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树节知识讲座
◎ 一、植树节简介
1、我国的植树节
中国是开展植树节较早的国家之一。早在1915年,当时的中华民国政府规定每年清明节为植树节。1929年又把它改为每年的3月12日为植树节,因为这一天正是孙中山先生逝世纪念日。孙中山先生一贯重视和倡导植树造林,定3月12日为植树节表示人民对他的敬仰和怀念。
1979年2月17日至23日召开的第5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6次会议原则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试行)》,并根据国务院的提议,决定3月12日为中国的“植树节”。要求在这一天开展全民植树活动,广泛动员全社会参加林业建设。
2、国外的植树节
植树节最早起源于古代的巴勒斯坦。据联合国有关组织统计,规定植树节、造林日、绿化周(月)的已多达50多个国家和地区。由于世界各地的气候条件迥异,各国与各地区规定的植树节日期也各不相同,如将它们排列起来,就会发现世界上一年之中月月皆有植树节: 1月份:约旦(15日)。
2月份:西班牙首都马德里(1日)。
3月份:伊拉克(6日)、中国(12日)、爱尔兰(17日)、中国香港(第四个星期日)、法国(31日)。
4月份:日本(1至7日为绿化周)、朝鲜(6日)、肯尼亚(24日)、德国(25至26日)、美国(最后一个星期五)。
5月份:多米尼加(第一个星期日)、澳大利亚(第一个星期五)、委内瑞拉(23日)、危地马拉(最后一个星期日)、洪都拉斯(30日)、加拿大(月内开展全国林业周活动)。 6月份:多哥(1日)、芬兰(10日或24日)、萨尔瓦多(21日)、尼加拉瓜(最后一个星期日)。
7月份:印度(第一周为植树周)、缅甸(月内举行植树日活动,具体日期不固定)。 8月份:尼泊尔(3日)、巴基斯坦(4日)、新西兰(第一星期三)、玻利维亚(20日)。 9月份:菲律宾(第二个星期六)、泰国(24日)。
10月份:古巴(10日)、厄瓜多尔(12日)、哥伦比亚(12日)。
11月份:新加坡(3日)、西萨摩亚(5日)、英国(6至12日为植树周)、意大利(21日)。
12月份:黎巴嫩(第一个星期为植树周)、赞比亚(15日)、叙利亚(最后一个星期四)。 此外,还有的植树节或植树周,月份和日期由各地因地制宜的有俄罗斯等国。 ◎ 二、绿色植物对自然界的作用
1.推动地球和生物界的发展。地球形成初期是一个没有生命的世界。在地球的大气中,也没有游离的氧。地球上最早出现的原始生命,只能从分解过程中获取能量,属化能异养生物。到33亿~35亿年前出现了蓝藻,有了光合色素,才开始利用光能制造有机物,并释放氧气,使大气中氧气的浓度逐渐增加,并慢慢在高空中形成臭氧层,阻挡了太阳紫外线的直接辐射,改变了地球的整个生态环境。在5亿年前,地球大气中的氧仅为现在的10%,这时植物有了更大的发展,以后大气中的氧才逐步增加到现有水平。可以说,没有氧气,就没有繁荣的生物
界,也没有人类。由此可见,绿色植物在地球上的出现,推动了生物界的发展,整个动物界都是直接或间接依靠植物界才得以生存和发展的。
2.为地球上的生命提供能源。地球上所有生物的生命活动所利用的能量最终来自太阳的光能,只有绿色植物才能通过光合作用,把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光合作用产生的有机物中。这些产物如糖类,在植物体内进一步转变为脂质、蛋白质等,通过食物链为人类、动物及各种异养生物提供了生命活动所不可缺少的能源。人类日常利用的煤炭、石油、天然气等能源物质,也主要由绿色植物的遗体经地质变迁形成。
3.参与土壤形成,为生物创造栖息场所。地球表面土壤的形成,主要来自植物的参与。细菌和地衣对岩石表面侵蚀,形成了初步风化的成土母质,再经苔藓植物、草本植物、木本植物的生长,经过漫长岁月,这些植物以强大的根系(苔藓植物是假根)吸收母质中的有效矿物质,使养分形成有机态,固定在植物体中。植物和其他生物死亡后,尸体经异养微生物分解,部分养料可供植物再利用,另一部分形成腐殖质,改善土壤母质理化性质,使土壤变成具有一定结构和肥力的基质,经过长期利用,土壤渐趋成熟。这就为一定的植物和动物种类在其上生存和繁衍创造了条件,形成了一定的生物群落。
4.促进自然界的物质循环。
自然界中有各种物质循环,植物在其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首先是碳的循环。绿色植物在光合作用中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转变成糖类等有机物,参与构建植物体,并且成为动物体所需有机物的直接或间接的来源;细菌、真菌等分解动植物尸体、排泄物等有机物,又把碳以二氧化碳的形式释放出来;动植物呼吸、物质燃烧、火山爆发所释放的二氧化碳,又可供绿色植物利用,形成了自然界中碳的相对平衡。
其次是氧的循环。绿色植物光合作用过程中所释放的氧,补充了动植物呼吸和物质燃烧时所消耗的氧,保证了自然界中氧的相对平衡。
第三是氮的循环。固氮细菌和固氮蓝藻把大气中的游离氮,固定成植物能吸收的氨态氮,或经硝化细菌转化成硝态氮,供植物吸收加工成细胞内的蛋白质、核酸等;植物被动物取食后,植物蛋白等又转化为动物躯体的一部分;动植物死亡后,尸体被细菌、真菌分解,又把氮以氨的形式释放出来;环境中的硝态氮可在反硝化细菌的作用下,形成游离氮或氧化亚氮返回大气中,保持自然界中氮的相对平衡。
◎ 三、绿色植物带给人类的价值
1、生态价值:
树木与人类生存息息相关,世界上许多国家都越来越重视植树造林。 生态效益是最直接的效益,绿色植物对生态平衡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首先是绿色植物能大量吸引二氧化碳,放出氧气。一般来说,1公顷树林每天可以吸引1吨二氧化碳,放出0.73吨氧气。很多树木能吸收对人体有害的毒气,如柳杉可吸引大量二氧化硫,刺槐能吸收部分氟化氢等。城市空气所含的病菌很多,在有森林的地方每立方米空气中的含菌量要比热闹喧哗的大街少85%以上,因为许多树木具有分泌杀菌素、杀死病菌的功能。人们日常用来点缀家庭环境的绿色植物不但能净化空气,调节室内气候,有些还可以吸收空气中的有害气体。如:茶花、仙客来、紫罗兰、晚香玉、牵牛花、石竹、唐莒蒲等,通过叶
片可以吸收有害气体;吊兰、芦荟、虎尾兰能够吸收甲醛等有害物质,消除并防止室内空气污染;茉莉、丁香、金银花、牵牛花等花卉分泌出来的杀菌素能够杀死空气中的细菌,抑制结核、痢疾病原体和伤寒病菌的生长,使家庭室内空气清洁卫生,预防疾病传染。当然,家居植物并非多多益善。有一些植物可以净化空气,预防疾病;有一些植物却可能给人体带来诸多不适。家里应该摆放什么植物,你必须精挑细选。
吸附污染环境的物质如灰尘和金属微粒是绿色植物的另一功能。绿色草坪和树林将裸露的地面有效覆盖,刮风时尘土不易飘扬;树木枝叶大量吸附空气中的灰尘,树叶蒙尘后,经雨水冲洗又能恢复它的吸尘作用,从而有效地净化空气恢复清新。美国《未来学家》杂志评选出1997年对未来的10大预测,其中有一项就是种植大量能吸收被污染土壤中重金属的植物,有害废物的消除将会变得更加容易。对于一些污染源和严重受到污染影响的地区,尤其要选用对污染物质有较强抗性和吸引能力树种,作出科学的合理布局,最大程度地发挥生态效益。
理想的绿色生态系统(立体绿)遍布绿色植物,对于调节城市气候和消解城市普遍存在的热岛效应是至关重要的。热岛效应——大城市气温比周边地区气温高,导致气候变化异常和能源消费增大。柏油路和水泥建筑白天吸收较多热量,这些热量将在夜间逐步释放出来,而田野和森林释放热量的速度要快得多,这种现象被称谓热岛效应。上世纪全球平均温度升了0.33摄氏度。这会给人们的健康带来“相当大影响”。同时会出现气候改变带来的冲击。绿色植物能调节气候,是因为树木能遮荫,夏天树荫下的气温比荫外一般低3—5度;树木与草坪等还能蒸发水分,增加空气的湿润度,这对干旱缺水的北方城市尤其可贵。在城市外围营造大面积森林,条件如有一定局限,也应开辟环绕于城市的绿化环带,其重要性在于,这种环带冬季可以防御寒风;夏天,由于大气环流的性能,绿化环带中凉爽的高质素空气可以利用“热岛效应”推向相对较热的城市中心,并将含有污染的市区空气托向高空,绿化环带中的新鲜空气由此源源不断地补充进来,城市居民的生活空间得到有效的调节。
理想的绿色生态系统(立体绿)还有许多生态功能,如广布植被可以使水源得到有效保护和再生,并具有土质改良的功能。宽阔的防护林带制止风沙危害,并对防灾、防火有积极作用。绿色植物还吸收和阻挡噪声,公园中成片林木大约可降低噪音26—43分贝。
理想的绿色生态系统的综合生态功能主要来自它创造一个生物多样性丰富的局部生态环境,这甚至比传统农业的生物多样性单调的生态环境还更接近自然生态系统。立体绿色是绿色植物多层次的复合空间,它不仅提高绿量,而且由于植物的多样性丰富,动物的相对多样性也会随之而来。最明显的就是一旦城市的绿化环境得到改善,起码会在局部地区形成植物的相对多样性,水质、空气、声音、土壤、局部气候等等都会明显改善,这将吸引百鸟筑巢、蝴蝶戏花,成为动物繁育的天堂。各种生态小区和生态建筑,使人类未来的居住区和生态过程以尽可能完善的方式得到协调。
2、生命价值
理想的绿色生态系统还具有生命效益,对保护人民身心健康具有不可代替的作用。罗布泊之所以成为死亡地区是这一作用的反证。理想的绿色生态系统,可使人们视觉清新,感受到生命回复大自然的喜悦。发展绿色植物,扩展绿地公园等户外游憩空间,还对大城市人松驰神经,恢复疲惫的身心,具有直接的功能。
广西巴马县人口不足3万,却有90岁以上老人253人,其中超百岁的25人,这个全国著名的“长寿县”正是处于苍翠繁茂的野生植物群落中。因此城市人要保护自身生命,必须构筑整体的立体绿,使自己生活在巨大的绿肺之中。
理想的绿色生态系统工程对于高质量的休闲具有显著的效果。随着我国生产力的发展,生活从温饱型向小康型逐步转化,城市人“劳”与“逸”的生活时间结构已发生变化。一般来说,休闲集中在三类时间段中。一类是每天八小时工作外的零星时间,二是周末两天空闲时间,三是每年的国家节日公假和寒假、公休假。普遍分布在生活区的近距离小型园林、草地可供人们散步,在树荫设置石凳、藤架等设施可供人们休息;铺装草坪和旷地可供人进行体育锻炼。这种全绿的环境是一个清洁、优美而舒适的园林环境,可以基本满足第一类休闲时间的活动需要。
理想的绿色生态系统中广布的公园、游乐园、郊外森林和自然风景区,可以满足居民在第二类时间的休闲需要。目前我国周末公园中,游人像赶庙会一般饱和,立体绿工程的成功使人们可以在星期五晚上驱车前往郊野公园,享受月影星光、晚风轻拂后,在一片天籁之间中入梦,第二天迎接朝霞晨雾、鸟语花香和湛湛蓝天,享尽浓郁的大自然风光的无穷魅力,神经得以松驰,身心获得调节。
第三类的假日休息则可走出城市的范围。因为城市本身的公园和城郊风景区不可能适应长时间的休假要求,这就涉及到全国的立体绿工程,尤其是名山大川、古迹胜地等所在城市在这方面担负起重要的功能。立体绿城市这种有效调节劳动和休闲的功能,是人的生命健康发展的重要前提。
3、文化价值
理想的绿色生态系统文化效益也非常明显。绿色城市将使钢水泥森林般的城市成为绿洲,遍布各种用途、各具特色的文化景观,在此基础上必然强化文化的精品意识。珠江三角洲部分城市的绿化美化已开始带有文化的效应。绿色城市必然成为强烈地吸引各类人才的地方。珠江三角洲各中等城市现在已以自身的磁力吸引着全国各地的人才。许多人放弃大城市而到珠海、中山、南海、佛山等中等城市落户,动机可能是多样的,但这些城市比特大城市适合人居住则是主要原因。在信息时代,智力和信息的集聚,将使绿色城市呈马太效应发展。
在美学效果上,平面、侧面和顶层都绿并不意味着城市色彩的单调。相反,以绿色为主调,不仅富于生态特色,富于人性色彩,而且符合美的原则。大面积的绿或主调是绿色,并不影响和约束小面积的多样色彩。鲜花、霓虹灯、户外广告、低层外墙、室内装修等完全可以色彩纷呈,独具特色。人行道和公共场所用地的地面采用硬质地面,如鹅卵石、大理石、花岗石等材料铺成不同形状和颜色的几何花式,逐渐取代一色黑的柏油路面,这也是立体绿的题中之意,这样反而造成一种更高层次上的多样统一的境界。
总体来说,铺满绿色植物,同时配以和谐的多种色彩,整个城市就有一个美好的形象。因为城市灰色的高楼大厦如没有繁花绿树的“包装”,会给人僵硬死板、单调乏味的感觉。立体绿工程在建筑群四周包围起高低参差的乔木、灌水、青青的草地、色彩缤纷的花卉和路面装饰,居民就会感到神清气爽、轻松愉悦。
绿色植物在理想的绿色生态系统中是富于蓬勃生机和审美魔力的构筑材料,它将分散的建筑群统一起来,使建筑物刚硬的线条变得柔和,使整个建筑群和小区的色彩丰富起来,城市形象便显得厚重而轻柔,多样而统一。广东珠江三角洲、韩江三角洲和绝大多数地区的人传统上都有在家庭中养花插花的习惯。初到广东的外地人常有一种深刻的体会,那就是广东人的家居、阳台和窗台等处一般都种
上几盆花,有些人家甚至种得满满的。这些繁花进入各家各户,人们在花丛中斟酒祝福。我觉得,比之于全国其它地方,广州人更有权利说一句:“春节来了!”何止春节,广东人对花的热情简直就是把春天一年四季留在了身边。
4、经济价值
理想的绿色生态系统的经济效益也是十分显著的,它是前几种效益的综合结果。土地经济效益在其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理想绿色生态系统意味着城市的每一寸土地都被利用于绿化,这样人类不占有更多的土地,能容纳更多的人口。在人类还不能有效控制自身繁殖的情况下,这起码是使人类保持现在生活水平的重要条件,而且同时还能回复到生态的自然平衡中去。这种平衡甚至比纯粹的农业文明有更好的生态平衡效果。
城市理想的绿色生态系统还可能有助于解决人类面临的能源危机问题。植物的光合作用能产生一定的能源,叶绿体的片层膜能吸收太阳的光量子,使水分子分解成氢气和氧气。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卡尔文发现不少植物能直接生产能源,如绿玉树、马利筋草分泌的白色乳液的主要成分是碳氢化合物,与石油的成分及性质极为相似。人类破坏环境很大程度上来自对污染严重的能源的开采和利用,无污染的能源植物的大片种植而又不占更多更好的农田山地,真可说是一举数得的事业。
绿色事业本身还能创造可观的直接经济效益。绿地、公园并不只是花钱的地方,其中一部分土地可栽种各种植物、花卉以赢利。立体绿工程则提倡创造一定的条件,种植既能产生比较大的绿量,又具有可观经济价值的果树、桑树、木本油科植物,在屋顶种植蔬菜、花卉和珍贵药用植物,甚至发展无土农业,实际增加了耕地。这样在取得经济效益的同时,增加了生态效益,城市便成为一个极其巨大的蔬果园。
理想的绿色生态系统甚至可以解决交通这个硬骨头难题。伦敦中心区内开辟了大片绿地,海德公园面积就达220公顷,较大的还有圣詹姆士公园、格林公园等。伦敦中心区边缘的摄政公园面积有200公顷。伦敦全市的绿地面积达450平方公里,占总用地的15.8%。大面积绿地保证了伦敦具有舒适宜人的居住条件,由此又发展出高效率的交通,这可看做伦敦成为国际一流城市的基础。生活质量与城市交通有密切的关系:环境质量差、生活质量低,人们愿意到郊区居住,城市的交通于是增大,给城市交通系统巨大的压力;而城市环境好,生活质量高,人们就不必到郊区居住,也少去郊区居住,也少去郊外渡假,城市交通压力就能得到很大程度的缓解。
绿色城市会带来旺盛的人气,这是各种效益的基础。它能带旺房地产业、商业、旅游业以及相关的运输业、酒店业、饮食业等,这对城市发展第三产业将有很大助益。1998年春节珠海成为度假旺区,游客们看重的就是这座城市的绿色效益。
有关绿色奥运。“建绿色北京,迎绿色奥运” 以申办奥运为契机,呼唤更广泛的公众环境意识和参与,宣传绿色北京的城市新形象,树立绿色北京的理念,迎接绿色奥运的到来。民间环保组织“绿色北京”与清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博士生班联合发起“建绿色北京,迎绿色奥运”活动。
◎ 四、植树节趣闻
世界上每月都有植树节 “植树节”是一些国家为激发人们爱林、造林的感情,促进国土绿化,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通过立法确定的节日。1979年2月,我国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决定,将每年的3月12 日定为中国的植树节。目前,全世界上已有50多个国家设立了植树节。由于各国国情和地理位置不同,植树节在各国的称呼和时间也不相同,如日本称为“树木节”和“绿化周”;以色列称“树木的新年日”;缅甸称为“植树月”;南斯拉夫称为“植树周”;冰岛称为“学生植树日”;印度称为“全国植树节”;法国称为全国树木日“;加拿大称为“森林周”。 全年12个月,每月都会有国家欢度植树节。 最早设立植树节的是美国的内布拉斯加州。1872年4月10日,该州把4月10日定为该州的植树节。世界上首枚植树节邮票,也是该州1932年发行的。我国1980年3月12日,发行了一套4枚题为“植树造林,绿化祖国”的邮票,1990年3月12日,邮电部又发行了一套4枚“绿化祖国”邮票,第一枚为“全民义务植树”。
古往今来,有许多崇尚植树造林的趣闻佳话。 庆功栽杨 西周“常胜大将军”沙俊其,每打一次胜仗后,都要命令 全军将士在沙场上“人种一树,以庆武功”。 生儿育树 《齐民要术》记载,生儿育女,要给每个婴儿栽20棵树。等到结婚年龄,20棵树成材了就够结婚费用。为婴儿植树,是当地盛行的风俗。现在贵州的侗族等少数民族地区还有为出生子女种“女儿杉”的习惯。 治病种杏 三国东吴名医董奉,医术精湛,济贫善施,为人治病不收财礼。只要 求治好一个轻病人,种一株杏树,治好一个重病人,种5株杏树。天长日久,他的房前屋后竟有10余万株杏树,人称“董林杏仙”。后来,每当杏子成熟,董奉把 它换成粮食,赈济穷人,这就是历代传为美谈的“杏林佳话”。 思乡植柳 唐代文成公主远嫁西藏松赞干布,从长安带去柳树苗种,植于拉萨大朝寺周围,以表达对柳树成荫的故乡的思念。因此,这些树被称为“唐柳”或 “公主柳”,现在已成为藏汉友好交往的历史见证。 写诗护树 爱国名将冯玉祥爱树如命,曾在军中立下护树军令:“马啃一树,杖 责二十,补栽十棵”。他驻兵北京,率领官兵广植树木,被誉为“植树将军”。驻兵徐州时,带兵种植大量树木,并写一首护林诗喻示军民:“老冯驻徐州,大树绿油油;谁砍我的树,我砍谁的头。”
几百年前,南斯拉夫就制定了一项法律,规定每对新婚夫妇,必须先种植油橄榄树70株。日本鹿儿岛等一些地区也有新婚夫妇要植树的规定,树旁立碑写明姓名和婚期,植后50年方能砍伐,届时植树夫妇可举行结婚50周年庆祝活动。印度尼西亚爪哇岛法令条文规定,第一次结婚要种树2棵,离婚的要种5棵;第二次结婚必须种树3棵,否则不予登记。
在日本有一项特殊的规定,凡是私人增添一辆汽车,必须植一棵树。这是因为,每辆汽车每年要排出大量有毒的碳氢化合物,还要发出噪音,而树木则是天然的“消毒员”和“除音器”,所以必须种树。
◎ 五、植树节我们可以做些什么
1、参加义务植树:
全国每年有近6亿人次参加义务植树,植树25亿株。全国范围内均掀起全民参加“植绿、爱绿、护绿、兴绿”的新高潮。
参加各种植树活动是我们中学生在植树节到来之际最应做的事情,从植树活动中锻炼身体,磨练意志,领略大自然的伟大,感受自身作为生物圈一员的存在意义。同时需要注意的是,植树也要科学安排,林业专家提醒我们:植树造林应注重树种多样性。
每年全国各地都是在春季陆续进入植树高潮。国家林业局有关专家说,植树造林时应注重树种的多样性,避免因广种单一树种引起病虫害和地力衰退等问题。
专家理由是,我国目前的人工林主要分布于山区和重要河流的中上游,树种以针叶树为主,尤以南方各省针叶树的比例更大,而且集中连片,连绵千亩万亩单一树种、品种的人工林在很多地方都可以看到。这些单一的人工林往往导致严重的病虫害,特别是松材线虫发生面积年均高达5000万亩以上,每年造成的生长量损失达1000万立方米,杨树林中天牛的危害也十分严重。
单一树种和成片连作还造成了地力严重衰退,这一点已在杉木、桉树、柳杉及落叶松人工林中有明显表现。杉木人工林由于土壤肥力下降,生产力一代不如一代,二代和三代20年内每公顷人工林损失蓄积量30至45立方米。在花岗岩发育的土壤上地力衰退情况更为严重。
更深层的影响还有,造成生物多样性严重下降。天然森林的植被是复杂而多样化的,一个山坡上可以出现多种森林植被类型。任何一片森林都是多树种混交,这种环境为多种生物提供了栖息地,也使森林具有涵养水源等多种功能。但单一树种或少数几个树种的大面积人工林,由于生物多样性严重下降,林区的生态环境恶化,森林各种功能与生产力得不到充分发挥,森林的适应能力和稳定性也大大下降。
因此,专家提醒说,人们的观念、特别是领导者的认识要转变,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植树造林,每个工程都要因地制宜做好规划,适地适树,搞多树种造林,逐渐恢复自然界丰富多样的生态系统。此外,还应充分利用自然力发展森林,保护好现有的次生阔叶林
2、参加义务宣传
我们中学生学业等方面的影响,如不能参加义务植树活动,并不意味着我们无事可做,相反用我们学过的知识,做一个植树节的义务宣传员,除以上的相关知识外,特别应向举办植树活动的人们宣传注意:植树莫造“绿色沙漠”
到了植树造林的季节。植树要讲数量,更要讲质量,讲整体和长远效益。
否则就可能制造“绿色沙漠”,使植树工作的效益大打折扣,甚至产生负面效应。以下相关资料可以说明这一问题:
“绿色沙漠”这个概念,国家环保总局自然生态保护司司长杨朝飞曾在一篇文章中说,国家花巨资植树造林,树多了 ,森林生态功能却衰退了。主要原因,一是林龄单一,树林不同年龄段要有合理的比例,现在都是兄弟姐妹林。二是林种单一。南方是“沙家浜”(杉树),北方是“杨家将”(杨树)。森林病虫害频发。三是林层单一。生态功能好的天然林,乔木,灌木,草,地衣,下了雨不会流失。现在的人工林,远看一片绿,下了雨照样流。单一林层的绿化是表面绿化,是“绿色沙漠”。我觉得“绿色沙漠”这个概念提得好,值得引起各地重视。
提出“绿色沙漠”,反映了人们对植树造林客观规律认识的深化。以前我们讲植树造林的质量,主要反对“纸上栽树”的弄虚作假行为,以及栽而不管等问题,强调栽得活,长得大。这些问题当然要继续抓。但是实践证明,仅仅满足于栽活长大,还不一定能充分发挥植树造林的作用,不足以遏制生态恶化。我国的西北防护林主要是杨树,这些年多次出现不少杨树很短时间内被天牛虫毁掉的情况,主要原因就是树种单一,降低了抵抗虫害的能力。1995年,庐山多次发生大规模泥石流,经专家查明,灾祸原因是人工杉林树种单一,长得高大,地表长年见不到阳光,杂草和矮小的灌木绝生,于是土质疏松,树根裸露,起不到水土保护作用。
纠正栽树中的弄虚作假行为和栽而不管现象,主要措施是抓造林工作组织领导者的思想和作风,也容易见效。而遏制“绿色沙漠”,难度却要大得多。它涉及的是植树造林的指导思想、总体设计和科学研究问题。“绿色沙漠”现象之所以出现,根源是长期以来一些地方植树造林活动过于急功近利,违背了客观规律。林种、林层、林龄单一,都是为了便于采伐和管理,追求用材的最大效益。纠正这一偏差,涉及造林植树工作的价值取向问题,涉及如何处理长远的、宏观的环境效益与局部的短期经济效益的关系问题。
近几十年来,不少地方环境恶化不断加剧,而植树造林作为抑制这一趋势的主要手段之一,却没有收到应有的效果,现实告诉人们必须调整思路,重新审视过去的做法。我国是环境形势最严峻的国家之一,又是植树造林面积最大的国家。一方面,人工林面积每年都在大幅度增长;另一方面,科学造林的许多问题远未解决。遏制“绿色沙漠”,关键在于植树造林设计阶段就要高度重视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否则木已成林,再改造也很难了
3、参加义务教育
用我们中学生的视角和身份同样可以在植树节期间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教育活动。比如:给自己的弟弟妹妹或亲戚朋友上一堂植树绿化课;以绿化小组为单位,以文字、绘画、墙报、广播等形式在公共场合为公众做一次植绿、护绿的专题教育活动。总之,不要认为我们中学生年龄小,实际上在这场人类爱护大自然,爱护我们自己家园的战斗中一样可以发挥我们应有的力量。
同学们,为了我们的家园,为了我们的地球,为了我们的子孙后代,行动
起来吧!
◎ 查查看
有奖征答:(配合学校的“书香校园”活动计划,请同学们在图书、杂志、网络等媒体上动手查查看以下三题,三题均正确的前五名有奖。)
1、哪些盆栽植物不宜在室内长期栽种?
2、在不破坏树木的前提下怎么样能知道树木的生长年龄?
3、有哪些植物不能在一起栽种?
初一年级植树节知识讲座
东华初级中学 周玮
◎ 一、植树节简介
1、我国的植树节
中国是开展植树节较早的国家之一。早在1915年,当时的中华民国政府规定每年清明节为植树节。1929年又把它改为每年的3月12日为植树节,因为这一天正是孙中山先生逝世纪念日。孙中山先生一贯重视和倡导植树造林,定3月12日为植树节表示人民对他的敬仰和怀念。
1979年2月17日至23日召开的第5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6次会议原则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试行)》,并根据国务院的提议,决定3月12日为中国的“植树节”。要求在这一天开展全民植树活动,广泛动员全社会参加林业建设。
还需要提示一点,同学们能说出选定三月份的一天作为植树节的科学道理吗?
2、国外的植树节
植树节最早起源于古代的巴勒斯坦。据联合国有关组织统计,规定植树节、造林日、绿化周(月)的已多达50多个国家和地区。由于世界各地的气候条件迥异,各国与各地区规定的植树节日期也各不相同,如将它们排列起来,就会发现世界上一年之中月月皆有植树节: 1月份:约旦(15日)。
2月份:西班牙首都马德里(1日)。
3月份:伊拉克(6日)、中国(12日)、爱尔兰(17日)、中国香港(第四个星期日)、法国(31日)。
4月份:日本(1至7日为绿化周)、朝鲜(6日)、肯尼亚(24日)、德国(25至26日)、美国(最后一个星期五)。
5月份:多米尼加(第一个星期日)、澳大利亚(第一个星期五)、委内瑞拉(23日)、危地马拉(最后一个星期日)、洪都拉斯(30日)、加拿大(月内开展全国林业周活动)。 6月份:多哥(1日)、芬兰(10日或24日)、萨尔瓦多(21日)、尼加拉瓜(最后一个星期日)。
7月份:印度(第一周为植树周)、缅甸(月内举行植树日活动,具体日期不固定)。 8月份:尼泊尔(3日)、巴基斯坦(4日)、新西兰(第一星期三)、玻利维亚(20日)。 9月份:菲律宾(第二个星期六)、泰国(24日)。
10月份:古巴(10日)、厄瓜多尔(12日)、哥伦比亚(12日)。
11月份:新加坡(3日)、西萨摩亚(5日)、英国(6至12日为植树周)、意大利(21日)。
12月份:黎巴嫩(第一个星期为植树周)、赞比亚(15日)、叙利亚(最后一个星期四)。 此外,还有的植树节或植树周,月份和日期由各地因地制宜的有俄罗斯等国。 ◎ 二、绿色植物对自然界的作用
1.推动地球和生物界的发展。地球形成初期是一个没有生命的世界。在地球的大气中,也没有游离的氧。地球上最早出现的原始生命,只能从分解过程中获取能量,属化能异养生物。到33亿~35亿年前出现了蓝藻,有了光合色素,才开始利用光能制造有机物,并释放氧气,使大气中氧气的浓度逐渐增加,并慢慢在高空中形成臭氧层,阻挡了太阳紫外线的直接辐射,改变了地球的整个生态环境。在5亿年前,地球大气中的氧仅为现在的10%,这时植物有了更大的发展,
以后大气中的氧才逐步增加到现有水平。可以说,没有氧气,就没有繁荣的生物界,也没有人类。由此可见,绿色植物在地球上的出现,推动了生物界的发展,整个动物界都是直接或间接依靠植物界才得以生存和发展的。
2.为地球上的生命提供能源。地球上所有生物的生命活动所利用的能量最终来自太阳的光能,只有绿色植物才能通过光合作用,把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光合作用产生的有机物中。这些产物如糖类,在植物体内进一步转变为脂质、蛋白质等,通过食物链为人类、动物及各种异养生物提供了生命活动所不可缺少的能源。人类日常利用的煤炭、石油、天然气等能源物质,也主要由绿色植物的遗体经地质变迁形成。
3.参与土壤形成,为生物创造栖息场所。地球表面土壤的形成,主要来自植物的参与。细菌和地衣对岩石表面侵蚀,形成了初步风化的成土母质,再经苔藓植物、草本植物、木本植物的生长,经过漫长岁月,这些植物以强大的根系(苔藓植物是假根)吸收母质中的有效矿物质,使养分形成有机态,固定在植物体中。植物和其他生物死亡后,尸体经异养微生物分解,部分养料可供植物再利用,另一部分形成腐殖质,改善土壤母质理化性质,使土壤变成具有一定结构和肥力的基质,经过长期利用,土壤渐趋成熟。这就为一定的植物和动物种类在其上生存和繁衍创造了条件,形成了一定的生物群落。
4.促进自然界的物质循环。
自然界中有各种物质循环,植物在其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首先是碳的循环。绿色植物在光合作用中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转变成糖类等有机物,参与构建植物体,并且成为动物体所需有机物的直接或间接的来源;细菌、真菌等分解动植物尸体、排泄物等有机物,又把碳以二氧化碳的形式释放出来;动植物呼吸、物质燃烧、火山爆发所释放的二氧化碳,又可供绿色植物利用,形成了自然界中碳的相对平衡。
其次是氧的循环。绿色植物光合作用过程中所释放的氧,补充了动植物呼吸和物质燃烧时所消耗的氧,保证了自然界中氧的相对平衡。
第三是氮的循环。固氮细菌和固氮蓝藻把大气中的游离氮,固定成植物能吸收的氨态氮,或经硝化细菌转化成硝态氮,供植物吸收加工成细胞内的蛋白质、核酸等;植物被动物取食后,植物蛋白等又转化为动物躯体的一部分;动植物死亡后,尸体被细菌、真菌分解,又把氮以氨的形式释放出来;环境中的硝态氮可在反硝化细菌的作用下,形成游离氮或氧化亚氮返回大气中,保持自然界中氮的相对平衡。
◎ 三、绿色植物带给人类的价值
1、生态价值:
树木与人类生存息息相关,世界上许多国家都越来越重视植树造林。 生态效益是最直接的效益,绿色植物对生态平衡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首先是绿色植物能大量吸引二氧化碳,放出氧气。一般来说,1公顷树林每天可以吸引1吨二氧化碳,放出0.73吨氧气。很多树木能吸收对人体有害的毒气,如柳杉可吸引大量二氧化硫,刺槐能吸收部分氟化氢等。城市空气所含的病菌很多,在有森林的地方每立方米空气中的含菌量要比热闹喧哗的大街少85%以上,因为许多树木具有分泌杀菌素、杀死病菌的功能。人们日常用来点缀家庭环境的绿色植物不但能净化空气,调节室内气候,有些还可以吸收空气中的有害
气体。如:茶花、仙客来、紫罗兰、晚香玉、牵牛花、石竹、唐莒蒲等,通过叶片可以吸收有害气体;吊兰、芦荟、虎尾兰能够吸收甲醛等有害物质,消除并防止室内空气污染;茉莉、丁香、金银花、牵牛花等花卉分泌出来的杀菌素能够杀死空气中的细菌,抑制结核、痢疾病原体和伤寒病菌的生长,使家庭室内空气清洁卫生,预防疾病传染。当然,家居植物并非多多益善。有一些植物可以净化空气,预防疾病;有一些植物却可能给人体带来诸多不适。家里应该摆放什么植物,你必须精挑细选。
吸附污染环境的物质如灰尘和金属微粒是绿色植物的另一功能。绿色草坪和树林将裸露的地面有效覆盖,刮风时尘土不易飘扬;树木枝叶大量吸附空气中的灰尘,树叶蒙尘后,经雨水冲洗又能恢复它的吸尘作用,从而有效地净化空气恢复清新。美国《未来学家》杂志评选出1997年对未来的10大预测,其中有一项就是种植大量能吸收被污染土壤中重金属的植物,有害废物的消除将会变得更加容易。对于一些污染源和严重受到污染影响的地区,尤其要选用对污染物质有较强抗性和吸引能力树种,作出科学的合理布局,最大程度地发挥生态效益。
理想的绿色生态系统(立体绿)遍布绿色植物,对于调节城市气候和消解城市普遍存在的热岛效应是至关重要的。热岛效应——大城市气温比周边地区气温高,导致气候变化异常和能源消费增大。柏油路和水泥建筑白天吸收较多热量,这些热量将在夜间逐步释放出来,而田野和森林释放热量的速度要快得多,这种现象被称谓热岛效应。上世纪全球平均温度升了0.33摄氏度。这会给人们的健康带来“相当大影响”。同时会出现气候改变带来的冲击。绿色植物能调节气候,是因为树木能遮荫,夏天树荫下的气温比荫外一般低3—5度;树木与草坪等还能蒸发水分,增加空气的湿润度,这对干旱缺水的北方城市尤其可贵。在城市外围营造大面积森林,条件如有一定局限,也应开辟环绕于城市的绿化环带,其重要性在于,这种环带冬季可以防御寒风;夏天,由于大气环流的性能,绿化环带中凉爽的高质素空气可以利用“热岛效应”推向相对较热的城市中心,并将含有污染的市区空气托向高空,绿化环带中的新鲜空气由此源源不断地补充进来,城市居民的生活空间得到有效的调节。
理想的绿色生态系统(立体绿)还有许多生态功能,如广布植被可以使水源得到有效保护和再生,并具有土质改良的功能。宽阔的防护林带制止风沙危害,并对防灾、防火有积极作用。绿色植物还吸收和阻挡噪声,公园中成片林木大约可降低噪音26—43分贝。
理想的绿色生态系统的综合生态功能主要来自它创造一个生物多样性丰富的局部生态环境,这甚至比传统农业的生物多样性单调的生态环境还更接近自然生态系统。立体绿色是绿色植物多层次的复合空间,它不仅提高绿量,而且由于植物的多样性丰富,动物的相对多样性也会随之而来。最明显的就是一旦城市的绿化环境得到改善,起码会在局部地区形成植物的相对多样性,水质、空气、声音、土壤、局部气候等等都会明显改善,这将吸引百鸟筑巢、蝴蝶戏花,成为动物繁育的天堂。各种生态小区和生态建筑,使人类未来的居住区和生态过程以尽可能完善的方式得到协调。
2、生命价值
理想的绿色生态系统还具有生命效益,对保护人民身心健康具有不可代替的作用。罗布泊之所以成为死亡地区是这一作用的反证。理想的绿色生态系统,可使人们视觉清新,感受到生命回复大自然的喜悦。发展绿色植物,扩展绿地公园
等户外游憩空间,还对大城市人松驰神经,恢复疲惫的身心,具有直接的功能。
广西巴马县人口不足3万,却有90岁以上老人253人,其中超百岁的25人,这个全国著名的“长寿县”正是处于苍翠繁茂的野生植物群落中。因此城市人要保护自身生命,必须构筑整体的立体绿,使自己生活在巨大的绿肺之中。
理想的绿色生态系统工程对于高质量的休闲具有显著的效果。随着我国生产力的发展,生活从温饱型向小康型逐步转化,城市人“劳”与“逸”的生活时间结构已发生变化。一般来说,休闲集中在三类时间段中。一类是每天八小时工作外的零星时间,二是周末两天空闲时间,三是每年的国家节日公假和寒假、公休假。普遍分布在生活区的近距离小型园林、草地可供人们散步,在树荫设置石凳、藤架等设施可供人们休息;铺装草坪和旷地可供人进行体育锻炼。这种全绿的环境是一个清洁、优美而舒适的园林环境,可以基本满足第一类休闲时间的活动需要。
理想的绿色生态系统中广布的公园、游乐园、郊外森林和自然风景区,可以满足居民在第二类时间的休闲需要。目前我国周末公园中,游人像赶庙会一般饱和,立体绿工程的成功使人们可以在星期五晚上驱车前往郊野公园,享受月影星光、晚风轻拂后,在一片天籁之间中入梦,第二天迎接朝霞晨雾、鸟语花香和湛湛蓝天,享尽浓郁的大自然风光的无穷魅力,神经得以松驰,身心获得调节。
第三类的假日休息则可走出城市的范围。因为城市本身的公园和城郊风景区不可能适应长时间的休假要求,这就涉及到全国的立体绿工程,尤其是名山大川、古迹胜地等所在城市在这方面担负起重要的功能。立体绿城市这种有效调节劳动和休闲的功能,是人的生命健康发展的重要前提。
3、文化价值
理想的绿色生态系统文化效益也非常明显。绿色城市将使钢水泥森林般的城市成为绿洲,遍布各种用途、各具特色的文化景观,在此基础上必然强化文化的精品意识。珠江三角洲部分城市的绿化美化已开始带有文化的效应。绿色城市必然成为强烈地吸引各类人才的地方。珠江三角洲各中等城市现在已以自身的磁力吸引着全国各地的人才。许多人放弃大城市而到珠海、中山、南海、佛山等中等城市落户,动机可能是多样的,但这些城市比特大城市适合人居住则是主要原因。在信息时代,智力和信息的集聚,将使绿色城市呈马太效应发展。
在美学效果上,平面、侧面和顶层都绿并不意味着城市色彩的单调。相反,以绿色为主调,不仅富于生态特色,富于人性色彩,而且符合美的原则。大面积的绿或主调是绿色,并不影响和约束小面积的多样色彩。鲜花、霓虹灯、户外广告、低层外墙、室内装修等完全可以色彩纷呈,独具特色。人行道和公共场所用地的地面采用硬质地面,如鹅卵石、大理石、花岗石等材料铺成不同形状和颜色的几何花式,逐渐取代一色黑的柏油路面,这也是立体绿的题中之意,这样反而造成一种更高层次上的多样统一的境界。
总体来说,铺满绿色植物,同时配以和谐的多种色彩,整个城市就有一个美好的形象。因为城市灰色的高楼大厦如没有繁花绿树的“包装”,会给人僵硬死板、单调乏味的感觉。立体绿工程在建筑群四周包围起高低参差的乔木、灌水、青青的草地、色彩缤纷的花卉和路面装饰,居民就会感到神清气爽、轻松愉悦。
绿色植物在理想的绿色生态系统中是富于蓬勃生机和审美魔力的构筑材料,它将分散的建筑群统一起来,使建筑物刚硬的线条变得柔和,使整个建筑群和小区的色彩丰富起来,城市形象便显得厚重而轻柔,多样而统一。广东珠江三角洲、韩江三角洲和绝大多数地区的人传统上都有在家庭中养花插花的习惯。初到广东
的外地人常有一种深刻的体会,那就是广东人的家居、阳台和窗台等处一般都种上几盆花,有些人家甚至种得满满的。这些繁花进入各家各户,人们在花丛中斟酒祝福。我觉得,比之于全国其它地方,广州人更有权利说一句:“春节来了!”何止春节,广东人对花的热情简直就是把春天一年四季留在了身边。
4、经济价值
理想的绿色生态系统的经济效益也是十分显著的,它是前几种效益的综合结果。土地经济效益在其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理想绿色生态系统意味着城市的每一寸土地都被利用于绿化,这样人类不占有更多的土地,能容纳更多的人口。在人类还不能有效控制自身繁殖的情况下,这起码是使人类保持现在生活水平的重要条件,而且同时还能回复到生态的自然平衡中去。这种平衡甚至比纯粹的农业文明有更好的生态平衡效果。
城市理想的绿色生态系统还可能有助于解决人类面临的能源危机问题。植物的光合作用能产生一定的能源,叶绿体的片层膜能吸收太阳的光量子,使水分子分解成氢气和氧气。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卡尔文发现不少植物能直接生产能源,如绿玉树、马利筋草分泌的白色乳液的主要成分是碳氢化合物,与石油的成分及性质极为相似。人类破坏环境很大程度上来自对污染严重的能源的开采和利用,无污染的能源植物的大片种植而又不占更多更好的农田山地,真可说是一举数得的事业。
绿色事业本身还能创造可观的直接经济效益。绿地、公园并不只是花钱的地方,其中一部分土地可栽种各种植物、花卉以赢利。立体绿工程则提倡创造一定的条件,种植既能产生比较大的绿量,又具有可观经济价值的果树、桑树、木本油科植物,在屋顶种植蔬菜、花卉和珍贵药用植物,甚至发展无土农业,实际增加了耕地。这样在取得经济效益的同时,增加了生态效益,城市便成为一个极其巨大的蔬果园。
理想的绿色生态系统甚至可以解决交通这个硬骨头难题。伦敦中心区内开辟了大片绿地,海德公园面积就达220公顷,较大的还有圣詹姆士公园、格林公园等。伦敦中心区边缘的摄政公园面积有200公顷。伦敦全市的绿地面积达450平方公里,占总用地的15.8%。大面积绿地保证了伦敦具有舒适宜人的居住条件,由此又发展出高效率的交通,这可看做伦敦成为国际一流城市的基础。生活质量与城市交通有密切的关系:环境质量差、生活质量低,人们愿意到郊区居住,城市的交通于是增大,给城市交通系统巨大的压力;而城市环境好,生活质量高,人们就不必到郊区居住,也少去郊区居住,也少去郊外渡假,城市交通压力就能得到很大程度的缓解。
绿色城市会带来旺盛的人气,这是各种效益的基础。它能带旺房地产业、商业、旅游业以及相关的运输业、酒店业、饮食业等,这对城市发展第三产业将有很大助益。1998年春节珠海成为度假旺区,游客们看重的就是这座城市的绿色效益。
有关绿色奥运。“建绿色北京,迎绿色奥运” 以申办奥运为契机,呼唤更广泛的公众环境意识和参与,宣传绿色北京的城市新形象,树立绿色北京的理念,迎接绿色奥运的到来。民间环保组织“绿色北京”与清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博士生班联合发起“建绿色北京,迎绿色奥运”活动。
◎ 四、植树节趣闻
世界上每月都有植树节 “植树节”是一些国家为激发人们爱林、造林的感情,促进国土绿化,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通过立法确定的节日。1979年2月,我国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决定,将每年的3月12 日定为中国的植树节。目前,全世界上已有50多个国家设立了植树节。由于各国国情和地理位置不同,植树节在各国的称呼和时间也不相同,如日本称为“树木节”和“绿化周”;以色列称“树木的新年日”;缅甸称为“植树月”;南斯拉夫称为“植树周”;冰岛称为“学生植树日”;印度称为“全国植树节”;法国称为全国树木日“;加拿大称为“森林周”。 全年12个月,每月都会有国家欢度植树节。 最早设立植树节的是美国的内布拉斯加州。1872年4月10日,该州把4月10日定为该州的植树节。世界上首枚植树节邮票,也是该州1932年发行的。我国1980年3月12日,发行了一套4枚题为“植树造林,绿化祖国”的邮票,1990年3月12日,邮电部又发行了一套4枚“绿化祖国”邮票,第一枚为“全民义务植树”。
古往今来,有许多崇尚植树造林的趣闻佳话。 庆功栽杨 西周“常胜大将军”沙俊其,每打一次胜仗后,都要命令 全军将士在沙场上“人种一树,以庆武功”。 生儿育树 《齐民要术》记载,生儿育女,要给每个婴儿栽20棵树。等到结婚年龄,20棵树成材了就够结婚费用。为婴儿植树,是当地盛行的风俗。现在贵州的侗族等少数民族地区还有为出生子女种“女儿杉”的习惯。 治病种杏 三国东吴名医董奉,医术精湛,济贫善施,为人治病不收财礼。只要 求治好一个轻病人,种一株杏树,治好一个重病人,种5株杏树。天长日久,他的房前屋后竟有10余万株杏树,人称“董林杏仙”。后来,每当杏子成熟,董奉把 它换成粮食,赈济穷人,这就是历代传为美谈的“杏林佳话”。 思乡植柳 唐代文成公主远嫁西藏松赞干布,从长安带去柳树苗种,植于拉萨大朝寺周围,以表达对柳树成荫的故乡的思念。因此,这些树被称为“唐柳”或 “公主柳”,现在已成为藏汉友好交往的历史见证。 写诗护树 爱国名将冯玉祥爱树如命,曾在军中立下护树军令:“马啃一树,杖 责二十,补栽十棵”。他驻兵北京,率领官兵广植树木,被誉为“植树将军”。驻兵徐州时,带兵种植大量树木,并写一首护林诗喻示军民:“老冯驻徐州,大树绿油油;谁砍我的树,我砍谁的头。”
几百年前,南斯拉夫就制定了一项法律,规定每对新婚夫妇,必须先种植油橄榄树70株。日本鹿儿岛等一些地区也有新婚夫妇要植树的规定,树旁立碑写明姓名和婚期,植后50年方能砍伐,届时植树夫妇可举行结婚50周年庆祝活动。印度尼西亚爪哇岛法令条文规定,第一次结婚要种树2棵,离婚的要种5棵;第二次结婚必须种树3棵,否则不予登记。
在日本有一项特殊的规定,凡是私人增添一辆汽车,必须植一棵树。这是因为,每辆汽车每年要排出大量有毒的碳氢化合物,还要发出噪音,而树木则是天然的“消毒员”和“除音器”,所以必须种树。
◎ 五、植树节我们可以做些什么
1、参加义务植树:
全国每年有近6亿人次参加义务植树,植树25亿株。全国范围内均掀起全民参加“植绿、爱绿、护绿、兴绿”的新高潮。
参加各种植树活动是我们中学生在植树节到来之际最应做的事情,从植树活动中锻炼身体,磨练意志,领略大自然的伟大,感受自身作为生物圈一员的存在意义。同时需要注意的是,植树也要科学安排,林业专家提醒我们:植树造林应注重树种多样性。
每年全国各地都是在春季陆续进入植树高潮。国家林业局有关专家说,植树造林时应注重树种的多样性,避免因广种单一树种引起病虫害和地力衰退等问题。
专家理由是,我国目前的人工林主要分布于山区和重要河流的中上游,树种以针叶树为主,尤以南方各省针叶树的比例更大,而且集中连片,连绵千亩万亩单一树种、品种的人工林在很多地方都可以看到。这些单一的人工林往往导致严重的病虫害,特别是松材线虫发生面积年均高达5000万亩以上,每年造成的生长量损失达1000万立方米,杨树林中天牛的危害也十分严重。
单一树种和成片连作还造成了地力严重衰退,这一点已在杉木、桉树、柳杉及落叶松人工林中有明显表现。杉木人工林由于土壤肥力下降,生产力一代不如一代,二代和三代20年内每公顷人工林损失蓄积量30至45立方米。在花岗岩发育的土壤上地力衰退情况更为严重。
更深层的影响还有,造成生物多样性严重下降。天然森林的植被是复杂而多样化的,一个山坡上可以出现多种森林植被类型。任何一片森林都是多树种混交,这种环境为多种生物提供了栖息地,也使森林具有涵养水源等多种功能。但单一树种或少数几个树种的大面积人工林,由于生物多样性严重下降,林区的生态环境恶化,森林各种功能与生产力得不到充分发挥,森林的适应能力和稳定性也大大下降。
因此,专家提醒说,人们的观念、特别是领导者的认识要转变,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植树造林,每个工程都要因地制宜做好规划,适地适树,搞多树种造林,逐渐恢复自然界丰富多样的生态系统。此外,还应充分利用自然力发展森林,保护好现有的次生阔叶林
2、参加义务宣传
我们中学生学业等方面的影响,如不能参加义务植树活动,并不意味着我们无事可做,相反用我们学过的知识,做一个植树节的义务宣传员,除以上的相关知识外,特别应向举办植树活动的人们宣传注意:植树莫造“绿色沙漠”
到了植树造林的季节。植树要讲数量,更要讲质量,讲整体和长远效益。否则就可能制造“绿色沙漠”,使植树工作的效益大打折扣,甚至产生负面效应。以下相关资料可以说明这一问题:
“绿色沙漠”这个概念,国家环保总局自然生态保护司司长杨朝飞曾在一篇文章中说,国家花巨资植树造林,树多了 ,森林生态功能却衰退了。主要原因,一是林龄单一,树林不同年龄段要有合理的比例,现在都是兄弟姐妹林。二是林种单一。南方是“沙家浜”(杉树),北方是“杨家将”(杨树)。森林病虫害频发。三是林层单一。生态功能好的天然林,乔木,灌木,草,地衣,下了雨不会流失。现在的人工林,远看一片绿,下了雨照样流。单一林层的绿化是表面绿化,是“绿色沙漠”。我觉得“绿色沙漠”这个概念提得好,值得引起各地重视。
提出“绿色沙漠”,反映了人们对植树造林客观规律认识的深化。以前我们讲植树造林的质量,主要反对“纸上栽树”的弄虚作假行为,以及栽而不管等问题,强调栽得活,长得大。这些问题当然要继续抓。但是实践证明,仅仅满足于栽活长大,还不一定能充分发挥植树造林的作用,不足以遏制生态恶化。我国的西北防护林主要是杨树,这些年多次出现不少杨树很短时间内被天牛虫毁掉的情况,主要原因就是树种单一,降低了抵抗虫害的能力。1995年,庐山多次发生大规模泥石流,经专家查明,灾祸原因是人工杉林树种单一,长得高大,地表长年见不到阳光,杂草和矮小的灌木绝生,于是土质疏松,树根裸露,起不到水土保护作用。
纠正栽树中的弄虚作假行为和栽而不管现象,主要措施是抓造林工作组织领导者的思想和作风,也容易见效。而遏制“绿色沙漠”,难度却要大得多。它涉及的是植树造林的指导思想、总体设计和科学研究问题。“绿色沙漠”现象之所以出现,根源是长期以来一些地方植树造林活动过于急功近利,违背了客观规律。林种、林层、林龄单一,都是为了便于采伐和管理,追求用材的最大效益。纠正这一偏差,涉及造林植树工作的价值取向问题,涉及如何处理长远的、宏观的环境效益与局部的短期经济效益的关系问题。
近几十年来,不少地方环境恶化不断加剧,而植树造林作为抑制这一趋势的主要手段之一,却没有收到应有的效果,现实告诉人们必须调整思路,重新审视过去的做法。我国是环境形势最严峻的国家之一,又是植树造林面积最大的国家。一方面,人工林面积每年都在大幅度增长;另一方面,科学造林的许多问题远未解决。遏制“绿色沙漠”,关键在于植树造林设计阶段就要高度重视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否则木已成林,再改造也很难了
3、参加义务教育
用我们中学生的视角和身份同样可以在植树节期间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教育活动。比如:给自己的弟弟妹妹或亲戚朋友上一堂植树绿化课;以绿化小组为单位,以文字、绘画、墙报、广播等形式在公共场合为公众做一次植绿、护绿的专题教育活动。总之,不要认为我们中学生年龄小,实际上在这场人类爱护大自然,爱护我们自己家园的战斗中一样可以发挥我们应有的力量。
同学们,为了我们的家园,为了我们的地球,为了我们的子孙后代,行动起来吧!
◎ 查查看
有奖征答:(配合学校的“书香校园”活动计划,请同学们在图书、杂志、网络等媒体上动手查查看以下三题,三题均正确的前五名有奖。)
1、哪些盆栽植物不宜在室内长期栽种?
2、在不破坏树木的前提下怎么样能知道树木的生长年龄?
3、有哪些植物不能在一起栽种?
植树节知识讲座
◎ 一、植树节简介
1、我国的植树节
中国是开展植树节较早的国家之一。早在1915年,当时的中华民国政府规定每年清明节为植树节。1929年又把它改为每年的3月12日为植树节,因为这一天正是孙中山先生逝世纪念日。孙中山先生一贯重视和倡导植树造林,定3月12日为植树节表示人民对他的敬仰和怀念。
1979年2月17日至23日召开的第5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6次会议原则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试行)》,并根据国务院的提议,决定3月12日为中国的“植树节”。要求在这一天开展全民植树活动,广泛动员全社会参加林业建设。
2、国外的植树节
植树节最早起源于古代的巴勒斯坦。据联合国有关组织统计,规定植树节、造林日、绿化周(月)的已多达50多个国家和地区。由于世界各地的气候条件迥异,各国与各地区规定的植树节日期也各不相同,如将它们排列起来,就会发现世界上一年之中月月皆有植树节: 1月份:约旦(15日)。
2月份:西班牙首都马德里(1日)。
3月份:伊拉克(6日)、中国(12日)、爱尔兰(17日)、中国香港(第四个星期日)、法国(31日)。
4月份:日本(1至7日为绿化周)、朝鲜(6日)、肯尼亚(24日)、德国(25至26日)、美国(最后一个星期五)。
5月份:多米尼加(第一个星期日)、澳大利亚(第一个星期五)、委内瑞拉(23日)、危地马拉(最后一个星期日)、洪都拉斯(30日)、加拿大(月内开展全国林业周活动)。 6月份:多哥(1日)、芬兰(10日或24日)、萨尔瓦多(21日)、尼加拉瓜(最后一个星期日)。
7月份:印度(第一周为植树周)、缅甸(月内举行植树日活动,具体日期不固定)。 8月份:尼泊尔(3日)、巴基斯坦(4日)、新西兰(第一星期三)、玻利维亚(20日)。 9月份:菲律宾(第二个星期六)、泰国(24日)。
10月份:古巴(10日)、厄瓜多尔(12日)、哥伦比亚(12日)。
11月份:新加坡(3日)、西萨摩亚(5日)、英国(6至12日为植树周)、意大利(21日)。
12月份:黎巴嫩(第一个星期为植树周)、赞比亚(15日)、叙利亚(最后一个星期四)。 此外,还有的植树节或植树周,月份和日期由各地因地制宜的有俄罗斯等国。 ◎ 二、绿色植物对自然界的作用
1.推动地球和生物界的发展。地球形成初期是一个没有生命的世界。在地球的大气中,也没有游离的氧。地球上最早出现的原始生命,只能从分解过程中获取能量,属化能异养生物。到33亿~35亿年前出现了蓝藻,有了光合色素,才开始利用光能制造有机物,并释放氧气,使大气中氧气的浓度逐渐增加,并慢慢在高空中形成臭氧层,阻挡了太阳紫外线的直接辐射,改变了地球的整个生态环境。在5亿年前,地球大气中的氧仅为现在的10%,这时植物有了更大的发展,以后大气中的氧才逐步增加到现有水平。可以说,没有氧气,就没有繁荣的生物
界,也没有人类。由此可见,绿色植物在地球上的出现,推动了生物界的发展,整个动物界都是直接或间接依靠植物界才得以生存和发展的。
2.为地球上的生命提供能源。地球上所有生物的生命活动所利用的能量最终来自太阳的光能,只有绿色植物才能通过光合作用,把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光合作用产生的有机物中。这些产物如糖类,在植物体内进一步转变为脂质、蛋白质等,通过食物链为人类、动物及各种异养生物提供了生命活动所不可缺少的能源。人类日常利用的煤炭、石油、天然气等能源物质,也主要由绿色植物的遗体经地质变迁形成。
3.参与土壤形成,为生物创造栖息场所。地球表面土壤的形成,主要来自植物的参与。细菌和地衣对岩石表面侵蚀,形成了初步风化的成土母质,再经苔藓植物、草本植物、木本植物的生长,经过漫长岁月,这些植物以强大的根系(苔藓植物是假根)吸收母质中的有效矿物质,使养分形成有机态,固定在植物体中。植物和其他生物死亡后,尸体经异养微生物分解,部分养料可供植物再利用,另一部分形成腐殖质,改善土壤母质理化性质,使土壤变成具有一定结构和肥力的基质,经过长期利用,土壤渐趋成熟。这就为一定的植物和动物种类在其上生存和繁衍创造了条件,形成了一定的生物群落。
4.促进自然界的物质循环。
自然界中有各种物质循环,植物在其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首先是碳的循环。绿色植物在光合作用中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转变成糖类等有机物,参与构建植物体,并且成为动物体所需有机物的直接或间接的来源;细菌、真菌等分解动植物尸体、排泄物等有机物,又把碳以二氧化碳的形式释放出来;动植物呼吸、物质燃烧、火山爆发所释放的二氧化碳,又可供绿色植物利用,形成了自然界中碳的相对平衡。
其次是氧的循环。绿色植物光合作用过程中所释放的氧,补充了动植物呼吸和物质燃烧时所消耗的氧,保证了自然界中氧的相对平衡。
第三是氮的循环。固氮细菌和固氮蓝藻把大气中的游离氮,固定成植物能吸收的氨态氮,或经硝化细菌转化成硝态氮,供植物吸收加工成细胞内的蛋白质、核酸等;植物被动物取食后,植物蛋白等又转化为动物躯体的一部分;动植物死亡后,尸体被细菌、真菌分解,又把氮以氨的形式释放出来;环境中的硝态氮可在反硝化细菌的作用下,形成游离氮或氧化亚氮返回大气中,保持自然界中氮的相对平衡。
◎ 三、绿色植物带给人类的价值
1、生态价值:
树木与人类生存息息相关,世界上许多国家都越来越重视植树造林。 生态效益是最直接的效益,绿色植物对生态平衡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首先是绿色植物能大量吸引二氧化碳,放出氧气。一般来说,1公顷树林每天可以吸引1吨二氧化碳,放出0.73吨氧气。很多树木能吸收对人体有害的毒气,如柳杉可吸引大量二氧化硫,刺槐能吸收部分氟化氢等。城市空气所含的病菌很多,在有森林的地方每立方米空气中的含菌量要比热闹喧哗的大街少85%以上,因为许多树木具有分泌杀菌素、杀死病菌的功能。人们日常用来点缀家庭环境的绿色植物不但能净化空气,调节室内气候,有些还可以吸收空气中的有害气体。如:茶花、仙客来、紫罗兰、晚香玉、牵牛花、石竹、唐莒蒲等,通过叶
片可以吸收有害气体;吊兰、芦荟、虎尾兰能够吸收甲醛等有害物质,消除并防止室内空气污染;茉莉、丁香、金银花、牵牛花等花卉分泌出来的杀菌素能够杀死空气中的细菌,抑制结核、痢疾病原体和伤寒病菌的生长,使家庭室内空气清洁卫生,预防疾病传染。当然,家居植物并非多多益善。有一些植物可以净化空气,预防疾病;有一些植物却可能给人体带来诸多不适。家里应该摆放什么植物,你必须精挑细选。
吸附污染环境的物质如灰尘和金属微粒是绿色植物的另一功能。绿色草坪和树林将裸露的地面有效覆盖,刮风时尘土不易飘扬;树木枝叶大量吸附空气中的灰尘,树叶蒙尘后,经雨水冲洗又能恢复它的吸尘作用,从而有效地净化空气恢复清新。美国《未来学家》杂志评选出1997年对未来的10大预测,其中有一项就是种植大量能吸收被污染土壤中重金属的植物,有害废物的消除将会变得更加容易。对于一些污染源和严重受到污染影响的地区,尤其要选用对污染物质有较强抗性和吸引能力树种,作出科学的合理布局,最大程度地发挥生态效益。
理想的绿色生态系统(立体绿)遍布绿色植物,对于调节城市气候和消解城市普遍存在的热岛效应是至关重要的。热岛效应——大城市气温比周边地区气温高,导致气候变化异常和能源消费增大。柏油路和水泥建筑白天吸收较多热量,这些热量将在夜间逐步释放出来,而田野和森林释放热量的速度要快得多,这种现象被称谓热岛效应。上世纪全球平均温度升了0.33摄氏度。这会给人们的健康带来“相当大影响”。同时会出现气候改变带来的冲击。绿色植物能调节气候,是因为树木能遮荫,夏天树荫下的气温比荫外一般低3—5度;树木与草坪等还能蒸发水分,增加空气的湿润度,这对干旱缺水的北方城市尤其可贵。在城市外围营造大面积森林,条件如有一定局限,也应开辟环绕于城市的绿化环带,其重要性在于,这种环带冬季可以防御寒风;夏天,由于大气环流的性能,绿化环带中凉爽的高质素空气可以利用“热岛效应”推向相对较热的城市中心,并将含有污染的市区空气托向高空,绿化环带中的新鲜空气由此源源不断地补充进来,城市居民的生活空间得到有效的调节。
理想的绿色生态系统(立体绿)还有许多生态功能,如广布植被可以使水源得到有效保护和再生,并具有土质改良的功能。宽阔的防护林带制止风沙危害,并对防灾、防火有积极作用。绿色植物还吸收和阻挡噪声,公园中成片林木大约可降低噪音26—43分贝。
理想的绿色生态系统的综合生态功能主要来自它创造一个生物多样性丰富的局部生态环境,这甚至比传统农业的生物多样性单调的生态环境还更接近自然生态系统。立体绿色是绿色植物多层次的复合空间,它不仅提高绿量,而且由于植物的多样性丰富,动物的相对多样性也会随之而来。最明显的就是一旦城市的绿化环境得到改善,起码会在局部地区形成植物的相对多样性,水质、空气、声音、土壤、局部气候等等都会明显改善,这将吸引百鸟筑巢、蝴蝶戏花,成为动物繁育的天堂。各种生态小区和生态建筑,使人类未来的居住区和生态过程以尽可能完善的方式得到协调。
2、生命价值
理想的绿色生态系统还具有生命效益,对保护人民身心健康具有不可代替的作用。罗布泊之所以成为死亡地区是这一作用的反证。理想的绿色生态系统,可使人们视觉清新,感受到生命回复大自然的喜悦。发展绿色植物,扩展绿地公园等户外游憩空间,还对大城市人松驰神经,恢复疲惫的身心,具有直接的功能。
广西巴马县人口不足3万,却有90岁以上老人253人,其中超百岁的25人,这个全国著名的“长寿县”正是处于苍翠繁茂的野生植物群落中。因此城市人要保护自身生命,必须构筑整体的立体绿,使自己生活在巨大的绿肺之中。
理想的绿色生态系统工程对于高质量的休闲具有显著的效果。随着我国生产力的发展,生活从温饱型向小康型逐步转化,城市人“劳”与“逸”的生活时间结构已发生变化。一般来说,休闲集中在三类时间段中。一类是每天八小时工作外的零星时间,二是周末两天空闲时间,三是每年的国家节日公假和寒假、公休假。普遍分布在生活区的近距离小型园林、草地可供人们散步,在树荫设置石凳、藤架等设施可供人们休息;铺装草坪和旷地可供人进行体育锻炼。这种全绿的环境是一个清洁、优美而舒适的园林环境,可以基本满足第一类休闲时间的活动需要。
理想的绿色生态系统中广布的公园、游乐园、郊外森林和自然风景区,可以满足居民在第二类时间的休闲需要。目前我国周末公园中,游人像赶庙会一般饱和,立体绿工程的成功使人们可以在星期五晚上驱车前往郊野公园,享受月影星光、晚风轻拂后,在一片天籁之间中入梦,第二天迎接朝霞晨雾、鸟语花香和湛湛蓝天,享尽浓郁的大自然风光的无穷魅力,神经得以松驰,身心获得调节。
第三类的假日休息则可走出城市的范围。因为城市本身的公园和城郊风景区不可能适应长时间的休假要求,这就涉及到全国的立体绿工程,尤其是名山大川、古迹胜地等所在城市在这方面担负起重要的功能。立体绿城市这种有效调节劳动和休闲的功能,是人的生命健康发展的重要前提。
3、文化价值
理想的绿色生态系统文化效益也非常明显。绿色城市将使钢水泥森林般的城市成为绿洲,遍布各种用途、各具特色的文化景观,在此基础上必然强化文化的精品意识。珠江三角洲部分城市的绿化美化已开始带有文化的效应。绿色城市必然成为强烈地吸引各类人才的地方。珠江三角洲各中等城市现在已以自身的磁力吸引着全国各地的人才。许多人放弃大城市而到珠海、中山、南海、佛山等中等城市落户,动机可能是多样的,但这些城市比特大城市适合人居住则是主要原因。在信息时代,智力和信息的集聚,将使绿色城市呈马太效应发展。
在美学效果上,平面、侧面和顶层都绿并不意味着城市色彩的单调。相反,以绿色为主调,不仅富于生态特色,富于人性色彩,而且符合美的原则。大面积的绿或主调是绿色,并不影响和约束小面积的多样色彩。鲜花、霓虹灯、户外广告、低层外墙、室内装修等完全可以色彩纷呈,独具特色。人行道和公共场所用地的地面采用硬质地面,如鹅卵石、大理石、花岗石等材料铺成不同形状和颜色的几何花式,逐渐取代一色黑的柏油路面,这也是立体绿的题中之意,这样反而造成一种更高层次上的多样统一的境界。
总体来说,铺满绿色植物,同时配以和谐的多种色彩,整个城市就有一个美好的形象。因为城市灰色的高楼大厦如没有繁花绿树的“包装”,会给人僵硬死板、单调乏味的感觉。立体绿工程在建筑群四周包围起高低参差的乔木、灌水、青青的草地、色彩缤纷的花卉和路面装饰,居民就会感到神清气爽、轻松愉悦。
绿色植物在理想的绿色生态系统中是富于蓬勃生机和审美魔力的构筑材料,它将分散的建筑群统一起来,使建筑物刚硬的线条变得柔和,使整个建筑群和小区的色彩丰富起来,城市形象便显得厚重而轻柔,多样而统一。广东珠江三角洲、韩江三角洲和绝大多数地区的人传统上都有在家庭中养花插花的习惯。初到广东的外地人常有一种深刻的体会,那就是广东人的家居、阳台和窗台等处一般都种
上几盆花,有些人家甚至种得满满的。这些繁花进入各家各户,人们在花丛中斟酒祝福。我觉得,比之于全国其它地方,广州人更有权利说一句:“春节来了!”何止春节,广东人对花的热情简直就是把春天一年四季留在了身边。
4、经济价值
理想的绿色生态系统的经济效益也是十分显著的,它是前几种效益的综合结果。土地经济效益在其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理想绿色生态系统意味着城市的每一寸土地都被利用于绿化,这样人类不占有更多的土地,能容纳更多的人口。在人类还不能有效控制自身繁殖的情况下,这起码是使人类保持现在生活水平的重要条件,而且同时还能回复到生态的自然平衡中去。这种平衡甚至比纯粹的农业文明有更好的生态平衡效果。
城市理想的绿色生态系统还可能有助于解决人类面临的能源危机问题。植物的光合作用能产生一定的能源,叶绿体的片层膜能吸收太阳的光量子,使水分子分解成氢气和氧气。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卡尔文发现不少植物能直接生产能源,如绿玉树、马利筋草分泌的白色乳液的主要成分是碳氢化合物,与石油的成分及性质极为相似。人类破坏环境很大程度上来自对污染严重的能源的开采和利用,无污染的能源植物的大片种植而又不占更多更好的农田山地,真可说是一举数得的事业。
绿色事业本身还能创造可观的直接经济效益。绿地、公园并不只是花钱的地方,其中一部分土地可栽种各种植物、花卉以赢利。立体绿工程则提倡创造一定的条件,种植既能产生比较大的绿量,又具有可观经济价值的果树、桑树、木本油科植物,在屋顶种植蔬菜、花卉和珍贵药用植物,甚至发展无土农业,实际增加了耕地。这样在取得经济效益的同时,增加了生态效益,城市便成为一个极其巨大的蔬果园。
理想的绿色生态系统甚至可以解决交通这个硬骨头难题。伦敦中心区内开辟了大片绿地,海德公园面积就达220公顷,较大的还有圣詹姆士公园、格林公园等。伦敦中心区边缘的摄政公园面积有200公顷。伦敦全市的绿地面积达450平方公里,占总用地的15.8%。大面积绿地保证了伦敦具有舒适宜人的居住条件,由此又发展出高效率的交通,这可看做伦敦成为国际一流城市的基础。生活质量与城市交通有密切的关系:环境质量差、生活质量低,人们愿意到郊区居住,城市的交通于是增大,给城市交通系统巨大的压力;而城市环境好,生活质量高,人们就不必到郊区居住,也少去郊区居住,也少去郊外渡假,城市交通压力就能得到很大程度的缓解。
绿色城市会带来旺盛的人气,这是各种效益的基础。它能带旺房地产业、商业、旅游业以及相关的运输业、酒店业、饮食业等,这对城市发展第三产业将有很大助益。1998年春节珠海成为度假旺区,游客们看重的就是这座城市的绿色效益。
有关绿色奥运。“建绿色北京,迎绿色奥运” 以申办奥运为契机,呼唤更广泛的公众环境意识和参与,宣传绿色北京的城市新形象,树立绿色北京的理念,迎接绿色奥运的到来。民间环保组织“绿色北京”与清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博士生班联合发起“建绿色北京,迎绿色奥运”活动。
◎ 四、植树节趣闻
世界上每月都有植树节 “植树节”是一些国家为激发人们爱林、造林的感情,促进国土绿化,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通过立法确定的节日。1979年2月,我国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决定,将每年的3月12 日定为中国的植树节。目前,全世界上已有50多个国家设立了植树节。由于各国国情和地理位置不同,植树节在各国的称呼和时间也不相同,如日本称为“树木节”和“绿化周”;以色列称“树木的新年日”;缅甸称为“植树月”;南斯拉夫称为“植树周”;冰岛称为“学生植树日”;印度称为“全国植树节”;法国称为全国树木日“;加拿大称为“森林周”。 全年12个月,每月都会有国家欢度植树节。 最早设立植树节的是美国的内布拉斯加州。1872年4月10日,该州把4月10日定为该州的植树节。世界上首枚植树节邮票,也是该州1932年发行的。我国1980年3月12日,发行了一套4枚题为“植树造林,绿化祖国”的邮票,1990年3月12日,邮电部又发行了一套4枚“绿化祖国”邮票,第一枚为“全民义务植树”。
古往今来,有许多崇尚植树造林的趣闻佳话。 庆功栽杨 西周“常胜大将军”沙俊其,每打一次胜仗后,都要命令 全军将士在沙场上“人种一树,以庆武功”。 生儿育树 《齐民要术》记载,生儿育女,要给每个婴儿栽20棵树。等到结婚年龄,20棵树成材了就够结婚费用。为婴儿植树,是当地盛行的风俗。现在贵州的侗族等少数民族地区还有为出生子女种“女儿杉”的习惯。 治病种杏 三国东吴名医董奉,医术精湛,济贫善施,为人治病不收财礼。只要 求治好一个轻病人,种一株杏树,治好一个重病人,种5株杏树。天长日久,他的房前屋后竟有10余万株杏树,人称“董林杏仙”。后来,每当杏子成熟,董奉把 它换成粮食,赈济穷人,这就是历代传为美谈的“杏林佳话”。 思乡植柳 唐代文成公主远嫁西藏松赞干布,从长安带去柳树苗种,植于拉萨大朝寺周围,以表达对柳树成荫的故乡的思念。因此,这些树被称为“唐柳”或 “公主柳”,现在已成为藏汉友好交往的历史见证。 写诗护树 爱国名将冯玉祥爱树如命,曾在军中立下护树军令:“马啃一树,杖 责二十,补栽十棵”。他驻兵北京,率领官兵广植树木,被誉为“植树将军”。驻兵徐州时,带兵种植大量树木,并写一首护林诗喻示军民:“老冯驻徐州,大树绿油油;谁砍我的树,我砍谁的头。”
几百年前,南斯拉夫就制定了一项法律,规定每对新婚夫妇,必须先种植油橄榄树70株。日本鹿儿岛等一些地区也有新婚夫妇要植树的规定,树旁立碑写明姓名和婚期,植后50年方能砍伐,届时植树夫妇可举行结婚50周年庆祝活动。印度尼西亚爪哇岛法令条文规定,第一次结婚要种树2棵,离婚的要种5棵;第二次结婚必须种树3棵,否则不予登记。
在日本有一项特殊的规定,凡是私人增添一辆汽车,必须植一棵树。这是因为,每辆汽车每年要排出大量有毒的碳氢化合物,还要发出噪音,而树木则是天然的“消毒员”和“除音器”,所以必须种树。
◎ 五、植树节我们可以做些什么
1、参加义务植树:
全国每年有近6亿人次参加义务植树,植树25亿株。全国范围内均掀起全民参加“植绿、爱绿、护绿、兴绿”的新高潮。
参加各种植树活动是我们中学生在植树节到来之际最应做的事情,从植树活动中锻炼身体,磨练意志,领略大自然的伟大,感受自身作为生物圈一员的存在意义。同时需要注意的是,植树也要科学安排,林业专家提醒我们:植树造林应注重树种多样性。
每年全国各地都是在春季陆续进入植树高潮。国家林业局有关专家说,植树造林时应注重树种的多样性,避免因广种单一树种引起病虫害和地力衰退等问题。
专家理由是,我国目前的人工林主要分布于山区和重要河流的中上游,树种以针叶树为主,尤以南方各省针叶树的比例更大,而且集中连片,连绵千亩万亩单一树种、品种的人工林在很多地方都可以看到。这些单一的人工林往往导致严重的病虫害,特别是松材线虫发生面积年均高达5000万亩以上,每年造成的生长量损失达1000万立方米,杨树林中天牛的危害也十分严重。
单一树种和成片连作还造成了地力严重衰退,这一点已在杉木、桉树、柳杉及落叶松人工林中有明显表现。杉木人工林由于土壤肥力下降,生产力一代不如一代,二代和三代20年内每公顷人工林损失蓄积量30至45立方米。在花岗岩发育的土壤上地力衰退情况更为严重。
更深层的影响还有,造成生物多样性严重下降。天然森林的植被是复杂而多样化的,一个山坡上可以出现多种森林植被类型。任何一片森林都是多树种混交,这种环境为多种生物提供了栖息地,也使森林具有涵养水源等多种功能。但单一树种或少数几个树种的大面积人工林,由于生物多样性严重下降,林区的生态环境恶化,森林各种功能与生产力得不到充分发挥,森林的适应能力和稳定性也大大下降。
因此,专家提醒说,人们的观念、特别是领导者的认识要转变,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植树造林,每个工程都要因地制宜做好规划,适地适树,搞多树种造林,逐渐恢复自然界丰富多样的生态系统。此外,还应充分利用自然力发展森林,保护好现有的次生阔叶林
2、参加义务宣传
我们中学生学业等方面的影响,如不能参加义务植树活动,并不意味着我们无事可做,相反用我们学过的知识,做一个植树节的义务宣传员,除以上的相关知识外,特别应向举办植树活动的人们宣传注意:植树莫造“绿色沙漠”
到了植树造林的季节。植树要讲数量,更要讲质量,讲整体和长远效益。
否则就可能制造“绿色沙漠”,使植树工作的效益大打折扣,甚至产生负面效应。以下相关资料可以说明这一问题:
“绿色沙漠”这个概念,国家环保总局自然生态保护司司长杨朝飞曾在一篇文章中说,国家花巨资植树造林,树多了 ,森林生态功能却衰退了。主要原因,一是林龄单一,树林不同年龄段要有合理的比例,现在都是兄弟姐妹林。二是林种单一。南方是“沙家浜”(杉树),北方是“杨家将”(杨树)。森林病虫害频发。三是林层单一。生态功能好的天然林,乔木,灌木,草,地衣,下了雨不会流失。现在的人工林,远看一片绿,下了雨照样流。单一林层的绿化是表面绿化,是“绿色沙漠”。我觉得“绿色沙漠”这个概念提得好,值得引起各地重视。
提出“绿色沙漠”,反映了人们对植树造林客观规律认识的深化。以前我们讲植树造林的质量,主要反对“纸上栽树”的弄虚作假行为,以及栽而不管等问题,强调栽得活,长得大。这些问题当然要继续抓。但是实践证明,仅仅满足于栽活长大,还不一定能充分发挥植树造林的作用,不足以遏制生态恶化。我国的西北防护林主要是杨树,这些年多次出现不少杨树很短时间内被天牛虫毁掉的情况,主要原因就是树种单一,降低了抵抗虫害的能力。1995年,庐山多次发生大规模泥石流,经专家查明,灾祸原因是人工杉林树种单一,长得高大,地表长年见不到阳光,杂草和矮小的灌木绝生,于是土质疏松,树根裸露,起不到水土保护作用。
纠正栽树中的弄虚作假行为和栽而不管现象,主要措施是抓造林工作组织领导者的思想和作风,也容易见效。而遏制“绿色沙漠”,难度却要大得多。它涉及的是植树造林的指导思想、总体设计和科学研究问题。“绿色沙漠”现象之所以出现,根源是长期以来一些地方植树造林活动过于急功近利,违背了客观规律。林种、林层、林龄单一,都是为了便于采伐和管理,追求用材的最大效益。纠正这一偏差,涉及造林植树工作的价值取向问题,涉及如何处理长远的、宏观的环境效益与局部的短期经济效益的关系问题。
近几十年来,不少地方环境恶化不断加剧,而植树造林作为抑制这一趋势的主要手段之一,却没有收到应有的效果,现实告诉人们必须调整思路,重新审视过去的做法。我国是环境形势最严峻的国家之一,又是植树造林面积最大的国家。一方面,人工林面积每年都在大幅度增长;另一方面,科学造林的许多问题远未解决。遏制“绿色沙漠”,关键在于植树造林设计阶段就要高度重视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否则木已成林,再改造也很难了
3、参加义务教育
用我们中学生的视角和身份同样可以在植树节期间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教育活动。比如:给自己的弟弟妹妹或亲戚朋友上一堂植树绿化课;以绿化小组为单位,以文字、绘画、墙报、广播等形式在公共场合为公众做一次植绿、护绿的专题教育活动。总之,不要认为我们中学生年龄小,实际上在这场人类爱护大自然,爱护我们自己家园的战斗中一样可以发挥我们应有的力量。
同学们,为了我们的家园,为了我们的地球,为了我们的子孙后代,行动
起来吧!
◎ 查查看
有奖征答:(配合学校的“书香校园”活动计划,请同学们在图书、杂志、网络等媒体上动手查查看以下三题,三题均正确的前五名有奖。)
1、哪些盆栽植物不宜在室内长期栽种?
2、在不破坏树木的前提下怎么样能知道树木的生长年龄?
3、有哪些植物不能在一起栽种?
初一年级植树节知识讲座
东华初级中学 周玮
◎ 一、植树节简介
1、我国的植树节
中国是开展植树节较早的国家之一。早在1915年,当时的中华民国政府规定每年清明节为植树节。1929年又把它改为每年的3月12日为植树节,因为这一天正是孙中山先生逝世纪念日。孙中山先生一贯重视和倡导植树造林,定3月12日为植树节表示人民对他的敬仰和怀念。
1979年2月17日至23日召开的第5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6次会议原则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试行)》,并根据国务院的提议,决定3月12日为中国的“植树节”。要求在这一天开展全民植树活动,广泛动员全社会参加林业建设。
还需要提示一点,同学们能说出选定三月份的一天作为植树节的科学道理吗?
2、国外的植树节
植树节最早起源于古代的巴勒斯坦。据联合国有关组织统计,规定植树节、造林日、绿化周(月)的已多达50多个国家和地区。由于世界各地的气候条件迥异,各国与各地区规定的植树节日期也各不相同,如将它们排列起来,就会发现世界上一年之中月月皆有植树节: 1月份:约旦(15日)。
2月份:西班牙首都马德里(1日)。
3月份:伊拉克(6日)、中国(12日)、爱尔兰(17日)、中国香港(第四个星期日)、法国(31日)。
4月份:日本(1至7日为绿化周)、朝鲜(6日)、肯尼亚(24日)、德国(25至26日)、美国(最后一个星期五)。
5月份:多米尼加(第一个星期日)、澳大利亚(第一个星期五)、委内瑞拉(23日)、危地马拉(最后一个星期日)、洪都拉斯(30日)、加拿大(月内开展全国林业周活动)。 6月份:多哥(1日)、芬兰(10日或24日)、萨尔瓦多(21日)、尼加拉瓜(最后一个星期日)。
7月份:印度(第一周为植树周)、缅甸(月内举行植树日活动,具体日期不固定)。 8月份:尼泊尔(3日)、巴基斯坦(4日)、新西兰(第一星期三)、玻利维亚(20日)。 9月份:菲律宾(第二个星期六)、泰国(24日)。
10月份:古巴(10日)、厄瓜多尔(12日)、哥伦比亚(12日)。
11月份:新加坡(3日)、西萨摩亚(5日)、英国(6至12日为植树周)、意大利(21日)。
12月份:黎巴嫩(第一个星期为植树周)、赞比亚(15日)、叙利亚(最后一个星期四)。 此外,还有的植树节或植树周,月份和日期由各地因地制宜的有俄罗斯等国。 ◎ 二、绿色植物对自然界的作用
1.推动地球和生物界的发展。地球形成初期是一个没有生命的世界。在地球的大气中,也没有游离的氧。地球上最早出现的原始生命,只能从分解过程中获取能量,属化能异养生物。到33亿~35亿年前出现了蓝藻,有了光合色素,才开始利用光能制造有机物,并释放氧气,使大气中氧气的浓度逐渐增加,并慢慢在高空中形成臭氧层,阻挡了太阳紫外线的直接辐射,改变了地球的整个生态环境。在5亿年前,地球大气中的氧仅为现在的10%,这时植物有了更大的发展,
以后大气中的氧才逐步增加到现有水平。可以说,没有氧气,就没有繁荣的生物界,也没有人类。由此可见,绿色植物在地球上的出现,推动了生物界的发展,整个动物界都是直接或间接依靠植物界才得以生存和发展的。
2.为地球上的生命提供能源。地球上所有生物的生命活动所利用的能量最终来自太阳的光能,只有绿色植物才能通过光合作用,把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光合作用产生的有机物中。这些产物如糖类,在植物体内进一步转变为脂质、蛋白质等,通过食物链为人类、动物及各种异养生物提供了生命活动所不可缺少的能源。人类日常利用的煤炭、石油、天然气等能源物质,也主要由绿色植物的遗体经地质变迁形成。
3.参与土壤形成,为生物创造栖息场所。地球表面土壤的形成,主要来自植物的参与。细菌和地衣对岩石表面侵蚀,形成了初步风化的成土母质,再经苔藓植物、草本植物、木本植物的生长,经过漫长岁月,这些植物以强大的根系(苔藓植物是假根)吸收母质中的有效矿物质,使养分形成有机态,固定在植物体中。植物和其他生物死亡后,尸体经异养微生物分解,部分养料可供植物再利用,另一部分形成腐殖质,改善土壤母质理化性质,使土壤变成具有一定结构和肥力的基质,经过长期利用,土壤渐趋成熟。这就为一定的植物和动物种类在其上生存和繁衍创造了条件,形成了一定的生物群落。
4.促进自然界的物质循环。
自然界中有各种物质循环,植物在其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首先是碳的循环。绿色植物在光合作用中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转变成糖类等有机物,参与构建植物体,并且成为动物体所需有机物的直接或间接的来源;细菌、真菌等分解动植物尸体、排泄物等有机物,又把碳以二氧化碳的形式释放出来;动植物呼吸、物质燃烧、火山爆发所释放的二氧化碳,又可供绿色植物利用,形成了自然界中碳的相对平衡。
其次是氧的循环。绿色植物光合作用过程中所释放的氧,补充了动植物呼吸和物质燃烧时所消耗的氧,保证了自然界中氧的相对平衡。
第三是氮的循环。固氮细菌和固氮蓝藻把大气中的游离氮,固定成植物能吸收的氨态氮,或经硝化细菌转化成硝态氮,供植物吸收加工成细胞内的蛋白质、核酸等;植物被动物取食后,植物蛋白等又转化为动物躯体的一部分;动植物死亡后,尸体被细菌、真菌分解,又把氮以氨的形式释放出来;环境中的硝态氮可在反硝化细菌的作用下,形成游离氮或氧化亚氮返回大气中,保持自然界中氮的相对平衡。
◎ 三、绿色植物带给人类的价值
1、生态价值:
树木与人类生存息息相关,世界上许多国家都越来越重视植树造林。 生态效益是最直接的效益,绿色植物对生态平衡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首先是绿色植物能大量吸引二氧化碳,放出氧气。一般来说,1公顷树林每天可以吸引1吨二氧化碳,放出0.73吨氧气。很多树木能吸收对人体有害的毒气,如柳杉可吸引大量二氧化硫,刺槐能吸收部分氟化氢等。城市空气所含的病菌很多,在有森林的地方每立方米空气中的含菌量要比热闹喧哗的大街少85%以上,因为许多树木具有分泌杀菌素、杀死病菌的功能。人们日常用来点缀家庭环境的绿色植物不但能净化空气,调节室内气候,有些还可以吸收空气中的有害
气体。如:茶花、仙客来、紫罗兰、晚香玉、牵牛花、石竹、唐莒蒲等,通过叶片可以吸收有害气体;吊兰、芦荟、虎尾兰能够吸收甲醛等有害物质,消除并防止室内空气污染;茉莉、丁香、金银花、牵牛花等花卉分泌出来的杀菌素能够杀死空气中的细菌,抑制结核、痢疾病原体和伤寒病菌的生长,使家庭室内空气清洁卫生,预防疾病传染。当然,家居植物并非多多益善。有一些植物可以净化空气,预防疾病;有一些植物却可能给人体带来诸多不适。家里应该摆放什么植物,你必须精挑细选。
吸附污染环境的物质如灰尘和金属微粒是绿色植物的另一功能。绿色草坪和树林将裸露的地面有效覆盖,刮风时尘土不易飘扬;树木枝叶大量吸附空气中的灰尘,树叶蒙尘后,经雨水冲洗又能恢复它的吸尘作用,从而有效地净化空气恢复清新。美国《未来学家》杂志评选出1997年对未来的10大预测,其中有一项就是种植大量能吸收被污染土壤中重金属的植物,有害废物的消除将会变得更加容易。对于一些污染源和严重受到污染影响的地区,尤其要选用对污染物质有较强抗性和吸引能力树种,作出科学的合理布局,最大程度地发挥生态效益。
理想的绿色生态系统(立体绿)遍布绿色植物,对于调节城市气候和消解城市普遍存在的热岛效应是至关重要的。热岛效应——大城市气温比周边地区气温高,导致气候变化异常和能源消费增大。柏油路和水泥建筑白天吸收较多热量,这些热量将在夜间逐步释放出来,而田野和森林释放热量的速度要快得多,这种现象被称谓热岛效应。上世纪全球平均温度升了0.33摄氏度。这会给人们的健康带来“相当大影响”。同时会出现气候改变带来的冲击。绿色植物能调节气候,是因为树木能遮荫,夏天树荫下的气温比荫外一般低3—5度;树木与草坪等还能蒸发水分,增加空气的湿润度,这对干旱缺水的北方城市尤其可贵。在城市外围营造大面积森林,条件如有一定局限,也应开辟环绕于城市的绿化环带,其重要性在于,这种环带冬季可以防御寒风;夏天,由于大气环流的性能,绿化环带中凉爽的高质素空气可以利用“热岛效应”推向相对较热的城市中心,并将含有污染的市区空气托向高空,绿化环带中的新鲜空气由此源源不断地补充进来,城市居民的生活空间得到有效的调节。
理想的绿色生态系统(立体绿)还有许多生态功能,如广布植被可以使水源得到有效保护和再生,并具有土质改良的功能。宽阔的防护林带制止风沙危害,并对防灾、防火有积极作用。绿色植物还吸收和阻挡噪声,公园中成片林木大约可降低噪音26—43分贝。
理想的绿色生态系统的综合生态功能主要来自它创造一个生物多样性丰富的局部生态环境,这甚至比传统农业的生物多样性单调的生态环境还更接近自然生态系统。立体绿色是绿色植物多层次的复合空间,它不仅提高绿量,而且由于植物的多样性丰富,动物的相对多样性也会随之而来。最明显的就是一旦城市的绿化环境得到改善,起码会在局部地区形成植物的相对多样性,水质、空气、声音、土壤、局部气候等等都会明显改善,这将吸引百鸟筑巢、蝴蝶戏花,成为动物繁育的天堂。各种生态小区和生态建筑,使人类未来的居住区和生态过程以尽可能完善的方式得到协调。
2、生命价值
理想的绿色生态系统还具有生命效益,对保护人民身心健康具有不可代替的作用。罗布泊之所以成为死亡地区是这一作用的反证。理想的绿色生态系统,可使人们视觉清新,感受到生命回复大自然的喜悦。发展绿色植物,扩展绿地公园
等户外游憩空间,还对大城市人松驰神经,恢复疲惫的身心,具有直接的功能。
广西巴马县人口不足3万,却有90岁以上老人253人,其中超百岁的25人,这个全国著名的“长寿县”正是处于苍翠繁茂的野生植物群落中。因此城市人要保护自身生命,必须构筑整体的立体绿,使自己生活在巨大的绿肺之中。
理想的绿色生态系统工程对于高质量的休闲具有显著的效果。随着我国生产力的发展,生活从温饱型向小康型逐步转化,城市人“劳”与“逸”的生活时间结构已发生变化。一般来说,休闲集中在三类时间段中。一类是每天八小时工作外的零星时间,二是周末两天空闲时间,三是每年的国家节日公假和寒假、公休假。普遍分布在生活区的近距离小型园林、草地可供人们散步,在树荫设置石凳、藤架等设施可供人们休息;铺装草坪和旷地可供人进行体育锻炼。这种全绿的环境是一个清洁、优美而舒适的园林环境,可以基本满足第一类休闲时间的活动需要。
理想的绿色生态系统中广布的公园、游乐园、郊外森林和自然风景区,可以满足居民在第二类时间的休闲需要。目前我国周末公园中,游人像赶庙会一般饱和,立体绿工程的成功使人们可以在星期五晚上驱车前往郊野公园,享受月影星光、晚风轻拂后,在一片天籁之间中入梦,第二天迎接朝霞晨雾、鸟语花香和湛湛蓝天,享尽浓郁的大自然风光的无穷魅力,神经得以松驰,身心获得调节。
第三类的假日休息则可走出城市的范围。因为城市本身的公园和城郊风景区不可能适应长时间的休假要求,这就涉及到全国的立体绿工程,尤其是名山大川、古迹胜地等所在城市在这方面担负起重要的功能。立体绿城市这种有效调节劳动和休闲的功能,是人的生命健康发展的重要前提。
3、文化价值
理想的绿色生态系统文化效益也非常明显。绿色城市将使钢水泥森林般的城市成为绿洲,遍布各种用途、各具特色的文化景观,在此基础上必然强化文化的精品意识。珠江三角洲部分城市的绿化美化已开始带有文化的效应。绿色城市必然成为强烈地吸引各类人才的地方。珠江三角洲各中等城市现在已以自身的磁力吸引着全国各地的人才。许多人放弃大城市而到珠海、中山、南海、佛山等中等城市落户,动机可能是多样的,但这些城市比特大城市适合人居住则是主要原因。在信息时代,智力和信息的集聚,将使绿色城市呈马太效应发展。
在美学效果上,平面、侧面和顶层都绿并不意味着城市色彩的单调。相反,以绿色为主调,不仅富于生态特色,富于人性色彩,而且符合美的原则。大面积的绿或主调是绿色,并不影响和约束小面积的多样色彩。鲜花、霓虹灯、户外广告、低层外墙、室内装修等完全可以色彩纷呈,独具特色。人行道和公共场所用地的地面采用硬质地面,如鹅卵石、大理石、花岗石等材料铺成不同形状和颜色的几何花式,逐渐取代一色黑的柏油路面,这也是立体绿的题中之意,这样反而造成一种更高层次上的多样统一的境界。
总体来说,铺满绿色植物,同时配以和谐的多种色彩,整个城市就有一个美好的形象。因为城市灰色的高楼大厦如没有繁花绿树的“包装”,会给人僵硬死板、单调乏味的感觉。立体绿工程在建筑群四周包围起高低参差的乔木、灌水、青青的草地、色彩缤纷的花卉和路面装饰,居民就会感到神清气爽、轻松愉悦。
绿色植物在理想的绿色生态系统中是富于蓬勃生机和审美魔力的构筑材料,它将分散的建筑群统一起来,使建筑物刚硬的线条变得柔和,使整个建筑群和小区的色彩丰富起来,城市形象便显得厚重而轻柔,多样而统一。广东珠江三角洲、韩江三角洲和绝大多数地区的人传统上都有在家庭中养花插花的习惯。初到广东
的外地人常有一种深刻的体会,那就是广东人的家居、阳台和窗台等处一般都种上几盆花,有些人家甚至种得满满的。这些繁花进入各家各户,人们在花丛中斟酒祝福。我觉得,比之于全国其它地方,广州人更有权利说一句:“春节来了!”何止春节,广东人对花的热情简直就是把春天一年四季留在了身边。
4、经济价值
理想的绿色生态系统的经济效益也是十分显著的,它是前几种效益的综合结果。土地经济效益在其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理想绿色生态系统意味着城市的每一寸土地都被利用于绿化,这样人类不占有更多的土地,能容纳更多的人口。在人类还不能有效控制自身繁殖的情况下,这起码是使人类保持现在生活水平的重要条件,而且同时还能回复到生态的自然平衡中去。这种平衡甚至比纯粹的农业文明有更好的生态平衡效果。
城市理想的绿色生态系统还可能有助于解决人类面临的能源危机问题。植物的光合作用能产生一定的能源,叶绿体的片层膜能吸收太阳的光量子,使水分子分解成氢气和氧气。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卡尔文发现不少植物能直接生产能源,如绿玉树、马利筋草分泌的白色乳液的主要成分是碳氢化合物,与石油的成分及性质极为相似。人类破坏环境很大程度上来自对污染严重的能源的开采和利用,无污染的能源植物的大片种植而又不占更多更好的农田山地,真可说是一举数得的事业。
绿色事业本身还能创造可观的直接经济效益。绿地、公园并不只是花钱的地方,其中一部分土地可栽种各种植物、花卉以赢利。立体绿工程则提倡创造一定的条件,种植既能产生比较大的绿量,又具有可观经济价值的果树、桑树、木本油科植物,在屋顶种植蔬菜、花卉和珍贵药用植物,甚至发展无土农业,实际增加了耕地。这样在取得经济效益的同时,增加了生态效益,城市便成为一个极其巨大的蔬果园。
理想的绿色生态系统甚至可以解决交通这个硬骨头难题。伦敦中心区内开辟了大片绿地,海德公园面积就达220公顷,较大的还有圣詹姆士公园、格林公园等。伦敦中心区边缘的摄政公园面积有200公顷。伦敦全市的绿地面积达450平方公里,占总用地的15.8%。大面积绿地保证了伦敦具有舒适宜人的居住条件,由此又发展出高效率的交通,这可看做伦敦成为国际一流城市的基础。生活质量与城市交通有密切的关系:环境质量差、生活质量低,人们愿意到郊区居住,城市的交通于是增大,给城市交通系统巨大的压力;而城市环境好,生活质量高,人们就不必到郊区居住,也少去郊区居住,也少去郊外渡假,城市交通压力就能得到很大程度的缓解。
绿色城市会带来旺盛的人气,这是各种效益的基础。它能带旺房地产业、商业、旅游业以及相关的运输业、酒店业、饮食业等,这对城市发展第三产业将有很大助益。1998年春节珠海成为度假旺区,游客们看重的就是这座城市的绿色效益。
有关绿色奥运。“建绿色北京,迎绿色奥运” 以申办奥运为契机,呼唤更广泛的公众环境意识和参与,宣传绿色北京的城市新形象,树立绿色北京的理念,迎接绿色奥运的到来。民间环保组织“绿色北京”与清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博士生班联合发起“建绿色北京,迎绿色奥运”活动。
◎ 四、植树节趣闻
世界上每月都有植树节 “植树节”是一些国家为激发人们爱林、造林的感情,促进国土绿化,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通过立法确定的节日。1979年2月,我国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决定,将每年的3月12 日定为中国的植树节。目前,全世界上已有50多个国家设立了植树节。由于各国国情和地理位置不同,植树节在各国的称呼和时间也不相同,如日本称为“树木节”和“绿化周”;以色列称“树木的新年日”;缅甸称为“植树月”;南斯拉夫称为“植树周”;冰岛称为“学生植树日”;印度称为“全国植树节”;法国称为全国树木日“;加拿大称为“森林周”。 全年12个月,每月都会有国家欢度植树节。 最早设立植树节的是美国的内布拉斯加州。1872年4月10日,该州把4月10日定为该州的植树节。世界上首枚植树节邮票,也是该州1932年发行的。我国1980年3月12日,发行了一套4枚题为“植树造林,绿化祖国”的邮票,1990年3月12日,邮电部又发行了一套4枚“绿化祖国”邮票,第一枚为“全民义务植树”。
古往今来,有许多崇尚植树造林的趣闻佳话。 庆功栽杨 西周“常胜大将军”沙俊其,每打一次胜仗后,都要命令 全军将士在沙场上“人种一树,以庆武功”。 生儿育树 《齐民要术》记载,生儿育女,要给每个婴儿栽20棵树。等到结婚年龄,20棵树成材了就够结婚费用。为婴儿植树,是当地盛行的风俗。现在贵州的侗族等少数民族地区还有为出生子女种“女儿杉”的习惯。 治病种杏 三国东吴名医董奉,医术精湛,济贫善施,为人治病不收财礼。只要 求治好一个轻病人,种一株杏树,治好一个重病人,种5株杏树。天长日久,他的房前屋后竟有10余万株杏树,人称“董林杏仙”。后来,每当杏子成熟,董奉把 它换成粮食,赈济穷人,这就是历代传为美谈的“杏林佳话”。 思乡植柳 唐代文成公主远嫁西藏松赞干布,从长安带去柳树苗种,植于拉萨大朝寺周围,以表达对柳树成荫的故乡的思念。因此,这些树被称为“唐柳”或 “公主柳”,现在已成为藏汉友好交往的历史见证。 写诗护树 爱国名将冯玉祥爱树如命,曾在军中立下护树军令:“马啃一树,杖 责二十,补栽十棵”。他驻兵北京,率领官兵广植树木,被誉为“植树将军”。驻兵徐州时,带兵种植大量树木,并写一首护林诗喻示军民:“老冯驻徐州,大树绿油油;谁砍我的树,我砍谁的头。”
几百年前,南斯拉夫就制定了一项法律,规定每对新婚夫妇,必须先种植油橄榄树70株。日本鹿儿岛等一些地区也有新婚夫妇要植树的规定,树旁立碑写明姓名和婚期,植后50年方能砍伐,届时植树夫妇可举行结婚50周年庆祝活动。印度尼西亚爪哇岛法令条文规定,第一次结婚要种树2棵,离婚的要种5棵;第二次结婚必须种树3棵,否则不予登记。
在日本有一项特殊的规定,凡是私人增添一辆汽车,必须植一棵树。这是因为,每辆汽车每年要排出大量有毒的碳氢化合物,还要发出噪音,而树木则是天然的“消毒员”和“除音器”,所以必须种树。
◎ 五、植树节我们可以做些什么
1、参加义务植树:
全国每年有近6亿人次参加义务植树,植树25亿株。全国范围内均掀起全民参加“植绿、爱绿、护绿、兴绿”的新高潮。
参加各种植树活动是我们中学生在植树节到来之际最应做的事情,从植树活动中锻炼身体,磨练意志,领略大自然的伟大,感受自身作为生物圈一员的存在意义。同时需要注意的是,植树也要科学安排,林业专家提醒我们:植树造林应注重树种多样性。
每年全国各地都是在春季陆续进入植树高潮。国家林业局有关专家说,植树造林时应注重树种的多样性,避免因广种单一树种引起病虫害和地力衰退等问题。
专家理由是,我国目前的人工林主要分布于山区和重要河流的中上游,树种以针叶树为主,尤以南方各省针叶树的比例更大,而且集中连片,连绵千亩万亩单一树种、品种的人工林在很多地方都可以看到。这些单一的人工林往往导致严重的病虫害,特别是松材线虫发生面积年均高达5000万亩以上,每年造成的生长量损失达1000万立方米,杨树林中天牛的危害也十分严重。
单一树种和成片连作还造成了地力严重衰退,这一点已在杉木、桉树、柳杉及落叶松人工林中有明显表现。杉木人工林由于土壤肥力下降,生产力一代不如一代,二代和三代20年内每公顷人工林损失蓄积量30至45立方米。在花岗岩发育的土壤上地力衰退情况更为严重。
更深层的影响还有,造成生物多样性严重下降。天然森林的植被是复杂而多样化的,一个山坡上可以出现多种森林植被类型。任何一片森林都是多树种混交,这种环境为多种生物提供了栖息地,也使森林具有涵养水源等多种功能。但单一树种或少数几个树种的大面积人工林,由于生物多样性严重下降,林区的生态环境恶化,森林各种功能与生产力得不到充分发挥,森林的适应能力和稳定性也大大下降。
因此,专家提醒说,人们的观念、特别是领导者的认识要转变,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植树造林,每个工程都要因地制宜做好规划,适地适树,搞多树种造林,逐渐恢复自然界丰富多样的生态系统。此外,还应充分利用自然力发展森林,保护好现有的次生阔叶林
2、参加义务宣传
我们中学生学业等方面的影响,如不能参加义务植树活动,并不意味着我们无事可做,相反用我们学过的知识,做一个植树节的义务宣传员,除以上的相关知识外,特别应向举办植树活动的人们宣传注意:植树莫造“绿色沙漠”
到了植树造林的季节。植树要讲数量,更要讲质量,讲整体和长远效益。否则就可能制造“绿色沙漠”,使植树工作的效益大打折扣,甚至产生负面效应。以下相关资料可以说明这一问题:
“绿色沙漠”这个概念,国家环保总局自然生态保护司司长杨朝飞曾在一篇文章中说,国家花巨资植树造林,树多了 ,森林生态功能却衰退了。主要原因,一是林龄单一,树林不同年龄段要有合理的比例,现在都是兄弟姐妹林。二是林种单一。南方是“沙家浜”(杉树),北方是“杨家将”(杨树)。森林病虫害频发。三是林层单一。生态功能好的天然林,乔木,灌木,草,地衣,下了雨不会流失。现在的人工林,远看一片绿,下了雨照样流。单一林层的绿化是表面绿化,是“绿色沙漠”。我觉得“绿色沙漠”这个概念提得好,值得引起各地重视。
提出“绿色沙漠”,反映了人们对植树造林客观规律认识的深化。以前我们讲植树造林的质量,主要反对“纸上栽树”的弄虚作假行为,以及栽而不管等问题,强调栽得活,长得大。这些问题当然要继续抓。但是实践证明,仅仅满足于栽活长大,还不一定能充分发挥植树造林的作用,不足以遏制生态恶化。我国的西北防护林主要是杨树,这些年多次出现不少杨树很短时间内被天牛虫毁掉的情况,主要原因就是树种单一,降低了抵抗虫害的能力。1995年,庐山多次发生大规模泥石流,经专家查明,灾祸原因是人工杉林树种单一,长得高大,地表长年见不到阳光,杂草和矮小的灌木绝生,于是土质疏松,树根裸露,起不到水土保护作用。
纠正栽树中的弄虚作假行为和栽而不管现象,主要措施是抓造林工作组织领导者的思想和作风,也容易见效。而遏制“绿色沙漠”,难度却要大得多。它涉及的是植树造林的指导思想、总体设计和科学研究问题。“绿色沙漠”现象之所以出现,根源是长期以来一些地方植树造林活动过于急功近利,违背了客观规律。林种、林层、林龄单一,都是为了便于采伐和管理,追求用材的最大效益。纠正这一偏差,涉及造林植树工作的价值取向问题,涉及如何处理长远的、宏观的环境效益与局部的短期经济效益的关系问题。
近几十年来,不少地方环境恶化不断加剧,而植树造林作为抑制这一趋势的主要手段之一,却没有收到应有的效果,现实告诉人们必须调整思路,重新审视过去的做法。我国是环境形势最严峻的国家之一,又是植树造林面积最大的国家。一方面,人工林面积每年都在大幅度增长;另一方面,科学造林的许多问题远未解决。遏制“绿色沙漠”,关键在于植树造林设计阶段就要高度重视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否则木已成林,再改造也很难了
3、参加义务教育
用我们中学生的视角和身份同样可以在植树节期间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教育活动。比如:给自己的弟弟妹妹或亲戚朋友上一堂植树绿化课;以绿化小组为单位,以文字、绘画、墙报、广播等形式在公共场合为公众做一次植绿、护绿的专题教育活动。总之,不要认为我们中学生年龄小,实际上在这场人类爱护大自然,爱护我们自己家园的战斗中一样可以发挥我们应有的力量。
同学们,为了我们的家园,为了我们的地球,为了我们的子孙后代,行动起来吧!
◎ 查查看
有奖征答:(配合学校的“书香校园”活动计划,请同学们在图书、杂志、网络等媒体上动手查查看以下三题,三题均正确的前五名有奖。)
1、哪些盆栽植物不宜在室内长期栽种?
2、在不破坏树木的前提下怎么样能知道树木的生长年龄?
3、有哪些植物不能在一起栽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