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亦珊:京剧张派唱腔独特的艺术魅力

  北京京剧院青年演员姜亦珊是张派优秀的再传弟子,全国京剧张派青年演员选拔赛、全国青年京剧演员电视大赛金奖获得者。值得一提的是,姜亦珊毕业于中国京剧优秀青年演员研究生班,也是中国戏曲学院首届京剧流派班张派班的首位学员。作为当今北京京剧院出类拔萃的青衣演员,姜亦珊自2000年拜张派名家薛亚萍先生为师以来,学习了很多张派经典剧目;2008年又拜梅派名家梅葆玖先生为师,成为当今梨园界唯一的兼张、梅两派的青衣演员。说起张派,姜亦珊感触最深的是师爷张君秋对于唱腔的出神入化的创造。   张派的代表剧目《状元媒》《望江亭》《西厢记》《秦香莲》《春秋配》《二进宫》《玉堂春》等,姜亦珊都跟随恩师薛亚萍学习过,说起这些剧目她如数家珍。“以《秦香莲》为例,它最早是著名评剧表演艺术家小白玉霜的代表剧目,后由张君秋、谭元寿、裘盛戎、马长礼、马连良、李多奎等几位大师移植成了京剧。用张君秋先生华丽的唱腔演绎,又有地方戏的味道。它的特点是没有西皮的大慢板,但每一小段都特别经典,每一段都能拿出来单唱,可谓朗朗上口,深得观众的喜爱,因而也成为张派的代表剧目之一。从《秦香莲》这出戏我们能看到,张君秋大师在选择剧目、唱腔的设计方面都是留给后人的宝贵财富。直到现在,《秦香莲》中的精彩唱段依然令观众耳熟能详。”   姜亦珊曾经听张君秋先生的琴师何顺信讲述过《望江亭》的创作过程,“何爷爷说他跟张君秋先生看川剧《谭记儿》,张君秋看完后觉得太好了!人物虽不多,剧情却很紧凑,就想把它改编成京剧。何爷爷就把剧本要过来。他们就是在从北京到上海演出的火车上把唱段写成的。我觉得大师就是那么厉害,脑筋非常灵光,当然也是他们多年的舞台经验的累积,以及对唱腔的把握。其实创编一个新戏是很难的,两位大师在火车上就能把唱腔全部设计出来,《望江亭》的第一段‘南梆子’多么经典!还有一个细节:《望江亭》第二场用的韵白,第三场改成京白了,这对演员来说挺难的。张君秋先生这么设计,其实是为了区别两个人物,前面学士夫人是韵白,后面变成渔妇就用京白了,特别符合人物角色。”   一直以来,张派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不仅吸引着大批戏迷观众,在专业演员中也形成了“十旦九张”宗“张”热潮,可见其拥趸之众。姜亦珊认为张派之所以备受戏迷票友的喜爱和推崇,与其高亢、华丽、婉转的唱腔特点是分不开的。有一次,姜亦珊演唱《红色娘子军》里的唱段《永葆这战斗青春》,怎么唱怎么觉得顺口,后来几位老艺术家对她说:“知道吗,这是你师爷写的,所以你唱着顺。”原来,这个《红色娘子军》里的著名唱段是由张君秋先生设计的唱腔,最早由杜近芳老师演唱。“张君秋先生这个唱腔特色是对京剧唱腔改革的一个里程碑的贡献。张先生的唱腔特别与时俱进,高低起伏张弛有道,很符合观众的审美。有人说,这是因为张先生的嗓子好,我觉得是跟张派的唱腔有关。张派唱腔的形成是张君秋先生汲取了各大流派的优点而成,比如张先生借鉴了裘派花脸的高亢;必须提的是,张先生拜过梅兰芳先生,借鉴了很多梅派的大气、华美的风格;他又跟尚小云先生学过戏,用了很多尚派的刚劲有力;他也跟程砚秋先生学过,吸收了很多程派低回婉转的特点,《楚宫恨》这出戏就是程先生亲自把唱腔剧本送给张先生的,说这出戏他唱更合适。张先生还借用了很多荀派的东西,像《西厢记》里一些小腔儿都是借鉴荀派的耷拉腔儿。所以,我不得不佩服张先生对京剧艺术的敏感――独到见解与准确把握,能吸取各流派大师的风格化为己用。”   姜亦珊认为,张君秋先生饰演的妇女有一些妇女解放的觉悟,像崔莺莺、柴郡主,现代戏中的秋瑾都是思想解放的妇女,“如果张先生处于现在的时代,一定也能创造出符合现代审美的妇女形象。”   姜亦珊领悟,作为年轻演员,学戏一定要活,在学习张派的基础上,与戏剧家多探索、研究,合作出更多符合现代审美的戏。作为张派弟子,姜亦珊正是这样做的。她的新编剧目《大漠昭君》是由北京京剧院著名作曲家朱绍玉老师为她量身打造,是她调入北京京剧院排演的第一出原创剧目。该剧的唱腔巧妙地运用了张派唱腔的特点,前面的西皮慢板是借鉴《赵氏孤儿》,后面反二黄又有《白蛇传・祭塔》的特点。姜亦珊说:“京剧要想发展,光继承不够,创新,怎么出新又不出格,是很难的课题。青年演员要摸索、尝试当下京剧发展的道路,多创作出符合时代特色的经典剧目。”

  北京京剧院青年演员姜亦珊是张派优秀的再传弟子,全国京剧张派青年演员选拔赛、全国青年京剧演员电视大赛金奖获得者。值得一提的是,姜亦珊毕业于中国京剧优秀青年演员研究生班,也是中国戏曲学院首届京剧流派班张派班的首位学员。作为当今北京京剧院出类拔萃的青衣演员,姜亦珊自2000年拜张派名家薛亚萍先生为师以来,学习了很多张派经典剧目;2008年又拜梅派名家梅葆玖先生为师,成为当今梨园界唯一的兼张、梅两派的青衣演员。说起张派,姜亦珊感触最深的是师爷张君秋对于唱腔的出神入化的创造。   张派的代表剧目《状元媒》《望江亭》《西厢记》《秦香莲》《春秋配》《二进宫》《玉堂春》等,姜亦珊都跟随恩师薛亚萍学习过,说起这些剧目她如数家珍。“以《秦香莲》为例,它最早是著名评剧表演艺术家小白玉霜的代表剧目,后由张君秋、谭元寿、裘盛戎、马长礼、马连良、李多奎等几位大师移植成了京剧。用张君秋先生华丽的唱腔演绎,又有地方戏的味道。它的特点是没有西皮的大慢板,但每一小段都特别经典,每一段都能拿出来单唱,可谓朗朗上口,深得观众的喜爱,因而也成为张派的代表剧目之一。从《秦香莲》这出戏我们能看到,张君秋大师在选择剧目、唱腔的设计方面都是留给后人的宝贵财富。直到现在,《秦香莲》中的精彩唱段依然令观众耳熟能详。”   姜亦珊曾经听张君秋先生的琴师何顺信讲述过《望江亭》的创作过程,“何爷爷说他跟张君秋先生看川剧《谭记儿》,张君秋看完后觉得太好了!人物虽不多,剧情却很紧凑,就想把它改编成京剧。何爷爷就把剧本要过来。他们就是在从北京到上海演出的火车上把唱段写成的。我觉得大师就是那么厉害,脑筋非常灵光,当然也是他们多年的舞台经验的累积,以及对唱腔的把握。其实创编一个新戏是很难的,两位大师在火车上就能把唱腔全部设计出来,《望江亭》的第一段‘南梆子’多么经典!还有一个细节:《望江亭》第二场用的韵白,第三场改成京白了,这对演员来说挺难的。张君秋先生这么设计,其实是为了区别两个人物,前面学士夫人是韵白,后面变成渔妇就用京白了,特别符合人物角色。”   一直以来,张派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不仅吸引着大批戏迷观众,在专业演员中也形成了“十旦九张”宗“张”热潮,可见其拥趸之众。姜亦珊认为张派之所以备受戏迷票友的喜爱和推崇,与其高亢、华丽、婉转的唱腔特点是分不开的。有一次,姜亦珊演唱《红色娘子军》里的唱段《永葆这战斗青春》,怎么唱怎么觉得顺口,后来几位老艺术家对她说:“知道吗,这是你师爷写的,所以你唱着顺。”原来,这个《红色娘子军》里的著名唱段是由张君秋先生设计的唱腔,最早由杜近芳老师演唱。“张君秋先生这个唱腔特色是对京剧唱腔改革的一个里程碑的贡献。张先生的唱腔特别与时俱进,高低起伏张弛有道,很符合观众的审美。有人说,这是因为张先生的嗓子好,我觉得是跟张派的唱腔有关。张派唱腔的形成是张君秋先生汲取了各大流派的优点而成,比如张先生借鉴了裘派花脸的高亢;必须提的是,张先生拜过梅兰芳先生,借鉴了很多梅派的大气、华美的风格;他又跟尚小云先生学过戏,用了很多尚派的刚劲有力;他也跟程砚秋先生学过,吸收了很多程派低回婉转的特点,《楚宫恨》这出戏就是程先生亲自把唱腔剧本送给张先生的,说这出戏他唱更合适。张先生还借用了很多荀派的东西,像《西厢记》里一些小腔儿都是借鉴荀派的耷拉腔儿。所以,我不得不佩服张先生对京剧艺术的敏感――独到见解与准确把握,能吸取各流派大师的风格化为己用。”   姜亦珊认为,张君秋先生饰演的妇女有一些妇女解放的觉悟,像崔莺莺、柴郡主,现代戏中的秋瑾都是思想解放的妇女,“如果张先生处于现在的时代,一定也能创造出符合现代审美的妇女形象。”   姜亦珊领悟,作为年轻演员,学戏一定要活,在学习张派的基础上,与戏剧家多探索、研究,合作出更多符合现代审美的戏。作为张派弟子,姜亦珊正是这样做的。她的新编剧目《大漠昭君》是由北京京剧院著名作曲家朱绍玉老师为她量身打造,是她调入北京京剧院排演的第一出原创剧目。该剧的唱腔巧妙地运用了张派唱腔的特点,前面的西皮慢板是借鉴《赵氏孤儿》,后面反二黄又有《白蛇传・祭塔》的特点。姜亦珊说:“京剧要想发展,光继承不够,创新,怎么出新又不出格,是很难的课题。青年演员要摸索、尝试当下京剧发展的道路,多创作出符合时代特色的经典剧目。”


相关内容

  • 众口金碑燕守平--一次沙龙活动中众名家议燕守平的艺术
  • 2004年,时逢著名琴师.京胡圣手燕守平先生从艺50年的纪念演出刚刚落下帷幕,北京的众多京剧名家和从业者与燕守平老师一起举行了一次沙龙.大家畅谈艺术,回顾燕守平先生从艺历程.本文即是对此次沙龙的节录. 主持人戴英禄(国家一级编剧,京剧<蝶恋花>.电视连戏剧<西游记>编剧): ...

  • 京剧四大名旦介绍
  • 京剧四大名旦 四大名旦的称谓是由沙大风于 1921年在天津<大风报>创刊号上首次提出,以区别曹锟内阁程克四大金刚.以京剧四大名旦最为知名,他们指的是梅兰芳 .程砚秋. 尚小云.荀慧生 .另有越剧四大名旦.豫剧四大名旦.评剧四大名旦.话剧四大名旦.秦腔四大名旦.电影四大名旦.连环画&quo ...

  • 世界戏剧日:那些离我远去的戏剧大师
  • 曾经,他们是中国家喻户晓的人物 如今,他们已经离我们这个时代远去 但他们留下的遗产却是我们这个民族的瑰宝······ 那些离我远去的戏剧大师 谭鑫培(1847-1917)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与汪桂芬.孙菊仙被誉为'新三鼎甲',并成为京剧史上第一个老生流派--谭派创始人,主攻老生,曾演武生.梨园世家- ...

  • 鉴赏京剧[秦香莲]
  • 鉴赏京剧<秦香莲> 11月21日下午, 我去观看了由董雪萍.耿露主演的京剧<秦香莲>,在剧中,张派的董雪平扮演秦香莲,裘派的耿露扮演包拯,当天的演出共包括九折戏:别家.招赘.店房.闯宫.路遇.寿堂.杀庙.审美和铡美:上半场主要是秦香莲的表演,耿露扮演的包拯在下半场出现,下面我 ...

  • 京剧的角色行当
  • 京剧百科名片 京剧,又称"皮黄",由"西皮"和"二黄"两种基本腔调组成它的音乐素材,也兼唱一些地方小曲调(如柳子腔.吹腔等)和昆曲曲牌.它形成于北京,时间是在1840年前后,盛行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时有"国剧"之称. ...

  • 河南豫剧的艺术特点分析
  • 河南豫剧以唱见长,在剧情的节骨眼上都安排有大板唱腔,唱腔流畅.节奏鲜明.极具口语化,一般吐字清晰.行腔酣畅.易为听众听清,显示出特有的艺术魅力.豫剧的风格首先是富有激情奔放的阳刚之气,善于表演大气磅礴的大场面戏,具有强大的情感力度:其次是地方特色浓郁,质朴通俗.本色自然,紧贴老百姓的生活:再次是节奏 ...

  • 京剧历史沿革
  • 京剧的主体在中国文化整体中更偏于民间文化或曰底层文化,即使它因满清帝后及八旗王公青睐有加而迅速繁荣,也不足以改变美学上的这一特质.当然,恰因基于民间趣味的京剧从清末直到整个20世纪获得了此前所有民间艺术从未有过的地位,它也从艺术本体的层面,最大限度地扩展了民间文化与美学的影响,提升了民间趣味在中国文 ...

  • 一笑万古春,一啼万古愁
  • 20世纪90年代,影片<霸王别姬>中程蝶衣柔情似水的惊艳形象.人戏两不分的执著痴迷.刻骨铭心的破碎情梦,令人至今记忆犹新:2008年,影片<梅兰芳>以京剧大师梅兰芳的传奇婚恋为题材,公映以来再次引发对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讨论热潮.这越发吸引人们去思考"男旦艺术&quo ...

  • 浅谈我国戏剧表演中人物形象的刻画分析
  • 摘要:戏剧的表演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出于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所产生的戏剧形式往往拥有其独特的传统和程式.我国的传统戏剧主要为戏曲,比如集汉族古典戏曲艺术大成的京剧,被称之为我国的国粹.我们知道舞台表演的魅力是演员能通过一场戏来形象生动地向我们表达一个个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本文就我国戏剧表演中人物形象的刻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