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瑾老师的故事(14):道德文章声名远扬

集中华传统文化之大成的南先生,其道德文章,名满天下,引起各国人士瞩目。美、英、法、德、日、韩、加拿大、比利时、菲律宾、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一些名牌大学的专家、学者和男女学生,仰慕中国文化,崇敬南师的人品学问,纷纷登门拜访、学习。南先生总是以诚、以礼相待,倾心传授,不讲求代价,更不要求回报,因而不少从南师学习或交往的西方人士,受中国文化薰陶,逐渐进入东方文化的人生境界,与南师有若家人父子。

一位德国来的学生学成归国时,更向南师行中国的跪拜大礼辞行,起来时仍泪眼婆娑,依依不舍。加拿大学子文颢儒从师先生门下,不到一年,竟比不少中国人还中国化,他谦恭有礼,敬业乐群,好学不倦,文质彬彬,堪称西方儒者,受中国孝道影响,求学期间他还设法将寡母接到台湾观光。学成归国后,文颢儒出任加国文化部专员,公余之暇,将《论语别裁》译为法文,以广教化。委内瑞拉学者达易理擅长禅意书画,对易学兴趣尤深,他专程来台从师研习易经,经先生亲炙及严格考试后,获先生亲自签署之适任海外易学教授证书一纸。达易理欣然返国,执教于委内瑞拉国立大学,专任中国周易课程。

出身纽约时报名记者的美国禅宗巨子卡普勒,法号大心净圆,其弟子遍及五大洲,为寻禅宗之根,卡普勒率弟子贝克先生及般森女士特来参访禅宗大德南怀瑾教授。两夕彻夜长谈,卡氏心悦诚服,受益良多,临行紧紧拥抱南师,激动地一再说“我不能不再来”。回国后,卡普勒极口称赞南师是一位现代难得的开悟者,一位了不起的当代禅宗大师,并常介绍他在欧美等地的禅门弟子,不断到南师处访谈求教。

以一部《中国科技文明史》而闻名于世的英国学者李约瑟博士对道家学术极为推崇,在写这部巨着时,曾专程赴台访求有关道家学术方面的学识和资料。陈立夫先生陪同他来南怀瑾教授处访谈,相见之下,晤谈甚欢,谈了三个多小时仍兴致盎然,庆幸自己如入宝山,迭获宝藏,终不虚此万里迢迢之行。

1985年盛夏时节,南先生应邀乘上赴美班机,抵达华盛顿,成立了“东西学院”,致力于东西方文化沟通,弘扬中华固有之学术凡三载。旅美期间,几乎每天都有不少客人来访,其中有美国人、英国人、法国人、德国人、亦有日本人、埃及人和美藉华人、旅美侨胞……多数为学者、教授,也有将军、议员、政要及工商钜子,他们不但来请教中国文化和佛学方面的知识,话题亦时常涉及经济、哲学、宗教及国际关系等等,来时虔诚、尊敬,走时喜悦、满足,倾心于先生的学识、修养和无穷的魅力。

来看南先生的还有一些小职员,小餐馆的老板、做临时工的黑人等等,南师与他们欢坐一堂,妙语迭出,笑声不断,他们说:“听老师讲话真开心,我们在听笑话中便懂得了许多道理。”

春风化雨,百草沾恩,南师教化凡五十余载,其著作惠及当世,亦将泽被后人,有幸衔法乳之惠者,又岂可以数量计?

1986年11月14日,台北《中央日报》有一则新闻称,澎湖马公市有一对男女青年,男的叫张建胜,女的叫陈淑子,他们以骑马迎亲,按古礼仪式举行婚礼。当双方互赠信物时,新郎以《论语别裁》赠予新娘,新娘则以《孟子旁通》回赠。两书均为南先生着述,先生于台湾青年之影响,由此可见一斑。难怪台北一家刊物将南先生赫然列入在台湾最且影响力的十位人物排行榜。

集中华传统文化之大成的南先生,其道德文章,名满天下,引起各国人士瞩目。美、英、法、德、日、韩、加拿大、比利时、菲律宾、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一些名牌大学的专家、学者和男女学生,仰慕中国文化,崇敬南师的人品学问,纷纷登门拜访、学习。南先生总是以诚、以礼相待,倾心传授,不讲求代价,更不要求回报,因而不少从南师学习或交往的西方人士,受中国文化薰陶,逐渐进入东方文化的人生境界,与南师有若家人父子。

一位德国来的学生学成归国时,更向南师行中国的跪拜大礼辞行,起来时仍泪眼婆娑,依依不舍。加拿大学子文颢儒从师先生门下,不到一年,竟比不少中国人还中国化,他谦恭有礼,敬业乐群,好学不倦,文质彬彬,堪称西方儒者,受中国孝道影响,求学期间他还设法将寡母接到台湾观光。学成归国后,文颢儒出任加国文化部专员,公余之暇,将《论语别裁》译为法文,以广教化。委内瑞拉学者达易理擅长禅意书画,对易学兴趣尤深,他专程来台从师研习易经,经先生亲炙及严格考试后,获先生亲自签署之适任海外易学教授证书一纸。达易理欣然返国,执教于委内瑞拉国立大学,专任中国周易课程。

出身纽约时报名记者的美国禅宗巨子卡普勒,法号大心净圆,其弟子遍及五大洲,为寻禅宗之根,卡普勒率弟子贝克先生及般森女士特来参访禅宗大德南怀瑾教授。两夕彻夜长谈,卡氏心悦诚服,受益良多,临行紧紧拥抱南师,激动地一再说“我不能不再来”。回国后,卡普勒极口称赞南师是一位现代难得的开悟者,一位了不起的当代禅宗大师,并常介绍他在欧美等地的禅门弟子,不断到南师处访谈求教。

以一部《中国科技文明史》而闻名于世的英国学者李约瑟博士对道家学术极为推崇,在写这部巨着时,曾专程赴台访求有关道家学术方面的学识和资料。陈立夫先生陪同他来南怀瑾教授处访谈,相见之下,晤谈甚欢,谈了三个多小时仍兴致盎然,庆幸自己如入宝山,迭获宝藏,终不虚此万里迢迢之行。

1985年盛夏时节,南先生应邀乘上赴美班机,抵达华盛顿,成立了“东西学院”,致力于东西方文化沟通,弘扬中华固有之学术凡三载。旅美期间,几乎每天都有不少客人来访,其中有美国人、英国人、法国人、德国人、亦有日本人、埃及人和美藉华人、旅美侨胞……多数为学者、教授,也有将军、议员、政要及工商钜子,他们不但来请教中国文化和佛学方面的知识,话题亦时常涉及经济、哲学、宗教及国际关系等等,来时虔诚、尊敬,走时喜悦、满足,倾心于先生的学识、修养和无穷的魅力。

来看南先生的还有一些小职员,小餐馆的老板、做临时工的黑人等等,南师与他们欢坐一堂,妙语迭出,笑声不断,他们说:“听老师讲话真开心,我们在听笑话中便懂得了许多道理。”

春风化雨,百草沾恩,南师教化凡五十余载,其著作惠及当世,亦将泽被后人,有幸衔法乳之惠者,又岂可以数量计?

1986年11月14日,台北《中央日报》有一则新闻称,澎湖马公市有一对男女青年,男的叫张建胜,女的叫陈淑子,他们以骑马迎亲,按古礼仪式举行婚礼。当双方互赠信物时,新郎以《论语别裁》赠予新娘,新娘则以《孟子旁通》回赠。两书均为南先生着述,先生于台湾青年之影响,由此可见一斑。难怪台北一家刊物将南先生赫然列入在台湾最且影响力的十位人物排行榜。


相关内容

  • 虞世南蝉教案
  • 篇一:蝉公开课教案 <蝉>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文章并掌握文章基本内容. 2.学习由一个具体细小的物引出抽象深刻的哲理(以小见大托物言志)及先抑后扬的写作方法. 3.体悟生命的意义,以积极.认真的态度对待生命. 教学重点: 感受作品语言柔美.细腻的风格,学习文章以小见大托 ...

  • 2015高一年级十月模拟考试
  • 2015高一年级十月模拟考试 语文试题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漫话中国历史上的改革 在讨论作为历史事件的改革之前,有必要先梳理一下"改革"的含义.此词首见于<后汉书>之<梁统传>和& ...

  • 六年级语文第三单元
  • 9.小草和大树 1.<小草和大树>课文讲述了出生于贫困家庭的夏洛蒂·勃朗特在沉重的生活压力下,坚持学习,尝试写作.当她满怀希望得到大诗人指点时,却遭到了巨大的打击.但她没有失去信心,而是从羞惭与痛苦中昂起头来,与两个妹妹一起发奋努力,改变方向,继续写作,三姐妹终于脱颖而出,成为震动英国乃 ...

  • 王国平:我在南怀瑾身边的所见所闻
  • 内容摘要:让中华文化深入到每个人的血脉里记者:南怀瑾一生著述甚丰,其中<中国文化泛言>是南先生一部重要文作,根据您对南怀瑾文化人生的亲历观察,您觉得南怀瑾晚年选择在江南坚守重续文化之根的意义何在?记者:作为四川年轻一代的诗人作家和文化学者,您同时亲历了都江堰当代文化事件的发展变革,南怀瑾 ...

  • 陶渊明集阅读答案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 陶渊明 君讳嘉,字万年,江夏鄂人也.君少失父,奉母.二弟居.娶大司马长沙桓公陶侃第十女,闺门孝友,人无能间,乡闾称之.冲默①有远量②,弱冠,俦类咸敬之.同郡郭逊,以清操知名,时在君右,常叹君温雅平旷,自以为不及.逊从弟立,亦有才志,与君同时齐 ...

  • 君子见善则迁_裘沛然先生拜访南怀瑾先生的故事
  • 君子见善则迁 --裘沛然先生拜访南怀瑾先生的故事 张耀伟 关键词:裘沛然:南怀瑾:医学大师:国学大师 中图分类号:R-092 文献标志码:E 文章编号:1673-6281(2011)03-0037-02 学贯东西,出入五千年的国学大师:一位是悬壶济世,深谙中国文化的国医大师,都是当今诞登道岸的巨贤大 ...

  • 王学信:我与恩师南怀瑾先生的情谊
  • 时间:2013-01-30 12:59:25  来源:  作者: 作者: 王学信 2012年9月下旬,笔者突感内心烦躁不安,有几个夜晚虽勉强入眠,仍难安寝.每至凌晨,一夕数惊,终难再睡,遂挨至东方破晓.然心有疑惑,不知究为何故. 9月30日正值中秋佳节,心思恍惚中,我前往宣南看望九旬老母.见老母精神 ...

  • 士不可以不弘毅君子以自强不息
  • 士不可以不弘毅 君子以自强不息 □ 薛百成 君子说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语出<周易>之乾卦象传.六十四卦中独乾卦更名为健,唐李鼎祚<周易集解>引北周何妥的解释:"天体不健,能行之德健也.犹如地体不顺,承弱之势顺也.所以乾卦独变名为健者.& ...

  • 读史的境界
  • 最近有件令人实在看不下去的事,身边竟有那么多人在看<宫锁心玉>这部毫无逻辑的的宫廷剧.难道真是麦小兜说 的"烂片心理",弗洛伊德老师说过的自虐倾向--"假如人生活在一种无力改变的痛苦之中,就会转而爱上这种痛苦,把它视为一种快乐,以让自己好过一些.把 痛苦视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