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淡的境界(节选)]阅读

平淡的境界  (节选)                      周国平

  要写好散文,不能光靠精神涵养,文字上的功夫也是缺不了的。   散文最讲究味。一个人写散文,是因为他品尝到了某种人生滋味,想把它说出来。散文无论叙事、抒情、议论,或记游、写景、咏物,目的都是说出这个味来。说不出一个味,就不配叫散文。譬如说,游记写得无味,就只好算导游指南。再也没有比无味的散文和有学问的诗更让我厌烦的了。  平淡而要有味,这就难了。酸甜麻辣,靠的是作料。平淡之为味,是以原味取胜,前提是东西本身要好。林语堂有一妙比:只有鲜鱼才可清蒸。袁中郎云:"凡物酿之得甘,炙之得苦,唯淡也不可造,不可造,是文之真性灵也。"平淡是真性灵的流露,是本色的自然呈现, 不能刻意求得。庸僧谈禅,与平淡沾不上边儿。  说到这里,似乎说的都是内容问题,其实,文字功夫的道理已经蕴含在其中了。  如何做到文字平淡有味呢?   第一,家无鲜鱼,就不要宴客。心中无真感受,就不要作文。不要无病呻吟,不要附庸风雅 ,不要敷衍文债,不要没话找话。尊重文字,不用文字骗人骗己,乃是学好文字功夫的第一 步。   第二,有了鲜鱼,就得讲究烹调了,目标只有一个,即保持原味。但怎样才能保持原味,却是说不清的,要说也只能从反面来说,就是千万不要用不必要的作料损坏了原味。作文也是如此。林语堂说行文要"来得轻松自然,发自天籁,宛如天地间本有此一句话,只是被你说 出而已"。话说得极漂亮,可惜做起来只有会心者知道,硬学是学不来的。我们能做到的是谨防自然的反面,即不要做作,不要着意雕琢,不要堆积辞藻,不要故弄玄虚,不要故作高 深,等等,由此也许可以逐渐接近一种自然的文风了。爱护文字,保持语言在日常生活中的 天然健康,不让它被印刷物上的流行疾患侵染和扭曲,乃是文字上的养身功夫。

第三,只有一条鲜鱼,就不要用它熬一大锅汤,冲淡了原味。文字贵在凝练,不但在一篇文章中要尽量少说和不说废话,而且在一个句子里也要尽量少用和不用可有可无的字。文字的平淡得力于自然质朴,有味则得力于凝聚和简练了。因为是原味,所以淡,因为水分少,密度大,所以又是很浓的原味。事实上,所谓文字功夫,基本上就是一种删除废话废字的功夫。陀思妥耶夫斯基在谈到普希金的诗作时说:"这些小诗之所以看起来好像是一气呵成的, 正是因为普希金把它们修改得太久了的缘故。"梁实秋也是一个极知道割爱的人,所以他的散文具有一种简练之美。世上有一挥而就的佳作,但一定没有未曾下过锤炼功夫的文豪。灵感是石头中的美玉,不知要凿去多少废料,才能最终把它捕捉住。

如此看来,散文的艺术似乎主要是否定性的。这倒不奇怪,因为前提是有好的感受,剩下的事情就只是不要把它损坏和冲淡。换一种比方,有了真性灵和真体验,就像是有了良种和肥土,这都是文字之前的功夫,而所谓文字功夫无非就是对长出的花木施以防虫和剪枝的护理罢了。

13.文中第三段引用林语堂的比喻有何用意?(3分)

答:

14.怎样才能让散文作得平淡而有味呢?请概述作者的观点。(4分)

答:

15.对于本文作者提出的“平淡”之说,有人认为“如果不要庄周的恣肆汪洋,不要司马长卿的诡势环声,不要尼采的跌宕峭奇,把他们都换成了苦雨斋的冲淡,一部文章史就没什么味道了。”你如何看待这样的问题?(6分) 答:

参考答案:书村网整理

平淡的境界  (节选)                      周国平

  要写好散文,不能光靠精神涵养,文字上的功夫也是缺不了的。   散文最讲究味。一个人写散文,是因为他品尝到了某种人生滋味,想把它说出来。散文无论叙事、抒情、议论,或记游、写景、咏物,目的都是说出这个味来。说不出一个味,就不配叫散文。譬如说,游记写得无味,就只好算导游指南。再也没有比无味的散文和有学问的诗更让我厌烦的了。  平淡而要有味,这就难了。酸甜麻辣,靠的是作料。平淡之为味,是以原味取胜,前提是东西本身要好。林语堂有一妙比:只有鲜鱼才可清蒸。袁中郎云:"凡物酿之得甘,炙之得苦,唯淡也不可造,不可造,是文之真性灵也。"平淡是真性灵的流露,是本色的自然呈现, 不能刻意求得。庸僧谈禅,与平淡沾不上边儿。  说到这里,似乎说的都是内容问题,其实,文字功夫的道理已经蕴含在其中了。  如何做到文字平淡有味呢?   第一,家无鲜鱼,就不要宴客。心中无真感受,就不要作文。不要无病呻吟,不要附庸风雅 ,不要敷衍文债,不要没话找话。尊重文字,不用文字骗人骗己,乃是学好文字功夫的第一 步。   第二,有了鲜鱼,就得讲究烹调了,目标只有一个,即保持原味。但怎样才能保持原味,却是说不清的,要说也只能从反面来说,就是千万不要用不必要的作料损坏了原味。作文也是如此。林语堂说行文要"来得轻松自然,发自天籁,宛如天地间本有此一句话,只是被你说 出而已"。话说得极漂亮,可惜做起来只有会心者知道,硬学是学不来的。我们能做到的是谨防自然的反面,即不要做作,不要着意雕琢,不要堆积辞藻,不要故弄玄虚,不要故作高 深,等等,由此也许可以逐渐接近一种自然的文风了。爱护文字,保持语言在日常生活中的 天然健康,不让它被印刷物上的流行疾患侵染和扭曲,乃是文字上的养身功夫。

第三,只有一条鲜鱼,就不要用它熬一大锅汤,冲淡了原味。文字贵在凝练,不但在一篇文章中要尽量少说和不说废话,而且在一个句子里也要尽量少用和不用可有可无的字。文字的平淡得力于自然质朴,有味则得力于凝聚和简练了。因为是原味,所以淡,因为水分少,密度大,所以又是很浓的原味。事实上,所谓文字功夫,基本上就是一种删除废话废字的功夫。陀思妥耶夫斯基在谈到普希金的诗作时说:"这些小诗之所以看起来好像是一气呵成的, 正是因为普希金把它们修改得太久了的缘故。"梁实秋也是一个极知道割爱的人,所以他的散文具有一种简练之美。世上有一挥而就的佳作,但一定没有未曾下过锤炼功夫的文豪。灵感是石头中的美玉,不知要凿去多少废料,才能最终把它捕捉住。

如此看来,散文的艺术似乎主要是否定性的。这倒不奇怪,因为前提是有好的感受,剩下的事情就只是不要把它损坏和冲淡。换一种比方,有了真性灵和真体验,就像是有了良种和肥土,这都是文字之前的功夫,而所谓文字功夫无非就是对长出的花木施以防虫和剪枝的护理罢了。

13.文中第三段引用林语堂的比喻有何用意?(3分)

答:

14.怎样才能让散文作得平淡而有味呢?请概述作者的观点。(4分)

答:

15.对于本文作者提出的“平淡”之说,有人认为“如果不要庄周的恣肆汪洋,不要司马长卿的诡势环声,不要尼采的跌宕峭奇,把他们都换成了苦雨斋的冲淡,一部文章史就没什么味道了。”你如何看待这样的问题?(6分) 答:

参考答案:书村网整理


相关内容

  • 作文素材:高中课文经典人物"庄子"素材运用例谈
  • 作文素材:高中课文经典人物"庄子"素材运用例谈 作文天地 10-18 2059 : 作文素材:高中课文经典人物"庄子"素材运用例谈 在高中课本中,我们要接触不少的经典历史文化名人,如孔子.孟子.庄子.屈原.司马迁.陶渊明.李白.杜甫等,他们是精神的高峰,思想的 ...

  • 多角度运用素材_庄子
  • 多角度运用素材•庄子 [运用示例] . 一. 概括 庄子看起来是一个愤世嫉俗的人,他生活在战国时期,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约比孟轲的年龄略小,曾做过漆园小吏,生活很穷困,却不接受楚威王的重金聘请,在道德上其实是一位非常廉洁.质直,有相当棱角和锋芒的人. 虽然他一生淡泊名利,主张修身养性.清静无为,在 ...

  • 南怀瑾[庄子?逍遥游]讲记(节选)阅读答案
  • <庄子·逍遥游>讲记(节选) 南怀瑾 第六种人也没有什么了不起,第七种人妙了: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 彼且恶乎待哉? ① 这种人没有看见过,不过满地都是,他是大乘境界."乘"的是什么?"乘"的是"天地之正气" ...

  • 平淡的境界(有删改)阅读答案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平淡的境界(有删改) 周国平 很想写好的散文,一篇篇写,有一天突然发现竟积了厚厚一摞.这样过日子,倒是很惬意的.至于散文怎么算好,想来想去,还是归于"平淡"二字. 以平淡为散文的极境,这当然不是什么新鲜的见解.苏东坡早就说过"寄至味于淡泊 ...

  • 访著名教育家魏书生(节选)阅读答案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4题. 访著名教育家魏书生(节选) 魏书生,1950年出生,当代著名教育改革家.由于受"文革"影响,他初中毕业即到农场劳动.1978年任中学教师,先后荣获省功勋教师.特级教师.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班主任.全国中青年有突出贡献的专家.首届中国十大杰出青 ...

  • 高中语文课文主要内容
  • 高中语文课文主要内容-那些没有好好听过课的孩子们- <读书示小妹十八生日书> 主题:作者告诉小妹读书的方法:1.读书万万不能狭窄.2.不要忘了精读,反复读,才能常读常新.3.对大家,要知其长,晓其短,师精神而弃皮毛. 写作特点:1.内涵深厚,境界高远,意味深长.2.先叙后议,行文迂曲.3 ...

  • (山东卷)2013年高考试卷(语文)
  • 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山东卷) 语 文 本试卷分第I卷和第Ⅱ卷两部分,满分150分钟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将自己的姓名.座号.考生号.区县和科类填写在答题卡和卡和试卷规定的位置上. 2.第1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 ...

  • 桂林山水(节选)阅读答案
  • 阅读下列文章,完成文后练习. 桂林山水(节选) 方纪 但是,如果住在阳朔,那感觉不知是怎样的?那山比起桂林来,要密得多,青得多,幽得多,也静得多了.一座座山峰,从地面上直拔了起来,陡升上去,却又互相连接,互相掩映,互相衬托着.由于阳光的照射,云彩的流动,雾霭的聚散和升降,不断变幻着深浅浓淡的颜色.而 ...

  • 初二阅读理解教案
  • 语文阅读考试技巧总汇 一.描绘类 提问方式: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或:文章的某个句子说成另一个句子好不好?为什么? 答题模式: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具体(形象.准确)地写出了+对象+效果,换了后就变成+不好的效果.或:不行,因为该词比另一词的感情更强烈(或该词比另一词更切合对象的性格特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