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怎样学习怎样工作怎样爱别人怎样接受别人的爱

作者:陈会昌

父母必读 1997年01期

  遗传与攻击性

  如何教育敌意、失控的攻击性儿童?心理学家认为,家长对此负有重要责任。近期的心理学研究证明,在儿童攻击性的影响因素中,遗传大约占50%,其余的50%中又有一部分是家长与孩子的相互作用所致。所谓遗传,并不是说父母把打人、骂人这些具体行为遗传给了孩子,他们遗传给孩子的只是神经过程较强、情绪容易激动等自然特征,这些自然特征遇到合适的土壤,就会滋生出攻击性行为。因此,家长自己的行为,如怎样对待孩子的脾气大、爱哭、笨拙、无知和一时的错误,对孩子最初的攻击性行为的形成,具有很大影响。如果孩子刚刚出生就比别的孩子爱哭、脾气大,家长应该明白,自己正是孩子这种所为特征的“缔造者”。有些做妈妈的可能抱怨:我的脾气并不这样,怎样能说是我遗传给孩子坏脾气呢?要知道,妈妈脾气好,爸爸可能脾气坏,妈妈爸爸脾气都好,爷爷奶奶、姥姥老爷可能脾气坏——遗传可能是隔代的。因此可以说,教育孩子的第一步,是家长的自我克制和极大耐心。

  塑造良好的家庭气氛——帕特森的原则

  美国一位心理学者杰拉德·帕特森观察了一些由于家长的不正确教育方式而培养了攻击性儿童的家庭内部相互作用特征,据此提出一套“对攻击性儿童的家庭教育原则”。他把这套原则告诉给家长,结果证明,用这些方法对待孩子,效果很明显。这套原则的要点是:

  1.不要对孩子的暴力行为让步;

  2.孩子反抗时,不要让自己的高压方式升级;

  3.用一种冷处理的方法来对付孩子的暴力行为——把孩子关在他们的屋里,让他们自己平静下来;

  4.监控孩子那些表现不好的行为,建立一套分数体系:孩子做得好,便可得到好分数、奖励或某些特许;表现不好,就得不到这些鼓励。对年龄大些的孩子,家长可以和他们订立“行为协定”,明确地告诉孩子,在家在校应如何表现,表现不好会得到什么惩罚。要尽可能让孩子参与行为协定的讨论;

  5.以积极热情的方式对孩子表现出的亲善行为予以鼓励,尤其是那些习惯打骂、呵斥、批评孩子的家长更应如此。积极鼓励的态度会强化孩子的良好行为,使孩子表现出积极、关心的情感。

  帕特森进行了几年的追踪,他发现,绝大多数问题家庭很欢迎这种方法。当家长采用了这一原则之后,不仅问题儿童的攻击性和偏常行为大大减少,而且母亲的忧虑逐渐减少,她们对自己、对孩子的感觉都好多了。有一些问题家庭很快得到改善,另一些改变则稍慢些,需要费更大的精力。对这种家庭,帕特森等人随时提供咨询,分析难以解决的问题,提出新的解决办法。帕特森认为,儿童行为的失控,根源在于家庭,在于父母子女之间不正常的、充满敌意的相互作用,因此仅仅关注问题儿童的失控行为是不够的。

  控制儿童攻击性的方法

  家长和教师怎样才能有效地控制儿童的攻击性行为呢?心理、教育专家对这一问题已研究多年,他们提出了很多方法,下面介绍其中的几种:

  消除攻击性的奖励物

  判别并消除攻击性行为的奖励物以降低攻击性是可行的办法。例如,5岁的强强和明明一起玩时,不讲道理地拾走了明明手里的玩具, 惹得明明大哭起来。对强强来说,他的攻击行为的强化物就是玩具的占有。这时,让强强把玩具还给明明,就等于消除了强强攻击行为的强化物。如果不把强强手里的玩具拿回来,反而鼓励他,以后他就还会抢别人的玩具。同样,如果孩子打了人,家长不制止、不批评,那么,这种不制止、不批评的态度,就成为孩子打人行为的强化物,使孩子觉得,打人并没有什么不对,以后还打人。所以,当孩子表现出攻击行为时,家长应该查明原因,及时地处理,并且鲜明地表示自己的态度,使孩子认识到,什么行为是错的,怎样做才对。

  鼓励孩子的亲善行为

  鼓励孩子的亲善行为,如分享、合作、帮助别人等,也是消除孩子攻击性的一种好办法。在一项研究中,心理学家让托儿所教师特别奖励那些亲善行为,如分享玩具、合作等。二周之内,这种方法有效地减少了儿童之间的身体攻击和言语攻击行为。几周后的继续实施又进一步降低了攻击性。这就是说,对孩子的攻击行为,并不一定非惩罚不可,成人可以对这种行为“视而不见”,而对他们的好行为大加赞赏,这种办法同样也可以降低孩子的攻击性。这种无惩罚的方法的最大好处是,不给孩子提供“反攻击”或“报复”的原型。要知道,对孩子攻击行为的惩罚,实际上也是一种攻击行为,是一种“以牙还牙”,它可能使孩干在受到别人攻击时采取报复手段。因此,只奖励、不惩罚的教育方式可以避免惩罚带来的消极影响。

  “冷处理”

  但是,如果孩子有非常严重的侵犯行为,家长和教师就不能采用只鼓励、不惩罚的方法了。在这种情况下,冷处理是一种有效的做法。所谓冷处理,就是暂时不理睬,对孩子表示冷漠,在一段时间里不理他,用这种方法来“惩罚”他的攻击性,如把孩子一个人关在屋子里,直到他自己平静下来。尽管这种做法会产生一些怨恨,但不会向孩子提供呵斥、打骂等攻击原型。这种方法如能与前种鼓励亲善行为的方法配合使用,效果会更好。

  榜样训练

  同伴之间发生冲突怎么办?通常的方法无非是反攻击(报复)、自己缓解、别人劝解三种方式。后两种方式是好的,但儿童并不能自觉地采取这种方法,必须经过训练来学会。如果儿童经常看到大人或别的孩子采取这两种方法来解决冲突,或家长、教师经常训练他们采取这两种方法解决冲突,他们以后就可能也采用这些方法来解决问题。研究表明,这样的训练对那些已养成攻击习惯的儿童极为有效,因为他们长期以来行为野蛮、粗暴的原因,往往正是由于缺乏解决冲突的友好而有效的技能。

  提供非攻击的环境

  另一种常用的方法是提供非攻击性的环境,尽量减少冲突的可能性。例如提供充足的游戏空间,避免因偶然的身体碰撞而导致的攻击性冲突。研究证明缺少游戏材料会引起攻击性行为。如果玩具丰富,更多的孩子便可以不引起任何冲突地加入游戏中。

  另外,玩具本身的攻击性定向(如枪、刀之类)也会导致攻击性倾向。在一个对5~8岁儿童的研究中发现,被鼓励使用攻击性玩具的儿童比使用中性玩具的儿童更容易发生争斗。因此,对那些天性攻击的孩子,要少给他们买刀、枪、武器等攻击性的玩具。

  培养孩子的移情能力

  心理学研究表明,无论小学生、青少年还是成人在受害者明显表现出痛苦时,都会停止攻击。然而,学前儿童和高攻击性的小学生则不然,他们会继续打受害者(或继续残害小动物)。心理学家对此的解释是,他们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他们缺乏移情技能,不会同情受害者,在伤害别人时,他们一点都没有感到羞愧或不安。

  研究表明,培养儿童的移情能力,能有效地降低攻击性。小学生在移情能力上得高分,教师评定的攻击性行为就很少。而移情能力得分低的则表现出很高的攻击性。在一项研究中,高攻击性的11~13岁的少年犯参加了为期10周的移情训练后,他们的敌意和攻击性明显减少了,对9~11岁儿童的移情训练也获得了同样的结果。

  在家庭中,家长可以通过提供移情原型和采取一些约束方法来培养儿童的移情能力。首先指出儿童攻击行为导致的危害后果,同时引导孩子移情换位,想象受害者的感觉和心情,这是从体质上消除孩子攻击性的一种好办法。

作者:陈会昌

父母必读 1997年01期

  遗传与攻击性

  如何教育敌意、失控的攻击性儿童?心理学家认为,家长对此负有重要责任。近期的心理学研究证明,在儿童攻击性的影响因素中,遗传大约占50%,其余的50%中又有一部分是家长与孩子的相互作用所致。所谓遗传,并不是说父母把打人、骂人这些具体行为遗传给了孩子,他们遗传给孩子的只是神经过程较强、情绪容易激动等自然特征,这些自然特征遇到合适的土壤,就会滋生出攻击性行为。因此,家长自己的行为,如怎样对待孩子的脾气大、爱哭、笨拙、无知和一时的错误,对孩子最初的攻击性行为的形成,具有很大影响。如果孩子刚刚出生就比别的孩子爱哭、脾气大,家长应该明白,自己正是孩子这种所为特征的“缔造者”。有些做妈妈的可能抱怨:我的脾气并不这样,怎样能说是我遗传给孩子坏脾气呢?要知道,妈妈脾气好,爸爸可能脾气坏,妈妈爸爸脾气都好,爷爷奶奶、姥姥老爷可能脾气坏——遗传可能是隔代的。因此可以说,教育孩子的第一步,是家长的自我克制和极大耐心。

  塑造良好的家庭气氛——帕特森的原则

  美国一位心理学者杰拉德·帕特森观察了一些由于家长的不正确教育方式而培养了攻击性儿童的家庭内部相互作用特征,据此提出一套“对攻击性儿童的家庭教育原则”。他把这套原则告诉给家长,结果证明,用这些方法对待孩子,效果很明显。这套原则的要点是:

  1.不要对孩子的暴力行为让步;

  2.孩子反抗时,不要让自己的高压方式升级;

  3.用一种冷处理的方法来对付孩子的暴力行为——把孩子关在他们的屋里,让他们自己平静下来;

  4.监控孩子那些表现不好的行为,建立一套分数体系:孩子做得好,便可得到好分数、奖励或某些特许;表现不好,就得不到这些鼓励。对年龄大些的孩子,家长可以和他们订立“行为协定”,明确地告诉孩子,在家在校应如何表现,表现不好会得到什么惩罚。要尽可能让孩子参与行为协定的讨论;

  5.以积极热情的方式对孩子表现出的亲善行为予以鼓励,尤其是那些习惯打骂、呵斥、批评孩子的家长更应如此。积极鼓励的态度会强化孩子的良好行为,使孩子表现出积极、关心的情感。

  帕特森进行了几年的追踪,他发现,绝大多数问题家庭很欢迎这种方法。当家长采用了这一原则之后,不仅问题儿童的攻击性和偏常行为大大减少,而且母亲的忧虑逐渐减少,她们对自己、对孩子的感觉都好多了。有一些问题家庭很快得到改善,另一些改变则稍慢些,需要费更大的精力。对这种家庭,帕特森等人随时提供咨询,分析难以解决的问题,提出新的解决办法。帕特森认为,儿童行为的失控,根源在于家庭,在于父母子女之间不正常的、充满敌意的相互作用,因此仅仅关注问题儿童的失控行为是不够的。

  控制儿童攻击性的方法

  家长和教师怎样才能有效地控制儿童的攻击性行为呢?心理、教育专家对这一问题已研究多年,他们提出了很多方法,下面介绍其中的几种:

  消除攻击性的奖励物

  判别并消除攻击性行为的奖励物以降低攻击性是可行的办法。例如,5岁的强强和明明一起玩时,不讲道理地拾走了明明手里的玩具, 惹得明明大哭起来。对强强来说,他的攻击行为的强化物就是玩具的占有。这时,让强强把玩具还给明明,就等于消除了强强攻击行为的强化物。如果不把强强手里的玩具拿回来,反而鼓励他,以后他就还会抢别人的玩具。同样,如果孩子打了人,家长不制止、不批评,那么,这种不制止、不批评的态度,就成为孩子打人行为的强化物,使孩子觉得,打人并没有什么不对,以后还打人。所以,当孩子表现出攻击行为时,家长应该查明原因,及时地处理,并且鲜明地表示自己的态度,使孩子认识到,什么行为是错的,怎样做才对。

  鼓励孩子的亲善行为

  鼓励孩子的亲善行为,如分享、合作、帮助别人等,也是消除孩子攻击性的一种好办法。在一项研究中,心理学家让托儿所教师特别奖励那些亲善行为,如分享玩具、合作等。二周之内,这种方法有效地减少了儿童之间的身体攻击和言语攻击行为。几周后的继续实施又进一步降低了攻击性。这就是说,对孩子的攻击行为,并不一定非惩罚不可,成人可以对这种行为“视而不见”,而对他们的好行为大加赞赏,这种办法同样也可以降低孩子的攻击性。这种无惩罚的方法的最大好处是,不给孩子提供“反攻击”或“报复”的原型。要知道,对孩子攻击行为的惩罚,实际上也是一种攻击行为,是一种“以牙还牙”,它可能使孩干在受到别人攻击时采取报复手段。因此,只奖励、不惩罚的教育方式可以避免惩罚带来的消极影响。

  “冷处理”

  但是,如果孩子有非常严重的侵犯行为,家长和教师就不能采用只鼓励、不惩罚的方法了。在这种情况下,冷处理是一种有效的做法。所谓冷处理,就是暂时不理睬,对孩子表示冷漠,在一段时间里不理他,用这种方法来“惩罚”他的攻击性,如把孩子一个人关在屋子里,直到他自己平静下来。尽管这种做法会产生一些怨恨,但不会向孩子提供呵斥、打骂等攻击原型。这种方法如能与前种鼓励亲善行为的方法配合使用,效果会更好。

  榜样训练

  同伴之间发生冲突怎么办?通常的方法无非是反攻击(报复)、自己缓解、别人劝解三种方式。后两种方式是好的,但儿童并不能自觉地采取这种方法,必须经过训练来学会。如果儿童经常看到大人或别的孩子采取这两种方法来解决冲突,或家长、教师经常训练他们采取这两种方法解决冲突,他们以后就可能也采用这些方法来解决问题。研究表明,这样的训练对那些已养成攻击习惯的儿童极为有效,因为他们长期以来行为野蛮、粗暴的原因,往往正是由于缺乏解决冲突的友好而有效的技能。

  提供非攻击的环境

  另一种常用的方法是提供非攻击性的环境,尽量减少冲突的可能性。例如提供充足的游戏空间,避免因偶然的身体碰撞而导致的攻击性冲突。研究证明缺少游戏材料会引起攻击性行为。如果玩具丰富,更多的孩子便可以不引起任何冲突地加入游戏中。

  另外,玩具本身的攻击性定向(如枪、刀之类)也会导致攻击性倾向。在一个对5~8岁儿童的研究中发现,被鼓励使用攻击性玩具的儿童比使用中性玩具的儿童更容易发生争斗。因此,对那些天性攻击的孩子,要少给他们买刀、枪、武器等攻击性的玩具。

  培养孩子的移情能力

  心理学研究表明,无论小学生、青少年还是成人在受害者明显表现出痛苦时,都会停止攻击。然而,学前儿童和高攻击性的小学生则不然,他们会继续打受害者(或继续残害小动物)。心理学家对此的解释是,他们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他们缺乏移情技能,不会同情受害者,在伤害别人时,他们一点都没有感到羞愧或不安。

  研究表明,培养儿童的移情能力,能有效地降低攻击性。小学生在移情能力上得高分,教师评定的攻击性行为就很少。而移情能力得分低的则表现出很高的攻击性。在一项研究中,高攻击性的11~13岁的少年犯参加了为期10周的移情训练后,他们的敌意和攻击性明显减少了,对9~11岁儿童的移情训练也获得了同样的结果。

  在家庭中,家长可以通过提供移情原型和采取一些约束方法来培养儿童的移情能力。首先指出儿童攻击行为导致的危害后果,同时引导孩子移情换位,想象受害者的感觉和心情,这是从体质上消除孩子攻击性的一种好办法。


相关内容

  • 初一复习资料
  • (2016年整理人民版思品总复习提纲) 七年级上册 第一课 新天地 新感觉 ▲一我们应该怎样珍惜受教育的权利?或怎样履行受教育的义务? 答:接受教育,不仅仅是我们的愿望和要求,更是宪法赋予每一位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我们应该做到: (1)自觉接受九年义务教育,不中途辍学.(2)自觉遵守法律和学习纪律,尊 ...

  • 如何提高个人素质与修养
  • 怎样提高个人素质与修养 莎士比亚说:"人生就是一部作品,谁有生活和实现它的计划,谁就有好的情节和结尾,谁就能写得十分精彩和引人注目." 爱迪生有句明言:"天才是99%的努力和1%的灵感."虽然每个人都有获得成功的机会,但是,结果如何,完全要看个人努力的方向.方 ...

  • [说声谢谢]教学设计(1)
  • 人教版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下册<说声谢谢>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人教版<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中第三课<说声"谢谢">教材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实际,通过"你会表示感谢吗"."小记者在行动"."尊 ...

  • 初中思想品德
  • 初中思想品德 七年级 第一单元 走进中学 1.1 我上中学了 1.中学生活新变化: (1)学习科目增多: (2).学习难度加大: (3).自主管理要求高:(4)社团活动更丰富多彩. 2.如何尽快适应新生活: (1)自觉遵守规章制度: (2)尽快建立新的人际关系: (3)主动迎接学习的新挑战. (4) ...

  • 农技站暑假实习报告
  • xx年暑假实习报告(农技站) 系部 班级 学号 姓名 日期 、 xx年我在酷暑中迎来了作为大学生的第一个暑假。当然,也是我第一次经历社会实践。对于一个大学生而言,敢于接受挑战是一种基本的素质,一定要在毕业之前接触社会。虽天气炎热,烈日当头,我毅然踏上了社会,在实践中增长见识,锻炼自己的才干,培养自己 ...

  • 语文阅读技巧
  • 如何提升你的沟通技巧 与人交流要求我们巧妙地听和说,而不是无所顾忌地谈话.而与那些充满畏惧的人.怒火中烧的人.或是遭受挫折的人交流就更难了,因为在这种情绪的控制下,我们会更加束手无策.但无论是在家里或是工作中,不要对自己在沟通上的障碍感到绝望或是放弃!再好的交流家也是一点一点磨练出来的.这里我们给你 ...

  • [学习]怎样做一个会表达感受的情商高手
  • 怎样做一个会表达感受的情商高手 胡慎之 你有多久没和自己的感受好好待在一起了? 北京大学心理系的徐凯文教授正在做一个研究. 这个研究是:现代"空心病",很焦虑. 空心人的意思是:很少谈论自己的感受,更喜欢用理智去判断一些事情. 有时,我们看走在路上的每个人,很难从他们的脸上看到内 ...

  • 怎样教育孩子懂得感恩和尊重别人
  • 怎样教育孩子懂得感恩和尊重别人( 图) 发表时间: 2011-11-15 01:24 (看 中国配图) 我们自己都是为人父母,那么,怎么教育我 们自己的孩子学会尊重父母尊重他人,进而善待 父母善待他人,成为一个知道感恩的人?很多家 长认为只要孩子学好知识.考试考得好就足够 了,"只要你考好 ...

  • 五年级三生教育复习题
  • 五年级三教育复习题 一. 填空: 1."三生"是指(生命).(生存).(生活). 2."三生教育"是指(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 3.通过生命教育,我们要(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真爱)生命,主动.积极.健康地(发展生命),树立正确的(生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