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春秋五霸_与战略格局的嬗变

《军事历史研究》 2006年第3期

“春秋五霸”摘 要:。在这一历史时期中,政治、军事、《》所载的483次战争、450次朝聘会盟为我们描绘。,而且对确定“春秋五霸”构成提供了有利的证据。

关键词:春秋;战略格局;五霸

中图分类号:E2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451(2006)03-0113-07

作 者:桑东辉,哈尔滨开发区管委会政策研究室副主任,研究员,黑龙江大学硕士研究

早在先秦、两汉时代,人们对“春秋五霸”的构成就存在争议。后来治史者在此问题上更是聚讼纷纭、莫衷一是。到今天,概括起来,关于“五霸”的说法有十种左右。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荀子》“王霸”篇中的“齐桓、晋文、楚庄、吴阖闾、越句践”说和《白虎通》“号篇”中的“齐桓、宋襄、晋文、秦穆、楚庄”说。我们认为,在讨论这个问题之前必须首先明晰霸的概念。所谓霸者,伯也,是具有政治、军事威权的诸侯长。因此,研究五霸的构成还应该在春秋时期政治军事发展变化的大背景下去考察,根据参与争霸诸侯对战略格局嬗变的影响程度来判研。对于春秋战略格局的分期历来也有不同观点,笔者认为,春秋三百余年间,整体战略布局共出现过三次重大转折,并由此将春秋时期战略格局划分为四个阶段。下面用表格的形式将春秋战略格局变化与争霸诸侯的影响强度进行一下综合统计。

春秋战略格局嬗变与诸侯争霸强度统计表①战略分期

第一阶段(公元前

770—前679年)转折点公元前679年齐桓公会诸

侯于鄄,始霸特 点群龙无首郑庄公齐僖公

齐桓公

宋襄公

晋文公

秦穆公1.31.32.90.732.471.74备  

注第二阶段(公元前公元前627年679—前627年)先后以齐、晋为首的中原联盟对抗荆楚集团关于齐桓公的灭国数,没有采用《荀子・仲尼》或《韩非子・有度》中的说法,否

则数值会更高 之战

・113・

古代军事・“春秋五霸”与战略格局的嬗变

晋襄公

楚穆王

第三阶段(公元前公元前506年

627—前506年)0.9522.62.2

1.19

1.44

.44

.42

2.57受战略格局的制约,这个阶段的霸主主要在晋、楚两国产生,故虽然齐景公亦有过但效果不明,《左传》所记事略,尚未包括《左传》收笔后的争霸活动晋齐联盟对抗秦楚联盟楚庄王晋景公楚共王晋悼公柏举之战第四阶段(公元前506—前453年)吴越争霸、、吴阖闾、越句践确为当之无愧的“五霸”正选②。他,顺应政治军事变革的趋势,成为时势所造就的英雄。同时,又。

一、郑庄、齐僖小霸与“群龙无首”的战略格局

按照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史观,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的创造者,同时英雄人物在推动历史上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古今中外的历史证明,越是生产力不发达、文化落后的时期,精英所起到的作用就越大。本文探讨的春秋时期正是中华文明形成的初期,此时社会构成中占绝大多数的平民和奴隶还没有形成自觉意识,在历史舞台上还只是充当消极的台柱子,而贵族

特别是诸侯国君们则在波谲云诡的政治斗争中扮演着主要的角色。因此,我们认为导致春秋时期战略格局嬗变的原因虽然主要是政治军事发展不平衡,但同时那些活跃在春秋争霸战争中的诸侯们则对战略格局的演进和流变产生着不可低估的深刻影响。

在春秋初期,最先争夺中原霸主地位的是号称“小霸”的郑庄公。郑庄公争霸的一个突出特点是他敢于挑战王权。公元前720年“周郑交质”,继而郑国又派军队割取温之麦、成周之禾,周郑之间关系达到“交恶”的地步。周天子与郑国国君俨然“势均体敌,尊卑之分荡

③,最终酿成了公元前707年的周郑繻葛之战,从而打破了“④的传统,王权然矣”君父不校”

的威严受到强烈的冲击。繻葛之战在春秋战争史上具有重要意义,赋予春秋时期诸侯争霸以新的内涵。在此以前诸侯国之间的战争多因疆场之争,此后诸侯国之间的战争则赋予了为取得盟主资格而进行霸权争夺战的新内涵。郑庄公虽号称“小霸”,但并没有成为名副其实的霸主,当时活跃在中原一带的诸侯国中,实力与郑不相上下的还有宋、鲁、卫、陈等国。据《左传》记载,从隐公元年到隐公六年,郑国与卫国连年交战,共爆发8次战争,互有胜负,说明郑国实力上不比卫国强许多。隐公六年,郑国打败陈国,欲迫其订立城下之盟,陈桓公以“宋、卫实难,郑何能为?”公然拒绝订立屈辱的城下之盟,亦可见这些国家的军事实力相差无多。此外,郑太子忽在回绝齐国的联姻时也以“齐大非吾偶”来托词,而太子忽却并不拒绝陈国的婚姻之请。这些都说明在初期争霸中,郑国并未在实力上具有压倒别国的绝对优势,在军事实力上,郑、宋、卫、鲁、陈等国彼此抗衡不下,彼此之间都没有形成较为稳固的联盟,也没有出现一国独霸的局面,而是表现为群龙无首、彼此混战的态势。在此期间,比较活跃并有“小伯”之誉的诸侯除了郑庄公外,还有齐僖公。他曾多次主持、参与诸侯会盟,并・114・

斡旋、调停了郑国与卫国长达七年之久的军事冲突。但无论是齐僖公还是郑庄公,他们对整体战略格局的影响都是局部的,是非常有限的。有的学者把鲁庄公也纳入春秋初期的小霸范畴。其实只要通盘考察鲁庄公的政治军事行动就会发现,他只有出兵欲立公子纠为齐国国君一件具有点争霸的意味,其他战争多是防御性和自卫性的,根本不具备争夺号令诸侯的霸权的主观意愿和积极行动。

,无首,表现为郑、宋、鲁、卫、陈、固、同仇敌忾的军事政治同盟,,几个在初期觊觎霸,南夷与北狄交,中

⑤。诸侯争雄而无人能执牛耳成了国不绝若线”

生,小国争霸最终是不会有结果的。正当郑庄公汲汲于争霸的同时,齐、楚、秦、晋的势力则不断地潜滋暗长,早在周平王时期,“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

⑥伯。”“及平王之末,而秦、晋、齐、楚代兴,秦景、襄于是取周土,晋文侯于是定天子,齐庄、

⑦。随着秦、僖于是乎小伯,楚蚡冒于是乎启濮”晋、齐、楚四强的日益崛起,各诸侯国力量均

衡、交相攻伐的混战局面势必将被打破,新的战略格局将被势大力强的霸主所奠定。这一使命历史地落到了齐桓公的肩上。

二、齐桓、晋文霸业:华夏联盟与荆楚集团

齐桓公吸取了郑庄公争霸失败的教训,采取与郑庄公挑战王权相反的做法,高扬“尊王攘夷”的大纛,宣扬“蛮夷服膺、荆舒是惩”,以此把中原华夏诸国团结成一个在民族心理上彼此认同的政治军事同盟,开始实施争霸计划。一方面,齐桓公抓住周王室内乱的机会,以王命讨伐曾参与立王子颓的卫国,《左传》鲁庄公二十七年记载:“王使召伯廖赐齐侯命,且请伐卫,以其立子颓也。”这说明齐桓公已是受到周王正式认可的诸侯长。葵丘会盟上,周襄王使宰孔赐齐侯酢,并尊之“以伯舅耋老,加劳,赐一级,无下拜”的优宠,进一步显隆和确认了齐桓公的霸主地位。另一方面,面对日益加剧的民族危机,齐桓公率军解救了被山戎困扰的燕国,将地处狄人侵袭前沿的邢、卫迁到安全地带。对于以“夷狄自置”、自称“我蛮夷

⑧,且不向周王室按时纳贡,还肆无忌惮侵蔡、也,不与中原号谥”灭息、伐郑的南方强国荆

楚,齐桓公于公元前656年率八国联军大举伐楚,与楚国盟于召陵。此后,楚国北进中原的势头虽然受到一定程度的遏止,但华夏族团与荆楚族团之间的南北对抗非但没有因此而消失,反而变本加厉起来。召陵会盟的次年,楚王就发兵灭掉了弦国,原因是“江、黄、道、柏方

⑨。不久,楚又灭掉黄国。公元前645年,楚国伐徐,睦于齐,皆弦姻也,弦子恃之而不事楚”

齐桓公盟诸侯于牡丘、次于匡以救徐。从战略角度看,齐、楚之间的对峙和较量开始了中原华夏诸侯联盟与荆楚军事集团两相抗衡的战略新格局,结束了在此以前的群龙无首的混乱局面,中原诸侯多团结在齐国周围共抗强楚,齐桓公因此建立了“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赫

⑩。赫霸业。“桓公救中国而攘夷狄,卒怙楚,以此,为王者之事也”

在齐桓公身后,最先垂涎霸业的是宋襄公。宋襄公采取伐齐立公子昭、执滕宣公、使邾

・115・

文公用鄫子于次睢之社、围曹讨不服等一系列军事和外交活动,希望继齐桓公后成为新的霸主。宋襄公图霸中原之举必然与楚国北上争锋发生冲突,在鹿上之盟,“楚执宋公以伐

ϖλ

《军事历史研究》 2006年第3期

“春秋五霸”摘 要:。在这一历史时期中,政治、军事、《》所载的483次战争、450次朝聘会盟为我们描绘。,而且对确定“春秋五霸”构成提供了有利的证据。

关键词:春秋;战略格局;五霸

中图分类号:E2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451(2006)03-0113-07

作 者:桑东辉,哈尔滨开发区管委会政策研究室副主任,研究员,黑龙江大学硕士研究

早在先秦、两汉时代,人们对“春秋五霸”的构成就存在争议。后来治史者在此问题上更是聚讼纷纭、莫衷一是。到今天,概括起来,关于“五霸”的说法有十种左右。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荀子》“王霸”篇中的“齐桓、晋文、楚庄、吴阖闾、越句践”说和《白虎通》“号篇”中的“齐桓、宋襄、晋文、秦穆、楚庄”说。我们认为,在讨论这个问题之前必须首先明晰霸的概念。所谓霸者,伯也,是具有政治、军事威权的诸侯长。因此,研究五霸的构成还应该在春秋时期政治军事发展变化的大背景下去考察,根据参与争霸诸侯对战略格局嬗变的影响程度来判研。对于春秋战略格局的分期历来也有不同观点,笔者认为,春秋三百余年间,整体战略布局共出现过三次重大转折,并由此将春秋时期战略格局划分为四个阶段。下面用表格的形式将春秋战略格局变化与争霸诸侯的影响强度进行一下综合统计。

春秋战略格局嬗变与诸侯争霸强度统计表①战略分期

第一阶段(公元前

770—前679年)转折点公元前679年齐桓公会诸

侯于鄄,始霸特 点群龙无首郑庄公齐僖公

齐桓公

宋襄公

晋文公

秦穆公1.31.32.90.732.471.74备  

注第二阶段(公元前公元前627年679—前627年)先后以齐、晋为首的中原联盟对抗荆楚集团关于齐桓公的灭国数,没有采用《荀子・仲尼》或《韩非子・有度》中的说法,否

则数值会更高 之战

・113・

古代军事・“春秋五霸”与战略格局的嬗变

晋襄公

楚穆王

第三阶段(公元前公元前506年

627—前506年)0.9522.62.2

1.19

1.44

.44

.42

2.57受战略格局的制约,这个阶段的霸主主要在晋、楚两国产生,故虽然齐景公亦有过但效果不明,《左传》所记事略,尚未包括《左传》收笔后的争霸活动晋齐联盟对抗秦楚联盟楚庄王晋景公楚共王晋悼公柏举之战第四阶段(公元前506—前453年)吴越争霸、、吴阖闾、越句践确为当之无愧的“五霸”正选②。他,顺应政治军事变革的趋势,成为时势所造就的英雄。同时,又。

一、郑庄、齐僖小霸与“群龙无首”的战略格局

按照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史观,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的创造者,同时英雄人物在推动历史上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古今中外的历史证明,越是生产力不发达、文化落后的时期,精英所起到的作用就越大。本文探讨的春秋时期正是中华文明形成的初期,此时社会构成中占绝大多数的平民和奴隶还没有形成自觉意识,在历史舞台上还只是充当消极的台柱子,而贵族

特别是诸侯国君们则在波谲云诡的政治斗争中扮演着主要的角色。因此,我们认为导致春秋时期战略格局嬗变的原因虽然主要是政治军事发展不平衡,但同时那些活跃在春秋争霸战争中的诸侯们则对战略格局的演进和流变产生着不可低估的深刻影响。

在春秋初期,最先争夺中原霸主地位的是号称“小霸”的郑庄公。郑庄公争霸的一个突出特点是他敢于挑战王权。公元前720年“周郑交质”,继而郑国又派军队割取温之麦、成周之禾,周郑之间关系达到“交恶”的地步。周天子与郑国国君俨然“势均体敌,尊卑之分荡

③,最终酿成了公元前707年的周郑繻葛之战,从而打破了“④的传统,王权然矣”君父不校”

的威严受到强烈的冲击。繻葛之战在春秋战争史上具有重要意义,赋予春秋时期诸侯争霸以新的内涵。在此以前诸侯国之间的战争多因疆场之争,此后诸侯国之间的战争则赋予了为取得盟主资格而进行霸权争夺战的新内涵。郑庄公虽号称“小霸”,但并没有成为名副其实的霸主,当时活跃在中原一带的诸侯国中,实力与郑不相上下的还有宋、鲁、卫、陈等国。据《左传》记载,从隐公元年到隐公六年,郑国与卫国连年交战,共爆发8次战争,互有胜负,说明郑国实力上不比卫国强许多。隐公六年,郑国打败陈国,欲迫其订立城下之盟,陈桓公以“宋、卫实难,郑何能为?”公然拒绝订立屈辱的城下之盟,亦可见这些国家的军事实力相差无多。此外,郑太子忽在回绝齐国的联姻时也以“齐大非吾偶”来托词,而太子忽却并不拒绝陈国的婚姻之请。这些都说明在初期争霸中,郑国并未在实力上具有压倒别国的绝对优势,在军事实力上,郑、宋、卫、鲁、陈等国彼此抗衡不下,彼此之间都没有形成较为稳固的联盟,也没有出现一国独霸的局面,而是表现为群龙无首、彼此混战的态势。在此期间,比较活跃并有“小伯”之誉的诸侯除了郑庄公外,还有齐僖公。他曾多次主持、参与诸侯会盟,并・114・

斡旋、调停了郑国与卫国长达七年之久的军事冲突。但无论是齐僖公还是郑庄公,他们对整体战略格局的影响都是局部的,是非常有限的。有的学者把鲁庄公也纳入春秋初期的小霸范畴。其实只要通盘考察鲁庄公的政治军事行动就会发现,他只有出兵欲立公子纠为齐国国君一件具有点争霸的意味,其他战争多是防御性和自卫性的,根本不具备争夺号令诸侯的霸权的主观意愿和积极行动。

,无首,表现为郑、宋、鲁、卫、陈、固、同仇敌忾的军事政治同盟,,几个在初期觊觎霸,南夷与北狄交,中

⑤。诸侯争雄而无人能执牛耳成了国不绝若线”

生,小国争霸最终是不会有结果的。正当郑庄公汲汲于争霸的同时,齐、楚、秦、晋的势力则不断地潜滋暗长,早在周平王时期,“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

⑥伯。”“及平王之末,而秦、晋、齐、楚代兴,秦景、襄于是取周土,晋文侯于是定天子,齐庄、

⑦。随着秦、僖于是乎小伯,楚蚡冒于是乎启濮”晋、齐、楚四强的日益崛起,各诸侯国力量均

衡、交相攻伐的混战局面势必将被打破,新的战略格局将被势大力强的霸主所奠定。这一使命历史地落到了齐桓公的肩上。

二、齐桓、晋文霸业:华夏联盟与荆楚集团

齐桓公吸取了郑庄公争霸失败的教训,采取与郑庄公挑战王权相反的做法,高扬“尊王攘夷”的大纛,宣扬“蛮夷服膺、荆舒是惩”,以此把中原华夏诸国团结成一个在民族心理上彼此认同的政治军事同盟,开始实施争霸计划。一方面,齐桓公抓住周王室内乱的机会,以王命讨伐曾参与立王子颓的卫国,《左传》鲁庄公二十七年记载:“王使召伯廖赐齐侯命,且请伐卫,以其立子颓也。”这说明齐桓公已是受到周王正式认可的诸侯长。葵丘会盟上,周襄王使宰孔赐齐侯酢,并尊之“以伯舅耋老,加劳,赐一级,无下拜”的优宠,进一步显隆和确认了齐桓公的霸主地位。另一方面,面对日益加剧的民族危机,齐桓公率军解救了被山戎困扰的燕国,将地处狄人侵袭前沿的邢、卫迁到安全地带。对于以“夷狄自置”、自称“我蛮夷

⑧,且不向周王室按时纳贡,还肆无忌惮侵蔡、也,不与中原号谥”灭息、伐郑的南方强国荆

楚,齐桓公于公元前656年率八国联军大举伐楚,与楚国盟于召陵。此后,楚国北进中原的势头虽然受到一定程度的遏止,但华夏族团与荆楚族团之间的南北对抗非但没有因此而消失,反而变本加厉起来。召陵会盟的次年,楚王就发兵灭掉了弦国,原因是“江、黄、道、柏方

⑨。不久,楚又灭掉黄国。公元前645年,楚国伐徐,睦于齐,皆弦姻也,弦子恃之而不事楚”

齐桓公盟诸侯于牡丘、次于匡以救徐。从战略角度看,齐、楚之间的对峙和较量开始了中原华夏诸侯联盟与荆楚军事集团两相抗衡的战略新格局,结束了在此以前的群龙无首的混乱局面,中原诸侯多团结在齐国周围共抗强楚,齐桓公因此建立了“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赫

⑩。赫霸业。“桓公救中国而攘夷狄,卒怙楚,以此,为王者之事也”

在齐桓公身后,最先垂涎霸业的是宋襄公。宋襄公采取伐齐立公子昭、执滕宣公、使邾

・115・

文公用鄫子于次睢之社、围曹讨不服等一系列军事和外交活动,希望继齐桓公后成为新的霸主。宋襄公图霸中原之举必然与楚国北上争锋发生冲突,在鹿上之盟,“楚执宋公以伐

ϖλ

相关内容

  • 春秋五霸之齐桓公做了哪些改革
  • 春秋五霸之齐桓公做了哪些改革 齐桓公改革 众所周知,齐桓公在上位之后任用管仲,改革齐国的各项制度,使得齐国国力大增,最后才成功的成为了当世霸主,那么当时齐桓公时期的改革到底是哪些方面呢?接下来小编我就为大家系统的介绍一下齐桓公的改革. 齐桓公小白 首先齐桓公充分利用了自己的政治优势,毕竟祖上是姜太公 ...

  • [地缘看中国]之历史篇第二目:[春秋]第三十一回??越国复兴
  • <春秋>第三十一回   越国复兴 上回分析了外越地区(东瓯),这一地区其实还可以分为三部分,即灵河下游的台州湾地区.瓯江下游的温州湾地区.瓯江上游的丽水地区.由于瓯江的南部还以飞云江.鳌江两条独流入海的河流,因此以温州湾为核心的"浙南三江"地区成为了瓯越之族的主要聚居 ...

  • 第6课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 (自动保存的)
  • 第6课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 马关县第三中学---袁自勇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春秋和战国的历史分期:春秋时期诸侯争霸不断:战国时期,七国之间兼并战争此起彼伏.使学生初步认识人类历史上大国之间军事力量的较量,实际上就是国与国之间政治.经济和军事等综合国力的较量. 2. ...

  • 七年级第6课 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教案+导学案)
  • 第6课 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春秋和战国的历史分期:春秋时期诸侯争霸不断:战国时期,七国之间兼并战争此起彼伏.使学生初步认识人类历史上大国之间军事力量的较量,实际上就是国与国之间政治.经济和军事等综合国力的较量. 2.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春 ...

  • 智能硬件走出蛮荒 五大领域决定格局
  • 如果将智能硬件行业比作一段历史时期的话,那么可以说整个产业已经从蛮荒时代进入到春秋五霸时期. 各路诸侯狼烟四起,将这个行业衬托得格外热闹与繁荣.智能手表.智能手环等可穿戴设备成为元老级选手,VR设备.智能家居.智慧医疗.智慧交通正在成长为新的王者.然而这新老同台演绎的时代里,真正左右战役进程的已经不 ...

  • 教案新-历史:第六课 动荡的春秋时期
  •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 第6课 动荡的春秋时期 教案 [教学内容] 齐国位于今山东北部:盛产鱼盐,经济富庶,是东方的一个大国,为其争霸活动提供了强有力的经济基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学习,了解春秋战国的起止时间,知道春秋五霸.战国七雄,并掌握齐桓公称霸.晋楚争霸.三家分晋的史实. 过程与方 ...

  • 大吉:管仲三熏三沐见齐桓
  • 第十四首:管仲三熏三沐见齐桓 大吉 春秋时期,齐国君臣日常生活中沐浴十分盛行,每当有重大事件,当事人都有沐浴的规矩.齐国公子小白做了国君,即齐恒公,他任命鲍叔为国相,鲍叔向齐桓公推荐管仲,齐桓公接受他的提议,决定任命与自己有一箭之仇的管仲为国相.他派使者到鲁国,谎称我们国君想亲自处决管仲,要求把管仲 ...

  • 春秋战国的重要战役
  • 春秋战国著名八大战役 一.邯郸之战 中国战国后期,赵联合魏.楚军在赵都邯郸(今属河北)大败秦军的一次防御战.长平之战赵国大败,秦上将军白起欲乘胜直捣赵都邯郸,赵孝成王许割六城与秦议和.赵国利用战争间隙,厉兵秣马,重整军备,结好齐.楚.魏等国,决心抗秦.秦昭王得知赵国不予六城,不顾白起关于赵已国内实. ...

  • 中国长城之父:齐桓公到齐宣王耗260年筑起长城
  • 中国长城之父:齐桓公到齐宣王耗260年筑起长城 长城是中国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更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一提及长城,人们会想到我国北方的万里长城. 在齐鲁大地上也有一条千里长城,名曰齐长城.齐长城起源于古济水河东岸的长清县孝里镇广里村,从大峰山山顶通过,自西向东蜿蜒千里,直达黄岛入海,全长 618.9公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