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奖为谁而设

  诺贝尔奖是为那些做基础科学研究的人而设立的,是对那种甘于坐“冷板凳”,耐得住寂寞的科学精神的敬意。      2002年度的各项诺贝尔奖已经陆续评出,获奖者中依然没有中国科学家的名字。迄今,全世界已有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科学家获得了诺贝尔奖,为什么中国科学家总是与它无缘?诺贝尔奖离我们究竟有多远?      得奖不是科学家的目标      每一位诺贝尔奖得主,在得知获奖的消息时,几乎无一例外地表示对自己获奖感到“意外”,甚至“难以置信”。   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的瑞典科学家芬恩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感到万分惊异。”另一位诺贝尔化学奖得主、日本科学家田中则说:“接到电话时,我根本没有弄清他们在说什么……直到现在我还感到难以置信……”田中的同事们这样评价他:“他一门心思地搞研究,不参加升级考试,所以现在还是一个小小的主任。孜孜不倦地工作,这才是真正搞研究的人。”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北京大学的潘维教授说:“向来,诺贝尔奖并不是科学家追求的一个目标,没有哪位获奖的科学家是为了得诺贝尔奖才搞科学研究的。”他说,诺贝尔奖是为那些做基础科学研究的人而设立的,以表彰他们为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所作出的贡献。同时,这些在基础科学领域工作的人,平时得不到人们的关注,得到的薪酬很低,而他们甘于坐“冷板凳”,耐得住寂寞。诺贝尔奖是对这种科学精神表示敬意。      金钱堆不出诺贝尔奖      有人认为,只要我们的科研经费有了保障,实验设备先进,科学家的待遇提高,就一定能出诺贝尔奖得主。但潘教授认为,好的学者不是用钱堆起来的,一流的学术也不是靠钱就能做出来。急功近利的想法和做法更不行。在建国初期,我们搞两弹一星的时候,既没有必要的设备,更没有充分的科研资金,但是我们成功了,那靠的是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自强的精神。现在,我们的条件要比那时候好得太多,钱也比那时候多得太多,但我们脚踏实地的苦干精神却不如那时候。许多学人都被名利所累,忙于出书,忙于出各种成果,忙于赚钱,忙于出名,这样浮躁的心态是做不出科学成果来的。   潘维教授说:“有人觉得花钱就能买来科学,其实不然。重赏之下不一定出得来学术成果,反而还容易出来学术腐败。科学不是为赚钱设置的职业,科学家不是商人,诺贝尔奖并不是给以赚钱为目的的人而设置的。”   纯洁的学术环境是诺奖的摇篮   那么,究竟什么样的大环境才会有利于科学家们从事科学研究呢?潘维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从前,犹太人是靠手抄来延续《圣经》的流传,他们专门养着极少数抄写圣经的人,并把他们视为自己民族文明的传承者。在犹太社会富裕时,这些抄《圣经》的人仅仅享受最基本的生活供给,使之心无旁骛。在犹太社会遭到灾难、极端贫困的时候,社会也保证他们最基本的生活供给,因为在犹太社会看来,他们的生存是文明延续的希望。潘维接着说:“科学家就好像那些端铁饭碗的抄《圣经》者,只有给了他们一个稳定的有保障的工作,他们才能安心地搞研究,才有可能在十几、几十年的研究中出成果。就像美国教授的终身教职,就是为了给教授们提供一个永远有保障的条件。”比如美国的政治学教授,博士毕业后拿到教职,年薪4万美元,再经过6年的努力拿到终身教职,直至退休年薪也不过6万美元,它是一个稳定的职业,但绝不会赚大钱。如果想赚钱,就不当教授了,更不用读博士。美国经济好的时候,MBA一毕业,起薪就是六七万美元。选择了学术研究,就是选择了安贫乐道的生活方式。对于社会而言,应为学者们提供一个有保障的稳定的环境,为他们提供一个自由纯洁的学术空间,而不是拿金钱来诱惑他们。为金钱名利而做科学研究,突破的可能性就低,走邪门歪道的可能性就高。      从求学时期找原因      对于诺贝尔奖,中国人历来都有很深的情结。本届诺奖公布后,许多人都以不同的方式发表了看法。   清华大学化学系的一位研究生说,日本的几位诺贝尔科学奖的得主,基本上都不是我们通常认为的天才型人物,尤其是2002年两位,他们在大学时的学习成绩甚至都不太好,因此不能把他们的获奖归功于求学时期。我觉得,主要是他们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踏踏实实、兢兢业业。中国的基础教育是不错的,要想得诺贝尔奖,必须改变目前的太急功近利的研究体制,改革目前的官本位制度,为真正做研究的优秀人才提供较为宽松的研究环境。   在一家网站的BBS上,有位网友说:没有得到诺奖,并不能说明我们是笨蛋,但它一定说明我们培育人才的制度是有问题的。说实话,没有出现大师级的科学家,致使公众无法看到本土科学的发展方向,看不到要做科学家的意向……没有人再愿意说“我长大了要做科学家”!   一位哈佛毕业的博士说,一个学者的生涯,主要包括求学时期和研究时期。我们现在反思中国为什么没人得诺贝尔科学奖时,似乎都在关注研究时期,比如,重新审度我们的研究条件、设备、经费、课题等,希望在这方面加以改善,增进与国际接轨,以求早日出诺奖成果。几年前,中国科学院出台的“百人计划”等就是这些反思后的举措。这种只关注研究时期的思路,只对了一半。我以为,一个学者求学时期的情况,对他日后的发展至关重要。诺贝尔科学奖的得主,尤其是那些在理论领域做出贡献的得主和其它科学大奖的得主,基本上都是一些天才型人物,他们有非常优异的天赋。最重要的是,他们在求学时期,在中学、大学里,得到很好的培养和训练,潜能被充分发掘,为日后在科学上做出杰出贡献打下良好的基础。中国大陆本土没人得诺贝尔科学奖的重要原因,在于我们的大学。我们的大学缺乏发现、选拔和培养顶尖人才的机制,我们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也不利于顶尖人才的脱颖而出。有些天赋极好的学生,在大学里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掘、培养和训练,无法脱颖而出,错过最好时光,最终泯为凡人。比如,我们的学校在课程的设置上就限制太死。一个班上的学生都上同样的课,大学4年,年年如此。这是一个需要我们反思的问题。   (施绍勇荐自2002年10月16日《青年参考》)    责编:子丑插图:甘泰来

  诺贝尔奖是为那些做基础科学研究的人而设立的,是对那种甘于坐“冷板凳”,耐得住寂寞的科学精神的敬意。      2002年度的各项诺贝尔奖已经陆续评出,获奖者中依然没有中国科学家的名字。迄今,全世界已有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科学家获得了诺贝尔奖,为什么中国科学家总是与它无缘?诺贝尔奖离我们究竟有多远?      得奖不是科学家的目标      每一位诺贝尔奖得主,在得知获奖的消息时,几乎无一例外地表示对自己获奖感到“意外”,甚至“难以置信”。   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的瑞典科学家芬恩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感到万分惊异。”另一位诺贝尔化学奖得主、日本科学家田中则说:“接到电话时,我根本没有弄清他们在说什么……直到现在我还感到难以置信……”田中的同事们这样评价他:“他一门心思地搞研究,不参加升级考试,所以现在还是一个小小的主任。孜孜不倦地工作,这才是真正搞研究的人。”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北京大学的潘维教授说:“向来,诺贝尔奖并不是科学家追求的一个目标,没有哪位获奖的科学家是为了得诺贝尔奖才搞科学研究的。”他说,诺贝尔奖是为那些做基础科学研究的人而设立的,以表彰他们为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所作出的贡献。同时,这些在基础科学领域工作的人,平时得不到人们的关注,得到的薪酬很低,而他们甘于坐“冷板凳”,耐得住寂寞。诺贝尔奖是对这种科学精神表示敬意。      金钱堆不出诺贝尔奖      有人认为,只要我们的科研经费有了保障,实验设备先进,科学家的待遇提高,就一定能出诺贝尔奖得主。但潘教授认为,好的学者不是用钱堆起来的,一流的学术也不是靠钱就能做出来。急功近利的想法和做法更不行。在建国初期,我们搞两弹一星的时候,既没有必要的设备,更没有充分的科研资金,但是我们成功了,那靠的是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自强的精神。现在,我们的条件要比那时候好得太多,钱也比那时候多得太多,但我们脚踏实地的苦干精神却不如那时候。许多学人都被名利所累,忙于出书,忙于出各种成果,忙于赚钱,忙于出名,这样浮躁的心态是做不出科学成果来的。   潘维教授说:“有人觉得花钱就能买来科学,其实不然。重赏之下不一定出得来学术成果,反而还容易出来学术腐败。科学不是为赚钱设置的职业,科学家不是商人,诺贝尔奖并不是给以赚钱为目的的人而设置的。”   纯洁的学术环境是诺奖的摇篮   那么,究竟什么样的大环境才会有利于科学家们从事科学研究呢?潘维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从前,犹太人是靠手抄来延续《圣经》的流传,他们专门养着极少数抄写圣经的人,并把他们视为自己民族文明的传承者。在犹太社会富裕时,这些抄《圣经》的人仅仅享受最基本的生活供给,使之心无旁骛。在犹太社会遭到灾难、极端贫困的时候,社会也保证他们最基本的生活供给,因为在犹太社会看来,他们的生存是文明延续的希望。潘维接着说:“科学家就好像那些端铁饭碗的抄《圣经》者,只有给了他们一个稳定的有保障的工作,他们才能安心地搞研究,才有可能在十几、几十年的研究中出成果。就像美国教授的终身教职,就是为了给教授们提供一个永远有保障的条件。”比如美国的政治学教授,博士毕业后拿到教职,年薪4万美元,再经过6年的努力拿到终身教职,直至退休年薪也不过6万美元,它是一个稳定的职业,但绝不会赚大钱。如果想赚钱,就不当教授了,更不用读博士。美国经济好的时候,MBA一毕业,起薪就是六七万美元。选择了学术研究,就是选择了安贫乐道的生活方式。对于社会而言,应为学者们提供一个有保障的稳定的环境,为他们提供一个自由纯洁的学术空间,而不是拿金钱来诱惑他们。为金钱名利而做科学研究,突破的可能性就低,走邪门歪道的可能性就高。      从求学时期找原因      对于诺贝尔奖,中国人历来都有很深的情结。本届诺奖公布后,许多人都以不同的方式发表了看法。   清华大学化学系的一位研究生说,日本的几位诺贝尔科学奖的得主,基本上都不是我们通常认为的天才型人物,尤其是2002年两位,他们在大学时的学习成绩甚至都不太好,因此不能把他们的获奖归功于求学时期。我觉得,主要是他们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踏踏实实、兢兢业业。中国的基础教育是不错的,要想得诺贝尔奖,必须改变目前的太急功近利的研究体制,改革目前的官本位制度,为真正做研究的优秀人才提供较为宽松的研究环境。   在一家网站的BBS上,有位网友说:没有得到诺奖,并不能说明我们是笨蛋,但它一定说明我们培育人才的制度是有问题的。说实话,没有出现大师级的科学家,致使公众无法看到本土科学的发展方向,看不到要做科学家的意向……没有人再愿意说“我长大了要做科学家”!   一位哈佛毕业的博士说,一个学者的生涯,主要包括求学时期和研究时期。我们现在反思中国为什么没人得诺贝尔科学奖时,似乎都在关注研究时期,比如,重新审度我们的研究条件、设备、经费、课题等,希望在这方面加以改善,增进与国际接轨,以求早日出诺奖成果。几年前,中国科学院出台的“百人计划”等就是这些反思后的举措。这种只关注研究时期的思路,只对了一半。我以为,一个学者求学时期的情况,对他日后的发展至关重要。诺贝尔科学奖的得主,尤其是那些在理论领域做出贡献的得主和其它科学大奖的得主,基本上都是一些天才型人物,他们有非常优异的天赋。最重要的是,他们在求学时期,在中学、大学里,得到很好的培养和训练,潜能被充分发掘,为日后在科学上做出杰出贡献打下良好的基础。中国大陆本土没人得诺贝尔科学奖的重要原因,在于我们的大学。我们的大学缺乏发现、选拔和培养顶尖人才的机制,我们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也不利于顶尖人才的脱颖而出。有些天赋极好的学生,在大学里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掘、培养和训练,无法脱颖而出,错过最好时光,最终泯为凡人。比如,我们的学校在课程的设置上就限制太死。一个班上的学生都上同样的课,大学4年,年年如此。这是一个需要我们反思的问题。   (施绍勇荐自2002年10月16日《青年参考》)    责编:子丑插图:甘泰来


相关内容

  • 获得诺贝尔奖的人
  • 1901 年 12 月 10 日第一届诺贝尔奖颁发. 德国科学家伦琴因发现 X 射线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荷兰科学家范托霍夫因化学动力学和渗透压定律获诺贝尔化学奖. 德国科学家贝林因血清疗法防治白喉,破伤风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法国作家苏利·普吕多姆因诗<命运><幸福>&l ...

  • 1901--2010诺贝尔奖得主
  • 诺贝尔奖简介 诺贝尔奖 (Nobel Prize) 创立于1901年,它是根据瑞典著名化学家.硝化甘油炸药发明人阿尔弗雷德?贝恩哈德?诺贝尔 (Alfred Bernhard Nobel, 1833.10.21--1896.12.10) 的遗嘱以其部分遗产作为基金创立的.诺贝尔奖包括金质奖章.证书和 ...

  • 诺贝尔奖得主
  • 1913年第十三届诺贝尔奖颁发. 荷兰科学家卡曼林欧尼斯因研究物质在低温下的性质,并制出液态氦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瑞士科学家韦尔纳因分子中原子键合方面的作用获诺贝尔化学奖. 法国科学家里歇特因对过敏性的研究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印度诗人泰戈尔因诗<新月集>.<吉檀迦利>等 ...

  • 诺贝尔奖的由来与运作方式
  • 每年10 月,要说能够引起全球科学界与社会大众热烈讨论的盛事,想必一定会有诺贝尔奖公布得主这件事! 诺贝尔奖每年得主公布顺序,大抵是从生理学或医学奖(Prizein Physiology or Medicine).物理学奖(Prizein Physics)与化学奖(Prizein Chemisrty ...

  • 世界上一位传奇人物的事迹
  • 世界上一位传奇人物的事迹 [译者的话]:我是一个从事中小学英语教学的普通教师. 我喜欢英语教学,喜欢看学生大声讲英语,也喜欢在教学之余翻译一些东西.在行家眼中,我的翻译登不了大雅之堂.但我觉得凡事只要坚持,总会有好结果的. 断断续续写了好多,也翻译了许多.从上大学时翻译十多首英语诗歌开始,到写稿给& ...

  • 中国人的诺贝尔情结
  • 中国人的诺贝尔情结 凤凰网 一年一度的诺贝尔奖评选又开始了,各科奖项花落谁家当然是包括中国人在内全世界关注的新闻,毕竟除所谓的和平奖.文学奖等人文类外,诺贝尔奖几乎是代表了自然科学界的最高学术水平的奖项:所以诺贝尔奖的归属,似乎既是个人的荣誉,亦是国家民族的荣誉,尽管很多国人强烈反感所谓的" ...

  • 21.诺贝尔
  • 21< 诺贝尔>说课稿 第六单元的主题为"百折不挠". 这篇课文记叙了诺贝尔发明炸药的艰难过程,表现他热爱科学.热爱人类的无私奉献的精神. 通过感受诺贝尔永不满足.追求不止.恩泽后世的精神,着重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正确的价值观.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教学时我充分发挥主导作 ...

  • 无辜的诺贝尔(面对今年的诺贝尔和平奖,有许多的无奈~)
  • 现在真的感叹为什么没有长生不老的方法,为什么人要想着各种办法长生不老呢,诺贝尔去世的时候留下了觉得财富,为了能警示后人,设立奖项,而今年的和平奖我真的不知道诺贝尔今天要是还存在这个世界的话,他会怎么样看待这样的结果呢?无奈的原因大概有三个吧,其一,为什么会有人推荐这样一位人去作为候选人呢?按照推荐的 ...

  • 21.[诺贝尔]第二课时教案
  • 21.诺贝尔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引领学生揣摩人物的内心世界,了解诺贝尔的辉煌业绩,感受诺贝尔热爱科学,无私奉献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体会诺贝尔虽历经失败,痛苦,但毫不气馁,决不放弃自己的追求,直至成功的锲而不舍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

  • 诺贝尔复习题
  • 第一章 1,四个主要颁奖机构:瑞典皇家自然科学(颁发物理学和化学奖):瑞典皇家卡罗琳医学院(颁发生理学/医学奖):瑞典学士院(文学奖):挪威会议委员会(和平奖) 2,颁奖时间:物理学奖.化学奖.生理学/医学奖.和平奖.自然科学奖 3,奖项: 4,主要机构:五个诺贝尔委员会,四个颁奖机构,四个诺贝尔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