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泸州长江二桥
泸州长江二桥属于国道321线隆昌至纳溪高速公路上一座跨越长江的特大型桥梁,桥位位于泸州市纳溪县城上游3km,桥梁全长1408m,主桥采用(145+252+54.75)m预应力混凝土桥。桥位处,设计流速5m/s。两岸地形存在明显差异,隆昌岸地形平缓,为堆积阶地地貌;纳溪岸地形陡峻,基岩出露。泸州属于四川盆地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年平均气温19.5℃。年最大降雨量1 437mm, 日最大降雨量251mm。
因受地形和通航条件限制,桥选用三跨不对称的预应力混凝土连续刚构桥型,跨径组合为145m+252m+54.75m。小边跨侧(纳溪岸边跨)设一锚碇桥台以平衡梁体结构内力。主墩为双薄壁墩,深水基础选择钢沉井与桩基组合基础。
1)箱梁
箱梁为变截面三向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单箱单室断面,顶板宽25m,底板宽13m;箱梁根部高14m,跨中及边跨现浇段梁高4m;梁顶面设2%双向横坡。箱梁墩顶0号段长15m,墩两各外伸1.5m,隆昌岸“T”两侧划分39个对称梁段,纳溪岸“T”两侧分别划分为39个(跨中侧)和18个(边跨侧)不对称梁段,累计悬臂总长分别为118.5m 和43.5m。段长2.2-4m。
0号段搭架施工,分三次浇筑混凝土。其余梁段采用挂篮悬臂浇筑施工,挂篮自重140t,悬臂浇筑梁段最大重量270t。主桥首先合龙纳溪岸边跨与锚碇桥台,再合龙隆昌岸边跨,最后合龙中跨。
2)主墩
—主墩为双肋式柔性薄辟墩:两肋净距8m。截面为2m×13m,墩身上、下游设置弓形分水尖。采用翻模施工。
3)主墩深水基础
两个主墩基础分别采用两种形式,纳溪岸主墩基采用明挖扩大基础,而隆昌侧主墩基础采用钢沉井水基础。为减小沉井嵌岩难度,当沉井下沉至弱风化基岩面后,采用沿沉井内周边均匀布置10根直径2.5m嵌岩桩基代替沉井嵌岩。钢沉井结构类似于双壁钢围堰,其直径21m,壁厚1.6m。 总是忘记帐号
4)纳溪侧锚碇桥台
纳溪岸锚碇桥台长26m(与箱梁录一致),两端加隔板,箱内用浆砌片石填心,不平衡讶梁段的纵向预应力束锚于台尾。锚碇桥台通过合龙段与箱梁刚性连接以平衡主桥结构。为保证锚固的可靠性,减少锚碇数量,布置18根方形抗拉锚桩,通过设在锚桩内竖向预应力束将桥台可靠地锚于基岩中。桥台为三向预应力结构。
1)连续刚构边跨极不对称
为保证主桥结构受力平衡,纳溪岸设锚碇桥台与边跨箱梁刚性连接,由此引起主桥结构的水平位移只能在另一端(隆昌侧)发生,导致隆昌侧主墩水平力过大,钢沉井基础合力偏心距大。
2)采取改善钢沉井基础受力的措施
钢沉井与桩基共同作用为组合基础。钢沉井基础顶面弯矩大,左右墩身受力极不均匀。为减小钢沉井基础的
合力偏心距,采取两项措施:
(1)将沉井中心向纳溪侧偏离墩中心80cm,使自重恒载产生一一反向抵抗弯矩;(2)中跨合龙前,在合龙段施加8 000kN顶推力。
3)小边跨侧(纳溪岸)设锚碇桥台与箱梁刚性连接平衡主桥结构。为保证锚固的可靠性,减小锚碇工程规模,布置18根方形抗拔锚桩,通过设在锚桩内竖向预应力束将桥台可靠地锚于基岩中。
4):芒桥全桥仿真分析及0号块应力集中的处理行了全桥结构仿真分析,计算工况包括施工阶段和成桥运营阶段共1 3种,并对最大悬臂状态进行了动力分析。根据0号块应力集中的进一步分析,最终选用减横隔板顶端厚度,加大此部位倒角尺寸,减弱相交部位的节点刚度突变,降低了应力集中的程度。
四川泸州长江二桥
泸州长江二桥属于国道321线隆昌至纳溪高速公路上一座跨越长江的特大型桥梁,桥位位于泸州市纳溪县城上游3km,桥梁全长1408m,主桥采用(145+252+54.75)m预应力混凝土桥。桥位处,设计流速5m/s。两岸地形存在明显差异,隆昌岸地形平缓,为堆积阶地地貌;纳溪岸地形陡峻,基岩出露。泸州属于四川盆地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年平均气温19.5℃。年最大降雨量1 437mm, 日最大降雨量251mm。
因受地形和通航条件限制,桥选用三跨不对称的预应力混凝土连续刚构桥型,跨径组合为145m+252m+54.75m。小边跨侧(纳溪岸边跨)设一锚碇桥台以平衡梁体结构内力。主墩为双薄壁墩,深水基础选择钢沉井与桩基组合基础。
1)箱梁
箱梁为变截面三向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单箱单室断面,顶板宽25m,底板宽13m;箱梁根部高14m,跨中及边跨现浇段梁高4m;梁顶面设2%双向横坡。箱梁墩顶0号段长15m,墩两各外伸1.5m,隆昌岸“T”两侧划分39个对称梁段,纳溪岸“T”两侧分别划分为39个(跨中侧)和18个(边跨侧)不对称梁段,累计悬臂总长分别为118.5m 和43.5m。段长2.2-4m。
0号段搭架施工,分三次浇筑混凝土。其余梁段采用挂篮悬臂浇筑施工,挂篮自重140t,悬臂浇筑梁段最大重量270t。主桥首先合龙纳溪岸边跨与锚碇桥台,再合龙隆昌岸边跨,最后合龙中跨。
2)主墩
—主墩为双肋式柔性薄辟墩:两肋净距8m。截面为2m×13m,墩身上、下游设置弓形分水尖。采用翻模施工。
3)主墩深水基础
两个主墩基础分别采用两种形式,纳溪岸主墩基采用明挖扩大基础,而隆昌侧主墩基础采用钢沉井水基础。为减小沉井嵌岩难度,当沉井下沉至弱风化基岩面后,采用沿沉井内周边均匀布置10根直径2.5m嵌岩桩基代替沉井嵌岩。钢沉井结构类似于双壁钢围堰,其直径21m,壁厚1.6m。 总是忘记帐号
4)纳溪侧锚碇桥台
纳溪岸锚碇桥台长26m(与箱梁录一致),两端加隔板,箱内用浆砌片石填心,不平衡讶梁段的纵向预应力束锚于台尾。锚碇桥台通过合龙段与箱梁刚性连接以平衡主桥结构。为保证锚固的可靠性,减少锚碇数量,布置18根方形抗拉锚桩,通过设在锚桩内竖向预应力束将桥台可靠地锚于基岩中。桥台为三向预应力结构。
1)连续刚构边跨极不对称
为保证主桥结构受力平衡,纳溪岸设锚碇桥台与边跨箱梁刚性连接,由此引起主桥结构的水平位移只能在另一端(隆昌侧)发生,导致隆昌侧主墩水平力过大,钢沉井基础合力偏心距大。
2)采取改善钢沉井基础受力的措施
钢沉井与桩基共同作用为组合基础。钢沉井基础顶面弯矩大,左右墩身受力极不均匀。为减小钢沉井基础的
合力偏心距,采取两项措施:
(1)将沉井中心向纳溪侧偏离墩中心80cm,使自重恒载产生一一反向抵抗弯矩;(2)中跨合龙前,在合龙段施加8 000kN顶推力。
3)小边跨侧(纳溪岸)设锚碇桥台与箱梁刚性连接平衡主桥结构。为保证锚固的可靠性,减小锚碇工程规模,布置18根方形抗拔锚桩,通过设在锚桩内竖向预应力束将桥台可靠地锚于基岩中。
4):芒桥全桥仿真分析及0号块应力集中的处理行了全桥结构仿真分析,计算工况包括施工阶段和成桥运营阶段共1 3种,并对最大悬臂状态进行了动力分析。根据0号块应力集中的进一步分析,最终选用减横隔板顶端厚度,加大此部位倒角尺寸,减弱相交部位的节点刚度突变,降低了应力集中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