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艺术的本质

文学艺术的本质

作者:田天

来源:《致富时代·下半月》2014年第06期

摘要:荣格的原型批评理论注重研究艺术与集体无意识和艺术与原型之间的关系,把文学纳入到一个广阔、完整的结构中去寻绎蕴涵其中的普遍规律。原型批评理论是西方文学批评史上非常重要的一种批评模式。本文通过对荣格原型批评理论的分析,进而探讨其中蕴涵的美学思想。

关键词:荣格;集体无意识;原型

超越弗洛伊德:集体无意识

荣格的早期思想是属于弗洛伊德学派,后来,因为学术分歧与弗洛伊德分道扬镳。弗洛伊德把“力比多”主要理解为性爱,荣格则把它看作普遍的生命力,认为性爱仅是其中的一部分。弗洛伊德认为无意识(潜意识)主要为个人童年生活中受压抑的性本能欲望;荣格继承了弗洛伊德的潜意识概念,但认为弗洛伊德只发现属于表层的个体无意识,而个体无意识还有赖于更深层次的“集体无意识”。他指出:集体无意识是人类心理的一部分。荣格认为集体无意识与个人无关,它不是来源于个人经验,又不是从后天获得,而是由人类作为种族的千百万年的历史积淀下来,并通过遗传机制保留在每一个人心中的东西。“集体”在所有人身上都是相同的,因此它组成了一种超个性的共同心理基础,并且普遍地存在于我们每一个人的身上。在我们每个人的记忆深处都沉淀了人类从动物以来就保留下来的心理经验,这种经验就像本能一样通过遗传延续下去。在此意义上说,集体无意识是一种“种族记忆”。

荣格认为,文学艺术创作的根源和动机来自超个人的集体无意识。作为深层结构的集体无意识,是精神中最重要和最有影响的一部分,它的一切内容都努力寻求着各自的外在表现形式。艺术表现的就是集体无意识及其原型。艺术家本人只不过是集体无意识和原型的工具、代言人。集体无意识通过艺术家的笔自发地喷涌出来,造就了伟大的艺术作品。在此过程中,艺术家仅仅是作为一种艺术中介和工具而存在着。一件艺术作品既不是遗传而来,也不是派生出来的,其含义和特质存在于艺术作品本身,而不存在于外来的决定因素。荣格认为存在着的超个人的集体无意识是操纵艺术家进行创作的力量,艺术产生的根源和动机是超个人的集体无意识及其原型。

显现的原型:象征

原型是集体无意识的主要内容。原始意象或原型对于所有民族,所有时代和所有人都是相通的,它们是人类早期社会生活的遗迹和典型经验的积淀,它是人类心理活动的基本范型,它决定着人类知觉、领悟、情感、想象等心理过程的一致性。原型与人类特定的存在模式或典型

情境息息相关。原型是领悟的典型模式,我们面对普遍一致和反复发生的领悟模式时,我们就是在与原型打交道。

原型在不断地寻求自身的表现,象征就是原型的外在化显现,因为象征是表达未知事物的最佳方式。象征所表达的未知事物就是深藏在集体无意识中的原型或原始意象。在文学艺术中,那些鲜明生动的艺术意象背后都有象征意义。在这个意义上说,文学艺术可以说是一种象征,在文学艺术作品中一定有原型的踪迹。正是这样,荣格通过象征把原型与艺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认为原型是文学艺术的因子。

关于艺术的魅力和意义

读者在欣赏艺术作品时,表面上是在欣赏已经完成了的一幅幅图画,但作品中却包含着许多原始意象或原型。每一个原始意象都凝聚着一些人类心理和人类命运的因素,只有重新面临那种在漫长的历史中曾经帮助储存和建立原始意象的特殊环境,潜藏在我们内心深处的原型就会被重新激活和显现出来。因此,当我们阅读这些艺术品时,就仿佛回到了某种原型的情境。伟大的艺术摆脱个人的、偶然的和暂时的意义,而具备了永恒的魅力。艺术的社会意义就在于此:它不断地造就时代精神,为时代提供所缺乏的形式。文学艺术代表可以改变人们的时代精神,以维护完整的人性。艺术家与读者、集体无意识以及原型之间的相互沟通,这就是艺术具有永恒的魅力。

神话原型批评的源头在于弗雷泽的《金枝》,神话原型批评的集大成者是弗莱。在《批评的剖析》一书中,弗莱综合弗雷泽学派和荣格的主要观点,提出了最为系统的神话原型批评理论,其文学本体观念是:文学是“移位的神话。”对原型批评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的是荣格,他受弗雷泽和弗洛伊德等的影响,提出了集体无意识、原型、原始意象和幻觉等核心概念。荣格的原型批评理论的实质在于:他把集体无意识及其原型作为文学研究的核心,认为它不仅是文学的来源,而且是文学本质之所在。文学不是对外部世界的反映,而是经由内心体验产生的幻想。从整体上看,原型理论打破文艺研究的狭小范围,将文艺研究放到整个人类文化领域去认识。它从人类学,心理学角度出发,揭示艺术与集体无意识、原型,以及艺术家、艺术作品、读者之间的关系,对艺术创作的根源和动机、艺术的魅力和意义等问题做了合理的解释。荣格强调要从文学艺术中寻找原型,通过与原型的沟通,将人从现代社会的物质束缚中解放出来,导向对原始初民生活的纯朴回忆,以恢复心理平衡,维护现代人的完整人性。他以“集体无意识”和原型学说,为现代人重新找到了一处精神的家园。

参考文献:

[1]西方二十世纪文论选(第1卷)[C].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

[2]荣格.心理学与文学[M].冯川 等译.上海三联书店,1987

[3]叶舒宪.神话:原型批评[C].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

[4]李平.西方文学评论方法论演进[M].新疆大学出版社,1994

[5]外国现代文艺批评方法论[C].江西人民出版社,1985

文学艺术的本质

作者:田天

来源:《致富时代·下半月》2014年第06期

摘要:荣格的原型批评理论注重研究艺术与集体无意识和艺术与原型之间的关系,把文学纳入到一个广阔、完整的结构中去寻绎蕴涵其中的普遍规律。原型批评理论是西方文学批评史上非常重要的一种批评模式。本文通过对荣格原型批评理论的分析,进而探讨其中蕴涵的美学思想。

关键词:荣格;集体无意识;原型

超越弗洛伊德:集体无意识

荣格的早期思想是属于弗洛伊德学派,后来,因为学术分歧与弗洛伊德分道扬镳。弗洛伊德把“力比多”主要理解为性爱,荣格则把它看作普遍的生命力,认为性爱仅是其中的一部分。弗洛伊德认为无意识(潜意识)主要为个人童年生活中受压抑的性本能欲望;荣格继承了弗洛伊德的潜意识概念,但认为弗洛伊德只发现属于表层的个体无意识,而个体无意识还有赖于更深层次的“集体无意识”。他指出:集体无意识是人类心理的一部分。荣格认为集体无意识与个人无关,它不是来源于个人经验,又不是从后天获得,而是由人类作为种族的千百万年的历史积淀下来,并通过遗传机制保留在每一个人心中的东西。“集体”在所有人身上都是相同的,因此它组成了一种超个性的共同心理基础,并且普遍地存在于我们每一个人的身上。在我们每个人的记忆深处都沉淀了人类从动物以来就保留下来的心理经验,这种经验就像本能一样通过遗传延续下去。在此意义上说,集体无意识是一种“种族记忆”。

荣格认为,文学艺术创作的根源和动机来自超个人的集体无意识。作为深层结构的集体无意识,是精神中最重要和最有影响的一部分,它的一切内容都努力寻求着各自的外在表现形式。艺术表现的就是集体无意识及其原型。艺术家本人只不过是集体无意识和原型的工具、代言人。集体无意识通过艺术家的笔自发地喷涌出来,造就了伟大的艺术作品。在此过程中,艺术家仅仅是作为一种艺术中介和工具而存在着。一件艺术作品既不是遗传而来,也不是派生出来的,其含义和特质存在于艺术作品本身,而不存在于外来的决定因素。荣格认为存在着的超个人的集体无意识是操纵艺术家进行创作的力量,艺术产生的根源和动机是超个人的集体无意识及其原型。

显现的原型:象征

原型是集体无意识的主要内容。原始意象或原型对于所有民族,所有时代和所有人都是相通的,它们是人类早期社会生活的遗迹和典型经验的积淀,它是人类心理活动的基本范型,它决定着人类知觉、领悟、情感、想象等心理过程的一致性。原型与人类特定的存在模式或典型

情境息息相关。原型是领悟的典型模式,我们面对普遍一致和反复发生的领悟模式时,我们就是在与原型打交道。

原型在不断地寻求自身的表现,象征就是原型的外在化显现,因为象征是表达未知事物的最佳方式。象征所表达的未知事物就是深藏在集体无意识中的原型或原始意象。在文学艺术中,那些鲜明生动的艺术意象背后都有象征意义。在这个意义上说,文学艺术可以说是一种象征,在文学艺术作品中一定有原型的踪迹。正是这样,荣格通过象征把原型与艺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认为原型是文学艺术的因子。

关于艺术的魅力和意义

读者在欣赏艺术作品时,表面上是在欣赏已经完成了的一幅幅图画,但作品中却包含着许多原始意象或原型。每一个原始意象都凝聚着一些人类心理和人类命运的因素,只有重新面临那种在漫长的历史中曾经帮助储存和建立原始意象的特殊环境,潜藏在我们内心深处的原型就会被重新激活和显现出来。因此,当我们阅读这些艺术品时,就仿佛回到了某种原型的情境。伟大的艺术摆脱个人的、偶然的和暂时的意义,而具备了永恒的魅力。艺术的社会意义就在于此:它不断地造就时代精神,为时代提供所缺乏的形式。文学艺术代表可以改变人们的时代精神,以维护完整的人性。艺术家与读者、集体无意识以及原型之间的相互沟通,这就是艺术具有永恒的魅力。

神话原型批评的源头在于弗雷泽的《金枝》,神话原型批评的集大成者是弗莱。在《批评的剖析》一书中,弗莱综合弗雷泽学派和荣格的主要观点,提出了最为系统的神话原型批评理论,其文学本体观念是:文学是“移位的神话。”对原型批评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的是荣格,他受弗雷泽和弗洛伊德等的影响,提出了集体无意识、原型、原始意象和幻觉等核心概念。荣格的原型批评理论的实质在于:他把集体无意识及其原型作为文学研究的核心,认为它不仅是文学的来源,而且是文学本质之所在。文学不是对外部世界的反映,而是经由内心体验产生的幻想。从整体上看,原型理论打破文艺研究的狭小范围,将文艺研究放到整个人类文化领域去认识。它从人类学,心理学角度出发,揭示艺术与集体无意识、原型,以及艺术家、艺术作品、读者之间的关系,对艺术创作的根源和动机、艺术的魅力和意义等问题做了合理的解释。荣格强调要从文学艺术中寻找原型,通过与原型的沟通,将人从现代社会的物质束缚中解放出来,导向对原始初民生活的纯朴回忆,以恢复心理平衡,维护现代人的完整人性。他以“集体无意识”和原型学说,为现代人重新找到了一处精神的家园。

参考文献:

[1]西方二十世纪文论选(第1卷)[C].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

[2]荣格.心理学与文学[M].冯川 等译.上海三联书店,1987

[3]叶舒宪.神话:原型批评[C].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

[4]李平.西方文学评论方法论演进[M].新疆大学出版社,1994

[5]外国现代文艺批评方法论[C].江西人民出版社,1985


相关内容

  • 文艺学:反本质主义之后
  • 文艺学:反本质主义之后 : 文章作者:方克强 一 从某种意义上说,南帆主编<文艺理论(新读本)>.王一川著<文学理论>.陶东风主编<文学理论基本问题>分别于2002.2003.2004年相继出版,构成了新世纪文艺学的一个重要事件.这不仅是因为他们都对当下后现代语境 ...

  • 审美文论与文学的审美本质
  • 作者:邢建昌 中国语言文学研究 2016年03期 审美文论是我国20世纪80年代占主导地位的文论范式.这种文论范式的要旨,在于高度肯定文学的审美本质,在此基础上提出的文学审美反映论和审美意识形态论,曾经深刻地影响了人们对于文学的认识.对于审美文论的评价,直接影响着当下文学理论的发展与走向.本文拟对审 ...

  • 艺术的共同本质特征
  • 一.看完绪论后提出可以写成论文的问题: 1.从味一词探究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民族特征. 2.中国的内向型心态与西方的外向型心态对中西文艺与史学的影响. 3.中国古代浓郁的伦理道德之风对中国古代文学艺术及文艺理论产生的影响. 4.中国式的直觉思维的特点. 二.中西方不同人性论生成的原因及其对中西文化艺术 ...

  • "理念世界的"摹本的摹本"--柏拉图论艺术的本质"阅读试题及答案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比起柏拉图关于美的学说来,他的艺术理论显得更为明确,也更为完整.柏拉图以前的希腊哲学家对艺术也有所论述,其中涉及的主要问题便是艺术对现实的关系问题.柏拉图对于艺术问题的提出和解决,还是集中在艺术对现实的关系问题上:但是他较之以前的思想家更为系统地阐述了艺术的本质和作用 ...

  • 马克思[手稿].ppt.Convertor
  •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解析 1.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2.异化劳动理论 3.劳动创造美(美的根源) 4."美的规律" 一.写作背景 1.外因:巴黎是革命中心. 2.内因:马克思从理论到实践,实现彻 底的唯物主义. "普照光" 从后思索法 人体 ...

  • 西方美术史
  • 艺术不是简简单单的模仿 11级师范班 贺建勇 模仿说,是最古老的艺术学说,认为艺术的本质在于模仿或者展现现实世界的事物.我 认为不全对,不是所有的艺术作品都是模仿实物的,很多现代的抽象派艺术都不是在描绘实体,而更多的是一种理念,那么这样看的话,艺术是否有可能高于我们的日常生活,更接近理念而变得更完美 ...

  • 全员育人心语交流手册(3)
  • 觉得为时已晚的时候,恰恰是最早的时候.--哈佛大学 我 的 风 采 (粘贴照片) 大家对我的印象 (写关键词)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礼记·学记> ·1· ○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面育人○ 导师基本信息表 导师姓名 导师格言 联系方式 手机/电话 QQ/信箱 任教学科 学生基本 ...

  • 王宏建的[艺术概论]考研核心笔记(全)1
  • 第一章 艺术本质论 -- 第一节 艺术的社会本质 "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以及此一事物同其他事物的内部联系. 社会性是艺术的首要本质和第一层面的本质. 一.艺术在社会中的位置 因为艺术的发生和发展都离不开人类社会,任何创造艺术品的人也是社会的人,没有社会,就没有现实的人,也就没 ...

  • 中学文学教育的本质
  • 中学文学教育的本质 当前,关于中学文学教育的本质的概括有很多,具体有代表性的有以下几种说法.第一,从教育的历史和认识的逻辑等方面来看,中学文学教育是文学教育发展个人们对文学的作用与功能的认识不断神话的产物,是人们思想观念,历史认识进步的表现.第二,从时代需要和中学文学教育的内容及教育变得上看,中学文 ...

  • [手稿]与童庆炳的"文学审美特征"论
  • <手稿>与童庆炳的"文学审美特征"论 [摘要]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童庆炳"文学审美特征"论的重要理论资源:童庆炳的文学审美功能论来源于<手稿>中"人的复归"思想:童庆炳的文学审美活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