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静:[动人的北平]教学设计

《动人的北平》教学设计

焦作一中   刘静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学习掌握阅读散文从“形”入手,把握“神”的方法思路。

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赏析文本,体会北平的动人之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林语堂特殊的生活经历,理解林语堂对北平复杂而深厚的感情。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

每个人都有自己理想的生活方式,有人钟情于清新自然、悠然闲适的田园风光,亦有倾心于高楼林立、车水马龙、繁华而现代的都市生活。

你喜欢哪一种生活呢?田园还是都市?(田园。都市。两者都要。)

有没有一个地方既有田园风光又有都市风情呢?(有吧)

故都北平就是现代著名散文家、小说家、学者林语堂先生实现他“田园都市”梦想的地方。

今天我们就跟随林语堂先生再次翻开历史的旧照片,一同去欣赏上个世纪初的动人的北平。

二、 以“形”读文

1.预习要求是画出文中显示文章思路的概括性语句。学生前后四人组成小组,互相对照自己所画的语句,并补充完整。

2.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按顺序依次齐读这些语句。

读完之后我们会发现这些概括性语句多出现在哪里?

学生找出规律(多出现在段落的开头,且多为判断性语句。)

我们以后在做阅读时就可以通过找概括性语句来梳理文章脉络,概括文章内容。

3.学生再次自由诵读这些语句,语速稍慢,让我们以游客的身份感受上个世纪初的北平风貌。

4.读完之后你会发现林语堂先生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北平动人的画面。你认为北平有哪些动人之处呢?请选出最喜欢的一幅画面,并结合具体语句赏析。

在这个环节中,设计不同的诵读方式赏读。

比如:第2、3段学生齐读,感受对比、排比的句式以及北平的包容精神。

第5段单个学生诵读,感受北平原滋原味的生活情趣。

第8段单个学生诵读,学生自由品读,感受北平是一个清净的住家的城市。

第10段单个学生诵读,感受北平厚重的历史文化。

第17—20段学生齐读,感受整齐的句式和北平的自由生活氛围。

三、 以“神”解文

(一) 动人的北平

1.通过大家的诵读赏析,北平风貌已经很清晰地展现在我们眼前,我们来概括林语堂笔下北平的什么特点动人?(老成、包容、平民化)

2.作者花费笔墨修多来描绘的是哪个特点?(包容)

3.找出文中具体的段落诵读。

(二) 动人的情感

1.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认知和审美,文中北平的种种动人之处深深打动了林语堂,但是是不是所有地方都打动你了呢?(不是)

2.我们在谈到北京时首先想到的是哪些地方?

(故宫、长城、颐和园/鸟巢、水立方、国家大剧院。是一些人尽皆知的名胜古迹或标志性建筑。)

3.林语堂选取的都是哪些景观?

(平民百姓、寻常街巷、平常人平常景,是生活细节。)

4.为什么这样的北平深深打动了林语堂呢?

引出作者简介,学生自由诵读。

学生回答,老师做总结补充。

林语堂一生周游了大半个世界,前期在北平生活过一段时间,后离开北平后就没有再回来过,而北平却成了林语堂心头最动情和留恋的地方,我想这其中的不仅仅是对北平真挚的热爱,还应有更深刻、更复杂的情愫。

(对北平真挚的热爱,对故国、故都、故土的深深眷恋,对北平散发出来的深厚的历史文化的喜爱、迷恋。)

5.林语堂为什么选择“包容”来作为动人北平的典型特点?

小组讨论,小组代表展示讨论成果。

老师总结升华。

林语堂一生旅居过许多国家和城市,年迈之时,他选择了归国并定居台湾。其实走过地方越多的人越想家,因为离开过,所以才懂得家的感觉与意义。在没有归宿感的漂泊中,自己永远只是个过客。正是北平这种包容精神,包容新与旧、雅与俗,也包容了自己,让每一个人都有呼吸之地,于是顿生一种故土家园的亲切感,所以林语堂在写北平时就像写自己的家乡一样,从细微之处着手,如数家珍,观察之细、用语之素、用情之真、心境之和无不彰显出一种大家风范。反过来思考,林语堂学贯中西,能用英语写小说《京华烟云》,向外国人介绍中国,本身他也具有这种“包容”精神,因为包容所以博大,正所谓“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四、 课堂小结

“形”和“神”是散文的基本元素。文中一幅幅动人的画面犹如一粒粒散落的珍珠,这正是动人北平“形”的表现,而贯穿其中包容精神和作者真挚而丰富的感情则是文章“神”的体现,因此本文虽然有22段之多,却形神相依,形散神聚。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掌握了一种非常重要的阅读散文的方法思路——(学生总结)找概括性语句从“形”入手,准确抓住“神”,而文章的“神”也常常寄寓在一些醒目的语句或段落中,比如本文集中出现在第一段。

那么写一篇散文要从何入手呢?

(学生根据写作体验回答)要心中先有“神”,再用“形”来具体表现。

五、 作业

每个城市都有她独特的文化与性格,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动人的地方,比如焦作,在这块你生于斯、长于斯的地方。当然你也可能去过小桥流水的江南,到过长河落日圆的大漠,并为之深深动容,请模仿“北平好像是……”或“北平是……”的句式写一句话或一段话,来表达你对这些动人地方的真挚的爱。

教学反思:

《动人的北平》是《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散文单元第一篇,是一篇精读课。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把握散文的“形”与“神”,所以本课的教学设计思路就是抓住“形”,体会“神”。

本课篇幅长,内容与学生很有距离感,且的确写的很散,让学生一节课学完并完成教学目标并非易事,所以充分预习是很必要的。在授课过程中,对北平动人之处的分析花费时间较多,导致了对“神”的分析时间很紧张,学生思考讨论的时间不够充分,整个过程流畅,学习目标突出,学生活动积极而充分,但最后超时了4分钟。下面我主要谈谈通过准备这次观摩课,我的发现和思考:

首先是思路狭窄。拿到一篇课文首先是把握文意,明确教学目标,然后就是思考如何教、怎么教的问题。本学期我集中看了一部分优秀的课例,目的就是拓展视野,能够有一套自己的教学设计思考。可是真正拿到一篇课文时,我依然是按照常规思路来设计教学过程,没有新的思考,也不敢有新的想法,直接跳入常规模式,总觉得看了那么多的课例和教学设计没有太大用处,这个问题亟待解决。

其次是文章挖掘不深不透。不得不承认我将大量时间花费在教学过程的设计上,希望能够有些新的东西出现,一定程度上对文本挖掘不够深入,不够透彻。听了上海专家的讲课后,突出的感受就是老师对文本的个性化理解。我想单老师是没有看教参的,完全是自己的解读,将自己最直接而本真的解读告诉学生,在思想上独树一帜,有自己的一套理念,所以操作起来得心应手,这是很值得青年教师学习的。教师驾驭文本要有一定的高度和深度,更重要的是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深入钻研文本,吃透文本。

还有就是我的教学心态不够平和,有些急功近利、急于求成。我对自己、对学生都做了很多要求,其实一节课能完成一个必须解决的学习目标就已经很好了,学生就已经很有收获了,而事实上,我却强迫学生完成了不少我认为他们应该需要的内容,现在想来,多而不精,多而不透,多而无用。

当然在教学过程中还反映出来一些细节上的小毛病,比如教态不够沉稳,语言不够凝练,个别字的读音过于口语化等。这都需要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继续磨炼,丰厚自己。学习的过程是漫长而充实的,用一颗执着的心、平静的心静待花开。(刘静)

《动人的北平》教学设计

焦作一中   刘静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学习掌握阅读散文从“形”入手,把握“神”的方法思路。

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赏析文本,体会北平的动人之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林语堂特殊的生活经历,理解林语堂对北平复杂而深厚的感情。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

每个人都有自己理想的生活方式,有人钟情于清新自然、悠然闲适的田园风光,亦有倾心于高楼林立、车水马龙、繁华而现代的都市生活。

你喜欢哪一种生活呢?田园还是都市?(田园。都市。两者都要。)

有没有一个地方既有田园风光又有都市风情呢?(有吧)

故都北平就是现代著名散文家、小说家、学者林语堂先生实现他“田园都市”梦想的地方。

今天我们就跟随林语堂先生再次翻开历史的旧照片,一同去欣赏上个世纪初的动人的北平。

二、 以“形”读文

1.预习要求是画出文中显示文章思路的概括性语句。学生前后四人组成小组,互相对照自己所画的语句,并补充完整。

2.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按顺序依次齐读这些语句。

读完之后我们会发现这些概括性语句多出现在哪里?

学生找出规律(多出现在段落的开头,且多为判断性语句。)

我们以后在做阅读时就可以通过找概括性语句来梳理文章脉络,概括文章内容。

3.学生再次自由诵读这些语句,语速稍慢,让我们以游客的身份感受上个世纪初的北平风貌。

4.读完之后你会发现林语堂先生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北平动人的画面。你认为北平有哪些动人之处呢?请选出最喜欢的一幅画面,并结合具体语句赏析。

在这个环节中,设计不同的诵读方式赏读。

比如:第2、3段学生齐读,感受对比、排比的句式以及北平的包容精神。

第5段单个学生诵读,感受北平原滋原味的生活情趣。

第8段单个学生诵读,学生自由品读,感受北平是一个清净的住家的城市。

第10段单个学生诵读,感受北平厚重的历史文化。

第17—20段学生齐读,感受整齐的句式和北平的自由生活氛围。

三、 以“神”解文

(一) 动人的北平

1.通过大家的诵读赏析,北平风貌已经很清晰地展现在我们眼前,我们来概括林语堂笔下北平的什么特点动人?(老成、包容、平民化)

2.作者花费笔墨修多来描绘的是哪个特点?(包容)

3.找出文中具体的段落诵读。

(二) 动人的情感

1.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认知和审美,文中北平的种种动人之处深深打动了林语堂,但是是不是所有地方都打动你了呢?(不是)

2.我们在谈到北京时首先想到的是哪些地方?

(故宫、长城、颐和园/鸟巢、水立方、国家大剧院。是一些人尽皆知的名胜古迹或标志性建筑。)

3.林语堂选取的都是哪些景观?

(平民百姓、寻常街巷、平常人平常景,是生活细节。)

4.为什么这样的北平深深打动了林语堂呢?

引出作者简介,学生自由诵读。

学生回答,老师做总结补充。

林语堂一生周游了大半个世界,前期在北平生活过一段时间,后离开北平后就没有再回来过,而北平却成了林语堂心头最动情和留恋的地方,我想这其中的不仅仅是对北平真挚的热爱,还应有更深刻、更复杂的情愫。

(对北平真挚的热爱,对故国、故都、故土的深深眷恋,对北平散发出来的深厚的历史文化的喜爱、迷恋。)

5.林语堂为什么选择“包容”来作为动人北平的典型特点?

小组讨论,小组代表展示讨论成果。

老师总结升华。

林语堂一生旅居过许多国家和城市,年迈之时,他选择了归国并定居台湾。其实走过地方越多的人越想家,因为离开过,所以才懂得家的感觉与意义。在没有归宿感的漂泊中,自己永远只是个过客。正是北平这种包容精神,包容新与旧、雅与俗,也包容了自己,让每一个人都有呼吸之地,于是顿生一种故土家园的亲切感,所以林语堂在写北平时就像写自己的家乡一样,从细微之处着手,如数家珍,观察之细、用语之素、用情之真、心境之和无不彰显出一种大家风范。反过来思考,林语堂学贯中西,能用英语写小说《京华烟云》,向外国人介绍中国,本身他也具有这种“包容”精神,因为包容所以博大,正所谓“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四、 课堂小结

“形”和“神”是散文的基本元素。文中一幅幅动人的画面犹如一粒粒散落的珍珠,这正是动人北平“形”的表现,而贯穿其中包容精神和作者真挚而丰富的感情则是文章“神”的体现,因此本文虽然有22段之多,却形神相依,形散神聚。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掌握了一种非常重要的阅读散文的方法思路——(学生总结)找概括性语句从“形”入手,准确抓住“神”,而文章的“神”也常常寄寓在一些醒目的语句或段落中,比如本文集中出现在第一段。

那么写一篇散文要从何入手呢?

(学生根据写作体验回答)要心中先有“神”,再用“形”来具体表现。

五、 作业

每个城市都有她独特的文化与性格,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动人的地方,比如焦作,在这块你生于斯、长于斯的地方。当然你也可能去过小桥流水的江南,到过长河落日圆的大漠,并为之深深动容,请模仿“北平好像是……”或“北平是……”的句式写一句话或一段话,来表达你对这些动人地方的真挚的爱。

教学反思:

《动人的北平》是《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散文单元第一篇,是一篇精读课。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把握散文的“形”与“神”,所以本课的教学设计思路就是抓住“形”,体会“神”。

本课篇幅长,内容与学生很有距离感,且的确写的很散,让学生一节课学完并完成教学目标并非易事,所以充分预习是很必要的。在授课过程中,对北平动人之处的分析花费时间较多,导致了对“神”的分析时间很紧张,学生思考讨论的时间不够充分,整个过程流畅,学习目标突出,学生活动积极而充分,但最后超时了4分钟。下面我主要谈谈通过准备这次观摩课,我的发现和思考:

首先是思路狭窄。拿到一篇课文首先是把握文意,明确教学目标,然后就是思考如何教、怎么教的问题。本学期我集中看了一部分优秀的课例,目的就是拓展视野,能够有一套自己的教学设计思考。可是真正拿到一篇课文时,我依然是按照常规思路来设计教学过程,没有新的思考,也不敢有新的想法,直接跳入常规模式,总觉得看了那么多的课例和教学设计没有太大用处,这个问题亟待解决。

其次是文章挖掘不深不透。不得不承认我将大量时间花费在教学过程的设计上,希望能够有些新的东西出现,一定程度上对文本挖掘不够深入,不够透彻。听了上海专家的讲课后,突出的感受就是老师对文本的个性化理解。我想单老师是没有看教参的,完全是自己的解读,将自己最直接而本真的解读告诉学生,在思想上独树一帜,有自己的一套理念,所以操作起来得心应手,这是很值得青年教师学习的。教师驾驭文本要有一定的高度和深度,更重要的是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深入钻研文本,吃透文本。

还有就是我的教学心态不够平和,有些急功近利、急于求成。我对自己、对学生都做了很多要求,其实一节课能完成一个必须解决的学习目标就已经很好了,学生就已经很有收获了,而事实上,我却强迫学生完成了不少我认为他们应该需要的内容,现在想来,多而不精,多而不透,多而无用。

当然在教学过程中还反映出来一些细节上的小毛病,比如教态不够沉稳,语言不够凝练,个别字的读音过于口语化等。这都需要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继续磨炼,丰厚自己。学习的过程是漫长而充实的,用一颗执着的心、平静的心静待花开。(刘静)


相关内容

  • 动人的北平)
  • 作林语堂,福建龙溪(现福建省漳州市平和县坂仔镇)人.原名和乐,后改玉堂,又改语堂.笔名毛驴.宰予.岂青等,中国当代著名学者.文学家.语言学家.早年留学国外,回国后在北京大学等著名大学任教,1966年定居台湾,一生著述颇丰. 求学经历 1912年林语堂入上海圣约翰大学,毕业后在清华大学任教.1919年 ...

  • [动人的北平]优质教学设计
  • 附件: 教学设计方案模板 传统文化故土和西方文化新壤混合培养出来的知识分子 三.朗读课文 四.聚焦题目,以题解文. 本文的体裁?散文有什么特点? 五.分析课文,探讨问题 1.文章写了北平哪些"动人的"方面? 北平好像是一个魁梧的老人 北平又像是一株古木老树 北平是一个珠宝之城 北 ...

  • [动人的北平]学案与教案
  • 高二语文导学案 课题:<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那一串记忆的珍珠 学习目标: 1.体会散文选材的典型性和精粹性 2.体会散文抒情写意的独特性和深刻性 3.探究散文蕴涵的思想文化价值 4.探究散文形与神的关系 学习重点: 1.散文的选材的典型性和精粹性. 2.散文的形与神的关系. ...

  • [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散文部分简案
  • <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散文部分简案 第一单元<那一串记忆的珍珠>教学设计 动人的北平 一.预习提示. 1.朗读全文,熟悉文章内容. 2.在文章中画出能够体现北平动人之处的关键词语. 二.感知文章内容,理清结构层次.通过讨论以下问题,使学生对文章的内容脉络有较为清晰的认识. ...

  • 主题班会温暖的家
  • 主题班会:温暖的家 一.活动目的: 1.培养学生策划和组织活动的能力. 2.培养学生之间互助合作精神和增强班级体的凝聚力. 3.培养学生浓厚的亲情,对故乡.家庭.父母.亲人有热爱.负责任.愿奉献的良好情感. 二.活动安排: 1.刘静莹同学为全班同学朗诵<亲情与故土> 2.万青霞为全班同学 ...

  • 济南的冬天(打印)
  • 济 南 的 冬 天 教 案 姓名: 王旭凌 学号: 090211133 系部: 中文系 专业: 汉语言文学 济南的冬天 老舍 池州学院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一班 王旭凌 [授课班级]**中学七*班 [授课时间]2012年*年*日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理解重点词语,熟悉课文内容,理清文章层次结构 ...

  • 高中语文第三专题[想北平]课堂教学实录讲义
  • <想北平> 有人曾经问舒乙,如何用几句话来概括老舍区别于中国现代其他作家的特点,舒乙用了五句话:第一句就是"他是北京人":二是"他是一个满族人":三是"他是一个穷人":四是"他差不多有十年生活在国外":五是& ...

  • 老舍笔下的北京的传播
  • 如果说张爱玲代表着上海的风格,那么要论北京的风格无疑是老舍先生了. 张爱玲是上海的骨肉,时代洪流里的上海塑造了张爱玲,张爱玲也用她的浓情蜜意向观者展现了一个跳跃的.伤痕的上海. 而老舍原是北京的满族人,是正红旗下的一个小人物,家道中落.他与北京这块被他称之为"母亲"的这块土地是相 ...

  • 沈从文给张兆和著名语句
  • 沈从文给张兆和著名语句 我就这样一面看水一面想你 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 你不会像帝皇,一个月亮可不是这样的,一个月亮不拘听到任何人赞美,不拘这赞美如何不得体,如何不恰当,它不拒绝这些从心中涌出的呐喊,你是我的月亮,你能听一个并不十分聪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