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华民族道德经典的最优秀的代表

作为中华民族道德经典的最优秀的代表——《道德经》,是“道”的具体化,它从人与万物的本源——“道”上阐述了道德的规律,指出万物本源“道”的行为特点就是人类应效法的道德法则。并且告诉人们,作为“道”之子的人,人的很多问题可以求“道”来解决,具体方法就是让人的思想顺“道”而行,用道性换掉人性,这个过程就叫修道。当人的思想符合了“道”时,人生就会自然而然地获得成功,实现人生的完美。

一、主观符合客观——无为而无不为

《道德经》是讲“道”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这就说明“道”是不断变化的。道大无边无际,浩瀚无比,又处在不断变化之中,一会儿是这个样子,一会儿又是另外一个样子,所以要给它取个名,就是叫“道”这个名字可以,不叫这个名字,叫另外一个名字也可以,说到根本,是“无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无名的“道”,产生了天、地;有了天、地(有名),又由此产生了人和万物。由于本源的“道”是随时随地都在变化的(连名字都可以变化),所以它产生的天、地、人、万物也是不断变化的,这就要求人要适应这种变化,即主观要符合客观,因此人就有了主观与客观的问题,人的行为也因此分为两种:有为与无为。主观上自以为是,不考虑客观变化,这就是有为。主观上没有个人想法,而是随客观的变化而变化,即顺应自然而为之,这就是无为。做到无为了,就能无不为。那么,人是否就能做到无为呢?不修道那是不可能的。

人是万物之灵,本来也是客观“道”产生的,但人生来却是不符合

“道”的。为什么呢?因为人是个矛盾混合体,其中有私心欲望,万物之灵的这个“灵”被私心欲望所限制,并不“灵验”,不能适应“道”的变化,具体表现就是主观意识里总有个人的一些不自然的东西与客观不相符合。怎么办呢?这就要修道。修道就是帮助人去掉不自然的东西,使人符合客观,使客观支配主观,这样人生坎坷就少,“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即修道修得好的人,为人处事都会顺利吉祥,所以“道”也就是一种人生,“万事如意修道人”。

那么,修道怎么修呢?就是守静背诵《道德经》。

“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人只有没有私心欲望,才能守静,这样才能体验到“道”的奥妙,从而适应并符合客观的变化。有私心欲望,就不能守静,这样就不能体验到“道”的奥妙,即便体验到的,也是有限的,这样人就很难符合客观的变化,人生旅程就会出现很多不如意的事情。所以修道就要修德,没有个人想法,事事顺客观,这就是“德”,“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人只有去掉了私心欲望,才能放弃个人想法,而能做到事事顺应客观自然。那么在现实生活中,就能够乐观自在地处事为人而达到“无不为”。 经常地背诵《道德经》修道修德,那么,不去学虚伪狡诈,老实本分也照样能够生存、能够成功,而且能活得更自由、更快乐。因此,真正成功的人生其实就是健全心灵、用道性换掉人性的过程,这就要求人要学《道德经》,把握好“道”的成功法则和成功的定义,将“道”的品质刻画到内心世界里,从而使心意与行动合二为一。这个过程光靠学习知识是办不到的,只有修道才行,即背诵《道德经》修道修德才能实现。

所以,《道德经》教我们修道,就是使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尽自己的天性来实现完美的人生。

从宇宙里开启大自然的智慧宇宙的真理无关信仰,无关道教

作为中华民族道德经典的最优秀的代表——《道德经》,是“道”的具体化,它从人与万物的本源——“道”上阐述了道德的规律,指出万物本源“道”的行为特点就是人类应效法的道德法则。并且告诉人们,作为“道”之子的人,人的很多问题可以求“道”来解决,具体方法就是让人的思想顺“道”而行,用道性换掉人性,这个过程就叫修道。当人的思想符合了“道”时,人生就会自然而然地获得成功,实现人生的完美。

一、主观符合客观——无为而无不为

《道德经》是讲“道”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这就说明“道”是不断变化的。道大无边无际,浩瀚无比,又处在不断变化之中,一会儿是这个样子,一会儿又是另外一个样子,所以要给它取个名,就是叫“道”这个名字可以,不叫这个名字,叫另外一个名字也可以,说到根本,是“无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无名的“道”,产生了天、地;有了天、地(有名),又由此产生了人和万物。由于本源的“道”是随时随地都在变化的(连名字都可以变化),所以它产生的天、地、人、万物也是不断变化的,这就要求人要适应这种变化,即主观要符合客观,因此人就有了主观与客观的问题,人的行为也因此分为两种:有为与无为。主观上自以为是,不考虑客观变化,这就是有为。主观上没有个人想法,而是随客观的变化而变化,即顺应自然而为之,这就是无为。做到无为了,就能无不为。那么,人是否就能做到无为呢?不修道那是不可能的。

人是万物之灵,本来也是客观“道”产生的,但人生来却是不符合

“道”的。为什么呢?因为人是个矛盾混合体,其中有私心欲望,万物之灵的这个“灵”被私心欲望所限制,并不“灵验”,不能适应“道”的变化,具体表现就是主观意识里总有个人的一些不自然的东西与客观不相符合。怎么办呢?这就要修道。修道就是帮助人去掉不自然的东西,使人符合客观,使客观支配主观,这样人生坎坷就少,“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即修道修得好的人,为人处事都会顺利吉祥,所以“道”也就是一种人生,“万事如意修道人”。

那么,修道怎么修呢?就是守静背诵《道德经》。

“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人只有没有私心欲望,才能守静,这样才能体验到“道”的奥妙,从而适应并符合客观的变化。有私心欲望,就不能守静,这样就不能体验到“道”的奥妙,即便体验到的,也是有限的,这样人就很难符合客观的变化,人生旅程就会出现很多不如意的事情。所以修道就要修德,没有个人想法,事事顺客观,这就是“德”,“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人只有去掉了私心欲望,才能放弃个人想法,而能做到事事顺应客观自然。那么在现实生活中,就能够乐观自在地处事为人而达到“无不为”。 经常地背诵《道德经》修道修德,那么,不去学虚伪狡诈,老实本分也照样能够生存、能够成功,而且能活得更自由、更快乐。因此,真正成功的人生其实就是健全心灵、用道性换掉人性的过程,这就要求人要学《道德经》,把握好“道”的成功法则和成功的定义,将“道”的品质刻画到内心世界里,从而使心意与行动合二为一。这个过程光靠学习知识是办不到的,只有修道才行,即背诵《道德经》修道修德才能实现。

所以,《道德经》教我们修道,就是使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尽自己的天性来实现完美的人生。

从宇宙里开启大自然的智慧宇宙的真理无关信仰,无关道教


相关内容

  • 申论热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 申论热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2015国家公务员考试信息及备考汇总 [背景链接]  2014年以来,古典诗词和散文传承不断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一方面,一些地方为中小学生减负而将教材里古诗词严重缩水;另一方面,"国学"热度持续上升,众多家长纷纷把孩子送往各类"国学班& ...

  • 品读国学经典之感悟
  • 国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对中国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都有影响极大,对于传承文明,增强民族凝聚力,以及中华民族的复兴都起着重要作用. "长袭宿收,风神凝远,制行峻洁,望而知其为贵介公子".国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对中国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都影响极大,对于传承文明,增强民族 ...

  • 传统文化教育工作计划
  • 东兴市实验学校2014年春季学期 传统文化教育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国学不仅是我们建构和谐社会赖以取资的文化资源,而且是思想理念资源,是我们不可或缺的精神资源.一个人的"道德"."品行"很多时候都是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q ...

  • 2011-2014国学兴趣班总结计划
  • 深圳市坪山新区东门小学2011----2012学年度第一学期 国学兴趣班教学计划 一.总体目标 通过组织小学生诵读.熟背诗文经典,让他们在一生记忆力最好的时候,以便捷的方式,获得主流文化的基本熏陶和修养,促进小学生健康和谐发展.让学生在传统文化的浸润中学会学习.学会做人,树立学生传承中华文明的历史责 ...

  • 国学第一课讲义
  • 龙桥中学国学第一课讲义 一.导语: 在山东‚孔子故里‛曲阜有这样一幅非常醒目的巨大标语--‚人类要在二十一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首二千五百年前,从孔子那里寻找智慧‛,这是1988年75位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巴黎宣言‛中的一句话.中华文化综罗百代,广博精微,国学经典特别是儒家经典中蕴藏着中国五千年历史中的 ...

  • 2014年教育部将 四书五经 等国学经典重新纳入学生课本
  •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华网社区 > 中华论坛 > 浏览帖子 发帖 阅读:2209 参与:118 回复:15共1页到 页 [中华论坛]2014年教育部将 四书五经 等国学经典重新纳入学生课本 发表于:2014-08-25 11:38:38 作者:慈悲十善发短信加关注更多作品 级别:二 ...

  • 在小学德育工作会议暨经典诵读推进会上的讲话
  •   同志们   今天的会议,是我省教育规划纲要颁布实施和全省教育工作会议召开后举办的一次重要会议。会议的主要内容有两项:一是总结交流各市各校经典诵读活动的经验做法,进一步推进我省中小学经典诵读工作;二是贯彻落实全省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研究部署今年我省中小学德育工作。下面,我讲几点意见:   一、诵读经 ...

  • 道德讲堂自查报告
  • 铜仁市第十八小学"道德讲堂"活动 开展情况自查材料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进一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不断提升全体师生思想道德修养.社会文明程度建设水平,增强师生思想道德建设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我校认真贯彻<碧江区"道德讲堂& ...

  • 2015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工作总结(广东肇庆中学)
  • 2015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工作总结 广东肇庆中学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底蕴深厚,是中华民族的血脉.灵魂和根基.我校向来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工作.2015年,我校依托"格物致知,崇善尚美"的校训,秉承"传统养德,经典育人"的理念,以传统文化特色建设为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