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巴洛克风格
巴洛克作为一种风格,却一直是美术史家
们有争论的问题。"巴洛克"一词的原义,含有
不整齐、扭曲、怪诞的意思,大约是十八世纪
古典主义者奉赠给自己不太赞同的前辈艺术
的一个称号。洛克风格虽然继承了文艺复兴时
期确立起来的错觉主义再现传统,但却抛弃了
单纯、和谐、稳重的古典风范,追求一种繁复
夸饰、富丽堂皇、气势宏大、富于动感的艺术
境界。
古典主义者认为巴洛克是一种堕落瓦解的艺术,只是到了后来,才对巴洛克艺术有了一个较为公正的评价。巴洛克艺术产生于16世纪下半期,它的盛期是17世纪,进入18世纪,除北欧和中欧地区外,它逐渐衰落。巴洛文艺术最早产生于意大利,它无疑与反宗教改革有关,罗马是当时教会势力的中心,所以它在罗马兴起就不足为奇了,可以说,巴洛克艺术虽不是宗教发明的,但它是为教会服务,被宗教利用的,教会是它最强有力的支柱。概括地讲巴洛克艺术有如下的一些特点:首先是它有豪华的特色,它既有宗教的特色又有享乐主义的色彩;二是它是一种激情的艺术,它打破理性的宁静和谐,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非常强调艺术家的丰富想象力三是它极力强调、运动,运动与变化可以说是巴洛克艺术的灵魂;四是它很关注作品的空间感和立体感;五是它的综合性,巴洛克艺术强调艺术形式的综合手段,例如在建筑上重视建筑与雕刻、绘画的综合,此外,巴洛克艺术也吸收了文学、戏剧、音乐等领域里的一些因素和想象;六是它有着浓重的宗教色彩,宗教题材在巴洛克艺术中占有主导的地位;七是大多数巴洛克的艺术家有远离生活和时代的倾向,如在一些天顶画中,人的形象变得微不足道,如同是一些花纹。当然,一些积极的巴洛克艺术大师不在此例,如鲁本斯、贝尼尼的作品和生活仍然保持有密切的联系。
1
艺术上的巴洛克时期,通常指17世纪。这时,欧洲封建宫廷通过对外扩张,大量攫取财富,提供了产生宏伟、豪华艺术风格的物质基础。而由于宗教改革的冲击,教会也需要有更新颖的方式来宣传教义,吸引人们到教堂去。经济的繁荣、宗教意识的淡化,使中产阶级(主要是市民)的艺术趣味抬头,并为贵族所利用。这就使气势宠大、形式新颖、感情充沛、注重光和色的作用的艺术风格得以出现,史称巴洛克风格。巴洛克(Baroque)一词源出西班牙语,意为不合常规、外形畸变的珍珠。最后被批评家用来比喻那些背离古典传统、追求新奇趣味的艺术作品后来这类作品有增无减,乃至形成潮流, “巴洛克样式”一词便也不带贬义了。
巴洛克风格的在绘画方面的最大代表是法兰德斯画家鲁本斯。鲁本斯
(1577-1640)巴洛克艺术的代表人物。出生于德国一小镇赛根。父亲原是安特卫普的法官,后因被指控信奉加尔文教,为避政治迫害,于1568年逃亡德国。父亲死后,12岁的鲁本斯随母亲回到安特卫普。14岁时,曾给贵族拉莱茵夫人当侍从,不久他就离开那里,转而去学绘画。最初的老师是他的叔伯哥哥,风景画家凡·维尔哈希特,后来转换过不少老师。1598年,鲁本斯被圣路加公会(即画家行会)正式接纳为会员,他成为可以独立开业的画家了。两年后,他去意大利,在那里逗留了八年,一方面受聘于曼图亚公爵为宫廷画师;另一方面,他把大部分时间用在临摹和研究威尼斯、佛罗伦萨、罗马、热那亚等地收藏的名画杰作上面。1608年,画家从意大利回到安特卫普,遂又被聘为佛兰德斯执政当局的宫廷画家并开始接受国内外订件。
从他回到安特卫普,直至1640年去世,这30多年,是他艺术最成熟也是最多产的时期。鲁本斯不但具有非凡的绘画才能,而且学识渊博,精通7国语言,善于办理外交事务。1621-1630年间,曾被执政当局聘为外交顾问,接受伊莎贝拉的委托,以机要代办的资格前往法国、西班牙和荷兰。1629年又以大使资格去英国,为排除由于荷英两国与西班牙的战争所造成的对佛兰德斯的港口封锁,他还曾多次出访各国作和平谈判,以寻求独立与民族自治的道路。直至事态的发展证明他寻求独立的愿望不能实
2
现时,才宣告退出政治舞台。在他从
事一系列繁忙的政治活动时,也从没
有放下画笔。尽管他的一生是在豪华
而又得意的贵族阶层的宴饮和款待
中度过的,但他的绘画却充满丰富的
想象力,重大的题材往往寓有强烈的
民族个性。他的画,构图一般动势很
大,形象不论是男是女,都显得壮健
有力,色彩饱满热情。有些画面上还
充满着一种戏剧性的暴力气氛。如这
幅《强劫留西帕斯的女儿》(图片1)。 图片 1
从没有人对彼得·保罗·鲁本斯的艺术才能提出过丝毫的质疑——虽
然把他放在头顶和踩在脚下的人的名字能够开列出难分轩轾的两个长列,这些人的名字和成就是如此的显赫,以至于美术史上把鲁本斯的评价更多的看作是个人性格上的归属问题或是近乎纯粹的生活倾向。
但一旦提到他澎湃汹涌的想象力时,就会在我们脑海里唤起那如连山喷雪,又似万马奔腾的瑰玮场面,时至今日,依然没有一个艺术家能够超越这足以使任何高昂的头颅低垂的伟大天赋。同样作品的色彩也是震烁古今的艺术奇迹,在他之前或之后几乎没有人能够达到这一水准(一些画家甚至在灵感有些匮乏的时候爬上梯子到画的近前可怜地寻找笔法上的差异)。
如果仔细地想一想,没有了这位承继并开拓文艺复兴伟大业绩的大师,欧洲艺术史会失去多少变化和革新,即便是那些讨厌他风格的人也是不知不觉地在躲避他的时候获得了艺术的新生。
巴洛克风格对建筑风格的影响同样不可小觑。巴洛克建筑是17~18世纪在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建筑和装饰风格。其特点是外形自由,追求动态,喜好富丽的装饰和雕刻、强烈的色彩,常用穿插的曲面和椭圆形空间。
3
意大利文艺复兴晚期著名建筑师和建筑理论家维尼奥拉设计的罗马耶
稣会教堂(图片2)是由手法主义向巴洛克风格过渡的代表作,也有人称之为第一座巴洛克建筑
手法主义是16世纪晚期欧洲的一种艺术
风格。其主要特点是追求怪异和不寻常的效果,
如以变形和不协调的方式表现空间,以夸张的
细长比例表现人物等。建筑史中则用以指
1530~1600年间意大利某些建筑师的作品中
体现前期巴洛克风格的倾向。
罗马耶稣会教堂平面为长方形,端部突出
一个圣龛,由哥特式教堂惯用的拉丁十字形演
变而来,中厅宽阔,拱顶满布雕像和装饰。两
侧用两排小祈祷室代替原来的侧廊。十字正中图片 2
升起一座穹窿顶。教堂的圣坛装饰富丽而自由,上面的山花突破了古典法式,作圣像和装饰光芒。教堂立面借鉴早期文艺复兴建筑大师阿尔伯蒂设计的佛罗伦萨圣玛丽亚小教堂的处理手法。正门上面分层檐部和山花做成重叠的弧形和三角形,大门两侧采用了倚柱和扁壁柱。立面上部两侧作了两对大涡卷。这些处理手法别开生面,后来被广泛仿效。
巴洛克风格打破了对古罗马建筑理论家维特鲁威的盲目崇拜,也冲破了文艺复兴晚期古典主义者制定的种种清规戒律,反映了向往自由的世俗思想。另一方面,巴洛克风格的教堂富丽堂皇,而且能造成相当强烈的神秘气氛,也符合天主教会炫耀财富和追求神秘感的要求。因此,巴洛克建筑从罗马发端后,不久即传遍欧洲,以至远达美洲。
巴洛克风格的重要特点是:长,狭窄的教堂中殿由更加宽广,偶尔地圆形式替换 ;对光、或者强光和树荫对比、单色画作用,或一致的照明设备的剧烈的用途通过几个窗口(即教会Weingarten 修道院) ;对装饰品(puttos 的丰富的用途由木头(经常被镀金),膏药或灰泥、大理石或虚假制成使有大
4
理石花纹) ;大规模天花板壁画 ;外在门面为剧烈的中央预测经常描绘 ;内部比壳经常是没有为绘画和雕塑(特别是在巴洛克式样晚期) ;幻觉作用喜欢trompe l'oeil 和混和绘画和建筑 ;在巴法力亚和Swabian 巴洛克式样,葱圆顶是普遍存在的。其主要特点:一是豪华。既有宗教特色又有享乐主义的色彩; 二是它是一种激情艺术,非常强调艺术家的丰富想象力; 三是极力强调运动,运动与变化是巴洛克艺术的灵魂; 四是关注作品的空间感和立体感; 五是具有综合性,强调艺术形式的综合手段,例如在建筑上重视建筑与雕刻、绘画的综合,此外,也吸收了文学、戏剧、音乐等领域里的一些因素和想象; 六是浓重的宗教色彩; 七是大多数巴洛克的艺术家有远离生活和时代的倾向,在一些天顶画中,人的形象变得微不足道。
贝尔尼尼是意大利雕塑家、建筑家,巴洛克艺
术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也可以说是巴洛克艺术的
创始者。1598年12月7日出生于那不勒斯,1604
-1605年全家迁居至罗马。1680年11月28日故
于罗马。他是一位多产的艺术家,他用一件件杰作
把罗马点缀成了一座巴洛克式的城市,漫步罗马街
头,这些作品随处可见。他的作品将建筑与雕刻、
绘画等姊妹艺术完美地融合为一个整体。他的作品
证明当艺术与教廷互相满足彼此需要之时,促进了
彼此的繁荣和发展,并由此引导了时尚。
贝尔尼尼塑造的人物总是处于激烈的运动中。大理石在他手中好像已失
去了重量,人物的衣服总是随风轻轻飘起,给
人以一种轻快、活泼和不安的感觉。贝尔尼尼
刻划的人体的数量上不亚于米开朗基罗,而他
更善于表现戏剧性的情节和人体在激烈的运
动之中。从其作品中,我们还能看到古典主义
传统对他的影响,特别是希腊化时期的风格,
图片 4 图片 3 很明显在他的作品中得到了反响。当组雕《阿
5
波罗和达芙妮》(图片3)完成后,贝尔尼尼赢得了整个罗马的赞美,连一些宗教界的高级人士都为之感动,其中包括不久后成为教皇的乌尔班八世也对贝尔尼尼大加赏识。后来,他进入教廷,受教皇之托,为圣彼得大教堂了豪华的青铜华盖(图片4),这是雕刻与建筑紧密结合的作品。这件雕刻的十分生动的作品,充分显示出贝尔尼尼一心为宗教服务的思想,也显示出巴洛克艺术的综合性、豪华性、装饰性、戏剧性等特点。其圣彼得大教堂前广场柱廊的创造,气势宏大,富于动感,与米开朗基罗的大教堂圆顶相呼应,使这处景观成为罗马最壮丽的景观。祭坛雕塑《圣德列萨祭坛》(图片5)的成功,标志着贝尔尼尼雕塑的顶峰的到来。在这件 作品中,贝尔尼尼体现出人文主义的思想。它反映了人的尊严、理想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这也是贝尔尼尼创作中的积极成分,也是与一般的巴洛克艺术的不同的地方。
除了天分,贝尔尼尼的高寿大概
是他在艺术上多产的一个原因,但更
重要的也许还是贝尔尼尼的执著与
勤奋。晚年的贝尔尼尼曾自豪地回忆
说:“年轻时我是一个不知疲倦的人,
青年时期我没有错误的刻过一刀”。
贝尔尼尼通过勤奋和天才的创作为
世界艺术宝库增添了亮点,也使我们
获取了解罗马,了解文化,了解人类
文明进程的一把钥匙,一条蹊径。 图片 5
巴洛克建筑是欧洲17世纪和18世纪初的巴洛克艺术风格中的一个层面。17世纪起源於意大利的罗马,后传至德、奥、法、英、西葡,直至拉丁美洲的殖民地。从语源学上讲,巴洛克是一切杂乱、奇异、不规则、流於装饰的代名词。而这一时期的建筑也确实体现了这一点。它能用直观的感召力给教堂、府邸的使用者以震撼,而这正是天主教教会的用意。
巴洛克,古典主义者用它来称呼这种被认为是离经叛道的建筑风格。这种风格在反对僵化的古典形式,追求自由奔放的格调和表达世俗情趣等方面
6
起了重要作用,它在音乐、服装设计、园艺设计等方面都产生了无可取代的巨大影响.在艺术的发展史上画下了浓重的一笔,它继承了文艺复兴的艺术传统但却打破了当时单纯、和谐、稳重的古典风范,虽然不被当时的大多古典主义者认可,但却确确实实地反映了艺术的综合化探索倾向,反应了当时教权和旧贵族与资产阶级新贵族、
王权之间的矛盾,从一定程度上也体现出了当时贵族们的艺术趣味。尽管在其后的一个世纪启蒙主义思想盛行,艺术思想重归理性化,巴洛克风格逐渐被洛可可艺术取代,但其艺术风格在如今这百家争鸣的时代依然占有一席之地,无论是建筑、音乐、服装乃至家装、发型、园艺(图6-8)等都有其独特的风格身影。可见其艺术魅力非同一般。
7
图片 6 图片 7 图片 8
浅谈巴洛克风格
巴洛克作为一种风格,却一直是美术史家
们有争论的问题。"巴洛克"一词的原义,含有
不整齐、扭曲、怪诞的意思,大约是十八世纪
古典主义者奉赠给自己不太赞同的前辈艺术
的一个称号。洛克风格虽然继承了文艺复兴时
期确立起来的错觉主义再现传统,但却抛弃了
单纯、和谐、稳重的古典风范,追求一种繁复
夸饰、富丽堂皇、气势宏大、富于动感的艺术
境界。
古典主义者认为巴洛克是一种堕落瓦解的艺术,只是到了后来,才对巴洛克艺术有了一个较为公正的评价。巴洛克艺术产生于16世纪下半期,它的盛期是17世纪,进入18世纪,除北欧和中欧地区外,它逐渐衰落。巴洛文艺术最早产生于意大利,它无疑与反宗教改革有关,罗马是当时教会势力的中心,所以它在罗马兴起就不足为奇了,可以说,巴洛克艺术虽不是宗教发明的,但它是为教会服务,被宗教利用的,教会是它最强有力的支柱。概括地讲巴洛克艺术有如下的一些特点:首先是它有豪华的特色,它既有宗教的特色又有享乐主义的色彩;二是它是一种激情的艺术,它打破理性的宁静和谐,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非常强调艺术家的丰富想象力三是它极力强调、运动,运动与变化可以说是巴洛克艺术的灵魂;四是它很关注作品的空间感和立体感;五是它的综合性,巴洛克艺术强调艺术形式的综合手段,例如在建筑上重视建筑与雕刻、绘画的综合,此外,巴洛克艺术也吸收了文学、戏剧、音乐等领域里的一些因素和想象;六是它有着浓重的宗教色彩,宗教题材在巴洛克艺术中占有主导的地位;七是大多数巴洛克的艺术家有远离生活和时代的倾向,如在一些天顶画中,人的形象变得微不足道,如同是一些花纹。当然,一些积极的巴洛克艺术大师不在此例,如鲁本斯、贝尼尼的作品和生活仍然保持有密切的联系。
1
艺术上的巴洛克时期,通常指17世纪。这时,欧洲封建宫廷通过对外扩张,大量攫取财富,提供了产生宏伟、豪华艺术风格的物质基础。而由于宗教改革的冲击,教会也需要有更新颖的方式来宣传教义,吸引人们到教堂去。经济的繁荣、宗教意识的淡化,使中产阶级(主要是市民)的艺术趣味抬头,并为贵族所利用。这就使气势宠大、形式新颖、感情充沛、注重光和色的作用的艺术风格得以出现,史称巴洛克风格。巴洛克(Baroque)一词源出西班牙语,意为不合常规、外形畸变的珍珠。最后被批评家用来比喻那些背离古典传统、追求新奇趣味的艺术作品后来这类作品有增无减,乃至形成潮流, “巴洛克样式”一词便也不带贬义了。
巴洛克风格的在绘画方面的最大代表是法兰德斯画家鲁本斯。鲁本斯
(1577-1640)巴洛克艺术的代表人物。出生于德国一小镇赛根。父亲原是安特卫普的法官,后因被指控信奉加尔文教,为避政治迫害,于1568年逃亡德国。父亲死后,12岁的鲁本斯随母亲回到安特卫普。14岁时,曾给贵族拉莱茵夫人当侍从,不久他就离开那里,转而去学绘画。最初的老师是他的叔伯哥哥,风景画家凡·维尔哈希特,后来转换过不少老师。1598年,鲁本斯被圣路加公会(即画家行会)正式接纳为会员,他成为可以独立开业的画家了。两年后,他去意大利,在那里逗留了八年,一方面受聘于曼图亚公爵为宫廷画师;另一方面,他把大部分时间用在临摹和研究威尼斯、佛罗伦萨、罗马、热那亚等地收藏的名画杰作上面。1608年,画家从意大利回到安特卫普,遂又被聘为佛兰德斯执政当局的宫廷画家并开始接受国内外订件。
从他回到安特卫普,直至1640年去世,这30多年,是他艺术最成熟也是最多产的时期。鲁本斯不但具有非凡的绘画才能,而且学识渊博,精通7国语言,善于办理外交事务。1621-1630年间,曾被执政当局聘为外交顾问,接受伊莎贝拉的委托,以机要代办的资格前往法国、西班牙和荷兰。1629年又以大使资格去英国,为排除由于荷英两国与西班牙的战争所造成的对佛兰德斯的港口封锁,他还曾多次出访各国作和平谈判,以寻求独立与民族自治的道路。直至事态的发展证明他寻求独立的愿望不能实
2
现时,才宣告退出政治舞台。在他从
事一系列繁忙的政治活动时,也从没
有放下画笔。尽管他的一生是在豪华
而又得意的贵族阶层的宴饮和款待
中度过的,但他的绘画却充满丰富的
想象力,重大的题材往往寓有强烈的
民族个性。他的画,构图一般动势很
大,形象不论是男是女,都显得壮健
有力,色彩饱满热情。有些画面上还
充满着一种戏剧性的暴力气氛。如这
幅《强劫留西帕斯的女儿》(图片1)。 图片 1
从没有人对彼得·保罗·鲁本斯的艺术才能提出过丝毫的质疑——虽
然把他放在头顶和踩在脚下的人的名字能够开列出难分轩轾的两个长列,这些人的名字和成就是如此的显赫,以至于美术史上把鲁本斯的评价更多的看作是个人性格上的归属问题或是近乎纯粹的生活倾向。
但一旦提到他澎湃汹涌的想象力时,就会在我们脑海里唤起那如连山喷雪,又似万马奔腾的瑰玮场面,时至今日,依然没有一个艺术家能够超越这足以使任何高昂的头颅低垂的伟大天赋。同样作品的色彩也是震烁古今的艺术奇迹,在他之前或之后几乎没有人能够达到这一水准(一些画家甚至在灵感有些匮乏的时候爬上梯子到画的近前可怜地寻找笔法上的差异)。
如果仔细地想一想,没有了这位承继并开拓文艺复兴伟大业绩的大师,欧洲艺术史会失去多少变化和革新,即便是那些讨厌他风格的人也是不知不觉地在躲避他的时候获得了艺术的新生。
巴洛克风格对建筑风格的影响同样不可小觑。巴洛克建筑是17~18世纪在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建筑和装饰风格。其特点是外形自由,追求动态,喜好富丽的装饰和雕刻、强烈的色彩,常用穿插的曲面和椭圆形空间。
3
意大利文艺复兴晚期著名建筑师和建筑理论家维尼奥拉设计的罗马耶
稣会教堂(图片2)是由手法主义向巴洛克风格过渡的代表作,也有人称之为第一座巴洛克建筑
手法主义是16世纪晚期欧洲的一种艺术
风格。其主要特点是追求怪异和不寻常的效果,
如以变形和不协调的方式表现空间,以夸张的
细长比例表现人物等。建筑史中则用以指
1530~1600年间意大利某些建筑师的作品中
体现前期巴洛克风格的倾向。
罗马耶稣会教堂平面为长方形,端部突出
一个圣龛,由哥特式教堂惯用的拉丁十字形演
变而来,中厅宽阔,拱顶满布雕像和装饰。两
侧用两排小祈祷室代替原来的侧廊。十字正中图片 2
升起一座穹窿顶。教堂的圣坛装饰富丽而自由,上面的山花突破了古典法式,作圣像和装饰光芒。教堂立面借鉴早期文艺复兴建筑大师阿尔伯蒂设计的佛罗伦萨圣玛丽亚小教堂的处理手法。正门上面分层檐部和山花做成重叠的弧形和三角形,大门两侧采用了倚柱和扁壁柱。立面上部两侧作了两对大涡卷。这些处理手法别开生面,后来被广泛仿效。
巴洛克风格打破了对古罗马建筑理论家维特鲁威的盲目崇拜,也冲破了文艺复兴晚期古典主义者制定的种种清规戒律,反映了向往自由的世俗思想。另一方面,巴洛克风格的教堂富丽堂皇,而且能造成相当强烈的神秘气氛,也符合天主教会炫耀财富和追求神秘感的要求。因此,巴洛克建筑从罗马发端后,不久即传遍欧洲,以至远达美洲。
巴洛克风格的重要特点是:长,狭窄的教堂中殿由更加宽广,偶尔地圆形式替换 ;对光、或者强光和树荫对比、单色画作用,或一致的照明设备的剧烈的用途通过几个窗口(即教会Weingarten 修道院) ;对装饰品(puttos 的丰富的用途由木头(经常被镀金),膏药或灰泥、大理石或虚假制成使有大
4
理石花纹) ;大规模天花板壁画 ;外在门面为剧烈的中央预测经常描绘 ;内部比壳经常是没有为绘画和雕塑(特别是在巴洛克式样晚期) ;幻觉作用喜欢trompe l'oeil 和混和绘画和建筑 ;在巴法力亚和Swabian 巴洛克式样,葱圆顶是普遍存在的。其主要特点:一是豪华。既有宗教特色又有享乐主义的色彩; 二是它是一种激情艺术,非常强调艺术家的丰富想象力; 三是极力强调运动,运动与变化是巴洛克艺术的灵魂; 四是关注作品的空间感和立体感; 五是具有综合性,强调艺术形式的综合手段,例如在建筑上重视建筑与雕刻、绘画的综合,此外,也吸收了文学、戏剧、音乐等领域里的一些因素和想象; 六是浓重的宗教色彩; 七是大多数巴洛克的艺术家有远离生活和时代的倾向,在一些天顶画中,人的形象变得微不足道。
贝尔尼尼是意大利雕塑家、建筑家,巴洛克艺
术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也可以说是巴洛克艺术的
创始者。1598年12月7日出生于那不勒斯,1604
-1605年全家迁居至罗马。1680年11月28日故
于罗马。他是一位多产的艺术家,他用一件件杰作
把罗马点缀成了一座巴洛克式的城市,漫步罗马街
头,这些作品随处可见。他的作品将建筑与雕刻、
绘画等姊妹艺术完美地融合为一个整体。他的作品
证明当艺术与教廷互相满足彼此需要之时,促进了
彼此的繁荣和发展,并由此引导了时尚。
贝尔尼尼塑造的人物总是处于激烈的运动中。大理石在他手中好像已失
去了重量,人物的衣服总是随风轻轻飘起,给
人以一种轻快、活泼和不安的感觉。贝尔尼尼
刻划的人体的数量上不亚于米开朗基罗,而他
更善于表现戏剧性的情节和人体在激烈的运
动之中。从其作品中,我们还能看到古典主义
传统对他的影响,特别是希腊化时期的风格,
图片 4 图片 3 很明显在他的作品中得到了反响。当组雕《阿
5
波罗和达芙妮》(图片3)完成后,贝尔尼尼赢得了整个罗马的赞美,连一些宗教界的高级人士都为之感动,其中包括不久后成为教皇的乌尔班八世也对贝尔尼尼大加赏识。后来,他进入教廷,受教皇之托,为圣彼得大教堂了豪华的青铜华盖(图片4),这是雕刻与建筑紧密结合的作品。这件雕刻的十分生动的作品,充分显示出贝尔尼尼一心为宗教服务的思想,也显示出巴洛克艺术的综合性、豪华性、装饰性、戏剧性等特点。其圣彼得大教堂前广场柱廊的创造,气势宏大,富于动感,与米开朗基罗的大教堂圆顶相呼应,使这处景观成为罗马最壮丽的景观。祭坛雕塑《圣德列萨祭坛》(图片5)的成功,标志着贝尔尼尼雕塑的顶峰的到来。在这件 作品中,贝尔尼尼体现出人文主义的思想。它反映了人的尊严、理想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这也是贝尔尼尼创作中的积极成分,也是与一般的巴洛克艺术的不同的地方。
除了天分,贝尔尼尼的高寿大概
是他在艺术上多产的一个原因,但更
重要的也许还是贝尔尼尼的执著与
勤奋。晚年的贝尔尼尼曾自豪地回忆
说:“年轻时我是一个不知疲倦的人,
青年时期我没有错误的刻过一刀”。
贝尔尼尼通过勤奋和天才的创作为
世界艺术宝库增添了亮点,也使我们
获取了解罗马,了解文化,了解人类
文明进程的一把钥匙,一条蹊径。 图片 5
巴洛克建筑是欧洲17世纪和18世纪初的巴洛克艺术风格中的一个层面。17世纪起源於意大利的罗马,后传至德、奥、法、英、西葡,直至拉丁美洲的殖民地。从语源学上讲,巴洛克是一切杂乱、奇异、不规则、流於装饰的代名词。而这一时期的建筑也确实体现了这一点。它能用直观的感召力给教堂、府邸的使用者以震撼,而这正是天主教教会的用意。
巴洛克,古典主义者用它来称呼这种被认为是离经叛道的建筑风格。这种风格在反对僵化的古典形式,追求自由奔放的格调和表达世俗情趣等方面
6
起了重要作用,它在音乐、服装设计、园艺设计等方面都产生了无可取代的巨大影响.在艺术的发展史上画下了浓重的一笔,它继承了文艺复兴的艺术传统但却打破了当时单纯、和谐、稳重的古典风范,虽然不被当时的大多古典主义者认可,但却确确实实地反映了艺术的综合化探索倾向,反应了当时教权和旧贵族与资产阶级新贵族、
王权之间的矛盾,从一定程度上也体现出了当时贵族们的艺术趣味。尽管在其后的一个世纪启蒙主义思想盛行,艺术思想重归理性化,巴洛克风格逐渐被洛可可艺术取代,但其艺术风格在如今这百家争鸣的时代依然占有一席之地,无论是建筑、音乐、服装乃至家装、发型、园艺(图6-8)等都有其独特的风格身影。可见其艺术魅力非同一般。
7
图片 6 图片 7 图片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