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魏延造反,诸葛亮是直接责任人?

在希腊神话中,有一个雕塑家皮格马利翁爱上了自己创作的女雕像,他终日地呼喊着这位女神雕塑的名字,希望她能够嫁给他。最后,皮格马利翁的真诚终于感动了上帝,冰冷的雕塑变成了一个天仙般的美女,成为了皮格马利翁的妻子。这就是心理学上著名的皮格马利翁效应,又叫做罗森塔尔效应和期望效应,也被心理学家称为“自我实现的预言”。

罗森塔尔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加利福尼亚大学教授。他在期望效应方面进行了大量的实验研究。罗森塔尔的研究表明,如果一个人有强烈的自我效能感,对自己怀着期望和信心,他就会朝着自己期望的方向发展。 这种自我效能感,一方面来自于自己对自我的积极正向认知,另一方面也可以来自于他人,特别是“重要的他人”积极正向的认可、肯定与期待。

著名的 IQ 测验

1968年,罗森塔尔和他的助手雅各布森来到了被称为橡树学校的地方,试图研究在小学教师得到学生的某些信息(如 IQ 分数)时,他们或多或少的会对学生的潜能产生某种期望,这种期望会使他们无意识的对那些可能会成功的学生的行为表现给予一些鼓励和鞭策,使这些学生产生自我实现的预期,变得更加出色。

实验者对1~6 年级的所有学生进行了 IQ 测验,同时还进一步对教师解释,该实验的成绩可以对学生未来在学术上是否会有成就做出预测。也就是说,他们是让教师相信,在测验中获得高分的学生在未来的这个学年中将有所提高。但事实是,这个测验根本不具备这种预测能力,也就说,出于研究的需要,罗森塔尔给出的关于测验的成绩是假的。

在 6个年级中,每个年级有3个班级,每个班有1名班主任,18个学生(16 女,2男)。实验者最后交给班主任一张名单,上面有测验成绩得分最高的前 20%的学生。其实,班主任拿到手中的前十名学生,是被完全随机分配到这种实验条件下的。这些学生和其他学生(控制组)的唯一区别就是,教师以为他们(实验组)会有不同寻常的智力发展表现。

接近学年结束时,研究者对所有的学生再次进行了相同的IQ测试,并且将实验组与控制组进行对照比较,结果是,实验组的学生,也就是被老师认为IQ会有显著进步和发展的学生,其IQ提高幅度显著高于控制组的学生,特别是在一二年级这些低年级的学生中表现明显,高出的百分比分别为12.2%和8.2%,而且在实验组,有80%的学生提高了10分,有接近50%的学生提高了20分,有不到5%的学生提高了30分。

罗森塔尔的研究表明:教师对于学生行为的积极的预期和期望转化成了学生的自我实现的预言。罗森塔尔指出:“当教师期望某个学生会表现出较大程度的智力提高时,这名学生就真的出现了较大程度的智力提高”。 我们可以就罗森塔尔的研究做进一步推论:积极的期望会产生积极的行为和效果,消极的期望会产生消极的行为和效果。这似乎应了我们通常所说的一句俗话:“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你就不行,行也不行”。

管理者是做与人有关的工作的,根据心理学与组织行为学的研究,管理者是员工人生中“重要的他人”,管理者对于员工的一言一行,直接关系到员工的心理感受、反应、未来的行为,直接影响到员工的未来职业生涯发展。因此,在企业中,对于员工的认识、看法、期望,管理者比其他任何人的影响力都大。

具体来说,对于一名员工,是给予积极的期望?还是给予消极的期望?还是因为一件错误就武断地把人打入冷宫?这不仅关系到员工个人的“生死存亡”,也关系到企业人力资源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重解“魏延谋反”

在这里,我们要用心理学的理论为我国历史上一个著名的冤案平反,这就是三国时期“魏延谋反”事件。在蜀国,不管论武功还是谋略,魏延都是不亚于“五虎上将”的人才,但却始终得不到重视。当时,魏延曾提出率领万人,偷袭潼关,然而诸葛亮却认为此举草率,没有同意。更让人感到惋惜是,老年的诸葛亮刚愎自用,在临死前还做出了“魏延必反”的预测,诸葛亮对魏延的消极的期望最后真的变成了现实,后来魏延真的反了。

很多人都佩服诸葛亮的未雨绸缪与神机妙算,其实,恰恰相反,正是由于诸葛亮长期的消极期望,对魏延采取防范、压制和猜忌的管理,才导致了魏延的心理失衡,最终走上了自我毁灭之路。

可以说,魏延的悲剧诸葛亮应该承担很大的责任,魏延的悲剧同时也是诸葛亮的悲剧,因为是魏延验证了诸葛亮所谓的“料事如神”。

魏延谋反的悲剧也为管理者们提了个醒:在事关员工未来发展的问题上,还是要多一点积极的期望为好。

在希腊神话中,有一个雕塑家皮格马利翁爱上了自己创作的女雕像,他终日地呼喊着这位女神雕塑的名字,希望她能够嫁给他。最后,皮格马利翁的真诚终于感动了上帝,冰冷的雕塑变成了一个天仙般的美女,成为了皮格马利翁的妻子。这就是心理学上著名的皮格马利翁效应,又叫做罗森塔尔效应和期望效应,也被心理学家称为“自我实现的预言”。

罗森塔尔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加利福尼亚大学教授。他在期望效应方面进行了大量的实验研究。罗森塔尔的研究表明,如果一个人有强烈的自我效能感,对自己怀着期望和信心,他就会朝着自己期望的方向发展。 这种自我效能感,一方面来自于自己对自我的积极正向认知,另一方面也可以来自于他人,特别是“重要的他人”积极正向的认可、肯定与期待。

著名的 IQ 测验

1968年,罗森塔尔和他的助手雅各布森来到了被称为橡树学校的地方,试图研究在小学教师得到学生的某些信息(如 IQ 分数)时,他们或多或少的会对学生的潜能产生某种期望,这种期望会使他们无意识的对那些可能会成功的学生的行为表现给予一些鼓励和鞭策,使这些学生产生自我实现的预期,变得更加出色。

实验者对1~6 年级的所有学生进行了 IQ 测验,同时还进一步对教师解释,该实验的成绩可以对学生未来在学术上是否会有成就做出预测。也就是说,他们是让教师相信,在测验中获得高分的学生在未来的这个学年中将有所提高。但事实是,这个测验根本不具备这种预测能力,也就说,出于研究的需要,罗森塔尔给出的关于测验的成绩是假的。

在 6个年级中,每个年级有3个班级,每个班有1名班主任,18个学生(16 女,2男)。实验者最后交给班主任一张名单,上面有测验成绩得分最高的前 20%的学生。其实,班主任拿到手中的前十名学生,是被完全随机分配到这种实验条件下的。这些学生和其他学生(控制组)的唯一区别就是,教师以为他们(实验组)会有不同寻常的智力发展表现。

接近学年结束时,研究者对所有的学生再次进行了相同的IQ测试,并且将实验组与控制组进行对照比较,结果是,实验组的学生,也就是被老师认为IQ会有显著进步和发展的学生,其IQ提高幅度显著高于控制组的学生,特别是在一二年级这些低年级的学生中表现明显,高出的百分比分别为12.2%和8.2%,而且在实验组,有80%的学生提高了10分,有接近50%的学生提高了20分,有不到5%的学生提高了30分。

罗森塔尔的研究表明:教师对于学生行为的积极的预期和期望转化成了学生的自我实现的预言。罗森塔尔指出:“当教师期望某个学生会表现出较大程度的智力提高时,这名学生就真的出现了较大程度的智力提高”。 我们可以就罗森塔尔的研究做进一步推论:积极的期望会产生积极的行为和效果,消极的期望会产生消极的行为和效果。这似乎应了我们通常所说的一句俗话:“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你就不行,行也不行”。

管理者是做与人有关的工作的,根据心理学与组织行为学的研究,管理者是员工人生中“重要的他人”,管理者对于员工的一言一行,直接关系到员工的心理感受、反应、未来的行为,直接影响到员工的未来职业生涯发展。因此,在企业中,对于员工的认识、看法、期望,管理者比其他任何人的影响力都大。

具体来说,对于一名员工,是给予积极的期望?还是给予消极的期望?还是因为一件错误就武断地把人打入冷宫?这不仅关系到员工个人的“生死存亡”,也关系到企业人力资源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重解“魏延谋反”

在这里,我们要用心理学的理论为我国历史上一个著名的冤案平反,这就是三国时期“魏延谋反”事件。在蜀国,不管论武功还是谋略,魏延都是不亚于“五虎上将”的人才,但却始终得不到重视。当时,魏延曾提出率领万人,偷袭潼关,然而诸葛亮却认为此举草率,没有同意。更让人感到惋惜是,老年的诸葛亮刚愎自用,在临死前还做出了“魏延必反”的预测,诸葛亮对魏延的消极的期望最后真的变成了现实,后来魏延真的反了。

很多人都佩服诸葛亮的未雨绸缪与神机妙算,其实,恰恰相反,正是由于诸葛亮长期的消极期望,对魏延采取防范、压制和猜忌的管理,才导致了魏延的心理失衡,最终走上了自我毁灭之路。

可以说,魏延的悲剧诸葛亮应该承担很大的责任,魏延的悲剧同时也是诸葛亮的悲剧,因为是魏延验证了诸葛亮所谓的“料事如神”。

魏延谋反的悲剧也为管理者们提了个醒:在事关员工未来发展的问题上,还是要多一点积极的期望为好。


相关内容

  • 被诸葛亮视为眼中钉的人是谁?
  • 桃园三结义的刘关张死后,诸葛亮亲帅大军北伐曹魏.此时大军中若论资历.战功和能力,非魏延莫属,魏延可以说是一名老军人了.还是开国的战斗英雄. 可诸葛亮就是不肯重用魏延,一口咬定他脑后有反骨,临死时还留下一计,硬是把长有反骨的魏延借机除掉了. 那么魏延到底从哪里得罪了孔明呢? 乱世出英雄的年代,各地英雄 ...

  • 蜀汉大将王平的五点职场智慧
  • 蜀汉大将王平的五点职场智慧 公元234年,诸葛亮在五丈原病逝,其后蜀汉的军队领导人到底是谁,学界一直扰攘不休,通常的排序是:蒋琬.费祎.姜维,从职务上看好像是正确的,但是,别忘了,赵炎问的是军队领导人,而不是政府首脑. 有人可能会说,就算蒋琬.费祎是以政府首脑的身份管理指挥军队的,那姜维总算了吧,他 ...

  • 作为刘备的四虎大将之一,黄忠与另外三位有什么不同?
  • 在文学作品三国演义中,强调了刘备手下的五虎上将,也就是关羽.张飞.马超.黄忠.赵云这五个人.但是在真实的历史中,是不存在五虎上将的,而是四虎上将.在刘备时期,赵云的地位并不高.在四位大将中,关羽和张飞是刘备的嫡系.马超则曾经是一方诸侯,黄忠则是真正一刀一枪打出来的. 一.与三位将领的情况都不同,完全 ...

  • 三国演义章回概括
  • 三国演义章回概括 第一回 汉朝末年,张角兄弟发动叛乱,刘备.关羽.张飞三人桃园结义,踏上了保国安邦的道路. 第二回 督邮故意刁难刘备,张飞怒不可遏,痛打了督邮一顿.朝廷上宦官专权,大将军何进立外甥刘辩为帝,掌握兵权后决定剿除宦官. 第三回 何进被宦官所杀,而与此同时他所召来的凉州刺史董卓已经率兵来到 ...

  • 三国演义故事情节
  • 第一回桃园三结义 东汉未年,朝政腐败,再加上连年灾荒,人民生活非常困苦.刘备有意拯救百姓,张飞.关羽又愿与刘备共同千一番事业.三人情投意合,选定张飞庄后一桃园.此时正值桃花盛开,景色美丽,张飞准备了青牛白马,作为祭品,焚香礼拜,宣誓完毕:三个人按年岁认了兄弟.刘备年长做了大哥,关羽第二,张飞最小做了 ...

  • 名著阅读--[三国演义]填空题
  • 名著阅读--<三国演义>填空题 1. 生得"身长七尺五寸,两耳垂肩,双手过膝", "豹头环眼,燕颔 虎须,声若巨雷",而"身长九尺,面如重枣,唇若涂脂,丹凤眼.卧蚕眉"则是 . 2.刘玄德.关云长.张飞的兵器分别是 . 3.涿郡 ...

  • 三国人物形象
  • 1.诸葛亮的人物特征:1.足智多谋.料事如神,有着胸怀坦荡的大智慧.2.忠贞不渝.为国为民的道德力量的代表.3.高尚人格.超凡意志力量的表率. 2.刘备的人物特征:1.刘备有着仁政.爱民的民本思想,在当时十分难能可贵.2.刘备性格的核心是"忠义".3.刘备还是一个善于招揽人才,有 ...

  • 读后感想
  • --4-22纵观全书讲述主人公刘备白手起家发展过程.书中提到刘备统领徐州,收留前来投靠的吕布,反被吕布的"骆驼兵法"丢掉了徐州的"帅位".章末小结中说到主管用人用的是人才的能力,至于人品不是那么重要,晚辈在此不敢苟同.人品应该是选拔人才的重要条件.有德无才是可 ...

  • 三国演义主要故事情节描写
  • <三国演义> 桃园三结义:东汉末年,朝政腐败,再加上连年灾荒,人民生活非常困苦.刘备有意拯救百姓,张飞.关羽又愿与刘备共同干一番事业.三人情投意合,选定张飞庄后一桃园.此时正值桃花盛开,景色美丽,张飞准备了青牛白马,作为祭品,焚香礼拜,宣誓完毕:三个人按年岁认了兄弟.刘备年长做了大哥,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