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登上地球之巅导学案配答案

23 登上地球之巅

“无限风光在险峰”,正是因为有了英雄们的挑战地球之巅的壮举,珠峰,一个令万千人顶礼膜拜的圣地,一个令旅游者心驰神往的盛境,才向世人展示了她的神秘与伟岸。重温往事,我们更有理由相信人类征服自然的脚步走得更稳健、更远。

1.学习简洁概括课文信息,提高阅读能力。

2.理解文章通过典型事例表现人物精神风貌的方法,体会文中景物描写的作用。

3.学习登山队员不怕艰险、勇往直前的气概和协作精神,培养敢于探险的勇气。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你可知道作为地球上的最高峰——珠穆朗玛峰的险要吗?你可知道它的北坡被许多登山家认为“连飞鸟也无法越过”,是一条“充满死亡的路线”吗?就是这样,就是这座险峰,却被中国登山运动员凭借着坚强不屈的精神、团结合作的力量所征服。登山运动员,为了祖国和民族的荣誉,克服重重困难完成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从北坡攀上世界最高峰的壮举,这必将鼓舞我们树立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请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缭(liáo)绕 砭(biān)骨 履(lǚ)践 崔巍(wēi) 滞(zhì)留 窒(zhì)息 ......

匍匐(pú fú) 巉(chán)岩 ...

2.根据词语写意思或根据意思写出相应的词语。

砭骨:刺骨

覆践:踩踏

形容山高大雄伟(崔巍)

养足精神,积蓄力量。(养精蓄锐)

众人一心,共同努力。( 齐心协力)

头昏眼花:头脑眩昏,视力模糊

毫无畏惧地一直向前.(勇往直前)

缭绕:回环旋转

因外界氧气不足或呼吸系统发生障碍而呼吸困难甚至停止呼吸。(窒息)

轮廓:构成图形或物体的外缘的线条 。

形容说话办事坚决果断,毫不犹豫。(斩钉截铁)

阴霾:本文指一种压抑、沉闷的气氛。

3.作者链接

郭超人(1934~2000),湖北武穴人,中共党员,高级记者,195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新闻专业。先后任新华社西藏分社、陕西分社、四川分社记者、副社长,新华社秘书长、副社长。1992年11月起任新华社社长。

4.背景链接

世界第一峰珠穆朗玛峰:中国西部的山脉,大多横亘绵长,山体高峻雄伟。位于中国西藏自治区同尼泊尔、印度等国边境上的喜马拉雅山脉,绵延长达2400多公里,主脉海拔平均超过6000米,是世界上最雄伟的山脉。在喜马拉雅山脉之中,海拔在7000米以上的高峰有40座,8000米以上的有11座,著名的有南峰、希夏邦马峰、干城章嘉峰。“喜马拉雅”在藏语中就是“冰雪之乡”的意思。这里终年冰雪覆盖,一座座冰峰如倚天的宝剑,一条条

冰川像蜿蜒的银蛇。其中最为高耸的则是位于中国和尼泊尔边界上的珠穆朗玛峰,它高达8844.43米,是世界最高峰。

1960年5月,英勇的中国登山健儿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从珠穆朗玛峰北坡成功登顶,书写了世界登山史上的新纪录。郭超人,北京大学新闻系毕业后奔赴西藏,在十分艰苦的条件下从事新闻工作。当时,他作为随登山队采访的一名记者,直接或间接地了解到这次登山活动过程中的许多感人故事。登山成功后,郭超人以最快的速度写成长篇通讯报道《红旗插上珠穆朗玛峰》并发表。这篇课文就节选自这篇通讯。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

(一)整体感知

学生速读课文,思考:

1. 用自己的话概括登山队员突击主峰几个阶段。

【交流点拨】

a、登山队出发。

b、刘连满甘作人梯,帮助其他队员登上了第二台阶。

c、黑夜中,由于缺氧,刘连满留下,其余三人以最快的速度奔向顶峰。

d、处于半昏迷状态的刘连满冒着生命危险将氧气留给他人,并写下了感人的短信。 e、三位登山队员果断抛掉空氧气筒,开创人类历史上的无氧攀登。

f、完成由北路登上珠穆朗玛峰的壮举。

2.在突击顶峰的过程中,队员们先后遇到了哪些困难?

【交流点拨】体力衰竭、寒冷、黑夜、缺氧

3.请你用自己的话概括文章主旨。

【交流点拨】本文写了中国人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从北坡登上珠穆朗玛峰的壮举,号召我们要学习登山运动员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气概,团结合作、不怕牺牲、视死如归的精神。

(二)文本探究

1.课文中有不少描写自然环境的句子,它们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交流点拨】本文的写景,一类是写环境的恶劣,突出队员的精神;另一类是写景色的美丽,如:“阳光灿烂,珠穆朗玛尖锥形的顶峰耸立在蓝天之上,朵朵白云在山岭间缭绕散。”“夜色浓重,珠穆朗玛峰山岭间朦胧一片,只有顶峰还露出隐约的轮廓。”“夜更深沉,山上山下到处都是一片漆黑,只有点点星光在空中闪耀。”等等。这些描写既烘托队员美好的追求,又带给读者美的享受,使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调节阅读的情绪。在阅读的紧张之余还可以求得放松,来欣赏一下美丽的珠峰景色。这在阅读效果上可称为一张一弛,给人美的享受。

2.文中哪能些部分略写,为什么这样安排?

【交流点拨】刚开始的攀登是略写,最后攀登最顶峰是详写,还详写了刘连满同志宁可自己牺牲也要把氧气留给同志的事迹。因为攀登最顶峰最困难,也最危险,通过详写,更能体现队员们的优秀品质。

(三)比较阅读,揣摩人物

《伟大的悲剧》一文中的奥茨同本文的刘连满一样,因故不能同队友一起继续行进。请将对二人的描写,进行比较阅读,体会两个不同时期不同环境中的人物,讨论,交流:

1. 两人终止同队友一同行进是出于个人目的吗?

【交流点拨】是因为身体的原因不允许继续行进,不是因为个人荣辱,是为了整个集体的存亡和荣誉考虑作出的决定。

2. 作出终止前进的决定时,两人的想法是一样的吗?

【交流点拨】不一样。

3. 奥茨留给队友最终的话是“我要到外边去走走,可能要多呆一些时候”,刘连满留给队

友的是足足用了半个小时才艰难写成的71个字的遗书,请仔细默读体会,你能从中感受到什么?

【交流点拨】刘连满同志在“渴望活着”,“有机会活着”的情况下却“放弃活着”,其中体出了崇高的献身精神和强烈的集体主义精神。

4. 你怎么看待探险活动中他们二人这种中途退出的行为?

【交流点拨】这不是逃避的行为,这是为实现集体的目标而勇于自我牺牲的行为。他们没有站在荣誉的光环下面,但仍然是英雄,这反映了探险活动中一种极为可贵的精神——为了集体而团结合作、甘于牺牲的精神。许多探险活动的成功,正是有无数这样的幕后英雄的无私奉献,中国登山队登顶成功同样得益于此。

七嘴八舌话探险:对于探险,人们众说纷纭,你对探险有什么看法呢?

【交流点拨】①别因为山难而丧失山鹰的精神 :我们不能因为这次事故的发生,就把山鹰社存在的必要性完全抹杀,更不能把他们挑战自然、挑战自我的行动归结为无谓的青春冲动,如果我们因噎废食,那么,我们不但失去了几个优秀的孩子,我们还会失去冒险的勇气、探索的精神和征服的渴望。我们不能失去这些精神财富,就像我们不能失去那些雏鹰一样。 ——蔡方华,《北京青年报》评论员

②珍惜生命。现在在年轻人当中比较流行户外运动、探险,越来越多的人喜欢这么做,觉得是一种时尚,觉得很刺激,或者是对自己人生价值的一种承认。但我希望他们在这个过程中能够更加重视生命,爱惜生命,能够时时刻刻注意到这一点,否则会让你的亲人感到难过。 ——王新宇,中央电视台记者 ③要懂得知难而退 。人们往往把登上某某峰顶之类的具体目标看得过分重要,当成了探险的目的本身,于是就和自己过不去了,在制定目标时但求危险最大化,在实现不了目标时也不肯知难而退。探险的最高目的是提高生命的质量,其前提是要保存生命,因此,对于可预测的危险理应防备,以避免一切不必要的牺牲。 ——周国平,著名作家 ④登山要尽量避免危险。登山本来就是危险系数很大的一项活动,任何看似细小的疏忽或错误,都可能酿成悲剧。 热爱登山的人,一定都曾思考过危险甚至死亡的问题。可是,真正的登山者,绝不是轻率对待自己生命的人,相反,他们会尽一切可能,避免危险发生的可能。 ——次洛,国家登山队教练

23 登上地球之巅

“无限风光在险峰”,正是因为有了英雄们的挑战地球之巅的壮举,珠峰,一个令万千人顶礼膜拜的圣地,一个令旅游者心驰神往的盛境,才向世人展示了她的神秘与伟岸。重温往事,我们更有理由相信人类征服自然的脚步走得更稳健、更远。

1.学习简洁概括课文信息,提高阅读能力。

2.理解文章通过典型事例表现人物精神风貌的方法,体会文中景物描写的作用。

3.学习登山队员不怕艰险、勇往直前的气概和协作精神,培养敢于探险的勇气。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你可知道作为地球上的最高峰——珠穆朗玛峰的险要吗?你可知道它的北坡被许多登山家认为“连飞鸟也无法越过”,是一条“充满死亡的路线”吗?就是这样,就是这座险峰,却被中国登山运动员凭借着坚强不屈的精神、团结合作的力量所征服。登山运动员,为了祖国和民族的荣誉,克服重重困难完成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从北坡攀上世界最高峰的壮举,这必将鼓舞我们树立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请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缭(liáo)绕 砭(biān)骨 履(lǚ)践 崔巍(wēi) 滞(zhì)留 窒(zhì)息 ......

匍匐(pú fú) 巉(chán)岩 ...

2.根据词语写意思或根据意思写出相应的词语。

砭骨:刺骨

覆践:踩踏

形容山高大雄伟(崔巍)

养足精神,积蓄力量。(养精蓄锐)

众人一心,共同努力。( 齐心协力)

头昏眼花:头脑眩昏,视力模糊

毫无畏惧地一直向前.(勇往直前)

缭绕:回环旋转

因外界氧气不足或呼吸系统发生障碍而呼吸困难甚至停止呼吸。(窒息)

轮廓:构成图形或物体的外缘的线条 。

形容说话办事坚决果断,毫不犹豫。(斩钉截铁)

阴霾:本文指一种压抑、沉闷的气氛。

3.作者链接

郭超人(1934~2000),湖北武穴人,中共党员,高级记者,195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新闻专业。先后任新华社西藏分社、陕西分社、四川分社记者、副社长,新华社秘书长、副社长。1992年11月起任新华社社长。

4.背景链接

世界第一峰珠穆朗玛峰:中国西部的山脉,大多横亘绵长,山体高峻雄伟。位于中国西藏自治区同尼泊尔、印度等国边境上的喜马拉雅山脉,绵延长达2400多公里,主脉海拔平均超过6000米,是世界上最雄伟的山脉。在喜马拉雅山脉之中,海拔在7000米以上的高峰有40座,8000米以上的有11座,著名的有南峰、希夏邦马峰、干城章嘉峰。“喜马拉雅”在藏语中就是“冰雪之乡”的意思。这里终年冰雪覆盖,一座座冰峰如倚天的宝剑,一条条

冰川像蜿蜒的银蛇。其中最为高耸的则是位于中国和尼泊尔边界上的珠穆朗玛峰,它高达8844.43米,是世界最高峰。

1960年5月,英勇的中国登山健儿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从珠穆朗玛峰北坡成功登顶,书写了世界登山史上的新纪录。郭超人,北京大学新闻系毕业后奔赴西藏,在十分艰苦的条件下从事新闻工作。当时,他作为随登山队采访的一名记者,直接或间接地了解到这次登山活动过程中的许多感人故事。登山成功后,郭超人以最快的速度写成长篇通讯报道《红旗插上珠穆朗玛峰》并发表。这篇课文就节选自这篇通讯。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

(一)整体感知

学生速读课文,思考:

1. 用自己的话概括登山队员突击主峰几个阶段。

【交流点拨】

a、登山队出发。

b、刘连满甘作人梯,帮助其他队员登上了第二台阶。

c、黑夜中,由于缺氧,刘连满留下,其余三人以最快的速度奔向顶峰。

d、处于半昏迷状态的刘连满冒着生命危险将氧气留给他人,并写下了感人的短信。 e、三位登山队员果断抛掉空氧气筒,开创人类历史上的无氧攀登。

f、完成由北路登上珠穆朗玛峰的壮举。

2.在突击顶峰的过程中,队员们先后遇到了哪些困难?

【交流点拨】体力衰竭、寒冷、黑夜、缺氧

3.请你用自己的话概括文章主旨。

【交流点拨】本文写了中国人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从北坡登上珠穆朗玛峰的壮举,号召我们要学习登山运动员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气概,团结合作、不怕牺牲、视死如归的精神。

(二)文本探究

1.课文中有不少描写自然环境的句子,它们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交流点拨】本文的写景,一类是写环境的恶劣,突出队员的精神;另一类是写景色的美丽,如:“阳光灿烂,珠穆朗玛尖锥形的顶峰耸立在蓝天之上,朵朵白云在山岭间缭绕散。”“夜色浓重,珠穆朗玛峰山岭间朦胧一片,只有顶峰还露出隐约的轮廓。”“夜更深沉,山上山下到处都是一片漆黑,只有点点星光在空中闪耀。”等等。这些描写既烘托队员美好的追求,又带给读者美的享受,使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调节阅读的情绪。在阅读的紧张之余还可以求得放松,来欣赏一下美丽的珠峰景色。这在阅读效果上可称为一张一弛,给人美的享受。

2.文中哪能些部分略写,为什么这样安排?

【交流点拨】刚开始的攀登是略写,最后攀登最顶峰是详写,还详写了刘连满同志宁可自己牺牲也要把氧气留给同志的事迹。因为攀登最顶峰最困难,也最危险,通过详写,更能体现队员们的优秀品质。

(三)比较阅读,揣摩人物

《伟大的悲剧》一文中的奥茨同本文的刘连满一样,因故不能同队友一起继续行进。请将对二人的描写,进行比较阅读,体会两个不同时期不同环境中的人物,讨论,交流:

1. 两人终止同队友一同行进是出于个人目的吗?

【交流点拨】是因为身体的原因不允许继续行进,不是因为个人荣辱,是为了整个集体的存亡和荣誉考虑作出的决定。

2. 作出终止前进的决定时,两人的想法是一样的吗?

【交流点拨】不一样。

3. 奥茨留给队友最终的话是“我要到外边去走走,可能要多呆一些时候”,刘连满留给队

友的是足足用了半个小时才艰难写成的71个字的遗书,请仔细默读体会,你能从中感受到什么?

【交流点拨】刘连满同志在“渴望活着”,“有机会活着”的情况下却“放弃活着”,其中体出了崇高的献身精神和强烈的集体主义精神。

4. 你怎么看待探险活动中他们二人这种中途退出的行为?

【交流点拨】这不是逃避的行为,这是为实现集体的目标而勇于自我牺牲的行为。他们没有站在荣誉的光环下面,但仍然是英雄,这反映了探险活动中一种极为可贵的精神——为了集体而团结合作、甘于牺牲的精神。许多探险活动的成功,正是有无数这样的幕后英雄的无私奉献,中国登山队登顶成功同样得益于此。

七嘴八舌话探险:对于探险,人们众说纷纭,你对探险有什么看法呢?

【交流点拨】①别因为山难而丧失山鹰的精神 :我们不能因为这次事故的发生,就把山鹰社存在的必要性完全抹杀,更不能把他们挑战自然、挑战自我的行动归结为无谓的青春冲动,如果我们因噎废食,那么,我们不但失去了几个优秀的孩子,我们还会失去冒险的勇气、探索的精神和征服的渴望。我们不能失去这些精神财富,就像我们不能失去那些雏鹰一样。 ——蔡方华,《北京青年报》评论员

②珍惜生命。现在在年轻人当中比较流行户外运动、探险,越来越多的人喜欢这么做,觉得是一种时尚,觉得很刺激,或者是对自己人生价值的一种承认。但我希望他们在这个过程中能够更加重视生命,爱惜生命,能够时时刻刻注意到这一点,否则会让你的亲人感到难过。 ——王新宇,中央电视台记者 ③要懂得知难而退 。人们往往把登上某某峰顶之类的具体目标看得过分重要,当成了探险的目的本身,于是就和自己过不去了,在制定目标时但求危险最大化,在实现不了目标时也不肯知难而退。探险的最高目的是提高生命的质量,其前提是要保存生命,因此,对于可预测的危险理应防备,以避免一切不必要的牺牲。 ——周国平,著名作家 ④登山要尽量避免危险。登山本来就是危险系数很大的一项活动,任何看似细小的疏忽或错误,都可能酿成悲剧。 热爱登山的人,一定都曾思考过危险甚至死亡的问题。可是,真正的登山者,绝不是轻率对待自己生命的人,相反,他们会尽一切可能,避免危险发生的可能。 ——次洛,国家登山队教练


相关内容

  • [登上地球之巅]课内语段阅读答案
  • 登上地球之巅 五.整体感悟课文后回答 1.在登顶过程中,登山队员要克服的困难有哪些?他们是靠什么来克服这些困难的? 2.本文选材详略得当,文中详写了哪两个典型事例?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3.课文中有不少自然景物描写,它们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4.刘连满最终没有登上主峰,可文中反倒写他的文字最多,你认为 ...

  • 登上地球之巅导学案及答案
  • 23.<登上地球之巅>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速读课文,复述故事,提高概括能力. 2.过程与方法:学习叙事详略得当,选材典型 以及抓住景物特点来描写的写作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探险队员表现出来的团队合作精神与崇高奉献精神.激发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培养开拓创新精神 ...

  • 飞向月球阅读答案
  • 阅读选文,回答文后问题. 飞向月球 早在1883年,俄国航天时代的先驱者齐尔科夫斯基就曾断言:地球是人类的摇篮,但人类不会永远生活在摇篮里.1961年5月,即在加加林首次太空飞行后的第二个月,肯尼迪在美国国会宣布,将在60年代末将人类送上月球,发誓要在登月方面超过前苏联,这项计划以"阿波罗 ...

  • 金字塔思维
  • "千古之谜终于解开了!"站在H星一座金字塔下,何楠・扬博士脱口而出.在这个只有他一个生命体的寂静星球上,此刻他能听到自己心脏兴奋急促的"咚咚"跳动声. 地球上早有H星生命与文明的记载.但是在X世纪后,无论是远望观测还是发射飞行器实地考察,均找不到H星的生命与现 ...

  • 鄂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试题及答案
  • 六年级科学下册试题期末答案 一.填空题 1. 古代生物遗体.遗物或遗迹埋藏在地下变成了跟(石头)一样的东西,这些东 西就是(化石). 2.1859年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出版了震动世界的<物种起源>一书,全面 提出了生物进化学说. 3. ( 月球)是离我们最近的天体,平均距离地球38.4 ...

  • 鄂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试题及答案 (1)
  • 六年级科学下册试题(一)答案 一.填空题 1. 古代生物遗体.遗物或遗迹埋藏在地下变成了跟(石头)一样的东西,这些东 西就是(化石). 2.1859年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出版了震动世界的<物种起源>一书,全面 提出了生物进化学说. 3. ( 月球)是离我们最近的天体,平均距离地球38. ...

  • [精品]登上地球之巅教学反思
  • 登上地球之巅教学反思一: 早上上课的时候讲到了攀登地球之巅的时候,给学生一个问题:看看本文那些内容打动了你? 昨天我已经布置了这道课前预习,但学生完成的都不怎么样,大部分学生都是说从文章里看出了文章里的人物具有怎么样的品质,或者很空洞地说很感动很佩服云云,我的批语是,这些事情和你有什么关系呢?我认为 ...

  • [在太空中理家]同步阅读练习题目(附答案)
  • 一.基础知识1.读准下列黑体字的音(1).吮吸( )(2).拖拽( ) (3).铠甲( )(4).灼烧( ) (5).臀部( )(6).萎缩( )(7).着陆( ) (8).动脉( )(9)脉脉含情( )(10).沮丧( )(11).瞥见( )(12).搓澡( ) (13).牙龈( )(14).胡茬 ...

  • 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知识点复习
  • 第一单元 1. 水滴里的生物有鼓藻.草履虫.水藻.钓钟虫.轮虫等 2. 显微镜的结构有:目镜.镜筒.物镜.镜臂.载物台.镜座.通光孔.反光镜等 3. 荷兰人列文虎克发现了微生物 4. 微生物分布在空气中.水中.泥土里.动植物的体内和体表 5. 微生物的种类:细菌.霉.病毒 6. 常见的微生物:变形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