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校贫困学生资助工作研究

我国高校贫困学生资助工作研究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高等教育事业也发展迅猛。但同时,高校贫困生的数量与结构规模也不断扩大。于是,在我国,出台了高校学生资助政策,国家领导层高度重视困难生资助工作,强调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能够顺利入学,上得起大学、接受职业教育,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优化教育结构,致力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时提高国家的综合国力。

[关键词]:贫困生 资助 机制 问题 完善

一、 我国高校贫困生现状

(一)我国高校贫困生结构现状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起步,中国的高等教育事业也飞速发展,伴随着高校贫困生数量和规模的不断的增大,而且在中国地区居民的生活水平存在差异,很多来自贫困家庭的学子尽管考进了理想的学府,但迫于经济压力,为高额的学费头疼,因此,为了更好的发展教育事业,必须加强对这么贫困学子的资助,这些家庭贫困主要源于在这些年经济发展中诚城乡差距、东中西部差距的不断扩大和城市下岗群体的出现等原因。

2009年,全国普通高校在校生总人数2285.15万人,在高校贫穷生占的比例如下图1-1

2009年,我国中央部属高校在校生总人数251.72万人,在高校贫穷生占的

比例如下图:1-2

2009年,我国地方属高校在校生总人数2033.43万人,在高校贫穷生占的比例如下图1-3

(二)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的现状

近年来,根据“高等教育成本应由国家和个人分担”原则和“教育公平”原则,高等院校实行缴费上学。这一改革引发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难的问题。高校出现了相当数量的贫困生。这引起了国家高度重视,在国家主导下全国各高校探索形成了以奖、贷、助、补、减、缓为主要内容的多元化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经过各有关方面的共同努力,高等教育阶段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学习和生活困难为题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缓解。但是,目前我国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还不够完善,尤其是普通本科高校面临的问题比较突出,与同时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形势和人民群众对教育的需求不相适应,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着教育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因此我们要找到其中的问题,及时地进行改善,争取改善资助体系的现状。

近些年,为了帮助贫困的学子顺利完成学业,经过教育部门以及社会和学校方面的努力,基本建立了一套比较完善的资助机制。国家因此出台了关于高校家

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极力推动资助工作的开展。

二、我国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现状

(一)、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主要内容

2007年,《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国发〔2007〕13号)及其配套办法颁布实施后,国家在高等教育阶段建立起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师范生免费教育、勤工助学、学费减免等多种形式并存的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考入大学,首先可通过学校开设的“绿色通道”按时报到。入校后,学校对其家庭经济困难情况进行核实,采取不同措施给予资助。其中,解决学费、住宿费问题,以国家助学贷款为主,以国家励志奖学金等为辅;解决生活费问题,以国家助学金为主,以勤工助学等为辅。此外,国家还积极引导和鼓励社会团体、企业和个人面向高校设立奖学金、助学金,共同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入学并完成学业。

(二)、高校资助政策实施范围

1、国家奖学金;

2、国家励志奖学金

3、国家助学金

4、国家助学贷款

5、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

6、师范生免费教育

7、勤工助学

每年国家都拨款下来,切实帮到每个困难的学子,譬如,2009年,资助学生

备注:(其他资助项目,如水电费补贴、绿色通道生活用品礼包、春节留校学生资助、部队助困、师生爱心互助捐款、教职工一助一、导师资助、就业帮扶基金、特殊行业就业奖励、优秀大学生奖励等)。

(三)、其他资助政策与措施

学费减免 国家对公办全日制普通高校中家庭经济特别困难的、无法交纳学费的学生,特别是其中的孤残学生、少数民族学生及烈士、优抚家庭子女等,实行减免学费政策。具体减免办法由学校制订。

绿色通道 绿色通道是指对于家庭经济困难的大学新生,一律先办理入学手续,然后再根据经核实的学生家庭经济情况,分别采取“贷、奖、助、补、减”等不同的资助措施,确保每一位新生都能够顺利入学。目前各公办高等学校已全面建立“绿色通道”制度。

辅助措施 各高校利用自有资金、社会组织和个人捐款等,设立奖学金、助学金;对发生临时困难的学生发放特殊困难补助等。

虽然,在我国,各领导阶层都高度重视高校助学工作,也出台了一系列的方针政策,但是,不免在很多地方会存在一些缺陷,需要我们去发现,改进,完善。

三、 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构成

(一)、贫困生资格认定过程的缺陷

贫困生的“身份”认定机制存在缺陷。很多高校都是以学生入学时,在

家庭所在地的村委会、街道办事处等有关基层部门开据的列有家庭人口、收入等基本情况的证明为依据,也就是说大学生的“贫困生身份”由家庭所在地的“一纸三级证明”决定,不管学生是否真的家庭困难,纸上说了算,认定机制缺乏监督和责任追究“三级证明”是很值得质疑的。不少大学生为了取得“贫困生身份”,获取资助,甚至不择手段。致使一些确实贫困的学生得不到帮助,而一些“富裕生”却顶着“贫困生”的头衔,享受着不应该属于他(她)的待遇。认定机制应包括个人申请与诚信承诺、所在地的证明、公示与学生监督、管理部门的审批、跟踪调查与逐年调整、追究责任等。

(二)、评定过程存在较多问题

1、评定基础不清晰

经过调研发现,目前很多高校的助学管理者,对经济资助、学生评价

和资助引导意义这三者的关系是模糊不清的。从一些政策上即可见到一斑,例如有高校的资助政策中规定凡挂科者,不得申请校内生活贷款和助困奖学金;凡受处分的学生,不得享受资助政策等等。这些政策已经变相的讲资助和奖励混为一谈,将资助仅当作是对优秀学生的一种特权,而让贫困的学子因某一次考试不及格或是无意犯规而不能得到资助,给他们自身带来许多困扰,在生活上还是拮据,严重影响他们的生活或学习。

2、评定方法不科学

辅导员主导型、班委推荐型和班会讨论型关于评定的方式从评定决策者

来说,存在不当之处。例如,辅导员主导型容易出现光环效应和陷入能力陷阱,带有多少主观色彩。班委推荐型是比较合适的,少数服从多数原则,但也会受到少数人意志的控制,公正性不能保证。班会讨论型容易出现了乐队效应,也容易让贫困生感到自卑,暴露同学的隐私的责任,从而不能达到预期效果。

3、评定不能及时反映变化

目前的贫困生认定工作一般是在学期初进行认定的,一旦经过评定就不再进行改变,整一年的资助的标准与人数就以此为标准。在此范围内的学生才有资格享受各类资助。不在此范围的学生则基本上没有任何机会接受资助。于是进入贫困生清单被认为是拿到了受资助资格的船票。很显然,很多时候,一霎间就可以发生很多意想不到的事情,学生的贫困情况可以随时改变,而面前这种评定方法,并不能对这种变化有应对的方法。

(三)、没有考虑资助对困难程度的影响

事实上,学生家庭的贫困程度发生巨大变化的情况是少数,而最重要的一种因素是资助对困难程度的影响,由于人的认知能力所限,在一个较大范围内进行主观平衡是难以达到的。正因为如此,管理者才容易陷入光环效应。因此,即使管理者主观上注意到了以往的资助应该影响到下一代资助的决策,但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却没有能力实现这种最优化,同时多见的一种情况是在每一次资助决策时,拿出来对照的贫困清单是相同的。对于这些贫困生已经接受的资助情况并没有被重视和考虑进去。

(四)、管理机构的工作机制存在的问题

首先,很多高校学生资助管理机构是隶属于学生工作部的一个科室,并属于学校二级管理部门。这在统筹协调资助管理工作时并不利于其职能的实现与发挥。

其次,很多高校在人员配备方面并不是专人负责,而是由学生工作部原有教师兼任,工作任务重、头绪多很难保证资助管理工作的高校与高质。

再次,高校学生资助管理机构普遍存在“上重下轻”的现象,即学校高度重视贫困生资助的同时学院配套资助管理体系跟不上。学院存在着专职辅导员少、学生工作任务重的矛盾,很难固定一名专职人员从事资助管理工作。这样导致工作脱节、效率低下、难以创新等问题。

最后,现行省级和高校的学生资助管理工作模式使高校学生资助管理机构与上级学生资助管理机构沟通多和银行或生源地信用社沟通少,是导致国家助学贷款等问题高校和银行信息不对称的现象。

四、 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改革纯粹经济上的帮助的模式,提供贫困生的能力。

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贫困不只是单纯的经济困难,它还包括贫困生面临的心理上的压力、物质资源、知识技术信息以及一些社会机构之间的关系时,无法得到这些资源满足自己的基本需求,或者没有这方面的能力。这是一个结构上的问题。因此,我们不仅要及时适当地给予他们在经济上的资助,而且深入了解他们内心的情感,缓解他们的压力,完善新的资助模式,把学校资助与社会资源联系起来,把学生资助与学生思想教育,心理辅导联接起来,调动学校,学生、社会的积极性,共同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工作。同时鼓励学生参加勤工俭学活动中,在工作中,提高贫困生的技术能力,实现“供给型”到“经营型”的转变。

(二)勤工助学岗位的供给较少,不能满足所有贫困生的需求。

勤工助学岗位使贫困生拥有参与校园管理与服务工作的机会。勤工助学不仅能锻炼高校贫困学生的工作能力,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并能使他们正确面对学习和生活中的挫折。但目前我国高校普遍存在

勤工俭学岗位少、服务内容单一、服务层次较低等问题。校内的勤工俭学岗位多是打扫教室,整理图书馆资料,或者在校院办公室打字,传送文件等工作,而真正与学生专业有关的助教、助研等工作相对较少,不能满足所有贫困生勤工俭学的需要,且待待遇低,无法解决贫困生的学费问题。

(三)完善贫困生的认定机制,提高资助质量

贫困生认定难既有其制度的问题,也有人为的原因。必须在总结原有贫困生认定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对传统贫困生认定机制的方式、方法与程序进行全面的科学的优化与重构。加大对大学生政策宣传与诚信教育的力度,建立生源地贫困生认定监督与责任追究机制,建立动态贫困生档案制度,建立贫困生消费信息调查和公示等等。全面了解贫困生的生活状态,用标准化工作方法代替传统的方法,大力节省贫困生认定成本。

(四)完善评定机制,实行公平资助

高校对学生进行进行家访或委托进行家庭情况调查等形式,摸清学生真实家庭经济情况,并按事前制定好的标准对其贫困程度进行评定,建立档案。是资助更具针对性,从而保证公平、有效地分配,公正、公开地实施助困活动,建立普惠式社会救助机制。现在的助学体系有不少是有条件的,例如,奖学金是针对成绩好的学生、助学贷款需要成绩单,不能有不及格。这些政策把一些成绩不好的学生挡在门外,减少了他们受助的机会。因此,建议设立一个普惠式的社会救助机制,让更多的大学生受助。

(五)加强大学生的诚信教育,做好助学贷款的还贷工作。

高校要加强大学生的诚信教育,使学生心中常有“信用”这一理念;同时,完善高校受助毕业生的个人信用体系建设,对那些不按合约还贷的学生可以在媒体和网络上公布他们的姓名、入学前家庭住址、毕业学校、毕业后的就业单位、和拖欠贷款本息金额等信息;并建立贷款学生网上查询系统,开展助学贷款网上追款业务等,以形成强有力的机制,这种制度有效避免“有钱人申请助学贷款”的现象,便于银行及时收回贷款。

(六).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促进贫困生健康成长

贫困生由于其特殊情况和面临的艰难处境, 存在心理障碍的比例相对较高。因此, 对贫困生进行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十分必要的。首先, 高校各学院的辅导员应特别关注贫困生的心理健康, 对有心理危机的学生, 要及时进行心理危机干预, 帮助其消除消极心理, 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塑造健康的人格。其次, 定期开展文化、科技、体育等各类活动, 引导贫困生积极参加, 让贫困生的烦躁、自卑等负面情绪得到有效疏通。同时, 高校还可以通过心理健康中心这个平台为贫困生定期开展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和提供心理咨询, 让他们掌握自我心理调适的方法。最后, 一个和谐的、团结向上的集体对贫困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养成是十分重要的。同学间的交流与沟通、关怀与包容能让贫困生感受到集体的温暖, 化解孤独、抑郁等不良情绪, 以切实保障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

总之,就算全国各地都有许多为了上大学而烦恼的学子,只要他们内心怀有远大的理想,那么作为社会的一份子,就要有帮助他们的一份心,要知道,国家领导也会非常重视他们,及时给予他们帮助,力求把资助困难生的工作做好。贫困生的认定工作需要结合自身的工作实际,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以学生在校的实际综合表现为主、生源地贫困证明为辅,充分调动学生的民主积极性,完善监督、举报机制,从而将各项资助用到最需要帮助的学生身上,确保国家资助政策的顺利实施,为创建和谐班级,和谐校

园做出积极的贡献。

五、完善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的建议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 尤其是实行招生并轨, 学生交费上学, 以及社会正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折时期, 高校贫困生现象日趋严重, 贫困生问题已成为政府重视、社会关注、家长操心、学校担心、学生忧心的社会问题, 乃至影响了当前高校的稳定和发展。如何正视这个问题, 决不让一位勤奋而刻苦的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 我国各高校都在为此深思与解决, 各显神通。

一、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的调查与分析

为了了解学生对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的认知程度, 以及学生对高校开展的贫困生工作的满意程度, 作者进行了问卷调查, 共向宁波大学、浙江万里学院、浙江医药职业学院、浙江工商职业学院等学生发问卷1643份, 回收1643份, 其中特困生536人。

设立奖学金的目的是激励学生通过努力学习来获得经济上的资助。从调查问卷看, 大学生对奖学金制度的认同率不高:认为“奖学金制度好, 对学生激励作用大”的仅为23%;认为“奖学金制度还可以, 但对学生的激励作用不大”的占了大部份, 为59%;认为“奖学金制度对学生没有激励作用或学生对此不关心”的也有15 6%。但是, 学生对“奖学金评价机制对学习积极性的影响”认同率很高:认为“有一定影响”的占了50%,认为“影响较大或很大”的有34%。

所以,高校应该加强对学校的资助的体系管理,建立完整的体系,让更多的贫穷大学生可以享受资助的待遇。

二、助学贷款

助学贷款是我国政府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速人才培养、资助经济困难学生完成学业而实行的无担保的信用助学贷款。调查显示,大部分学生对国家助学贷款的有关政策不很了解,认为“知道一点”者占59%,“知道很多”者仅为19%,“不知道”者还有17%。对于国家助学贷款的性质大部分学生还是知道的, 认为“是信用贷款”的有63%,认为“是无担保贷款”的为12%,但认为“是担保贷款”的有20%,认为“是抵押贷款”的也有7%。对于助学贷款, 大部分学生是从“同学、朋友”那里得知的(66%),从“新闻媒体”得知的只有37%,从“学校与教师”那里得知的仅26%,从“父母或其它途径”了解到的有10%。这也说明助学贷款的宣传工作做得不够。

高校学校认识贷款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为了更好的使用贷款,一定要提高大学生的信用意识,加强正确指引。建立较完善的监督机制, 才能有效地运作助学贷款。

三、勤工助学

勤工助学之目的就是学生通过付出一定的劳动来获得一定的报酬以完成学业。调查中发现, 勤工助学方式得到了大部分学生的认同, 认为“勤工助学好”的达到了68%。虽然大部分学生没有参加过勤工助学(59%),但这种方式却得到了广大贫困学生的支持, 以及大部分并不贫困学生的赞同, 愿意参加勤工助学的就有60%,持无所谓态度的有22 5%,然而, 也有11%的学生不愿意。没有参加勤工助学的原因主要有二:其一是“岗位太少”(52%),其二是

“学习紧或影响学习, 没时间参加”(23%)。学生对勤工助学的岗位要求顺序为:管理型(40%)、智能技术型(33%)、劳务型(14%)、专业研究型(11%)、无要求(7 9%)。这说明学生自信心较强, 偏重于希望用自己的智力而获得应有的报酬。

所以,学校要应该多提倡学校去参加勤工助学,即可以让学生锻炼到自己的能力,参加勤工助学还为以后工作做好一个铺垫。

总之,高校贫穷人资助体系改革的思考,高校应该要对贫穷人的确定、贫困生资助体系的优化、贫困生资助体系多元化与保障制度。

参考文献:

钟天勇, 百度百科,[J],2011-5-13

中国高等教育学生信息网,2006-7-28

李京彬,建立和完善高校贫困生良性资助体系,[A],2007-05-16

薛浩,高校贫困生现行资助体系中亟待改善的几个问题研究[J],中国高研究,2006-7

安冰,高校贫困生资助管理问题研究[J],2008-5-24

白华,柴启东,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的完善与创新研究[J],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24 刘万永,救助贫困生仅仅给钱是不够的[N],中国青年报,2004-1-13

彭梅芬:《浅析高校贫困生的心理困扰与调适》, 《广西大学学报社科版》,1999年, 第10期 姜帅, 张爱军. 贫困大学生现状及解困对策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 2008, 74-75.

李岳. 浅谈西部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现状及应对策略[J].科技信息, 2009,406.

我国高校贫困学生资助工作研究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高等教育事业也发展迅猛。但同时,高校贫困生的数量与结构规模也不断扩大。于是,在我国,出台了高校学生资助政策,国家领导层高度重视困难生资助工作,强调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能够顺利入学,上得起大学、接受职业教育,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优化教育结构,致力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时提高国家的综合国力。

[关键词]:贫困生 资助 机制 问题 完善

一、 我国高校贫困生现状

(一)我国高校贫困生结构现状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起步,中国的高等教育事业也飞速发展,伴随着高校贫困生数量和规模的不断的增大,而且在中国地区居民的生活水平存在差异,很多来自贫困家庭的学子尽管考进了理想的学府,但迫于经济压力,为高额的学费头疼,因此,为了更好的发展教育事业,必须加强对这么贫困学子的资助,这些家庭贫困主要源于在这些年经济发展中诚城乡差距、东中西部差距的不断扩大和城市下岗群体的出现等原因。

2009年,全国普通高校在校生总人数2285.15万人,在高校贫穷生占的比例如下图1-1

2009年,我国中央部属高校在校生总人数251.72万人,在高校贫穷生占的

比例如下图:1-2

2009年,我国地方属高校在校生总人数2033.43万人,在高校贫穷生占的比例如下图1-3

(二)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的现状

近年来,根据“高等教育成本应由国家和个人分担”原则和“教育公平”原则,高等院校实行缴费上学。这一改革引发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难的问题。高校出现了相当数量的贫困生。这引起了国家高度重视,在国家主导下全国各高校探索形成了以奖、贷、助、补、减、缓为主要内容的多元化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经过各有关方面的共同努力,高等教育阶段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学习和生活困难为题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缓解。但是,目前我国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还不够完善,尤其是普通本科高校面临的问题比较突出,与同时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形势和人民群众对教育的需求不相适应,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着教育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因此我们要找到其中的问题,及时地进行改善,争取改善资助体系的现状。

近些年,为了帮助贫困的学子顺利完成学业,经过教育部门以及社会和学校方面的努力,基本建立了一套比较完善的资助机制。国家因此出台了关于高校家

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极力推动资助工作的开展。

二、我国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现状

(一)、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主要内容

2007年,《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国发〔2007〕13号)及其配套办法颁布实施后,国家在高等教育阶段建立起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师范生免费教育、勤工助学、学费减免等多种形式并存的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考入大学,首先可通过学校开设的“绿色通道”按时报到。入校后,学校对其家庭经济困难情况进行核实,采取不同措施给予资助。其中,解决学费、住宿费问题,以国家助学贷款为主,以国家励志奖学金等为辅;解决生活费问题,以国家助学金为主,以勤工助学等为辅。此外,国家还积极引导和鼓励社会团体、企业和个人面向高校设立奖学金、助学金,共同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入学并完成学业。

(二)、高校资助政策实施范围

1、国家奖学金;

2、国家励志奖学金

3、国家助学金

4、国家助学贷款

5、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

6、师范生免费教育

7、勤工助学

每年国家都拨款下来,切实帮到每个困难的学子,譬如,2009年,资助学生

备注:(其他资助项目,如水电费补贴、绿色通道生活用品礼包、春节留校学生资助、部队助困、师生爱心互助捐款、教职工一助一、导师资助、就业帮扶基金、特殊行业就业奖励、优秀大学生奖励等)。

(三)、其他资助政策与措施

学费减免 国家对公办全日制普通高校中家庭经济特别困难的、无法交纳学费的学生,特别是其中的孤残学生、少数民族学生及烈士、优抚家庭子女等,实行减免学费政策。具体减免办法由学校制订。

绿色通道 绿色通道是指对于家庭经济困难的大学新生,一律先办理入学手续,然后再根据经核实的学生家庭经济情况,分别采取“贷、奖、助、补、减”等不同的资助措施,确保每一位新生都能够顺利入学。目前各公办高等学校已全面建立“绿色通道”制度。

辅助措施 各高校利用自有资金、社会组织和个人捐款等,设立奖学金、助学金;对发生临时困难的学生发放特殊困难补助等。

虽然,在我国,各领导阶层都高度重视高校助学工作,也出台了一系列的方针政策,但是,不免在很多地方会存在一些缺陷,需要我们去发现,改进,完善。

三、 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构成

(一)、贫困生资格认定过程的缺陷

贫困生的“身份”认定机制存在缺陷。很多高校都是以学生入学时,在

家庭所在地的村委会、街道办事处等有关基层部门开据的列有家庭人口、收入等基本情况的证明为依据,也就是说大学生的“贫困生身份”由家庭所在地的“一纸三级证明”决定,不管学生是否真的家庭困难,纸上说了算,认定机制缺乏监督和责任追究“三级证明”是很值得质疑的。不少大学生为了取得“贫困生身份”,获取资助,甚至不择手段。致使一些确实贫困的学生得不到帮助,而一些“富裕生”却顶着“贫困生”的头衔,享受着不应该属于他(她)的待遇。认定机制应包括个人申请与诚信承诺、所在地的证明、公示与学生监督、管理部门的审批、跟踪调查与逐年调整、追究责任等。

(二)、评定过程存在较多问题

1、评定基础不清晰

经过调研发现,目前很多高校的助学管理者,对经济资助、学生评价

和资助引导意义这三者的关系是模糊不清的。从一些政策上即可见到一斑,例如有高校的资助政策中规定凡挂科者,不得申请校内生活贷款和助困奖学金;凡受处分的学生,不得享受资助政策等等。这些政策已经变相的讲资助和奖励混为一谈,将资助仅当作是对优秀学生的一种特权,而让贫困的学子因某一次考试不及格或是无意犯规而不能得到资助,给他们自身带来许多困扰,在生活上还是拮据,严重影响他们的生活或学习。

2、评定方法不科学

辅导员主导型、班委推荐型和班会讨论型关于评定的方式从评定决策者

来说,存在不当之处。例如,辅导员主导型容易出现光环效应和陷入能力陷阱,带有多少主观色彩。班委推荐型是比较合适的,少数服从多数原则,但也会受到少数人意志的控制,公正性不能保证。班会讨论型容易出现了乐队效应,也容易让贫困生感到自卑,暴露同学的隐私的责任,从而不能达到预期效果。

3、评定不能及时反映变化

目前的贫困生认定工作一般是在学期初进行认定的,一旦经过评定就不再进行改变,整一年的资助的标准与人数就以此为标准。在此范围内的学生才有资格享受各类资助。不在此范围的学生则基本上没有任何机会接受资助。于是进入贫困生清单被认为是拿到了受资助资格的船票。很显然,很多时候,一霎间就可以发生很多意想不到的事情,学生的贫困情况可以随时改变,而面前这种评定方法,并不能对这种变化有应对的方法。

(三)、没有考虑资助对困难程度的影响

事实上,学生家庭的贫困程度发生巨大变化的情况是少数,而最重要的一种因素是资助对困难程度的影响,由于人的认知能力所限,在一个较大范围内进行主观平衡是难以达到的。正因为如此,管理者才容易陷入光环效应。因此,即使管理者主观上注意到了以往的资助应该影响到下一代资助的决策,但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却没有能力实现这种最优化,同时多见的一种情况是在每一次资助决策时,拿出来对照的贫困清单是相同的。对于这些贫困生已经接受的资助情况并没有被重视和考虑进去。

(四)、管理机构的工作机制存在的问题

首先,很多高校学生资助管理机构是隶属于学生工作部的一个科室,并属于学校二级管理部门。这在统筹协调资助管理工作时并不利于其职能的实现与发挥。

其次,很多高校在人员配备方面并不是专人负责,而是由学生工作部原有教师兼任,工作任务重、头绪多很难保证资助管理工作的高校与高质。

再次,高校学生资助管理机构普遍存在“上重下轻”的现象,即学校高度重视贫困生资助的同时学院配套资助管理体系跟不上。学院存在着专职辅导员少、学生工作任务重的矛盾,很难固定一名专职人员从事资助管理工作。这样导致工作脱节、效率低下、难以创新等问题。

最后,现行省级和高校的学生资助管理工作模式使高校学生资助管理机构与上级学生资助管理机构沟通多和银行或生源地信用社沟通少,是导致国家助学贷款等问题高校和银行信息不对称的现象。

四、 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改革纯粹经济上的帮助的模式,提供贫困生的能力。

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贫困不只是单纯的经济困难,它还包括贫困生面临的心理上的压力、物质资源、知识技术信息以及一些社会机构之间的关系时,无法得到这些资源满足自己的基本需求,或者没有这方面的能力。这是一个结构上的问题。因此,我们不仅要及时适当地给予他们在经济上的资助,而且深入了解他们内心的情感,缓解他们的压力,完善新的资助模式,把学校资助与社会资源联系起来,把学生资助与学生思想教育,心理辅导联接起来,调动学校,学生、社会的积极性,共同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工作。同时鼓励学生参加勤工俭学活动中,在工作中,提高贫困生的技术能力,实现“供给型”到“经营型”的转变。

(二)勤工助学岗位的供给较少,不能满足所有贫困生的需求。

勤工助学岗位使贫困生拥有参与校园管理与服务工作的机会。勤工助学不仅能锻炼高校贫困学生的工作能力,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并能使他们正确面对学习和生活中的挫折。但目前我国高校普遍存在

勤工俭学岗位少、服务内容单一、服务层次较低等问题。校内的勤工俭学岗位多是打扫教室,整理图书馆资料,或者在校院办公室打字,传送文件等工作,而真正与学生专业有关的助教、助研等工作相对较少,不能满足所有贫困生勤工俭学的需要,且待待遇低,无法解决贫困生的学费问题。

(三)完善贫困生的认定机制,提高资助质量

贫困生认定难既有其制度的问题,也有人为的原因。必须在总结原有贫困生认定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对传统贫困生认定机制的方式、方法与程序进行全面的科学的优化与重构。加大对大学生政策宣传与诚信教育的力度,建立生源地贫困生认定监督与责任追究机制,建立动态贫困生档案制度,建立贫困生消费信息调查和公示等等。全面了解贫困生的生活状态,用标准化工作方法代替传统的方法,大力节省贫困生认定成本。

(四)完善评定机制,实行公平资助

高校对学生进行进行家访或委托进行家庭情况调查等形式,摸清学生真实家庭经济情况,并按事前制定好的标准对其贫困程度进行评定,建立档案。是资助更具针对性,从而保证公平、有效地分配,公正、公开地实施助困活动,建立普惠式社会救助机制。现在的助学体系有不少是有条件的,例如,奖学金是针对成绩好的学生、助学贷款需要成绩单,不能有不及格。这些政策把一些成绩不好的学生挡在门外,减少了他们受助的机会。因此,建议设立一个普惠式的社会救助机制,让更多的大学生受助。

(五)加强大学生的诚信教育,做好助学贷款的还贷工作。

高校要加强大学生的诚信教育,使学生心中常有“信用”这一理念;同时,完善高校受助毕业生的个人信用体系建设,对那些不按合约还贷的学生可以在媒体和网络上公布他们的姓名、入学前家庭住址、毕业学校、毕业后的就业单位、和拖欠贷款本息金额等信息;并建立贷款学生网上查询系统,开展助学贷款网上追款业务等,以形成强有力的机制,这种制度有效避免“有钱人申请助学贷款”的现象,便于银行及时收回贷款。

(六).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促进贫困生健康成长

贫困生由于其特殊情况和面临的艰难处境, 存在心理障碍的比例相对较高。因此, 对贫困生进行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十分必要的。首先, 高校各学院的辅导员应特别关注贫困生的心理健康, 对有心理危机的学生, 要及时进行心理危机干预, 帮助其消除消极心理, 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塑造健康的人格。其次, 定期开展文化、科技、体育等各类活动, 引导贫困生积极参加, 让贫困生的烦躁、自卑等负面情绪得到有效疏通。同时, 高校还可以通过心理健康中心这个平台为贫困生定期开展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和提供心理咨询, 让他们掌握自我心理调适的方法。最后, 一个和谐的、团结向上的集体对贫困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养成是十分重要的。同学间的交流与沟通、关怀与包容能让贫困生感受到集体的温暖, 化解孤独、抑郁等不良情绪, 以切实保障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

总之,就算全国各地都有许多为了上大学而烦恼的学子,只要他们内心怀有远大的理想,那么作为社会的一份子,就要有帮助他们的一份心,要知道,国家领导也会非常重视他们,及时给予他们帮助,力求把资助困难生的工作做好。贫困生的认定工作需要结合自身的工作实际,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以学生在校的实际综合表现为主、生源地贫困证明为辅,充分调动学生的民主积极性,完善监督、举报机制,从而将各项资助用到最需要帮助的学生身上,确保国家资助政策的顺利实施,为创建和谐班级,和谐校

园做出积极的贡献。

五、完善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的建议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 尤其是实行招生并轨, 学生交费上学, 以及社会正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折时期, 高校贫困生现象日趋严重, 贫困生问题已成为政府重视、社会关注、家长操心、学校担心、学生忧心的社会问题, 乃至影响了当前高校的稳定和发展。如何正视这个问题, 决不让一位勤奋而刻苦的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 我国各高校都在为此深思与解决, 各显神通。

一、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的调查与分析

为了了解学生对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的认知程度, 以及学生对高校开展的贫困生工作的满意程度, 作者进行了问卷调查, 共向宁波大学、浙江万里学院、浙江医药职业学院、浙江工商职业学院等学生发问卷1643份, 回收1643份, 其中特困生536人。

设立奖学金的目的是激励学生通过努力学习来获得经济上的资助。从调查问卷看, 大学生对奖学金制度的认同率不高:认为“奖学金制度好, 对学生激励作用大”的仅为23%;认为“奖学金制度还可以, 但对学生的激励作用不大”的占了大部份, 为59%;认为“奖学金制度对学生没有激励作用或学生对此不关心”的也有15 6%。但是, 学生对“奖学金评价机制对学习积极性的影响”认同率很高:认为“有一定影响”的占了50%,认为“影响较大或很大”的有34%。

所以,高校应该加强对学校的资助的体系管理,建立完整的体系,让更多的贫穷大学生可以享受资助的待遇。

二、助学贷款

助学贷款是我国政府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速人才培养、资助经济困难学生完成学业而实行的无担保的信用助学贷款。调查显示,大部分学生对国家助学贷款的有关政策不很了解,认为“知道一点”者占59%,“知道很多”者仅为19%,“不知道”者还有17%。对于国家助学贷款的性质大部分学生还是知道的, 认为“是信用贷款”的有63%,认为“是无担保贷款”的为12%,但认为“是担保贷款”的有20%,认为“是抵押贷款”的也有7%。对于助学贷款, 大部分学生是从“同学、朋友”那里得知的(66%),从“新闻媒体”得知的只有37%,从“学校与教师”那里得知的仅26%,从“父母或其它途径”了解到的有10%。这也说明助学贷款的宣传工作做得不够。

高校学校认识贷款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为了更好的使用贷款,一定要提高大学生的信用意识,加强正确指引。建立较完善的监督机制, 才能有效地运作助学贷款。

三、勤工助学

勤工助学之目的就是学生通过付出一定的劳动来获得一定的报酬以完成学业。调查中发现, 勤工助学方式得到了大部分学生的认同, 认为“勤工助学好”的达到了68%。虽然大部分学生没有参加过勤工助学(59%),但这种方式却得到了广大贫困学生的支持, 以及大部分并不贫困学生的赞同, 愿意参加勤工助学的就有60%,持无所谓态度的有22 5%,然而, 也有11%的学生不愿意。没有参加勤工助学的原因主要有二:其一是“岗位太少”(52%),其二是

“学习紧或影响学习, 没时间参加”(23%)。学生对勤工助学的岗位要求顺序为:管理型(40%)、智能技术型(33%)、劳务型(14%)、专业研究型(11%)、无要求(7 9%)。这说明学生自信心较强, 偏重于希望用自己的智力而获得应有的报酬。

所以,学校要应该多提倡学校去参加勤工助学,即可以让学生锻炼到自己的能力,参加勤工助学还为以后工作做好一个铺垫。

总之,高校贫穷人资助体系改革的思考,高校应该要对贫穷人的确定、贫困生资助体系的优化、贫困生资助体系多元化与保障制度。

参考文献:

钟天勇, 百度百科,[J],2011-5-13

中国高等教育学生信息网,2006-7-28

李京彬,建立和完善高校贫困生良性资助体系,[A],2007-05-16

薛浩,高校贫困生现行资助体系中亟待改善的几个问题研究[J],中国高研究,2006-7

安冰,高校贫困生资助管理问题研究[J],2008-5-24

白华,柴启东,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的完善与创新研究[J],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24 刘万永,救助贫困生仅仅给钱是不够的[N],中国青年报,2004-1-13

彭梅芬:《浅析高校贫困生的心理困扰与调适》, 《广西大学学报社科版》,1999年, 第10期 姜帅, 张爱军. 贫困大学生现状及解困对策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 2008, 74-75.

李岳. 浅谈西部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现状及应对策略[J].科技信息, 2009,406.


相关内容

  • 高校贫困生资助的现状和对策
  • 第22卷第4期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V01.22 No.4 2009年7fl JournalofChangchunUniversity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s Edition} Jul.2009 高校贫困生资助的现状和对策 黄丹琳 ...

  • 国家资助政策和大学生安全纪律卫生
  • 为帮助我国全日制公办普通高等学校贫困家庭学生顺利入学和顺利完成学业,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关心下,经过教育部.财政部.人民银行.银监会等有关部门十几年的艰苦探索和高等学校等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到目前,我国已经基本建立起以奖学金.学生贷款.勤工助学.特殊困难补助和学费减免为主体的.多元化的资助贫困 ...

  • 贫困大学生教育资助政策分析
  • 贫困大学生教育资助政策分析 谭 兵 张建奇Ξ [提 要]贫困大学生教育资助已形成了较完善的政策体系,,格局.政策动向以及政策困境的基础上,提出一些具体的建议. [关键词][]]A[文章编号]1000-114X(2007)05-0195-06 自1987年起,我国就着手建设贫困大学生教育资助政策体系, ...

  • 经济困难论文家庭经济困难论文
  • 经济困难论文家庭经济困难论文: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救 助问题研究 摘要: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救助问题对于今天中国 教育发展这个命题来说,已经越来越成为中国教育发展必须 要跨过的障碍,在贫富差距日益加大的今天,如何实现教育 公平这个主题是关乎国家教育事业兴亡的大事,更是我国建 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 ...

  • 我国高校助学贷款大学生个人信用问题研究
  • 我国高校助学贷款大学生个人信用问题研究 作者:崔洁 来源:<现代交际>2011年第03期 [摘要]助学贷款是国家对高校贫困生补助最主要的手段和方式,这项资助制度主要针对的是家庭经济条件困难,无力支付大学学费和生活费用的贫困生,以确保他们能够顺利完成学业.但是现在许多大学生出现恶意拖欠国家 ...

  • 感恩助学诚信还贷
  • 世纪之交,在我国浩如烟海的词库里,有一个崭新的词汇频频闪现,熠熠生辉,那就是旨在帮助寒门学子完成大学学业的"国家助学贷款". 较之原有的国家助学贷款,新政策新在哪里?还款年限延长,由4年改为6年:在校期间利息由财政补贴,毕业后开始计付利息:经办银行的确定采用新方式,由国家指定商业 ...

  • 我国普通高中教育投入现状分析_李芙蓉
  • 专题・教育经费分析・ 教育发展研究2008.11 我国普通高中教育投入现状分析 ! 李芙蓉 摘要:近年来,我国各级政府加大了对普通高中的教育投入,教育经费实现了快速增长.但普通高中个人分担 的成本比例仍然偏高,引起"高中致贫"现象.普通高中生均教育经费存在明显的地区差距且有进一步 ...

  •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档案管理
  • ... LlI 口 同 校 家庭经济 困难 学生档 案管理 口 文 /程 爱 荣 根据学生家 济的实际状况.学生入学后, 向班级家庭经济 本文结 合在高 校资助工作中 间的学习和生活基本费用的学生. 遇到 提要 ( 学生本人及其家庭 困难学生认定评议小组提交申请材料时, 应同 的实际问题, 提出家庭 ...

  • 关于我国助学贷款现状的调查报告_
  • 第8卷 第4期2009年10月 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JOURNALOFBEIJINGPOLYTECHNICCOLLEGE №.4Vol.8 Oct.2009 关于我国助学贷款现状的调查报告 何 方 刘晓哲 李焕荣 刘 畅 张婷婷 (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北京100042) 摘 要:国家助学贷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