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社会科学管理体制对学术期刊发展的双重影响

作者:蒋万胜

出版发行研究 2009年12期

  社会科学管理体制与学术期刊发展之间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二者之间相互依存、共生共荣。社会科学管理体制决定着社会科学研究的工作方向,对于社会科学工作者的研究结果——科研论文具有重大的影响,而这会直接影响到学术期刊所面对的学术环境。社会科学管理体制作为影响科学研究工作的重要制度,对于社会科学工作者的学术活动具有全面性的影响,也深刻影响着学术期刊的生存和发展。

  一、我国现行社会科学管理体制的特点

  我国现行社会科学管理体制是在原来以行政命令为特征的计划体制基础上逐渐演化而来的,具有以下特点:(1)注重客观性标准。为了克服原来职称评审中人为因素的影响,现在的社会科学管理体制中,特别重视客观性成果,例如各种课题、公开发表的论文。(2)注重科研成果数量。在衡量科研水平高低时,注重考查完成和承担的各种课题的数量,在各种级别学术期刊上发表的学术论文的数量。衡量学术成果质量的高低主要标准为:纵向课题是课题的设置单位的行政级别,横向课题是资助金额多少;学术论文要视刊发的刊物、出版社级别的高低。(3)强调物质性激励。为了调动科研人员从事科学研究的积极性,很多科研单位对那些高水平的科研项目和学术论文都制定了详细的奖励政策,有的高校对发表在某些刊物(认定为权威的刊物)上的文章给予1万~2万元的奖励。[1]这种社会科学管理体制对于我国的社会科学研究产生了很大影响。虽然其弊端已日益被大家意识到,有的高校已在引进更能评价科研人员科研能力和科研成果数量的同行专家评审制,但从全国来看,总的情况还没有改变。要改变这种状态,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二、对学术期刊发展影响的双重性

  我国社会科学管理体制对社会科学研究产生了重大影响。通过目前重视量化考核的方式,我国科学研究产出的论文数量较以前有了很大提高,质量也有了很大提升。但与此同时,过分重视客观性的量化标准,也使得普遍的浮躁情绪在科学研究方面出现。在我国的社会科学研究方面,可以说现在呈现的状态是一种全民搞科研的状态,忽视了科学研究是一种要求进行长期的投入(时间、精力和金钱)、具有风险性的工作。对于结果特别是短期结果的过分看重,导致了我国目前科研论文产出数量与质量相比的巨大反差。我国科学研究论文的总体状况是每年产出(发表)的科研论文数量巨大,但具有高影响力的论文不多。“在目前初步认定的人文社科学术期刊2700种中,竟有约500种学术期刊在7年中没有被引用一次(大多为专科、一般高校的学报、兼有学术性与工作指导性的期刊等)。”[2]这种状况对学术期刊的发展也造成了双重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大大改善了学术期刊编辑部稿源稀缺的状态,办刊质量得到一定提高。但另一方面,对学术期刊发展也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一是学术期刊不堪论文质量评价者角色。这种情况出现的重要原因,就是社会科学管理体制的评价标准存在着重视量化的倾向,将学术刊物划分为权威、核心、重要和一般几类。这种将科研论文的质量标准完全交给学术刊物的做法,使得学术期刊编辑部面临的压力骤然增大。让期刊编辑部来决定学术论文的质量高低实在是勉为其难了。二是造成职称高低与发表难度二者之间的悖论。现在的学术刊物为了提高己刊知名度,争取跻身权威、核心刊物之列,竞相发表名人、拥有高职称作者的文章,造成了科研领域的马太效应。拥有教授职称的教师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更容易一些,但是他们已经没有了发论文的强大压力,因而产出的论文数量相对要少些。恰恰是那些普通学生或者年轻教师面临着更大的压力,他们要想在核心期刊上发表文章必须下一定苦功,但论文刊出的几率却很小。由于核心期刊的数量更少,青年教师特别是博士和硕士研究生要想顺利毕业,使自己的学术论文在各个高校认可的刊物上及时发表出来,所面临的压力就可想而知。职称的高低与发表文章的难易形成了一种特殊悖论现象。这种情况不利于科研队伍的发展,同时导致了学术期刊在用稿上的形式化倾向。三是导致一些刊物的拜金主义倾向。学术期刊的发展一般不以营利为目的,我国大部分的学术期刊都是靠国家拨款或其他机构的经费支持来运营的。大量的科研论文急需要刊发导致有些学术期刊偏离了推动学术研究发展的公益性目的,而开始去追求经济利益,放弃了一些应当坚持的原则,减少了学术责任感。

  三、对学术期刊发展负面影响的消除

  为了增强我国社会科学在原创性成果方面的能力,改善我国学术期刊的发展环境,我们必须改变以外在的、简单量化为导向的管理思路,对我国的社会科学管理体制进行改革。在实际操作中,量化文科的科研成果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术论文数量的大幅度增长,一度出现了学术理论界表面的繁荣。但是这仅是论文数量上的增多,并不一定意味着学术水平的真正提高。同时学术论文的量化在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了一些研究者为了盲目追求数量,不能也没有内在动力认真进行科研活动,造成学术研究日渐急躁。高校科研管理体制的问题是造成目前急功近利学风的主要因素。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完善,高校也应该积极应对,不断改革学校的管理体制,以求得在社会中良性影响的扩大。“在自然科学管理体制方面,经过改革,已比较健全,相对来说,社会科学管理体制属于上层建筑体系,尚不健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科学功能作用的发挥。建立一个比较完善的社会科学管理体制,促进社会科学更好地为经济建设服务,是一项紧迫的任务。”[3]要消除社会科学管理体制对学术期刊发展的负面影响,既需要完善我国的社会科学管理体制,也要加强学术期刊从业者的责任意识。可以进一步具体化为以下三个方面:

  1.要注重社会科学管理体制的导向作用。只有科研工作具有累积性、原创性,才能为学术期刊提供高质量的论文。不能一味地将发表论文数量作为评价一个人学术能力的标准,而应只把它当作研究人员科研能力考核评估的一部分。我们要允许研究者在一定的时间内进行专心研究,潜心于学术的积累,在感兴趣的专业领域进行深入研究,撰写高水平的文章。学术研究是一种不同于简单体力劳动的劳动类型,一个优秀的研究者不可能像工业生产那样在短期内批量生产出高质量的论文,批量生产出来的论文必定是肤浅的、模式化的。科学研究要鼓励个性发展,进行原创性、开拓性的研究。高校应该用各种形式激发研究生的科研积极性,使他们对科研产生浓厚的兴趣,从研究中得到愉悦,让兴趣成为青年人从事科学研究的持久推动力,培养他们献身学术的精神。

  2.改革科研能力评价体制,减少学术期刊办刊中遇到的非学术压力。在评价学术成果质量时,我们应该注重对其学术质量的评价,而不应仅仅拘泥于其刊发刊物的级别。现在有些高校采取的同行专家匿名评审制就是一个很好的尝试。

  3.学术期刊从业者要增强责任意识。学术期刊作为使科研成果从私人状态向公共状态转化的媒介,对整个社会科学研究具有重大影响。“哲学社会科学类学术期刊在学术交流、知识交融中所获得的收益是毋庸置疑的,而且至少可以再生出两种比较明显的社会成效:其一,增加了知识和学术含量;其二,传播和催生了新的知识、思想、理念。这些知识、思想、理念对于社会经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绝非可有可无,对社会进步的推动、促进作用毋庸赘言。”[4]学术期刊的从业者一定要坚持公共利益第一,努力把好学术论文的质量关,使那些优秀的成果在社会上流行,启发人们的智识,涵养社会的人文精神。期刊从业人员要清醒认识我国现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的现状,从大量的来稿中选取高质量的稿件进行刊发,做一个合格的期刊从业者。

  我们要清醒认识我国社会科学管理体制对学术期刊发展带来的双重影响,抓住它对学术期刊发展创造的有利条件,同时采取各种措施尽力消除其对学术期刊发展造成的负面影响,努力为我国社会科学研究创造良好的制度条件和社会氛围。2004年颁行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根据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总目标,明确提出了“建立和完善哲学社会科学评价和激励机制”的任务。有关教育和科研管理部门应从贯彻落实意见精神的高度,重视学术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的建设,以完善的学术体制和机制,推进新时期人文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为我国社会发展创造出所需要的人文精神和价值观念。

作者介绍:蒋万胜,陕西师范大学新闻出版科学研究所

作者:蒋万胜

出版发行研究 2009年12期

  社会科学管理体制与学术期刊发展之间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二者之间相互依存、共生共荣。社会科学管理体制决定着社会科学研究的工作方向,对于社会科学工作者的研究结果——科研论文具有重大的影响,而这会直接影响到学术期刊所面对的学术环境。社会科学管理体制作为影响科学研究工作的重要制度,对于社会科学工作者的学术活动具有全面性的影响,也深刻影响着学术期刊的生存和发展。

  一、我国现行社会科学管理体制的特点

  我国现行社会科学管理体制是在原来以行政命令为特征的计划体制基础上逐渐演化而来的,具有以下特点:(1)注重客观性标准。为了克服原来职称评审中人为因素的影响,现在的社会科学管理体制中,特别重视客观性成果,例如各种课题、公开发表的论文。(2)注重科研成果数量。在衡量科研水平高低时,注重考查完成和承担的各种课题的数量,在各种级别学术期刊上发表的学术论文的数量。衡量学术成果质量的高低主要标准为:纵向课题是课题的设置单位的行政级别,横向课题是资助金额多少;学术论文要视刊发的刊物、出版社级别的高低。(3)强调物质性激励。为了调动科研人员从事科学研究的积极性,很多科研单位对那些高水平的科研项目和学术论文都制定了详细的奖励政策,有的高校对发表在某些刊物(认定为权威的刊物)上的文章给予1万~2万元的奖励。[1]这种社会科学管理体制对于我国的社会科学研究产生了很大影响。虽然其弊端已日益被大家意识到,有的高校已在引进更能评价科研人员科研能力和科研成果数量的同行专家评审制,但从全国来看,总的情况还没有改变。要改变这种状态,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二、对学术期刊发展影响的双重性

  我国社会科学管理体制对社会科学研究产生了重大影响。通过目前重视量化考核的方式,我国科学研究产出的论文数量较以前有了很大提高,质量也有了很大提升。但与此同时,过分重视客观性的量化标准,也使得普遍的浮躁情绪在科学研究方面出现。在我国的社会科学研究方面,可以说现在呈现的状态是一种全民搞科研的状态,忽视了科学研究是一种要求进行长期的投入(时间、精力和金钱)、具有风险性的工作。对于结果特别是短期结果的过分看重,导致了我国目前科研论文产出数量与质量相比的巨大反差。我国科学研究论文的总体状况是每年产出(发表)的科研论文数量巨大,但具有高影响力的论文不多。“在目前初步认定的人文社科学术期刊2700种中,竟有约500种学术期刊在7年中没有被引用一次(大多为专科、一般高校的学报、兼有学术性与工作指导性的期刊等)。”[2]这种状况对学术期刊的发展也造成了双重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大大改善了学术期刊编辑部稿源稀缺的状态,办刊质量得到一定提高。但另一方面,对学术期刊发展也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一是学术期刊不堪论文质量评价者角色。这种情况出现的重要原因,就是社会科学管理体制的评价标准存在着重视量化的倾向,将学术刊物划分为权威、核心、重要和一般几类。这种将科研论文的质量标准完全交给学术刊物的做法,使得学术期刊编辑部面临的压力骤然增大。让期刊编辑部来决定学术论文的质量高低实在是勉为其难了。二是造成职称高低与发表难度二者之间的悖论。现在的学术刊物为了提高己刊知名度,争取跻身权威、核心刊物之列,竞相发表名人、拥有高职称作者的文章,造成了科研领域的马太效应。拥有教授职称的教师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更容易一些,但是他们已经没有了发论文的强大压力,因而产出的论文数量相对要少些。恰恰是那些普通学生或者年轻教师面临着更大的压力,他们要想在核心期刊上发表文章必须下一定苦功,但论文刊出的几率却很小。由于核心期刊的数量更少,青年教师特别是博士和硕士研究生要想顺利毕业,使自己的学术论文在各个高校认可的刊物上及时发表出来,所面临的压力就可想而知。职称的高低与发表文章的难易形成了一种特殊悖论现象。这种情况不利于科研队伍的发展,同时导致了学术期刊在用稿上的形式化倾向。三是导致一些刊物的拜金主义倾向。学术期刊的发展一般不以营利为目的,我国大部分的学术期刊都是靠国家拨款或其他机构的经费支持来运营的。大量的科研论文急需要刊发导致有些学术期刊偏离了推动学术研究发展的公益性目的,而开始去追求经济利益,放弃了一些应当坚持的原则,减少了学术责任感。

  三、对学术期刊发展负面影响的消除

  为了增强我国社会科学在原创性成果方面的能力,改善我国学术期刊的发展环境,我们必须改变以外在的、简单量化为导向的管理思路,对我国的社会科学管理体制进行改革。在实际操作中,量化文科的科研成果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术论文数量的大幅度增长,一度出现了学术理论界表面的繁荣。但是这仅是论文数量上的增多,并不一定意味着学术水平的真正提高。同时学术论文的量化在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了一些研究者为了盲目追求数量,不能也没有内在动力认真进行科研活动,造成学术研究日渐急躁。高校科研管理体制的问题是造成目前急功近利学风的主要因素。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完善,高校也应该积极应对,不断改革学校的管理体制,以求得在社会中良性影响的扩大。“在自然科学管理体制方面,经过改革,已比较健全,相对来说,社会科学管理体制属于上层建筑体系,尚不健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科学功能作用的发挥。建立一个比较完善的社会科学管理体制,促进社会科学更好地为经济建设服务,是一项紧迫的任务。”[3]要消除社会科学管理体制对学术期刊发展的负面影响,既需要完善我国的社会科学管理体制,也要加强学术期刊从业者的责任意识。可以进一步具体化为以下三个方面:

  1.要注重社会科学管理体制的导向作用。只有科研工作具有累积性、原创性,才能为学术期刊提供高质量的论文。不能一味地将发表论文数量作为评价一个人学术能力的标准,而应只把它当作研究人员科研能力考核评估的一部分。我们要允许研究者在一定的时间内进行专心研究,潜心于学术的积累,在感兴趣的专业领域进行深入研究,撰写高水平的文章。学术研究是一种不同于简单体力劳动的劳动类型,一个优秀的研究者不可能像工业生产那样在短期内批量生产出高质量的论文,批量生产出来的论文必定是肤浅的、模式化的。科学研究要鼓励个性发展,进行原创性、开拓性的研究。高校应该用各种形式激发研究生的科研积极性,使他们对科研产生浓厚的兴趣,从研究中得到愉悦,让兴趣成为青年人从事科学研究的持久推动力,培养他们献身学术的精神。

  2.改革科研能力评价体制,减少学术期刊办刊中遇到的非学术压力。在评价学术成果质量时,我们应该注重对其学术质量的评价,而不应仅仅拘泥于其刊发刊物的级别。现在有些高校采取的同行专家匿名评审制就是一个很好的尝试。

  3.学术期刊从业者要增强责任意识。学术期刊作为使科研成果从私人状态向公共状态转化的媒介,对整个社会科学研究具有重大影响。“哲学社会科学类学术期刊在学术交流、知识交融中所获得的收益是毋庸置疑的,而且至少可以再生出两种比较明显的社会成效:其一,增加了知识和学术含量;其二,传播和催生了新的知识、思想、理念。这些知识、思想、理念对于社会经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绝非可有可无,对社会进步的推动、促进作用毋庸赘言。”[4]学术期刊的从业者一定要坚持公共利益第一,努力把好学术论文的质量关,使那些优秀的成果在社会上流行,启发人们的智识,涵养社会的人文精神。期刊从业人员要清醒认识我国现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的现状,从大量的来稿中选取高质量的稿件进行刊发,做一个合格的期刊从业者。

  我们要清醒认识我国社会科学管理体制对学术期刊发展带来的双重影响,抓住它对学术期刊发展创造的有利条件,同时采取各种措施尽力消除其对学术期刊发展造成的负面影响,努力为我国社会科学研究创造良好的制度条件和社会氛围。2004年颁行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根据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总目标,明确提出了“建立和完善哲学社会科学评价和激励机制”的任务。有关教育和科研管理部门应从贯彻落实意见精神的高度,重视学术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的建设,以完善的学术体制和机制,推进新时期人文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为我国社会发展创造出所需要的人文精神和价值观念。

作者介绍:蒋万胜,陕西师范大学新闻出版科学研究所


相关内容

  • 社会分层对社会和谐的双重影响
  • 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第2期 社会分层对社会和谐的双重影响 蒋俊明 (江苏大学人文和社会科学学院,江苏镇江,212013) 摘要:社会分层所形成的社会结构张力能激发社会活力,加快社会流动,优化社会结构,增强社会一体化,对社会和谐形成积极影响作用.但分化的各阶层地位角色分配差别所形成的不同利益现状 ...

  • 我国社会组织监管问题研究综述
  • 现代商贸工业 第19卷第12期 Modern Business Trade Industry 2007年12月 我国社会组织监管问题研究综述 刘昱伶 文海霞 李向渊 (四川大学, 四川成都610065) 摘 要:从系统的角度对我国有关非营利组织监管问题的研究进行梳理, 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分别 ...

  • 从阶级斗争到人民共和
  • 作者:王浦劬 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 2009年04期 中图分类号:1D03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919(2009)01-0091-09 政治学是研究社会政治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学问,是现代社会科学的重要基础学科. 在我国,现代意义上的政治学始兴于北京大学的前身--京师大学堂.据 ...

  • 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在中国的旅行
  • 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在中国的¨旅行" 陈 橙 [摘要] 赛义德的"旅行理论"阐述了理论运动进程中被借用.接受和改造的历史脉络. 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发轫于西方的政治与文化环境,通过其著作的引进与翻译开始在中国的理论旅行,并经历了理论的接纳与研究.驳难与本土化.挖掘与运用等一系列过程. ...

  • 14--新闻改革30年:三次学术讨论引发三次思想解放
  • 在新闻改革的30年中,中国新闻界有过三次学术大讨论.这三次大讨论并非由领导机构有 意识地组织,而是自发的,是在新闻改革的探索中.在新闻的实践中因遇到难以逾越的思想障碍 而必然产生的.三次大讨论,都是新旧思想的激烈碰撞,在思想的碰撞中迸发出一系列的创新理 论,从而带来观念的革新,推动实践的发展,促进新 ...

  • 中国宪法中公民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之解读
  • 法学杂志・2008年第3期 膏-簇二u|¨法.蠢j 中国宪法中公民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之解读 AnalysisAbout CiVilian§斑曲t&Obl远ation To Educ撕on InChina§Constitution 吴鹏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北京100872) 内容提要: ...

  • 中国科技期刊应注重质的飞跃|期刊大全|中国期刊在线
  • 目前中国共有科技期刊近5000种,从数量上看,仅次于美国,是世界排名第二的科技期刊大国.然而,从质量上看,我国科技期刊的国际影响力却普遍不足. 当我们以"神九"."蛟龙号"."神威蓝光"等成果在全球科技版图上迅速崛起时,同样需要办出如英国& ...

  • 统计学一级学科建设中的若干问题 - 作者简介:
  • 统计学一级学科建设中的若干问题 李宝瑜 作者简介: 李宝瑜,男,出生于1956年,山西财经大学教授,中国统计学会常务理事,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多年从事国民经济核算领域的教学和学术研究. 通信地址:太原市坞城路696号,邮编:030006,电话:0351-7666165,电子信箱: 摘要:统计 ...

  • 全球化与中国现代化的社会转型_王雅林
  • 2003年3月第22卷第2期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JournalofChinaYouthCollegeforPoliticalSciencesMar.,2003 Vo1.22 No.2 全球化与中国现代化的社会转型 王雅林 (哈尔滨工业大学人文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06) 摘 要:中国现代化的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