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平上庄于氏族谱序言

于氏族谱序

于姓来自邘国、晋国、应国、韩国,为周武王之子的后代。其后人以国为姓,去邑(右耳)旁写作于字,在很多地方繁衍生息,逐渐增多。

东海斥山于姓也是其后代子孙,在此地生活大约有几百年了。宋金年间,于姓开始由斥山迁至乳山乡(隶属今海阳)。即是于广公,传至第八代至于信公,于信公迁至今天《宁海志》记载所说的牟平郡,接下来是于金公、于显深公、于从公、于受公。

由于历经战乱,世系谱牒都丢失了,配偶也不知姓氏了。

直到今天,我们后代经过墓地考察残碑,也只有于受公几个字还隐约可以分辨,其他就不清楚了。就这样空缺着吧,我们后代不敢擅自附会揣测,随便乱说。

直到明朝弘治戊申年(1488年),我于得名公出生,开始居住于现在上庄村,去世后葬于村后新的墓地。此为我上庄于氏一族四大支的共同祖先。

尊祖故敬宗,敬宗故收族。(尊重祖先才能尊敬祖宗,尊敬祖宗才能团结族人)宗族人心日益涣散,却没有纲常准则来约束,无论是否本族人都成了陌生人。

这之前,乾隆己卯(1759)年,于得名公的第八世孙于谧公感慨我们家族已经很久没有编纂家谱了。于是,他详细采访凡是我们一族的,包括远走他乡的人名、配偶姓氏以及子孙姓名。常常靠邮寄才能得到资料。准备编纂家谱来颁给各位族人。居住比较远的,不容易分到的都可以得到。

真是用心良苦啊,无奈事情进展不顺利,于谧公在闯关东时却突然去世了。唉,于谧公的事业没有完成,他死不瞑目啊!

这之后六十年过去了,十世孙于勷翻阅其遗稿,怦然心动,内心说,我要接其旧稿来继续编纂完成族谱,这不是我的责任是谁的责任。

自此他开始倡议。一时间,兄弟侄子辈们都鼓励支持他。也可见我们孝悌的本性是不约而同,古今没有过啊!

所以特意在家谱即将完成之前写上这段短短的序言,以纪念这家谱的来缘。

后人在浏览家谱时,看到这篇序言的时候也一定会有所感想的。

道光六年(1826)

十世孙于毂谨序

十世孙于括敬书

族谱又序!

于氏族谱修纂成编至今已百余年了。高祖于谧公发起,六十年后,族祖于勷公接其编纂,于毂公作序。那时对于各宗派分支真是用尽心血,仔细划分。对于世系的考证往往靠邮寄得到,最终编纂完成。

经过五十年,族伯于元翼、于元可重修族谱,于元羽重新作了序。总之,对于不知道的仍然空缺着,后人怎敢多说呢?

又经过五十年,世事变迁,家族变大,人丁兴旺。1917年又到了修谱的年份。长支于立瀛是于得名公的十四世孙,他热心于本族事务,赴东北考察,在安东县北东洋河于由之家存有谱书,记载着于广公为始祖,这是之前大家都知道且认同的。其子孙后代为于江公、于进公、于福公、于受公。而以于金公、于显深公、于从公为旁支,这是以前我们大家都没有听说过的。谱书最后为于得名公。那谱书记载的正支名某氏某,只有第五世不详,旁支名某氏某皆有可考。抄回给族人看,准备重新作序。族人却认为这不正确,他们保存谱书的族人把谱书视为日月般神圣,族人都深信不疑。

因为前人作的序太久了,我们确实也不敢盲目相信现在的而否定以前的。既然难以判定,就暂时保留这些说法,等后人再去考证吧。

于得名公以前的不好判定,得名公的后人迁徙到异地的也难以都知道。那些闯关东的后代,一点音信也没有的,不知有多少呢。

比如于得名公的曾孙于士杰公因婚姻被收容迁徙到本村西南乡刑家村,相距百余里,距今百余年了,族谱是空缺的。如果不是于怀玺公、于增祥公在光绪元年(1875年)携带孩子归乡奉谱拜宗,我们又怎能知道呢?

于得名公九世孙于中昌,自西向东居住文登高家台村,已有四代了,繁衍好多家庭。重修族谱时,虽细心考察却擦肩而过。幸亏其后代不期而遇,详细陈述其家族来源,我们才知道他们迁徙的地方也是我们家族的枝蔓扩展的。

王者作传以五百年为期,家谱的修纂以五十年为期,看看以前就知道将来。如果不到修谱的年份而擅自写上名字,就是故意违反祖宗的明训了,并且容易扰乱辈分次序。后来的孝子们都要小心,不要违犯这条族规。这也是全族人所共同希望的。

十二世孙于容之谨序   十四世孙于立伀敬书    民国丁巳年(1917年)

于氏族谱序

于姓来自邘国、晋国、应国、韩国,为周武王之子的后代。其后人以国为姓,去邑(右耳)旁写作于字,在很多地方繁衍生息,逐渐增多。

东海斥山于姓也是其后代子孙,在此地生活大约有几百年了。宋金年间,于姓开始由斥山迁至乳山乡(隶属今海阳)。即是于广公,传至第八代至于信公,于信公迁至今天《宁海志》记载所说的牟平郡,接下来是于金公、于显深公、于从公、于受公。

由于历经战乱,世系谱牒都丢失了,配偶也不知姓氏了。

直到今天,我们后代经过墓地考察残碑,也只有于受公几个字还隐约可以分辨,其他就不清楚了。就这样空缺着吧,我们后代不敢擅自附会揣测,随便乱说。

直到明朝弘治戊申年(1488年),我于得名公出生,开始居住于现在上庄村,去世后葬于村后新的墓地。此为我上庄于氏一族四大支的共同祖先。

尊祖故敬宗,敬宗故收族。(尊重祖先才能尊敬祖宗,尊敬祖宗才能团结族人)宗族人心日益涣散,却没有纲常准则来约束,无论是否本族人都成了陌生人。

这之前,乾隆己卯(1759)年,于得名公的第八世孙于谧公感慨我们家族已经很久没有编纂家谱了。于是,他详细采访凡是我们一族的,包括远走他乡的人名、配偶姓氏以及子孙姓名。常常靠邮寄才能得到资料。准备编纂家谱来颁给各位族人。居住比较远的,不容易分到的都可以得到。

真是用心良苦啊,无奈事情进展不顺利,于谧公在闯关东时却突然去世了。唉,于谧公的事业没有完成,他死不瞑目啊!

这之后六十年过去了,十世孙于勷翻阅其遗稿,怦然心动,内心说,我要接其旧稿来继续编纂完成族谱,这不是我的责任是谁的责任。

自此他开始倡议。一时间,兄弟侄子辈们都鼓励支持他。也可见我们孝悌的本性是不约而同,古今没有过啊!

所以特意在家谱即将完成之前写上这段短短的序言,以纪念这家谱的来缘。

后人在浏览家谱时,看到这篇序言的时候也一定会有所感想的。

道光六年(1826)

十世孙于毂谨序

十世孙于括敬书

族谱又序!

于氏族谱修纂成编至今已百余年了。高祖于谧公发起,六十年后,族祖于勷公接其编纂,于毂公作序。那时对于各宗派分支真是用尽心血,仔细划分。对于世系的考证往往靠邮寄得到,最终编纂完成。

经过五十年,族伯于元翼、于元可重修族谱,于元羽重新作了序。总之,对于不知道的仍然空缺着,后人怎敢多说呢?

又经过五十年,世事变迁,家族变大,人丁兴旺。1917年又到了修谱的年份。长支于立瀛是于得名公的十四世孙,他热心于本族事务,赴东北考察,在安东县北东洋河于由之家存有谱书,记载着于广公为始祖,这是之前大家都知道且认同的。其子孙后代为于江公、于进公、于福公、于受公。而以于金公、于显深公、于从公为旁支,这是以前我们大家都没有听说过的。谱书最后为于得名公。那谱书记载的正支名某氏某,只有第五世不详,旁支名某氏某皆有可考。抄回给族人看,准备重新作序。族人却认为这不正确,他们保存谱书的族人把谱书视为日月般神圣,族人都深信不疑。

因为前人作的序太久了,我们确实也不敢盲目相信现在的而否定以前的。既然难以判定,就暂时保留这些说法,等后人再去考证吧。

于得名公以前的不好判定,得名公的后人迁徙到异地的也难以都知道。那些闯关东的后代,一点音信也没有的,不知有多少呢。

比如于得名公的曾孙于士杰公因婚姻被收容迁徙到本村西南乡刑家村,相距百余里,距今百余年了,族谱是空缺的。如果不是于怀玺公、于增祥公在光绪元年(1875年)携带孩子归乡奉谱拜宗,我们又怎能知道呢?

于得名公九世孙于中昌,自西向东居住文登高家台村,已有四代了,繁衍好多家庭。重修族谱时,虽细心考察却擦肩而过。幸亏其后代不期而遇,详细陈述其家族来源,我们才知道他们迁徙的地方也是我们家族的枝蔓扩展的。

王者作传以五百年为期,家谱的修纂以五十年为期,看看以前就知道将来。如果不到修谱的年份而擅自写上名字,就是故意违反祖宗的明训了,并且容易扰乱辈分次序。后来的孝子们都要小心,不要违犯这条族规。这也是全族人所共同希望的。

十二世孙于容之谨序   十四世孙于立伀敬书    民国丁巳年(1917年)


相关内容

  • 大东峪族谱序言
  • 大东峪村肖氏族谱序 家有族谱犹如国之有史,方之有志.家谱是乃一家族之历史,既可明世次,别亲疏,又可尊宗睦族,教育后人. 遗憾的是我大东峪村肖氏族谱已失修多年,既不知吾族来自何时,源于何处,也难分族人世次亲疏,若日延年远,则更有失一派相传之意. 崔氏家谱序言 家有族谱犹如国之有史,方之有志.家谱是一个 ...

  • 人类的形成教学设计
  • 第1课 <人类的形成>教学设计 牟平实验中学 闫伟青 [教材分析] 本课以"人类的形成"为主题概述了原始社会的历史演变,主要以人类的出现.氏族社会的产生.原始社会的瓦解为线索,向学生展示了原始社会的历史风貌. [教学目标] ⒈知识与能力 了解人类起源和三大主要人种的形 ...

  • [论文]"亚细亚生产方式"的社会性质与中国文明起源的路径问题
  • " 亚细亚生产方式" 的社会性质与 中国文明起源的路径问题 卢钟锋 " 亚细亚生产方式" 是马克思根据唯物史观基本原理为研究人类早期历史而提 出的理论概念.长期以来,因对该理论概念的内涵理解不一而歧见迭出,争论不 已,莫衷一是.如果从 2 0世纪 3 0年代中 ...

  • 家谱序言,族谱序言
  • 家谱序言,族谱序言,原文 20分回答:2   浏览:7902   提问时间:2005-12-01 19:13 在网上能找到家谱或族谱的序言的原文吗?怎么找?找到的越多越好. 共0条评论... 相关资料: 中国家谱.族谱的起源 更多资料>> 最佳答案 此答案由提问者自己选择,并不代表爱问知 ...

  • 张氏支谱的解释
  • 关于<张氏支谱>一书解释 一.<张氏支谱>:我族从湖北省麻城县孝感乡迁川,第一代老人张龁(黑)于十五世纪五十年代后定居夹江县牧场太平庵张村,生第二代张汉卿.汉容.汉龙弟兄三人,分居峨眉.马村.木城,称"顶锅张"三房或三支.我祖张汉卿居住峨眉县西门城西坝生第 ...

  • 郭氏家谱之诸城郭河套郭氏族谱序言之一
  • 郭氏家谱之 诸城郭河套郭氏族谱序言之一 族谱作为一种历史文献,对我们了解过去有着重要的作用.首先是对古代人物的研究具有权威价值,其次对人口研究也具史料价值,任何一部族谱都记录着族源和迁徙情况,这对于移民研究提供了第一手资料,再就是对封建时代的家族制度的研究提供了基本资料.此外,族谱还为地方志.民俗学 ...

  • 张门立碑仪式序言
  • 张新庄张门为先祖立碑典礼 序言 公元2014年农历正月20日,是河南省伊川县吕 店乡张新庄村张门祭祖扫墓之日.这天,张门士字辈后代共同商议,为先祖爷树碑立传,修建张门祠堂,一是慰藉先祖在天之灵,二是祈求祖先护佑张门后代人丁兴旺,福寿康宁,事业宏伟,财源滚滚,千秋万代,荣华富贵. 公元2014年4月5 ...

  • 关于女权思想的思考
  • 关于女权思想的思考 --读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有感 许渊 公共管理专业 [**************]0 [摘 要] 恩格斯的著作<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是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的经典著作,在这本书里恩格斯从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出发,阐述了妇女受奴役.受压迫的根 ...

  • 孙姓的发源地和发展现状
  • 孙姓的发源地和发展现状 一般来说,孙姓的历史来源主要有以下四种说法: 1.来源于姬姓.姬姓卫国王室的后代姬惠孙之后姬武仲将自己的姓氏改为"孙",以纪念其祖父惠孙.姬武仲就是这支孙氏的始祖.姬姓孙氏是周文王之后.据史籍<元和姓纂>记载:"周文王第八子卫康叔之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