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4:贫困代际传递

1. 西南大学对我国6个省的连片特困地区1816个农村贫困家庭进行问卷调查,研究发现:经济资本维度中家庭收入来源和家庭财富状况、人力资本维度中父辈受教育程度和对子女受教育支持程度、社会资本中是否是单亲家庭对贫困代际传递的影响最显著,即收入水平的提升是农村贫困家庭摆脱代际贫困的基础,此外还需重视人力资本投资,维护好社会网络资本。

——选自 西南大学 王志章:《连片特困地区农村贫困代际传递的内生原因与破解路径》,发表在《农村经济》,2016年第5期。

1. 阿玛蒂亚森认为,贫困必须被视为是一种对基本能力的剥夺,而不仅仅是收入低下(1998) 。综上所述并结合目前的研究,笔者认为,贫困有两层含义:一是指由于缺乏物质的、 文化的和社会的资源而处于一种社会不可接受的最低生活水平或生存状态;二是由于缺乏必要的能力、 手段和机会而不能摆脱这种最低生活水平或生存状态。

2. 社会:农村贫困代际传递现象。

3. 狭义的贫困代际传递是指贫困以及导致贫困的相关因素在家庭层面由前代传递给后代,使后代在成年后重复前代的贫困境遇;

广义的贫困代际传递概念是指贫困以及导致贫困的相关因素在家庭、 社区、 地理区域(含国家) 、 阶层各个层面由前代传递给后代,使后代在成年后重复前一代的贫困境遇。

4. 贫困代际传递因素:

(1)要素短缺。这里的要素主要是指资本、 资源、 科学、技术等。物质资本匮乏、 收入来源少、 收入低下是我国农村贫困家庭最突出的特征。最直接的就是物质财富的继承,贫困家庭子女相较于非贫困家庭子女从父代处继承财富数量少,有时甚至是债务,单从这一点来说陷入贫困的几率就要大。从长远来说,贫困家庭要素的贫困将导致其对子代的人力资本投入少。

(2)贫困文化。美国学者奥斯卡·刘易斯,提出关于贫困文化的著名理论,其主要观点是:在社会中,穷人和其他人在社会生活方面相对隔离,因而产生出一种脱离社会主流文化的贫困的亚文化。这种贫困文化通过贫困群体内部的交往而在 “圈内” 加强,并且可以世代传递,父辈消极、 不思进取的生活方式及

价值观念遗传给子代。 处于贫困文化当中的人有其独特的文化观念和生活方式,具体来说,就是“等、 靠、 要” 的消极思想以及听天由命、 安于现状的宿命论思想等。

(3)健康状况不佳。疾病和残疾意味着劳动力的损失甚至是丧失,而且在农村,医疗保障水平不高,父代的病残意味着巨额的医疗支出,对整个家庭都是负担,极易转嫁给贫困者的子女或者父辈,导致贫困代际传递。在甘肃省定西市接受调查的 100 户调查对象中,因贫返困的有 45 户。且有些疾病是遗传性疾病,意味着父代的疾病有较高的几率传递给子代,这也是较大部分处于长期贫困的农村家庭无法摆脱贫困陷阱的原因。

5. 在一个 “开放性社会” 中,个人的地位、 收入等有较多的变动机会,穷人及其后代也可以通过后天的努力摆脱贫困,实现向上的社会流动。教育是社会流动理论中所谓的自致性因素,它可以弥补先赋性因素的不足,是实现社会垂直流动的途径。在就业形势严峻的今天,只有接受高水平的教育,增强自身的人力资本和竞争力才能获得高收入职位。所以说,教育是社会流动中至关重要的环节。

6. “先天不足加上后天不努力” 导致贫困家庭的子女能力贫困,而经济贫困是静态的贫困,能力的贫困才会导致长期贫困子代在这样的传递链下极易复制贫困,从而循环往复,不断复制贫困代际传递链。

——选自 浙江工业大学 王奕:《农村贫困代际传递链的形成机制研究》,发表在《学术争鸣》,2013年第6期。

南京大学围绕农村贫困家庭的代际传递问题,对我国9个省份1600个城乡社区共4000户左右的家庭进行调查研究。研究发现:农村贫困家庭父辈和子辈在婚姻状况、受教育年限、收入水平、就业机会和医疗保险等重要社会因素方面具有明显的相关性。并提出:缓解代际贫困的最有效办法是实施“儿童发展计划”和贫困地区“妇女教育计划”,加强母亲教育,加强女童教育尤为迫切和重要。

——选自 南京大学 林闵钢:《农村贫困家庭代际传递研究》,发表在《农业技术经济》,2012年第1期。

1. 贫困代际传递,即贫困父母将其贫困以及与之相关的各种不利因素传递给其子女的过程。 一般认为,贫困代际传递就是指贫困以及导致贫困的相关条件和因素,在家庭内部由父母传递给子女,使子女在成年后重复父母的境遇——继承父母的贫困和不利因素并将贫困和不利因素传递给后代这样一 种恶性遗 传链;也指在一定的社区或阶层范围内贫困以及导致贫困的相关条件和因素在代际之间延续,使后代重复前代的贫困境遇。

2. 贫困代际传递研究被认为是贫困治理的关键之一,而其中最为关键的则是对儿童贫困的关注,尤其是专注于儿童早期的投资,包括各类能够增强社会资本、 人力资本的投资,帮助贫困家庭的儿童去除父辈的影响,恢复正常的生存和发展能力。

3. 尤其是贫困家庭儿童教育的缺失,直接导致人力资本的缺乏,导致后期社会竞争的失败。 在这个意义上讲,在分析贫困代际传递的众多因素中,教育成为核心的要素之一。 贫困代际传递不仅与教育资源的获取缺乏有关,缓解贫困代际传递更是需要弥补和修复教育的功能与作用。

4. 很多研究都显示,父母教育与子女教育的相关程度较高。例如,在美国, 父母受教育水平与其在校子女的学业成就之间存在着显著正相关,前者对后者的影响率达到26%。AnthonyAtkinson 等人通过对20个国家的研究指出,父亲的 受教育状况显著影响其子女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以及最终的教育成就。

5. 在中国的城乡低保家庭中,青年、 中年贫困人口与其父母的文化程度有着很高的相对同质性。贫困人口父母的文化教育层次越低,彼此贫困状况的同 质性也越强,并且贫困人口与其父母的职业同质性高达86%。

——选自 浙江工业大学 祝建华:《贫困代际传递过程中的教育因素分析》,发表在《教育发展研究》,2016年第3期。

2006年, 我国全面实施义务教育“两免一补” 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贫困家庭的教育负担,提高了农村儿童的义务教育阶段入学率。2011年,国家民政部、 教育部等联合出台了义务教育教育阶段营养改善计划, 较大程度改善了农村偏远地区学龄儿童的营养状况。 2013年国务院出台《国家贫困地区儿

童发展规划( 2014—2020年) 》,也特别强调要在健康和教育方面采取措施,促进我国集中连片地区680个县400万儿童的发展, 并指出儿童发展对于切断贫困传递、 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意义。

——选自 北京大学 邓锁:《贫困代际传递与儿童发展政策的干预可行性研究》,发表在《浙江工商大学学报》,2016年第2期。

中国人民大学李晨实地调研发现,贫困文化对子女成长有以下不利影响: 能力影响。父母对其并没有过高的期望, 使得流动儿童对自己的期望也比较低。他们的视野比较狭小, 没有多少途径去认识外面的精彩世界,往往在就业过程中选择较容易较轻松处于社会底层的工作。

——选自 中国人民大学 李 晨:《贫困文化在农民工及其子女群体中的代际传递及影响》,发表在《经济论坛》,2013年第7期。

1. 我国现有贫困人口所居住的山区往往与偏僻闭塞,交通不便,环境恶劣、土地贫瘠、生产生活条件差等相联系。山区贫困人口所处的自然环境一般耕地资源少,生态环境差,不利于农作物的生长,而且生产工具原始,生产方式落后,导致贫困人口的收入较低。

2. 就回报率最高的初等教育而言,虽然农村地区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但是, 农村孩子并不能获得与城市孩子等质等量的教育。而贫困地区一般学校少、 规模小,能容纳的学生少, 贫困地区的孩子接受教育的机会自然少。

3. 观念上的贫困主要表现为听天由命,安于现状;恶劣的环境和长期贫困的折磨,许多村民形成了强烈的宿命感。观念上的贫困还可表现为村民“等、 靠、 要”思想严重,坐等政府的救济和帮助,不愿主动尝试。调查中发现, 猫子庄村有村民有养蟾鱼、 种药材的意向,但苦无资金和技术,想法闲置,正坐等政府给予支持和帮助。

4. 大量受教育程度低的贫困父母,观念陈旧落后, 思想保守, 对市场经济不适应,不愿冒险外出打工经商,也缺少参加新技术培训的机会,无法掌握现代种养新技术,仍然按祖辈传下来的老办法耕种土地。因此, 绝大部分贫困村民都没有实现向上流动,长期处于封闭的传统社会。

——选自 中南民族大学 林福美:《山 区 少 数 民 族 贫 困 代 际 传 递 研 究——以宣恩县为例》,发表在《民族论坛》,2014年第2期。

贫困从表面上看是经济的和物质的,但从深层次分析,贫困更是精神的。精神贫困既是物质贫困的结果,又是物质贫困产生并长期存在的重要根源。例如:

“读书无用论” 盛行并且存在着代际传递的特点。有些地区甚至开始流传“读书、读书,越读越输”、“读书、 读书, 不如在家养猪”的说法。因为家长对教育、科技等文化知识的漠视态度已产生代际传递的效果。

在干部、 农牧民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视野狭窄、 心态闭塞、 心理惰性、 思想麻木等现象。

“红事”、“白事” 所产生的费用使事主苦不堪言。

人情往来开支已经成为本来就为数不多的家庭收入的“重头戏”。

——选自 内蒙古民族大学 张艾力:《多维文化视角下蒙古族聚居区贫困问题探析———以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为例》,发表在《内蒙古社会科学》,2012年第1期。

1. “贫困人口代际传递” ,即贫困以及导致贫困的相关因素在贫困人口家庭内部由父辈传递给子辈,即出现贫困沿袭。贫困人口代际传递产生的原因较为复杂,如社会学家刘易斯·科塞认为,“贫困文化”是贫困人口代际传递的内生原因,即长期的贫困生活使穷人形成独特的行为规范、价值观念和文化体系,并通过“圈内”交往等方式被强化和制度化,从而对后代贫困产生影响。

1. 西南大学对我国6个省的连片特困地区1816个农村贫困家庭进行问卷调查,研究发现:经济资本维度中家庭收入来源和家庭财富状况、人力资本维度中父辈受教育程度和对子女受教育支持程度、社会资本中是否是单亲家庭对贫困代际传递的影响最显著,即收入水平的提升是农村贫困家庭摆脱代际贫困的基础,此外还需重视人力资本投资,维护好社会网络资本。

——选自 西南大学 王志章:《连片特困地区农村贫困代际传递的内生原因与破解路径》,发表在《农村经济》,2016年第5期。

1. 阿玛蒂亚森认为,贫困必须被视为是一种对基本能力的剥夺,而不仅仅是收入低下(1998) 。综上所述并结合目前的研究,笔者认为,贫困有两层含义:一是指由于缺乏物质的、 文化的和社会的资源而处于一种社会不可接受的最低生活水平或生存状态;二是由于缺乏必要的能力、 手段和机会而不能摆脱这种最低生活水平或生存状态。

2. 社会:农村贫困代际传递现象。

3. 狭义的贫困代际传递是指贫困以及导致贫困的相关因素在家庭层面由前代传递给后代,使后代在成年后重复前代的贫困境遇;

广义的贫困代际传递概念是指贫困以及导致贫困的相关因素在家庭、 社区、 地理区域(含国家) 、 阶层各个层面由前代传递给后代,使后代在成年后重复前一代的贫困境遇。

4. 贫困代际传递因素:

(1)要素短缺。这里的要素主要是指资本、 资源、 科学、技术等。物质资本匮乏、 收入来源少、 收入低下是我国农村贫困家庭最突出的特征。最直接的就是物质财富的继承,贫困家庭子女相较于非贫困家庭子女从父代处继承财富数量少,有时甚至是债务,单从这一点来说陷入贫困的几率就要大。从长远来说,贫困家庭要素的贫困将导致其对子代的人力资本投入少。

(2)贫困文化。美国学者奥斯卡·刘易斯,提出关于贫困文化的著名理论,其主要观点是:在社会中,穷人和其他人在社会生活方面相对隔离,因而产生出一种脱离社会主流文化的贫困的亚文化。这种贫困文化通过贫困群体内部的交往而在 “圈内” 加强,并且可以世代传递,父辈消极、 不思进取的生活方式及

价值观念遗传给子代。 处于贫困文化当中的人有其独特的文化观念和生活方式,具体来说,就是“等、 靠、 要” 的消极思想以及听天由命、 安于现状的宿命论思想等。

(3)健康状况不佳。疾病和残疾意味着劳动力的损失甚至是丧失,而且在农村,医疗保障水平不高,父代的病残意味着巨额的医疗支出,对整个家庭都是负担,极易转嫁给贫困者的子女或者父辈,导致贫困代际传递。在甘肃省定西市接受调查的 100 户调查对象中,因贫返困的有 45 户。且有些疾病是遗传性疾病,意味着父代的疾病有较高的几率传递给子代,这也是较大部分处于长期贫困的农村家庭无法摆脱贫困陷阱的原因。

5. 在一个 “开放性社会” 中,个人的地位、 收入等有较多的变动机会,穷人及其后代也可以通过后天的努力摆脱贫困,实现向上的社会流动。教育是社会流动理论中所谓的自致性因素,它可以弥补先赋性因素的不足,是实现社会垂直流动的途径。在就业形势严峻的今天,只有接受高水平的教育,增强自身的人力资本和竞争力才能获得高收入职位。所以说,教育是社会流动中至关重要的环节。

6. “先天不足加上后天不努力” 导致贫困家庭的子女能力贫困,而经济贫困是静态的贫困,能力的贫困才会导致长期贫困子代在这样的传递链下极易复制贫困,从而循环往复,不断复制贫困代际传递链。

——选自 浙江工业大学 王奕:《农村贫困代际传递链的形成机制研究》,发表在《学术争鸣》,2013年第6期。

南京大学围绕农村贫困家庭的代际传递问题,对我国9个省份1600个城乡社区共4000户左右的家庭进行调查研究。研究发现:农村贫困家庭父辈和子辈在婚姻状况、受教育年限、收入水平、就业机会和医疗保险等重要社会因素方面具有明显的相关性。并提出:缓解代际贫困的最有效办法是实施“儿童发展计划”和贫困地区“妇女教育计划”,加强母亲教育,加强女童教育尤为迫切和重要。

——选自 南京大学 林闵钢:《农村贫困家庭代际传递研究》,发表在《农业技术经济》,2012年第1期。

1. 贫困代际传递,即贫困父母将其贫困以及与之相关的各种不利因素传递给其子女的过程。 一般认为,贫困代际传递就是指贫困以及导致贫困的相关条件和因素,在家庭内部由父母传递给子女,使子女在成年后重复父母的境遇——继承父母的贫困和不利因素并将贫困和不利因素传递给后代这样一 种恶性遗 传链;也指在一定的社区或阶层范围内贫困以及导致贫困的相关条件和因素在代际之间延续,使后代重复前代的贫困境遇。

2. 贫困代际传递研究被认为是贫困治理的关键之一,而其中最为关键的则是对儿童贫困的关注,尤其是专注于儿童早期的投资,包括各类能够增强社会资本、 人力资本的投资,帮助贫困家庭的儿童去除父辈的影响,恢复正常的生存和发展能力。

3. 尤其是贫困家庭儿童教育的缺失,直接导致人力资本的缺乏,导致后期社会竞争的失败。 在这个意义上讲,在分析贫困代际传递的众多因素中,教育成为核心的要素之一。 贫困代际传递不仅与教育资源的获取缺乏有关,缓解贫困代际传递更是需要弥补和修复教育的功能与作用。

4. 很多研究都显示,父母教育与子女教育的相关程度较高。例如,在美国, 父母受教育水平与其在校子女的学业成就之间存在着显著正相关,前者对后者的影响率达到26%。AnthonyAtkinson 等人通过对20个国家的研究指出,父亲的 受教育状况显著影响其子女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以及最终的教育成就。

5. 在中国的城乡低保家庭中,青年、 中年贫困人口与其父母的文化程度有着很高的相对同质性。贫困人口父母的文化教育层次越低,彼此贫困状况的同 质性也越强,并且贫困人口与其父母的职业同质性高达86%。

——选自 浙江工业大学 祝建华:《贫困代际传递过程中的教育因素分析》,发表在《教育发展研究》,2016年第3期。

2006年, 我国全面实施义务教育“两免一补” 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贫困家庭的教育负担,提高了农村儿童的义务教育阶段入学率。2011年,国家民政部、 教育部等联合出台了义务教育教育阶段营养改善计划, 较大程度改善了农村偏远地区学龄儿童的营养状况。 2013年国务院出台《国家贫困地区儿

童发展规划( 2014—2020年) 》,也特别强调要在健康和教育方面采取措施,促进我国集中连片地区680个县400万儿童的发展, 并指出儿童发展对于切断贫困传递、 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意义。

——选自 北京大学 邓锁:《贫困代际传递与儿童发展政策的干预可行性研究》,发表在《浙江工商大学学报》,2016年第2期。

中国人民大学李晨实地调研发现,贫困文化对子女成长有以下不利影响: 能力影响。父母对其并没有过高的期望, 使得流动儿童对自己的期望也比较低。他们的视野比较狭小, 没有多少途径去认识外面的精彩世界,往往在就业过程中选择较容易较轻松处于社会底层的工作。

——选自 中国人民大学 李 晨:《贫困文化在农民工及其子女群体中的代际传递及影响》,发表在《经济论坛》,2013年第7期。

1. 我国现有贫困人口所居住的山区往往与偏僻闭塞,交通不便,环境恶劣、土地贫瘠、生产生活条件差等相联系。山区贫困人口所处的自然环境一般耕地资源少,生态环境差,不利于农作物的生长,而且生产工具原始,生产方式落后,导致贫困人口的收入较低。

2. 就回报率最高的初等教育而言,虽然农村地区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但是, 农村孩子并不能获得与城市孩子等质等量的教育。而贫困地区一般学校少、 规模小,能容纳的学生少, 贫困地区的孩子接受教育的机会自然少。

3. 观念上的贫困主要表现为听天由命,安于现状;恶劣的环境和长期贫困的折磨,许多村民形成了强烈的宿命感。观念上的贫困还可表现为村民“等、 靠、 要”思想严重,坐等政府的救济和帮助,不愿主动尝试。调查中发现, 猫子庄村有村民有养蟾鱼、 种药材的意向,但苦无资金和技术,想法闲置,正坐等政府给予支持和帮助。

4. 大量受教育程度低的贫困父母,观念陈旧落后, 思想保守, 对市场经济不适应,不愿冒险外出打工经商,也缺少参加新技术培训的机会,无法掌握现代种养新技术,仍然按祖辈传下来的老办法耕种土地。因此, 绝大部分贫困村民都没有实现向上流动,长期处于封闭的传统社会。

——选自 中南民族大学 林福美:《山 区 少 数 民 族 贫 困 代 际 传 递 研 究——以宣恩县为例》,发表在《民族论坛》,2014年第2期。

贫困从表面上看是经济的和物质的,但从深层次分析,贫困更是精神的。精神贫困既是物质贫困的结果,又是物质贫困产生并长期存在的重要根源。例如:

“读书无用论” 盛行并且存在着代际传递的特点。有些地区甚至开始流传“读书、读书,越读越输”、“读书、 读书, 不如在家养猪”的说法。因为家长对教育、科技等文化知识的漠视态度已产生代际传递的效果。

在干部、 农牧民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视野狭窄、 心态闭塞、 心理惰性、 思想麻木等现象。

“红事”、“白事” 所产生的费用使事主苦不堪言。

人情往来开支已经成为本来就为数不多的家庭收入的“重头戏”。

——选自 内蒙古民族大学 张艾力:《多维文化视角下蒙古族聚居区贫困问题探析———以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为例》,发表在《内蒙古社会科学》,2012年第1期。

1. “贫困人口代际传递” ,即贫困以及导致贫困的相关因素在贫困人口家庭内部由父辈传递给子辈,即出现贫困沿袭。贫困人口代际传递产生的原因较为复杂,如社会学家刘易斯·科塞认为,“贫困文化”是贫困人口代际传递的内生原因,即长期的贫困生活使穷人形成独特的行为规范、价值观念和文化体系,并通过“圈内”交往等方式被强化和制度化,从而对后代贫困产生影响。


相关内容

  • 贫困代际传递过程中的教育因素分析_祝建华
  • 视点 教育发展研究2016.3 贫困代际传递过程中的教育因素分析 笮祝建华 摘要:贫困代际传递问题近年来引起广泛关注,而教育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本文分析了家庭中父母教育与子女教育的代际传递性,进而分析了父母教育与子女职业状况的代际传递性,在此基础上,还分析了家庭教育提出通过促进贫困家庭父母教育发 ...

  • 中国贫困人口变动与反贫困战略转型
  • 中国贫困人口变动与反贫困战略转型 作者:仲高 来源:<西部学刊>2013年第09期 摘要:贫困人口的规模.结构.分布及其诉求正在发生变化.分布呈碎片化,相对贫困人口成为主体部分,发展机会的欠缺和陷入代际传递困境等特征促使我国反贫困战略亟待转型.借鉴和反思国内外反贫困战略,当前我国反贫困战 ...

  • 贫困能通过"基因表达"代际传递(专家观点)
  • 斯坦福大学儿科系副主任加里·达姆施塔特: 贫困能通过"基因表达"代际传递(专家观点) < 人民日报 >( 2016年11月11日   17 版) ●我们不仅向后代传递我们所继承的基因,还传递受影响而改变表达的基因 ●来自低收入家庭.长期营养匮乏并被忽视的儿童,比同龄孩 ...

  • 切断贫困代际传递,成为国家承诺 让贫困地区孩子公平"起跑"
  • 国办印发规划,从健康和教育入手到2020年前编就保障贫困地区儿童成长安全网 切断贫困代际传递,成为国家承诺 ( 2015-01-1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每日焦点 2014年11月28日,江西省修水县大椿乡柏树村小学二年级学生杨欣在吃自带的午饭.她的午饭除了米饭什么也没有. 新华社记者陈子夏 ...

  • 关于精准扶贫的文献摘录
  • 2007年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为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提供了政策保障. 精准扶贫:是粗放扶贫的对称,是指针对不同贫困区域环境.不同贫困农户状况,运用科学有效程序对扶贫对象实施精确识别.精确帮扶.精确管理的治贫方式. ...

  • 学者观察:"十三五"扶贫如何打好"啃硬骨头"攻坚战
  • 十八届五中全会前瞻之六 2015年10月29日08:13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北京10月29日电 (万鹏)"十三五"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关键节点和最后冲刺的五年,于26日召开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将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布局,研究"十三五& ...

  • 对抓好教育精准扶贫的思考_项一平
  • LilunYuDangdai 理工作论研与究实践工作研究 28 2016年第07期 总第384期 · 对抓好教育精准扶贫的思考 项一平 精准扶贫攻坚已进入冲刺阶段,扶贫势在必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紧紧扭住教育这个脱贫致富的根本之策,再穷不能穷教育,再穷不能穷孩子."这充分说明 ...

  • 2014江西三支一扶考试热点:精准扶贫
  • 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2014江西三支一扶考试热点:精准扶贫 [报告摘要] 要创新扶贫开发方式,加快推进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国家加大对跨区域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协作的支持,加强生态保护和基本公共服务.地方要优化整合扶贫资源,实行精准扶贫,确保扶贫到村到户.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扶贫事业 ...

  • 辩论赛:知识扶贫更重要一辩稿(2017年)
  • 谢谢主席,各位领导,同学们,对方辩友,大家好!我方的观点是知识扶贫更重要. 首先指出对方几点错误: 1. 2. 因此对方这样的论证是不具有说服力的. 在论证之前首先让然我们明确几个概念.什么是"贫"?"贫"的含义是贫困人口创造收入能力的缺乏.那么,扶贫指的是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