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经典:写作指导
【题目回放】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70分)
《红楼梦》这本伟大的经典文学作品, 是我们共同的记忆,它将一个民族、一个时代的精神的精华都凝聚于其中,本身就具有一种无限的力量。(苏童)
影响我最大的作品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多少年过去了, 那些当年活现在我脑海里的情景还历历在目。(莫言)
中国学生必须背诵几种大部的经典,这种聚集成功的大资产,以供中国著名作家任意的使用,在文辞的修饰上自然能得到有效的结果。(瑞典语言学家、世界著名汉学家 高本汉) 请以“品读经典”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立意自定; ②角度自选; ③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审题立意】
1.所给材料从三个侧面谈及对经典的理解:第一句话谈以《红楼梦》为代表的经典作品对一个民族一个时代的影响(侧重经典作品本身的价值);第二句话讲经典作品令人记忆深刻(侧重对个人的影响);第三句话言经典作品对中学生和作家的作用(侧重对写作的帮助)。从“品读”出发(落脚),选取这三个侧面的任一立意记叙或论述,均视为切题。
2.“品读”不仅是“读”(对情节的简单了解),更要体现“品”(品出作品的思想艺术特色,品出人生感悟),记叙文要体现出“品读”的过程,认识的渐进过程;写成议论文也要尽量体现思想认识的深化过程。
3.把“品读”和“经典”两个概念捆绑起来记叙或论述,或者把“经典”和“品读”分开表述,写作重点把握准确,均视为切题。
4.简单地列举哪些是经典作品,或只谈经典作品有哪些作用,无“品读”过程或弱化“品读”,写作重点把握不准,视为审题不准确,一般在四类卷赋分。
5.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即所写与材料完全没有关联的,或仅仅在开篇点及“品读材料”,具体行文时抛开原材料意旨主观为文,如抛开“品读”大谈现今经典作品改编的存在问题,视为跑题,一般在五类卷赋分,评分最高不超过41分。
6.写成记叙文的,立意一般体现在行文过程中,即使没有点材料的字句,但只要在材料内容和含义的范围之类选材立意,即应正常赋分。 【标杆作文】
1.品读经典
莫言摘得诺贝尔文学奖,登上了世界文学之巅,其中固然有其自身的刻苦努力、笔耕不辍,但却也与那些博大精深、滋养心灵的经典作品不无关系。
品读经典,不仅关乎个人的发展,更关乎一个民族的兴衰。
在人类历史的浩浩长河中,时光之水冲刷去了一切荣耀与权势、罪恶与纷争,只有那些历经时间淘洗的经典作品流传百世。它们有的是浩浩长言,洋洋洒洒几百万字;有的是精悍之作,言有尽而意无穷。
但它们都反映出了最真实的那个时代,都凝聚着一代又一代大师们的心血,是人类智慧的精华,是人类历史真实的记录者。人类的历史,若少了那璀璨繁星般的经典作品,该是多么黯淡无光?
古人云:三日不读书,便觉面目可憎矣。是的,摒弃喧嚣而浮华的尘世,净手端坐,捧一本经典,燃一瓣心香,平淡无味的生活竟也变得摇曳多姿。在《蒹葭》中,感受爱情的朦胧与盎然的古意;在《老子》中体味道法自然的奥妙与清静无为的哲理;在《活着》中感受生活的苦难与心灵的迷惘„„品读经典,为我们平凡人生提供了更多可能性,为我们打开了通向种种奇幻人生的大门。
高尔基有言: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从原始人到现代人并非是一蹴而就,经典作品就像一个个精心打磨的钩子,将人类的智慧环环相扣。我们看到,四书五经高度浓缩了儒家文化的精华,奠定了一代代中国人的价值观与文化血脉;我们看到,煌煌《史记》究天人之际,穷古今之变,让后人能够触摸历史最真实的脉络;我们也可以看到《寂静的春天》是如何发人深省,如何唤起了人类对自然的重视„„人类文明火炬一代一代得以传递,经典的力量实在居功至伟。
狄更斯在其经典作品《双城记》中批判:“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现代发达的出版业与科技水平为阅读经典提供了绝佳的途径,但终日忙碌、追名逐利的人们却正在丧失阅读经典的耐心与能力。鸦片战争的炮声早已远去,我们正在沾沾自喜,猛然回首,却发现在大洋彼岸,经典作品从未远离人们手中。民族当自省,品读经典,民族方能自强。 品读经典,你会发现,经典的力量,从未远去。
【简评】本文以“品读经典,不仅关乎个人发展,更关乎一个民族的兴衰”统领全篇,按“经典本身的价值”、“经典对个人的作用”、“经典对人类进步的作用”三个方面逐层深入展开论述。结构清晰,逻辑严密,说服力强。故判为一类上68分。
2.品读经典
当电子书取代了纸质书籍,当浅阅读充斥社会各方,我不禁感叹,经典,你在何方?
经典是黛玉为宝玉柔肠百回落下的一行相思泪;经典是孔明运筹策于帷帐中的大智慧;经典是唐僧历经九九八十一难后的硕果;经典是梁山好汉们的侠肝义胆。经典是一盏茶,只有经过热水的磨砺才能散发出最美的茶香,经典是一坛酒,只有经过时间的发酵才会有令人倾倒的魅力。正因为经典是如此地沁人心脾,我们更要学会如何去品读经典。
“品”即品味,即要将自己全身心融入到经典作品之中。一部经典放在你的面前,你绝不能像小说一样一晃而过,整部读完只知道个时间、地点、人物,这样的“品”未免太过浅陋,经典作品绝不是用来让你如此糟蹋的。你要将经典作品中的每一句话甚至每一个字都细细咀嚼,这样你才能了解欧·亨利幽默后的讽刺,曹雪芹奢华后的悲凉。你只有细细地品,将自己融入经典之中,与大师来个面对面的交流,这些大师才愿意对你剖析他们的内心,你才能真正领会到文学的真正魅力。否则,经典如你,只不过是厚一点的小说罢了。
“读”即读懂,经典作品经历了时光的洗礼,其文化厚重感又岂是今人所能感悟与体会的?但我们绝不能因此而摒弃经典,转而去阅读“言情”“盗墓”等快餐文学,这些作品非但对我们没有一丝益处,反而会侵蚀我们的内心,让人变得空虚不已。那怎样才能将经典读懂呢?这就需要我们多做功课了,我们要学会“知人论世”,读易安作品就要明晓这乱世美神所处的时代,读东坡之作,就要领悟他豪迈的胸襟。
这样,经典作品才会在我们面前变成一幅幅立体的图画,告诉我们那些遗留在历史中的喜与乐,悲与哀。 作为四大发明古国之一的中国,我们并不缺少经典作品,只是缺少了能品读经典的人,那么作为冉冉升起的一代,我们有责任担起这职责,“为中华崛起而读书”,我相信,丰镐的国风会使中国意气风发,骊山的清泉会洗得中国铅华尽去,从而使中国成为屹立于东方之林的巨龙!
习惯了小桥流水的闲适,不妨感受一下“质本洁来还洁去”的清高;领略了平平淡淡才是真,又何妨领会一下浓墨重彩的历史的一笔?品读经典,你我必会满口生香!
【简评】文章紧扣文题展开,先阐说什么是经典,然后围绕“品”和“读”进行深入分析,并由个人之品读上升到民族的高度,突显出“品读经典”的现实意义和深远影响,语言基本功好,故评为一类上67分;因有一个错别字,扣1分,实得分66。
3.品读经典
人人皆知,要品读经典,却鲜有人能真正做到品读经典矣。
品读经典,首先得要有经典可读。经典常在,只是知音难觅矣。有很多人,在经典与糟粕的选择上就已落下乘。
何为经典?莫言说过,真正的文学作品要有拷问灵魂的深度。看看现在大行其道的一些作品,校园言情的,盗墓诡异的,修真玄幻的,这些东西刺激的只是你的浅层皮毛,满足的亦只是那颗追异追新好奇心!拷问灵魂,触及精神的功效皆被抛诸脑后,难道所谓文学,干得是倚门卖笑,曲迎讨好的妓女勾当?就只是为了奴颜婢膝的博君一笑?更让人恚愤的是,还常有人奉这些糟粕为经典,发出“好经典哦,好好看哦!”之类的鬼话。此所谓经典,特无思想无骨气之经典而已,乃狭隘之经典罢了。
真正的经典该是怎样的?小说当如卡式那般神思飞扬,让人拍案叫绝;剧本当如莎翁那般哲思盎然,让人合卷长叹;杂文当如鲁迅那般犀利辛辣,让人高呼快哉;散文当如林语堂那般性灵恬淡,让人莞尔。有这么的经典在身边,为什么就是有人视而不见呢?面前是宝山不入,反倒去乐滋滋地捡石子。呜呼,愚不可及,固不可及也。
品读经典还要注意一个“品”字。有经典在手而不知如何去品,只知囫囵而过。就好比牛饮香茗,实在是暴殄天物,让人扼腕。
品读经典切忌强读。经典之所以为经典,必然有精深玄奥之处。若不能解其三昧,实同嚼蜡无异。唐朝刘知几年少读《尚书》,无论如何读都读不出个所以然来。幸而他后来改读《左传》,水到渠成。若他一直死磕《尚书》,估计最后得读成一个闷葫芦。这就告诉我们,经典不是十全大补丸,读了就会大有裨益的。无意义的强读只能是有害无益。品读是要书人合一,双方互通有无的。不理解不欣赏之读倒不如不读。莫炎热吸引了一大批人去读莫言。是有很多人可以宣称读遍莫言了。可其中又有多少能够真正理解所谓的魔幻现实主义呢?再退一步,恐怕有人连书中内容都记不分明了吧?
品读经典不是一句口号,而是一个值得人思考的问题。不读经典和滥读经典实乃两个让人忧心的现象。二者表现不同,然后果却是一致的——精神的匮乏。品读经典究竟怎样才能落实,是我们每个人都该思考的问题。
【简评】本文由对经典的鉴别切入,进而论证如何品读,层次清晰、合理,论据丰富、新颖。文章有较强的思辩力和说服力。故判为一类下,64分。
4.品读经典
泡一壶茶,茶叶在沸水的注入下上下翻腾,渐渐舒展,清香四溢,最终晶莹剔透的茶叶静静地浮在水面上。这茶叶便是好的茶叶,也是经典。而闻一次茶香,呡一口清茶就是品读经典。
要知,经典有多种,每种的品读感受不同。唐诗如芍药,秾华繁采;宋词如梅菊,幽韵冷香;唐诗如啖荔枝,一颗入口,便甘芳盈颊;宋诗如食橄榄,初觉生涩,但回味隽永。因此,当我们那些经典时,要细细品读,就像周汝昌先生一样,一生致力于红学的研究,出版了二十多本书籍,他将自己锁在大观园里,度红楼句,品红楼诗,大观园里也只有他一人在低吟浅唱。
品读经典,让诗意和美好将长途点缀得鲜花弥漫。翻开《瓦尔登湖》,让梭罗的纯净的文字洗刷灵魂的污浊;捧起《巴黎圣母院》,让卡西莫多的善良与艾斯梅拉达的纯真熏陶干涸的灵魂;品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让保尔·柯察金坚强不息的精神点燃对生活的激情;欣赏凡·高的《星空》,在扭曲的夜空下,品味凡·高的绝望与希冀;研究圣西门的理论,明白理想中社会主义与现实中的社会主义的对立统一„„
品读经典,以朝圣者般敬畏的心让浮华的风气不再。当今社会,人们在追求名利的道路上忘记静下心来品读经典。新版《红楼梦》、新版《笑傲江湖》,张中纪版《西游记》、《杨贵妃与李白·你所不知道的事》„„当越来越多的世俗文化冲击着我们的眼球,我们不再以一颗敬畏的心去品读经典,而是从满足读者猎奇心理的角度去毁坏经典。我们须知,经典是我们共同的记忆,它将一个民族、一个时代的精神的精华都凝聚于其中,本身就具有一种无限的力量。我们应以敬畏的心态品读经典。
曾国藩曾说,一日不读书,便觉得面目可憎。想来,这里读的书是经典作品。因此,我们应多读几部经典,聚集成功的大资产。我们可能不会去悬梁刺股、囊萤映火,但我们必须要有管仲割席的果断。我们应尽我们一切可能去品读经典,让自己的生命丰盈。
【简评】能扣住“品读经典”行文,先分别从品读中外经典给人的感受角度论述品读经典给人的精神价值,然后指出如何品读经典——以敬畏之心品读经典。该生在文中表现出两大优点:一是语言清新,二是阅读面广。故判为二类中58分。
5.品读经典
高二分班时,我愁了好长一段时间。理科呢,物理又学不好。那就文科,行。那„„,哦,对了,加试中的名著怎么办?尤其是那《三国》。
为此,最终还是决定文科了。我是认为它能给我带来较高的文学修养。从小,我并不是特别喜欢长篇大作,因为总是认为那么多的字,读下来会记得吗?还是别读了吧。最终,埋下了祸根——《三国》一窍不通。每次同学在谈论一些人物时,我总是目瞪口呆,无言以回,觉来无趣。可是,作为一个文科生,怎么能连经典之作都不了解?我决定要对它产生兴趣。
我从书店里精挑细选了两本,分为上下册,捧回家里。放在桌上,看了一眼,啊,这么厚!突然,我就想到作家高产的祖母说的一句话,“憋口气,一做就做到底。”对呀,这算什么,我一定要爱上《三国》。我深吸一口气,便埋头了。哎,一开头就是文言文,看不懂。都怪平时文言文底子差,去买字典吧。我又来到书店,挑了本最新古汉语字典,咦,旁边有青少年版《三国》,刚刚怎么没看到。我大略翻阅了下,
原来是偏白话文啊,而且还挺薄的。要不„„不行,看《三国》就是得看原作。阅读经典之作,才更能感受古代语言之妙。
于是,我又回到家。静心地坐在了书房里,把刚买来的字典放在了旁边,便埋头“品经典”了。“话说天下大势„„”静下心来后,发现刚刚没懂的地方,在联系上下文之后,都能知晓了。遇到文言实词,查字典后,记在一个小本子上。这样,既能拓宽我的知识,又能防止二次出现时的陌生。刘备、关羽、张飞原来是在张飞家后院里结兄弟,以前我还不了解呢!曹操真是个忘恩负义的人,居然杀了吕伯奢全家。他们只是为他宰猪而已!怪不得他要说:“宁教我负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负我!”原来这句话从这而来!为了读到诸葛亮出场,虽然不了解《三国》,但这是唯一知晓的人物,反正是个有名的军事家,我一口气读了好几十回,终于诸葛亮出山了,火烧博望坡,一举定威望,真不愧“智绝”!渐渐地,我被《三国》里精密的细节给吸引了。
此后,我便真的迷上了《三国》。这样,不仅我的加试能有所提高,而且文言基础也得到提高。里面的三绝让我印象更深刻,智、义、奸,感受到了汉语言之博大精深,形象之丰富。我要继续品读这部经典,感文化之深。
【简评】这是一篇记叙文,考生围绕题目写自己由不喜欢到喜欢读《三国》的过程,但只注重了“读”而忽视了“品”,故判为三类中,53分。
6.品读经典
气势磅礴的历史长河从远古时代延续至今,联系着整个世界。经典作品便从这条长河中诞生出来,它凝聚着一个民族、一个时代精神的精华,赋予我们无限的力量。品读经典,让我们来体会这精华与力量。
品读经典,为一个民族的崛起点亮明灯。中国近代时期,是一个耻辱的时期,列强割据,官僚资本主义、封建势力横行,在中国这艰难的时期,《物种起源》《生物进化论》等经典作品为革命党人送去了之路明灯,从中,他们了解到“弱肉强食”“适者生存”等道理,知道中国不能再软弱下去了,否则只有被欺凌的份,于是便有了广州起义,他们为中国崛起、自强而奋斗。虽然起义失败,但七十二烈士的精神永存人间。经典作品赋予一个民族反抗的力量,也不断地唤醒着一个民族麻木的人民。
鲁迅作为二十世纪伟大的文学大家,他的代表作《朝花夕拾》、《呐喊》为唤醒沉睡中的人民作出了大的贡献。《呐喊》中的《药》、《白光》、《端午节》等全都写出了国人的麻木,写出了国人被封建主义残害之深。他的作品,用以唤醒沉睡的人民,也是慰藉与封建抗争的勇士,赋予他们反抗的力量,使他不耽与前进。
品读经典,唤醒麻木的人民,赋予他们反抗的力量。品读经典,你会从中感到文学的博大精深。 经典作品就似一潭深深的湖水,给人一种深沉、庄严、敬畏之感,但它那深沉的目光又紧紧的诱惑着我们去品读它,深入地了解它,你会发现它给你的永远比你想象的多。
品读经典,丰富你的知识,收获以外的惊喜。《三国演义》《红楼梦》《边城》等经典著作,是我们高中生必读篇目。你初次阅读它时,你的眼前一片茫然,但当你真正深入其中时,你便会被它的情节所吸引,想知道结局,想知道还会发生什么故事,也教会我们做人的道理。《三国》《红楼梦》虽为小说,但从“三国”中我们感受到了战场的肃杀。领略了曹操的奸绝,诸葛亮的智绝,关羽的义绝。黄易说过“宛
若轮回转世是小说的一个动人境界。”你就好似是主人公一样,与他们一同经历着喜怒哀乐,悲欢离合,分担着他们的感情。
反观当下,许多人沉迷了言情小说、腐败作品,对于经典作品却提不起一丝兴趣,这对于当下是一种严峻的形势。我们作为学生,不要被腐朽作品所诱,应当品读经典,提高我们的精神境界,丰富我们的文化知识。
永记,品读经典。
【简评】本文考生试图围绕“品读经典的作用”展开论证,但行文中较多篇幅是介绍经典,因而论证显得空乏。故判为三类下,50分。
7.品读经典
“东方姑娘”肆意横行的现代社会,翻拍、改编等现象早已屡见不鲜。他们打着让人们品读经典的幌子,为了收视率肆无忌惮地把原著改得面目全非,只是为了所谓的收视率,而我们的心已与经典渐行渐远„„我们要品读经典。
我们的经典,“四大名著”无愧于榜首。可是,有多少人真正品读过他们,感受那些流淌在文字间的玄妙呢?恐怕少之又少吧?人们要了解的四大名著皆是由小说改编的电视剧,而那原本让人回味无穷的却早已荡然无存。也正是因为人们这种“宁看电视,拒绝书本”的倾向,才逐渐演化成今日这种各种版本“争妍斗艳”的场面。在这种时代背景下,经典已离我们越来越远了。
品读经典,体会那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各种玄妙与精华,让自己的灵魂得到质的改变。而这些,远不是那些电视连续剧的肤浅所能比拟的。试想一下,午后的阳光照耀之下,旁边放着一杯热气腾腾的茶,手上捧着一部经典,细细地品读着,这其中玄妙岂是那些被电视情节迷惑的人们能够领会到的?
古今中外的经典,数不胜数,让他们安安静静地躺在书中有什么不好?为什么非要把他们改得面目全非后,搬到荧屏上丢人现眼?更为悲哀的是,人们却是乐在其中,不可自拔。更有甚者,居然在网上公开说道:“不看东方姑娘,谁会知道金庸?”虽不知金庸先生知道了会有何感想,我却已经为他感到愤怒,感到不值。难道品读经典就是这样在电视面前被一时的情节或哭或笑?恐怕不是这样的!品读经典,我们可以在这期间深刻地了解到其中所蕴含的深刻含义,电视能做到吗?品读经典,我们可以深入其中,体会其中的腥风血雨,爱恨情愁以及许许多多的人生哲理。电视能做到么?品读经典,可以增强我们的阅读能力,提高我们的写作水平,而电视能做到么?„„当然,答案通通都是否定的。既然这样,人们为什么要丢弃渊博,去追求肤浅呢?答案不得而知。
品读经典,不能淡而无味地受情节所迷惑,而应该体会其中的奥妙所在,不能因一时喜好,看那些低劣的仿制品,而应该追求原版„„品读经典,从自身做起,再来唤醒身边迷失的灵魂。
【简评】本文显然偏离了命题所给的论述中心,全文主要指出了人们了解经典名著的途径——观看翻拍的影视剧,告诉人们要了解经典,不能只通过影视剧来了解。第四段又对改编名著的现象加以批评。至于应该怎样品读,又论述得不够深入。判为四类下44分。
“品读经典:写作指导
【题目回放】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70分)
《红楼梦》这本伟大的经典文学作品, 是我们共同的记忆,它将一个民族、一个时代的精神的精华都凝聚于其中,本身就具有一种无限的力量。(苏童)
影响我最大的作品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多少年过去了, 那些当年活现在我脑海里的情景还历历在目。(莫言)
中国学生必须背诵几种大部的经典,这种聚集成功的大资产,以供中国著名作家任意的使用,在文辞的修饰上自然能得到有效的结果。(瑞典语言学家、世界著名汉学家 高本汉) 请以“品读经典”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立意自定; ②角度自选; ③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审题立意】
1.所给材料从三个侧面谈及对经典的理解:第一句话谈以《红楼梦》为代表的经典作品对一个民族一个时代的影响(侧重经典作品本身的价值);第二句话讲经典作品令人记忆深刻(侧重对个人的影响);第三句话言经典作品对中学生和作家的作用(侧重对写作的帮助)。从“品读”出发(落脚),选取这三个侧面的任一立意记叙或论述,均视为切题。
2.“品读”不仅是“读”(对情节的简单了解),更要体现“品”(品出作品的思想艺术特色,品出人生感悟),记叙文要体现出“品读”的过程,认识的渐进过程;写成议论文也要尽量体现思想认识的深化过程。
3.把“品读”和“经典”两个概念捆绑起来记叙或论述,或者把“经典”和“品读”分开表述,写作重点把握准确,均视为切题。
4.简单地列举哪些是经典作品,或只谈经典作品有哪些作用,无“品读”过程或弱化“品读”,写作重点把握不准,视为审题不准确,一般在四类卷赋分。
5.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即所写与材料完全没有关联的,或仅仅在开篇点及“品读材料”,具体行文时抛开原材料意旨主观为文,如抛开“品读”大谈现今经典作品改编的存在问题,视为跑题,一般在五类卷赋分,评分最高不超过41分。
6.写成记叙文的,立意一般体现在行文过程中,即使没有点材料的字句,但只要在材料内容和含义的范围之类选材立意,即应正常赋分。 【标杆作文】
1.品读经典
莫言摘得诺贝尔文学奖,登上了世界文学之巅,其中固然有其自身的刻苦努力、笔耕不辍,但却也与那些博大精深、滋养心灵的经典作品不无关系。
品读经典,不仅关乎个人的发展,更关乎一个民族的兴衰。
在人类历史的浩浩长河中,时光之水冲刷去了一切荣耀与权势、罪恶与纷争,只有那些历经时间淘洗的经典作品流传百世。它们有的是浩浩长言,洋洋洒洒几百万字;有的是精悍之作,言有尽而意无穷。
但它们都反映出了最真实的那个时代,都凝聚着一代又一代大师们的心血,是人类智慧的精华,是人类历史真实的记录者。人类的历史,若少了那璀璨繁星般的经典作品,该是多么黯淡无光?
古人云:三日不读书,便觉面目可憎矣。是的,摒弃喧嚣而浮华的尘世,净手端坐,捧一本经典,燃一瓣心香,平淡无味的生活竟也变得摇曳多姿。在《蒹葭》中,感受爱情的朦胧与盎然的古意;在《老子》中体味道法自然的奥妙与清静无为的哲理;在《活着》中感受生活的苦难与心灵的迷惘„„品读经典,为我们平凡人生提供了更多可能性,为我们打开了通向种种奇幻人生的大门。
高尔基有言: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从原始人到现代人并非是一蹴而就,经典作品就像一个个精心打磨的钩子,将人类的智慧环环相扣。我们看到,四书五经高度浓缩了儒家文化的精华,奠定了一代代中国人的价值观与文化血脉;我们看到,煌煌《史记》究天人之际,穷古今之变,让后人能够触摸历史最真实的脉络;我们也可以看到《寂静的春天》是如何发人深省,如何唤起了人类对自然的重视„„人类文明火炬一代一代得以传递,经典的力量实在居功至伟。
狄更斯在其经典作品《双城记》中批判:“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现代发达的出版业与科技水平为阅读经典提供了绝佳的途径,但终日忙碌、追名逐利的人们却正在丧失阅读经典的耐心与能力。鸦片战争的炮声早已远去,我们正在沾沾自喜,猛然回首,却发现在大洋彼岸,经典作品从未远离人们手中。民族当自省,品读经典,民族方能自强。 品读经典,你会发现,经典的力量,从未远去。
【简评】本文以“品读经典,不仅关乎个人发展,更关乎一个民族的兴衰”统领全篇,按“经典本身的价值”、“经典对个人的作用”、“经典对人类进步的作用”三个方面逐层深入展开论述。结构清晰,逻辑严密,说服力强。故判为一类上68分。
2.品读经典
当电子书取代了纸质书籍,当浅阅读充斥社会各方,我不禁感叹,经典,你在何方?
经典是黛玉为宝玉柔肠百回落下的一行相思泪;经典是孔明运筹策于帷帐中的大智慧;经典是唐僧历经九九八十一难后的硕果;经典是梁山好汉们的侠肝义胆。经典是一盏茶,只有经过热水的磨砺才能散发出最美的茶香,经典是一坛酒,只有经过时间的发酵才会有令人倾倒的魅力。正因为经典是如此地沁人心脾,我们更要学会如何去品读经典。
“品”即品味,即要将自己全身心融入到经典作品之中。一部经典放在你的面前,你绝不能像小说一样一晃而过,整部读完只知道个时间、地点、人物,这样的“品”未免太过浅陋,经典作品绝不是用来让你如此糟蹋的。你要将经典作品中的每一句话甚至每一个字都细细咀嚼,这样你才能了解欧·亨利幽默后的讽刺,曹雪芹奢华后的悲凉。你只有细细地品,将自己融入经典之中,与大师来个面对面的交流,这些大师才愿意对你剖析他们的内心,你才能真正领会到文学的真正魅力。否则,经典如你,只不过是厚一点的小说罢了。
“读”即读懂,经典作品经历了时光的洗礼,其文化厚重感又岂是今人所能感悟与体会的?但我们绝不能因此而摒弃经典,转而去阅读“言情”“盗墓”等快餐文学,这些作品非但对我们没有一丝益处,反而会侵蚀我们的内心,让人变得空虚不已。那怎样才能将经典读懂呢?这就需要我们多做功课了,我们要学会“知人论世”,读易安作品就要明晓这乱世美神所处的时代,读东坡之作,就要领悟他豪迈的胸襟。
这样,经典作品才会在我们面前变成一幅幅立体的图画,告诉我们那些遗留在历史中的喜与乐,悲与哀。 作为四大发明古国之一的中国,我们并不缺少经典作品,只是缺少了能品读经典的人,那么作为冉冉升起的一代,我们有责任担起这职责,“为中华崛起而读书”,我相信,丰镐的国风会使中国意气风发,骊山的清泉会洗得中国铅华尽去,从而使中国成为屹立于东方之林的巨龙!
习惯了小桥流水的闲适,不妨感受一下“质本洁来还洁去”的清高;领略了平平淡淡才是真,又何妨领会一下浓墨重彩的历史的一笔?品读经典,你我必会满口生香!
【简评】文章紧扣文题展开,先阐说什么是经典,然后围绕“品”和“读”进行深入分析,并由个人之品读上升到民族的高度,突显出“品读经典”的现实意义和深远影响,语言基本功好,故评为一类上67分;因有一个错别字,扣1分,实得分66。
3.品读经典
人人皆知,要品读经典,却鲜有人能真正做到品读经典矣。
品读经典,首先得要有经典可读。经典常在,只是知音难觅矣。有很多人,在经典与糟粕的选择上就已落下乘。
何为经典?莫言说过,真正的文学作品要有拷问灵魂的深度。看看现在大行其道的一些作品,校园言情的,盗墓诡异的,修真玄幻的,这些东西刺激的只是你的浅层皮毛,满足的亦只是那颗追异追新好奇心!拷问灵魂,触及精神的功效皆被抛诸脑后,难道所谓文学,干得是倚门卖笑,曲迎讨好的妓女勾当?就只是为了奴颜婢膝的博君一笑?更让人恚愤的是,还常有人奉这些糟粕为经典,发出“好经典哦,好好看哦!”之类的鬼话。此所谓经典,特无思想无骨气之经典而已,乃狭隘之经典罢了。
真正的经典该是怎样的?小说当如卡式那般神思飞扬,让人拍案叫绝;剧本当如莎翁那般哲思盎然,让人合卷长叹;杂文当如鲁迅那般犀利辛辣,让人高呼快哉;散文当如林语堂那般性灵恬淡,让人莞尔。有这么的经典在身边,为什么就是有人视而不见呢?面前是宝山不入,反倒去乐滋滋地捡石子。呜呼,愚不可及,固不可及也。
品读经典还要注意一个“品”字。有经典在手而不知如何去品,只知囫囵而过。就好比牛饮香茗,实在是暴殄天物,让人扼腕。
品读经典切忌强读。经典之所以为经典,必然有精深玄奥之处。若不能解其三昧,实同嚼蜡无异。唐朝刘知几年少读《尚书》,无论如何读都读不出个所以然来。幸而他后来改读《左传》,水到渠成。若他一直死磕《尚书》,估计最后得读成一个闷葫芦。这就告诉我们,经典不是十全大补丸,读了就会大有裨益的。无意义的强读只能是有害无益。品读是要书人合一,双方互通有无的。不理解不欣赏之读倒不如不读。莫炎热吸引了一大批人去读莫言。是有很多人可以宣称读遍莫言了。可其中又有多少能够真正理解所谓的魔幻现实主义呢?再退一步,恐怕有人连书中内容都记不分明了吧?
品读经典不是一句口号,而是一个值得人思考的问题。不读经典和滥读经典实乃两个让人忧心的现象。二者表现不同,然后果却是一致的——精神的匮乏。品读经典究竟怎样才能落实,是我们每个人都该思考的问题。
【简评】本文由对经典的鉴别切入,进而论证如何品读,层次清晰、合理,论据丰富、新颖。文章有较强的思辩力和说服力。故判为一类下,64分。
4.品读经典
泡一壶茶,茶叶在沸水的注入下上下翻腾,渐渐舒展,清香四溢,最终晶莹剔透的茶叶静静地浮在水面上。这茶叶便是好的茶叶,也是经典。而闻一次茶香,呡一口清茶就是品读经典。
要知,经典有多种,每种的品读感受不同。唐诗如芍药,秾华繁采;宋词如梅菊,幽韵冷香;唐诗如啖荔枝,一颗入口,便甘芳盈颊;宋诗如食橄榄,初觉生涩,但回味隽永。因此,当我们那些经典时,要细细品读,就像周汝昌先生一样,一生致力于红学的研究,出版了二十多本书籍,他将自己锁在大观园里,度红楼句,品红楼诗,大观园里也只有他一人在低吟浅唱。
品读经典,让诗意和美好将长途点缀得鲜花弥漫。翻开《瓦尔登湖》,让梭罗的纯净的文字洗刷灵魂的污浊;捧起《巴黎圣母院》,让卡西莫多的善良与艾斯梅拉达的纯真熏陶干涸的灵魂;品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让保尔·柯察金坚强不息的精神点燃对生活的激情;欣赏凡·高的《星空》,在扭曲的夜空下,品味凡·高的绝望与希冀;研究圣西门的理论,明白理想中社会主义与现实中的社会主义的对立统一„„
品读经典,以朝圣者般敬畏的心让浮华的风气不再。当今社会,人们在追求名利的道路上忘记静下心来品读经典。新版《红楼梦》、新版《笑傲江湖》,张中纪版《西游记》、《杨贵妃与李白·你所不知道的事》„„当越来越多的世俗文化冲击着我们的眼球,我们不再以一颗敬畏的心去品读经典,而是从满足读者猎奇心理的角度去毁坏经典。我们须知,经典是我们共同的记忆,它将一个民族、一个时代的精神的精华都凝聚于其中,本身就具有一种无限的力量。我们应以敬畏的心态品读经典。
曾国藩曾说,一日不读书,便觉得面目可憎。想来,这里读的书是经典作品。因此,我们应多读几部经典,聚集成功的大资产。我们可能不会去悬梁刺股、囊萤映火,但我们必须要有管仲割席的果断。我们应尽我们一切可能去品读经典,让自己的生命丰盈。
【简评】能扣住“品读经典”行文,先分别从品读中外经典给人的感受角度论述品读经典给人的精神价值,然后指出如何品读经典——以敬畏之心品读经典。该生在文中表现出两大优点:一是语言清新,二是阅读面广。故判为二类中58分。
5.品读经典
高二分班时,我愁了好长一段时间。理科呢,物理又学不好。那就文科,行。那„„,哦,对了,加试中的名著怎么办?尤其是那《三国》。
为此,最终还是决定文科了。我是认为它能给我带来较高的文学修养。从小,我并不是特别喜欢长篇大作,因为总是认为那么多的字,读下来会记得吗?还是别读了吧。最终,埋下了祸根——《三国》一窍不通。每次同学在谈论一些人物时,我总是目瞪口呆,无言以回,觉来无趣。可是,作为一个文科生,怎么能连经典之作都不了解?我决定要对它产生兴趣。
我从书店里精挑细选了两本,分为上下册,捧回家里。放在桌上,看了一眼,啊,这么厚!突然,我就想到作家高产的祖母说的一句话,“憋口气,一做就做到底。”对呀,这算什么,我一定要爱上《三国》。我深吸一口气,便埋头了。哎,一开头就是文言文,看不懂。都怪平时文言文底子差,去买字典吧。我又来到书店,挑了本最新古汉语字典,咦,旁边有青少年版《三国》,刚刚怎么没看到。我大略翻阅了下,
原来是偏白话文啊,而且还挺薄的。要不„„不行,看《三国》就是得看原作。阅读经典之作,才更能感受古代语言之妙。
于是,我又回到家。静心地坐在了书房里,把刚买来的字典放在了旁边,便埋头“品经典”了。“话说天下大势„„”静下心来后,发现刚刚没懂的地方,在联系上下文之后,都能知晓了。遇到文言实词,查字典后,记在一个小本子上。这样,既能拓宽我的知识,又能防止二次出现时的陌生。刘备、关羽、张飞原来是在张飞家后院里结兄弟,以前我还不了解呢!曹操真是个忘恩负义的人,居然杀了吕伯奢全家。他们只是为他宰猪而已!怪不得他要说:“宁教我负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负我!”原来这句话从这而来!为了读到诸葛亮出场,虽然不了解《三国》,但这是唯一知晓的人物,反正是个有名的军事家,我一口气读了好几十回,终于诸葛亮出山了,火烧博望坡,一举定威望,真不愧“智绝”!渐渐地,我被《三国》里精密的细节给吸引了。
此后,我便真的迷上了《三国》。这样,不仅我的加试能有所提高,而且文言基础也得到提高。里面的三绝让我印象更深刻,智、义、奸,感受到了汉语言之博大精深,形象之丰富。我要继续品读这部经典,感文化之深。
【简评】这是一篇记叙文,考生围绕题目写自己由不喜欢到喜欢读《三国》的过程,但只注重了“读”而忽视了“品”,故判为三类中,53分。
6.品读经典
气势磅礴的历史长河从远古时代延续至今,联系着整个世界。经典作品便从这条长河中诞生出来,它凝聚着一个民族、一个时代精神的精华,赋予我们无限的力量。品读经典,让我们来体会这精华与力量。
品读经典,为一个民族的崛起点亮明灯。中国近代时期,是一个耻辱的时期,列强割据,官僚资本主义、封建势力横行,在中国这艰难的时期,《物种起源》《生物进化论》等经典作品为革命党人送去了之路明灯,从中,他们了解到“弱肉强食”“适者生存”等道理,知道中国不能再软弱下去了,否则只有被欺凌的份,于是便有了广州起义,他们为中国崛起、自强而奋斗。虽然起义失败,但七十二烈士的精神永存人间。经典作品赋予一个民族反抗的力量,也不断地唤醒着一个民族麻木的人民。
鲁迅作为二十世纪伟大的文学大家,他的代表作《朝花夕拾》、《呐喊》为唤醒沉睡中的人民作出了大的贡献。《呐喊》中的《药》、《白光》、《端午节》等全都写出了国人的麻木,写出了国人被封建主义残害之深。他的作品,用以唤醒沉睡的人民,也是慰藉与封建抗争的勇士,赋予他们反抗的力量,使他不耽与前进。
品读经典,唤醒麻木的人民,赋予他们反抗的力量。品读经典,你会从中感到文学的博大精深。 经典作品就似一潭深深的湖水,给人一种深沉、庄严、敬畏之感,但它那深沉的目光又紧紧的诱惑着我们去品读它,深入地了解它,你会发现它给你的永远比你想象的多。
品读经典,丰富你的知识,收获以外的惊喜。《三国演义》《红楼梦》《边城》等经典著作,是我们高中生必读篇目。你初次阅读它时,你的眼前一片茫然,但当你真正深入其中时,你便会被它的情节所吸引,想知道结局,想知道还会发生什么故事,也教会我们做人的道理。《三国》《红楼梦》虽为小说,但从“三国”中我们感受到了战场的肃杀。领略了曹操的奸绝,诸葛亮的智绝,关羽的义绝。黄易说过“宛
若轮回转世是小说的一个动人境界。”你就好似是主人公一样,与他们一同经历着喜怒哀乐,悲欢离合,分担着他们的感情。
反观当下,许多人沉迷了言情小说、腐败作品,对于经典作品却提不起一丝兴趣,这对于当下是一种严峻的形势。我们作为学生,不要被腐朽作品所诱,应当品读经典,提高我们的精神境界,丰富我们的文化知识。
永记,品读经典。
【简评】本文考生试图围绕“品读经典的作用”展开论证,但行文中较多篇幅是介绍经典,因而论证显得空乏。故判为三类下,50分。
7.品读经典
“东方姑娘”肆意横行的现代社会,翻拍、改编等现象早已屡见不鲜。他们打着让人们品读经典的幌子,为了收视率肆无忌惮地把原著改得面目全非,只是为了所谓的收视率,而我们的心已与经典渐行渐远„„我们要品读经典。
我们的经典,“四大名著”无愧于榜首。可是,有多少人真正品读过他们,感受那些流淌在文字间的玄妙呢?恐怕少之又少吧?人们要了解的四大名著皆是由小说改编的电视剧,而那原本让人回味无穷的却早已荡然无存。也正是因为人们这种“宁看电视,拒绝书本”的倾向,才逐渐演化成今日这种各种版本“争妍斗艳”的场面。在这种时代背景下,经典已离我们越来越远了。
品读经典,体会那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各种玄妙与精华,让自己的灵魂得到质的改变。而这些,远不是那些电视连续剧的肤浅所能比拟的。试想一下,午后的阳光照耀之下,旁边放着一杯热气腾腾的茶,手上捧着一部经典,细细地品读着,这其中玄妙岂是那些被电视情节迷惑的人们能够领会到的?
古今中外的经典,数不胜数,让他们安安静静地躺在书中有什么不好?为什么非要把他们改得面目全非后,搬到荧屏上丢人现眼?更为悲哀的是,人们却是乐在其中,不可自拔。更有甚者,居然在网上公开说道:“不看东方姑娘,谁会知道金庸?”虽不知金庸先生知道了会有何感想,我却已经为他感到愤怒,感到不值。难道品读经典就是这样在电视面前被一时的情节或哭或笑?恐怕不是这样的!品读经典,我们可以在这期间深刻地了解到其中所蕴含的深刻含义,电视能做到吗?品读经典,我们可以深入其中,体会其中的腥风血雨,爱恨情愁以及许许多多的人生哲理。电视能做到么?品读经典,可以增强我们的阅读能力,提高我们的写作水平,而电视能做到么?„„当然,答案通通都是否定的。既然这样,人们为什么要丢弃渊博,去追求肤浅呢?答案不得而知。
品读经典,不能淡而无味地受情节所迷惑,而应该体会其中的奥妙所在,不能因一时喜好,看那些低劣的仿制品,而应该追求原版„„品读经典,从自身做起,再来唤醒身边迷失的灵魂。
【简评】本文显然偏离了命题所给的论述中心,全文主要指出了人们了解经典名著的途径——观看翻拍的影视剧,告诉人们要了解经典,不能只通过影视剧来了解。第四段又对改编名著的现象加以批评。至于应该怎样品读,又论述得不够深入。判为四类下4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