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
摘要:191120年关于辛亥革命性质、失败原因研究综述 爆发的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对近代中国产生了深远影响。辛亥革命性质的评判和失败原因的分析更是常谈常新的主题,本文就20世纪90年代以来对辛亥革命性质和失败原因的研究做简单的概述。
关键词:辛亥革命 性质 原因
20世纪90年代以来对辛亥革命是否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观点产生了很大的分歧,王贵忠指出“从广义上说:辛亥革命是立宪派与革命派共同推翻清朝统治的政治运动;从狭义上说:辛亥革命是革命派领导的民主主义革命运动”。还有学者从民族革命的方面提出观点朱榕在分析清末官制改革立宪运动的基础上提出“辛亥革命实质上是被排挤的汉民族统治阶级和在其领导的广大人民所进行的以推翻居统治地位的满族统治阶级为主要目标的一次国民民族革命运动”。
辛亥革命是一场政治革命,但也是一次意义深远的文化革命龚书铎就提出“辛亥革命不仅是一场政治革命,同时也是一次文化革命,一次资产阶级新文化对封建阶级旧文化的革命”。刘慧宇则认为“辛亥革命是在经受了西方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剧烈震荡而产生的,是中西文化冲突给中国带来的必然出现的一次激复”。进入21世纪针对革命的性质问题的分歧依然存在,丁友文、茶金学在分析了资本家阶级在辛亥革命中的表现的基础上提出“革命党人是资产阶级的代表人,它们的思想和纲领是资产阶级的革命思想和纲领,他们的阶级属
性是资产阶级”。虽然他们也不否认孙中山在长期的革命准备活动中得到了部分资本家支持,但是毕竟为少数。茅加琦在肯定辛亥革命是一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同时跟提出了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他认为“辛亥革命无疑是一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其目标在于建立民主共和国。但是,当时中国资产阶级主体—绅商并不拥护革命派,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得不到资产阶级主体拥护”。2002年朱宗震提出了“有限度的王朝更替说”认为“辛亥革命只是少数革命先进分子领导的“英雄革命”。虽然当时以孙中山为代表的先进分子学习西方先进理论,宣传共和主义、民主主义、自由主义,但宣传的力度很小,对中国传统社会影响小。在这种情况下发生的革命“尽管具有共和思想的光环”但它仅仅完成了一次有限度的王朝更替,对王朝的社会基础没有彻底摧毁,重建统一国家的任务没有完成,中国社会走上了军阀割据的道路。所以他认为“辛亥革命的实践根本达不到国民革命,也就是资产阶级革命水平”。史全生在指出辛亥革命的范畴超出了17、18世纪欧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范畴是认为“辛亥革命是世界历史进入20世纪以来的一场新型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还有学者突出从政治角度分析辛亥革命性质如彭剑则认为辛亥革命的实质是“一场共和制和君主制的较量,孙中山等人最终选择了共和制,以此为旗帜与清政府一切制度及一切拥护君主制的思想行为搏斗并推翻了君主制。这是这场革命最显著地成绩”。虽然对于辛亥革命的性质有很大的分歧,但是并不妨碍我们对于辛亥革命功绩的的认识。20世纪90年代对革命的否定声音一度高涨,21世纪以来尽管还有不同声音存在
但大多数人还是肯定其历史功绩的。如郭世佑指出“辛亥革命推翻了君主制制度,神权由此黯然失色,儒学“三纲”可望土崩瓦解。脑袋可以思考,双腿可以理直气壮的去走路,若没有推翻帝制这个前提,旨在重建价值的新文化运动也就无从谈起”。简单的几句话就指出了辛亥革命对中国政治和文化方面的巨大历史功绩。
对革命失败原因的研究近年来是围绕着革命党本身的问题、革命党与会党的关系、经济因素、清政府本身存在的问题等方面进行了探讨。其中有不乏传统史观,2001年沙健孙教授就再次提出“资产阶级在这次革命中充分暴露了弱点”。认为革命失败的原因第一是“没有明确的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口号,没有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第二是“在革命中没有深入群众中,没有充分的发动和依靠革命的主力军农民”。陈红民、凌航则认为“资产阶级发育不完全,没有在革命胜利后统率个阶级,领导社会建立新的权威的力量,从而导致民国之后诸多革命策动者所未曾想到的后遗症,乃是辛亥革命失败的重要原因”。胡绳武、戴鞍钢认为经济因素是辛亥革命失败的主要原因,他们指出“严重的财政危机始终制约着革命党人,而他们在这个问题上又没有找到一条正确的途径。肖季文则从同盟会出发,提出革命失败是必然的。他认为“同盟会的纲领三民主义作为辛亥革命理论基础,并没有完成随着中国阶级关系、社会矛盾的变化而变化以知道它所属的阶级完成革命的历史使命”这是辛亥革命失败的根源所在。同时他还指出“同盟会是一个松散的政治联合体,始终没有也不可能充分的实现对革命的领导作用”。是失败的重要原因。汪林
茂从革命党本身的问题出发提出辛亥革命的不成功是革命党人主观上的妥协、让权。“尽管人们对现存的政治秩序忍无可忍,但由于资本主义社会关系的稚嫩柔弱,中国人并没有感受到现存的社会秩序有多少不合理。所以在革命的过程中,革命党人致力的只是改变传统权威维持下的政治秩序,革命胜利后所进行的建设也就只限于建立新的政治秩序,而不是共和国的建设。正是当时整个社会要求恢复权威和秩序的呼声下,袁世凯夺得了民国权柄”。马克锋认为“没有处理好新生政权于广大民众的的联系,更没有更深入下层去发动民众,从而组成一个巩固的反帝反封建的统一战线,是其失败的致命原因”。
此外还有学者从殖民地意识和革命的早产性提出了见解,胡维革认为“半殖民地意识是辛亥革命失败的一个深层次原因”。李越指出“辛亥的失败是由辛亥革命的早产性和武昌起义后的客观历史条件所决定”。
纵观近20年来关于辛亥革命性质的研究和失败原因的研究,我们可以看出研究的领域在不断地拓宽,视野也更加的浑阔和独特如朱宗震的“有限度的王朝更替说”的提出给人一个新的视界。研究取得了很多的成果,但是也有一些局限存在,辛亥革命作为中国近代史上影响巨大的历史事件,其失败的原因并不是单一的那一方面所主导的,而应该把它放入近代历史这个大的背景下去探究其失败的综合因素。
参考文献:王贵忠:《试论辛亥革命时期国内两个反清共和统一战线的形成和演变》《沈阳师范学院学报》1996年第期。
朱榕:《论辛亥革命的实质从清末官制改革、立宪运动谈起》《江汉论坛》1990年
第2期。
龚书铎:《辛亥革命与文化》《历史研究》1989年第05期。
丁友文、茶学金:《从资本家在辛亥革命中的表现看辛亥革命的实质》《江西社会科学》2001年第8期。
茅家琦:《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与局限》《江海学刊》2002年第 2期。
朱宗震:《关于辛亥革命性质的新探索》《浙江社会科学》2002年第4期。
史全生:《孙中山和辛亥革命—纪念辛亥革命90周年论文集》江苏古籍出版社 2002年 第22~26页。
彭剑则:《从政体转型的角度看辛亥革命的性质》《河北学刊》2011年第04期。
郭世佑:《辛亥革命—中国民权政治.第一章》《人民论坛》2001年第9期。
沙健孙:《辛亥革命的意义和教训》《高校理论战线》2001年第9期。
陈红民、凌航:《良好的动机,苦涩的结果》《民国档案》1992年第03期。
胡绳武、戴鞍钢:《财政问题与民初资产阶级革命党人》《民国档案》1989年第01期。
肖季文:《论辛亥革命失败的必然性》《学术界》1989年第3期。
汪林茂:《辛亥革命:政治秩序和权威的重建》《浙江大学学报》2002年第3期。
马克锋:《辛亥革命与民众动向》《广东社会科学》2002年第06期。
胡维革:《半殖民地意识辛亥革命的失败》《东北师范大学学报》1991年第5期。
李越:《辛亥革命失败原因新探》《人文杂志》2000年第02期。
近
摘要:191120年关于辛亥革命性质、失败原因研究综述 爆发的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对近代中国产生了深远影响。辛亥革命性质的评判和失败原因的分析更是常谈常新的主题,本文就20世纪90年代以来对辛亥革命性质和失败原因的研究做简单的概述。
关键词:辛亥革命 性质 原因
20世纪90年代以来对辛亥革命是否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观点产生了很大的分歧,王贵忠指出“从广义上说:辛亥革命是立宪派与革命派共同推翻清朝统治的政治运动;从狭义上说:辛亥革命是革命派领导的民主主义革命运动”。还有学者从民族革命的方面提出观点朱榕在分析清末官制改革立宪运动的基础上提出“辛亥革命实质上是被排挤的汉民族统治阶级和在其领导的广大人民所进行的以推翻居统治地位的满族统治阶级为主要目标的一次国民民族革命运动”。
辛亥革命是一场政治革命,但也是一次意义深远的文化革命龚书铎就提出“辛亥革命不仅是一场政治革命,同时也是一次文化革命,一次资产阶级新文化对封建阶级旧文化的革命”。刘慧宇则认为“辛亥革命是在经受了西方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剧烈震荡而产生的,是中西文化冲突给中国带来的必然出现的一次激复”。进入21世纪针对革命的性质问题的分歧依然存在,丁友文、茶金学在分析了资本家阶级在辛亥革命中的表现的基础上提出“革命党人是资产阶级的代表人,它们的思想和纲领是资产阶级的革命思想和纲领,他们的阶级属
性是资产阶级”。虽然他们也不否认孙中山在长期的革命准备活动中得到了部分资本家支持,但是毕竟为少数。茅加琦在肯定辛亥革命是一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同时跟提出了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他认为“辛亥革命无疑是一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其目标在于建立民主共和国。但是,当时中国资产阶级主体—绅商并不拥护革命派,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得不到资产阶级主体拥护”。2002年朱宗震提出了“有限度的王朝更替说”认为“辛亥革命只是少数革命先进分子领导的“英雄革命”。虽然当时以孙中山为代表的先进分子学习西方先进理论,宣传共和主义、民主主义、自由主义,但宣传的力度很小,对中国传统社会影响小。在这种情况下发生的革命“尽管具有共和思想的光环”但它仅仅完成了一次有限度的王朝更替,对王朝的社会基础没有彻底摧毁,重建统一国家的任务没有完成,中国社会走上了军阀割据的道路。所以他认为“辛亥革命的实践根本达不到国民革命,也就是资产阶级革命水平”。史全生在指出辛亥革命的范畴超出了17、18世纪欧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范畴是认为“辛亥革命是世界历史进入20世纪以来的一场新型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还有学者突出从政治角度分析辛亥革命性质如彭剑则认为辛亥革命的实质是“一场共和制和君主制的较量,孙中山等人最终选择了共和制,以此为旗帜与清政府一切制度及一切拥护君主制的思想行为搏斗并推翻了君主制。这是这场革命最显著地成绩”。虽然对于辛亥革命的性质有很大的分歧,但是并不妨碍我们对于辛亥革命功绩的的认识。20世纪90年代对革命的否定声音一度高涨,21世纪以来尽管还有不同声音存在
但大多数人还是肯定其历史功绩的。如郭世佑指出“辛亥革命推翻了君主制制度,神权由此黯然失色,儒学“三纲”可望土崩瓦解。脑袋可以思考,双腿可以理直气壮的去走路,若没有推翻帝制这个前提,旨在重建价值的新文化运动也就无从谈起”。简单的几句话就指出了辛亥革命对中国政治和文化方面的巨大历史功绩。
对革命失败原因的研究近年来是围绕着革命党本身的问题、革命党与会党的关系、经济因素、清政府本身存在的问题等方面进行了探讨。其中有不乏传统史观,2001年沙健孙教授就再次提出“资产阶级在这次革命中充分暴露了弱点”。认为革命失败的原因第一是“没有明确的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口号,没有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第二是“在革命中没有深入群众中,没有充分的发动和依靠革命的主力军农民”。陈红民、凌航则认为“资产阶级发育不完全,没有在革命胜利后统率个阶级,领导社会建立新的权威的力量,从而导致民国之后诸多革命策动者所未曾想到的后遗症,乃是辛亥革命失败的重要原因”。胡绳武、戴鞍钢认为经济因素是辛亥革命失败的主要原因,他们指出“严重的财政危机始终制约着革命党人,而他们在这个问题上又没有找到一条正确的途径。肖季文则从同盟会出发,提出革命失败是必然的。他认为“同盟会的纲领三民主义作为辛亥革命理论基础,并没有完成随着中国阶级关系、社会矛盾的变化而变化以知道它所属的阶级完成革命的历史使命”这是辛亥革命失败的根源所在。同时他还指出“同盟会是一个松散的政治联合体,始终没有也不可能充分的实现对革命的领导作用”。是失败的重要原因。汪林
茂从革命党本身的问题出发提出辛亥革命的不成功是革命党人主观上的妥协、让权。“尽管人们对现存的政治秩序忍无可忍,但由于资本主义社会关系的稚嫩柔弱,中国人并没有感受到现存的社会秩序有多少不合理。所以在革命的过程中,革命党人致力的只是改变传统权威维持下的政治秩序,革命胜利后所进行的建设也就只限于建立新的政治秩序,而不是共和国的建设。正是当时整个社会要求恢复权威和秩序的呼声下,袁世凯夺得了民国权柄”。马克锋认为“没有处理好新生政权于广大民众的的联系,更没有更深入下层去发动民众,从而组成一个巩固的反帝反封建的统一战线,是其失败的致命原因”。
此外还有学者从殖民地意识和革命的早产性提出了见解,胡维革认为“半殖民地意识是辛亥革命失败的一个深层次原因”。李越指出“辛亥的失败是由辛亥革命的早产性和武昌起义后的客观历史条件所决定”。
纵观近20年来关于辛亥革命性质的研究和失败原因的研究,我们可以看出研究的领域在不断地拓宽,视野也更加的浑阔和独特如朱宗震的“有限度的王朝更替说”的提出给人一个新的视界。研究取得了很多的成果,但是也有一些局限存在,辛亥革命作为中国近代史上影响巨大的历史事件,其失败的原因并不是单一的那一方面所主导的,而应该把它放入近代历史这个大的背景下去探究其失败的综合因素。
参考文献:王贵忠:《试论辛亥革命时期国内两个反清共和统一战线的形成和演变》《沈阳师范学院学报》1996年第期。
朱榕:《论辛亥革命的实质从清末官制改革、立宪运动谈起》《江汉论坛》1990年
第2期。
龚书铎:《辛亥革命与文化》《历史研究》1989年第05期。
丁友文、茶学金:《从资本家在辛亥革命中的表现看辛亥革命的实质》《江西社会科学》2001年第8期。
茅家琦:《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与局限》《江海学刊》2002年第 2期。
朱宗震:《关于辛亥革命性质的新探索》《浙江社会科学》2002年第4期。
史全生:《孙中山和辛亥革命—纪念辛亥革命90周年论文集》江苏古籍出版社 2002年 第22~26页。
彭剑则:《从政体转型的角度看辛亥革命的性质》《河北学刊》2011年第04期。
郭世佑:《辛亥革命—中国民权政治.第一章》《人民论坛》2001年第9期。
沙健孙:《辛亥革命的意义和教训》《高校理论战线》2001年第9期。
陈红民、凌航:《良好的动机,苦涩的结果》《民国档案》1992年第03期。
胡绳武、戴鞍钢:《财政问题与民初资产阶级革命党人》《民国档案》1989年第01期。
肖季文:《论辛亥革命失败的必然性》《学术界》1989年第3期。
汪林茂:《辛亥革命:政治秩序和权威的重建》《浙江大学学报》2002年第3期。
马克锋:《辛亥革命与民众动向》《广东社会科学》2002年第06期。
胡维革:《半殖民地意识辛亥革命的失败》《东北师范大学学报》1991年第5期。
李越:《辛亥革命失败原因新探》《人文杂志》2000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