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_世说新语_德行_首篇看东汉末年士风变化

46

南昌高专学报2009年第1期(总第80期)2009年2月出版JournalofNanchangCollegeNo.1(Sum80)Feb.2009

从《世说新语·德行》首篇看东汉末年士风变化

祁凌军

(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

摘流。

关键词:陈蕃;陈寔;党锢道;清议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354(2009)01-0045-03

甘肃

兰州

730070)

要:《世说新语·德行》中涉及到两个陈姓人物———陈寔、陈蕃,二人俱是东汉末年名士,在士林中名望俱

高,然《世说新语·德行》以陈蕃为首篇,凸现了纷乱时代士人思想的变化,文章就这一问题探讨汉末士人思想的分

陈蕃、陈寔皆汉末名士,名望俱高,对时人及后世有较大影响。据《三国志·魏书》载,邓艾“年十二,随母之颍川,读故太丘长陈寔碑文,言‘文为世范,行为世则’,艾遂名范,字世则。后宗族有与同者,故改焉。”邓艾及时人皆以名“范”为荣,表现出对先贤欣然向慕之意。《南史·陈本纪》:“陈高祖武皇帝讳霸先,字兴国,小字法生,吴兴长城下若里人。姓陈氏,其本甚微,自谓汉太丘长寔之后也。”陈霸先自称是汉末名士陈寔后裔,颍川是陈氏的郡望,对这一点史家颇感疑之,周一良《南朝境内之各种人及政府对待之政策》一书中说,这一点“疑不可言”。

时人推崇“二陈”的重要原则是二人德行俱高,可做世人楷模。陈寔为官清廉,讲究道德,因而尽管他的官职不高,仅一太丘长,但在当时朝野却很有名望,三公之位若有空缺,朝廷征召候选人就是他。民间若有纠纷,人们往往请陈寔判定是非曲直,经他裁决后,当事人心服口服,毫无怨言。因此当时流传这样的乡谣:“宁为刑法所加,不为陈君所短。”当朝太尉杨赐,司徒陈耿常感叹陈寔的地位与名望不符,对自己在陈寔之前担任高官感到惭愧。陈寔不论是在朝廷还是在民间均享有很高声誉。汉桓帝延熹九年,名士李膺,太学生郭泰等人因结党抨击宦官集团,被定为“诽讪朝廷”之罪,以李膺为首的200多名党人遭到逮捕,史称“党锢之祸”,陈寔也牵连其中。当时许多党人为躲避灾祸纷纷逃亡。陈寔却说“无不就狱,众无所恃。”大难临头,不仅不避,反而以身相迎。党锢之祸后“大将军何进,司徒袁隗遣人就寔,欲特表以不次之位。”被其拒绝。中平四年,在家中去世,全国竟有三万多人为其送葬,海内罕有。然《世说新语》“德行”门不以陈寔为首篇却以陈蕃为第一,值得深思。

中国古代的“士”多以“道”自任,以批评政治社会为己任。孔子说:“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反过来说便是:“天下无道则庶人议。”“议”即批评,士大夫群体也应是在庶人之列的。中国古代知识分子是直接承继礼乐传统的。春秋战国是一个“礼崩乐坏”的时代,在孔子眼中就是“天下无道”,以此推之,“桓、灵之间,主荒政谬,国命委于阉寺,士子羞与为伍,故匹夫抗愤,处士横议。”这样看来,东汉末年亦是“天下无道”的时代。统治阶级既然不能承担“道”,那么“道”的担子就落在“士”的身上,“士”成了“道”的承担者。中国古代知识分子所持的“道”是人间性格,他们面临的问题是政治社会秩序的重建,但个人在“道”的实现过程中所承担的责任是异常沉重的,所以曾子说:“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为了确保士的个体地位足以承担如此重任,走此远路,精神修养于是就成为关键的活动,而这种活动围绕的中心应是“道”。《中庸》:“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儒家——坚信,“士”是文化的先觉,应具有特殊的历史使命—“自任以天下为重”。汉末,以陈蕃为代表的党人就承担起拯救苍生,兴复大道的重任。

谢承《后汉书·陈蕃传》提到:“陈蕃家贫,不好扫室,可怪之者,或曰:‘可一扫乎?’蕃曰:‘大丈夫当为国扫除天下,岂徒室中乎!’”陈蕃是把维护政权,扭转天下作为自己最终扭转的目标的。官至高位,更是以澄清天下为己任,屡次上书革除旧弊,铲除阉患。在此作了一个粗略统计:延熹二年白马令李云抗命,帝怒,当伏重诛,陈蕃作《救李云疏》,“帝恚甚,有司奏以为大不敬。诏切责蕃,面归故里”;延喜六年,上《谏幸广城校猎疏》以言“逸游之害”,书奏不纳;延熹八年,李膺忤旨,朝堂之上为李膺请命,甚至希望皇帝为李膺官复原职,然“帝不听,因流涕而

收稿日期:2008-11-28

作者简介:祁凌军(1977-),女,甘肃兰州人,西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魏晋南北朝文学。

第1期

祁凌军:从《世说新语·德行》首篇看东汉末年士风变化

47

起”;同年,山阳太守翟起收没中常侍侯览财产,东海相黄浮诛杀下邳令徐宣。翟起、黄浮皆获罪,陈蕃单独上奏皇帝,结果“帝得奏愈怒,竟无所纳”;延喜九年,李膺因党事下狱,陈蕃上书极谏,“帝讳其言切,托以蕃辟召非人,遂策免之”;在桓帝立后事件中,陈蕃“以田氏卑微,窦族良家,争之甚固。帝不得已,乃立窦后”;后灵帝即位,窦太后主政,陈蕃就阉患向太后上疏,并对太后寄予厚望,以期一举铲除阉患,然“太后不纳,朝廷闻者莫不震恐”。陈蕃数次上书直谏,然被接纳的寥寥无几,即使皇帝偶一纳言,也属无奈,迫于门族压力,不得已而为之,立后事件即是此例,然心中对陈蕃有诸多不满,陈蕃却“执迷不悟”,依然我行我素,有意见就提,有本就奏,忠诚履行忠臣的责任,以期重建统治秩序。

陈蕃数次上书直谏,内容多与宦官有关。陈蕃乃有气节之清流名士,然政权多被阉寺小人所把持,因此他对阉党不可谓不恨之入骨。澄清天下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铲除阉患,将宦官制造的污烟浊气一扫而尽,上书言事直谏阉宦,为此与宦官结下很深的怨结。当时的太学生中流传这样一句话:“不畏强御陈仲举。”面对宦官干政,淆乱宫廷,陈蕃不畏强御,嫉恶如仇与窦武等人合谋除宦,然事情败露,为阉党诛杀。明人于慎行论东汉末年诛宦官事说:“陈蕃老儒无算,……乃至率管属诸生八十余人,到尚书门攘臂大呼。欲何为也?直愚儒耳!”认为陈蕃之流迂腐不堪,不合时宜,难以成事。桓、灵时期,是有汉以来最黑暗的时期,其间外戚与宦官交替当道,是非颠倒,正邪易位,黑白不分。在这样的气氛中,明智的读书人大多选择隐居民间,读书耕田,读书唱和,远离时政。与陈蕃同朝的另一位忠正之士范谤评价名士郭泰说:“此人天子不能臣,诸侯不能友”,道出了普通读书人的处世态度。面对这样的局面,选择隐居容易,而选择入仕,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则意味着踏上了一条不归路,就显示出一个读书人兼济天下的执著与悲壮。陈蕃等人的心理是维护中权的大一统,革除阉党,重建统治秩序。他们忠于朝廷,以名节自高,为此反对宦官,终于罹祸。被人所讥笑的迂腐恰是其所坚守的大“道”。大一统的政权已处于无可挽回的分崩瓦解之中,陈蕃等人对此未必没有认识,但作为“士”这个“道”的承担者,在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勇气中坚守的依然是“士”对国家天下的责任。责任对他们来说不是趋利避害,而是慷慨激昂、满腔悲愤与浊流斗争,“穷则独善其身”对他们来说并不适用。

桓、灵之世的东汉社会病入膏肓,积重难返,此时宦官势力达到顶峰,国之忠士无法与手握王爵、口含天宪的宦官集团抗衡。如果一定要探究其失败原因,那么,士大夫缺少斗争经验,刚正有余,谋略不足,过分把澄清天下的希望寄托在统治者身上应是一个注定失败的硬伤。陈蕃等人因忠以成名,因忠以被害,令人钦佩亦令人叹息。《后汉书》作者范晔评陈蕃说:“桓灵之世,若陈蕃之徒,旋能树立风声,抗论惛俗,……汉世乱而不亡,百余年间,数

公之力也。”陈蕃是东汉末年少有的亮点,是维护正邪平衡的一根支柱。“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这是传统知识分子的选择,然而穷时还能兼济天下,实在是突现了作为士人的社会良心。陈蕃去世后,朝中再难听到正义之声,绵延三百多年的大汉王朝也走到了尽头。陈蕃为“德行门”首篇确是当之无愧。

汉末两次党祸,均围绕官僚集团与宦官集团的斗争展开。陈寔在党祸时也牵连其中,但须注意这样一个细节:第一次党祸,陈寔慷慨就狱,后遇赦放归。这时发生了一件事:“时中常侍张让权倾天下,让父死,归葬颖川,虽一郡毕至,而名士无往者,让甚耻之,寔乃独吊焉。后乃复诛党人,让感寔,故多所全宥。”张让何许人也,系宦官政权的代表人物,通过几次成功的政变稳固地把持朝政数十年。而陈寔这样一个“品德高尚,兼资九德,总修百行”被世人推崇的楷模却往吊那位权倾朝野的宦官的父亲,不由得让人为之一惊。他一方面与宦官集团斗争,一方面又与宦官保持着某种若有若无的联系,说明陈寔不似陈蕃那样直言犯上,无所顾忌,被人认为是一迂腐之人,他是能够“与时抑扬”的,能够顺应某种潮流。《后汉书·陈寔传》论曰:“汉自中世以下,阉竖口恣,故俗遂以遁身矫挈方言为高,士有不谈此者,则芸夫物竖已叫唤之矣,故时政弥惛,而其风愈往。唯陈先生进退之节,必可度也。”这进退的“度”,陈寔把握得非常到位,他能够处理好各种关系,与世抑扬,不仅保全身家,亦可获得举世皆赞的声名。

陈寔这样一种似乎矛盾的言行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政治党锢的同时,士人思想上也有了“清议”的禁锢。禁锢了的清议,不得不开始转向,另求出路,其结果就是士人集团开始分流,一部分以陈藩为代表的士人继续坚守天下大任,另一部分士人则是游离在政权的边缘,表现出了对政权的疏离,清谈盛行。从是非臧否,到“发言玄远,口不臧否人物”;从空洞无物的纲常名教,到纲常名教的否定而“叛散五经,灭弃风雅”,其间转向的契机,应从郭林宗讲起。与郭林宗同时或略早的诸人,如徐穉、黄宪、荀淑、陈寔、戴良、袁闳之流,皆是与郭一道同气。

围绕在陈寔周围的多是这部分士人,我们来看看《后汉书》与陈寔同卷的几人。陈寔与荀淑父子甚相厚。《后汉书·荀韩钟陈列传》称荀淑“少有高行,博学而不好章句,多为俗儒所非,而州里称其知人”,《世说新语》“德行第一”中记载了他与陈寔相会一节,被夸饰为“真人东行”,“德星聚”,“五百里贤人聚”,不难看出荀淑是重德行修养且有“避就”情怀的。荀淑有八子,时称“八龙”。“八龙”中负“无双”盛誉的荀爽,最能代表颍川荀氏家传的“避就”之隐。《后汉书·李膺传》记载:“陈蕃免太尉,朝野属意于膺。荀爽恐其名高致祸,欲令屈节以圣乱世,为书贻曰:‘……顷闻上帝震怒,贬黜鼎臣,人鬼同谋,以为夭子当贞观二五,利见大人,不谓夷之初旦,明而未融,虹蜺扬煇,

(下转第50页)弃和取同。

50南昌高专学报2009年

太而起了争执,她一边拿起扇子一边宣布:“是的,你今天送给了我这把扇子;这是你给我的生日礼物。如果那个女人踏进我家的门槛,我就用这把扇子抽她的脸”[1](p30)。在这里,这把扇子不光是一个侮辱人的工具,更是温德米尔夫人向她的假象情敌,她丈夫,以及温德米尔勋爵爱情的背叛所发起反击的武器。

在第二幕中,舞会开始了。她丈夫怕她不识大局,来找她谈话,她把扇子递给了达林顿:“你能帮我拿一下这把扇子吗?”[1](p80)而谈话不欢而散后,她对达林顿说:“你能把扇子还给我吗?谢谢…扇子是很有用的东西,对吧!…今天晚上我需要一个朋友,达林顿勋爵,我原不知道我这么快就需要朋友了”

[1](p81)

救女儿的声誉和家庭。扇子作为一个关键的道具把剧情推向高潮,使厄林太太的挺身而出显得合情合理。而最终,这把象征爱情的扇子回到了温德米尔夫人的手中,她不需要重新选择,对丈夫和家庭的爱使她回归家庭。

最后一幕中,温德米尔夫人把象征爱情的扇子作为礼物送给了厄林太太,以表示对其的祝福,并对其丈夫奥古塔斯爵士说:“你娶到了一个好女人”[1](p298)。由此,扇子成为了两个女人之间的信物,她们共同保守着一个秘密。两人虽然没有相认,但想必好感油然而生。

王尔德虽然号称“为艺术而艺术”,单从唯美主义的角度出发,追求形式之美,并声称艺术无关道德。但事实上,我们在这里看到的主题就是家庭道德观。戏剧只是形式,只是载体,其目的都是为了烘托主题。

[参考文献]

。此处的朋友和第一幕达林顿的诱惑之词相呼应,而扇子

的交接则说明温德米尔夫人的内心已经发生了动摇。象征丈夫爱情的扇子已经转手至别处。

厄林太太来了,她“抓紧扇子,然后听任扇子掉落到地上。”[1](p70)当然,观众可以认为是温德米尔夫人的软弱,也可以认为是她被震慑了,但让原本象征爱情,类似于定情信物的扇子掉落在地上,不置可否地表现了温德米尔夫人内心完美世界的崩塌,对丈夫背叛爱情的惊慌,对自己所坚守的家庭道德所痛惜。

第三幕中,温德米尔夫人在达林顿寓所逃离的匆忙间把扇子遗忘在沙发上,厄林太太为了女儿挺身而出,挽

[1]王尔德.王尔德全集(第二卷)[M].北京:中国文学出版

社,2000.

[2]亚里斯多德.诗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3]刘茂生.从看王尔德的伦理观

[J].世界文学评论,2006(2).

[4]张介明.对王尔德戏剧的叙事观照[J].台州学院学报

2005(5).

TheDramaFormContributetoPlayinguptheTheme:

thedramacharacteristicinLadyWindermere’sFan

Abstract:ThisarticleanalysesthedramacharacteristicinLadyWindermere’sFanfromthepointofdramapattern,themeanalysis,andproperty.WildequestionedtheethicsinfamiliesinVictorianPeoriodthroughtheproductionandresolutionoffamilyconflicts.Thus,itpointsoutthethemewithdramaformandexplains:findingharmonybyforgiveness.

Keywords:LadyWindermere'sFan;familyethic;dramaform

(上接第47页)

方今天地气阴,大人体否,智者见险,投以远害,虽匮人望,内合私愿。想甚欣然,不为恨也。愿恰神无事,偃息衡门,任其飞沈,与时抑扬’。”荀爽在书中揭示了一种“怡神偃息,与时抑扬”的生活态度。荀爽居官以后,所上奏疏,论三年之丧,论尚主之仪,论采女猥多,论臣僭君服,均非当时紧要问题,故其所论虽非避实就虚,却也是避重就轻。与荀淑同卷的钟皓,李膺常叹以为“至德可师”,范书说:“皓曰,‘昔国武子好昭人过,以致怨本。’卒保身全家,尔道为贵。其体副所安多次类也。则其明哲保身之道,与荀氏同风”。从中不难看出,名声出于荀淑的陈寔所做到的“善则称君,过则称己”,正是合乎道家“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的处世哲学,其独吊张让父丧,训譬梁上君子,就是所谓的“贞不绝俗”,他是能够“与时抑扬”,明哲保身的。

[参考文献]

汉末这些隐逸山野,随时抑扬的明哲之士,他们以一种隐居远祸害的自全的方式冷眼旁观政权的更迭衰微,在士人与政权之间,儒家正统思想之间形成了一条间隔,大一统政权与儒家正统思想,儒家经典作为士人的精神支柱,作为士人的凝聚力,正日渐削弱,士人自觉的群体也随之支离破碎,他们又重新走向了动荡。

[1]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O].中华书局,1982.[2]范晔.后汉书[O].中华书局,1982.[3]李延涛.南史[O].中华书局,1975.

[4]周天游.八家后汉书辑注[M].上海: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5]刘跃进.秦汉文学编年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6]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

46

南昌高专学报2009年第1期(总第80期)2009年2月出版JournalofNanchangCollegeNo.1(Sum80)Feb.2009

从《世说新语·德行》首篇看东汉末年士风变化

祁凌军

(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

摘流。

关键词:陈蕃;陈寔;党锢道;清议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354(2009)01-0045-03

甘肃

兰州

730070)

要:《世说新语·德行》中涉及到两个陈姓人物———陈寔、陈蕃,二人俱是东汉末年名士,在士林中名望俱

高,然《世说新语·德行》以陈蕃为首篇,凸现了纷乱时代士人思想的变化,文章就这一问题探讨汉末士人思想的分

陈蕃、陈寔皆汉末名士,名望俱高,对时人及后世有较大影响。据《三国志·魏书》载,邓艾“年十二,随母之颍川,读故太丘长陈寔碑文,言‘文为世范,行为世则’,艾遂名范,字世则。后宗族有与同者,故改焉。”邓艾及时人皆以名“范”为荣,表现出对先贤欣然向慕之意。《南史·陈本纪》:“陈高祖武皇帝讳霸先,字兴国,小字法生,吴兴长城下若里人。姓陈氏,其本甚微,自谓汉太丘长寔之后也。”陈霸先自称是汉末名士陈寔后裔,颍川是陈氏的郡望,对这一点史家颇感疑之,周一良《南朝境内之各种人及政府对待之政策》一书中说,这一点“疑不可言”。

时人推崇“二陈”的重要原则是二人德行俱高,可做世人楷模。陈寔为官清廉,讲究道德,因而尽管他的官职不高,仅一太丘长,但在当时朝野却很有名望,三公之位若有空缺,朝廷征召候选人就是他。民间若有纠纷,人们往往请陈寔判定是非曲直,经他裁决后,当事人心服口服,毫无怨言。因此当时流传这样的乡谣:“宁为刑法所加,不为陈君所短。”当朝太尉杨赐,司徒陈耿常感叹陈寔的地位与名望不符,对自己在陈寔之前担任高官感到惭愧。陈寔不论是在朝廷还是在民间均享有很高声誉。汉桓帝延熹九年,名士李膺,太学生郭泰等人因结党抨击宦官集团,被定为“诽讪朝廷”之罪,以李膺为首的200多名党人遭到逮捕,史称“党锢之祸”,陈寔也牵连其中。当时许多党人为躲避灾祸纷纷逃亡。陈寔却说“无不就狱,众无所恃。”大难临头,不仅不避,反而以身相迎。党锢之祸后“大将军何进,司徒袁隗遣人就寔,欲特表以不次之位。”被其拒绝。中平四年,在家中去世,全国竟有三万多人为其送葬,海内罕有。然《世说新语》“德行”门不以陈寔为首篇却以陈蕃为第一,值得深思。

中国古代的“士”多以“道”自任,以批评政治社会为己任。孔子说:“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反过来说便是:“天下无道则庶人议。”“议”即批评,士大夫群体也应是在庶人之列的。中国古代知识分子是直接承继礼乐传统的。春秋战国是一个“礼崩乐坏”的时代,在孔子眼中就是“天下无道”,以此推之,“桓、灵之间,主荒政谬,国命委于阉寺,士子羞与为伍,故匹夫抗愤,处士横议。”这样看来,东汉末年亦是“天下无道”的时代。统治阶级既然不能承担“道”,那么“道”的担子就落在“士”的身上,“士”成了“道”的承担者。中国古代知识分子所持的“道”是人间性格,他们面临的问题是政治社会秩序的重建,但个人在“道”的实现过程中所承担的责任是异常沉重的,所以曾子说:“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为了确保士的个体地位足以承担如此重任,走此远路,精神修养于是就成为关键的活动,而这种活动围绕的中心应是“道”。《中庸》:“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儒家——坚信,“士”是文化的先觉,应具有特殊的历史使命—“自任以天下为重”。汉末,以陈蕃为代表的党人就承担起拯救苍生,兴复大道的重任。

谢承《后汉书·陈蕃传》提到:“陈蕃家贫,不好扫室,可怪之者,或曰:‘可一扫乎?’蕃曰:‘大丈夫当为国扫除天下,岂徒室中乎!’”陈蕃是把维护政权,扭转天下作为自己最终扭转的目标的。官至高位,更是以澄清天下为己任,屡次上书革除旧弊,铲除阉患。在此作了一个粗略统计:延熹二年白马令李云抗命,帝怒,当伏重诛,陈蕃作《救李云疏》,“帝恚甚,有司奏以为大不敬。诏切责蕃,面归故里”;延喜六年,上《谏幸广城校猎疏》以言“逸游之害”,书奏不纳;延熹八年,李膺忤旨,朝堂之上为李膺请命,甚至希望皇帝为李膺官复原职,然“帝不听,因流涕而

收稿日期:2008-11-28

作者简介:祁凌军(1977-),女,甘肃兰州人,西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魏晋南北朝文学。

第1期

祁凌军:从《世说新语·德行》首篇看东汉末年士风变化

47

起”;同年,山阳太守翟起收没中常侍侯览财产,东海相黄浮诛杀下邳令徐宣。翟起、黄浮皆获罪,陈蕃单独上奏皇帝,结果“帝得奏愈怒,竟无所纳”;延喜九年,李膺因党事下狱,陈蕃上书极谏,“帝讳其言切,托以蕃辟召非人,遂策免之”;在桓帝立后事件中,陈蕃“以田氏卑微,窦族良家,争之甚固。帝不得已,乃立窦后”;后灵帝即位,窦太后主政,陈蕃就阉患向太后上疏,并对太后寄予厚望,以期一举铲除阉患,然“太后不纳,朝廷闻者莫不震恐”。陈蕃数次上书直谏,然被接纳的寥寥无几,即使皇帝偶一纳言,也属无奈,迫于门族压力,不得已而为之,立后事件即是此例,然心中对陈蕃有诸多不满,陈蕃却“执迷不悟”,依然我行我素,有意见就提,有本就奏,忠诚履行忠臣的责任,以期重建统治秩序。

陈蕃数次上书直谏,内容多与宦官有关。陈蕃乃有气节之清流名士,然政权多被阉寺小人所把持,因此他对阉党不可谓不恨之入骨。澄清天下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铲除阉患,将宦官制造的污烟浊气一扫而尽,上书言事直谏阉宦,为此与宦官结下很深的怨结。当时的太学生中流传这样一句话:“不畏强御陈仲举。”面对宦官干政,淆乱宫廷,陈蕃不畏强御,嫉恶如仇与窦武等人合谋除宦,然事情败露,为阉党诛杀。明人于慎行论东汉末年诛宦官事说:“陈蕃老儒无算,……乃至率管属诸生八十余人,到尚书门攘臂大呼。欲何为也?直愚儒耳!”认为陈蕃之流迂腐不堪,不合时宜,难以成事。桓、灵时期,是有汉以来最黑暗的时期,其间外戚与宦官交替当道,是非颠倒,正邪易位,黑白不分。在这样的气氛中,明智的读书人大多选择隐居民间,读书耕田,读书唱和,远离时政。与陈蕃同朝的另一位忠正之士范谤评价名士郭泰说:“此人天子不能臣,诸侯不能友”,道出了普通读书人的处世态度。面对这样的局面,选择隐居容易,而选择入仕,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则意味着踏上了一条不归路,就显示出一个读书人兼济天下的执著与悲壮。陈蕃等人的心理是维护中权的大一统,革除阉党,重建统治秩序。他们忠于朝廷,以名节自高,为此反对宦官,终于罹祸。被人所讥笑的迂腐恰是其所坚守的大“道”。大一统的政权已处于无可挽回的分崩瓦解之中,陈蕃等人对此未必没有认识,但作为“士”这个“道”的承担者,在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勇气中坚守的依然是“士”对国家天下的责任。责任对他们来说不是趋利避害,而是慷慨激昂、满腔悲愤与浊流斗争,“穷则独善其身”对他们来说并不适用。

桓、灵之世的东汉社会病入膏肓,积重难返,此时宦官势力达到顶峰,国之忠士无法与手握王爵、口含天宪的宦官集团抗衡。如果一定要探究其失败原因,那么,士大夫缺少斗争经验,刚正有余,谋略不足,过分把澄清天下的希望寄托在统治者身上应是一个注定失败的硬伤。陈蕃等人因忠以成名,因忠以被害,令人钦佩亦令人叹息。《后汉书》作者范晔评陈蕃说:“桓灵之世,若陈蕃之徒,旋能树立风声,抗论惛俗,……汉世乱而不亡,百余年间,数

公之力也。”陈蕃是东汉末年少有的亮点,是维护正邪平衡的一根支柱。“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这是传统知识分子的选择,然而穷时还能兼济天下,实在是突现了作为士人的社会良心。陈蕃去世后,朝中再难听到正义之声,绵延三百多年的大汉王朝也走到了尽头。陈蕃为“德行门”首篇确是当之无愧。

汉末两次党祸,均围绕官僚集团与宦官集团的斗争展开。陈寔在党祸时也牵连其中,但须注意这样一个细节:第一次党祸,陈寔慷慨就狱,后遇赦放归。这时发生了一件事:“时中常侍张让权倾天下,让父死,归葬颖川,虽一郡毕至,而名士无往者,让甚耻之,寔乃独吊焉。后乃复诛党人,让感寔,故多所全宥。”张让何许人也,系宦官政权的代表人物,通过几次成功的政变稳固地把持朝政数十年。而陈寔这样一个“品德高尚,兼资九德,总修百行”被世人推崇的楷模却往吊那位权倾朝野的宦官的父亲,不由得让人为之一惊。他一方面与宦官集团斗争,一方面又与宦官保持着某种若有若无的联系,说明陈寔不似陈蕃那样直言犯上,无所顾忌,被人认为是一迂腐之人,他是能够“与时抑扬”的,能够顺应某种潮流。《后汉书·陈寔传》论曰:“汉自中世以下,阉竖口恣,故俗遂以遁身矫挈方言为高,士有不谈此者,则芸夫物竖已叫唤之矣,故时政弥惛,而其风愈往。唯陈先生进退之节,必可度也。”这进退的“度”,陈寔把握得非常到位,他能够处理好各种关系,与世抑扬,不仅保全身家,亦可获得举世皆赞的声名。

陈寔这样一种似乎矛盾的言行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政治党锢的同时,士人思想上也有了“清议”的禁锢。禁锢了的清议,不得不开始转向,另求出路,其结果就是士人集团开始分流,一部分以陈藩为代表的士人继续坚守天下大任,另一部分士人则是游离在政权的边缘,表现出了对政权的疏离,清谈盛行。从是非臧否,到“发言玄远,口不臧否人物”;从空洞无物的纲常名教,到纲常名教的否定而“叛散五经,灭弃风雅”,其间转向的契机,应从郭林宗讲起。与郭林宗同时或略早的诸人,如徐穉、黄宪、荀淑、陈寔、戴良、袁闳之流,皆是与郭一道同气。

围绕在陈寔周围的多是这部分士人,我们来看看《后汉书》与陈寔同卷的几人。陈寔与荀淑父子甚相厚。《后汉书·荀韩钟陈列传》称荀淑“少有高行,博学而不好章句,多为俗儒所非,而州里称其知人”,《世说新语》“德行第一”中记载了他与陈寔相会一节,被夸饰为“真人东行”,“德星聚”,“五百里贤人聚”,不难看出荀淑是重德行修养且有“避就”情怀的。荀淑有八子,时称“八龙”。“八龙”中负“无双”盛誉的荀爽,最能代表颍川荀氏家传的“避就”之隐。《后汉书·李膺传》记载:“陈蕃免太尉,朝野属意于膺。荀爽恐其名高致祸,欲令屈节以圣乱世,为书贻曰:‘……顷闻上帝震怒,贬黜鼎臣,人鬼同谋,以为夭子当贞观二五,利见大人,不谓夷之初旦,明而未融,虹蜺扬煇,

(下转第50页)弃和取同。

50南昌高专学报2009年

太而起了争执,她一边拿起扇子一边宣布:“是的,你今天送给了我这把扇子;这是你给我的生日礼物。如果那个女人踏进我家的门槛,我就用这把扇子抽她的脸”[1](p30)。在这里,这把扇子不光是一个侮辱人的工具,更是温德米尔夫人向她的假象情敌,她丈夫,以及温德米尔勋爵爱情的背叛所发起反击的武器。

在第二幕中,舞会开始了。她丈夫怕她不识大局,来找她谈话,她把扇子递给了达林顿:“你能帮我拿一下这把扇子吗?”[1](p80)而谈话不欢而散后,她对达林顿说:“你能把扇子还给我吗?谢谢…扇子是很有用的东西,对吧!…今天晚上我需要一个朋友,达林顿勋爵,我原不知道我这么快就需要朋友了”

[1](p81)

救女儿的声誉和家庭。扇子作为一个关键的道具把剧情推向高潮,使厄林太太的挺身而出显得合情合理。而最终,这把象征爱情的扇子回到了温德米尔夫人的手中,她不需要重新选择,对丈夫和家庭的爱使她回归家庭。

最后一幕中,温德米尔夫人把象征爱情的扇子作为礼物送给了厄林太太,以表示对其的祝福,并对其丈夫奥古塔斯爵士说:“你娶到了一个好女人”[1](p298)。由此,扇子成为了两个女人之间的信物,她们共同保守着一个秘密。两人虽然没有相认,但想必好感油然而生。

王尔德虽然号称“为艺术而艺术”,单从唯美主义的角度出发,追求形式之美,并声称艺术无关道德。但事实上,我们在这里看到的主题就是家庭道德观。戏剧只是形式,只是载体,其目的都是为了烘托主题。

[参考文献]

。此处的朋友和第一幕达林顿的诱惑之词相呼应,而扇子

的交接则说明温德米尔夫人的内心已经发生了动摇。象征丈夫爱情的扇子已经转手至别处。

厄林太太来了,她“抓紧扇子,然后听任扇子掉落到地上。”[1](p70)当然,观众可以认为是温德米尔夫人的软弱,也可以认为是她被震慑了,但让原本象征爱情,类似于定情信物的扇子掉落在地上,不置可否地表现了温德米尔夫人内心完美世界的崩塌,对丈夫背叛爱情的惊慌,对自己所坚守的家庭道德所痛惜。

第三幕中,温德米尔夫人在达林顿寓所逃离的匆忙间把扇子遗忘在沙发上,厄林太太为了女儿挺身而出,挽

[1]王尔德.王尔德全集(第二卷)[M].北京:中国文学出版

社,2000.

[2]亚里斯多德.诗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3]刘茂生.从看王尔德的伦理观

[J].世界文学评论,2006(2).

[4]张介明.对王尔德戏剧的叙事观照[J].台州学院学报

2005(5).

TheDramaFormContributetoPlayinguptheTheme:

thedramacharacteristicinLadyWindermere’sFan

Abstract:ThisarticleanalysesthedramacharacteristicinLadyWindermere’sFanfromthepointofdramapattern,themeanalysis,andproperty.WildequestionedtheethicsinfamiliesinVictorianPeoriodthroughtheproductionandresolutionoffamilyconflicts.Thus,itpointsoutthethemewithdramaformandexplains:findingharmonybyforgiveness.

Keywords:LadyWindermere'sFan;familyethic;dramaform

(上接第47页)

方今天地气阴,大人体否,智者见险,投以远害,虽匮人望,内合私愿。想甚欣然,不为恨也。愿恰神无事,偃息衡门,任其飞沈,与时抑扬’。”荀爽在书中揭示了一种“怡神偃息,与时抑扬”的生活态度。荀爽居官以后,所上奏疏,论三年之丧,论尚主之仪,论采女猥多,论臣僭君服,均非当时紧要问题,故其所论虽非避实就虚,却也是避重就轻。与荀淑同卷的钟皓,李膺常叹以为“至德可师”,范书说:“皓曰,‘昔国武子好昭人过,以致怨本。’卒保身全家,尔道为贵。其体副所安多次类也。则其明哲保身之道,与荀氏同风”。从中不难看出,名声出于荀淑的陈寔所做到的“善则称君,过则称己”,正是合乎道家“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的处世哲学,其独吊张让父丧,训譬梁上君子,就是所谓的“贞不绝俗”,他是能够“与时抑扬”,明哲保身的。

[参考文献]

汉末这些隐逸山野,随时抑扬的明哲之士,他们以一种隐居远祸害的自全的方式冷眼旁观政权的更迭衰微,在士人与政权之间,儒家正统思想之间形成了一条间隔,大一统政权与儒家正统思想,儒家经典作为士人的精神支柱,作为士人的凝聚力,正日渐削弱,士人自觉的群体也随之支离破碎,他们又重新走向了动荡。

[1]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O].中华书局,1982.[2]范晔.后汉书[O].中华书局,1982.[3]李延涛.南史[O].中华书局,1975.

[4]周天游.八家后汉书辑注[M].上海: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5]刘跃进.秦汉文学编年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6]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


相关内容

  • 辉煌的中国文学 笔记小说之先驱--刘义庆
  • 记言则玄远冷隽,记行则高简瑰奇.---鲁迅<中国小说史略> 读其寓言,晋人面目气韵,恍然生动,而简约玄澹,真致不穷.---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 <世说新语>是南北朝时刘宋宗室.临川王刘义庆主持撰写的一部笔记小说,它主要记载两汉魏晋时代一些人物的轶闻琐事.这种&q ...

  • [世说新语]四则解读与现代思考
  • 一.引言 在汉王朝趋向崩溃.社会发生深刻变化的历史过程中,作为维护大一统政治的国家意识形态而存在的儒学也逐渐衰微.但儒学并未从社会政治生活中退出,它的某些内容(如对"礼"的探究)受重视的程度甚至超过前代.随着儒家经典的新义阐释.老庄学说的发展兴盛.佛教思想的流布日广,魏晋便成为自 ...

  • [〈世说新语〉两则]教学设计
  • <世说新语>两则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了解有关<世说新语>的文学常识. 2.文言文词句的翻译. 3.阅读分析文言文中人物形象,并能概括其性格特征. 教学重点:1.<世说新语>文学常识的掌握. 2.文言文重点字词.句子的掌握. 教学难点:体会<世说新语&g ...

  • 古典文言文大全古典文言文翻译(下)
  • 古典文言文大全古典文言文翻译(下) 古典文言文大全|古典文言文翻译(下)天山宝宝 周易文言名篇全集 <周易 / : 伏羲.文王>是一部中国古哲学书籍,是建立在阴阳二元论基础上对事物运行规律加以论证和描述的书籍,其对于天地万物进行性状归类,天干地支五行论,甚至精确到可以对事物的未来发展做出 ...

  • [世说新语]中的妾.妓.婢
  • Concubine, Courtesan, and Maidservant in "Shi Shou Xin Yu" 黄志盛 Zhi-Sheng Huang 国立高雄海洋技术学院 通识教育中心副教授 Center for General Education,Associate p ...

  • 世说新语任诞翻译ok
  • <世说新语>今译任诞第二十三 陈留阮籍.谯国嵇康.河内山涛三人年皆相比,康年少亚之.预此契者,沛国刘伶.陈留阮咸.河内向秀.琅邪王戎.七人常集于竹林之下,肆意酣畅,故世谓 阮籍遭母丧 阮籍遭母丧,在晋文王坐,进酒肉.司隶何曾亦在坐,曰: 刘伶病酒 刘伶病酒,渴甚,从妇求酒.妇捐酒毁器,涕 ...

  • 世说新语的读书心得
  • <世说新语>是一部专门记叙东汉后期到晋宋间一些高士名流之言谈举止的小说集,向来被视为魏晋「志人」小说的典范.在世说新语以前,也曾出现过不少轶事小说.今天所见的世说新语虽然已失去原来面目,但从其流传来看,还是较为完整的,也透露出它在历代普遍受到重视的价值.在魏晋南北朝的「志人」轶事小说中, ...

  • 世说新语读书笔记
  • 先说"介绍"."介绍"是指对所评的书的内容作言简意赅的概括叙述,让读者对该书的内容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如书评<难忘<南京情调>>是这样介绍的:"<南京情调>收入64篇文章,20世纪上半叶社会各界名流笔底的南京昔日景观 ...

  • 22[世说新语]二则_背景知识
  • 关于<世说新语> <世说新语>是我国古代一部著名的小说集,在中国小说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一大批小说.<世说新语>就是这一时期志人小说中最重要的一部代表作.<世说新语>在<隋书·经籍志><旧唐书·经籍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