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然地理复习资料

一、 领海的定义

我国大陆及沿海的领海是以连接大陆岸上和沿海外缘岛屿上各基点之间的直线作为基线,由此基线起算,其外侧12海里的水域是中国的领海。

二、 我国自然环境的特点

1) 季风影响显著,范围广泛

a.干湿带的分异,东西环境差异。

b.东部季风区自然地带的南北递交。

c.广大的亚热带地区,不像同纬度地区是荒漠和草原,而是雨热同期的季风地区,重要农业发达区。

2) 地形复杂,高原、山地和丘陵占有很大的比重

a.青藏高原、高大山系→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和山地→东部平原也散布中低山和丘陵。

b.在自然地域分异中,水平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犬牙交错。

c.造成我国自然环境的复杂性、多样性和独特性。

3) 独特的自然发展历史,土壤、生物资源丰富

a.自然发展历史:没有受到第四纪冰川广泛作用,成为许多生物的避难所。 b.独特复杂的气候和地貌特点:提供了多样化的生境。

4) 人类活动使自然界发生深刻的变化

华北平原的旱涝灾害、土壤盐碱化;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生物多样性的降低、水质恶化;沙漠化、石漠化快速发展等。修筑水坝;人工降雨;植树造林等

三、我国地貌的基本特点

1)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第一阶梯:青藏高原;分界线是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岷山-邛崃山-横断山区 第二阶梯:广阔的高原和盆地组成;分界线是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第三阶梯:平原、丘陵和低山为主;

2)山脉众多、起伏显著

我国是一个多山国家,山地占全国总面积1/3。

广义的山地约占全国陆地总面积的65%。

山脉不仅构成了我国地貌的骨架,控制地貌形态空间分布的格局,同时也是重要地理分界线。

3)地貌类型复杂多样

五大基本地貌类型:山地、高原、丘陵、盆地、平原,此外还有许多特殊地貌。 四大高原(青藏、云贵、黄土、内蒙古高原)

四大盆地(四川、塔里木、准噶尔、柴达木盆地)

三大平原(东北、华北、长江中下游平原)

五大丘陵(江南、浙闽、两广、山东、辽东)

四、西高东低、呈阶梯状下降的地势对我国的影响

它对我国河流的分布影响最显著,我国的大江大河大都发源于第一二级阶梯上,自西向东流,1)它沟通了东西间的交往,加强了沿海与内陆间的联系

2)气候的区域差异,加强了季风的大陆性

3)水力资源丰富,适于大型水利枢纽工程的梯级开发。但边坡也成为交通开发的地势障碍。

五、我国地貌形成的因素

1.驱动力:内营力(来自地球内部)和外营力(来自太阳能)

2.影响因素(地质构造、气候、地表组成物质、人类活动)

1)地质构造对中国地貌形成的影响

燕山运动奠定了现代地貌格局,喜马拉雅运动奠定了中国地形格局

2)气候因素:气温和降水的变化,影响着风化、侵蚀、搬运和堆积等作用的过

程和强度;

丹霞地貌:是我国南方红色岩系发育的一种特殊地貌。自白垩纪以来,气候暖热,

在地势低洼的盆地中堆积了一套陆相为主的红色岩系,坚硬的厚层砾岩和砂砾岩,经流水沿断裂和节理侵蚀,形成许多峭壁悬崖,山峰林立的地貌 红层地貌:自白垩纪以来,气候暖热,在地势低洼的盆地中堆积了一套陆相为主

的红色岩系,岩性比较松软的砂页岩,则形成地势比较低缓的丘陵,从而构成江南地区独具特色的地貌。

3)地表组成物质因素:

地表物质不同,抗风化、侵蚀的强度不同,在一定的外力作用条件下,可以发育成形态各异的地貌形态。

4)人类活动因素

合理利用自然环境,利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不合理的人类活动,造成环境退化,生态失去平衡。

六、我国气候的特征

1、季风气候显著

2、气候的大陆性强

3、气候类型复杂多样,以亚热带、温带气候为主

七、季风的定义

是指盛行风随季节变化而有明显转换的现象,是近地面层的现象,距地面高度500—600米之间最为显著,2000米以上现象不明显

八、气候大陆性的具体表现

气候的大陆性是相对于海洋性而言的,指受大陆热力变化大,水分少的性质所影响的气候。主要表现为

1. 气温年较差大,最热月与最冷月紧跟在夏至和冬至之后出现

2. 气温日较差大

3. 春温高于秋温,降水集中在夏半年

九、我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

大致在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乌鞘岭-巴颜喀拉山-唐古拉山-冈底斯山,以东为季风区。

十、我国的地理位臵是怎样影响我国气候的形成

1)纬度位臵:决定了太阳辐射高度角,昼夜长短,日地距离不同,同时决定了行星风带位臵。北回归线穿过华南,太阳辐射高度角,昼夜长短,日地距离不同。夏季普遍高温,南北差异小;冬季普遍低温,南北差异大。

2)海陆位臵:海陆物理性质的差异导致气候的不同,尤其是降水量的差异。东部:季风气候,靠近海洋,主要受海洋性气团影响大,降水充沛.。西部:大陆性气候,深居内陆,受大陆性气团影响.如我国西北内陆地区的气候大陆性明显。 十一、青藏高原的影响

青藏高原的其阶段性隆升导致亚洲季风,尤其是东亚季风的形成与发展。

1、 青藏高原面积大、海拔高本身就是一个独特的高原气候区域。这里气压低,大风多日照长,年辐射强年均温低,气候温凉常年无夏日较差大年较差小,多对流性降雨,降雪日多,具有与周围环境不同的气候特征。

2、 动力作用:冬半年西风,绕流形成北脊南槽的环流形式:北支西风脊加强西北部冷空气势力;南支西风槽,促进副热带锋区的活动,高原东侧的我国西南地区由于处于背风部位,天气气候别具一格。

高原的存在阻挡了南北气流交换,使冬季西北盆地冷空气局限在北坡而呈干冷气候。夏季,高原南坡的爬升气流造成丰富降水,而高原北坡气流受阻下沉出现干热气候。

3、 热力作用:突出表现在夏半年,盛夏高原加热作用最强,高原近地面形成热低压,周围同高度的自由大气层形成相对高压。空气向高原中部辐合上升到高层辐散形成青藏高压。青藏高压的出现是高原加热作用的结果,大气上升运动强烈的标志。四周空气向高原辐合,加强了我国夏季风势力。

冬半年,青藏高原气温迅速下降,近地面出现冷高压,高原面上有下沉空气和辐散气流。青藏冷高压的出现加强了蒙古高压,也即加强了我国冬季风的势力。

总之青藏高原对我国气候的影响,使我国气候更加复杂化,同时也加大了我国季风气候的强度及其空间范围。

十二、冬季,低层大气中影响我国的主要气压中心有蒙古高压、阿留申低压 冬季控制我国近地面层的气团主要是极低大陆气团。我国冬季锋面有北方的寒潮锋面、南方的华南准静止锋和昆明的准静止锋等。

夏季,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和印度低压,是夏季低层大气的主要气压系统。夏季影响我国的气团有热带太平洋气团和赤道海洋气团。夏季影响我国的锋面主要是极锋(发生在变性极地大陆气团和热带海洋气团之间)。

十三、我国气温分布的总的特点

1)北冷南热,平原暖高原冷

2)年平均气温由南向北逐渐降低

3)与世界同纬度平均的年均温比较,我国气温普遍偏低

4)气温的分布具有明显的季节差异

十四、我国5个降水量带的是如何分布的?

1)、年降水量大于1600mm带,主要分布在我国东南部:包括台、粤、闽、琼的大部分,浙、赣、湘、桂的一部分,以及西藏东南部喜马拉雅山东南坡等地。

2)、年降水量800-1600mm带,在上述降水带之北,淮河、汉水之南,包括长江中下游和广西、贵州、云南、四川大部分地区。

3)、年降水量400-800mm带,一般指淮河、汉水以北的秦岭山地、黄土高原、华北平原、东北平原以及边缘山地丘陵,并包括青藏高原东南边缘地区。

4)、年降水量200-400mm带,在上述降水带之北,包括内蒙古高原和青藏高原东部草原带,以及西北内陆地区的天山、阿尔泰山迎风坡低山带。

5)、年降水量200mm以下的地区,指上述降水带之西北或盆地中部。 十五、水系和流域的定义

水系:地表径流对地表产生侵蚀以后所形成的河槽系统,由干流、各级支流及与

河流相通的湖泊、沼泽、水库等组成。

流域:指河流或水系的集水区域。

十六、内外流域的分界线

大致北起大兴安岭西麓,经阴山、贺兰山、祁连山、日月山、巴颜喀拉山、念青唐古拉山和冈底斯山而止于西端的国界线,大致和年降水量400毫米等值线相近。

十七、中国河流的基本特征

1.河流众多,水利水能资源丰富

①流域面积超过100km2以上的河流有5万多条;超过1000km2的有1600多条。 径流总量合计约15025亿m3,占全国地表径流总量的55%,占全国水资源总量的53.4%。

②我国是世界上水坝数量最多的国家,除了怒江和雅鲁藏布江,几乎所有的大小江河的干流或支流上都有水坝,且水坝形式多样。

2.我国外流河大多呈自西向东流

①由于河流基本上自半干旱区流向湿润区,水量向下游增加河网密度也逐渐增大。

②我国雨带一般呈东西延伸,南北推移,中纬度的气旋也是自西向东移动,所以常常是全流域同期受雨增水,愈向下游,洪水量越大。

③东西向的河流在其向东流动的过程中,切穿了北西、北东或南北走向的构造线,形成一系列峡谷并产生巨大落差,提供了丰富的水力资源和良好的水力开发条件。

3. 含沙量大

①我国山地面积广,地势起伏大,加之受人类活动的深刻影响,植被破坏严重,流水侵蚀与堆积作用普遍发生;

②一般而言,以地下水和冰雪融水补给为主的河流含沙量较小,在以雨水补给的河流中,我国南方和东北因植被条件为含沙量也不高,而华北地区的河流含沙量普遍高。

4. 洪涝灾害严重

①七大江河均处于东部季风气候区,是中国旱涝灾害最严重的地区;同时,这些河流中下游地区又是中国经济最发达、人口、城市最集中的地域。

②造成灾害有自然因素也有人为因素。

十八、我国的五大湖区

1、青藏高原湖区

绝大部分为内陆咸水湖或盐湖;多为构造湖和冰川湖;海拔高,数量多; 2 、东部平原湖区

主要指长江中下游平原和华北平原湖区;

多构造湖、河迹湖、泻湖;

多为与河流相通,受河流作用较大;

湖泊水位和湖泊面积具有显著的季节差异;

湖泊水体富营养化和水质污染严重

3、 蒙新高原湖区

西部多构造湖,东部多小型风蚀湖;

多面积小、湖水浅、补给水量少、湖水易浓缩,又多为时令湖;

受汇入湖泊河流水量的影响,湖泊水位及面积变化大;

4、 东北湖区

多为外流的淡水湖;平原地区湖泊多为地表积水,山地湖泊多为火山堰塞湖;

5、 云贵高原湖区

主要集中在滇中和滇西北地区;

多溶蚀湖和构造湖;

湖泊湖盆多平缓、岸线弯曲;

湖泊水量丰富,湖水冬季不结冰;

十九、我国地下水的主要类型

松散沉积物孔隙水、岩溶裂隙溶洞水、基岩裂隙水、冻土空隙裂隙水 二十、我国近海,包括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和台湾东侧的太平洋海区

二十一、大陆架:大陆架是大陆向海洋的自然延伸,通常被认为是陆地的一部分,

又叫“陆棚”或“大陆浅滩”。它是指环绕大陆的浅海地带。

二十二、近海大陆架发育的有利条件

1、 丰富的物质来源

2、 一系列水下隆脊所围限的盆地地形

二十三、海岸线、海岸带、海岸的定义

海岸线:陆地与海洋的分界线

海岸带:大陆与海岸之间经常存在着具有一定宽度的、相互作用的过渡地带,包括潮间带,上至高潮线以上由现代海水作用而形成的海蚀、海积地貌部位,下至低潮线以下波浪对海底扰动作用的极限部位。

海岸:指现在海陆之间正在相互作用着和过去曾经互相作用过的地方,还包括上升古海岸带和下沉古海岸带。

二十四、我国海岸的基本格局

1、 基岸海岸、山地海岸、港湾海岸

2、 平原海岸(三角洲海岸、粉砂淤泥质海岸、砂砾质海岸)

3、 生物海岸(珊瑚海岸、红树林海岸)

二十五、海流、潮汐与黑潮的定义

海流:又称洋流,是指海水以相对稳定速度沿着一定方向的流动,是海水运动形式之一。

潮汐:是海水在天体引潮力作用下发生的周期性波动,通常海面周期性的涨落称为潮汐。

黑潮:又称“日本暖流”,是沿着北太平洋西部边缘向北流动的一支强西边界海流,它因水色深蓝似黑色而得名。

二十六、我国土壤的分布规律

1、 土壤的水平地带分布规律

水平地带分异规律:分布比较完整。我国东部沿海地带:季风湿润气候下的森林土壤,属湿润海洋性土壤地带谱.西部内陆地带:整个亚欧大陆的干旱中心,主要发育干旱土,属于大陆类型土壤地带谱。两者之间:为过渡性土壤地带谱,主要发育松软腐殖土。

我国土壤的水平分布总的规律是:我国东部湿润地区,由于受季风影响,温度和降水都是由高纬向低纬递增。土壤带基本随纬度变化,表现为纬度地带性分布规律。自北而南依次出现寒温带针叶林寒棕壤,温带针阔叶混交林暗棕壤,暖温带落叶阔叶林棕壤,北亚热带落叶阔叶—常绿阔叶混交林黄棕壤,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红、黄壤,南亚热带和热带雨林、季雨林赤红壤与砖红壤。

我国秦岭、淮河以北的温带与暖温带广大地区,自东向西,干燥度逐渐增加,土壤按东西近乎经度方向更替,表现出干湿带性分布规律。在温带,土壤的演替顺序是从暗棕壤经东北平原的黑土,向西出现黑钙土、栗钙土以及棕钙土、灰漠土、灰宗漠土。暖温带分布则由东部的棕壤向西依次为褐土、黑垆土、灰钙土,而止于欧亚大陆干旱中心的棕漠土。

2、 土壤的垂直地带分布规律。

我国土壤垂直带谱课分为湿润海洋型和干旱大陆型,两者之间有一些过渡类型,半湿润海洋性垂直带谱和半干旱大陆性垂直带谱。

西北干旱内陆山地,从山麓至山顶,常见土壤垂直带谱结构:山地灰漠土、山地棕钙土、山地栗钙土、山地黑钙土、山地灰黑土、腐棕土。

东部湿润地区山地,从山麓至山顶,土壤垂直带谱至下而上逐渐从暖热地区的类型过渡到寒冷地区的类型。如亚热带地区,常见的土壤垂直带为从山地红黄壤依次地变为山崎黄棕壤、山地棕壤和腐棕土。

山地土壤垂直带谱的结构和性质有以下特点:

1.山地土壤垂直带谱特点,取决于山地所处的水平地带的位臵(基带)。

2.东部湿润山地土壤垂直带谱结构从南向北由繁变简,层次减少,垂直带分布高度有由高降低的趋势。

3.从东部湿润地区到西部干旱区,随着干旱程度加大,土壤分布带的高度逐渐升高,带谱结构趋于简化

二十七植物区系的定义与基本特征

定义:植物区系某一地区或某一时期、某一分类群、某一类植被等所有植物的总称

基本特征:1.植物种类丰富

2.起源古老

3.地理成分复杂

4.各种地理成分联系广泛,分布交错混杂

5.特有植物繁多

二十八、我国植被的分布规律

1、 水平地带分布规律

1)植被水平分布的干湿度地带性规律。

我国植被水平分布的干湿度地带性表现为:从东南向西北,随着季风和湿润气流影响逐渐减弱,而顺序出现各类森林、草原和荒漠。我国北方与南方植被的经度变化有显著不同。以昆仑山、秦岭、淮河一线为界,大致可分为南北两个部分:北半部属温带、暖温带;南半部属亚热带和青藏高原。

(1)温带、暖温带植被水平分布的干湿度地带性。我国温带和暖温带,自东向西随着干湿地区的递变植被有着显著的差异。温带:从东到西依次为:针阔叶混交林—森林草原或草甸草原—典型草原带—荒漠草原带—荒漠带。暖温带:从东到西依次为: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典型草原带—荒漠草原带—荒漠带

(3) 亚热带植被水平分布的经度变化。从东到西依次为:常绿阔叶林带—常绿

栎林—常绿硬叶林

(3)青藏高原植被分布的经度变化。从东到西依次为:高寒灌丛草甸带—高寒蒿草草甸—高寒草原带—荒漠化高寒草原—高寒荒漠。

2)植被水平分布的纬度地带性规律。可分东部和西部两种情况。

(1)东部湿润区植被分布的维度地带变化,自北而南形成了不同的纬度植被带。只要水平带植被更替如下。寒温带针叶林带—温带针叶阔叶混交林带—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北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带—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带—热带季雨林、雨林带—南海诸岛珊瑚礁常绿矮林和灌丛。

(2)西部干旱、半干旱区因其地貌结构独特,致使植被水平地带的纬度变化规律性趋于复杂化。由北而南依次为:温带干旱半荒漠、荒漠—暖温带极端干旱荒漠、裸露荒漠带—北部为高寒荒漠—羌塘高原南部为高寒草原—藏南谷地旱生灌丛、山地灌丛草原。

2.中国植被垂直分布(东部湿润区、西部干旱区)规律;

(1)湿润型山地垂直带

东部湿润半湿润地区垂直带谱分布规律

A 均以森林植被占优势;仅在山顶或接近山顶处出现灌丛、草甸带。(基带)

B 带谱结构自下而上大体相当于由其所在的温度带向高纬度方向排列的水平地带谱。各温度带垂直带谱中,都有该水平带特有植被类型.(垂直结构)

C 随纬度由低到高,垂直带谱中相同或相似类型分布高度逐渐降低,带谱结构

由繁及简。(水平结构)

D同一温度带内由于干湿状况的差异,垂直带也有差别,尤其亚热带东、西部之间这种差别特别明显。(区域差异)

西部:阴阳坡的植被类型差别很大。东部差异不大。亚热带:亚热带之东、西部之间,无论在基带、中山、亚高山以及山顶的植被类型,都有明显的差别。

(2)干旱型山地垂直带

干旱半干旱地区垂直带谱分布规律

A 均以草原、草甸、荒漠植被占优势,森林居次要或缺失地位。

B 各山地随高度增高,降水增加;带谱呈现由干旱型向湿润型的植被变化;

C 各垂直带谱中,相同或相似类型分布高度,随水分由东向西递减而逐渐升高;带谱结构由繁及简 。

D 同一山地垂直带的阴坡和阳坡的植被明显不同。

二十九、隐域性植被的定义

隐域性植被包括草甸、沼泽、水生植被,还有沙地植被等类型。其分布尽管与大气候之水、热条件有一定关系,但主要受地方性因素制约,诸如水文因素(地表积水、地下水作用)和岩性、土壤等因素。

三十、第四纪的环境演变

1、 新构造运动与现代地形轮廓的形成

2、 现代季风的形成和温带荒漠的扩展

3、 第四纪气候的冷暖急剧变化

4、 黄土堆积

(山西的早更新世午城黄土,中更新世离石黄土,北京的晚更新世马兰黄土)

5、 海平面变化

6、 生物群和自然地带的变化

三十一、中国土地资源的特征

1、 绝对数量大、人均占有量少

2、 类型多样、区域差异显著

3、 难以开发利用和质量不高的土地比例较大

4、 分布不均匀,土地生产能力差异显著

三十二、自然区划、地域分异的定义

自然区划:以空间地理规律为指导,根据区域发展的统一性,区域空间的完整性和区域综合自然特征的一致性,逐级划分或合并自然地域单位,并按这些地域单位的从属关系建立一定形式的地域等级系统,就是自然区划。

地域分异: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成分及整个自然综合体,按照确定的方向发生分化,以致形成多级自然区域的现象。

我国三大自然区: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区和青藏高寒区

二十七、华北地区的区域特征

1、 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

1)热量资源比较丰富,气温较差大

2)降水集中,变率大 3)春旱多风沙

2、 黄土广泛分布(沟壑纵横)

3、 温暖带湿润、半湿润、半干旱气候条件下的地带性土壤和植被

二十八、华中地区的区域特征

1、 复杂多样的地貌结构

地势西高东低、北高南低;

巫山山脉与武陵山山脉为界-以西主要是山地(中山)、高原和盆地;以东主要是低山、丘陵和平原。

本区的7大地貌单元:秦巴山地、淮阳山地与南阳盆地、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平原、云贵高原和横断山区、江南低山丘陵、闽浙山地丘陵

2、 亚热带季风气候

气候特点:热量充足,降水丰沛,但季节差异较大,四季分明;

东西区域差异明显:温度西低东高;

3、 亚热带常绿落叶林—红黄壤景观

以常绿阔叶林为主的植被,富铝化显著的土壤,区域差异大

4、 丰富的自然资源(农业气候、水、生物、矿产资源)

二十九、分析对比华北地区与华中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

1.地理位臵:华北地区位于北纬32—42之间,西邻青藏高原,东濒黄、渤二海。北与东北地区、内蒙古地区相接。南界为著名的秦岭淮河线。华中地区位于23—34,北起秦岭淮河,南至南岭,西起中、缅边界,东达东海、黄海之滨。由此可见,华中地区和华北地区的分界线为秦岭淮河一线,且华北地区位于华中地区的北部。由此,就出现了华北地区与华中地区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别。

2.地貌结构:华北北西南三面环绕的山地屏障;东部有山东丘陵;广阔的黄淮海平原则由山麓至滨海形成三大平原地带:①山前洪积-冲积平原;②冲积平原;③滨海平原。华中地区的地貌特征相对于华北地区较复杂化,地势起伏也比华北地区大。地势西高东低、北高南低。川西滇西山地自北而南的走向清晰地反映了山脊线、高原面和谷地海拔沿同一方向递降的特点。最大高差相差近7500m。华中地区宏观地貌格局深受大地构造制约。岩石性质强烈影响地貌发育,喀斯特地貌、红色丘陵广泛分布。流水的深切割塑造了独特的峡谷地貌。冰川作用对西部高原山地地貌影响巨大。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频繁。

3.气候条件:华北区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光热资源充足,降水集中夏季,变率大,雨热同季。年均温≥10℃,积温4 000~4 800℃,由北向南、由高地向低地逐渐增加,大部分地区两年三熟和一年两熟。而华中地区位于亚热带和北亚热带,熟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热量充足,降水丰沛,但季节差异大,四季分明。水热条件均比华北地区优越。

4.植被土壤条件:由于两区的水热条件不同,导致两区的地带性植被也有所差异。由于华北区为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华北地区主要为暖温带落叶阔叶林,但在数千年的开采过程中,广大平原的自然植被已被人工作物所代替。而华北地区的地带性土壤为暖温带落叶阔叶林棕壤,而且黄土广布。而华中地区处于亚热

带,其地带性植被为也热带常绿阔叶林,但也混有较多北方温带植被和南方热带植被成分。由于华中地区水热条件丰富,本区占优势的地带性土壤是红壤和黄壤,被亚热带则为黄棕壤。他们富铝化特征显著,风化壳残留特征显著,以及深受人类活动的影响。

一、 领海的定义

我国大陆及沿海的领海是以连接大陆岸上和沿海外缘岛屿上各基点之间的直线作为基线,由此基线起算,其外侧12海里的水域是中国的领海。

二、 我国自然环境的特点

1) 季风影响显著,范围广泛

a.干湿带的分异,东西环境差异。

b.东部季风区自然地带的南北递交。

c.广大的亚热带地区,不像同纬度地区是荒漠和草原,而是雨热同期的季风地区,重要农业发达区。

2) 地形复杂,高原、山地和丘陵占有很大的比重

a.青藏高原、高大山系→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和山地→东部平原也散布中低山和丘陵。

b.在自然地域分异中,水平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犬牙交错。

c.造成我国自然环境的复杂性、多样性和独特性。

3) 独特的自然发展历史,土壤、生物资源丰富

a.自然发展历史:没有受到第四纪冰川广泛作用,成为许多生物的避难所。 b.独特复杂的气候和地貌特点:提供了多样化的生境。

4) 人类活动使自然界发生深刻的变化

华北平原的旱涝灾害、土壤盐碱化;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生物多样性的降低、水质恶化;沙漠化、石漠化快速发展等。修筑水坝;人工降雨;植树造林等

三、我国地貌的基本特点

1)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第一阶梯:青藏高原;分界线是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岷山-邛崃山-横断山区 第二阶梯:广阔的高原和盆地组成;分界线是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第三阶梯:平原、丘陵和低山为主;

2)山脉众多、起伏显著

我国是一个多山国家,山地占全国总面积1/3。

广义的山地约占全国陆地总面积的65%。

山脉不仅构成了我国地貌的骨架,控制地貌形态空间分布的格局,同时也是重要地理分界线。

3)地貌类型复杂多样

五大基本地貌类型:山地、高原、丘陵、盆地、平原,此外还有许多特殊地貌。 四大高原(青藏、云贵、黄土、内蒙古高原)

四大盆地(四川、塔里木、准噶尔、柴达木盆地)

三大平原(东北、华北、长江中下游平原)

五大丘陵(江南、浙闽、两广、山东、辽东)

四、西高东低、呈阶梯状下降的地势对我国的影响

它对我国河流的分布影响最显著,我国的大江大河大都发源于第一二级阶梯上,自西向东流,1)它沟通了东西间的交往,加强了沿海与内陆间的联系

2)气候的区域差异,加强了季风的大陆性

3)水力资源丰富,适于大型水利枢纽工程的梯级开发。但边坡也成为交通开发的地势障碍。

五、我国地貌形成的因素

1.驱动力:内营力(来自地球内部)和外营力(来自太阳能)

2.影响因素(地质构造、气候、地表组成物质、人类活动)

1)地质构造对中国地貌形成的影响

燕山运动奠定了现代地貌格局,喜马拉雅运动奠定了中国地形格局

2)气候因素:气温和降水的变化,影响着风化、侵蚀、搬运和堆积等作用的过

程和强度;

丹霞地貌:是我国南方红色岩系发育的一种特殊地貌。自白垩纪以来,气候暖热,

在地势低洼的盆地中堆积了一套陆相为主的红色岩系,坚硬的厚层砾岩和砂砾岩,经流水沿断裂和节理侵蚀,形成许多峭壁悬崖,山峰林立的地貌 红层地貌:自白垩纪以来,气候暖热,在地势低洼的盆地中堆积了一套陆相为主

的红色岩系,岩性比较松软的砂页岩,则形成地势比较低缓的丘陵,从而构成江南地区独具特色的地貌。

3)地表组成物质因素:

地表物质不同,抗风化、侵蚀的强度不同,在一定的外力作用条件下,可以发育成形态各异的地貌形态。

4)人类活动因素

合理利用自然环境,利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不合理的人类活动,造成环境退化,生态失去平衡。

六、我国气候的特征

1、季风气候显著

2、气候的大陆性强

3、气候类型复杂多样,以亚热带、温带气候为主

七、季风的定义

是指盛行风随季节变化而有明显转换的现象,是近地面层的现象,距地面高度500—600米之间最为显著,2000米以上现象不明显

八、气候大陆性的具体表现

气候的大陆性是相对于海洋性而言的,指受大陆热力变化大,水分少的性质所影响的气候。主要表现为

1. 气温年较差大,最热月与最冷月紧跟在夏至和冬至之后出现

2. 气温日较差大

3. 春温高于秋温,降水集中在夏半年

九、我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

大致在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乌鞘岭-巴颜喀拉山-唐古拉山-冈底斯山,以东为季风区。

十、我国的地理位臵是怎样影响我国气候的形成

1)纬度位臵:决定了太阳辐射高度角,昼夜长短,日地距离不同,同时决定了行星风带位臵。北回归线穿过华南,太阳辐射高度角,昼夜长短,日地距离不同。夏季普遍高温,南北差异小;冬季普遍低温,南北差异大。

2)海陆位臵:海陆物理性质的差异导致气候的不同,尤其是降水量的差异。东部:季风气候,靠近海洋,主要受海洋性气团影响大,降水充沛.。西部:大陆性气候,深居内陆,受大陆性气团影响.如我国西北内陆地区的气候大陆性明显。 十一、青藏高原的影响

青藏高原的其阶段性隆升导致亚洲季风,尤其是东亚季风的形成与发展。

1、 青藏高原面积大、海拔高本身就是一个独特的高原气候区域。这里气压低,大风多日照长,年辐射强年均温低,气候温凉常年无夏日较差大年较差小,多对流性降雨,降雪日多,具有与周围环境不同的气候特征。

2、 动力作用:冬半年西风,绕流形成北脊南槽的环流形式:北支西风脊加强西北部冷空气势力;南支西风槽,促进副热带锋区的活动,高原东侧的我国西南地区由于处于背风部位,天气气候别具一格。

高原的存在阻挡了南北气流交换,使冬季西北盆地冷空气局限在北坡而呈干冷气候。夏季,高原南坡的爬升气流造成丰富降水,而高原北坡气流受阻下沉出现干热气候。

3、 热力作用:突出表现在夏半年,盛夏高原加热作用最强,高原近地面形成热低压,周围同高度的自由大气层形成相对高压。空气向高原中部辐合上升到高层辐散形成青藏高压。青藏高压的出现是高原加热作用的结果,大气上升运动强烈的标志。四周空气向高原辐合,加强了我国夏季风势力。

冬半年,青藏高原气温迅速下降,近地面出现冷高压,高原面上有下沉空气和辐散气流。青藏冷高压的出现加强了蒙古高压,也即加强了我国冬季风的势力。

总之青藏高原对我国气候的影响,使我国气候更加复杂化,同时也加大了我国季风气候的强度及其空间范围。

十二、冬季,低层大气中影响我国的主要气压中心有蒙古高压、阿留申低压 冬季控制我国近地面层的气团主要是极低大陆气团。我国冬季锋面有北方的寒潮锋面、南方的华南准静止锋和昆明的准静止锋等。

夏季,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和印度低压,是夏季低层大气的主要气压系统。夏季影响我国的气团有热带太平洋气团和赤道海洋气团。夏季影响我国的锋面主要是极锋(发生在变性极地大陆气团和热带海洋气团之间)。

十三、我国气温分布的总的特点

1)北冷南热,平原暖高原冷

2)年平均气温由南向北逐渐降低

3)与世界同纬度平均的年均温比较,我国气温普遍偏低

4)气温的分布具有明显的季节差异

十四、我国5个降水量带的是如何分布的?

1)、年降水量大于1600mm带,主要分布在我国东南部:包括台、粤、闽、琼的大部分,浙、赣、湘、桂的一部分,以及西藏东南部喜马拉雅山东南坡等地。

2)、年降水量800-1600mm带,在上述降水带之北,淮河、汉水之南,包括长江中下游和广西、贵州、云南、四川大部分地区。

3)、年降水量400-800mm带,一般指淮河、汉水以北的秦岭山地、黄土高原、华北平原、东北平原以及边缘山地丘陵,并包括青藏高原东南边缘地区。

4)、年降水量200-400mm带,在上述降水带之北,包括内蒙古高原和青藏高原东部草原带,以及西北内陆地区的天山、阿尔泰山迎风坡低山带。

5)、年降水量200mm以下的地区,指上述降水带之西北或盆地中部。 十五、水系和流域的定义

水系:地表径流对地表产生侵蚀以后所形成的河槽系统,由干流、各级支流及与

河流相通的湖泊、沼泽、水库等组成。

流域:指河流或水系的集水区域。

十六、内外流域的分界线

大致北起大兴安岭西麓,经阴山、贺兰山、祁连山、日月山、巴颜喀拉山、念青唐古拉山和冈底斯山而止于西端的国界线,大致和年降水量400毫米等值线相近。

十七、中国河流的基本特征

1.河流众多,水利水能资源丰富

①流域面积超过100km2以上的河流有5万多条;超过1000km2的有1600多条。 径流总量合计约15025亿m3,占全国地表径流总量的55%,占全国水资源总量的53.4%。

②我国是世界上水坝数量最多的国家,除了怒江和雅鲁藏布江,几乎所有的大小江河的干流或支流上都有水坝,且水坝形式多样。

2.我国外流河大多呈自西向东流

①由于河流基本上自半干旱区流向湿润区,水量向下游增加河网密度也逐渐增大。

②我国雨带一般呈东西延伸,南北推移,中纬度的气旋也是自西向东移动,所以常常是全流域同期受雨增水,愈向下游,洪水量越大。

③东西向的河流在其向东流动的过程中,切穿了北西、北东或南北走向的构造线,形成一系列峡谷并产生巨大落差,提供了丰富的水力资源和良好的水力开发条件。

3. 含沙量大

①我国山地面积广,地势起伏大,加之受人类活动的深刻影响,植被破坏严重,流水侵蚀与堆积作用普遍发生;

②一般而言,以地下水和冰雪融水补给为主的河流含沙量较小,在以雨水补给的河流中,我国南方和东北因植被条件为含沙量也不高,而华北地区的河流含沙量普遍高。

4. 洪涝灾害严重

①七大江河均处于东部季风气候区,是中国旱涝灾害最严重的地区;同时,这些河流中下游地区又是中国经济最发达、人口、城市最集中的地域。

②造成灾害有自然因素也有人为因素。

十八、我国的五大湖区

1、青藏高原湖区

绝大部分为内陆咸水湖或盐湖;多为构造湖和冰川湖;海拔高,数量多; 2 、东部平原湖区

主要指长江中下游平原和华北平原湖区;

多构造湖、河迹湖、泻湖;

多为与河流相通,受河流作用较大;

湖泊水位和湖泊面积具有显著的季节差异;

湖泊水体富营养化和水质污染严重

3、 蒙新高原湖区

西部多构造湖,东部多小型风蚀湖;

多面积小、湖水浅、补给水量少、湖水易浓缩,又多为时令湖;

受汇入湖泊河流水量的影响,湖泊水位及面积变化大;

4、 东北湖区

多为外流的淡水湖;平原地区湖泊多为地表积水,山地湖泊多为火山堰塞湖;

5、 云贵高原湖区

主要集中在滇中和滇西北地区;

多溶蚀湖和构造湖;

湖泊湖盆多平缓、岸线弯曲;

湖泊水量丰富,湖水冬季不结冰;

十九、我国地下水的主要类型

松散沉积物孔隙水、岩溶裂隙溶洞水、基岩裂隙水、冻土空隙裂隙水 二十、我国近海,包括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和台湾东侧的太平洋海区

二十一、大陆架:大陆架是大陆向海洋的自然延伸,通常被认为是陆地的一部分,

又叫“陆棚”或“大陆浅滩”。它是指环绕大陆的浅海地带。

二十二、近海大陆架发育的有利条件

1、 丰富的物质来源

2、 一系列水下隆脊所围限的盆地地形

二十三、海岸线、海岸带、海岸的定义

海岸线:陆地与海洋的分界线

海岸带:大陆与海岸之间经常存在着具有一定宽度的、相互作用的过渡地带,包括潮间带,上至高潮线以上由现代海水作用而形成的海蚀、海积地貌部位,下至低潮线以下波浪对海底扰动作用的极限部位。

海岸:指现在海陆之间正在相互作用着和过去曾经互相作用过的地方,还包括上升古海岸带和下沉古海岸带。

二十四、我国海岸的基本格局

1、 基岸海岸、山地海岸、港湾海岸

2、 平原海岸(三角洲海岸、粉砂淤泥质海岸、砂砾质海岸)

3、 生物海岸(珊瑚海岸、红树林海岸)

二十五、海流、潮汐与黑潮的定义

海流:又称洋流,是指海水以相对稳定速度沿着一定方向的流动,是海水运动形式之一。

潮汐:是海水在天体引潮力作用下发生的周期性波动,通常海面周期性的涨落称为潮汐。

黑潮:又称“日本暖流”,是沿着北太平洋西部边缘向北流动的一支强西边界海流,它因水色深蓝似黑色而得名。

二十六、我国土壤的分布规律

1、 土壤的水平地带分布规律

水平地带分异规律:分布比较完整。我国东部沿海地带:季风湿润气候下的森林土壤,属湿润海洋性土壤地带谱.西部内陆地带:整个亚欧大陆的干旱中心,主要发育干旱土,属于大陆类型土壤地带谱。两者之间:为过渡性土壤地带谱,主要发育松软腐殖土。

我国土壤的水平分布总的规律是:我国东部湿润地区,由于受季风影响,温度和降水都是由高纬向低纬递增。土壤带基本随纬度变化,表现为纬度地带性分布规律。自北而南依次出现寒温带针叶林寒棕壤,温带针阔叶混交林暗棕壤,暖温带落叶阔叶林棕壤,北亚热带落叶阔叶—常绿阔叶混交林黄棕壤,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红、黄壤,南亚热带和热带雨林、季雨林赤红壤与砖红壤。

我国秦岭、淮河以北的温带与暖温带广大地区,自东向西,干燥度逐渐增加,土壤按东西近乎经度方向更替,表现出干湿带性分布规律。在温带,土壤的演替顺序是从暗棕壤经东北平原的黑土,向西出现黑钙土、栗钙土以及棕钙土、灰漠土、灰宗漠土。暖温带分布则由东部的棕壤向西依次为褐土、黑垆土、灰钙土,而止于欧亚大陆干旱中心的棕漠土。

2、 土壤的垂直地带分布规律。

我国土壤垂直带谱课分为湿润海洋型和干旱大陆型,两者之间有一些过渡类型,半湿润海洋性垂直带谱和半干旱大陆性垂直带谱。

西北干旱内陆山地,从山麓至山顶,常见土壤垂直带谱结构:山地灰漠土、山地棕钙土、山地栗钙土、山地黑钙土、山地灰黑土、腐棕土。

东部湿润地区山地,从山麓至山顶,土壤垂直带谱至下而上逐渐从暖热地区的类型过渡到寒冷地区的类型。如亚热带地区,常见的土壤垂直带为从山地红黄壤依次地变为山崎黄棕壤、山地棕壤和腐棕土。

山地土壤垂直带谱的结构和性质有以下特点:

1.山地土壤垂直带谱特点,取决于山地所处的水平地带的位臵(基带)。

2.东部湿润山地土壤垂直带谱结构从南向北由繁变简,层次减少,垂直带分布高度有由高降低的趋势。

3.从东部湿润地区到西部干旱区,随着干旱程度加大,土壤分布带的高度逐渐升高,带谱结构趋于简化

二十七植物区系的定义与基本特征

定义:植物区系某一地区或某一时期、某一分类群、某一类植被等所有植物的总称

基本特征:1.植物种类丰富

2.起源古老

3.地理成分复杂

4.各种地理成分联系广泛,分布交错混杂

5.特有植物繁多

二十八、我国植被的分布规律

1、 水平地带分布规律

1)植被水平分布的干湿度地带性规律。

我国植被水平分布的干湿度地带性表现为:从东南向西北,随着季风和湿润气流影响逐渐减弱,而顺序出现各类森林、草原和荒漠。我国北方与南方植被的经度变化有显著不同。以昆仑山、秦岭、淮河一线为界,大致可分为南北两个部分:北半部属温带、暖温带;南半部属亚热带和青藏高原。

(1)温带、暖温带植被水平分布的干湿度地带性。我国温带和暖温带,自东向西随着干湿地区的递变植被有着显著的差异。温带:从东到西依次为:针阔叶混交林—森林草原或草甸草原—典型草原带—荒漠草原带—荒漠带。暖温带:从东到西依次为: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典型草原带—荒漠草原带—荒漠带

(3) 亚热带植被水平分布的经度变化。从东到西依次为:常绿阔叶林带—常绿

栎林—常绿硬叶林

(3)青藏高原植被分布的经度变化。从东到西依次为:高寒灌丛草甸带—高寒蒿草草甸—高寒草原带—荒漠化高寒草原—高寒荒漠。

2)植被水平分布的纬度地带性规律。可分东部和西部两种情况。

(1)东部湿润区植被分布的维度地带变化,自北而南形成了不同的纬度植被带。只要水平带植被更替如下。寒温带针叶林带—温带针叶阔叶混交林带—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北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带—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带—热带季雨林、雨林带—南海诸岛珊瑚礁常绿矮林和灌丛。

(2)西部干旱、半干旱区因其地貌结构独特,致使植被水平地带的纬度变化规律性趋于复杂化。由北而南依次为:温带干旱半荒漠、荒漠—暖温带极端干旱荒漠、裸露荒漠带—北部为高寒荒漠—羌塘高原南部为高寒草原—藏南谷地旱生灌丛、山地灌丛草原。

2.中国植被垂直分布(东部湿润区、西部干旱区)规律;

(1)湿润型山地垂直带

东部湿润半湿润地区垂直带谱分布规律

A 均以森林植被占优势;仅在山顶或接近山顶处出现灌丛、草甸带。(基带)

B 带谱结构自下而上大体相当于由其所在的温度带向高纬度方向排列的水平地带谱。各温度带垂直带谱中,都有该水平带特有植被类型.(垂直结构)

C 随纬度由低到高,垂直带谱中相同或相似类型分布高度逐渐降低,带谱结构

由繁及简。(水平结构)

D同一温度带内由于干湿状况的差异,垂直带也有差别,尤其亚热带东、西部之间这种差别特别明显。(区域差异)

西部:阴阳坡的植被类型差别很大。东部差异不大。亚热带:亚热带之东、西部之间,无论在基带、中山、亚高山以及山顶的植被类型,都有明显的差别。

(2)干旱型山地垂直带

干旱半干旱地区垂直带谱分布规律

A 均以草原、草甸、荒漠植被占优势,森林居次要或缺失地位。

B 各山地随高度增高,降水增加;带谱呈现由干旱型向湿润型的植被变化;

C 各垂直带谱中,相同或相似类型分布高度,随水分由东向西递减而逐渐升高;带谱结构由繁及简 。

D 同一山地垂直带的阴坡和阳坡的植被明显不同。

二十九、隐域性植被的定义

隐域性植被包括草甸、沼泽、水生植被,还有沙地植被等类型。其分布尽管与大气候之水、热条件有一定关系,但主要受地方性因素制约,诸如水文因素(地表积水、地下水作用)和岩性、土壤等因素。

三十、第四纪的环境演变

1、 新构造运动与现代地形轮廓的形成

2、 现代季风的形成和温带荒漠的扩展

3、 第四纪气候的冷暖急剧变化

4、 黄土堆积

(山西的早更新世午城黄土,中更新世离石黄土,北京的晚更新世马兰黄土)

5、 海平面变化

6、 生物群和自然地带的变化

三十一、中国土地资源的特征

1、 绝对数量大、人均占有量少

2、 类型多样、区域差异显著

3、 难以开发利用和质量不高的土地比例较大

4、 分布不均匀,土地生产能力差异显著

三十二、自然区划、地域分异的定义

自然区划:以空间地理规律为指导,根据区域发展的统一性,区域空间的完整性和区域综合自然特征的一致性,逐级划分或合并自然地域单位,并按这些地域单位的从属关系建立一定形式的地域等级系统,就是自然区划。

地域分异: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成分及整个自然综合体,按照确定的方向发生分化,以致形成多级自然区域的现象。

我国三大自然区: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区和青藏高寒区

二十七、华北地区的区域特征

1、 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

1)热量资源比较丰富,气温较差大

2)降水集中,变率大 3)春旱多风沙

2、 黄土广泛分布(沟壑纵横)

3、 温暖带湿润、半湿润、半干旱气候条件下的地带性土壤和植被

二十八、华中地区的区域特征

1、 复杂多样的地貌结构

地势西高东低、北高南低;

巫山山脉与武陵山山脉为界-以西主要是山地(中山)、高原和盆地;以东主要是低山、丘陵和平原。

本区的7大地貌单元:秦巴山地、淮阳山地与南阳盆地、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平原、云贵高原和横断山区、江南低山丘陵、闽浙山地丘陵

2、 亚热带季风气候

气候特点:热量充足,降水丰沛,但季节差异较大,四季分明;

东西区域差异明显:温度西低东高;

3、 亚热带常绿落叶林—红黄壤景观

以常绿阔叶林为主的植被,富铝化显著的土壤,区域差异大

4、 丰富的自然资源(农业气候、水、生物、矿产资源)

二十九、分析对比华北地区与华中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

1.地理位臵:华北地区位于北纬32—42之间,西邻青藏高原,东濒黄、渤二海。北与东北地区、内蒙古地区相接。南界为著名的秦岭淮河线。华中地区位于23—34,北起秦岭淮河,南至南岭,西起中、缅边界,东达东海、黄海之滨。由此可见,华中地区和华北地区的分界线为秦岭淮河一线,且华北地区位于华中地区的北部。由此,就出现了华北地区与华中地区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别。

2.地貌结构:华北北西南三面环绕的山地屏障;东部有山东丘陵;广阔的黄淮海平原则由山麓至滨海形成三大平原地带:①山前洪积-冲积平原;②冲积平原;③滨海平原。华中地区的地貌特征相对于华北地区较复杂化,地势起伏也比华北地区大。地势西高东低、北高南低。川西滇西山地自北而南的走向清晰地反映了山脊线、高原面和谷地海拔沿同一方向递降的特点。最大高差相差近7500m。华中地区宏观地貌格局深受大地构造制约。岩石性质强烈影响地貌发育,喀斯特地貌、红色丘陵广泛分布。流水的深切割塑造了独特的峡谷地貌。冰川作用对西部高原山地地貌影响巨大。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频繁。

3.气候条件:华北区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光热资源充足,降水集中夏季,变率大,雨热同季。年均温≥10℃,积温4 000~4 800℃,由北向南、由高地向低地逐渐增加,大部分地区两年三熟和一年两熟。而华中地区位于亚热带和北亚热带,熟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热量充足,降水丰沛,但季节差异大,四季分明。水热条件均比华北地区优越。

4.植被土壤条件:由于两区的水热条件不同,导致两区的地带性植被也有所差异。由于华北区为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华北地区主要为暖温带落叶阔叶林,但在数千年的开采过程中,广大平原的自然植被已被人工作物所代替。而华北地区的地带性土壤为暖温带落叶阔叶林棕壤,而且黄土广布。而华中地区处于亚热

带,其地带性植被为也热带常绿阔叶林,但也混有较多北方温带植被和南方热带植被成分。由于华中地区水热条件丰富,本区占优势的地带性土壤是红壤和黄壤,被亚热带则为黄棕壤。他们富铝化特征显著,风化壳残留特征显著,以及深受人类活动的影响。


相关内容

  • 地理高考复习方法
  • 地理高考复习方法 进入高三以后,大家关心最多的就是采用什么样的复习方法才可以在有限的时间内,达到或者尽量靠近既定目标?在这里我们给考生推荐的是三轮复习法. 三轮复习法中把高三的复习时间大致分为三段,每段时间里的复习目的各有侧重,时间长短也各不相同. 第一轮复习从八月中到三月初,主要目的是基础能力过关 ...

  • 自考中国文化概论笔记资料
  • 2012年自考<中国文化概论>辅导资料一 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 这一章内容不太复杂,掌握划定的重点即可. 1 .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是指中国进入文明社会以来的整个历史时期的地理环境,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也称中国文化产生和发展的地理生态环境) 2 .人文地理环境分为经济地 ...

  • 区域地理复习方法
  • 区域地理复习方法 14中 汪莉 区域地理主要包括初中地理(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还包括高中选修二的国土整治部分.一般情况下,高二阶段在学完高中选修一册后,就要对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进行系统的复习.由于初中阶段地理学科不在中招考试范围内,且初三已不再开设地理课程,有些学校甚至在初中阶段不开地理课.导致学 ...

  • [中国的地形复习课]教学设计
  • <中国的地形复习课>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 经过两年的地理学习,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学习地理的最基本的方法,具备了一定的阅读地形图的能力以及从图中提取.分析.归纳地理信息的能力,为本节课的复习奠定了基础:但由于地理学科是边缘学科,学生一直都不重视,对前两年所学知识,大部分学生可能已经遗忘,对地 ...

  • 怎样搞好初中地理中考复习
  • 怎样搞好初中地理中考复习 长汀四中 地理教研组 初中地理中考的复习,是八年级地理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中考复习具有时间紧.头绪多.难度大的特点,要在较短的时间内搞好复习,取得较好的效果,我认为必须吃透考纲---即省教育厅制订的>,针对学生实际,制定详细周密的复习计划.为了迎接2010初中地理毕业 ...

  • 初中地理毕业考试考点分布
  • 初中地理毕业考试考点分布(共计130个) 说明:大家还可以根据考标把每一个考点要求掌握的程度批注在相应考点的后面,这样就可以知道相应的知识该复习多深了,一目了然 七年级上册 第一章:让我们走进地理 1.身边的地理(这一点是我根据新课程标准和教材加上的) 2.在地图上辨别方向.判读经纬度.量算距离. ...

  • 2012八年级地理会考复习资料[1]
  • 2012八年级地理下会考复习资料 第五章 中国的地理差异 一.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 1.不同的地理区域 地理区域不仅可以划分为多种类型(自然区域.经济区域.行政区域),而且同一类型的区域,还可以划分出不同尺度或不同级别的区域(如:行政区域:省.县.乡:再如:温度带:热带.亚热带.温带(暖温带.中温带. ...

  • 高三学法指导
  • 高三地理复习策略 第一轮 复习 (2014年8月---2015年1月) 高三地理第一轮复习是夯实基础,培养能力的关键时期,务必掌握好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基本的思维过程和基本的地理素养,而这些基础的复习应以教材为载体.在紧抓教材.巩固知识的同时,对地理科知识进行梳理和归纳,使知识系统化.同时配以单元训 ...

  •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资料
  • 中国文化概论 1.<兰亭序>的作者和书写者是 王羲之 . 2.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的基本法则是 师法自然 3.名画<踏歌图>的作者是 马远 ,朝代是 北宋. 4.<草书洛神赋>的书写者是 宋 朝的 赵构. 5.最早提出"大同"思想的著作是 礼记 中 ...

  • 人文地理学考试复习资料[陈慧琳主编]绪论
  • 绪论 复习思考题 一.单项选择 1.人文地理学是以研究人地关系的地域系统为核心,研究地表( )的分布演变和传播及其空间结构的形成过程.特点并预测其发展变化规律的科学. A. 地理环境 B.人地关系 C. 人文现象 D. 社会现象 2.人文地理学地域性的核心问题是( ) A.人地关系问题 B. 地域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