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国家兴衰探源]的感想

注:本书值得学习的关键是第一个章节,作者在研究一个问题前,先花了整整一个章节,完整的做了逻辑上的准备工作——先构建了一个理解问题的模型,再把这个模型的各个细节讨论清楚,从而得出结论。

读《国家兴衰探源》的感想

——主要针对第二章

年前的这段时间读了《国家兴衰探源》这本书,跟我以前的阅读范围很不一样,所以读起来很有新鲜感呢!重点读了一下第二章,主要对于作者研究问题的方法和行文布局有一些感想。

一、研究问题的方法方面

看完后总结作者研究问题的方法是这样的:首先根据现象提出问题a,然后找到以前的理论对a问题的解释a1,a2,a3,对这几个解释的研究发现每种理论都只能片面的解释这个现象,而且理论之间还有相互矛盾的地方,由此又提出了延伸问题b1,b2,b3。针对问题bn,已经有一些答案bn1,bn2,bn3,接下来对这些答案进行归纳,总结其有道理的地方,并指出其不充分的地方cn。作者对于这些cn又提出了他们不充分的理由dn。由这些不充分的理由dn进一步引申出到底怎么样的解释才是充分的呢?这样就引出了问题的判断标准e。以这样的判断标准e为依据的理论才能够解释问题a。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作者的研究思路是环环相扣,前后呼应的。如下图所示:

结合文章的内容具体来说就是这样:

作者首先提出了奇怪的现象,即历史上常常出现不符合常规的王朝兴衰现象,如强大的王朝的灭亡不是由于更强大的王朝的出现而是被一些很不起眼的小势力所瓦解;二战后的两个战败国德国和日本在种种劣势中迅速崛起等。对于这些现象,有许多分析经济增长要素的著作都给予了理论支持,但作者通过进一步分析发现这些著作并未追溯到造成经济增长的最根本原因。于是进一步提出了延伸问题:美国、德国、日本为什么在19世纪各国经济发展中表现如此突出?通常对发展原因的解释中忽视了什么重要因素?为什么会产生“非自愿失业”,而且有时(例如在20世纪30年代世界经济危机时期)波及到大部分劳动人口之中?为什么某些现代社会带有一定程度的失控性?为什么有些国家的政府控制其社会的能力远远不如过去那样有效?

对于这些问题,作者在第二章的第五部分陈述了前人的种种解释,又指出这些解释为什么不充分。原因之一在于它们一般未能用范围充分宽广的数据或事实来校验其正确程度。另一个原因在于:当历史事件的结果为已知时,历史学家能够使用任意数量的材料来支持自己的观点,他总可以编造出别人难以驳倒的某种“解释”的。甚至当他找不到任何特殊属性来充当其解释的根据时,总可以从丰富多彩的复杂现实世界中找出不同结果的不同原因的。

鉴于上面的分析,作者终于提出了检验问题的标准:如果有一种解释能适用于许多历史现象——即这种解释具有“权威性”——而且简明扼要,则可以认为此种解释比较可信。一种理论的说服力不取决于它能够解释多少件事实,而在于它能说明差别多大的不同类型的事实。

阅读本书的第二章,我充分体会到了作者研究问题的逻辑性和层次性。如果

把这篇文章当作一个人的话,那么研究思路就是这个人的经络,经络遍布全身,网状发散,看起来很散,无处不在,但其实是按照一定的规律排布,并最终收于任督二脉;研究的方法就应该像作者这样从一点发散开去,多方面的拓展自己的思路,记下每一个枝枝蔓蔓的灵感,然后将这些想法梳理通畅,最终归于一个结论。经络通常了,气血就充足了,人就有精神了;研究思路理顺了,文章的逻辑性和层次性就出来了。

二、行为布局方面

我通读了全文,又将第二章反复看了几遍,感觉从第二章就可以体现出作者行文布局的严谨性。每一个论点后必然有事例为之证明,而且都是些非常贴切非常好理解的例子;每提出一个论点,必然会把所有的漏洞都找出来。例如在第五部分,作者说“必须谨慎对待这类肤浅解释的另一个原因在于:当历史事件的结果为已知时,历史学家能够使用任意数量的材料来支持自己的观点,他总可以编造出别人难以驳倒的某种“解释”的。甚至当他找不到任何特殊属性来充当其解释的根据时,总可以从丰富多彩的复杂现实世界中找出不同结果的不同原因的。”然后就用猜照片的例子来说明这一论点。让人觉得非常的通俗易懂。

在第五部分,作者还说“一种理论的说服力不取决于它能够解释多少件事实,而在于它能说明差别多大的不同类型的事实。”并用达尔文的例子予以说明。然后在紧接下来的一段,作者又指出了这种说法的漏洞“此外,还必须保证这种理论不能仅仅由于找到少数几个与之相符的例子就认为是正确的;因为也可能有另外一些例子与该理论相矛盾。”

还有就是阅读第七部分,能够很强烈的感受到作者的严谨。每一段,作者都用“虽然„„但„„甚至„„”,“因为„„从而„„事实上„„甚至„„”,”由于„„因此„„一般„„才能„„然而„„除非„„并„„否则„„”等这样的句型来写作,几乎把每种情况都考虑进去了,给人滴水不漏的感觉。

如果说研究思路方法是这个文章的经络的话,那么行文布局就是这个文章的骨骼。骨骼是人的支撑,是文章的框架。每一块骨头都衔接的完美无缺,人才会运动自如;文章的行文布局严谨,才会让人信服。

三、内容方面

内容好比文章的血肉,在经络已经通畅,骨架已经搭好的基础上添上血肉,那么这个文章就完整了,丰满了。就内容上来说,本文探讨了影响国家经济兴衰的各种因素,涉及西方历史、经济、哲学等多方面的知识,我还有待进一步的了解。

注:本书值得学习的关键是第一个章节,作者在研究一个问题前,先花了整整一个章节,完整的做了逻辑上的准备工作——先构建了一个理解问题的模型,再把这个模型的各个细节讨论清楚,从而得出结论。

读《国家兴衰探源》的感想

——主要针对第二章

年前的这段时间读了《国家兴衰探源》这本书,跟我以前的阅读范围很不一样,所以读起来很有新鲜感呢!重点读了一下第二章,主要对于作者研究问题的方法和行文布局有一些感想。

一、研究问题的方法方面

看完后总结作者研究问题的方法是这样的:首先根据现象提出问题a,然后找到以前的理论对a问题的解释a1,a2,a3,对这几个解释的研究发现每种理论都只能片面的解释这个现象,而且理论之间还有相互矛盾的地方,由此又提出了延伸问题b1,b2,b3。针对问题bn,已经有一些答案bn1,bn2,bn3,接下来对这些答案进行归纳,总结其有道理的地方,并指出其不充分的地方cn。作者对于这些cn又提出了他们不充分的理由dn。由这些不充分的理由dn进一步引申出到底怎么样的解释才是充分的呢?这样就引出了问题的判断标准e。以这样的判断标准e为依据的理论才能够解释问题a。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作者的研究思路是环环相扣,前后呼应的。如下图所示:

结合文章的内容具体来说就是这样:

作者首先提出了奇怪的现象,即历史上常常出现不符合常规的王朝兴衰现象,如强大的王朝的灭亡不是由于更强大的王朝的出现而是被一些很不起眼的小势力所瓦解;二战后的两个战败国德国和日本在种种劣势中迅速崛起等。对于这些现象,有许多分析经济增长要素的著作都给予了理论支持,但作者通过进一步分析发现这些著作并未追溯到造成经济增长的最根本原因。于是进一步提出了延伸问题:美国、德国、日本为什么在19世纪各国经济发展中表现如此突出?通常对发展原因的解释中忽视了什么重要因素?为什么会产生“非自愿失业”,而且有时(例如在20世纪30年代世界经济危机时期)波及到大部分劳动人口之中?为什么某些现代社会带有一定程度的失控性?为什么有些国家的政府控制其社会的能力远远不如过去那样有效?

对于这些问题,作者在第二章的第五部分陈述了前人的种种解释,又指出这些解释为什么不充分。原因之一在于它们一般未能用范围充分宽广的数据或事实来校验其正确程度。另一个原因在于:当历史事件的结果为已知时,历史学家能够使用任意数量的材料来支持自己的观点,他总可以编造出别人难以驳倒的某种“解释”的。甚至当他找不到任何特殊属性来充当其解释的根据时,总可以从丰富多彩的复杂现实世界中找出不同结果的不同原因的。

鉴于上面的分析,作者终于提出了检验问题的标准:如果有一种解释能适用于许多历史现象——即这种解释具有“权威性”——而且简明扼要,则可以认为此种解释比较可信。一种理论的说服力不取决于它能够解释多少件事实,而在于它能说明差别多大的不同类型的事实。

阅读本书的第二章,我充分体会到了作者研究问题的逻辑性和层次性。如果

把这篇文章当作一个人的话,那么研究思路就是这个人的经络,经络遍布全身,网状发散,看起来很散,无处不在,但其实是按照一定的规律排布,并最终收于任督二脉;研究的方法就应该像作者这样从一点发散开去,多方面的拓展自己的思路,记下每一个枝枝蔓蔓的灵感,然后将这些想法梳理通畅,最终归于一个结论。经络通常了,气血就充足了,人就有精神了;研究思路理顺了,文章的逻辑性和层次性就出来了。

二、行为布局方面

我通读了全文,又将第二章反复看了几遍,感觉从第二章就可以体现出作者行文布局的严谨性。每一个论点后必然有事例为之证明,而且都是些非常贴切非常好理解的例子;每提出一个论点,必然会把所有的漏洞都找出来。例如在第五部分,作者说“必须谨慎对待这类肤浅解释的另一个原因在于:当历史事件的结果为已知时,历史学家能够使用任意数量的材料来支持自己的观点,他总可以编造出别人难以驳倒的某种“解释”的。甚至当他找不到任何特殊属性来充当其解释的根据时,总可以从丰富多彩的复杂现实世界中找出不同结果的不同原因的。”然后就用猜照片的例子来说明这一论点。让人觉得非常的通俗易懂。

在第五部分,作者还说“一种理论的说服力不取决于它能够解释多少件事实,而在于它能说明差别多大的不同类型的事实。”并用达尔文的例子予以说明。然后在紧接下来的一段,作者又指出了这种说法的漏洞“此外,还必须保证这种理论不能仅仅由于找到少数几个与之相符的例子就认为是正确的;因为也可能有另外一些例子与该理论相矛盾。”

还有就是阅读第七部分,能够很强烈的感受到作者的严谨。每一段,作者都用“虽然„„但„„甚至„„”,“因为„„从而„„事实上„„甚至„„”,”由于„„因此„„一般„„才能„„然而„„除非„„并„„否则„„”等这样的句型来写作,几乎把每种情况都考虑进去了,给人滴水不漏的感觉。

如果说研究思路方法是这个文章的经络的话,那么行文布局就是这个文章的骨骼。骨骼是人的支撑,是文章的框架。每一块骨头都衔接的完美无缺,人才会运动自如;文章的行文布局严谨,才会让人信服。

三、内容方面

内容好比文章的血肉,在经络已经通畅,骨架已经搭好的基础上添上血肉,那么这个文章就完整了,丰满了。就内容上来说,本文探讨了影响国家经济兴衰的各种因素,涉及西方历史、经济、哲学等多方面的知识,我还有待进一步的了解。


相关内容

  •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公布:五千年文明并非虚言
  •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公布:五千年文明并非虚言 发布时间:2012-7-30 13:45:25 阅读次数:521 上图从左至右依次为:距今5000多年的凌家滩遗址玉龙.玉人,距今5000多年的牛河梁女神庙遗址泥塑女神头像,距今4500年左右的陶寺遗址彩绘龙纹陶盘.骨杆玉簪,夏代后期 ...

  • 奥尔森的国家兴衰理论及其现实性
  • 文 史 哲1999年第5期 奥尔森的国家兴衰理论及其现实性 韩向民 赵 斌 [内容提要] 奥尔森的<国家兴衰探源>一书,从利益集团的发达程度与国家活力的相关 性这一视角,揭示了影响国家兴衰的内在动因.奥尔森所选取的分析对象---利益结构,正是影响国家兴衰的根本因素.但是,简单地将利益集团 ...

  • 管理经济学经典书籍
  • 经济学\管理学经典书籍 发布时间:2004年2月21日 21时06分 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亚当·斯密)下载(0.55MB) 道德情操论(亚当·斯密)下载(0.27MB) 人口原理(马尔萨斯)下载(0.15MB) 政治经济学原理(约翰·穆勒)下载(0.63MB) 资本论(第一卷)(卡尔·马克思 ...

  • Dfaekxi经济学管理学经典书籍
  • 生命中,不断地有人离开或进入.于是,看见的,看不见的:记住的,遗忘了.生命中,不断地有得到和失落.于是,看不见的,看见了:遗忘的,记住了.然而,看不见的,是不是就等于不存在?记住的,是不是永远不会消失? 经济学\管理学经典书籍 发布时间:2004年2月21日 21时06分 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 ...

  • 经济学基地班读书计划_附录_封面
  • 经济学 1. 曼库尔·奥尔森,<国家兴衰探源>, 商务印书馆,1999 2. 雷蒙德·菲斯曼,<经济黑帮>,中 信出版社,2010 3. 米尔顿·弗里德曼和罗丝·弗里德 曼,<自由选择>,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4. 约翰·戈登,<伟大的博弈>,中信 ...

  • 国防教育感想
  • 国防教育感想 今天下午我们全校师生上了的一次国防教育课,让我们有了的心得体会.国防,即国家的防务,是国家为防备和抵抗侵略,保卫国家主权.统一领土完整和安全所进行的军事及军事有关的政治.经济.外交.科技.教育等方面的活动. 国防随着国家的产生而产生,国家的兴衰和国防密切相关,因为过分的强弱直接关系到国 ...

  • 赢在单词必知记忆法:抗遗忘快速级忆法!
  • 赢在单词必知记忆法:抗遗忘快速级忆法! 神奇记忆法10000名学生的命运转折 抗遗忘快速级忆法震惊神奇记忆震惊北京大学,创造基尼斯快速记忆纪录.2分钟记住25-45位无规律数字! 2分钟记住25-45个互不关联的词语!轻松记忆圆周率小数点之后120位数字!一天牢记上百个英语单词-- 一位亲眼目睹这一 ...

  • 李之乎:论文字的起源和中国文字的起源
  • 李之乎:论文字的起源和中国文字的起源 古书上说:黄帝的史官仓颉,仰观天象,俯察鸟兽虫鱼之迹,创造出中国最早的象形文字.我认为这是非常有道理的.这种道理不在于黄帝的雄才伟略和仓颉的睿智,而在于这表明了:文字是在有了政权之后才产生的. 就一个族群来说,在文字产生之前,人们必定有了比较成熟和完善的语言.对 ...

  • 资本主义罪恶探源
  • 在马克思时代,工业社会处于刚起步的初期,社会曾短期呈现资本主义形态,即以资本利润为取向,政治上实行专制政治制度,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各处于统治和被统治的不平等位置.某些国家和地区存在着部分血汗工厂的现象,工人没有罢工权利,没有谈判工资工时的权利,没有参与企业决策的权利.工人没有自己的工会,没有自己的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