刺激,结果依赖于刺激的强化或惩罚而变化。如果是强化,择反应趋向于再次发生;如果是惩罚,则反应不在发生。

三、应答性条件发射理论与操作性条件发射理论的比较

相同:

(1) 都属于联结学习论的范畴,试图建立刺激反应的联系,都关注二者的结合。

(2) 形成规律一致的,都需要强化作用的支持,都建立在神经系统的正常活动基础

之上。

(3) 目的都是要引起行为的变化。

(4) 这两种反射是活动的不同环节,连续,不可分割的。

不同点:

(1) 刺激反应的联结不同

(2) 强化的方式不同 反应刺激先后

(3) 反应的方式不同 被动 主动

四、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在行为改变技术中的应用发展

(一) 富勒——临床应用

(二) 林斯利与阿兹林——合作行为实验

(三) 毕吉武与贝尔——儿童发展研究

第三节 认知行为改变理论

代表:艾里斯和贝尔

影响患者行为的主要原因是认知过程的障碍,主张通过改变不良认知和思维方式来达到行为改变目的。同时关注认知、情感、行为的和谐。

一、产生背景

二、基本观点

调整和重建不合理、不健全的认知信念和思维模式

三、应用

(一) 沃尔普——想象制约法

(二) 何梅——想象操作控制法

(三) 柯替拉——想象敏感法

(四) 艾里斯——理情疗法

(五) 贝克——认知疗法

(六) 梅晨保——自我指导训练法

第四节 社会学习理论

班杜拉

强调环境的作用

行为 认知 环境 三者交互作用

个体是行为改变的主宰者,具有行为改变的自我导向的潜在能力

一、社会学习理论的典型实验

二、观察学习的过程

注意——保持——重现——动机

三、观察学习的效用

1、 学习新行为

2、 抑制行为

3、 促进行为

四、应用

第三章 行为资料的收集与图表绘制

第一节 定义目标行为

一、目标行为的定义特征

要有依据,针对性

可观察,可以测量

主动动词描述

表述客观具体

二、定义目标行为应注意的问题

(1) 不去推断人的意图

(2) 类别不能用来定义行为

第二节 记录的准备工作

一、确认观察者

二、确认观察的时间和地点

第三节 选择记录方法与记录工具

一、选择合适的记录方法

(一) 持续记录法

1、 行为的频率

2、 行为的持续时间

3、 行为的强度

4、 行为的潜伏期

(二) 时距记录法

(三) 时间取样记录法

(四) 成果记录法

二、选择恰当的记录工具

第四节 观察信度的检验

一、观察信度

原因:

(1) 目标行为把握不准确

(2) 观察情境受到干扰

(3) 观察者自身条件的限制

(4) 其他因素

措施:

(1) 核对观察

(2) 同时性观察

二、观察信度的计算方法

1、 粗略信度检验法

2、 逐距核对信度检验法

第五节 行为图表的绘制

一、图表的组成部分

1、 X轴Y轴

2、 X轴Y轴的标志

3、 X轴和Y轴上的数字

4、 数据点

5、 阶段线

6、 阶段名称

二、使用行为数据图表

三、不同行为数据的绘图

第四章 实验设计

第一节 行为改变技术的三个阶段

一、基线期 一周

二、处理器 2-4周

三、跟踪期 1——2周

第二节 倒返实验设计

(一)A-B设计

(二)A-B-A-B设计

第三节 多重基线设计

一、多重基线设计的涵义

在同一个行为改变方案中,必须同时建立和测量两项或两项以上的行为基线。

二、多重基线设计的类型

(一) 多重对象设计

在具有相同的行为,相同的实验条件下,针对不同的受训练者实施行为处理的设计模式。

(三)多重行为设计

在具有同一个受训练者,同一种实验条件下的,针对不同目标行为实施处理的设计模式。

(二) 多重条件设计

在同一个实验对象,同一类行为的前提下,针对不同的实验情境实施实验处理的设计模式。

第四节 逐变标准设计

一个基线期和处理期,二这个处理期可以分成若干个小阶段,每个小阶段都有自己的阶段目标,一步一步的接近终点目标。在各个小阶段,根据需要可以有不同的处理策略。

第五章 行为改变技术的基本步骤

第一节 检查与评量问题行为

一、 问题行为的涵义 人的行为显著异于常态,明显的与其所处的社会情境和社会评价

相违背。

二、 问题行为的分类

(1) 行为不足

(2) 行为不当

(3) 行为过度

三、 问题行为的评量

(一) 问题行为的评量要素

1、 社会文化背景

2、 年龄性别特征

3、 行为出现的频率

4、 行为表现的严重程度

5、 行为持续的时间

6、 行为发生的数目

7、 行为的意义

(二) 评量行为问题的基本原则

1、 客观性原则

2、 可量化原则

3、 稳定性原则

4、 可靠性原则

第二节 探究问题行为的前因后果

一、行为的前因后果 前提事件 行为反应 后果事件

二、探究问题行为的前因后果

第三节 制定性行为的改变方案

一、界定目标行为与终点行为

二、选择适当的强化物

三、选择适当的行为改变原理

四、确定实验设计模式

五、创设良好的训练情境

六、安排实施方案的日程表

第四节 实施行为改变方案

一、做好实验前的说明工作

二、订立明确公平而可信的契约

三、正确使用强化物

(一) 多用次级强化物和社会强化物

(二) 强化的是良好反应

(三) 使用量尽可能少

(四) 要有恰当的成就标准

(五) 必须及时

四、严格执行方案的程序,严密操作行为处理策略

五、系统而客观的观察和记录行为资料

第五节 评估行为的改变效果

一、关注个体被改变行为的变化

二、关注个体其他方面的变化

第六章 联结学习论行为改变原理

强调学习过程或行为形成是在刺激与反应之间建立联结关系的过程。

第一节 正强化原理

一、正强化的涵义

二、正强化的误用

三、差别强化

四、正强化原理的实施步骤

第二节 惩罚的原理

第三节 负强化的原理

第四节 消退原理

第五节 塑造原理

第六节 渐隐原理

第七节 链锁原理

第八节 代币制

第九节 饱足法

第十节 相互抑制原理

第十一节 系统脱敏法

第十二节 厌恶疗法

第七章 认知行为改变原理

第一节 理性情绪疗法

一、理性情绪疗法的涵义

个体情绪来自他对所遭遇的事情的信念,评价,解释或哲学观点

二、理性情绪疗法的实施过程和治疗技术

(一) 理性情绪疗法的实施过程

1、 心理诊断阶段 与患者建立良好的工作关系,帮助患者建立信心

2、 领悟阶段 对求治者内心存在非理性信念进行剖析的阶段

3、 疏通阶段 采用辩驳的方法动摇患者的非理性信念

4、 再教育阶段 巩固扩大辅导结果

(二) 理性情绪疗法的治疗技术

1、 辩驳

2、 理性情绪想象技术

3、 认知家庭作业

三、理性情绪疗法的应用

四、理性情绪疗法的实施案例

第二节 认知疗法

一、认知疗法的涵义

认知歪曲会导致心理压力或障碍,常以自动化思维方式出现

二、认知疗法的实施步骤

帮助求助者自己去发现他们的错误观念

(一) 认知疗法的基本步骤

1、 第一阶段:评估问题

2、 第二阶段:使其认识自己的认知歪曲

3、 第三阶段:帮助改变认知歪曲

(二) 认识疗法的基本技术

1、 识别自动化思维

2、 识别认知歪曲

3、 真实性检验

4、 去中心化

5、 监察紧张水平或焦虑水平

三、认知疗法的广泛的应用

第三节 自我指导训练法

一、自我指导训练法的涵义

教会个体在面临不同的情境时,运用一种通用的自我指导性言语来说服自己的训练方法。

二、自我指导训练法的实施步骤

(一) 找出问题情境并确定更适应环境的期望行为

(二) 识别那些对问题情境有帮助的积极的自我指令

(三) 运用行为技能教授训练自我指令

三、自我指导训练法的应用

四、自我指导训练法的实施案例

第四节 自我肯定训练法

一、自我肯定的意义

二、自我肯定训练法的涵义

三、自我肯定训练法的实施步骤

(一) 自我肯定能力的分析与评价

(二) 进行自我肯定训练

1、 第一阶段:确定需要改变的问题行为

2、 第二阶段:对问题行为进行想象

3、 第三阶段:模拟练习

4、 第四阶段:在现实情境中实际练习

四、自我肯定训练法的实施案例

第八章 社会学习行为改变原理——模仿原理

第一节 模仿的涵义及类型

一、模仿的涵义

基于社会学习理论,通过观察学习来增进,获得良好行为,减少,消除不良行为的一种行为改变原理。

二、模仿的类型

(一) 影视录像和故事模仿

(二) 现场模仿

(三) 参与模仿

(四) 想象模仿

第二节 模仿的作用

一、增进个体的良好行为

(一) 帮助个体获得新的良好行为

(二) 帮助个体解除抑制行为

(三) 促进个体多表现良好行为

二、减弱个体的不良行为

(一) 帮助个体抑制不良行为的发生

(二) 帮助个体战胜不良行为的影响

第三节 影响模仿有效性的因素

一、楷模的特点

(一) 真实的楷模

(二) 性别相同的楷模

(三) 年龄相仿的楷模

(四) 更有能力更有地位的楷模

(五) 亲和力强的楷模

二、观察者自身的特点

(一) 注意力

(二) 记忆力

(三) 动作技能

(四) 动机

三、程序的安排

指导语,强化,练习,情境安排

第四节 模仿原理的实施步骤

一、确立目标行为

二、选择好榜样

1、 个体熟悉的人

2、 生活中真实的人

3、 虚构的人物

三、安排好示范过程

1、 引导观察者注意

2、 清晰的展示示范行为

3、 强化楷模的良好行为

四、及时强化受训练者的模仿行为

1、 立即强化

2、 有效性

3、 强化方式

4、 描述被强化的行为

5、 及时惩罚不良行为

第五节 模仿原理的应用举例

第一节 行为改变技术用于建立新行为的研究案例

第二节 行为改变技术用于增加良好行为的案例

第三节 行为改变技术用于减少和消除不良行为的研究案例


相关内容

  • 心理咨询实施方法集
  • 咨询诊断实施技巧 发事件:B代表个体对这一事件的看法.解释及评价即信念:C代表继这一事件后,个体的情绪反应和行为结果.抑郁.焦虑.沮丧等情绪结果C并不是由所发生的事件A直接引起的,而是由想法B所产生 六. 合理情绪想象技术的步骤 想象进入到产生过不适当的情绪反应或自感最受不了的情境中,帮助改变不适当 ...

  • 农业推广的内涵
  • 农业推广的内涵:农业推广实质上是组织与教育(或沟通)农民的过程,改变农民行为的过程. 古代农业推广活动是劝农课桑 后稷教民稼穡 是开创贡献. 陈振龙家族:甘薯推广世家 我国古代农业推广活动的主要特征:实行教育与行政相结合的方针 1993年7月,我国正式颁布实施<农业技术推广法> 农业推广 ...

  • 易传媒高级副总裁唐敏:技术"改变"互联网传播
  • 易传媒高级副总裁唐敏:技术"改变"互联网传播 2009-9-10 15:49:32 艾瑞网 武娓 0 推荐本文 [艾瑞网消息]2009年9月10日,由艾瑞咨询集团主办的"第四届艾瑞新营销年会"广州专场在广州天誉威斯汀酒店盛大开幕.本次年会是艾瑞09年在华南地区 ...

  • 认知行为疗法及答辩
  • [概述] 认知行为疗法是一组通过改变思维或信念和行为的方法来改变不良认知,达到消除不良情绪和行为的短程心理治疗方法.具有代表性的有埃利斯的合理情绪行为疗法(REBT),贝克和雷米的认知疗法(CT)和梅肯鲍姆的认知行为矫正技术等.和行为的理论假设,通过认知和行为技术来改变求治者的不良认知,从而矫正并适 ...

  • 九种心理治疗方法
  • 九种心理治疗方法 阳性强化法的原理.工作程序.注意事项.适用范围? 一,原理:行为主义认为一个习得行为如果得以持续,一定是被他的结果所强化:如果想建立或保持某种行为,必须对其施加奖励:以阳性强化为主,及时奖励目标行为,漠视或淡化异常行为.这种方法就是阳性强化法. 二,工作程序: 1.确定目标行为:目 ...

  • 面对基因社会学
  • 基因社会.这是一个古老的命题,又是一个新命题,但一直是一个是非难辩的命题. 一.问题的提出 关于人的性格与行为特征的形成,是遗传基因起主导作用,还是环境因素(或后天教养)起主导作用,久来存在着争论.历史上,关于遗传基因起主导作用的主张一度占了上见,并逐渐推向极端,出现了优生学的理论及其实践:关于环境 ...

  • 解决交通问题,我们需要的是发展技术还是改变行为?
  • 鱼非鱼,真诚地生活 虽然今天我们仍然在抱怨道路拥堵,抱怨尾气污染,抱怨公共交通工具太拥挤,抱怨越洋飞行不够舒适,但整体上来说,生活在 21 世纪的人们,所能享受到的便利交通是过去的人们完全无法想象的:城市里的轨道交通和快速公交让每天的通勤准时而方便,飞机和高铁让城际交通变得十分快捷,而今天汽车的舒适 ...

  • 儿童心理咨询与治疗的发展与现状
  • 儿童心理咨询与治疗的发展与现状 侯志瑾 http://info.psychcn.com//enpsy/200205/204933030.shtmlhttp://info.psychcn.com//enpsy /200205/204933030.shtml [摘要] 本文回顾了儿童心理咨询与治疗的发展 ...

  • 新媒体传播对人心理和行为的负面影响探略
  • 新媒体传播对人心理和行为的负面影响探略 摘 要: 随着互联网和手机等新媒体的普及使用,新媒体传播在不知不觉中对人产生着负面影响.本文拟分析新媒体传播对人们心理和行为的负面影响.其中,对人行为的影响包括居家行为.文化行为和人际交往行为三个方面.人们需要觉知并反思这些影响,以利于认识自我生存在其中的媒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