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云晓2007年家庭教育七讲课程的内容简介

一.好的关系胜过许多教育

本讲要点:当今孩子难教育的原因之一是代沟下移了,而代沟下移的直接原因是压力下移。父母和教师需要认清这一重大变化,积极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和师生关系,而好的关系不仅是教育成功的关键条件,其本身就是极好的教育。

二.培养独生子女的健康人格

本讲要点:当今的时代出现了“教育荒废”的现象,即表面上看教育抓得特别紧,而真正的教育被忽略了。教育的核心不是传授知识,而是培养健康人格,这才符合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三.良好习惯是健康人生之基

本讲要点:训子千遍不如培养一个习惯,因为只有养成了习惯,才会形成稳定的素质。但是,习惯是长期训练出来的,不是号召出来的,更不是唠叨出来的。家庭是习惯的学校,父母是习惯的老师。

四.做父母需要有“上岗执照”

本讲要点:做父母几乎是人世间第一艰难而复杂的职业,为什么就不需要任何执照呢?怪不得许多孩子有问题,原因之一更是父母“无照经营”的结果。做一个好父母是需要学习的,也就等于要获得“上岗执照”,即提高五个素质----现代的教育理念、科学的教育方法、健康的心理、良好的生活方式、平等和谐的亲子关系。

五.多元智能与人人成功

本讲要点:教育孩子的前提是了解孩子,了解孩子的前提是尊重孩子。按照哈佛大学的研究,每个人至少有八个智能,但智能结构不同。天才就是选择了适合自己的道路,蠢才就是选择了不适合自己的道路。人人成功的秘诀就是-----成功就是发展,成功就是选择,成功就是和谐。

六.青春期教育的挑战与对策

本讲要点:青春期是人的第二次诞生。可是人们惊叹,谁家有个青春期的孩子,就等于谁家有颗定时炸弹。所不同的是,教育得法这炸弹就变为成长的巨大能量,教育不得法这炸弹则可能炸伤全家。青春期呼唤和谐的教育。

七.与孩子一起成长

本讲要点:信息时代动摇了成年人的权威地位,而孩子们却如鱼得水。有史以来,没有任何一个时代像今天这样需要以孩子为师,这是许多有识之士的强烈感受。21世纪是两代人相互学习共同成长的世纪。可以说,在今天,不懂得向孩子学习,就不可能教育好孩子。

七讲课程的参考资料

一.好的关系胜过许多教育

为什么今天的孩子这么难教育?(参考孙云晓文章)

孩子变得如此陌生

2006年3月24日《现代快报》登载了一封女儿的挑战书,内容是这样的:

张××:

我感谢你生育了我,但我不是你的奴隶,我是一个自由的人。从今天开始,如果你还想要我这个女儿,必须做到如下十条:

1不许动我的书包、抽屉;

2不许看我的聊天记录、日记;

3不许强迫我穿你买的超级难看的衣服;

4不许拦截我的电话;

5不许当着亲戚朋友的面说我比别的孩子差;

6允许我每天晚上有1小时的自由支配时间;

7允许我每周日休息时9点起床;

8允许我的朋友到家里做客;

9允许我听孙燕姿、周杰伦的歌;

10允许我反驳你的意见。

如果你做不到其中任何一项,我宁可露宿街头,去做小偷,也要毫不犹豫地离开这个家,让你永远也找不到我!我说到做到!

看了女孩的自白,相信许多父母心里并不舒服:我们千辛万苦在外面打拼,不都是为了他们吗?这些孩子也太没良心了,一点儿都不体谅父母!公平地说,现今的父母的确不容易,既要面对社会生活各种各样的变化和挑战,回到家除了操持饮食起居外,还要劳神操心地教育孩子。一年到头身心疲惫,最后竟然好心赚了个驴肝肺,父母们备感委屈也在情理之中。

但是,我想对父母朋友说几句肺腑之言:千万不要不分情由地怪罪孩子,也不要盲目地责备自己,既不是今天的父母教育无能,更不是孩子“一代不如一代”,而是大多数父母没有意识到当今的时代已经发生巨大变化,我们面对的教育对象已由简单变为复杂,而教育方法却停留在简单层面上,当然会有很多的不适应。

那么,对策在哪里呢?要解决父母辛苦劳累却教育不好孩子的难题,应该清醒认识当今时代对于教育提出了哪些新的挑战,并找到有效的对应方法。

子女为什么难教育?

原因之一:“菜鸟”教育“老鸟”

有这样一个有趣现象:过去是大人很神秘,很有权威性,孩子不了解大人;如今倒过来了,孩子很神秘,孩子知道的许多事情大人不清楚,大人不了解孩子。这就是信息时代带来的根本变化。

一个中学生告诉我,现在许多父母都是“菜鸟”(指在网络上表现笨拙的人)。我问他你们是什么鸟啊?他自信地说,我们当然是“老鸟”喽。在某些方面,孩子的信息的确比我们多,这就是信息时代出现的新问题——信息不对称。那么信息多的一方就可能歧视甚至欺骗信息少的一方。这就是父母管教孩子变得困难的原因之一——“菜鸟”教育“老鸟”。

有的孩子挨父母训,急了就说:“你对你对都是你对,你们大人多对啊,你们还是‘蛋白质’呢。”父母们往往听不懂:“蛋白质,蛋白质不是好东西吗?”这就是青少年的网络语言,什么叫“蛋白质”?蛋,是笨蛋的蛋;白,是白痴的白;质,是神经质的质。孩子不高兴时用这种话来骂你,你却完全听不懂。这就是这个时代的特点。所以在当今,要做一个合格父母,应该保持一种年轻、好奇的心态,和时代一起进步,和孩子一起成长,相反盲目地固步自封,只能丧失和孩子对话的能力,教育就更无从谈起。

原因之二:只有医生没护士

很多父母常拿自己小时候和现在的孩子相比。觉得那时候父母好像并没有费太多的心思教育孩子,但孩子往往成长得很顺利。可今天呢,费的心血多,教育出的孩子问题也多。

其实,很多父母忽略了一个情况,那就是在多子女时代,孩子成长的许多问题往往不需要父母出面,而是在兄弟姐妹之间就解决了。一位心理学家曾打过这样的比方:“父母就像医院里的医生,兄弟姐妹就像病房里的护士。医生只在大问题上给你些帮助,而护士却每天陪在你身边。”

而在独生子女家庭,孩子成长的环境和地位发生了根本变化。孩子失去了成长的伙伴、效仿的对象、天生的同盟、竞争的对手,只剩下对自己娇纵的大人。因此,他的心理感受和成长轨迹和多子女时代的孩子完全不同。他没有那么多的机会体会分享、合作、竞争、忍耐、挫折,渐渐变得唯我独尊。

原因之三:白杨身上摘松子

2005年9月,我们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进行了“中国中小学生学习和生活的现状与期望调查”。调查发现中小学生的父母对孩子的期望过高,与现实可能性严重脱节。83.6%的中学生父母要求孩子考试成绩要在前15名,91.7%的父母希望孩子获得大专以上学历,其中54.9%的父母希望孩子读到博士学位。看到这样的数字,我不寒而栗。别说54.9%,就是5.49%的孩子读到博士都不现实。

过高的期望使得大多数父母把孩子的学习视为重中之重。要想考上好的大学就要让孩子上好的高中,想上好的高中就得上好的初中,以此类推,必须上好的小学,甚至上名牌幼儿园。由此过分剥夺孩子的玩耍和睡眠时间,忽视孩子的游戏天性,也就必然导致双方发生越来越大的矛盾。

所以父母教子要有平常心,“不做人上人,不做人外人,要做人中人”。应该品味孩子的心声:“因为我是菊花,所以请别让我在夏天开花;因为我是白杨,所以请别指望从我身上摘下松子。”

二.培养独生子女的健康人格

应试教育必然导致教育荒废(参考孙云晓文章)

几年前在教育部开会的时候,某所极为著名的大学的负责人说,该校对一年级新生进行调查发现,35人有自杀倾向,700多人表示有心理问题。这个发现犹如冰山一角,让我思考了许久。毫无疑问,考入该校的学生几乎都是学习尖子,甚至是所在中学的骄傲,可他们却连生存都成了问题,这不是教育的失败吗?我们的教育竟究出了什么问题呢?

当我举目四望,愕然发现此类现象比比皆是,如清华大学学生刘海洋泼熊事件,如浙江金华高中生徐力杀母案,如云南大学学生马加爵杀人案等等。或许有人会说,这种极端案例哪个国家都有。是的,从表面上看是这样的,但值得注意的是,中国这些极端案例都与以升学考试为中心的应试教育密切相关。也就是说,在中国孩子成长悲剧的背后,有一个庞大而威猛的怪物在兴风作浪。

在许多人看来,今天的中国人对儿童教育的重视程度似乎达到历史最高水平。我们在全国做的系列调查研究,也屡屡证明这是一个事实。91.7%的中小学生父母希望孩子获得大专以上学历,其中54.9%的父母希望孩子读到博士学位。另外,83.6%的中学生父母要求孩子考试成绩要在前15名。76.4%的小学生父母要求孩子考试成绩要在90分以上。65.0%的中小学生父母给孩子布置过学校以外的作业。学校和家庭过于偏重知识教育的结果之一是,全国半数以上的中小学生学习超时睡眠不足,自1999年至今愈演愈烈。我们不能不回答一个尖锐的问题:这是有利于儿童身心协调健康发展的教育吗?这是在捍卫童年还是在摧残童年?

在2004年8月27日的《中国教育报》上,刘彦好写的《中国孩子缺什么》一文,介绍了中外学者对中国孩子发展中的隐患的高度关注。美国心理学家琳达?卡姆拉斯在研究中发现,3岁美国孩子的微笑要比中国孩子多变55?6%,美国孩子比中国孩子爱笑,意味着美国孩子比中国孩子更快乐。一些中国专家认为,造成中国孩子微笑少的原因,与父母对孩子生活大包大揽以及对孩子的高期望有关。卡姆拉斯指出,高期望和高标准的要求,往往给孩子造成巨大的压力,也容易使父母在面对孩子时产生不良情绪。中国父母在易发怒程度上要比美国父母高出26%,在严厉程度上则要高出52?2%。父母焦虑、急躁等不良情绪,同样会对孩子的心理造成消极的影响。另一位美国教授卡箩尔?亨青格的研究成果表明,与美国儿童相比,中国儿童发生内向孤僻、焦虑和社交问题的比例分别高出92%31?3%和138%。

澳大利亚专家莫尼卡?屈斯克利博士,曾设计了一个儿童自制力的实验:孩子们面前有两盘巧克力,一盘多一盘少,只要能多忍耐15分钟,就可以吃到多的那盘,反之则只能得到少的那盘。这项延续了7年之久的跨文化实验结果是,在参加该实验的上百名3至4岁的中国儿童中,超过80%的儿童只忍耐了几分钟就按铃呼唤实验人员要求得到巧克力,而66%的澳大利亚孩子都得到了多的那盘。这意味着:中国孩子的自制力不容乐观。

性格内向和自制力差与青少年沉迷于网络有很大关系。首都师范大学心理学教授雷雳博士发现,自制力较差的孩子容易受到网络的消极影响,那些注重现时享乐的孩子极易出现网络成瘾的症状。而那些性格内向的孩子,由于在现实的交往中遭遇门槛,他们往往求助于在网络的虚拟世界中建立自己的交往系统,这使他们在现实中更加封闭和孤立。

有趣的是,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心理学系教授琳达?杰克逊对130个平均年龄为13.5岁的美国孩子的跟踪调查表明,美国孩子不经常使用网上聊天工具。在她的调查中,许多孩子都表示,既然有父母和朋友,为什么还要同陌生人交谈?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中国的教育在高速发展,但在应试教育的高压之下,许多学校和家庭的教育也出现了高度扭曲,这已经成为对青少年一代的最大伤害,也是中华民族发展的第一隐患。我在全国各地的调研中发现,相当多的中小学生父母经常对孩子说:“只要你把学习搞好了,别的什么都不用你管。”这句话非常值得警惕和令人深思,因为它反映出一个明知错误而为之的国民共识,成为“教育荒废”的宣言。从本质上来说,中国出现了“教育荒废”的严重现象,也就是说,学生的学习负担虽然越来越重,但真正的教育被荒废了,因为教育的核心不是传授知识而是培养健康人格。

在中国,第一个谈到“教育荒废”的是柳斌先生。1997年3月,时任国家教育委员会副主任的柳斌先生介绍说,“教育荒废”是日本政府在80年代中期对当时学校教育所做的批判性概括和界定,是21世纪日本迈向教育改革的起点。日本当局所概括的“教育荒废”的外在表现是:儿童恶作剧、自杀、逃学、行为不良、校内暴力、家庭暴力;由于激烈的考试竞争,用人方面偏重学历,出现所谓问题教师,学校出现大量的体罚和变相体罚。“教育荒废”的内在表现是社会各界包括学生,对学校、教师以致整个教育界不信任。日本政府在分析“教育荒废”现象时,指出了两个原因:第一,赶超近代工业文明,将整个社会的注意力集中在物质的积累上,忽视了对精神的关注。第二,学校教育的副作用。僵化、封闭、激烈的升学竞争、极端的管理措施,加重了儿童心理上的压抑感,妨碍了健康人性的形成。由于升学至上的考试,使教育逐步地背离了教育目标,脱离了社会,忽视了教育对象,甚至忽视了儿童本身。应试教育的严重后果,由此可见一斑。

柳斌先生的这番话,我在教育的实践与研究中品味了10年之久。我越来越强烈地感受到,这哪里是说日本?这分明就是在为中国的教育画像!也就是说,由于不能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中国的基础教育正在重蹈20年前日本教育的覆辙,并且越陷越深。其实,早在1999年6月13日,已经发出《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可时至今日教育界及社会各界尚无彻底的觉醒,依旧没有根本改观,各级政府应负首要责任。

不能再这样下去了!我们正在犯历史性的错误,如果不悬崖勒马,我们将成为民族的罪人。

三.良好习惯是健康人生之基

习惯决定孩子命运(参考孙云晓文章)

一、好习惯带来好运气

孩子在儿童时期最好的教育莫过于养成良好的习惯。所谓的好孩子一定是有好习惯的孩子,所谓有问题的孩子一般都是坏习惯较多的孩子。习惯与人格相辅相成。一个坏习惯使你丧失了良机,而一个好习惯则使你走向成功。

有这样一个故事:

2003年,全国研究生入学考试外语听力成绩首次计入总分。教育主管部门明确规定:“考生必须在13:45前进入考场,利用考前的这段时间进行调试收音机和试听等工作,13:45后禁止考生入内。”这个规定在考场纪律和准考证上都明确写清,各大媒体也在考前一再提醒。

考试当天下午,上海市某大学考点,13:45以后一连来了4名迟到考生,而这时13:55都已经过了。当老师告诉他们不得入内时,这几名同学当场傻眼,这才想起看准考证。他们纷纷表示没有看见该规定,请求监考老师放行。其中一位不断向老师苦苦哀求:“我为今年考研已经准备了3年,我很有信心考上,老师给我一次机会吧。”一位考生边哭边说考官不近人情。

这几名男生迟到的理由,有的因为睡觉睡过了头,有的因为吃饭吃晚了,最主要的是他们都忽视了“13:45前入场”这一规定。据说,全国很多考点都有类似情况发生。

这件事,说明一个很简单的道理,凡事要养成“确认”的习惯,例如,平时写完作业认真检查,考试的时候仔细审题,与别人有约的事情提前落实等等。而“确认”只是众多习惯中的一个。人在自己的一生中,要不断培养各种良好习惯,小到饮食习惯、睡眠习惯、卫生习惯,大到接人待物、礼仪礼貌、工作学习等方面的习惯。习惯就是养成规矩,“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凡有良好习惯的人,一般都会有较高的素质和修养。

说到习惯的培养,有人担心会不会束缚孩子的天性。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教授刘翔平说得好:养成好习惯是人的解放,因为解放了人的大脑,把人从许多低级行为中解放出来。

加加林的故事很能说明问题。

20世纪60年代,苏联宇航员加加林,乘坐“东方”号宇宙飞船进入太空遨游了108分钟,成为世界上第一位进入太空的宇航员。当时几十个宇航员在培训,为什么加加林能脱颖而出,起决定作用的是一个偶然事件。

在确定人选前一个星期,主设计师罗廖夫发现,在进入飞船参观前,只有加加林一个人把鞋脱下来,只穿袜子进入座舱。就是这个细节,一下子赢得了罗廖夫的好感。罗廖夫说:“我只有把飞船交给一个如此爱惜它的人才会放心。”

所以,加加林的成功,得益于他良好的习惯。有人开玩笑说:成功从脱鞋开始。

好习惯给加加林带来好运气。也可以说好习惯解放了加加林,他其实并没有刻意考虑去脱鞋,是他的文明行为已经“习惯成自然”了。好的习惯能够给人带来更多成功的机会,坏的习惯往往使你在不知不觉之中走向失败。

教育家叶圣陶说,教育就是培养习惯。俄罗斯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得更形象:好习惯是人在神经系统中存放的资本,这个资本会不断地增长,一个人毕生都可以享用它的利息。而坏习惯是道德上无法偿还清的债务,这种债务能以不断增长的利息折磨人,使他最好的创举失败,并把他引到道德破产的地步。

二、培养好习惯用加法,改正坏习惯用减法

北京有一个妈妈,儿子上五年级,写作业磨蹭。在教育专家的指导下,妈妈开始采取措施培养习惯。

一天,妈妈发现儿子写1个小时的作业站起来7回,一会儿打开冰箱看看有什么好吃的,一会儿打开电视看看动画片开始了没有……

妈妈于是对儿子说,你是一个很聪明的孩子,但是我刚才给你数了数,1个小时站了7回,是不是太多了。我看你写1个小时的作业站起来3回就差不多了吧。儿子一愣,说3回就3回。妈妈就说,你如果1个小时内站起来不超过3回,当天晚上的动画片随便看。儿子高兴得不得了。有奖必有罚,妈妈又说,先别开心,如果你1小时站起来超过了3回,电视就不能看,包括动画片。

结果5天下来,儿子有3天做到了,这3天兴高采烈地看了动画片。但是有两天忘了,不能看动画片。这样对孩子有很强的激励,一想到1个小时只能站起来3回,就会慢慢地去控制。

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妈妈。从她的经验中,可以总结出习惯培养的基本方法——加减法,也就是说,培养好习惯用加法,改正坏习惯用减法。你想让孩子拥有什么样的好习惯,就千方百计让他将好的行为不断出现,出现的次数越多,好习惯越牢固。

四.做父母需要有“上岗执照”

今日世界有上万种职业,几乎都需要持证上网。譬如汽车司机,没有驾驶执照是不敢上路的,即使有驾照,一旦违章被警察扣了驾照,也只好乖乖呆着,有车也不敢开。于是,我就万分纳闷,做父母几乎是人世间第一艰难而复杂的职业,为什么就不需要任何执照呢?怪不得许多孩子有问题,原因之一更是父母“无照经营”的结果。

呼吁父母持证上岗,眼下似乎是个浪漫的想法,但我敢预言,这迟早将成为一项法律的规定。我在全国各地巡回讲演过程中,上千万的父母听众,让我看到了太多太多伤心的泪水和绝望的眼神。于是,我开始久久地思考,可否将包罗万象的家教内容,简要地概括为一种方法。

30多年从事儿童教育和研究的经历,尤其是做了20多年父亲之后,我发现,仅靠某一种具体方法的教育是注定要失败的,因为孩子是千差万别的,没有任何一种方法适合所有孩子的教育。再说,思想的不同决定了同一方法的效果不同,这表明任何方法都离不开观念的指导。因此,家庭教育的成功需要一套综合的方法,即将理念、方法、心理、生活方式和亲子关系融为一体,而又简明扼要通俗易懂。

经过多年积累并与诸多专家学者反复探讨,我终于总结出了五元家教法。毫无疑问,要提高孩子的素质,首先要提高父母的素质,这种前素质教育是教子成功的关键。一般来说,父母的教育素质,包括教育观念、教育方式和教育能力三大要素,具体可以归纳为五个元素,即现代的教育理念、科学的教育方法、健康的心理、良好的生活方式、平等和谐的亲子关系,将这五大元素融会贯通即为五元家教法。

现代的教育观念是父母教育素质的核心,对家庭教育的目标、方向以及父母的教育行为起着制约和指导作用,也是影响家庭教育质量的决定因素。教育观念至少包含儿童观、亲子观、人才观、教子观等四个方面。儿童观,即父母对儿童的本身及其发展的认识,如孩子是人,是走向成熟的人,是终将独立的人等等;亲子观,即父母对子女与自己关系的基本看法,如两代人相互学习共同成长等等;人才观,即父母对人才价值的理解,如选择最适合自己的路是成功之路等等;教子观,即父母对自身、对子女发展的影响力和本身能力的认识,如把做人的教育视为家庭教育的核心等等。

科学的教育方法是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的综合体现,并直接关系到孩子在家庭中所受教育的效果。最重要的教育方法至少有4点:1.教育孩子的前提是了解孩子,了解孩子的前提是尊重孩子;2.教子成功从培养良好习惯做起;3.父母身教重于言教;4.让孩子在体验中和群体中长大,等等。

健康的心理是指父母心理健康才会给孩子以积极的影响。不论在什么情况下,父母在以身示范前提之下,引导孩子力求做到认识自己、悦纳自己、控制自己,而这正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准。这就要求父母有自知之明,由自知而自信而自强,不因成功得意忘形,也不因失败惊慌失措,始终保持乐观向上的稳定情绪,这将使孩子终生受益无穷。

良好的生活方式是保证孩子健康成长的基石。人是环境的产物,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一切都是从童年开始的。教育就是培养习惯。良好的生活方式才能养成良好的习惯,而良好的习惯才是真正的素质。在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方面,父母的榜样作用尤为重要。

平等和谐的亲子关系是家庭教育成功的必备条件。没有平等,培养不出现代儿童;没有和谐,建设不成民主家庭。因此,父母不仅应尊重儿童的权利,还要善于发现孩子的独特个性,真诚地学习孩子身上的优点,使教育过程充满理智之爱。

读了上面的文字,有些父母可能会担心,天啊,家庭教育这么复杂呀!是的,当代的家庭教育就是复杂而艰难的,因为时代复杂了,孩子复杂了,教育简单了能行吗?但是,任何复杂的事物都是具有关键的环节。我为大家提炼出了合格父母的12条准则,如:

父母要做童年的捍卫者

与孩子一起成长

性教育是孩子的必修课

教育孩子的前提是了解孩子

成长是一个双轨道

让孩子在体验中快乐成长

心理健康的12字秘诀

让孩子相信自己是个好人

敢于对孩子说“不”

好习惯成就幸福人生

没有秘密的孩子长不大

好的关系胜过许多教育

这12条准则是父母“上岗执照”的基本要求,就像12把尺子摆在父母们面前,是任何一位父母都无法回避的挑战。我敢说,凡是基本做到这12条准则的父母,就是合格的父母;凡是这12条准则做到良好水平的父母,就是优秀的父母。可以说,这12条准则既是思想理念,也是原则方法,是当代家庭教育的精髓。

五.多元智能与人人成功

爸爸、妈妈为什么总逼我考前10名?(参考孙云晓文章)

在一次讲座中,我问台下的小同学:“父母要求你们考前几名的,请举手。”台下300多个孩子百分之八九十都举了手。我又问坐在前排的一个小男孩:“我看你刚才没举手,爸爸、妈妈要求你考多少名呢?”小男孩站起来说:“我爸爸、妈妈说考前10名怎么能行,他们给我定的目标是第一名!”

一位小网友给我留言:“每次考试父母总要我考前几名,太烦了!难道考前几名真的那么重要吗?”

面对孩子的质问,父母们是否感觉到他们身上承受的学习压力?

因此“焦虑”“恐惧”成为当今的“童年病”,也成为当下教育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

一、别让孩子患上“童年恐慌”症

什么是童年恐慌?童年恐慌是指儿童因面临巨大压力而不能理解不能承受,所导致的较长久较强烈的焦虑心态。童年恐慌最直接的表现是孩子的情绪急切不安,心理健康水平下降。

然而,孩子的这些心理变化却没有引起父母们的足够重视。

一位初三男生在我的博客留言,表达了他的内心困惑:

我爸妈都是医生,他们都是北京某医科大学的高材生,上学时就品学兼优,各方面都很拔尖。而我却完全不同,我从小就不喜欢上学,成绩经常是班上中下游。每次开家长会回来,父母总是没有笑脸,盯着我看半天,“当时生你的时候是不是抱错了?怎么一点儿都不像我们呢?”但他们还是要求我考前10名。不断在我面前如数家珍似的说他们当年读书时的骄人成绩,我听了就想吐。让我害怕的是,过年过节家里一来客人,让我“骄傲”的父母就自嘲:“你们看,我们俩都是医生,养个儿子比难民还瘦。我们俩都是硕士学位,可儿子现在考试第10名都困难。”在我听来是一种挖苦,还好我的脸皮厚。后来,只要家里一来客人,我就干脆躲出去。有时我想,独生子女真倒霉,如果我有个兄弟姐妹什么的,让他去出国读博士,让父母骄傲,我就不用担惊受怕了。

我喜欢做饭,准确地说是烹调。连饭店里的松鼠鳜鱼都会做,而且味道绝不比饭店的差。但父母坚决不让我考技校。我很苦恼,考不了前10名、喜欢烹调的我,不是我父母的骄傲,是谁的骄傲呢?

这个男孩的苦恼,正是“童年恐慌”的表现。

听到孩子的追问“我是谁的骄傲”时,作为教育工作者,我深深感受到孩子内心的无奈与焦虑。

可以说,父母对孩子的成绩、名次方面的要求决定了孩子的幸福与苦恼。学业上的成功往往是他们快乐的源头,学业上的压力又往往成为他们烦恼的源头。然而,一个致命的难题在于,父母对学历和成绩的高期望、高要求,是绝大多数孩子绝对无法实现的。在这样的重压之下,绝望和无奈就成为很多孩子的主要情绪状态。

二、撩开“前10名”的虚荣面纱

其实,没有一个孩子不想学习好,也没有一个孩子不想考第一名。但是,为什么绝大多数孩子与第一名无缘呢?孩子们认为是自己笨或倒霉,父母们对此困惑不解,“别人的孩子行,我的孩子为什么就不行?”

一个美国人揭开了这个谜。

哈佛大学的教育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教授的“多元智能”理论告诉我们,每个人身上至少有8种智能,它们分别是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音乐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自省智能、人际交流智能和自然观察智能等。他认为,有些人热衷于写作,有些人擅长演奏动人心弦的乐曲,有些人对数字特别敏感,有些人能够创作视觉艺术作品,有些人能够轻松优雅地完成体育动作,有些人具有领导才能……以上这些人其实都是人才,都能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但是我们不能说上述的人谁最聪明,因为他们在不同的方面表现出各自的聪明才智。

反观现实,我们在教育中往往偏重于孩子语言能力和数理逻辑能力的发展,却忽视了儿童在其他方面发展的潜能。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在目前的教育教学体系中,是以语言能力和数理逻辑能力的发展为中心的。也就是说,所谓学生的考试名次,主要是考核语言能力和数理逻辑能力的结果。所以,无论是教师还是父母都重视语文、数学、英语等“主科”,而对品德、体育、音乐、劳技等“副科”不重视。其实,这是一个天大的误会:8个智能是平等的,凭什么前两个就可以主宰命运而另外6个就被打入另册?尽管教育改革尚未到位,对人的评价尚欠公平,父母要看到孩子的潜能和特质是有差异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找到孩子最擅长的方面,在孩子最有特质的方面培养他,这是父母们首先要注意的问题。

说来有趣,当人们热衷于孩子考前几名的时候,杭州市一位小学特级教师周武,却经过多年研究发现了“第10名现象”。周老师在对许多毕业生的跟踪中看到,那些当年经常考前几名的学生发展平平,而考试成绩总在第10名左右的学生,反而发展得更优秀一些。可能的原因是,两者的差异在于,后者的压力远远小于前者,因而有更多发展综合素质的空间。

六.青春期教育的挑战与对策

为什么今天的孩子总顶牛?(参考孙云晓文章)

我常听到一些父母抱怨,说孩子越来越不好管,你说东他往西,原本孝顺、听话的好孩子变成了整天和自己顶牛、对立的冤家。

其实,顶牛是孩子青春期情绪的必然反应,也称逆反心理。既然是生理和心理的必经阶段,父母大可不必过于惊恐。

一、溺爱型逆反

一位母亲曾在来信中向我讲述了她的困惑:

儿子9岁生日那天,我们带他到商场买礼物。刚进商场,他就迫不及待地跑到赛车专柜前,挑了一辆300元的赛车。300元钱对于我们来说不是小数目,而且家里已经有很多赛车,但我们不想扫孩子的兴,咬咬牙还是满足了他。正当我们付了钱要离开的时候,宇飞看到一个小朋友买了一辆更大更贵的赛车就不走了,非要再买一辆不可。我们当然拒绝了他,他不干了,大哭起来,还赖在地上打滚。看到周围人异样的目光,我和他爸爸觉得很丢人,拗不过他,只好赶快付了钱,拉着孩子逃离了商场。

从那以后,宇飞变得越来越任性,提的要求也越来越过分,稍不顺心就和我们大吵大闹。我真的很困惑,孩子为什么会变得这么自私、任性?

小宇飞的表现属于典型的溺爱型逆反。

现在城市中有很多“421家庭”,即家庭中有4个老人、一对父母和一个孩子。孩子是6个大人的生活重心,大人们对孩子宠爱有加,即使犯了错误,依然无原则地迁就。久而久之,养成不良习惯,自然会出现不服管和与父母对抗的状况。

二、受挫型逆反

一位母亲曾给我讲过她儿子的情况:

我的儿子名叫贤文,是个非常出色的孩子,他是少先队大队长,年年都是三好学生,老师、同学都很喜欢他。他在家里也非常懂事,常帮我做家务,和我特别亲。

但自从孩子上了初中后就像变了个人似的,变得不爱说话,脾气也非常古怪。

一天我下班回家,习惯性地问了句:“作业做完了吗?”没想到我这随口一问却让他急了,“什么时候写作业我自己知道!不用你操心!”

几天以后,我和孩子爆发了一次激烈的争吵。那天我回家看到贤文在看动画片,就说:“怎么总看电视?多大了还看动画片?作业写完了再看!”说着就随手把电视的电源拔掉。不料他腾地一下从沙发上跳起来,大吼道:“插上电源!”“不许看!”我很强硬。“我就不写!”我更生气了,愤怒地瞪着他。不料他竟冲过来抢电源线,情急之下我打了他一耳光,结果他砰的一声摔门而去。

您说我怎么办呢?

后来我了解到,贤文就读的中学是全市的重点中学,到了这个强手如林的新环境,他已不再是数一数二的好学生,成绩只能排班级10名左右,而且一直当大队长的他,最近在班干部竞选中失败了。这使得贤文越来越失落、自卑,而父母、老师也没有察觉到他情绪的变化。内心的压力无处宣泄,他变得越来越急躁,稍不顺心就和父母对着干。

三、压抑型逆反

下面是一位父亲的痛苦忏悔:

我30多岁时才有了孩子,当然对他施予厚爱,希望他出人头地。

于是,我成功地实施了我的教育计划:儿子5岁半就上小学一年级,二年级结束时直升五年级,初中、高中儿子一路遥遥领先,不到14岁就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全国重点大学,之后留学美国。

一年后,我骄傲地去美国探亲。谁料想,见到儿子的当天,我们俩就发生了一场激烈的争吵。儿子说:“我早就想告诉你了,我决不会从事学术研究,也不想当什么科学家,我只想平静地、有所作为地生活。”我简直不敢相信这么没出息的话竟然出自儿子之口,盛怒之下我狠狠地掴了他一掌。儿子惊呆了,他冲出房门,驾车离去。不幸的事情发生了,情绪激动的儿子发生了车祸,年轻的生命消逝在异国的土地上。

我一直在想,如果孩子小时候,我认真地和他讨论他的理想,或者他在不满意我的安排时能向我反抗,可能最后的结局就不会这样悲惨。

引发这场悲剧的正是因为孩子压抑已久的不满情绪没有得到正确的疏导。我们应该从中得到什么教训呢?

父母遇到与孩子相关的事情时,一定要和孩子商量,给孩子选择的机会,让孩子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千万不要代替孩子决定,更不要把自己的理想强加在孩子身上。

父母应给孩子一定自由的发展空间,不断肯定孩子的各种努力,鼓励孩子走向成功。

教育家陈鹤琴说得好:凡是孩子能做到的事情,能做的决定,大人不要替他去做。孩子进一步,大人退一步,这就是成长。

七.与孩子一起成长

信息时代特别需要向孩子学习(参考孙云晓文章)

一、从“三娘教子”到“子教三娘”

从“三娘教子”到“子教三娘”,当今的子女教育就发生了这样颠覆性的变化。

以我女儿为例:

有一次,女儿跟我要钱:“老爸,能不能再给点钱。”我说不能,你每个月的零花钱是固定的,不能随便给你加钱。没有钱,女儿怎么办?她把自己用过的东西比如旧手表、随身听等,用数码相机拍出照片发到网上,在网上拍卖。

我一看就乐了,说这些破东西谁要啊?网上谁也不认识谁,谁敢给你寄钱?但女儿很自信,还在网上做广告,后来竟然收到了三张汇款单,卖了690块钱!

这件事让我对女儿刮目相看的同时,浮想联翩,当今时代果然是老人要请教年轻人了吗?

沈阳一位小学六年级的男孩的母亲说:

有一次,儿子在外面和人打架,回来后,我没问青红皂白就把他批评一顿。孩子却不服气,他说:“我打架不对,可是你应该问问我,为什么去打架。”孩子爸爸正在气头上,心想,打架了还顶嘴,抬起手打了他两下。儿子哭着去找他爷爷,问未成年人保护委员会在哪儿?让爷爷领他去告状。他要告爸爸仗势欺人,并请委员会对这件事做出仲裁。

这样的事情在过去几乎不敢想象,现在却非常普遍。年轻人永远是领潮流之先的。他们敏锐、热切地吸纳新时代给予的新知识、新信息、新技术。在这方面,当之无愧地走在老年人前面,所以倚老卖老,吃经验的老本儿早已行不通。现代教育就是两代人之间的相互影响,向孩子学习是成年人真正成熟与睿智的标志。

二、向孩子看齐

早在1997年,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就成立了“向孩子学习”课题组,就儿童在社会化过程中对成人世界的影响进行了大型调查研究。研究发现,当代孩子具有10个方面的优秀品质,如乐于接受新事物新思想、主体性强、平等意识强、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强、积极参与社会生活有较强的公民意识、比成年人更容易接受环保意识、相信事实、做事认真、积极的休闲态度、兴趣爱好广泛等等。这些优秀品质已经在影响成年人。

许多父母从切身经历中得到了启发。

作家毕淑敏曾经在一篇文章中讲述了儿子的一段趣事,她写道:

儿子在家里乱翻我的杂志,突然说:“我准备到日本旅游一次。”因为他经常异想天开,我置之不理。

他说:“咦,你为什么不表态?难道不觉得我很勇敢吗?”

我说:“是啊是啊,很勇敢。可世界上有些事并不单是勇敢就够用。比如这件事吧,还得有钱。”

他很郑重地说:“这上面写着,举办一个有关宗教博物馆的创意征文比赛,金牌获得者可以免费到日本观光旅游。”说着,把一本海外刊物递给我。

我看也不看地说:“关于宗教,你懂得多少?关于建筑,你懂得多少?金牌银牌历来都只有一块,多么激烈的竞争。你还是好好做功课吧。”

他毫不气馁地说:“可是我有创意啊,比如这个博物馆里可以点上藏香,给人一种浓郁的宗教气氛;这个博物馆里还可以卖斋饭,让参观的人色香味立体地感受宗教;比如这个博物馆里可以播放佛教音乐,您从少林寺带回来的药师菩萨曲,听的时候就可以让人感到很宁静,比如……”

儿子仍然在絮絮叨叨地讲着自己的创意,但作家毕淑敏和多数母亲一样,对儿子的创意不感兴趣,而且也和多数成年人一样对这些创意没有信心,她更关心的是孩子的成绩。对于儿子的疯狂举动,她叹了一口气说:

“好,随你瞎想好了,不过我要提醒你一句,对于一个学生来说,我以为最好的创意莫过于一个好成绩。”

很长时间过去了,当大家几乎淡忘了这件事的时候,毕淑敏的儿子收到了一封请柬,要求他去参加海外的发奖仪式。原来,他竟然获得了创意银牌奖!这件事使毕淑敏感触很深。从儿子身上,她看到了后生可畏,看到了“初生牛犊不怕虎”。在这方面,成年人和孩子比起来,少了一些冲动和闯劲,也少了一些远见!

当今的孩子面对着一个五光十色的新环境,各类新异刺激层出不穷,加上认识手段日益丰富,使他们对新事物的感受能力空前增强。比起成人来,孩子们又更容易接触和接受新事物、新思想和新观念,并且愿意亲自去尝试,去实践。所以,当大人们还在为某种新事物评头论足的时候,这一新事物早已在孩子们中间流行开来。当大人们还在为某种新思想、新观念的是非得失争论不休时,这种新思想、新观念对于孩子们已习以为常。

一.好的关系胜过许多教育

本讲要点:当今孩子难教育的原因之一是代沟下移了,而代沟下移的直接原因是压力下移。父母和教师需要认清这一重大变化,积极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和师生关系,而好的关系不仅是教育成功的关键条件,其本身就是极好的教育。

二.培养独生子女的健康人格

本讲要点:当今的时代出现了“教育荒废”的现象,即表面上看教育抓得特别紧,而真正的教育被忽略了。教育的核心不是传授知识,而是培养健康人格,这才符合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三.良好习惯是健康人生之基

本讲要点:训子千遍不如培养一个习惯,因为只有养成了习惯,才会形成稳定的素质。但是,习惯是长期训练出来的,不是号召出来的,更不是唠叨出来的。家庭是习惯的学校,父母是习惯的老师。

四.做父母需要有“上岗执照”

本讲要点:做父母几乎是人世间第一艰难而复杂的职业,为什么就不需要任何执照呢?怪不得许多孩子有问题,原因之一更是父母“无照经营”的结果。做一个好父母是需要学习的,也就等于要获得“上岗执照”,即提高五个素质----现代的教育理念、科学的教育方法、健康的心理、良好的生活方式、平等和谐的亲子关系。

五.多元智能与人人成功

本讲要点:教育孩子的前提是了解孩子,了解孩子的前提是尊重孩子。按照哈佛大学的研究,每个人至少有八个智能,但智能结构不同。天才就是选择了适合自己的道路,蠢才就是选择了不适合自己的道路。人人成功的秘诀就是-----成功就是发展,成功就是选择,成功就是和谐。

六.青春期教育的挑战与对策

本讲要点:青春期是人的第二次诞生。可是人们惊叹,谁家有个青春期的孩子,就等于谁家有颗定时炸弹。所不同的是,教育得法这炸弹就变为成长的巨大能量,教育不得法这炸弹则可能炸伤全家。青春期呼唤和谐的教育。

七.与孩子一起成长

本讲要点:信息时代动摇了成年人的权威地位,而孩子们却如鱼得水。有史以来,没有任何一个时代像今天这样需要以孩子为师,这是许多有识之士的强烈感受。21世纪是两代人相互学习共同成长的世纪。可以说,在今天,不懂得向孩子学习,就不可能教育好孩子。

七讲课程的参考资料

一.好的关系胜过许多教育

为什么今天的孩子这么难教育?(参考孙云晓文章)

孩子变得如此陌生

2006年3月24日《现代快报》登载了一封女儿的挑战书,内容是这样的:

张××:

我感谢你生育了我,但我不是你的奴隶,我是一个自由的人。从今天开始,如果你还想要我这个女儿,必须做到如下十条:

1不许动我的书包、抽屉;

2不许看我的聊天记录、日记;

3不许强迫我穿你买的超级难看的衣服;

4不许拦截我的电话;

5不许当着亲戚朋友的面说我比别的孩子差;

6允许我每天晚上有1小时的自由支配时间;

7允许我每周日休息时9点起床;

8允许我的朋友到家里做客;

9允许我听孙燕姿、周杰伦的歌;

10允许我反驳你的意见。

如果你做不到其中任何一项,我宁可露宿街头,去做小偷,也要毫不犹豫地离开这个家,让你永远也找不到我!我说到做到!

看了女孩的自白,相信许多父母心里并不舒服:我们千辛万苦在外面打拼,不都是为了他们吗?这些孩子也太没良心了,一点儿都不体谅父母!公平地说,现今的父母的确不容易,既要面对社会生活各种各样的变化和挑战,回到家除了操持饮食起居外,还要劳神操心地教育孩子。一年到头身心疲惫,最后竟然好心赚了个驴肝肺,父母们备感委屈也在情理之中。

但是,我想对父母朋友说几句肺腑之言:千万不要不分情由地怪罪孩子,也不要盲目地责备自己,既不是今天的父母教育无能,更不是孩子“一代不如一代”,而是大多数父母没有意识到当今的时代已经发生巨大变化,我们面对的教育对象已由简单变为复杂,而教育方法却停留在简单层面上,当然会有很多的不适应。

那么,对策在哪里呢?要解决父母辛苦劳累却教育不好孩子的难题,应该清醒认识当今时代对于教育提出了哪些新的挑战,并找到有效的对应方法。

子女为什么难教育?

原因之一:“菜鸟”教育“老鸟”

有这样一个有趣现象:过去是大人很神秘,很有权威性,孩子不了解大人;如今倒过来了,孩子很神秘,孩子知道的许多事情大人不清楚,大人不了解孩子。这就是信息时代带来的根本变化。

一个中学生告诉我,现在许多父母都是“菜鸟”(指在网络上表现笨拙的人)。我问他你们是什么鸟啊?他自信地说,我们当然是“老鸟”喽。在某些方面,孩子的信息的确比我们多,这就是信息时代出现的新问题——信息不对称。那么信息多的一方就可能歧视甚至欺骗信息少的一方。这就是父母管教孩子变得困难的原因之一——“菜鸟”教育“老鸟”。

有的孩子挨父母训,急了就说:“你对你对都是你对,你们大人多对啊,你们还是‘蛋白质’呢。”父母们往往听不懂:“蛋白质,蛋白质不是好东西吗?”这就是青少年的网络语言,什么叫“蛋白质”?蛋,是笨蛋的蛋;白,是白痴的白;质,是神经质的质。孩子不高兴时用这种话来骂你,你却完全听不懂。这就是这个时代的特点。所以在当今,要做一个合格父母,应该保持一种年轻、好奇的心态,和时代一起进步,和孩子一起成长,相反盲目地固步自封,只能丧失和孩子对话的能力,教育就更无从谈起。

原因之二:只有医生没护士

很多父母常拿自己小时候和现在的孩子相比。觉得那时候父母好像并没有费太多的心思教育孩子,但孩子往往成长得很顺利。可今天呢,费的心血多,教育出的孩子问题也多。

其实,很多父母忽略了一个情况,那就是在多子女时代,孩子成长的许多问题往往不需要父母出面,而是在兄弟姐妹之间就解决了。一位心理学家曾打过这样的比方:“父母就像医院里的医生,兄弟姐妹就像病房里的护士。医生只在大问题上给你些帮助,而护士却每天陪在你身边。”

而在独生子女家庭,孩子成长的环境和地位发生了根本变化。孩子失去了成长的伙伴、效仿的对象、天生的同盟、竞争的对手,只剩下对自己娇纵的大人。因此,他的心理感受和成长轨迹和多子女时代的孩子完全不同。他没有那么多的机会体会分享、合作、竞争、忍耐、挫折,渐渐变得唯我独尊。

原因之三:白杨身上摘松子

2005年9月,我们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进行了“中国中小学生学习和生活的现状与期望调查”。调查发现中小学生的父母对孩子的期望过高,与现实可能性严重脱节。83.6%的中学生父母要求孩子考试成绩要在前15名,91.7%的父母希望孩子获得大专以上学历,其中54.9%的父母希望孩子读到博士学位。看到这样的数字,我不寒而栗。别说54.9%,就是5.49%的孩子读到博士都不现实。

过高的期望使得大多数父母把孩子的学习视为重中之重。要想考上好的大学就要让孩子上好的高中,想上好的高中就得上好的初中,以此类推,必须上好的小学,甚至上名牌幼儿园。由此过分剥夺孩子的玩耍和睡眠时间,忽视孩子的游戏天性,也就必然导致双方发生越来越大的矛盾。

所以父母教子要有平常心,“不做人上人,不做人外人,要做人中人”。应该品味孩子的心声:“因为我是菊花,所以请别让我在夏天开花;因为我是白杨,所以请别指望从我身上摘下松子。”

二.培养独生子女的健康人格

应试教育必然导致教育荒废(参考孙云晓文章)

几年前在教育部开会的时候,某所极为著名的大学的负责人说,该校对一年级新生进行调查发现,35人有自杀倾向,700多人表示有心理问题。这个发现犹如冰山一角,让我思考了许久。毫无疑问,考入该校的学生几乎都是学习尖子,甚至是所在中学的骄傲,可他们却连生存都成了问题,这不是教育的失败吗?我们的教育竟究出了什么问题呢?

当我举目四望,愕然发现此类现象比比皆是,如清华大学学生刘海洋泼熊事件,如浙江金华高中生徐力杀母案,如云南大学学生马加爵杀人案等等。或许有人会说,这种极端案例哪个国家都有。是的,从表面上看是这样的,但值得注意的是,中国这些极端案例都与以升学考试为中心的应试教育密切相关。也就是说,在中国孩子成长悲剧的背后,有一个庞大而威猛的怪物在兴风作浪。

在许多人看来,今天的中国人对儿童教育的重视程度似乎达到历史最高水平。我们在全国做的系列调查研究,也屡屡证明这是一个事实。91.7%的中小学生父母希望孩子获得大专以上学历,其中54.9%的父母希望孩子读到博士学位。另外,83.6%的中学生父母要求孩子考试成绩要在前15名。76.4%的小学生父母要求孩子考试成绩要在90分以上。65.0%的中小学生父母给孩子布置过学校以外的作业。学校和家庭过于偏重知识教育的结果之一是,全国半数以上的中小学生学习超时睡眠不足,自1999年至今愈演愈烈。我们不能不回答一个尖锐的问题:这是有利于儿童身心协调健康发展的教育吗?这是在捍卫童年还是在摧残童年?

在2004年8月27日的《中国教育报》上,刘彦好写的《中国孩子缺什么》一文,介绍了中外学者对中国孩子发展中的隐患的高度关注。美国心理学家琳达?卡姆拉斯在研究中发现,3岁美国孩子的微笑要比中国孩子多变55?6%,美国孩子比中国孩子爱笑,意味着美国孩子比中国孩子更快乐。一些中国专家认为,造成中国孩子微笑少的原因,与父母对孩子生活大包大揽以及对孩子的高期望有关。卡姆拉斯指出,高期望和高标准的要求,往往给孩子造成巨大的压力,也容易使父母在面对孩子时产生不良情绪。中国父母在易发怒程度上要比美国父母高出26%,在严厉程度上则要高出52?2%。父母焦虑、急躁等不良情绪,同样会对孩子的心理造成消极的影响。另一位美国教授卡箩尔?亨青格的研究成果表明,与美国儿童相比,中国儿童发生内向孤僻、焦虑和社交问题的比例分别高出92%31?3%和138%。

澳大利亚专家莫尼卡?屈斯克利博士,曾设计了一个儿童自制力的实验:孩子们面前有两盘巧克力,一盘多一盘少,只要能多忍耐15分钟,就可以吃到多的那盘,反之则只能得到少的那盘。这项延续了7年之久的跨文化实验结果是,在参加该实验的上百名3至4岁的中国儿童中,超过80%的儿童只忍耐了几分钟就按铃呼唤实验人员要求得到巧克力,而66%的澳大利亚孩子都得到了多的那盘。这意味着:中国孩子的自制力不容乐观。

性格内向和自制力差与青少年沉迷于网络有很大关系。首都师范大学心理学教授雷雳博士发现,自制力较差的孩子容易受到网络的消极影响,那些注重现时享乐的孩子极易出现网络成瘾的症状。而那些性格内向的孩子,由于在现实的交往中遭遇门槛,他们往往求助于在网络的虚拟世界中建立自己的交往系统,这使他们在现实中更加封闭和孤立。

有趣的是,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心理学系教授琳达?杰克逊对130个平均年龄为13.5岁的美国孩子的跟踪调查表明,美国孩子不经常使用网上聊天工具。在她的调查中,许多孩子都表示,既然有父母和朋友,为什么还要同陌生人交谈?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中国的教育在高速发展,但在应试教育的高压之下,许多学校和家庭的教育也出现了高度扭曲,这已经成为对青少年一代的最大伤害,也是中华民族发展的第一隐患。我在全国各地的调研中发现,相当多的中小学生父母经常对孩子说:“只要你把学习搞好了,别的什么都不用你管。”这句话非常值得警惕和令人深思,因为它反映出一个明知错误而为之的国民共识,成为“教育荒废”的宣言。从本质上来说,中国出现了“教育荒废”的严重现象,也就是说,学生的学习负担虽然越来越重,但真正的教育被荒废了,因为教育的核心不是传授知识而是培养健康人格。

在中国,第一个谈到“教育荒废”的是柳斌先生。1997年3月,时任国家教育委员会副主任的柳斌先生介绍说,“教育荒废”是日本政府在80年代中期对当时学校教育所做的批判性概括和界定,是21世纪日本迈向教育改革的起点。日本当局所概括的“教育荒废”的外在表现是:儿童恶作剧、自杀、逃学、行为不良、校内暴力、家庭暴力;由于激烈的考试竞争,用人方面偏重学历,出现所谓问题教师,学校出现大量的体罚和变相体罚。“教育荒废”的内在表现是社会各界包括学生,对学校、教师以致整个教育界不信任。日本政府在分析“教育荒废”现象时,指出了两个原因:第一,赶超近代工业文明,将整个社会的注意力集中在物质的积累上,忽视了对精神的关注。第二,学校教育的副作用。僵化、封闭、激烈的升学竞争、极端的管理措施,加重了儿童心理上的压抑感,妨碍了健康人性的形成。由于升学至上的考试,使教育逐步地背离了教育目标,脱离了社会,忽视了教育对象,甚至忽视了儿童本身。应试教育的严重后果,由此可见一斑。

柳斌先生的这番话,我在教育的实践与研究中品味了10年之久。我越来越强烈地感受到,这哪里是说日本?这分明就是在为中国的教育画像!也就是说,由于不能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中国的基础教育正在重蹈20年前日本教育的覆辙,并且越陷越深。其实,早在1999年6月13日,已经发出《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可时至今日教育界及社会各界尚无彻底的觉醒,依旧没有根本改观,各级政府应负首要责任。

不能再这样下去了!我们正在犯历史性的错误,如果不悬崖勒马,我们将成为民族的罪人。

三.良好习惯是健康人生之基

习惯决定孩子命运(参考孙云晓文章)

一、好习惯带来好运气

孩子在儿童时期最好的教育莫过于养成良好的习惯。所谓的好孩子一定是有好习惯的孩子,所谓有问题的孩子一般都是坏习惯较多的孩子。习惯与人格相辅相成。一个坏习惯使你丧失了良机,而一个好习惯则使你走向成功。

有这样一个故事:

2003年,全国研究生入学考试外语听力成绩首次计入总分。教育主管部门明确规定:“考生必须在13:45前进入考场,利用考前的这段时间进行调试收音机和试听等工作,13:45后禁止考生入内。”这个规定在考场纪律和准考证上都明确写清,各大媒体也在考前一再提醒。

考试当天下午,上海市某大学考点,13:45以后一连来了4名迟到考生,而这时13:55都已经过了。当老师告诉他们不得入内时,这几名同学当场傻眼,这才想起看准考证。他们纷纷表示没有看见该规定,请求监考老师放行。其中一位不断向老师苦苦哀求:“我为今年考研已经准备了3年,我很有信心考上,老师给我一次机会吧。”一位考生边哭边说考官不近人情。

这几名男生迟到的理由,有的因为睡觉睡过了头,有的因为吃饭吃晚了,最主要的是他们都忽视了“13:45前入场”这一规定。据说,全国很多考点都有类似情况发生。

这件事,说明一个很简单的道理,凡事要养成“确认”的习惯,例如,平时写完作业认真检查,考试的时候仔细审题,与别人有约的事情提前落实等等。而“确认”只是众多习惯中的一个。人在自己的一生中,要不断培养各种良好习惯,小到饮食习惯、睡眠习惯、卫生习惯,大到接人待物、礼仪礼貌、工作学习等方面的习惯。习惯就是养成规矩,“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凡有良好习惯的人,一般都会有较高的素质和修养。

说到习惯的培养,有人担心会不会束缚孩子的天性。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教授刘翔平说得好:养成好习惯是人的解放,因为解放了人的大脑,把人从许多低级行为中解放出来。

加加林的故事很能说明问题。

20世纪60年代,苏联宇航员加加林,乘坐“东方”号宇宙飞船进入太空遨游了108分钟,成为世界上第一位进入太空的宇航员。当时几十个宇航员在培训,为什么加加林能脱颖而出,起决定作用的是一个偶然事件。

在确定人选前一个星期,主设计师罗廖夫发现,在进入飞船参观前,只有加加林一个人把鞋脱下来,只穿袜子进入座舱。就是这个细节,一下子赢得了罗廖夫的好感。罗廖夫说:“我只有把飞船交给一个如此爱惜它的人才会放心。”

所以,加加林的成功,得益于他良好的习惯。有人开玩笑说:成功从脱鞋开始。

好习惯给加加林带来好运气。也可以说好习惯解放了加加林,他其实并没有刻意考虑去脱鞋,是他的文明行为已经“习惯成自然”了。好的习惯能够给人带来更多成功的机会,坏的习惯往往使你在不知不觉之中走向失败。

教育家叶圣陶说,教育就是培养习惯。俄罗斯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得更形象:好习惯是人在神经系统中存放的资本,这个资本会不断地增长,一个人毕生都可以享用它的利息。而坏习惯是道德上无法偿还清的债务,这种债务能以不断增长的利息折磨人,使他最好的创举失败,并把他引到道德破产的地步。

二、培养好习惯用加法,改正坏习惯用减法

北京有一个妈妈,儿子上五年级,写作业磨蹭。在教育专家的指导下,妈妈开始采取措施培养习惯。

一天,妈妈发现儿子写1个小时的作业站起来7回,一会儿打开冰箱看看有什么好吃的,一会儿打开电视看看动画片开始了没有……

妈妈于是对儿子说,你是一个很聪明的孩子,但是我刚才给你数了数,1个小时站了7回,是不是太多了。我看你写1个小时的作业站起来3回就差不多了吧。儿子一愣,说3回就3回。妈妈就说,你如果1个小时内站起来不超过3回,当天晚上的动画片随便看。儿子高兴得不得了。有奖必有罚,妈妈又说,先别开心,如果你1小时站起来超过了3回,电视就不能看,包括动画片。

结果5天下来,儿子有3天做到了,这3天兴高采烈地看了动画片。但是有两天忘了,不能看动画片。这样对孩子有很强的激励,一想到1个小时只能站起来3回,就会慢慢地去控制。

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妈妈。从她的经验中,可以总结出习惯培养的基本方法——加减法,也就是说,培养好习惯用加法,改正坏习惯用减法。你想让孩子拥有什么样的好习惯,就千方百计让他将好的行为不断出现,出现的次数越多,好习惯越牢固。

四.做父母需要有“上岗执照”

今日世界有上万种职业,几乎都需要持证上网。譬如汽车司机,没有驾驶执照是不敢上路的,即使有驾照,一旦违章被警察扣了驾照,也只好乖乖呆着,有车也不敢开。于是,我就万分纳闷,做父母几乎是人世间第一艰难而复杂的职业,为什么就不需要任何执照呢?怪不得许多孩子有问题,原因之一更是父母“无照经营”的结果。

呼吁父母持证上岗,眼下似乎是个浪漫的想法,但我敢预言,这迟早将成为一项法律的规定。我在全国各地巡回讲演过程中,上千万的父母听众,让我看到了太多太多伤心的泪水和绝望的眼神。于是,我开始久久地思考,可否将包罗万象的家教内容,简要地概括为一种方法。

30多年从事儿童教育和研究的经历,尤其是做了20多年父亲之后,我发现,仅靠某一种具体方法的教育是注定要失败的,因为孩子是千差万别的,没有任何一种方法适合所有孩子的教育。再说,思想的不同决定了同一方法的效果不同,这表明任何方法都离不开观念的指导。因此,家庭教育的成功需要一套综合的方法,即将理念、方法、心理、生活方式和亲子关系融为一体,而又简明扼要通俗易懂。

经过多年积累并与诸多专家学者反复探讨,我终于总结出了五元家教法。毫无疑问,要提高孩子的素质,首先要提高父母的素质,这种前素质教育是教子成功的关键。一般来说,父母的教育素质,包括教育观念、教育方式和教育能力三大要素,具体可以归纳为五个元素,即现代的教育理念、科学的教育方法、健康的心理、良好的生活方式、平等和谐的亲子关系,将这五大元素融会贯通即为五元家教法。

现代的教育观念是父母教育素质的核心,对家庭教育的目标、方向以及父母的教育行为起着制约和指导作用,也是影响家庭教育质量的决定因素。教育观念至少包含儿童观、亲子观、人才观、教子观等四个方面。儿童观,即父母对儿童的本身及其发展的认识,如孩子是人,是走向成熟的人,是终将独立的人等等;亲子观,即父母对子女与自己关系的基本看法,如两代人相互学习共同成长等等;人才观,即父母对人才价值的理解,如选择最适合自己的路是成功之路等等;教子观,即父母对自身、对子女发展的影响力和本身能力的认识,如把做人的教育视为家庭教育的核心等等。

科学的教育方法是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的综合体现,并直接关系到孩子在家庭中所受教育的效果。最重要的教育方法至少有4点:1.教育孩子的前提是了解孩子,了解孩子的前提是尊重孩子;2.教子成功从培养良好习惯做起;3.父母身教重于言教;4.让孩子在体验中和群体中长大,等等。

健康的心理是指父母心理健康才会给孩子以积极的影响。不论在什么情况下,父母在以身示范前提之下,引导孩子力求做到认识自己、悦纳自己、控制自己,而这正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准。这就要求父母有自知之明,由自知而自信而自强,不因成功得意忘形,也不因失败惊慌失措,始终保持乐观向上的稳定情绪,这将使孩子终生受益无穷。

良好的生活方式是保证孩子健康成长的基石。人是环境的产物,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一切都是从童年开始的。教育就是培养习惯。良好的生活方式才能养成良好的习惯,而良好的习惯才是真正的素质。在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方面,父母的榜样作用尤为重要。

平等和谐的亲子关系是家庭教育成功的必备条件。没有平等,培养不出现代儿童;没有和谐,建设不成民主家庭。因此,父母不仅应尊重儿童的权利,还要善于发现孩子的独特个性,真诚地学习孩子身上的优点,使教育过程充满理智之爱。

读了上面的文字,有些父母可能会担心,天啊,家庭教育这么复杂呀!是的,当代的家庭教育就是复杂而艰难的,因为时代复杂了,孩子复杂了,教育简单了能行吗?但是,任何复杂的事物都是具有关键的环节。我为大家提炼出了合格父母的12条准则,如:

父母要做童年的捍卫者

与孩子一起成长

性教育是孩子的必修课

教育孩子的前提是了解孩子

成长是一个双轨道

让孩子在体验中快乐成长

心理健康的12字秘诀

让孩子相信自己是个好人

敢于对孩子说“不”

好习惯成就幸福人生

没有秘密的孩子长不大

好的关系胜过许多教育

这12条准则是父母“上岗执照”的基本要求,就像12把尺子摆在父母们面前,是任何一位父母都无法回避的挑战。我敢说,凡是基本做到这12条准则的父母,就是合格的父母;凡是这12条准则做到良好水平的父母,就是优秀的父母。可以说,这12条准则既是思想理念,也是原则方法,是当代家庭教育的精髓。

五.多元智能与人人成功

爸爸、妈妈为什么总逼我考前10名?(参考孙云晓文章)

在一次讲座中,我问台下的小同学:“父母要求你们考前几名的,请举手。”台下300多个孩子百分之八九十都举了手。我又问坐在前排的一个小男孩:“我看你刚才没举手,爸爸、妈妈要求你考多少名呢?”小男孩站起来说:“我爸爸、妈妈说考前10名怎么能行,他们给我定的目标是第一名!”

一位小网友给我留言:“每次考试父母总要我考前几名,太烦了!难道考前几名真的那么重要吗?”

面对孩子的质问,父母们是否感觉到他们身上承受的学习压力?

因此“焦虑”“恐惧”成为当今的“童年病”,也成为当下教育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

一、别让孩子患上“童年恐慌”症

什么是童年恐慌?童年恐慌是指儿童因面临巨大压力而不能理解不能承受,所导致的较长久较强烈的焦虑心态。童年恐慌最直接的表现是孩子的情绪急切不安,心理健康水平下降。

然而,孩子的这些心理变化却没有引起父母们的足够重视。

一位初三男生在我的博客留言,表达了他的内心困惑:

我爸妈都是医生,他们都是北京某医科大学的高材生,上学时就品学兼优,各方面都很拔尖。而我却完全不同,我从小就不喜欢上学,成绩经常是班上中下游。每次开家长会回来,父母总是没有笑脸,盯着我看半天,“当时生你的时候是不是抱错了?怎么一点儿都不像我们呢?”但他们还是要求我考前10名。不断在我面前如数家珍似的说他们当年读书时的骄人成绩,我听了就想吐。让我害怕的是,过年过节家里一来客人,让我“骄傲”的父母就自嘲:“你们看,我们俩都是医生,养个儿子比难民还瘦。我们俩都是硕士学位,可儿子现在考试第10名都困难。”在我听来是一种挖苦,还好我的脸皮厚。后来,只要家里一来客人,我就干脆躲出去。有时我想,独生子女真倒霉,如果我有个兄弟姐妹什么的,让他去出国读博士,让父母骄傲,我就不用担惊受怕了。

我喜欢做饭,准确地说是烹调。连饭店里的松鼠鳜鱼都会做,而且味道绝不比饭店的差。但父母坚决不让我考技校。我很苦恼,考不了前10名、喜欢烹调的我,不是我父母的骄傲,是谁的骄傲呢?

这个男孩的苦恼,正是“童年恐慌”的表现。

听到孩子的追问“我是谁的骄傲”时,作为教育工作者,我深深感受到孩子内心的无奈与焦虑。

可以说,父母对孩子的成绩、名次方面的要求决定了孩子的幸福与苦恼。学业上的成功往往是他们快乐的源头,学业上的压力又往往成为他们烦恼的源头。然而,一个致命的难题在于,父母对学历和成绩的高期望、高要求,是绝大多数孩子绝对无法实现的。在这样的重压之下,绝望和无奈就成为很多孩子的主要情绪状态。

二、撩开“前10名”的虚荣面纱

其实,没有一个孩子不想学习好,也没有一个孩子不想考第一名。但是,为什么绝大多数孩子与第一名无缘呢?孩子们认为是自己笨或倒霉,父母们对此困惑不解,“别人的孩子行,我的孩子为什么就不行?”

一个美国人揭开了这个谜。

哈佛大学的教育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教授的“多元智能”理论告诉我们,每个人身上至少有8种智能,它们分别是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音乐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自省智能、人际交流智能和自然观察智能等。他认为,有些人热衷于写作,有些人擅长演奏动人心弦的乐曲,有些人对数字特别敏感,有些人能够创作视觉艺术作品,有些人能够轻松优雅地完成体育动作,有些人具有领导才能……以上这些人其实都是人才,都能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但是我们不能说上述的人谁最聪明,因为他们在不同的方面表现出各自的聪明才智。

反观现实,我们在教育中往往偏重于孩子语言能力和数理逻辑能力的发展,却忽视了儿童在其他方面发展的潜能。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在目前的教育教学体系中,是以语言能力和数理逻辑能力的发展为中心的。也就是说,所谓学生的考试名次,主要是考核语言能力和数理逻辑能力的结果。所以,无论是教师还是父母都重视语文、数学、英语等“主科”,而对品德、体育、音乐、劳技等“副科”不重视。其实,这是一个天大的误会:8个智能是平等的,凭什么前两个就可以主宰命运而另外6个就被打入另册?尽管教育改革尚未到位,对人的评价尚欠公平,父母要看到孩子的潜能和特质是有差异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找到孩子最擅长的方面,在孩子最有特质的方面培养他,这是父母们首先要注意的问题。

说来有趣,当人们热衷于孩子考前几名的时候,杭州市一位小学特级教师周武,却经过多年研究发现了“第10名现象”。周老师在对许多毕业生的跟踪中看到,那些当年经常考前几名的学生发展平平,而考试成绩总在第10名左右的学生,反而发展得更优秀一些。可能的原因是,两者的差异在于,后者的压力远远小于前者,因而有更多发展综合素质的空间。

六.青春期教育的挑战与对策

为什么今天的孩子总顶牛?(参考孙云晓文章)

我常听到一些父母抱怨,说孩子越来越不好管,你说东他往西,原本孝顺、听话的好孩子变成了整天和自己顶牛、对立的冤家。

其实,顶牛是孩子青春期情绪的必然反应,也称逆反心理。既然是生理和心理的必经阶段,父母大可不必过于惊恐。

一、溺爱型逆反

一位母亲曾在来信中向我讲述了她的困惑:

儿子9岁生日那天,我们带他到商场买礼物。刚进商场,他就迫不及待地跑到赛车专柜前,挑了一辆300元的赛车。300元钱对于我们来说不是小数目,而且家里已经有很多赛车,但我们不想扫孩子的兴,咬咬牙还是满足了他。正当我们付了钱要离开的时候,宇飞看到一个小朋友买了一辆更大更贵的赛车就不走了,非要再买一辆不可。我们当然拒绝了他,他不干了,大哭起来,还赖在地上打滚。看到周围人异样的目光,我和他爸爸觉得很丢人,拗不过他,只好赶快付了钱,拉着孩子逃离了商场。

从那以后,宇飞变得越来越任性,提的要求也越来越过分,稍不顺心就和我们大吵大闹。我真的很困惑,孩子为什么会变得这么自私、任性?

小宇飞的表现属于典型的溺爱型逆反。

现在城市中有很多“421家庭”,即家庭中有4个老人、一对父母和一个孩子。孩子是6个大人的生活重心,大人们对孩子宠爱有加,即使犯了错误,依然无原则地迁就。久而久之,养成不良习惯,自然会出现不服管和与父母对抗的状况。

二、受挫型逆反

一位母亲曾给我讲过她儿子的情况:

我的儿子名叫贤文,是个非常出色的孩子,他是少先队大队长,年年都是三好学生,老师、同学都很喜欢他。他在家里也非常懂事,常帮我做家务,和我特别亲。

但自从孩子上了初中后就像变了个人似的,变得不爱说话,脾气也非常古怪。

一天我下班回家,习惯性地问了句:“作业做完了吗?”没想到我这随口一问却让他急了,“什么时候写作业我自己知道!不用你操心!”

几天以后,我和孩子爆发了一次激烈的争吵。那天我回家看到贤文在看动画片,就说:“怎么总看电视?多大了还看动画片?作业写完了再看!”说着就随手把电视的电源拔掉。不料他腾地一下从沙发上跳起来,大吼道:“插上电源!”“不许看!”我很强硬。“我就不写!”我更生气了,愤怒地瞪着他。不料他竟冲过来抢电源线,情急之下我打了他一耳光,结果他砰的一声摔门而去。

您说我怎么办呢?

后来我了解到,贤文就读的中学是全市的重点中学,到了这个强手如林的新环境,他已不再是数一数二的好学生,成绩只能排班级10名左右,而且一直当大队长的他,最近在班干部竞选中失败了。这使得贤文越来越失落、自卑,而父母、老师也没有察觉到他情绪的变化。内心的压力无处宣泄,他变得越来越急躁,稍不顺心就和父母对着干。

三、压抑型逆反

下面是一位父亲的痛苦忏悔:

我30多岁时才有了孩子,当然对他施予厚爱,希望他出人头地。

于是,我成功地实施了我的教育计划:儿子5岁半就上小学一年级,二年级结束时直升五年级,初中、高中儿子一路遥遥领先,不到14岁就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全国重点大学,之后留学美国。

一年后,我骄傲地去美国探亲。谁料想,见到儿子的当天,我们俩就发生了一场激烈的争吵。儿子说:“我早就想告诉你了,我决不会从事学术研究,也不想当什么科学家,我只想平静地、有所作为地生活。”我简直不敢相信这么没出息的话竟然出自儿子之口,盛怒之下我狠狠地掴了他一掌。儿子惊呆了,他冲出房门,驾车离去。不幸的事情发生了,情绪激动的儿子发生了车祸,年轻的生命消逝在异国的土地上。

我一直在想,如果孩子小时候,我认真地和他讨论他的理想,或者他在不满意我的安排时能向我反抗,可能最后的结局就不会这样悲惨。

引发这场悲剧的正是因为孩子压抑已久的不满情绪没有得到正确的疏导。我们应该从中得到什么教训呢?

父母遇到与孩子相关的事情时,一定要和孩子商量,给孩子选择的机会,让孩子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千万不要代替孩子决定,更不要把自己的理想强加在孩子身上。

父母应给孩子一定自由的发展空间,不断肯定孩子的各种努力,鼓励孩子走向成功。

教育家陈鹤琴说得好:凡是孩子能做到的事情,能做的决定,大人不要替他去做。孩子进一步,大人退一步,这就是成长。

七.与孩子一起成长

信息时代特别需要向孩子学习(参考孙云晓文章)

一、从“三娘教子”到“子教三娘”

从“三娘教子”到“子教三娘”,当今的子女教育就发生了这样颠覆性的变化。

以我女儿为例:

有一次,女儿跟我要钱:“老爸,能不能再给点钱。”我说不能,你每个月的零花钱是固定的,不能随便给你加钱。没有钱,女儿怎么办?她把自己用过的东西比如旧手表、随身听等,用数码相机拍出照片发到网上,在网上拍卖。

我一看就乐了,说这些破东西谁要啊?网上谁也不认识谁,谁敢给你寄钱?但女儿很自信,还在网上做广告,后来竟然收到了三张汇款单,卖了690块钱!

这件事让我对女儿刮目相看的同时,浮想联翩,当今时代果然是老人要请教年轻人了吗?

沈阳一位小学六年级的男孩的母亲说:

有一次,儿子在外面和人打架,回来后,我没问青红皂白就把他批评一顿。孩子却不服气,他说:“我打架不对,可是你应该问问我,为什么去打架。”孩子爸爸正在气头上,心想,打架了还顶嘴,抬起手打了他两下。儿子哭着去找他爷爷,问未成年人保护委员会在哪儿?让爷爷领他去告状。他要告爸爸仗势欺人,并请委员会对这件事做出仲裁。

这样的事情在过去几乎不敢想象,现在却非常普遍。年轻人永远是领潮流之先的。他们敏锐、热切地吸纳新时代给予的新知识、新信息、新技术。在这方面,当之无愧地走在老年人前面,所以倚老卖老,吃经验的老本儿早已行不通。现代教育就是两代人之间的相互影响,向孩子学习是成年人真正成熟与睿智的标志。

二、向孩子看齐

早在1997年,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就成立了“向孩子学习”课题组,就儿童在社会化过程中对成人世界的影响进行了大型调查研究。研究发现,当代孩子具有10个方面的优秀品质,如乐于接受新事物新思想、主体性强、平等意识强、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强、积极参与社会生活有较强的公民意识、比成年人更容易接受环保意识、相信事实、做事认真、积极的休闲态度、兴趣爱好广泛等等。这些优秀品质已经在影响成年人。

许多父母从切身经历中得到了启发。

作家毕淑敏曾经在一篇文章中讲述了儿子的一段趣事,她写道:

儿子在家里乱翻我的杂志,突然说:“我准备到日本旅游一次。”因为他经常异想天开,我置之不理。

他说:“咦,你为什么不表态?难道不觉得我很勇敢吗?”

我说:“是啊是啊,很勇敢。可世界上有些事并不单是勇敢就够用。比如这件事吧,还得有钱。”

他很郑重地说:“这上面写着,举办一个有关宗教博物馆的创意征文比赛,金牌获得者可以免费到日本观光旅游。”说着,把一本海外刊物递给我。

我看也不看地说:“关于宗教,你懂得多少?关于建筑,你懂得多少?金牌银牌历来都只有一块,多么激烈的竞争。你还是好好做功课吧。”

他毫不气馁地说:“可是我有创意啊,比如这个博物馆里可以点上藏香,给人一种浓郁的宗教气氛;这个博物馆里还可以卖斋饭,让参观的人色香味立体地感受宗教;比如这个博物馆里可以播放佛教音乐,您从少林寺带回来的药师菩萨曲,听的时候就可以让人感到很宁静,比如……”

儿子仍然在絮絮叨叨地讲着自己的创意,但作家毕淑敏和多数母亲一样,对儿子的创意不感兴趣,而且也和多数成年人一样对这些创意没有信心,她更关心的是孩子的成绩。对于儿子的疯狂举动,她叹了一口气说:

“好,随你瞎想好了,不过我要提醒你一句,对于一个学生来说,我以为最好的创意莫过于一个好成绩。”

很长时间过去了,当大家几乎淡忘了这件事的时候,毕淑敏的儿子收到了一封请柬,要求他去参加海外的发奖仪式。原来,他竟然获得了创意银牌奖!这件事使毕淑敏感触很深。从儿子身上,她看到了后生可畏,看到了“初生牛犊不怕虎”。在这方面,成年人和孩子比起来,少了一些冲动和闯劲,也少了一些远见!

当今的孩子面对着一个五光十色的新环境,各类新异刺激层出不穷,加上认识手段日益丰富,使他们对新事物的感受能力空前增强。比起成人来,孩子们又更容易接触和接受新事物、新思想和新观念,并且愿意亲自去尝试,去实践。所以,当大人们还在为某种新事物评头论足的时候,这一新事物早已在孩子们中间流行开来。当大人们还在为某种新思想、新观念的是非得失争论不休时,这种新思想、新观念对于孩子们已习以为常。


相关内容

  • [孙云晓教育作品集]第二版作者前言
  • >第二版作者前言:当今时代是"菜鸟"教育"老鸟"的时代 -------------------------------------------------------------------------------- 2007年初,当>刚刚问世的时 ...

  • 语文教学论文养成教育论文教学效果论文
  • 语文教学论文养成教育论文教学效果论文 培养学生学习习惯初中语文教学的作用分析 摘要:利用养成教育的习惯培养,尤其是学习习惯在语文课堂上的训练实施和坚持,能有效改善教学困扰,使教学工作容易展开,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本文提出的五种语文课堂学习习惯,有利于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基础能力.实践证明它对提高初 ...

  • 自主学习决定成功讲稿
  • 梁旭耀的阅读分享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们大家好: 我今天和大家分享的书名是<自主学习决定成功>,之所以推荐这本书,也许和我在网上看到的一封信有关,这是家长写给学校的一封信,现在我把这封信读给大家: 写给学校的一封信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们 你们好! 首先请允许我向你们表达我内心真挚的谢意 ...

  • 少先队辅导员培训班的学习心得体会
  • 5月10日-15日我非常有幸参加了省少工委举办的2010年湖南省少先队辅导员培训班.五天的培训,紧锣密鼓,安排得满满当当,但辅导员人不觉得累,反而乐在其中.因为专家和教授们精彩的讲课:有的声情并茂.深入浅出,有的满腹经纶.知识广博,有的生动有趣.理论联系游戏:也因为内容充实的观摩活动和别出心裁的活动 ...

  • 做好父母要有好方法
  • --对话中国著名青少年教育专家孙云晓 http://www.jxnews.com.cn   2006-05-29 01:32 作为一个多年从事青少年教育与研究的专家,孙云晓有很多经验和成就值得与众多父母分享.近十年来,他行走全国150多个城市,作了1000多场报告,出版了30多部青少年教育专著,总发 ...

  • 教育专家孙云晓:爱女是我的"试验田"
  • 著名教育专家孙云晓曾以<夏令营的较量>一文为广大家长熟知,生活中的他也是一位十足的慈父,爱女孙冉的淘气一度让他很头疼,可孙云晓凭着父亲的神圣责任感,把女儿一步步调教得出类拔萃.这里特挑选他生活中的几则育女故事,也许家长朋友会从中得到启发. 培养孩子的责任感是家庭教育的核心 女儿孙冉一度被 ...

  • 教育是一种大爱
  • 教育是一种大爱.教育关爱的是生命,教育关爱的是每一个学生的生命,舍弃了一部分学生就不是真正的教育. 按照现行评价标准,我国现有的3亿多中小学生中,有5000万是"差生".5000万是一个怎样的数字?它相当于1个法国.10个瑞士.100个卢森堡的人口.即使现行评价标准存在缺点,这个 ...

  • 2012年新学期教师工作计划
  • 一.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素养。 加强理论学习。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学习先进经验。认真学习《中国教育报》报刊、魏书生编写的《班主任工作漫谈》和孙云晓编写的《教育的秘诀是真爱》等业务专著,认真加强学习,及时掌握所教政治学科教学发展的动态和趋势。 二.立足课堂,深化教学改革 按照学校领导 ...

  • 风采展示的主持词
  • “学生最喜爱的教师”颁奖暨风采展示大会主持词 序曲 背景音乐 女生朗诵:《我的梦》(单束光照在小女孩身上) 妈妈,我做了一个梦,梦见我上学了: 我穿着漂亮的校服,背着你给我买的新书包,里面装着好多好多我喜欢的书和彩色的画笔。 你拉着我的小手,我们一起去的学校,学校可真大啊! 亮堂堂的教室,滑溜溜的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