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逆反心理有危害

第二课时 逆反心理有危害

【课前准备】:

本课内容浅显,不涉及更多伦理,主要是情感和实践问题。要提高本课的教育实效,首先要在课前调查了解自己的学生,以加强教育的针对性和主动性。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学生的现实生活中,哪些事容易引起与家长的冲突。②学生在化解与家长的冲突,有哪些成功的经验。③学生在与家长的关系中,还存在哪些主要问题。④学生逆反心理在家庭关系中的反映。⑤能够感染学生的例子,特别是在时间和空间上与学生接近的例子。

【教学过程】:

1.阅读感悟——爱的冲突(见附录)

活动内容:引导思考:你是否也经历过“爱的冲突”?试举一例。仔细体会材料,是爸爸妈妈不爱我们吗?还是他们不知道怎样表达爱?会不会是他们已经表达了而我们却未察觉?代沟,究竟谁不理解谁?是爸爸妈妈不理解我们,还是我们不理解爸爸妈妈?

设计意图:通过阅读和回忆自身心灵深处的感动和故事,让学生读懂父母的真诚与无私,为后面引导学生从自身角度分析逆反心理的危害作铺垫。

2.理性分析——冲突的代价

活动内容:连续性提问:你当时是怎样想的?最终结果怎样?这个结果对你日后的学习和生活与影响吗?如果有,请具体说明。现在你对这件事是怎样想的?如果你当时按你现在的想法去做,设想一下结果又会是怎样?你认为代沟产生的责任主要在于谁,为什么?

设计意图:意在让学生体会家庭冲突的不快,体会逆反心理造成的影响亲子关系、伤害父母和自己等危害,认识到逆反心理所存在的不利的一面。这样能让学生理智地对待与家长的矛盾,不任性,会控制自己的不良情绪。

教师行为:指导学生开展这一活动,主要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经历谈感受,通过体验明辨是非,以便在今后的生活中作出正确的行为选择。因为冲突的解决有正面和反面两种体验。所以要引导学生从两个方面来谈,既可以讲正面的经验,也可以讲反面的教训。

教学建议:在活动中,要注意以下几点:引导学生讨论;注意保护学生的隐私;事件本身的介绍不必过细,核心在于让学生体验;要注意学生思想的升华,即理性地看待处理问题的不同结果;可以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对危害进行梳理,如情感伤害、经济损失、阻碍家庭和个人发展等。

3.认真聆听——来自父母的心声

活动内容:出示材料:《孩子,我为什么会打你》(见附录)。引导思考:你也有过挨打的经历吗?当时心里是怎么想的?现在如何看待这种经历?采访自己的父母,问问他们当时 是怎么想的?看了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感想?

教师行为:引导学生感受逆反心理导致的对父母的反抗,其结果都是惩罚了自己:不是拿自己的错误惩罚自己,就是拿父母的错误惩罚自己。这种结果也是对父母的一种伤害:不是拿自己的错误伤害父母,就是拿家长的错误伤害父母。同时帮助学生认识到父母对孩子的爱是出自本能的,是最无私的,只不过在现实生活中,有些父母表达爱的方式令孩子们不太喜欢罢了。但这也不足以导致某些孩子过激的方式来“回报”亲人。

4.出谋划策——面对生活中的烦恼

活动内容:就下列问题进行讨论交流:

①爸爸说写完作业就让我出去玩。我写完作业,妈妈又让我再做两道奥赛题„„②妈妈说只要我期末考到班级前三名,就带我去旅游。我真的考了第二名,妈妈却说她没有时间„„

引导讨论:如果父母“说话不算数”,我们应该怎么办?

①妈妈非要我学钢琴,我一点都不喜欢,我的志向是当一个科学家。②妈妈很支持我,同意我学画画,可是现在我对它的前景不看好。③爸爸就知道让我学习,当尖子生,可我总是考不到第一,失望极了。引导讨论:如果父母的期望与你的愿望不一致,你是坚持己见还是服从父母的意志?你会如何说服父母来支持你的愿望?

①父母偷看了我的日记;②父母将我的朋友拒之门外。引导讨论:当父母的做法“不合理”时,你会怎么做?父母这样做的用意何在?建议:可结合教材中的阅读材料。

①一个同学说:我妈就是烦,每天我吃早饭的时候,她就说:“吃完早饭去喝牛奶,别忘了。”其实,牛奶和书包都放在我的写字台上,我上学拿书包,不就看见牛奶了吗?真是的!②女儿晚上去看电影,九点多回家。妈妈说:“才回来,我到路上都看了好几次了。”女儿说:“妈妈真是的,难道看看就能把我看回来?”③我骑自行车上学,爸妈每次都要叮咛一句:“路上小心,注意安全。”引导讨论:父母讲这些话的真正用意是什么?面对父母的唠叨,怎样做才会双赢?这里重在引导学生领悟同样一句话可以有多种意思的理解,即锣鼓听音,说话听声。

设计意图:选取这些两难问题,当然这些都是青少年学生所关心的、跟他们的成长密切相关的话题,让不同的价值观念相互碰撞,激起个体的内心价值冲突。让学生自主探究增进与父母的了解与沟通、化解冲突的办法,并让学生设想不同的方法可能带来的后果,让学生体会不同的态度、不同的沟通方式和处理方法所带来的结果是不同的。

教师行为:引导学生对大家所分析出的矛盾原因进行简单归类,对大家提出的解决方法进行归纳总结,并对各种方法的可行性作出评价。学生选出最佳解决方案。学生发解决方法可能很多,有些是积极的,避免了矛盾,对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总结,借鉴别人的可取之处;有些是消极的,可能会进一步激化矛盾,对此教师可采取将错就错,引导学生步步错下去,当引出最后一个破坏性的后果时,学生也就明白了问题所在。通过学生自己体悟出来的道理学生更容易接受。

四、教学中的困惑和建议

1.第一课时的主题是“成长也会有烦恼”,由于烦恼是一种主观体验,人们对生活事件的看法和态度往往决定了某种烦恼的产生,其个体差异有时比较大。因此,在授课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注意借助各类活动,尤其是与学生日常生活关系密切的各项活动,使学生能有深 入的心理体验和深刻的情感共鸣。在丰富的情感体验基础上运用生动的事例来加深理解,调整认知,促进行为转化。

2.学生的逆反心理未必都错,都的反抗不无道理。具体分析就会发现,学生中的好多道德问题和心理问题是家长无意造成的。家长的观念有时相对滞后,在家庭教育方面也难免有误区,这些都是导致学生逆反的因素。有调查表明,问题多的学生常常与家教误区相关,极端的问题中往往有家长教育不当的责任。鉴于对学生的教育应该主要从学生方面找原因,所以教材为减轻负担,没有从与父母的互动中讲这个问题。但无论如何,子女与父母的矛盾是由双方构成的,学生产生逆反心理或多或少会与家长的教育有关。但家长的问题我们是很难解决的。

3.如果班级中有特殊家庭(如单亲、离异等)的学生,我们需要呵护他们受伤的心,但又必须正视矛盾,这是解决矛盾的第一步,往往也是最困难的一步。回避矛盾只能让我们在短时间内觉得自己似乎解决了问题,但这只是一种错觉,却会留下许多“后遗症”。

4.可能会有学生与父母关系紧张,无法体会父母对自己的关爱,在授课过程中,如引导不当可能还会加深了他对父母的怨恨。因此教师要在学生活动时进行了解,尽量从积极的角度给予解释或给予鼓励。若有必要,在课后进行个别交流和辅导。

5.本课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充分利用班级团体辅导的功能关注学生自我探索,引导和创设机会,让学生充分分享,并获得反馈,以了解“别人如何”,了解“大多数人如何”促进对自己的更深了解。

6.有些学生与父母的关系紧张,教师不可将其上升为人品或道德、性格问题,这会引发这些学生更大的焦虑和压力。虽然,人品或道德、性格问题会是亲子关系紧张的可能原因,但不宜在班级团体里挑明。对个别确实存在这方面问题的学生,老师可邀请其进行个别辅导。

7.要充分发挥正面的积极体验的作用。正面经验即与父母积极交往沟通的最有效的办法。抓住这一点,是让学生体验家庭温暖、提高道德水平的重要策略。我们的教育目的是让学生与父母更好地沟通,因此,要结合学生已有经验,抓积极因素。防止学生站在与家长对立的立场上对付家长。

第二课时 逆反心理有危害

【课前准备】:

本课内容浅显,不涉及更多伦理,主要是情感和实践问题。要提高本课的教育实效,首先要在课前调查了解自己的学生,以加强教育的针对性和主动性。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学生的现实生活中,哪些事容易引起与家长的冲突。②学生在化解与家长的冲突,有哪些成功的经验。③学生在与家长的关系中,还存在哪些主要问题。④学生逆反心理在家庭关系中的反映。⑤能够感染学生的例子,特别是在时间和空间上与学生接近的例子。

【教学过程】:

1.阅读感悟——爱的冲突(见附录)

活动内容:引导思考:你是否也经历过“爱的冲突”?试举一例。仔细体会材料,是爸爸妈妈不爱我们吗?还是他们不知道怎样表达爱?会不会是他们已经表达了而我们却未察觉?代沟,究竟谁不理解谁?是爸爸妈妈不理解我们,还是我们不理解爸爸妈妈?

设计意图:通过阅读和回忆自身心灵深处的感动和故事,让学生读懂父母的真诚与无私,为后面引导学生从自身角度分析逆反心理的危害作铺垫。

2.理性分析——冲突的代价

活动内容:连续性提问:你当时是怎样想的?最终结果怎样?这个结果对你日后的学习和生活与影响吗?如果有,请具体说明。现在你对这件事是怎样想的?如果你当时按你现在的想法去做,设想一下结果又会是怎样?你认为代沟产生的责任主要在于谁,为什么?

设计意图:意在让学生体会家庭冲突的不快,体会逆反心理造成的影响亲子关系、伤害父母和自己等危害,认识到逆反心理所存在的不利的一面。这样能让学生理智地对待与家长的矛盾,不任性,会控制自己的不良情绪。

教师行为:指导学生开展这一活动,主要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经历谈感受,通过体验明辨是非,以便在今后的生活中作出正确的行为选择。因为冲突的解决有正面和反面两种体验。所以要引导学生从两个方面来谈,既可以讲正面的经验,也可以讲反面的教训。

教学建议:在活动中,要注意以下几点:引导学生讨论;注意保护学生的隐私;事件本身的介绍不必过细,核心在于让学生体验;要注意学生思想的升华,即理性地看待处理问题的不同结果;可以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对危害进行梳理,如情感伤害、经济损失、阻碍家庭和个人发展等。

3.认真聆听——来自父母的心声

活动内容:出示材料:《孩子,我为什么会打你》(见附录)。引导思考:你也有过挨打的经历吗?当时心里是怎么想的?现在如何看待这种经历?采访自己的父母,问问他们当时 是怎么想的?看了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感想?

教师行为:引导学生感受逆反心理导致的对父母的反抗,其结果都是惩罚了自己:不是拿自己的错误惩罚自己,就是拿父母的错误惩罚自己。这种结果也是对父母的一种伤害:不是拿自己的错误伤害父母,就是拿家长的错误伤害父母。同时帮助学生认识到父母对孩子的爱是出自本能的,是最无私的,只不过在现实生活中,有些父母表达爱的方式令孩子们不太喜欢罢了。但这也不足以导致某些孩子过激的方式来“回报”亲人。

4.出谋划策——面对生活中的烦恼

活动内容:就下列问题进行讨论交流:

①爸爸说写完作业就让我出去玩。我写完作业,妈妈又让我再做两道奥赛题„„②妈妈说只要我期末考到班级前三名,就带我去旅游。我真的考了第二名,妈妈却说她没有时间„„

引导讨论:如果父母“说话不算数”,我们应该怎么办?

①妈妈非要我学钢琴,我一点都不喜欢,我的志向是当一个科学家。②妈妈很支持我,同意我学画画,可是现在我对它的前景不看好。③爸爸就知道让我学习,当尖子生,可我总是考不到第一,失望极了。引导讨论:如果父母的期望与你的愿望不一致,你是坚持己见还是服从父母的意志?你会如何说服父母来支持你的愿望?

①父母偷看了我的日记;②父母将我的朋友拒之门外。引导讨论:当父母的做法“不合理”时,你会怎么做?父母这样做的用意何在?建议:可结合教材中的阅读材料。

①一个同学说:我妈就是烦,每天我吃早饭的时候,她就说:“吃完早饭去喝牛奶,别忘了。”其实,牛奶和书包都放在我的写字台上,我上学拿书包,不就看见牛奶了吗?真是的!②女儿晚上去看电影,九点多回家。妈妈说:“才回来,我到路上都看了好几次了。”女儿说:“妈妈真是的,难道看看就能把我看回来?”③我骑自行车上学,爸妈每次都要叮咛一句:“路上小心,注意安全。”引导讨论:父母讲这些话的真正用意是什么?面对父母的唠叨,怎样做才会双赢?这里重在引导学生领悟同样一句话可以有多种意思的理解,即锣鼓听音,说话听声。

设计意图:选取这些两难问题,当然这些都是青少年学生所关心的、跟他们的成长密切相关的话题,让不同的价值观念相互碰撞,激起个体的内心价值冲突。让学生自主探究增进与父母的了解与沟通、化解冲突的办法,并让学生设想不同的方法可能带来的后果,让学生体会不同的态度、不同的沟通方式和处理方法所带来的结果是不同的。

教师行为:引导学生对大家所分析出的矛盾原因进行简单归类,对大家提出的解决方法进行归纳总结,并对各种方法的可行性作出评价。学生选出最佳解决方案。学生发解决方法可能很多,有些是积极的,避免了矛盾,对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总结,借鉴别人的可取之处;有些是消极的,可能会进一步激化矛盾,对此教师可采取将错就错,引导学生步步错下去,当引出最后一个破坏性的后果时,学生也就明白了问题所在。通过学生自己体悟出来的道理学生更容易接受。

四、教学中的困惑和建议

1.第一课时的主题是“成长也会有烦恼”,由于烦恼是一种主观体验,人们对生活事件的看法和态度往往决定了某种烦恼的产生,其个体差异有时比较大。因此,在授课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注意借助各类活动,尤其是与学生日常生活关系密切的各项活动,使学生能有深 入的心理体验和深刻的情感共鸣。在丰富的情感体验基础上运用生动的事例来加深理解,调整认知,促进行为转化。

2.学生的逆反心理未必都错,都的反抗不无道理。具体分析就会发现,学生中的好多道德问题和心理问题是家长无意造成的。家长的观念有时相对滞后,在家庭教育方面也难免有误区,这些都是导致学生逆反的因素。有调查表明,问题多的学生常常与家教误区相关,极端的问题中往往有家长教育不当的责任。鉴于对学生的教育应该主要从学生方面找原因,所以教材为减轻负担,没有从与父母的互动中讲这个问题。但无论如何,子女与父母的矛盾是由双方构成的,学生产生逆反心理或多或少会与家长的教育有关。但家长的问题我们是很难解决的。

3.如果班级中有特殊家庭(如单亲、离异等)的学生,我们需要呵护他们受伤的心,但又必须正视矛盾,这是解决矛盾的第一步,往往也是最困难的一步。回避矛盾只能让我们在短时间内觉得自己似乎解决了问题,但这只是一种错觉,却会留下许多“后遗症”。

4.可能会有学生与父母关系紧张,无法体会父母对自己的关爱,在授课过程中,如引导不当可能还会加深了他对父母的怨恨。因此教师要在学生活动时进行了解,尽量从积极的角度给予解释或给予鼓励。若有必要,在课后进行个别交流和辅导。

5.本课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充分利用班级团体辅导的功能关注学生自我探索,引导和创设机会,让学生充分分享,并获得反馈,以了解“别人如何”,了解“大多数人如何”促进对自己的更深了解。

6.有些学生与父母的关系紧张,教师不可将其上升为人品或道德、性格问题,这会引发这些学生更大的焦虑和压力。虽然,人品或道德、性格问题会是亲子关系紧张的可能原因,但不宜在班级团体里挑明。对个别确实存在这方面问题的学生,老师可邀请其进行个别辅导。

7.要充分发挥正面的积极体验的作用。正面经验即与父母积极交往沟通的最有效的办法。抓住这一点,是让学生体验家庭温暖、提高道德水平的重要策略。我们的教育目的是让学生与父母更好地沟通,因此,要结合学生已有经验,抓积极因素。防止学生站在与家长对立的立场上对付家长。


相关内容

  • 间接故意犯罪形态论
  • 作者:杜澎 法学家 2000年07期 间接故意犯罪形态问题的讨论由来已久,实际上这是一个纯理论性的问题,如何于实务中解决这个问题,现有刑法规定并未提供令人满意的答案.当我们已知某种故意犯罪成立,那么这种犯罪主观上是否具备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两种形态呢?答案应当是肯定的.但是,当涉及具体的犯罪时,许多学 ...

  • 第七章犯罪主观要件
  • 第七章 犯罪主观要件 第一节 概述 一.犯罪主观要件的概念和特征 1.概念:犯罪主观要件,是指刑法规定的,构成犯罪所必须具备的,行为人对其实施的危害行为及其危害结果所具有 的心理态度. 必要的主观要件要素:犯罪故意和过失 选择的主观要件要素:某些犯罪构成主观要件所要求的特殊要素(如特殊目的.主观倾向 ...

  • 犯罪的概念罪的构成
  • 犯罪的概念 罪的构成(四大要件) 排除犯罪的行为(紧急避险正当防卫) 犯罪的几种形态(既遂未遂预备终止) 共同犯罪 刑罚的种类(主刑附加刑)累犯 自首 犯罪的形式概念 即仅从犯罪的法律特征上给犯罪下定义,而不揭示法律将该行为规定为犯罪的根据和原因.在表述上就是把犯罪定义为违反刑事法律并且应当受到刑罚 ...

  • 丢失枪支不报罪
  • 丢失枪支不报罪 丢失枪支不报罪,是指依法配备公务用枪的人员,在所持枪支被盗.被抢或者丢失时不及时报告,造成严重后果的行为.关于本罪的主体.客观方面的研究在学界已几近共识,然而对于该罪的主观罪过形式的讨论却从未止息过,这无论是对刑法理论研究的统一性,还是对司法实践的操作性以及对行为人的人权保障等方面都 ...

  • 过失犯罪的类型
  • 犯罪过失的类型 根据犯罪过失心理态度的不同内容,犯罪过失可以分为疏忽大意的过失和过于自信的过失两种类型. (一)疏忽大意的过失 疏忽大意的过失,是指行为人应当预见到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心理态度.比如,行为人是一名经验丰富的老驾驶员,在启动汽车时 ...

  • 过度关怀比棍棒教育危害更大
  • 过度关怀比棍棒教育危害更大 现在很多家庭为了孩子学习,家务活从不让孩子参与,即使参与也否定孩子,赶走孩子,甚至说,只要学习好就行了.这样的话,更是无形中戕害孩子的成长,剥夺孩子的成人教育,变成了唯学之上,甚至唯学分之上,这种全然不顾孩子的生活教育和成人教育就是过度关怀.有的家长更甚之,孩子越上高中, ...

  • 公司可能存在的危险源及可能造成的伤害
  • (附件一) 公司可能存在的危险源及可能造成的伤害 附件二 危险.危害因素的分析方法 1.物理性危险.危害因素 (l)设备.设施缺陷(强度不够.刚度不够.稳定性差.密封不良.应力集中.外形缺陷.外露运动件.制动器缺陷.控制器缺陷.设备设施其他缺陷). (2)防护缺陷(无防护.防护装置和设施缺陷.防护不 ...

  • 青少年吸烟的危害与防治
  • 一.青少年吸��的危害 1.影响身体健康 吸烟等于慢性自杀,它是导致身体患上各种慢性疾病的原因之一.青少年正处于成长的关键时期,身体各个部位还没有发育成熟,不能像成人一样有较强的免疫力,因此,吸烟对青少年的身体危害巨大.研究显示,香烟燃烧时释放的有害物质会污染室内外空气,人们可能会因此患上心脑血管疾 ...

  • 2015法硕笔记 刑法学卷 第三章 犯罪构成
  • 第三章 犯罪构成 第一节 犯罪构成概述 一.犯罪构成的概念及其内容 1. 概念:是指刑法规定的成立犯罪必须具备的主观要件和客观要件的总和 2. 内容: (1)犯罪构成是成立犯罪的必备条件 (2)犯罪构成的诸要件是由刑法规定的: (3)具备犯罪构成是适用刑罚法律后果的前提. 二.犯罪构成与犯罪概念的联 ...

  • 健康教育六年级下册教案
  • 健康教育六年级下册教案 第一课:爱美与健康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正确的爱美观. 2.让学生知道小学六年级学生的各种心理特征,以及如何处理好这个阶段的种种问题. 教学重.难点: 知道小学六年级学生的各种心理特征,以及如何处理 好这个阶段的种种问题.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