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中的京剧之美与京剧艺术鉴赏课堂
京剧作为中国文化的集大成者,具有丰富的美学特征。下面,就来说说我眼中的京剧之美。
从它的基本特征来看,首先,综合性是它的一个重要特征。京剧是将语言、歌唱、音乐、舞蹈、美术、文学、雕塑和武打技艺融汇在一体“逢动必舞,有声必歌”的综合艺术。王国维先生曾用“以歌舞演故事”的语句来评价京剧艺术,歌舞诗话在京剧中融为一炉并得以和谐共生。京剧在这个层次上来说是文学的。
其次,正如“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圆”,京剧具有程式性。但这一特征并不是把京剧的表演形式局限在一个狭隘的范围内,正相反,形成了“规范不变,但形式千变万化”的表演元素。例如,在行当上,京剧按此划分成了四大类别的表演程式,几大程式在化装、嗓音、服饰等方面各有其特点。我认为,在某种程度上,这体现了京剧是哲学的,有所限制却变体万千。
再次, “三五步走遍天下,六七人百万雄兵” ,此句道出了京剧的虚拟性。例如,不同于西方话剧力求写实的演出背景,京剧舞台上通常只陈设有一桌二椅,在空间上留有很大的自由,惟有演员咿呀出场,观众才会得知何时何地的信息。在这点上,也是与文学中诗词讲究的意境相通的吧。
最后,“生书熟戏”告诉我们,京剧还具有历史性的特征。作为历史发展过程中衍生出的艺术形式,必不可少的会带有历史的痕迹。比起诗词,京剧是普通老百姓了解国家大事的一个更为便捷通俗的渠道。这点,在京剧的剧目的表现内容之广中可以略见一斑。
于是,由京剧的综合性、程式性、虚拟性与历史性,我所理解的京剧之美便是文学的意境美、哲学的理性美与历史的厚重美。
从京剧的舞台艺术来看,舞台布景道具简洁有力,一根马鞭便是骏马一骑;行头讲究符合人物身份,有时暗示人物命运,如褴褛的富贵衣确是人物日后大富大贵的象征;化装脸谱固定。
由此,我理解的京剧之美是艺术的灵动美。
从京剧的声腔板式来看,既有程式严谨的一面,也有灵动变格的一面。京剧声腔内容丰富、琳琅满目,以皮、黄腔为主,同时吸收了昆曲、弋阳腔、梆子腔和其它地方戏、民歌的曲调,(如“南梆子”、“高拨子”、“四平调”“吹腔”等)。
由此,我理解的京剧之美便是音乐的多彩美。
综上,我理解的京剧之美是:文学的意境美,哲学的理性美,历史的厚重美,艺术的灵动美与音乐的多彩美。
在本学期课堂上鉴赏过的京剧曲目与片段中,给我留下较深印象的有:《红鬃烈马》,《赤壁之战》之《壮别》,《搜孤救孤》,《游龙戏凤》(梅龙镇)。
《红鬃烈马》这部戏中,主要是为王宝钏苦守寒窑十八年盼夫归来而感动,为薛平贵无情无义不相信自己的妻子而感到愤慨,同时为代战公主的深明大义而欣慰。这个片段,主要是精彩跌宕的情节吸引了我。
《壮别》一折,黄盖与周瑜的唱词铿锵有力、磅礴豪迈,整体气氛波澜壮阔而带有一丝悲壮。用气壮山河来形容这折戏可谓恰到好处,这折戏让我领略到了京剧的另一种震人心魄的美,唱词以及气氛的营造都很吸引人。
《搜孤救孤》中程婴和公孙杵臼的忠心赤胆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尤其是程婴劝说妻子一段很感人。法场祭奠场景的气氛悲壮动人。
《游龙戏凤》(梅龙镇)的鉴赏时,老师给我们搜集了几个不同派别的唱段,通过听不同派别大师们的演唱,体会到不同流派的风格在唱词、声腔和做工方面还是有一些比较明显的差异的,也正是这种差异,才构成了京剧的一种缤纷多彩的美吧。
在谈及自己对京剧艺术鉴赏这门课程的建议之前,我想先反馈一下课堂。课堂气氛比较活跃,而且发现还是有不少热爱京剧的同学的,跟他们相比,我只是一个小小的京剧爱好者,是个尚未入门的门外汉。通过对这门课程的学习,我感觉自己还是很有收获的。提升了对京剧的兴趣,改变了内心对京剧的一些看法,老师幽默的授课方式给我很大的感染,也学到了京剧的一些知识。说句题外话,雷老师在每次课堂上矍铄的精神状态我很欣赏,老师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也带给我不小的触动,这是一笔比知识更宝贵的财富,谢谢老师!
说及改进这门课程,我并没有什么很大的建议。因为我感觉现在这样的授课方式挺好的,至少是很适合我的。在每节课中,既讲解了京剧领域的一些专业知识,比如声腔板式、行当划分方面的知识,又会与我们一起欣赏相关的剧目,真正符合了鉴赏这个目的,也是另一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吧。如果从吸引更多同学的角度出发,我想或许可以在剧目题材的选择上作一些调整,比如说同学们一般都喜欢看一些情节性比较强的片段,而不是那些节奏比较缓慢,好大一会儿才蹦出一句唱词的那种,不过,既然是鉴赏京剧,各方面都应该有所涉及,这样才能更全面的走进京剧这门艺术。整体上,雷老师的授课方式我很满意,建议老师可以按照现在的模式开展以后的教学。希望有更多的同学可以加入到我们京剧赏析之行的这个大队伍中来!
职业技术学院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10级 姓名: 井热闹 学号:2010015628
我眼中的京剧之美与京剧艺术鉴赏课堂
京剧作为中国文化的集大成者,具有丰富的美学特征。下面,就来说说我眼中的京剧之美。
从它的基本特征来看,首先,综合性是它的一个重要特征。京剧是将语言、歌唱、音乐、舞蹈、美术、文学、雕塑和武打技艺融汇在一体“逢动必舞,有声必歌”的综合艺术。王国维先生曾用“以歌舞演故事”的语句来评价京剧艺术,歌舞诗话在京剧中融为一炉并得以和谐共生。京剧在这个层次上来说是文学的。
其次,正如“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圆”,京剧具有程式性。但这一特征并不是把京剧的表演形式局限在一个狭隘的范围内,正相反,形成了“规范不变,但形式千变万化”的表演元素。例如,在行当上,京剧按此划分成了四大类别的表演程式,几大程式在化装、嗓音、服饰等方面各有其特点。我认为,在某种程度上,这体现了京剧是哲学的,有所限制却变体万千。
再次, “三五步走遍天下,六七人百万雄兵” ,此句道出了京剧的虚拟性。例如,不同于西方话剧力求写实的演出背景,京剧舞台上通常只陈设有一桌二椅,在空间上留有很大的自由,惟有演员咿呀出场,观众才会得知何时何地的信息。在这点上,也是与文学中诗词讲究的意境相通的吧。
最后,“生书熟戏”告诉我们,京剧还具有历史性的特征。作为历史发展过程中衍生出的艺术形式,必不可少的会带有历史的痕迹。比起诗词,京剧是普通老百姓了解国家大事的一个更为便捷通俗的渠道。这点,在京剧的剧目的表现内容之广中可以略见一斑。
于是,由京剧的综合性、程式性、虚拟性与历史性,我所理解的京剧之美便是文学的意境美、哲学的理性美与历史的厚重美。
从京剧的舞台艺术来看,舞台布景道具简洁有力,一根马鞭便是骏马一骑;行头讲究符合人物身份,有时暗示人物命运,如褴褛的富贵衣确是人物日后大富大贵的象征;化装脸谱固定。
由此,我理解的京剧之美是艺术的灵动美。
从京剧的声腔板式来看,既有程式严谨的一面,也有灵动变格的一面。京剧声腔内容丰富、琳琅满目,以皮、黄腔为主,同时吸收了昆曲、弋阳腔、梆子腔和其它地方戏、民歌的曲调,(如“南梆子”、“高拨子”、“四平调”“吹腔”等)。
由此,我理解的京剧之美便是音乐的多彩美。
综上,我理解的京剧之美是:文学的意境美,哲学的理性美,历史的厚重美,艺术的灵动美与音乐的多彩美。
在本学期课堂上鉴赏过的京剧曲目与片段中,给我留下较深印象的有:《红鬃烈马》,《赤壁之战》之《壮别》,《搜孤救孤》,《游龙戏凤》(梅龙镇)。
《红鬃烈马》这部戏中,主要是为王宝钏苦守寒窑十八年盼夫归来而感动,为薛平贵无情无义不相信自己的妻子而感到愤慨,同时为代战公主的深明大义而欣慰。这个片段,主要是精彩跌宕的情节吸引了我。
《壮别》一折,黄盖与周瑜的唱词铿锵有力、磅礴豪迈,整体气氛波澜壮阔而带有一丝悲壮。用气壮山河来形容这折戏可谓恰到好处,这折戏让我领略到了京剧的另一种震人心魄的美,唱词以及气氛的营造都很吸引人。
《搜孤救孤》中程婴和公孙杵臼的忠心赤胆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尤其是程婴劝说妻子一段很感人。法场祭奠场景的气氛悲壮动人。
《游龙戏凤》(梅龙镇)的鉴赏时,老师给我们搜集了几个不同派别的唱段,通过听不同派别大师们的演唱,体会到不同流派的风格在唱词、声腔和做工方面还是有一些比较明显的差异的,也正是这种差异,才构成了京剧的一种缤纷多彩的美吧。
在谈及自己对京剧艺术鉴赏这门课程的建议之前,我想先反馈一下课堂。课堂气氛比较活跃,而且发现还是有不少热爱京剧的同学的,跟他们相比,我只是一个小小的京剧爱好者,是个尚未入门的门外汉。通过对这门课程的学习,我感觉自己还是很有收获的。提升了对京剧的兴趣,改变了内心对京剧的一些看法,老师幽默的授课方式给我很大的感染,也学到了京剧的一些知识。说句题外话,雷老师在每次课堂上矍铄的精神状态我很欣赏,老师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也带给我不小的触动,这是一笔比知识更宝贵的财富,谢谢老师!
说及改进这门课程,我并没有什么很大的建议。因为我感觉现在这样的授课方式挺好的,至少是很适合我的。在每节课中,既讲解了京剧领域的一些专业知识,比如声腔板式、行当划分方面的知识,又会与我们一起欣赏相关的剧目,真正符合了鉴赏这个目的,也是另一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吧。如果从吸引更多同学的角度出发,我想或许可以在剧目题材的选择上作一些调整,比如说同学们一般都喜欢看一些情节性比较强的片段,而不是那些节奏比较缓慢,好大一会儿才蹦出一句唱词的那种,不过,既然是鉴赏京剧,各方面都应该有所涉及,这样才能更全面的走进京剧这门艺术。整体上,雷老师的授课方式我很满意,建议老师可以按照现在的模式开展以后的教学。希望有更多的同学可以加入到我们京剧赏析之行的这个大队伍中来!
职业技术学院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10级 姓名: 井热闹 学号:2010015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