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产业结构的现状及其调整短论
中国产业结构的现状及其调整
谭顺福
摘要:本文在描述我国产业结构的现状的基础上,论述了我国产业结构的变动趋势,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的
优化和升级的措施。重要性,以及加快产业结构调整、
关键词:产业结构结构调整对策措施长期而言,我国的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之间具有共同的随机变动趋势。因此,通过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从而控制经济增长的产业政策在中国是有效的。
中国经济结构的不合理及需要重组是一个老话题。应该肯定,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结构业已有所调整。例如,农业在GDP中所占比重的下降;外贸结构中初级产品比例的下降;所有制结构中,各种所有制结构的比例有所调整;但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发展及中国加入WTO,经济结构的调整与重组,已成为十分迫切的问题。经济结构调整是十分复杂的话题,需要做大量深入的调查研究工作及基础工作。
(一)中国产业结构的现状
在过去,从产业角度看,农业的作用尽管非常巨大,但是它的贡献度在降低,经济主要靠第二产业的拉动,其次是服务业,而主要又是来自于工业,从这可判断中国目前正处于工业化的中期阶段。
中国大部分人口在农村,中国的改革是由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始的。无论在过去、现在和以后,农村对中国经济增长有着重大影响,农村经济增长依靠农产品产量的提高和乡镇企业的蓬勃发展等因素。改革开放以后使大量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到城镇,大量农村劳动力从低附加产值的农业转入到高附加产值的制造业、建筑业和服务业等行业。今后,必需十分重视农村的改革与发展,以进一步促使经济持续稳定高速的增长。
针对目前农村情况,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农村电气化,为农村创造良好的消费环境,从而消化现有的过剩生产能力。中国具有一个广大的农村市场,而且市场的潜力很大,远未饱和。为了刺激国内消费需求,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项目如修筑乡村公路,架设乡村电网,建立广播电视接收、发送装置等。以新农村运动为主要内容的农村道路、电网建设除了能把农村地区大量需求潜力释放出来,并且这类基础设施建设属于高度劳动密集,以使用农村劳动力为主,能够创造许多就业机会。开展这些项目,也有助于提高农村地区的生活水平,并可能缩小城乡差距。
第二产业在整个经济中比重最大。而第二产业主要
钢铁产业、建材工业、能源工业等是工业,包括电力产业、
等。
(1)电力产业。经过20多年电力工业的快速发展,中国电力产业实现了从严重缺电到供需暂时基本平衡的重大转变,保证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为在今后进行电力产业的战略性调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中国经济将保持较快发展速度,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将进一步加大力度,电力工业发展必须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放松管制是中国电力体制改革的发展趋势,即充分发挥市场
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引入竞争机制。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在今后20年中,仍将以电力发展满足国民经济和社会需求的不断增长和电力产业结构调整为重点,中国电力产业结构调整是为实现中国可持续发展和全国能源资源优化配置,并建立合理的电价机制。市场竞争机制是促使电价降低的有力手段。促进合理的电价形成机制,在发电领域打破垄断。规范有序的电力市场运行机制和有效的监管体制,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地位,加强水流与电流领域规划研究,实现全国能源资源优化,建立全国电力市场等。
(2)钢铁产业。从近几年钢铁行业生产运行情况及国内外总体经济走势看,钢铁行业发展势头良好,钢铁行业仍将是平稳增长的趋势。从制约钢铁发展的因素看,2006年钢铁协会先后为鞍钢、武钢等钢铁企业,多次与铁道部进行协调,以解决煤炭的铁路运输救急问题;以及在建项目规模仍然偏大,产能增长过快等问题,对钢铁企业生产经营稳定都将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此外,钢铁生产的大量原材料铁矿石、进口废钢、煤、电、运输等,将继续呈现价格上涨的趋势,生产成本增加的压力没有缓解。
从目前宏观调控的成果看,钢铁行业平稳、较快发展。势头良好,钢铁行业发展既有很多好的条件,同样面临着不少困难和挑战。好的方面包括:钢铁行业的下游产业发电设备、锅炉、内燃机等同比增长较快,电冰箱、空调、冷柜等行业增长较快。居民消费关注的房地产、汽车业快速增长的势头在减缓,但在消费结构升级中仍是钢材需求较稳定的支持因素。
国家将出台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强力推进增长方式转变,发展循环经济,大力减少能耗,提高资源效率,积极落
环实环保措施,推广清洁生产。转变增长方式,走上节能、
保和持续发展之路。
中国经济发展正处于新一轮增长周期的上升阶段,采取的宏观调控政策措施是为了避免经济大起大落,并会相应地延长经济景气周期,有助于钢铁工业保持较长时间良好运行态势。
(3)建材工业。建材工业是国民经济中的重要的原材料行业,它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由于受宏观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影响,全社会固定投资的拉动,从80年代始,中国建材工业的发展势头较为强烈。中国水泥产量年平均增速高于同期国民经济发展速度。水泥产量从1985年起持续走高。中国的石材工业中大理石板材生产,花岗岩板材产量居高不下。
(4)能源工业。能源工业是关系国家经济命脉和国防安全的重要战略物资。可靠的能源供应和高效清洁地利用能源是实现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在20世纪最后的20年里中国的能源消费量随着经济的发展翻了一番。但是依赖大量能源的消耗,虽然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增长,与此同时却付出了巨大的代价:环境污染严重。
目前,研究能源,环境污染和经济发展的文章很多,其中有对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进行的分析的,又有对能源消耗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的分析,又有对能源消耗,
-
管理世界》(月刊)《
2007年第6期
环境污染和经济发展三者之间关系进行分析的。煤炭、石
油、天然气、水电是能源的主要构成因素,因此有专家选取这4种能源和环境污染治理投资对全国的GDP的影响进行过分析。
第三产业相对比较平稳,平均每年的贡献程度大约在30%左右。以后传统的第三产业估计还会是保持一个相对平稳的发展趋势,而更多的适应全面建设小康这样一个大趋势,应运而生的各种各样新兴的服务业,可能会加速第三产业的成长,因此,服务业在整个经济中的贡献的程度会继续有所上升,
中国的第三产业(或服务业)在GDP中所占的比重过低。不仅比重过低,由于体制的问题以及统计难的原因(因为有些商业交易活动无法统计到,像摊贩买卖活动等),中国第三产业的统计数字是有偏低的可能。中国经济的结构矛盾之一是中国服务业的比重低于国际标准,服务业增长滞后的一个原因可能是垄断。在90年代一段时期全民经商的热潮中,几乎所有部门与企业,都兴办了
饭店等几乎遍布中国的县、镇。除低一级的服务业,宾馆、
政府部门外还有相当一部分的工业企业在经营第三产业,以及难以统计的大量农村劳力进入城市从事家庭服务及各类摊贩买卖活动等等。这些都属于第三产业范畴。至于高一级的第三产业,如教育、法律、保险、金融、咨询、航空等,在中国应有更大的发展余地。但这些领域,目前有很大一部分为政府及其相关部门所垄断。另一方面,这些领域中也存在人力资源的严重不足,这些行业应预见到进入世贸组织后会遇到竞争的强度与难度。在战略上立足于提高自身竞争力的主动政策,有些行业需要国家保护,而有些行业不宜长期依靠国家保护即国家垄断的政策。至于战术性的阶段或局部保护,则是有待深入研究的课题。
(二)结构调整的重要性
(1)产业结构不合理。要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健康的发展及社会总需求的稳健增长,从根本上,还是供给的增长,而产业结构的调整是为了实现总供给的增加,可见产业结构的调整是实现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必然选择。今后只有把经济结构理顺,才能真正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才能进一步扩大内需,增强发展的后劲。中国经济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产业结构不合理,地区发展不协调,城镇化水平低。这是中国经济结构中存在的三大问题,是中国经济发展中三大突出矛盾。
产业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在:生产结构不合理,生产供给结构不能适应国际国内市场需求变化,一方面表现为低消费水平下地区性过剩,另一方面又表现为低配置下的高成本和低效益;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结构比较粗放和落后,第一产业现代化程度很低,第二产业比重过高,但内在水平不高,低水平重复多,第三产业发展快,但水平仍不高,不能适应现代经济发展的需要;各类产业内部,企业组织规模“大而全”小而全”问题突出,专业化、“
水平低,难以形成规模经济优势,产品结构不合理,低档产品多,多数行业中一般产品相对过剩同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大的产品短缺同时并存。
地区发展不协调主要表现在:地区之间产业结构趋同化严重,由于在传统的计划体制下,重复生产、重复建设问题突出。由于地理、历史、观念因素的影响使得不同
省、地区的市场要素流动的壁垒,从而阻碍了地区优势发
挥,降低了资源配置的效率,从而影响了全国范围内的生产力合理布局。
城镇化水平低主要表现在:中国的城镇化水平无论是与世界主要国家相比较,还是按现代化标准要求和工业化进程要求看都比较低,城镇化发展进程严重滞后,人均GDP已为中等收入国家水平,但城市化水平还低于低收入国家的城市化水平。
(2)改革开放后中国产业结构的演进。改革开放后,中国三大产业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第一产业比重明显下降;第二产业比重稳步提高,对GDP的贡献率基本上在一半以上。第三产业对GDP的贡献率在30%左右。由此可见,第二产业(尤其是工业)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还相对有限。
改革开放以后,出现了三次以行业的增长推动经济进入高增长的过程。第一次是20世纪80年代初中期以轻工、纺织为主导的增长,以满足居民的生活所需为主。第二轮增长开始于90年代初期,起带动作用的高增长行业包括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公路、港口等)、家电产品(彩电、冰箱、洗衣机等)。第三轮增长发生在2001年之后,住宅、汽车、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通讯成为新的带头性高增长产业,并由此带动了钢铁、机械、建材、化工等行业快速发展。
(3)产业结构的变动趋势。对三次产业结构变动趋势的总体判断是,中国工业化进程中期阶段可能将持续到
一、二、三大产业中,以第二产业为主的格局2020年之后。
不大可能在2020年前发生变化。
十一五”到2020年,第一产业收入比重将持续下“
降;第二产业比重在“十一五”期间还有可能上升,在2010年前后达到顶点后,有可能开始下降;第三产业比重在十一五”期间基本稳定,2010年之后可能出现明显增加。“
优化和升级的措施。加快发(4)加快产业结构调整、
展现代服务业,以服务业的结构升级作为“十一五”调整三次产业结构的突破口。第三产业过于依赖“生活型”服
十一五”时期应将加快发展咨询、保险、物流等知务业,“
识型服务业,致力于服务业的结构升级,作为调整三次产业结构的突破口。
一是对于重工业的发展,努力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和环境保护意识,提高市场进入门槛,以此促进重工业的制造
高污染的落后生产能力,引导重工业水平,淘汰高能耗、
健康快速的发展。“十一五”期间,着手培育具有很高比较优势的行业,实现由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的转变。由加工组装型向精密制造型升级,提高产品的附加价值。
二是产业的技术创新能力由技术引进、技术改造向技术创新升级,增强产业的创新能力,加强产业科技队伍的建设,在国有企业改革、政府购买、知识产权保护、税收优惠、加速设备折旧等多个方面采取综合措施,形成鼓励创新的有效激励。
飞机三是针对某些重要的战略性产业(如集成电路、
制造)以及具有重大应用前景的关键高技术(如生物技术、新能源汽车等),建立国家创新工程,并积极吸收企业参与。
(作者单位: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经济学院)
--
中国产业结构的现状及其调整短论
中国产业结构的现状及其调整
谭顺福
摘要:本文在描述我国产业结构的现状的基础上,论述了我国产业结构的变动趋势,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的
优化和升级的措施。重要性,以及加快产业结构调整、
关键词:产业结构结构调整对策措施长期而言,我国的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之间具有共同的随机变动趋势。因此,通过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从而控制经济增长的产业政策在中国是有效的。
中国经济结构的不合理及需要重组是一个老话题。应该肯定,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结构业已有所调整。例如,农业在GDP中所占比重的下降;外贸结构中初级产品比例的下降;所有制结构中,各种所有制结构的比例有所调整;但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发展及中国加入WTO,经济结构的调整与重组,已成为十分迫切的问题。经济结构调整是十分复杂的话题,需要做大量深入的调查研究工作及基础工作。
(一)中国产业结构的现状
在过去,从产业角度看,农业的作用尽管非常巨大,但是它的贡献度在降低,经济主要靠第二产业的拉动,其次是服务业,而主要又是来自于工业,从这可判断中国目前正处于工业化的中期阶段。
中国大部分人口在农村,中国的改革是由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始的。无论在过去、现在和以后,农村对中国经济增长有着重大影响,农村经济增长依靠农产品产量的提高和乡镇企业的蓬勃发展等因素。改革开放以后使大量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到城镇,大量农村劳动力从低附加产值的农业转入到高附加产值的制造业、建筑业和服务业等行业。今后,必需十分重视农村的改革与发展,以进一步促使经济持续稳定高速的增长。
针对目前农村情况,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农村电气化,为农村创造良好的消费环境,从而消化现有的过剩生产能力。中国具有一个广大的农村市场,而且市场的潜力很大,远未饱和。为了刺激国内消费需求,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项目如修筑乡村公路,架设乡村电网,建立广播电视接收、发送装置等。以新农村运动为主要内容的农村道路、电网建设除了能把农村地区大量需求潜力释放出来,并且这类基础设施建设属于高度劳动密集,以使用农村劳动力为主,能够创造许多就业机会。开展这些项目,也有助于提高农村地区的生活水平,并可能缩小城乡差距。
第二产业在整个经济中比重最大。而第二产业主要
钢铁产业、建材工业、能源工业等是工业,包括电力产业、
等。
(1)电力产业。经过20多年电力工业的快速发展,中国电力产业实现了从严重缺电到供需暂时基本平衡的重大转变,保证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为在今后进行电力产业的战略性调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中国经济将保持较快发展速度,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将进一步加大力度,电力工业发展必须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放松管制是中国电力体制改革的发展趋势,即充分发挥市场
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引入竞争机制。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在今后20年中,仍将以电力发展满足国民经济和社会需求的不断增长和电力产业结构调整为重点,中国电力产业结构调整是为实现中国可持续发展和全国能源资源优化配置,并建立合理的电价机制。市场竞争机制是促使电价降低的有力手段。促进合理的电价形成机制,在发电领域打破垄断。规范有序的电力市场运行机制和有效的监管体制,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地位,加强水流与电流领域规划研究,实现全国能源资源优化,建立全国电力市场等。
(2)钢铁产业。从近几年钢铁行业生产运行情况及国内外总体经济走势看,钢铁行业发展势头良好,钢铁行业仍将是平稳增长的趋势。从制约钢铁发展的因素看,2006年钢铁协会先后为鞍钢、武钢等钢铁企业,多次与铁道部进行协调,以解决煤炭的铁路运输救急问题;以及在建项目规模仍然偏大,产能增长过快等问题,对钢铁企业生产经营稳定都将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此外,钢铁生产的大量原材料铁矿石、进口废钢、煤、电、运输等,将继续呈现价格上涨的趋势,生产成本增加的压力没有缓解。
从目前宏观调控的成果看,钢铁行业平稳、较快发展。势头良好,钢铁行业发展既有很多好的条件,同样面临着不少困难和挑战。好的方面包括:钢铁行业的下游产业发电设备、锅炉、内燃机等同比增长较快,电冰箱、空调、冷柜等行业增长较快。居民消费关注的房地产、汽车业快速增长的势头在减缓,但在消费结构升级中仍是钢材需求较稳定的支持因素。
国家将出台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强力推进增长方式转变,发展循环经济,大力减少能耗,提高资源效率,积极落
环实环保措施,推广清洁生产。转变增长方式,走上节能、
保和持续发展之路。
中国经济发展正处于新一轮增长周期的上升阶段,采取的宏观调控政策措施是为了避免经济大起大落,并会相应地延长经济景气周期,有助于钢铁工业保持较长时间良好运行态势。
(3)建材工业。建材工业是国民经济中的重要的原材料行业,它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由于受宏观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影响,全社会固定投资的拉动,从80年代始,中国建材工业的发展势头较为强烈。中国水泥产量年平均增速高于同期国民经济发展速度。水泥产量从1985年起持续走高。中国的石材工业中大理石板材生产,花岗岩板材产量居高不下。
(4)能源工业。能源工业是关系国家经济命脉和国防安全的重要战略物资。可靠的能源供应和高效清洁地利用能源是实现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在20世纪最后的20年里中国的能源消费量随着经济的发展翻了一番。但是依赖大量能源的消耗,虽然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增长,与此同时却付出了巨大的代价:环境污染严重。
目前,研究能源,环境污染和经济发展的文章很多,其中有对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进行的分析的,又有对能源消耗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的分析,又有对能源消耗,
-
管理世界》(月刊)《
2007年第6期
环境污染和经济发展三者之间关系进行分析的。煤炭、石
油、天然气、水电是能源的主要构成因素,因此有专家选取这4种能源和环境污染治理投资对全国的GDP的影响进行过分析。
第三产业相对比较平稳,平均每年的贡献程度大约在30%左右。以后传统的第三产业估计还会是保持一个相对平稳的发展趋势,而更多的适应全面建设小康这样一个大趋势,应运而生的各种各样新兴的服务业,可能会加速第三产业的成长,因此,服务业在整个经济中的贡献的程度会继续有所上升,
中国的第三产业(或服务业)在GDP中所占的比重过低。不仅比重过低,由于体制的问题以及统计难的原因(因为有些商业交易活动无法统计到,像摊贩买卖活动等),中国第三产业的统计数字是有偏低的可能。中国经济的结构矛盾之一是中国服务业的比重低于国际标准,服务业增长滞后的一个原因可能是垄断。在90年代一段时期全民经商的热潮中,几乎所有部门与企业,都兴办了
饭店等几乎遍布中国的县、镇。除低一级的服务业,宾馆、
政府部门外还有相当一部分的工业企业在经营第三产业,以及难以统计的大量农村劳力进入城市从事家庭服务及各类摊贩买卖活动等等。这些都属于第三产业范畴。至于高一级的第三产业,如教育、法律、保险、金融、咨询、航空等,在中国应有更大的发展余地。但这些领域,目前有很大一部分为政府及其相关部门所垄断。另一方面,这些领域中也存在人力资源的严重不足,这些行业应预见到进入世贸组织后会遇到竞争的强度与难度。在战略上立足于提高自身竞争力的主动政策,有些行业需要国家保护,而有些行业不宜长期依靠国家保护即国家垄断的政策。至于战术性的阶段或局部保护,则是有待深入研究的课题。
(二)结构调整的重要性
(1)产业结构不合理。要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健康的发展及社会总需求的稳健增长,从根本上,还是供给的增长,而产业结构的调整是为了实现总供给的增加,可见产业结构的调整是实现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必然选择。今后只有把经济结构理顺,才能真正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才能进一步扩大内需,增强发展的后劲。中国经济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产业结构不合理,地区发展不协调,城镇化水平低。这是中国经济结构中存在的三大问题,是中国经济发展中三大突出矛盾。
产业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在:生产结构不合理,生产供给结构不能适应国际国内市场需求变化,一方面表现为低消费水平下地区性过剩,另一方面又表现为低配置下的高成本和低效益;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结构比较粗放和落后,第一产业现代化程度很低,第二产业比重过高,但内在水平不高,低水平重复多,第三产业发展快,但水平仍不高,不能适应现代经济发展的需要;各类产业内部,企业组织规模“大而全”小而全”问题突出,专业化、“
水平低,难以形成规模经济优势,产品结构不合理,低档产品多,多数行业中一般产品相对过剩同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大的产品短缺同时并存。
地区发展不协调主要表现在:地区之间产业结构趋同化严重,由于在传统的计划体制下,重复生产、重复建设问题突出。由于地理、历史、观念因素的影响使得不同
省、地区的市场要素流动的壁垒,从而阻碍了地区优势发
挥,降低了资源配置的效率,从而影响了全国范围内的生产力合理布局。
城镇化水平低主要表现在:中国的城镇化水平无论是与世界主要国家相比较,还是按现代化标准要求和工业化进程要求看都比较低,城镇化发展进程严重滞后,人均GDP已为中等收入国家水平,但城市化水平还低于低收入国家的城市化水平。
(2)改革开放后中国产业结构的演进。改革开放后,中国三大产业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第一产业比重明显下降;第二产业比重稳步提高,对GDP的贡献率基本上在一半以上。第三产业对GDP的贡献率在30%左右。由此可见,第二产业(尤其是工业)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还相对有限。
改革开放以后,出现了三次以行业的增长推动经济进入高增长的过程。第一次是20世纪80年代初中期以轻工、纺织为主导的增长,以满足居民的生活所需为主。第二轮增长开始于90年代初期,起带动作用的高增长行业包括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公路、港口等)、家电产品(彩电、冰箱、洗衣机等)。第三轮增长发生在2001年之后,住宅、汽车、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通讯成为新的带头性高增长产业,并由此带动了钢铁、机械、建材、化工等行业快速发展。
(3)产业结构的变动趋势。对三次产业结构变动趋势的总体判断是,中国工业化进程中期阶段可能将持续到
一、二、三大产业中,以第二产业为主的格局2020年之后。
不大可能在2020年前发生变化。
十一五”到2020年,第一产业收入比重将持续下“
降;第二产业比重在“十一五”期间还有可能上升,在2010年前后达到顶点后,有可能开始下降;第三产业比重在十一五”期间基本稳定,2010年之后可能出现明显增加。“
优化和升级的措施。加快发(4)加快产业结构调整、
展现代服务业,以服务业的结构升级作为“十一五”调整三次产业结构的突破口。第三产业过于依赖“生活型”服
十一五”时期应将加快发展咨询、保险、物流等知务业,“
识型服务业,致力于服务业的结构升级,作为调整三次产业结构的突破口。
一是对于重工业的发展,努力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和环境保护意识,提高市场进入门槛,以此促进重工业的制造
高污染的落后生产能力,引导重工业水平,淘汰高能耗、
健康快速的发展。“十一五”期间,着手培育具有很高比较优势的行业,实现由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的转变。由加工组装型向精密制造型升级,提高产品的附加价值。
二是产业的技术创新能力由技术引进、技术改造向技术创新升级,增强产业的创新能力,加强产业科技队伍的建设,在国有企业改革、政府购买、知识产权保护、税收优惠、加速设备折旧等多个方面采取综合措施,形成鼓励创新的有效激励。
飞机三是针对某些重要的战略性产业(如集成电路、
制造)以及具有重大应用前景的关键高技术(如生物技术、新能源汽车等),建立国家创新工程,并积极吸收企业参与。
(作者单位: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经济学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