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文言文[师说]重点词句解释

《师说》知识梳理参考答案

一、文常填空

1、《师说》选自《韩昌黎文集》卷一,作者韩愈,字退之,世称韩文公、韩昌黎、韩吏部,“唐宋八大家”之一,与柳宗元同为唐代古文运动领袖,其内容主要是复兴儒学,其形式就是反对骈文,提倡古文。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著有《昌黎先生集》。

2、《师说》论述了从师学习的必要性和原则,批判了当时社会士大夫阶层“耻学于师”的不良风气,表现出作者“奋不顾流俗”的非凡勇气和斗争精神。

二、词法、句法知识梳理 (一)指出句中的通假字现象: 1.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通“授”,传授。 2. 句读之不知:读,通“逗”。 3. 或不焉:不,通“否”。

(二)指出句中的古今异义现象并解释:

1. 古之学者必有师:学者,求学的人。

2.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所以,用来„„的。 3. 吾从而师之:从而,跟随并且。 4.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无,无论。 5. 今之众人:众人,一般人。

6.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所以,„„的原因。 7. 句读之不知:读,诵读时略作停顿。 8. 小学而大遗:小学,学了小的(知识)。

9.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不必,不一定。

10. 好古文:古文,先秦两汉时期的散文。

(三)一词多义: 1、师:

惑而不从师:老师。 吾师道也:学习。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从师(学习)。 吾从而师之:以„„为师。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指有某种专业技能的人。 2、于: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在。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对于。 不拘于时:被。 师不必贤于弟子:比。 学于余:向。 3、其:

其为惑也,终不解矣:那些。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他,他们。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他的,他们的。 其皆出于此乎:大概,表推测。 其可怪也欤:确实,表加强语气。

4、乎:

其皆出于此乎:语气词,与副词“其”相呼应表揣测语气,可译为“吧”。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表感叹语气。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介词,相当于“于”。第一个表时间,可译为“在”。第二个表比较,可译为“比”。

(四)指出下列句中词类活用现象并解释 1. 惑而不从师:惑,名作动,有疑惑。 2. 吾师道也:师,名作动,学习。

3.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名作动,从师(学习)。 4.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下,名作动,低于,不如。

5.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师,名作动,从师(学习)。 6.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书,名作动,读书。 7. 或师焉:师,名作动,从师(学习)。 8. 不耻相师:师,名作动,学习。

9.

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师,名作动,从师(学习)。

10. 则群聚而笑之:群,名作状,成群的。

11.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愚,形作名,圣人、愚人。 12. 小学而大遗:小,大,形作名,小知识、大知识。 13. 吾未见其明也:明,形作名,明白道理的地方。 14. 其贤不及孔子:贤,形作名,品德才能。 15. 吾从而师之:师,意动,以„„为师。 16. 而耻学于师:耻,意动,以„„为耻。

17.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耻,意动,以„„为耻。 18. 不耻相师:耻,意动,以„„为耻。 19. 孔子师郯子之:师,意动,以„„为师。

(五)指出下列句式特点 1.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判断句 2. 人非生而知之者。 判断句

3.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判断句 4. 而耻学于师 介宾后置句 5. 师不必贤于弟子 介宾后置句 6. 不拘于时,学于余 介宾后置句 7.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宾语前置句 8. 小学而大遗 宾语前置句 9. 不拘于时 被动句

三、请鉴赏《师说》的艺术手法。

论证严密,说理透彻;对比手法逐层深入论证;整句和散句穿插变化。

1

《师说》知识梳理参考答案

一、文常填空

1、《师说》选自《韩昌黎文集》卷一,作者韩愈,字退之,世称韩文公、韩昌黎、韩吏部,“唐宋八大家”之一,与柳宗元同为唐代古文运动领袖,其内容主要是复兴儒学,其形式就是反对骈文,提倡古文。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著有《昌黎先生集》。

2、《师说》论述了从师学习的必要性和原则,批判了当时社会士大夫阶层“耻学于师”的不良风气,表现出作者“奋不顾流俗”的非凡勇气和斗争精神。

二、词法、句法知识梳理 (一)指出句中的通假字现象: 1.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通“授”,传授。 2. 句读之不知:读,通“逗”。 3. 或不焉:不,通“否”。

(二)指出句中的古今异义现象并解释:

1. 古之学者必有师:学者,求学的人。

2.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所以,用来„„的。 3. 吾从而师之:从而,跟随并且。 4.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无,无论。 5. 今之众人:众人,一般人。

6.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所以,„„的原因。 7. 句读之不知:读,诵读时略作停顿。 8. 小学而大遗:小学,学了小的(知识)。

9.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不必,不一定。

10. 好古文:古文,先秦两汉时期的散文。

(三)一词多义: 1、师:

惑而不从师:老师。 吾师道也:学习。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从师(学习)。 吾从而师之:以„„为师。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指有某种专业技能的人。 2、于: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在。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对于。 不拘于时:被。 师不必贤于弟子:比。 学于余:向。 3、其:

其为惑也,终不解矣:那些。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他,他们。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他的,他们的。 其皆出于此乎:大概,表推测。 其可怪也欤:确实,表加强语气。

4、乎:

其皆出于此乎:语气词,与副词“其”相呼应表揣测语气,可译为“吧”。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表感叹语气。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介词,相当于“于”。第一个表时间,可译为“在”。第二个表比较,可译为“比”。

(四)指出下列句中词类活用现象并解释 1. 惑而不从师:惑,名作动,有疑惑。 2. 吾师道也:师,名作动,学习。

3.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名作动,从师(学习)。 4.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下,名作动,低于,不如。

5.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师,名作动,从师(学习)。 6.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书,名作动,读书。 7. 或师焉:师,名作动,从师(学习)。 8. 不耻相师:师,名作动,学习。

9.

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师,名作动,从师(学习)。

10. 则群聚而笑之:群,名作状,成群的。

11.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愚,形作名,圣人、愚人。 12. 小学而大遗:小,大,形作名,小知识、大知识。 13. 吾未见其明也:明,形作名,明白道理的地方。 14. 其贤不及孔子:贤,形作名,品德才能。 15. 吾从而师之:师,意动,以„„为师。 16. 而耻学于师:耻,意动,以„„为耻。

17.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耻,意动,以„„为耻。 18. 不耻相师:耻,意动,以„„为耻。 19. 孔子师郯子之:师,意动,以„„为师。

(五)指出下列句式特点 1.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判断句 2. 人非生而知之者。 判断句

3.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判断句 4. 而耻学于师 介宾后置句 5. 师不必贤于弟子 介宾后置句 6. 不拘于时,学于余 介宾后置句 7.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宾语前置句 8. 小学而大遗 宾语前置句 9. 不拘于时 被动句

三、请鉴赏《师说》的艺术手法。

论证严密,说理透彻;对比手法逐层深入论证;整句和散句穿插变化。

1


相关内容

  • 高中文言文[训俭示康]重点词句解释
  • <训俭示康>知识梳理参考答案 一.文常填空 1.<训俭示康>选自<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作者司马光,字君实,世称涑水先生,谥"文正",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主持编著的<资治通鉴>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遗著有<司马 ...

  • 如何学好高中文言文
  • 如何学好高中文言文 一.新课标对文言文阅读的要求. 关于要求."阅读浅易文言文,养成初步的文言语感.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 关于评价."对文言文阅读的评价,重 ...

  • 示例:高一教材分析鸿门宴
  • 地理必修Ⅰ教材整体分析(教务处发过来的示例,请参阅.) 一.教材内容组织分析 <地理I >由前言以及第一.二.三.四章组成,本册是高中地理课程的理论基础,以介绍自然地理的基本原理.基本规律.基本过程为主.这些内容对整个高中地理课程的学习有理论价值的.基本原理包括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地球 ...

  • 高中文言文教学反思与策略初探
  • 高中文言文教学反思与策略初探 <中国教育报>发表过这样一篇文章:<没有文言,我们找不到回家的路>.文章称:20世纪下半叶的中国文坛‚顿失光彩‛‚暗然失色‛,再也没有涌现出一个灵动地驾驭白话的‚大师群体‛,堪称‚白话大师‛的只有寥寥几位.究其原因,就是文坛新生代作家大多远离文言 ...

  • 鲁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二册文言文说课稿
  • 劝学 一:说教材: <劝学>是高中语文新教材第一册第一单元"开启智慧之门"的第一篇课文,是学生进入高中后接触的第一篇文章,该文章是<荀子>的开篇之作,集中反映著名思想家荀子在学习问题上的观点和精彩斐然的论证艺术.以这篇文章来开启学生的高中生活,有利于确立学 ...

  • 游褒禅山记说课稿3
  • 游褒禅山记 一.说教材: <游褒禅山记>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的一篇补世力作.这篇游记,叙述他和几位同伴游褒禅山的经过,并借此生发议论,说明要实现远大理想,成就一番事业,除了要有一定的物质条件外,更需要有坚定的志向和顽强的毅力,并提出治学必须采取"深思而慎取" ...

  •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劝学]教学设计
  • <劝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荀子>及相关知识. 2.掌握并积累重要的文言文实词和虚词. 3.掌握本文出现的通假字.词类活用和特殊文言句式.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提高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 ...

  • 高中语文课程纲要
  • 高中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课程纲要 授课教师:李快乐 吴强 张烨 谷怡然 课题名称:文言文阅读专题 课程类型:专题复习 教学材料:高考专题复习材料整理 授课时间:16课时 授课对象:高三学生 一.模块总目标 1. 阅读浅显的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 2. 了解并梳理常见的 ...

  • 高考文言文阅读题的解题方法
  • 文言文阅读技巧及方法 文言文阅读必然会考到课外语言材料.面对从未读过的语段或文章,又无工具书可查,怎么 办?在解答这类题目时,很多同学感到束手无策.我根据教学实践总结出解题四个步骤,仅供同学们参考. 第一步 快速浏览题目 课外文言文阅读试题有个特点:有的题目选项出示了文中某些关键字词的意思,有的题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