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集序]导学案2

《兰亭集序》导学案

《兰亭集序》导学案(教师版)

[教学目标]

1.了解兰亭宴集的起因、经过,理解作者感情由乐转悲的原因及在深沉的感叹中暗含的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2.掌握本文出现的文言词类、句式的特殊现象。 [活动设计] ㈠、课前预习

1.了解本课相关背景知识。

2.借功课下注释,朗读课文,了解其意。 ㈡、课内采用出题,学生自讲,教师总结的方式 [课时安排] 2课时 [知识衔接] 1、解题

本文选自《晋书·王羲之传》。

兰亭,是东晋时期会稽郡治山阴(今浙江绍兴市)城西南郊名胜。这里山清水秀、风景幽雅,是当时名流雅士时常集会的地方。兰亭地处绍兴城西南12.5公里的兰渚山下,相传越王勾践曾在这一带种过兰花,汉代为驿亭所在,因名兰亭。几经反复,于1980年全面修复如初。 2.关于序的体裁的常识

序是一种文体,有两种。一是赠序,一是书序。后者一般写在书或文集的前面,内容多是介绍书的内容和特色、成书经过,写书目的等。有的近似论说文,有的近似记叙文,有的则如说明文,还有的写法上同散文笔调,这一类的多是为诗歌唱和的集子而作。《兰亭集序》就是这样的一篇文章。“兰亭集序”即兰亭会诗集的序言。 3、作者

王羲之(321-379)字逸少,东晋琅邪人(现山东省临沂县)。后居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出身世家大族,性情耿直,严守操节。起家秘书郎,后迁参军,长史。拜护军将军,调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世称王右军。在会稽任内适逢灾荒,开仓赈济百姓。因与上司扬州刺史王述失和,遂称病辞职,从此优游林下,寄情山水,专攻书法。

王羲之是古代著名的书法家,相传王羲之7岁学书法,12岁读前人笔论。少时曾学卫铄,自以为学得不差。后渡江北游名山,见李斯、锺繇等名家书法,又在洛阳看到蔡邕写的石经及张昶《华岳碑》,开始意识到自己不及。于是遍学众碑,从此书艺大进。创造了雄逸流动的新风格,把草书推向全新的境界。他的行草书最能体现这种艺术美。论者称

其笔势“飘若浮云,矫若惊蛇”, 有“书圣”之称。 王羲之胸怀旷达,喜好自然山水,他的散文疏朗简净,韵味悠长,显示了他的文学功底。 4、时代背景

两晋政治恐怖,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残杀现象时有发生。士大夫不满,普遍崇尚老庄,追求清静无为自由放任的生活。玄学盛行,对士人的思想,生活以及文学创作都产生了很复杂的影响。文学创作内容消沉,出世入仙和逃避现实的情调很浓。东晋时期,清谈老庄玄理的风气很盛,是玄言文学泛滥之时。但王羲之一反“清虚寡欲,尤善玄言”的风气和追求骈体的形式主义之气,抒写了一篇情真语笃、朴素自然的优美散文《兰亭集序》,不但在东晋文坛上占有一席之地,而且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声誉。 5、文章背景

古人每年三月初三,为求消灾除凶,到水边嬉游,称为修禊。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二日,51岁的王羲之(当时任会稽内史)邀请友人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在兰亭聚会(修禊),举行了一次别开生面的诗歌会。他们做曲水流殇之饮(列坐曲水两侧,将酒杯置于清流之上,任其飘流,停在谁的前面,谁就即兴赋诗,否则罚酒),当时要求每人作四言、五言诗各一首。之后王羲之将诸名爵及诗作一一记录集结成集,是为《兰亭集》,并为此集作序一篇,这就是《兰亭集序》。书法上也称《兰亭序》。为“天下第一行书”。 6、天干: 甲 乙 丙 丁 戊 己 庚 辛 壬 癸 地支: 子 丑 寅 卯 辰 巳 午 未 申 酉 戌 亥 例如: 辛亥革命 戊戌变法 辛丑条约

[课前预习]

1、给下列加线汉字注音。

癸( guǐ )丑 会稽( kuài jī ) 修楔( xì )事也 激湍( tuān ) 流觞( shāng )曲水 感慨系之(xì) 齐彭殇( shāng )为妄作 2、找出通假字并解释

①悟言一室之内 ( “悟”同“晤”,交谈。) ②趣舍万殊(“趣”同“取”,取舍、爱好。) 3、翻译句子:

(1)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译:抬头仰望广大无边的宇宙天空,低首俯视兴盛繁茂的天地万物,借以放眼纵观,抒发胸臆,足以尽享视和听的乐趣,实在快乐啊!

(2)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

译:(但)当他们对所接触的事物感到高兴,心里感到暂时的得意,快乐而自足时,竟不觉得暮年即将到来。

(3)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译:何况人寿的长短随着造化而定,最后都要消灭。 (4)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译:(我)本来就认为,把生和死同等看待是荒诞的,把长寿和短命同等看待是虚妄的。 (5)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译:尽管时代不同世事变化,但人们抒发情怀的原因,大致是一样的。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二、解题 1、题目 2、作者 3、背景 三、预习反馈 1、字音 2、通假字 3、翻译句子

四、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来源:学科网] 1、朗读提醒:读准字音,读通语句

2、从文中找出作者情感变化的词语? 乐——痛——悲 3、根据课文内容填空,把握文章基本思路:

课文第一段记叙了兰亭集会的盛况。首先介绍了盛会的时间、地点、事由,其语句是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接着记叙了到会的人物场面: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再接着介绍了盛会所在地的环境: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氛围: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天气: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最后记叙了与会者的行为和心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列坐其次,一觞一咏也可属行为)。

第二段在第一段的基础上进行议论,交待了这场“诗会”中诗的由来。先由社会人事的应酬周旋谈起,其语句是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指出尽管人们的生活方式不同,其语句是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爱好不同、性格不同,其语句是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但是“情随事迁”的感慨相同,正是这种共同的感慨,引起人们写诗的欲望,用诗记下这种感慨,其语句是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第三段,交待诗作汇成集的目的。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抒发看古人之诗的感受及受到的启示,其语句是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第二层交待将诗成集之目的,其语句是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五、研习探讨

①本文第1段是按怎样的顺序记叙兰亭盛会的?

明确:首先记叙了集会的时间、地点、事由、人物,然后由“此地有崇山峻岭”引出四周环境及场面的铺叙,最后“是日也”领起描写游人的心境,抒发集会的心情。

②这次盛会让作者他们“信可乐也”,“乐”在哪些方面?

明确:人众: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来源:学,科,网]

景胜: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急湍,映带左右 事趣:流觞曲水,一觞一咏,仰观俯察,游目骋怀 时美: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在这一段中作者描述了这次聚会是“群贤毕至,少长咸集”,这是一乐;而聚会是在“暮春之初”,“天朗气清,惠风和畅”,可谓良辰,是为二乐;聚会之地“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可谓景美,是为三乐;宴会之中“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可谓情真,是为四乐;而“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可谓极视听之娱,是为五乐。作者感到人贤、辰良、景美、情真、赏心五事齐臻,所以认为这次聚会,“信可乐也”。“信可乐也”一句是对聚会情景的总结,突出了情感的主旋律——“乐”。)

③读第2段,用课文原句或自己的话概括第2段所议论的问题。作者为什么“痛”? 明确:“死生亦大矣”。

痛:首先来自生命本体永不满足的内在欲望,“欣于所遇”便“快然自足”。

其次,来自外在世界的流转不定,难以依持,即“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

第三来自个体生命的短暂有限,即“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王处的时代是政治极为严酷、社会极剧动荡的年代,许多著名的文人都死在残酷的权力斗争中。因此,天下名士,首要任务是保全性命。因此,他们有人谈玄悟道:“悟言一室之内”,有的人归隐山林,“放浪形骸”之外。他们陶醉于一时的快乐,追求暂时的满足。可就一时的满足和陶醉中,岁月流逝,青春已经不再,而功业无成,作者自然发出人生的感慨“曾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人生就是这样永无止境地追求满足而又不断地厌倦,既充满了快乐也充满了无尽的烦恼,怎能不感慨万分。

“向之所欣,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往昔的盛会已化为历历在目的往事,过去曾有的欢乐,已如流水向东而去,这真是“胜景不常,胜筵难再”,这怎能不让人黯然神伤。死生之大,岂不痛哉?

人的寿命的长短,要听凭造化,无论寿命的长短,其结果是殊途同归,“终期于尽”,人总是要死亡,任何有情的生命都无法抗拒时间的无情吞噬,“死亡”是如此强大而无法抗拒,因而个体的生命在它的面前是如此的渺小而脆弱,也无法回避对“死亡”的思考,作者在对

④读第2段,作者抒写宴集后的感触,抒情基调由乐转悲,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上文兰亭聚饮,赋诗,是乐事,但有聚就有散,聚会难而短,分散易而长。这种欢聚难常的感触已经使人情绪低落,由此,进而想到人生短促,所以聚散生死始终笼罩文学家的心,故作者有乐转悲。[来源:Zxxk.Com] 六、课后作业 1、阅读课文 2、翻译1、2两段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 1、朗读1、2段; 2、翻译1、2段 二、小组合作,探究问题

①第3段,从“临文嗟悼”说到“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作者认为生就是生,死就是死,二者不得等量齐观,暗含有生之年应当做些实事,不宜空谈玄理之意。

②很多人都说这段以“悲”为感情基调,那么是不是真的“悲”呢?如何看待王羲之的人生观?结合文本或历史人物,谈谈你是怎样认识王羲之对人生的感悟?

参考:王羲之的人生观不消极,悲叹并不等于悲观,既然人生如此短暂,此次聚会的有关

情形就应该记录下来,使后人了解今人的兴怀。文章情感虽以“悲”字作结,但这是作者超越了人生无常之痛的理性思考,让我们从感伤的背后,发现作者对短暂生命的珍惜,对人生、自然的热爱和执著。

第一自然段作者对这次宴集环境的描述素淡雅致,摄其神韵,天朗气清,惠风和畅,这些斗看出作者快乐的心情和对自然美的热爱之情。

第二自然段,虽然作者对时光飞逝,人生短暂大发感慨,但字里行间暗含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正因为作者对人生忧患有清新的认识,才可扬长避短,在有限人生中进行无限的价值创造。

第三自然段,作者在尽述古人、今人、后人慨叹人生无常的同时,批判了庄周“一死生”“齐彭殇”的虚无主义,当然应该看作是积极的。

王羲之的文章多在是

历史上悲叹人生的往往是最富有创造价值的人士,比如曹操、李白,曹操在的诗中写道

作者由兰亭盛会写起,极写盛会之\

1、解释文中20个“之”的意义和用法。 (1)暮春之初( 助词,的)

(2)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助词,的) (3)虽无丝竹管弦之盛(定语后置的标志)

(4)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定语后置的标志)(定语后置的标志) (5)足以极视听之娱(助词,的)

(6)夫人之相与(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7)悟言一室之内( 助词,的) (8)放浪形骸之外(助词,的)

(9)不知老之将至(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来源:学。科。网Z。X。X。K] (10)及其所之既倦(动词,到、往,引申为到达、得到) (11)感慨系之矣(代词,它 )

(12)向之所欣( 助词,的) (13)俯仰之间(助词,的)

(14)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代词,它) (15)每览昔人兴感之由(助词,的) (16)不能喻之于怀( 代词,它 ) (17)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

(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18)后之览者(助词,的 )[来源:学§科§网Z§X§X§K] 2、解释划线词语:

(1)修禊事也( 古代的一种风俗 ) (2)俯察品类之盛( 繁多 ) (3)所以游目骋怀( 用来)

(4)足以极视听之娱( 副作动,极尽、穷尽 ) (5)夫人之相与( 交往 )

(6)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 有时 )( 会面交谈 ) (7)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形作名,寿命的长短 )( 注定) (8)死生亦大矣( 形作名,大事 )

(9)固知一死生为虚诞(本来 )( 意动用法,把„„看作一样 ) (10)齐彭殇为妄作(意动用法,把„„看成平等) (11)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的原因)

(12)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于:对 )( 斯:这 ) 3、指出特殊句式类型:

(1)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状语后置) (2)引以为流觞曲水( 省略句 ) (3)虽无丝竹管弦之盛( 定语后置 )

(4)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定语后置 ) (5)当其欣于所遇 ( 状语后置 ) (6)死生亦大矣。(判断句) (7)不能喻之于怀( 状语后置 ) (8)亦将有感于斯文(状语后置 )

(9)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判断句 )

4、本文综合运用了记叙、抒情、描写、议论的表达方式,请判断下列句子的表达方式:

①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写景 ) ( 记叙、议论 )

③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写景 ) ④情随事迁,感慨系之( 抒情 ) ⑤临文嗟悼( 抒情 ) 五、课后作业

1、有感情地诵读全文; 2、完成《名师一号》相关练习。 六、拓展阅读

儒道交融的生命理想 ——《兰亭集序》赏析

世人皆知王羲之所书的《兰亭集序》为“天下第一行书”,又因史上众多的真迹传说故事,这篇行书真像蛟龙般飘渺,恍如天上之物了。然而除了在书法艺术领域里享有的神圣地位,《兰亭集序》的内容思想也为古今书评家们所赞赏推崇,字里行间流露的哲学思考深沉而洒脱,对宇宙人生的感悟悲喜交加,在悲凉的感慨中却有力地表达出对生命的执着眷恋,实为魏晋文学史、思想史上的精彩篇章。

魏晋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重大变化时期。秦汉的繁盛城市和商品经济相对萎缩,东汉以来的庄园经济日益巩固和推广,与这种自然经济相适应,分裂割据、各自为政、世代相沿、等级森严的门阀士族阶级占住了舞台的中心。社会变迁在意识形态和文化心理上的表现,是占据统治地位的两汉经学的崩溃,烦琐迂腐的经术在时代动乱和农民革命的冲击下终于垮台。代之而兴的是门阀士族地主阶级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被“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压抑了数百年的各种思潮纷纷涌起,同时已在中原有相当基础的佛教也对士人产生深刻的影响。这样,一种思辨的、理性的哲学精神被重新发现,思想上的自由给文学带来清新的气息。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正是这种思潮的其中一位代言人。

序文交代了宴集的时间地点事由,紧接着描绘周围的自然风光。王羲之的笔下,会稽山充满了生机:温暖的暮春,崇山峻岭如披着嫩绿丝绸的美人,茂林修竹,春意黯然。近看眼前的流水,清澈明亮,在脚下欢快地流着。这一切生命如此活泼昂然,人在其中,一觞一咏,仿佛也融入了会稽山。这一段我们可以看到道家思想对作者的影响:一草一木、一山一水,都是与人平等的生命,自然与人和谐同在。

作者由身边的景色联想到作为万物存在之所的宇宙,“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此时作者已不是着眼于具体景物的表现了,而是主动地去亲近自然,表

②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现自然。神思徜徉于浩淼的宇宙中,侵染在绚丽多彩的自然生命里,作者的个体思考已然在和天宇对话,当中所产生的惊异、快乐、陶醉使得作者仿佛感受到了此时此刻的珍贵,感受到生命的神奇与重量。

作者在这里以哲学家的视角直指生命的本质,探究生命存在的境遇。由生到死原来是不可避免的自然规律,生命如何绚丽都逃不过死的悲剧终极处境。那么,是不是就应该如老庄所言,消极无为,是不是应当信奉谶纬宿命?把死和生看作一回事,把短寿和长命等量齐观? 王羲之给出了否定的回答:虽然生命总会走到终点,但有的人活着碌碌无为,甚至有害于人;有的人活着却轰轰烈烈,随心所欲,这样的生命也许只是广袤的宇宙中无限渺小的一颗尘沙,但依然有它的价值存在。正如臧克家诗中说的: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王羲之以文章为例,前人的生命已逝,但他们留下的文章往往使我们“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能引起后人的共鸣,能跨越时空找到知音,这就是写文章的前人生命价值的所在——死去了的人在尘世并非已毫无痕迹。从这种意义上来说,生命既是有限的又是无限的,在有限的时间里在人还活着的时间里,去创造生命的价值;在无限的死去的时间里,生命的价值将通过后人彰显。这种入世的哲学分明带着儒家学说的影响:摈弃虚无,不让生命轻易流逝。然而这种入世与儒家的入世是有很大区别的:儒家以天下为己任,多少带着功名和集体的羁绊,而《兰亭集序》的入世却是以生命意识的觉醒为依托,强调个体的存在价值。

此时再回头去看,作者对自然风光的描写和对宇宙的放怀思考实际上是在展现自己的人生理想,他认为这样的人生才是有价值的:与朋友亲切地交谈,摆脱尘世琐事的侵扰,亲近自然,在自然中放飞精神,追逐心灵的自由,尽情享受生命。

《兰亭集序》正如王羲之的行书般,接纳道家的自然和谐,却不流于虚无飘渺,不像草书般洋洋洒洒漫无边际;追逐儒家的入世哲学,却使个体从中解放出来,多了可贵的自由,不至于严谨木讷如楷书。飘逸与力度的完美结合,正是王羲之的生命理想,《兰亭集序》的精髓。

《兰亭集序》导学案(学生版)

[教学目标]

1.了解兰亭宴集的起因、经过,理解作者感情由乐转悲的原因及在深沉的感叹中暗含的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2.掌握本文出现的文言词类、句式的特殊现象。 [活动设计] ㈠、课前预习

1.了解本课相关背景知识。

2.借功课下注释,朗读课文,了解其意。 ㈡、课内采用出题,学生自讲,教师总结的方式

[课时安排] 2课时 [知识衔接] 1、解题

本文选自《晋书·王羲之传》。

兰亭,是东晋时期会稽郡治山阴(今浙江绍兴市)城西南郊名胜。这里山清水秀、风景幽雅,是当时名流雅士时常集会的地方。兰亭地处绍兴城西南12.5公里的兰渚山下,相传越王勾践曾在这一带种过兰花,汉代为驿亭所在,因名兰亭。几经反复,于1980年全面修复如初。 2.关于序的体裁的常识

序是一种文体,有两种。一是赠序,一是书序。后者一般写在书或文集的前面,内容多是介绍书的内容和特色、成书经过,写书目的等。有的近似论说文,有的近似记叙文,有的则如说明文,还有的写法上同散文笔调,这一类的多是为诗歌唱和的集子而作。《兰亭集序》就是这样的一篇文章。“兰亭集序”即兰亭会诗集的序言。 3、作者

王羲之(321-379)字逸少,东晋琅邪人(现山东省临沂县)。后居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出身世家大族,性情耿直,严守操节。起家秘书郎,后迁参军,长史。拜护军将军,调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世称王右军。在会稽任内适逢灾荒,开仓赈济百姓。因与上司扬州刺史王述失和,遂称病辞职,从此优游林下,寄情山水,专攻书法。

王羲之是古代著名的书法家,相传王羲之7岁学书法,12岁读前人笔论。少时曾学卫铄,自以为学得不差。后渡江北游名山,见李斯、锺繇等名家书法,又在洛阳看到蔡邕写的石经及张昶《华岳碑》,开始意识到自己不及。于是遍学众碑,从此书艺大进。创造了雄逸流动的新风格,把草书推向全新的境界。他的行草书最能体现这种艺术美。论者称

其笔势“飘若浮云,矫若惊蛇”, 有“书圣”之称。 王羲之胸怀旷达,喜好自然山水,他的散文疏朗简净,韵味悠长,显示了他的文学功底。 4、时代背景

两晋政治恐怖,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残杀现象时有发生。士大夫不满,普遍崇尚老庄,追求清静无为自由放任的生活。玄学盛行,对士人的思想,生活以及文学创作都产生了很复杂的影响。文学创作内容消沉,出世入仙和逃避现实的情调很浓。东晋时期,清谈老庄玄理的风气很盛,是玄言文学泛滥之时。但王羲之一反“清虚寡欲,尤善玄言”的风气和追求骈体的形式主义之气,抒写了一篇情真语笃、朴素自然的优美散文《兰亭集序》,不但在东晋文坛上占有一席之地,而且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声誉。 5、文章背景

古人每年三月初三,为求消灾除凶,到水边嬉游,称为修禊。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

年)三月二日,51岁的王羲之(当时任会稽内史)邀请友人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在兰亭聚会(修禊),举行了一次别开生面的诗歌会。他们做曲水流殇之饮(列坐曲水两侧,将酒杯置于清流之上,任其飘流,停在谁的前面,谁就即兴赋诗,否则罚酒),当时要求每人作四言、五言诗各一首。之后王羲之将诸名爵及诗作一一记录集结成集,是为《兰亭集》,并为此集作序一篇,这就是《兰亭集序》。书法上也称《兰亭序》。为“天下第一行书”。 6、天干: 甲 乙 丙 丁 戊 己 庚 辛 壬 癸 地支: 子 丑 寅 卯 辰 巳 午 未 申 酉 戌 亥 例如: 辛亥革命 戊戌变法 辛丑条约

[课前预习]

1、给下列加线汉字注音。

癸( )丑 会稽( ) 修楔( )事也 激湍( ) 流觞( )曲水 感慨系之( ) 齐彭殇( )为妄作 2、找出通假字并解释

①悟言一室之内 ( ) ②趣舍万殊( ) 3、翻译句子:

(1)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译: (2)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

译: (3)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来源:学,科,网]

译: (4)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译: (5)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译: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二、解题

1、题目 2、作者 3、背景

三、预习反馈[来源:Z。xx。k.Com] 1、字音 2、通假字 3、翻译句子

四、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朗读提醒:读准字音,读通语句 2、从文中找出作者情感变化的词语?

3、根据课文内容填空,把握文章基本思路:

课文第一段记叙了兰亭集会的盛况。首先介绍了盛会的时间、地点、事由,其语句是 。接着记叙了到会的人物场面: 。再接着介绍了盛会所在地的环境: 、氛围: 、天气: ,最后记叙了与会者的行为和心情: 。 第二段在第一段的基础上进行议论,交待了这场“诗会”中诗的由来。先由社会人事的应酬周旋谈起,其语句是 ,指出尽管人们的生活方式不同,其语句是

,爱好不同、性格不同,其语句是 ,但是“情随事迁”的感慨相同,正是这种共同的感

慨,引起人们写诗的欲望,用诗记下这种感慨,其语句是 。

第三段,交待诗作汇成集的目的。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抒发看古人之诗的感受及受到的

启示,其语句是

。第二层交待将诗成集之目的,其语句是 。

五、研习探讨

①本文第1段是按怎样的顺序记叙兰亭盛会的?

②这次盛会让作者他们“信可乐也”,“乐”在哪些方面?

③读第2段,用课文原句或自己的话概括第2段所议论的问题。作者为什么“痛”? ④读第2段,作者抒写宴集后的感触,抒情基调由乐转悲,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六、课后作业 1、阅读课文 2、翻译1、2两段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 1、朗读1、2段; 2、翻译1、2段

二、小组合作,探究问题[来源:学科网ZXXK]

①第3段,从“临文嗟悼”说到“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②很多人都说这段以“悲”为感情基调,那么是不是真的“悲”呢?如何看待王羲之的人生观?结合文本或历史人物,谈谈你是怎样认识王羲之对人生的感悟?

三、小结 四、巩固练习

1、解释文中20个“之”的意义和用法。 (1)暮春之初( )

(2)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 (3)虽无丝竹管弦之盛( )

(4)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 ) (5)足以极视听之娱( ) (6)夫人之相与( ) (7)悟言一室之内( ) (8)放浪形骸之外( ) (9)不知老之将至( ) (10)及其所之既倦( ) (11)感慨系之矣( )

(12)向之所欣( ) (13)俯仰之间( )

(14)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 (15)每览昔人兴感之由( ) (16)不能喻之于怀( )

(17)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 )( )[来源:学_科_网]

(18)后之览者( ) 2、解释划线词语:

(1)修禊事也( )

(2)俯察品类之盛( ) (3)所以游目骋怀( ) (4)足以极视听之娱( ) (5)夫人之相与( )

(6)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 )( ) (7)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 ) (8)死生亦大矣( )

(9)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 ) (10)齐彭殇为妄作( ) (11)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

(12)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于: )( 斯: ) 3、指出特殊句式类型:

(1)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 (2)引以为流觞曲水( ) (3)虽无丝竹管弦之盛( )

(4)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 (5)当其欣于所遇 ( )

(6)死生亦大矣。( ) (7)不能喻之于怀( ) (8)亦将有感于斯文( )

(9)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

4、本文综合运用了记叙、抒情、描写、议论的表达方式,请判断下列句子的表达方式: ①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

②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 )

③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 ④情随事迁,感慨系之( ) ⑤临文嗟悼( )

五、课后作业

1、有感情地诵读全文;

2、完成《名师一号》相关练习。[来源:学.科.网]

六、拓展阅读

儒道交融的生命理想 ——《兰亭集序》赏析

世人皆知王羲之所书的《兰亭集序》为“天下第一行书”,又因史上众多的真迹传说故事,这篇行书真像蛟龙般飘渺,恍如天上之物了。然而除了在书法艺术领域里享有的神圣地位,《兰亭集序》的内容思想也为古今书评家们所赞赏推崇,字里行间流露的哲学思考深沉而洒脱,对宇宙人生的感悟悲喜交加,在悲凉的感慨中却有力地表达出对生命的执着眷恋,实为魏晋文学史、思想史上的精彩篇章。

魏晋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重大变化时期。秦汉的繁盛城市和商品经济相对萎缩,东汉以来的庄园经济日益巩固和推广,与这种自然经济相适应,分裂割据、各自为政、世代相沿、等级森严的门阀士族阶级占住了舞台的中心。社会变迁在意识形态和文化心理上的表现,是占据统治地位的两汉经学的崩溃,烦琐迂腐的经术在时代动乱和农民革命的冲击下终于垮台。代之而兴的是门阀士族地主阶级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被“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压抑了数百年的各种思潮纷纷涌起,同时已在中原有相当基础的佛教也对士人产生深刻的影响。这样,一种思辨

的、理性的哲学精神被重新发现,思想上的自由给文学带来清新的气息。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正是这种思潮的其中一位代言人。

序文交代了宴集的时间地点事由,紧接着描绘周围的自然风光。王羲之的笔下,会稽山充满了生机:温暖的暮春,崇山峻岭如披着嫩绿丝绸的美人,茂林修竹,春意黯然。近看眼前的流水,清澈明亮,在脚下欢快地流着。这一切生命如此活泼昂然,人在其中,一觞一咏,仿佛也融入了会稽山。这一段我们可以看到道家思想对作者的影响:一草一木、一山一水,都是与人平等的生命,自然与人和谐同在。

作者由身边的景色联想到作为万物存在之所的宇宙,“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此时作者已不是着眼于具体景物的表现了,而是主动地去亲近自然,表现自然。神思徜徉于浩淼的宇宙中,侵染在绚丽多彩的自然生命里,作者的个体思考已然在和天宇对话,当中所产生的惊异、快乐、陶醉使得作者仿佛感受到了此时此刻的珍贵,感受到生命的神奇与重量。

作者在这里以哲学家的视角直指生命的本质,探究生命存在的境遇。由生到死原来是不可避免的自然规律,生命如何绚丽都逃不过死的悲剧终极处境。那么,是不是就应该如老庄所言,消极无为,是不是应当信奉谶纬宿命?把死和生看作一回事,把短寿和长命等量齐观? 王羲之给出了否定的回答:虽然生命总会走到终点,但有的人活着碌碌无为,甚至有害于人;有的人活着却轰轰烈烈,随心所欲,这样的生命也许只是广袤的宇宙中无限渺小的一颗尘沙,但依然有它的价值存在。正如臧克家诗中说的: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王羲之以文章为例,前人的生命已逝,但他们留下的文章往往使我们“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能引起后人的共鸣,能跨越时空找到知音,这就是写文章的前人生命价值的所在——死去了的人在尘世并非已毫无痕迹。从这种意义上来说,生命既是有限的又是无限的,在有限的时间里在人还活着的时间里,去创造生命的价值;在无限的死去的时间里,生命的价值将通过后人彰显。这种入世的哲学分明带着儒家学说的影响:摈弃虚无,不让生命轻易流逝。然而这种入世与儒家的入世是有很大区别的:儒家以天下为己任,多少带着功名和集体的羁绊,而《兰亭集序》的入世却是以生命意识的觉醒为依托,强调个体的存在价值。

此时再回头去看,作者对自然风光的描写和对宇宙的放怀思考实际上是在展现自己的人生理想,他认为这样的人生才是有价值的:与朋友亲切地交谈,摆脱尘世琐事的侵扰,亲近自然,在自然中放飞精神,追逐心灵的自由,尽情享受生命。

《兰亭集序》正如王羲之的行书般,接纳道家的自然和谐,却不流于虚无飘渺,不像草书般洋洋洒洒漫无边际;追逐儒家的入世哲学,却使个体从中解放出来,多了可贵的自由,不至于严谨木讷如楷书。飘逸与力度的完美结合,正是王羲之的生命理想,《兰亭集序》的精髓。

《兰亭集序》导学案

《兰亭集序》导学案(教师版)

[教学目标]

1.了解兰亭宴集的起因、经过,理解作者感情由乐转悲的原因及在深沉的感叹中暗含的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2.掌握本文出现的文言词类、句式的特殊现象。 [活动设计] ㈠、课前预习

1.了解本课相关背景知识。

2.借功课下注释,朗读课文,了解其意。 ㈡、课内采用出题,学生自讲,教师总结的方式 [课时安排] 2课时 [知识衔接] 1、解题

本文选自《晋书·王羲之传》。

兰亭,是东晋时期会稽郡治山阴(今浙江绍兴市)城西南郊名胜。这里山清水秀、风景幽雅,是当时名流雅士时常集会的地方。兰亭地处绍兴城西南12.5公里的兰渚山下,相传越王勾践曾在这一带种过兰花,汉代为驿亭所在,因名兰亭。几经反复,于1980年全面修复如初。 2.关于序的体裁的常识

序是一种文体,有两种。一是赠序,一是书序。后者一般写在书或文集的前面,内容多是介绍书的内容和特色、成书经过,写书目的等。有的近似论说文,有的近似记叙文,有的则如说明文,还有的写法上同散文笔调,这一类的多是为诗歌唱和的集子而作。《兰亭集序》就是这样的一篇文章。“兰亭集序”即兰亭会诗集的序言。 3、作者

王羲之(321-379)字逸少,东晋琅邪人(现山东省临沂县)。后居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出身世家大族,性情耿直,严守操节。起家秘书郎,后迁参军,长史。拜护军将军,调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世称王右军。在会稽任内适逢灾荒,开仓赈济百姓。因与上司扬州刺史王述失和,遂称病辞职,从此优游林下,寄情山水,专攻书法。

王羲之是古代著名的书法家,相传王羲之7岁学书法,12岁读前人笔论。少时曾学卫铄,自以为学得不差。后渡江北游名山,见李斯、锺繇等名家书法,又在洛阳看到蔡邕写的石经及张昶《华岳碑》,开始意识到自己不及。于是遍学众碑,从此书艺大进。创造了雄逸流动的新风格,把草书推向全新的境界。他的行草书最能体现这种艺术美。论者称

其笔势“飘若浮云,矫若惊蛇”, 有“书圣”之称。 王羲之胸怀旷达,喜好自然山水,他的散文疏朗简净,韵味悠长,显示了他的文学功底。 4、时代背景

两晋政治恐怖,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残杀现象时有发生。士大夫不满,普遍崇尚老庄,追求清静无为自由放任的生活。玄学盛行,对士人的思想,生活以及文学创作都产生了很复杂的影响。文学创作内容消沉,出世入仙和逃避现实的情调很浓。东晋时期,清谈老庄玄理的风气很盛,是玄言文学泛滥之时。但王羲之一反“清虚寡欲,尤善玄言”的风气和追求骈体的形式主义之气,抒写了一篇情真语笃、朴素自然的优美散文《兰亭集序》,不但在东晋文坛上占有一席之地,而且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声誉。 5、文章背景

古人每年三月初三,为求消灾除凶,到水边嬉游,称为修禊。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二日,51岁的王羲之(当时任会稽内史)邀请友人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在兰亭聚会(修禊),举行了一次别开生面的诗歌会。他们做曲水流殇之饮(列坐曲水两侧,将酒杯置于清流之上,任其飘流,停在谁的前面,谁就即兴赋诗,否则罚酒),当时要求每人作四言、五言诗各一首。之后王羲之将诸名爵及诗作一一记录集结成集,是为《兰亭集》,并为此集作序一篇,这就是《兰亭集序》。书法上也称《兰亭序》。为“天下第一行书”。 6、天干: 甲 乙 丙 丁 戊 己 庚 辛 壬 癸 地支: 子 丑 寅 卯 辰 巳 午 未 申 酉 戌 亥 例如: 辛亥革命 戊戌变法 辛丑条约

[课前预习]

1、给下列加线汉字注音。

癸( guǐ )丑 会稽( kuài jī ) 修楔( xì )事也 激湍( tuān ) 流觞( shāng )曲水 感慨系之(xì) 齐彭殇( shāng )为妄作 2、找出通假字并解释

①悟言一室之内 ( “悟”同“晤”,交谈。) ②趣舍万殊(“趣”同“取”,取舍、爱好。) 3、翻译句子:

(1)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译:抬头仰望广大无边的宇宙天空,低首俯视兴盛繁茂的天地万物,借以放眼纵观,抒发胸臆,足以尽享视和听的乐趣,实在快乐啊!

(2)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

译:(但)当他们对所接触的事物感到高兴,心里感到暂时的得意,快乐而自足时,竟不觉得暮年即将到来。

(3)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译:何况人寿的长短随着造化而定,最后都要消灭。 (4)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译:(我)本来就认为,把生和死同等看待是荒诞的,把长寿和短命同等看待是虚妄的。 (5)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译:尽管时代不同世事变化,但人们抒发情怀的原因,大致是一样的。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二、解题 1、题目 2、作者 3、背景 三、预习反馈 1、字音 2、通假字 3、翻译句子

四、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来源:学科网] 1、朗读提醒:读准字音,读通语句

2、从文中找出作者情感变化的词语? 乐——痛——悲 3、根据课文内容填空,把握文章基本思路:

课文第一段记叙了兰亭集会的盛况。首先介绍了盛会的时间、地点、事由,其语句是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接着记叙了到会的人物场面: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再接着介绍了盛会所在地的环境: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氛围: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天气: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最后记叙了与会者的行为和心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列坐其次,一觞一咏也可属行为)。

第二段在第一段的基础上进行议论,交待了这场“诗会”中诗的由来。先由社会人事的应酬周旋谈起,其语句是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指出尽管人们的生活方式不同,其语句是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爱好不同、性格不同,其语句是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但是“情随事迁”的感慨相同,正是这种共同的感慨,引起人们写诗的欲望,用诗记下这种感慨,其语句是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第三段,交待诗作汇成集的目的。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抒发看古人之诗的感受及受到的启示,其语句是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第二层交待将诗成集之目的,其语句是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五、研习探讨

①本文第1段是按怎样的顺序记叙兰亭盛会的?

明确:首先记叙了集会的时间、地点、事由、人物,然后由“此地有崇山峻岭”引出四周环境及场面的铺叙,最后“是日也”领起描写游人的心境,抒发集会的心情。

②这次盛会让作者他们“信可乐也”,“乐”在哪些方面?

明确:人众: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来源:学,科,网]

景胜: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急湍,映带左右 事趣:流觞曲水,一觞一咏,仰观俯察,游目骋怀 时美: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在这一段中作者描述了这次聚会是“群贤毕至,少长咸集”,这是一乐;而聚会是在“暮春之初”,“天朗气清,惠风和畅”,可谓良辰,是为二乐;聚会之地“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可谓景美,是为三乐;宴会之中“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可谓情真,是为四乐;而“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可谓极视听之娱,是为五乐。作者感到人贤、辰良、景美、情真、赏心五事齐臻,所以认为这次聚会,“信可乐也”。“信可乐也”一句是对聚会情景的总结,突出了情感的主旋律——“乐”。)

③读第2段,用课文原句或自己的话概括第2段所议论的问题。作者为什么“痛”? 明确:“死生亦大矣”。

痛:首先来自生命本体永不满足的内在欲望,“欣于所遇”便“快然自足”。

其次,来自外在世界的流转不定,难以依持,即“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

第三来自个体生命的短暂有限,即“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王处的时代是政治极为严酷、社会极剧动荡的年代,许多著名的文人都死在残酷的权力斗争中。因此,天下名士,首要任务是保全性命。因此,他们有人谈玄悟道:“悟言一室之内”,有的人归隐山林,“放浪形骸”之外。他们陶醉于一时的快乐,追求暂时的满足。可就一时的满足和陶醉中,岁月流逝,青春已经不再,而功业无成,作者自然发出人生的感慨“曾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人生就是这样永无止境地追求满足而又不断地厌倦,既充满了快乐也充满了无尽的烦恼,怎能不感慨万分。

“向之所欣,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往昔的盛会已化为历历在目的往事,过去曾有的欢乐,已如流水向东而去,这真是“胜景不常,胜筵难再”,这怎能不让人黯然神伤。死生之大,岂不痛哉?

人的寿命的长短,要听凭造化,无论寿命的长短,其结果是殊途同归,“终期于尽”,人总是要死亡,任何有情的生命都无法抗拒时间的无情吞噬,“死亡”是如此强大而无法抗拒,因而个体的生命在它的面前是如此的渺小而脆弱,也无法回避对“死亡”的思考,作者在对

④读第2段,作者抒写宴集后的感触,抒情基调由乐转悲,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上文兰亭聚饮,赋诗,是乐事,但有聚就有散,聚会难而短,分散易而长。这种欢聚难常的感触已经使人情绪低落,由此,进而想到人生短促,所以聚散生死始终笼罩文学家的心,故作者有乐转悲。[来源:Zxxk.Com] 六、课后作业 1、阅读课文 2、翻译1、2两段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 1、朗读1、2段; 2、翻译1、2段 二、小组合作,探究问题

①第3段,从“临文嗟悼”说到“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作者认为生就是生,死就是死,二者不得等量齐观,暗含有生之年应当做些实事,不宜空谈玄理之意。

②很多人都说这段以“悲”为感情基调,那么是不是真的“悲”呢?如何看待王羲之的人生观?结合文本或历史人物,谈谈你是怎样认识王羲之对人生的感悟?

参考:王羲之的人生观不消极,悲叹并不等于悲观,既然人生如此短暂,此次聚会的有关

情形就应该记录下来,使后人了解今人的兴怀。文章情感虽以“悲”字作结,但这是作者超越了人生无常之痛的理性思考,让我们从感伤的背后,发现作者对短暂生命的珍惜,对人生、自然的热爱和执著。

第一自然段作者对这次宴集环境的描述素淡雅致,摄其神韵,天朗气清,惠风和畅,这些斗看出作者快乐的心情和对自然美的热爱之情。

第二自然段,虽然作者对时光飞逝,人生短暂大发感慨,但字里行间暗含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正因为作者对人生忧患有清新的认识,才可扬长避短,在有限人生中进行无限的价值创造。

第三自然段,作者在尽述古人、今人、后人慨叹人生无常的同时,批判了庄周“一死生”“齐彭殇”的虚无主义,当然应该看作是积极的。

王羲之的文章多在是

历史上悲叹人生的往往是最富有创造价值的人士,比如曹操、李白,曹操在的诗中写道

作者由兰亭盛会写起,极写盛会之\

1、解释文中20个“之”的意义和用法。 (1)暮春之初( 助词,的)

(2)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助词,的) (3)虽无丝竹管弦之盛(定语后置的标志)

(4)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定语后置的标志)(定语后置的标志) (5)足以极视听之娱(助词,的)

(6)夫人之相与(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7)悟言一室之内( 助词,的) (8)放浪形骸之外(助词,的)

(9)不知老之将至(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来源:学。科。网Z。X。X。K] (10)及其所之既倦(动词,到、往,引申为到达、得到) (11)感慨系之矣(代词,它 )

(12)向之所欣( 助词,的) (13)俯仰之间(助词,的)

(14)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代词,它) (15)每览昔人兴感之由(助词,的) (16)不能喻之于怀( 代词,它 ) (17)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

(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18)后之览者(助词,的 )[来源:学§科§网Z§X§X§K] 2、解释划线词语:

(1)修禊事也( 古代的一种风俗 ) (2)俯察品类之盛( 繁多 ) (3)所以游目骋怀( 用来)

(4)足以极视听之娱( 副作动,极尽、穷尽 ) (5)夫人之相与( 交往 )

(6)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 有时 )( 会面交谈 ) (7)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形作名,寿命的长短 )( 注定) (8)死生亦大矣( 形作名,大事 )

(9)固知一死生为虚诞(本来 )( 意动用法,把„„看作一样 ) (10)齐彭殇为妄作(意动用法,把„„看成平等) (11)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的原因)

(12)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于:对 )( 斯:这 ) 3、指出特殊句式类型:

(1)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状语后置) (2)引以为流觞曲水( 省略句 ) (3)虽无丝竹管弦之盛( 定语后置 )

(4)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定语后置 ) (5)当其欣于所遇 ( 状语后置 ) (6)死生亦大矣。(判断句) (7)不能喻之于怀( 状语后置 ) (8)亦将有感于斯文(状语后置 )

(9)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判断句 )

4、本文综合运用了记叙、抒情、描写、议论的表达方式,请判断下列句子的表达方式:

①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写景 ) ( 记叙、议论 )

③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写景 ) ④情随事迁,感慨系之( 抒情 ) ⑤临文嗟悼( 抒情 ) 五、课后作业

1、有感情地诵读全文; 2、完成《名师一号》相关练习。 六、拓展阅读

儒道交融的生命理想 ——《兰亭集序》赏析

世人皆知王羲之所书的《兰亭集序》为“天下第一行书”,又因史上众多的真迹传说故事,这篇行书真像蛟龙般飘渺,恍如天上之物了。然而除了在书法艺术领域里享有的神圣地位,《兰亭集序》的内容思想也为古今书评家们所赞赏推崇,字里行间流露的哲学思考深沉而洒脱,对宇宙人生的感悟悲喜交加,在悲凉的感慨中却有力地表达出对生命的执着眷恋,实为魏晋文学史、思想史上的精彩篇章。

魏晋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重大变化时期。秦汉的繁盛城市和商品经济相对萎缩,东汉以来的庄园经济日益巩固和推广,与这种自然经济相适应,分裂割据、各自为政、世代相沿、等级森严的门阀士族阶级占住了舞台的中心。社会变迁在意识形态和文化心理上的表现,是占据统治地位的两汉经学的崩溃,烦琐迂腐的经术在时代动乱和农民革命的冲击下终于垮台。代之而兴的是门阀士族地主阶级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被“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压抑了数百年的各种思潮纷纷涌起,同时已在中原有相当基础的佛教也对士人产生深刻的影响。这样,一种思辨的、理性的哲学精神被重新发现,思想上的自由给文学带来清新的气息。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正是这种思潮的其中一位代言人。

序文交代了宴集的时间地点事由,紧接着描绘周围的自然风光。王羲之的笔下,会稽山充满了生机:温暖的暮春,崇山峻岭如披着嫩绿丝绸的美人,茂林修竹,春意黯然。近看眼前的流水,清澈明亮,在脚下欢快地流着。这一切生命如此活泼昂然,人在其中,一觞一咏,仿佛也融入了会稽山。这一段我们可以看到道家思想对作者的影响:一草一木、一山一水,都是与人平等的生命,自然与人和谐同在。

作者由身边的景色联想到作为万物存在之所的宇宙,“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此时作者已不是着眼于具体景物的表现了,而是主动地去亲近自然,表

②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现自然。神思徜徉于浩淼的宇宙中,侵染在绚丽多彩的自然生命里,作者的个体思考已然在和天宇对话,当中所产生的惊异、快乐、陶醉使得作者仿佛感受到了此时此刻的珍贵,感受到生命的神奇与重量。

作者在这里以哲学家的视角直指生命的本质,探究生命存在的境遇。由生到死原来是不可避免的自然规律,生命如何绚丽都逃不过死的悲剧终极处境。那么,是不是就应该如老庄所言,消极无为,是不是应当信奉谶纬宿命?把死和生看作一回事,把短寿和长命等量齐观? 王羲之给出了否定的回答:虽然生命总会走到终点,但有的人活着碌碌无为,甚至有害于人;有的人活着却轰轰烈烈,随心所欲,这样的生命也许只是广袤的宇宙中无限渺小的一颗尘沙,但依然有它的价值存在。正如臧克家诗中说的: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王羲之以文章为例,前人的生命已逝,但他们留下的文章往往使我们“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能引起后人的共鸣,能跨越时空找到知音,这就是写文章的前人生命价值的所在——死去了的人在尘世并非已毫无痕迹。从这种意义上来说,生命既是有限的又是无限的,在有限的时间里在人还活着的时间里,去创造生命的价值;在无限的死去的时间里,生命的价值将通过后人彰显。这种入世的哲学分明带着儒家学说的影响:摈弃虚无,不让生命轻易流逝。然而这种入世与儒家的入世是有很大区别的:儒家以天下为己任,多少带着功名和集体的羁绊,而《兰亭集序》的入世却是以生命意识的觉醒为依托,强调个体的存在价值。

此时再回头去看,作者对自然风光的描写和对宇宙的放怀思考实际上是在展现自己的人生理想,他认为这样的人生才是有价值的:与朋友亲切地交谈,摆脱尘世琐事的侵扰,亲近自然,在自然中放飞精神,追逐心灵的自由,尽情享受生命。

《兰亭集序》正如王羲之的行书般,接纳道家的自然和谐,却不流于虚无飘渺,不像草书般洋洋洒洒漫无边际;追逐儒家的入世哲学,却使个体从中解放出来,多了可贵的自由,不至于严谨木讷如楷书。飘逸与力度的完美结合,正是王羲之的生命理想,《兰亭集序》的精髓。

《兰亭集序》导学案(学生版)

[教学目标]

1.了解兰亭宴集的起因、经过,理解作者感情由乐转悲的原因及在深沉的感叹中暗含的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2.掌握本文出现的文言词类、句式的特殊现象。 [活动设计] ㈠、课前预习

1.了解本课相关背景知识。

2.借功课下注释,朗读课文,了解其意。 ㈡、课内采用出题,学生自讲,教师总结的方式

[课时安排] 2课时 [知识衔接] 1、解题

本文选自《晋书·王羲之传》。

兰亭,是东晋时期会稽郡治山阴(今浙江绍兴市)城西南郊名胜。这里山清水秀、风景幽雅,是当时名流雅士时常集会的地方。兰亭地处绍兴城西南12.5公里的兰渚山下,相传越王勾践曾在这一带种过兰花,汉代为驿亭所在,因名兰亭。几经反复,于1980年全面修复如初。 2.关于序的体裁的常识

序是一种文体,有两种。一是赠序,一是书序。后者一般写在书或文集的前面,内容多是介绍书的内容和特色、成书经过,写书目的等。有的近似论说文,有的近似记叙文,有的则如说明文,还有的写法上同散文笔调,这一类的多是为诗歌唱和的集子而作。《兰亭集序》就是这样的一篇文章。“兰亭集序”即兰亭会诗集的序言。 3、作者

王羲之(321-379)字逸少,东晋琅邪人(现山东省临沂县)。后居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出身世家大族,性情耿直,严守操节。起家秘书郎,后迁参军,长史。拜护军将军,调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世称王右军。在会稽任内适逢灾荒,开仓赈济百姓。因与上司扬州刺史王述失和,遂称病辞职,从此优游林下,寄情山水,专攻书法。

王羲之是古代著名的书法家,相传王羲之7岁学书法,12岁读前人笔论。少时曾学卫铄,自以为学得不差。后渡江北游名山,见李斯、锺繇等名家书法,又在洛阳看到蔡邕写的石经及张昶《华岳碑》,开始意识到自己不及。于是遍学众碑,从此书艺大进。创造了雄逸流动的新风格,把草书推向全新的境界。他的行草书最能体现这种艺术美。论者称

其笔势“飘若浮云,矫若惊蛇”, 有“书圣”之称。 王羲之胸怀旷达,喜好自然山水,他的散文疏朗简净,韵味悠长,显示了他的文学功底。 4、时代背景

两晋政治恐怖,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残杀现象时有发生。士大夫不满,普遍崇尚老庄,追求清静无为自由放任的生活。玄学盛行,对士人的思想,生活以及文学创作都产生了很复杂的影响。文学创作内容消沉,出世入仙和逃避现实的情调很浓。东晋时期,清谈老庄玄理的风气很盛,是玄言文学泛滥之时。但王羲之一反“清虚寡欲,尤善玄言”的风气和追求骈体的形式主义之气,抒写了一篇情真语笃、朴素自然的优美散文《兰亭集序》,不但在东晋文坛上占有一席之地,而且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声誉。 5、文章背景

古人每年三月初三,为求消灾除凶,到水边嬉游,称为修禊。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

年)三月二日,51岁的王羲之(当时任会稽内史)邀请友人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在兰亭聚会(修禊),举行了一次别开生面的诗歌会。他们做曲水流殇之饮(列坐曲水两侧,将酒杯置于清流之上,任其飘流,停在谁的前面,谁就即兴赋诗,否则罚酒),当时要求每人作四言、五言诗各一首。之后王羲之将诸名爵及诗作一一记录集结成集,是为《兰亭集》,并为此集作序一篇,这就是《兰亭集序》。书法上也称《兰亭序》。为“天下第一行书”。 6、天干: 甲 乙 丙 丁 戊 己 庚 辛 壬 癸 地支: 子 丑 寅 卯 辰 巳 午 未 申 酉 戌 亥 例如: 辛亥革命 戊戌变法 辛丑条约

[课前预习]

1、给下列加线汉字注音。

癸( )丑 会稽( ) 修楔( )事也 激湍( ) 流觞( )曲水 感慨系之( ) 齐彭殇( )为妄作 2、找出通假字并解释

①悟言一室之内 ( ) ②趣舍万殊( ) 3、翻译句子:

(1)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译: (2)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

译: (3)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来源:学,科,网]

译: (4)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译: (5)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译: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二、解题

1、题目 2、作者 3、背景

三、预习反馈[来源:Z。xx。k.Com] 1、字音 2、通假字 3、翻译句子

四、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朗读提醒:读准字音,读通语句 2、从文中找出作者情感变化的词语?

3、根据课文内容填空,把握文章基本思路:

课文第一段记叙了兰亭集会的盛况。首先介绍了盛会的时间、地点、事由,其语句是 。接着记叙了到会的人物场面: 。再接着介绍了盛会所在地的环境: 、氛围: 、天气: ,最后记叙了与会者的行为和心情: 。 第二段在第一段的基础上进行议论,交待了这场“诗会”中诗的由来。先由社会人事的应酬周旋谈起,其语句是 ,指出尽管人们的生活方式不同,其语句是

,爱好不同、性格不同,其语句是 ,但是“情随事迁”的感慨相同,正是这种共同的感

慨,引起人们写诗的欲望,用诗记下这种感慨,其语句是 。

第三段,交待诗作汇成集的目的。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抒发看古人之诗的感受及受到的

启示,其语句是

。第二层交待将诗成集之目的,其语句是 。

五、研习探讨

①本文第1段是按怎样的顺序记叙兰亭盛会的?

②这次盛会让作者他们“信可乐也”,“乐”在哪些方面?

③读第2段,用课文原句或自己的话概括第2段所议论的问题。作者为什么“痛”? ④读第2段,作者抒写宴集后的感触,抒情基调由乐转悲,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六、课后作业 1、阅读课文 2、翻译1、2两段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 1、朗读1、2段; 2、翻译1、2段

二、小组合作,探究问题[来源:学科网ZXXK]

①第3段,从“临文嗟悼”说到“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②很多人都说这段以“悲”为感情基调,那么是不是真的“悲”呢?如何看待王羲之的人生观?结合文本或历史人物,谈谈你是怎样认识王羲之对人生的感悟?

三、小结 四、巩固练习

1、解释文中20个“之”的意义和用法。 (1)暮春之初( )

(2)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 (3)虽无丝竹管弦之盛( )

(4)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 ) (5)足以极视听之娱( ) (6)夫人之相与( ) (7)悟言一室之内( ) (8)放浪形骸之外( ) (9)不知老之将至( ) (10)及其所之既倦( ) (11)感慨系之矣( )

(12)向之所欣( ) (13)俯仰之间( )

(14)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 (15)每览昔人兴感之由( ) (16)不能喻之于怀( )

(17)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 )( )[来源:学_科_网]

(18)后之览者( ) 2、解释划线词语:

(1)修禊事也( )

(2)俯察品类之盛( ) (3)所以游目骋怀( ) (4)足以极视听之娱( ) (5)夫人之相与( )

(6)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 )( ) (7)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 ) (8)死生亦大矣( )

(9)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 ) (10)齐彭殇为妄作( ) (11)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

(12)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于: )( 斯: ) 3、指出特殊句式类型:

(1)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 (2)引以为流觞曲水( ) (3)虽无丝竹管弦之盛( )

(4)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 (5)当其欣于所遇 ( )

(6)死生亦大矣。( ) (7)不能喻之于怀( ) (8)亦将有感于斯文( )

(9)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

4、本文综合运用了记叙、抒情、描写、议论的表达方式,请判断下列句子的表达方式: ①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

②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 )

③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 ④情随事迁,感慨系之( ) ⑤临文嗟悼( )

五、课后作业

1、有感情地诵读全文;

2、完成《名师一号》相关练习。[来源:学.科.网]

六、拓展阅读

儒道交融的生命理想 ——《兰亭集序》赏析

世人皆知王羲之所书的《兰亭集序》为“天下第一行书”,又因史上众多的真迹传说故事,这篇行书真像蛟龙般飘渺,恍如天上之物了。然而除了在书法艺术领域里享有的神圣地位,《兰亭集序》的内容思想也为古今书评家们所赞赏推崇,字里行间流露的哲学思考深沉而洒脱,对宇宙人生的感悟悲喜交加,在悲凉的感慨中却有力地表达出对生命的执着眷恋,实为魏晋文学史、思想史上的精彩篇章。

魏晋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重大变化时期。秦汉的繁盛城市和商品经济相对萎缩,东汉以来的庄园经济日益巩固和推广,与这种自然经济相适应,分裂割据、各自为政、世代相沿、等级森严的门阀士族阶级占住了舞台的中心。社会变迁在意识形态和文化心理上的表现,是占据统治地位的两汉经学的崩溃,烦琐迂腐的经术在时代动乱和农民革命的冲击下终于垮台。代之而兴的是门阀士族地主阶级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被“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压抑了数百年的各种思潮纷纷涌起,同时已在中原有相当基础的佛教也对士人产生深刻的影响。这样,一种思辨

的、理性的哲学精神被重新发现,思想上的自由给文学带来清新的气息。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正是这种思潮的其中一位代言人。

序文交代了宴集的时间地点事由,紧接着描绘周围的自然风光。王羲之的笔下,会稽山充满了生机:温暖的暮春,崇山峻岭如披着嫩绿丝绸的美人,茂林修竹,春意黯然。近看眼前的流水,清澈明亮,在脚下欢快地流着。这一切生命如此活泼昂然,人在其中,一觞一咏,仿佛也融入了会稽山。这一段我们可以看到道家思想对作者的影响:一草一木、一山一水,都是与人平等的生命,自然与人和谐同在。

作者由身边的景色联想到作为万物存在之所的宇宙,“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此时作者已不是着眼于具体景物的表现了,而是主动地去亲近自然,表现自然。神思徜徉于浩淼的宇宙中,侵染在绚丽多彩的自然生命里,作者的个体思考已然在和天宇对话,当中所产生的惊异、快乐、陶醉使得作者仿佛感受到了此时此刻的珍贵,感受到生命的神奇与重量。

作者在这里以哲学家的视角直指生命的本质,探究生命存在的境遇。由生到死原来是不可避免的自然规律,生命如何绚丽都逃不过死的悲剧终极处境。那么,是不是就应该如老庄所言,消极无为,是不是应当信奉谶纬宿命?把死和生看作一回事,把短寿和长命等量齐观? 王羲之给出了否定的回答:虽然生命总会走到终点,但有的人活着碌碌无为,甚至有害于人;有的人活着却轰轰烈烈,随心所欲,这样的生命也许只是广袤的宇宙中无限渺小的一颗尘沙,但依然有它的价值存在。正如臧克家诗中说的: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王羲之以文章为例,前人的生命已逝,但他们留下的文章往往使我们“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能引起后人的共鸣,能跨越时空找到知音,这就是写文章的前人生命价值的所在——死去了的人在尘世并非已毫无痕迹。从这种意义上来说,生命既是有限的又是无限的,在有限的时间里在人还活着的时间里,去创造生命的价值;在无限的死去的时间里,生命的价值将通过后人彰显。这种入世的哲学分明带着儒家学说的影响:摈弃虚无,不让生命轻易流逝。然而这种入世与儒家的入世是有很大区别的:儒家以天下为己任,多少带着功名和集体的羁绊,而《兰亭集序》的入世却是以生命意识的觉醒为依托,强调个体的存在价值。

此时再回头去看,作者对自然风光的描写和对宇宙的放怀思考实际上是在展现自己的人生理想,他认为这样的人生才是有价值的:与朋友亲切地交谈,摆脱尘世琐事的侵扰,亲近自然,在自然中放飞精神,追逐心灵的自由,尽情享受生命。

《兰亭集序》正如王羲之的行书般,接纳道家的自然和谐,却不流于虚无飘渺,不像草书般洋洋洒洒漫无边际;追逐儒家的入世哲学,却使个体从中解放出来,多了可贵的自由,不至于严谨木讷如楷书。飘逸与力度的完美结合,正是王羲之的生命理想,《兰亭集序》的精髓。


相关内容

  • 兰亭故事汇:乾隆皇帝临摹兰亭序及兰亭诗
  • 2011年07月11日08:06新华网我要评论(0) 字号:T|T 转播到腾讯微博 在中国历史上的众多君王中,很少有像乾隆皇帝那样对书法艺术达到一种几近痴迷的程度.他从做皇子时候便开始系统学习书法,继承皇位之后,处理政务之余,仍勤于笔墨,六十年来从未间断.这期间他不仅广收历代名家作品,编辑整理,刊刻 ...

  • 兰亭集序情境式理解默写
  • <兰亭集序>(王羲之) 1.<兰亭集序>中描绘山.竹风景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描写气候宜人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王羲之在兰亭集会 ...

  • 田英章临兰亭记
  • 田英章临兰亭记田英章临雪松道人赵孟頫兰 亭 帖1田英章临兰亭记2田英章临兰亭记3田英章临兰亭记4田英章临兰亭记5田英章临兰亭记6田英章临兰亭记7田英章临兰亭记8田英章临兰亭记9田英章临兰亭记10田英章临兰亭记11田英章临兰亭记12田英章临兰亭记13田英章临兰亭记14田英章临兰亭记15田英章临兰亭记1 ...

  • 在兰亭鉴赏[兰亭集序]
  • 兰亭被称为"书法圣地",这是我国卓越的书法家王羲之当年写<兰亭集序>的地方. "禹祠西走兰亭路,一片湖山锦绣中." 我顺着绍兴禹祠西走兰亭路,沿路古木苍苍,清流潺潺,不知不觉地来到了兰亭. 在绿竹丛中,一座三角形的碑亭,碑上刻着两个大字:" ...

  • 高中语文必修二[兰亭集序]读后感集萃
  • 高中语文必修二<兰亭集序>读后感集萃 思维空间 12-06 0519 高中语文必修二<兰亭集序>读后感集萃 1.<兰亭集序>读后感 轻轻地打开书本,我的心跃入了文字中,来到了另一个世界. 会稽山阴.兰亭.置身于崇山峻岭之中,四周是一片高高的茂密的竹林,清清的流水匆 ...

  • 死生亦大矣--解读[兰亭集序](网友来稿)
  • 三门峡一中  单秀花  [摘要:<兰亭集序>是一部奇书,世界上没有那一本书能像它这样绚丽多彩.它不但在书法艺术上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它的"死生亦大矣"的思想同样令人叹之.最为传奇的是这本充满了火药味的书,现在却不知道在那里?!]       从绍兴城向西南,约13公 ...

  • [兰亭集序]公开课教案
  • <兰亭集序>(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 把握文章的写作思路. 2. 理解作者在文中所寄托的人生.时事的感慨. 教学重.难点 理解作者在文中所寄托的人生.时事的感慨.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继续学习兰亭集序,这几天重读兰亭集序,我就一直在想,兰亭集序为什么如此为人推崇,为 ...

  • [兰亭集序]赏析
  • 古时候,每逢阴历三月上旬的巳日,(三月三日称为上巳节)按古代的风俗,这一天人们必须去水边祓除不祥,这种习俗叫做"修褉".如杜甫的<丽人行>中有:"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之句.说明人们比较重视这一节日.永和九年的三月三日,王羲之以会稽内史身 ...

  • 兰亭序全文及解释
  • 兰亭序全文 (晋)王羲之 兰亭序,又名<兰亭集序>.<兰亭宴集序>.<临河序>.<禊序>.<禊帖>.晋代书法家王羲之撰写.其文书法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与颜真卿<祭侄季明文稿>.苏轼<寒食帖>并称三大行书书法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