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初中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一、良好的行为习惯是道德规范的基础

一个人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不但对成才会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而且能使他终身受益。一个人从小养成的良好行为习惯,不仅会使他的那些好的行为方式得到巩固,而且可以转化为他内在的性格、情操、道德观念,成为他正确地为人处世的基础,建功立业的基础和他一生幸福的基础。因此,一个人如果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对他终身受用。教育家洛克说过:“把子女的幸福奠定在德行与良好的教养上面,那才是唯一可靠和保险的办法。” 下面就文明习惯、遵纪习惯、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和劳动习惯,分别阐述如下:

1、文明习惯

社会呼唤文明,未来呼唤文明。未来社会的文明进步程度与我们这一代人的文明水准有着直接的关系。为了使每个孩子能够健康成长,就必须从做人的教育开始。而做人的教育又是从文明习惯的养成开始。文明习惯主要是指人的仪表、用语、待人接物、卫生等方面的习惯。这几个方面都是人外在美的具体表现。中学生要注意自己的外部形象,做到仪表整洁、优雅,举止端庄、大方、有风度。

要教育孩子不吸烟、不喝酒、不随地吐痰、不打架骂人、不说脏话;做到举止文明,待人接物彬彬有礼,要乐于助人。改掉乱扔瓜皮果壳等恶习,做到不参与赌博、不参加封建迷信活动、不看宣扬色情凶杀迷信的书刊和录像,自觉抵制腐朽文化,不涉足妨碍学生身心健康的场所。做到拾金不昧,不受利诱,爱惜名誉,不失人格;遇见外宾,以礼相待,维护国家荣誉。

培养孩子的文明习惯,是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的共同责任,如果每个孩子都能成为一个文明的公民,他们的行为就自然而然形成风尚,促使我们的祖国在文明的氛围中健康发展。

2、遵纪习惯

曾有一位记者问一位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你成功的秘密是什么?”这位化学家回答说:“在幼儿园里养成的守纪习惯。”由此可见,守纪习惯的重要性。

大家知道:纪律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是公共生活中具有强制性的行为规则,严守纪律是现代人应有的素质,遵规守纪是孩子形成良好品德的需要,也是孩子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重要条件。任何一个人要自由幸福的生活、学习、工作,都必须有一个稳定的环境,而这种稳定的环境,如果没有良好的秩序和纪律的保证是无法实现的。

遵纪习惯的养成,要从点滴小事做起,严格要求自己。家长必须对孩子经常进行民主、法制和纪律的教育,晓之以利害,使他们懂得,任何一个人,都要受到集体、社会、国家纪律和制度的制约。违法就要受到法律的制裁,违纪就要受到纪律处分。让他们懂得:作为中学生,首先要熟悉国家为中小学生制定的《中小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了解学校的规章制度,如课堂一日常规、校园纪律、集体活动纪律、图书馆纪律、食堂用餐纪律等等。要熟知交通规则、治安条例以及有关公共场所的规定,时刻不忘遵守这些规章制度。其次,父母对孩子的打人骂人行为,糟蹋东西、偷窃、扰乱社会治安等不良行为,必须及时提醒,及时批评、制止。要让孩子懂得:没有纪律就没有自由,要自由就必须遵守纪律。

3、生活习惯

有节奏、有规律的生活,会提高人们的学习效率和劳动效率,不会休息就不会工作。要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就必须要求孩子能按照身心运动的规律来组织自己的活动,这将有利于身体健康和学习效率的提高。

要珍惜时间。时间是宝贵的,对任何人都是有限而又共同的,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财富。努力培养“今天事情今日做,今日功课今日毕”的习惯,正确处理劳和逸、忙和闲、学习和休息的关系。要注意适当的文体活动、休息和睡眠,才能消除大脑的疲劳,换得充沛的

精力。

家长不仅要指导孩子会合理安排每天的时间,还要知道孩子善于利用点滴时间,合理安排学习、娱乐、休息。要训练学习的快节奏、讲效率。这一点,在二十一世纪竞争激烈社会里尤为重要。

4、学习习惯

青少年是二十一世纪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力军和生力军。我国经济建设的后劲,取决于他们这一代人的科学文化水平和思想道德素养。

学习是长期艰苦的脑力劳动,是青少年的主要任务。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提高学习成绩的有力保证。青少年正处在长知识、长身体的时期,他们朝气蓬勃、精力旺盛、思想集中、记忆力强,有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就能成倍地提高学习效率。

良好的学习习惯,包括上课习惯、做作业习惯和预习习惯。

上课前要认真准备好课堂学习用品,把上课用的书、练习本、笔记本和其他学习用品准备好,并进行课前预习;课堂上要集中精力,认真思考,加强领会,积极发言,做好笔记;课后要积极巩固,认真复习,实践应用。要认真做好家庭作业,做到自己独立完成,不抄袭他人的作业,书写工整,卷面整洁,做到问题不过夜,错误及时纠正。

预习有课前预习、阶段预习、学期预习等多种方法,并可做好预习笔记。认真的预习,可以提高课堂的学习质量,提高听讲水平,有针对性地记好课堂笔记,更可以提高孩子自学的能力,改变学习的被动局面。通过预习,可以做好接受新知识的准备,防止课堂上出现听“天书”的现象。

提高作业的质量。做作业是为了及时检查学习的效果,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记忆和巩固,可以提高思维能力。做作业时,先认真做好作业前的准备,认真审题,然后认真做题,争取一遍做对,力求做题速度加快,并能独立检查。作业要工整、简明,条理要清楚,围绕学习的中心内容做一定量的课外习题,以巩固所学知识,认真更正错题,还要养成保存作业,以备复习时用的好习惯。

要注意保证孩子充足的睡眠和休息时间,使大脑处于最佳的准备状态,以充沛的精力迎接第二天的学习。

5、劳动习惯

劳动可以培养人的吃苦精神、战胜困难的毅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增长聪明才智,促进身心健康发展。人就是劳动创造的,智慧就是劳动的结晶,劳动会使孩子越来越健康,越来越聪明。

《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要求学生:主动承担收拾房间、洗衣、做饭、洗刷餐具等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和其他公益劳动。

要创造条件让孩子去劳动锻炼,在劳动实践中让孩子真正懂得劳动者的崇高和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在心灵深处真正注入劳动人民的情感。要把劳动和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结合起来,激发他们的劳动兴趣。对孩子来说,主要是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完成自我服务的劳动和参加公益劳动。家庭的扫地、拖地、倒垃圾、擦窗户、洗碗、烧饭、买菜、烧菜都应该会做;洗衣服、铺床、叠被子等都应该自我完成。

孩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正确的劳动态度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养成的。家长应该告诉孩子:劳动就是改造我们周围的环境,使我们的生活、学习环境变得更舒适更美好,更有利于我们的成长;劳动能强健我们的体魄,磨练我们的意志,培养我们吃苦耐劳、克服困难的精神;体力劳动是脑力劳动必要的调节,有利于我们身心健康地发展;每次劳动都是一次重要的学习、锻炼的机会。孩子劳动后,要及时进行评析总结,指出其优缺点,引导孩子去欣赏自己的劳动成果。要安排孩子一项需要长期持续的劳动项目(如洗碗),培养孩子的劳动习惯。 现在绝大部分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他们在家庭里被视为宝贝,堪称“小皇帝”,一些活

儿,甚至一些简单的小事,诸如扫地、洗碗、洗衣服等,都是由家长包办,家长只让他们专心读书,能考上大学。无数事实证明,这种把学习和劳动对立起来的观念,有百害而无一利。家长如果不走出这个误区,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养成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不良习惯,在家里没有劳动习惯,在学校里自然也就不想参加劳动了。

二十一世纪是一个竞争的社会,强手如云,科技和商战的激烈竞争,使那些养尊处优的“小皇帝”们难以应付,只有让孩子在风雨雷电中锻炼翅膀,磨练意志,在劳动中学会多种本领,才能在未来的社会中生存和发展下去,要知道:只有适者,才能生存;不适者,终将被淘汰。

二、怎样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

1、注重行为训练

由于行为习惯的养成是“积久成性”的,因此必须经过长期的反复训练,才能形成。反复训练是形成良好习惯的最重要、最基本的方法。应在讲清楚道理的基础上注重行为训练,经常训练就有可能出现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使之成为孩子的自觉行为,进而养成习惯,并由良好的行为习惯上升到良好的道德品质。

培养孩子的劳动习惯,家长应该告诉孩子,劳动能强健身体、磨练意志,有利于身心的健康发展。同时要为孩子创造劳动条件,让他们有机会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家务劳动内容很多,小至洗菜洗餐具烧饭,扫地抹桌子,大至建房搬家,购置家具,男孩子可以承担买米、换液化气罐之类的体力劳动,女孩子可以承担收拾房间、洗衣服等细致的体力劳动。可以举办家务劳动单项竞赛活动,如做饭做菜比赛,洗衣比赛等。这样既满足了孩子的发展要求,让他们尽早地经受锻炼,又训练了他们良好的劳动习惯。千万不要舍不得让孩子吃苦、受累,不要孩子参加劳动,什么事也不让他干,使他失去锻炼的机会。

家庭教育有别于学校教育,不可能有固定的时间。家庭教育的特点就在于随时、随机、随意,一句话就是寓教育于生活之中。家长在家里给孩子谈谈说说固然是教育,家长若不在孩子身边,同样存在教育。比如你要出差了,动身之前不妨在书桌上留下一张便条,便条上端正地书写一些带有希望和鼓励孩子的文字。也许出差回来就能听到孩子在学校里受到表扬或其他进步的好消息。孩子未必会说“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的古语,但他确实有暗中使劲的争强好胜的心理:要让爸爸不敢小看我。这又何尝不是一种训练呢?这种自我教育的训练是更高层次的行为习惯的训练和培养。

2、家长言传身教

家长需要注重家庭示范作用,引导孩子在模仿中养成良好习惯。一个人的优良品德行为和高尚情操的练就,离不开从小的教育培养。父母是孩子最亲密的人,父母的一言一行无不感染着孩子,甚至一些举止在他心灵上会留下深刻的烙印,把自己孩子培养成有良好道德操行的人,乃至在提高全民族素质这个历史重任中,为人父母者应尽的义务。

在家庭环境中,一些父母可能没有注意,其实子女每时每刻都从不同的角度对父母进行观察和模仿。父母在日常生活中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一方面能使孩子从小耳濡目染,养成好习惯;另一方面,正确的言传身教与社会、学校的要求相一致,是对社会和学校教育的行之有效的支持。中国有句古话,“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就是讲身教的重要性。

一位去过日本的学者,发现日本的父母大多很注重在日常生活中以身作则地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比如过马路等候绿灯亮时一定站在黄线外,外出注意仪表整洁,行路礼让他人,排队不争先恐后,不边走边吃零食、喝饮料,不在公共场所喧哗吵闹等。

父母的言行时刻熏陶着孩子,注重言传身教能使孩子在家长这面镜子面前自律成长。孩子的眼睛是“摄像机”,耳朵是“录音机”,家长的言谈举止都烙印在孩子心上。在当今日新月异的时代,要求我们转变传统伦理意义上的好父亲、好母亲的观念。对孩子仅限于问寒问暖的呵护和物质上的满足是不够的,而应该在新的生活和机遇面前,不断地更新自己的知识、

能力和目标,以确立自己的生活价值,做孩子的学习伙伴、行为品德上的榜样。

3、陶冶孩子美的心灵

要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要保证孩子健康成长,必须做到学校、家庭、社会三者的紧密配合,家庭教育在这方面更为重要,而家庭教育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家庭环境的教育和影响。因此,要搞好家庭教育,必须重视营造和谐的家庭环境,陶冶孩子的美好心灵。 家庭环境,一般来说有家庭意识、家庭行为和家庭物质三个方面构成。“家庭意识”反映家庭成员的共同利益和共同心理,从而形成家庭的是非标准、约束家庭成员的行为。家庭意识包括家庭成员的道德观念、理想观念、价值取向、审美情趣等。“家庭行为”反映家庭成员的各种活动和行为规范。家庭行为包括家庭成员的各项活动,如文艺、体育、学习、娱乐、卫生保健、家务劳动等。“家庭物质”主要反映家庭生活环境、消费趋向、经济状况等,家庭物质包括家庭收入、支出和衣食住行等。

家庭环境的一切因素,对子女成长及其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都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家庭风气是由你们自己的操行创造出来的„„只有正当的家庭作风,才能给你们提供对付孩子的正确方法,特别是提供劳动、纪律、休息、游戏„„权威的正确方式。”这是因为儿童和青少年时期,是一个人的智力个性和思想品质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人的一生中,在生活上和心理上对家庭的依赖最为强烈的时期。这种依赖使孩子与父母十分亲近,而亲近之人的影响是最易打动孩子心灵的。试看一些“优秀学生”、“十佳青年”,他们的成长无一不是与家庭环境有着密切关系。虽然有的父母也只是一般的工人、农民,但是认认真真地学习,兢兢业业地干事,老老实实地做人,时时处处地做孩子的表率。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家庭环境对孩子的影响,有积极的方面也有消极的方面。其影响如果是消极的甚至有害的,就会使孩子不可避免地受到毒害。可见,家庭环境对孩子的成长和行为习惯的养成,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家长们要增强营造和谐的环境意识,充分发挥家庭美育的作用,陶冶孩子美的心灵,促进子女健康成长。具体来说,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处理好家庭关系。团结和睦,互敬互爱,让孩子成长有一个宽松、和谐的家庭环境。长辈教育后代要步调一致,不要各行其是,更不能在子女面前大声争吵,甚至大动干戈。 第二,尊老爱幼,使子女感到有一个温馨、和睦的家。孩子学习成绩上升时,要及时予以鼓励,帮助总结经验,继续提高成绩;孩子遇到困难受到挫折时,要体谅慰勉,帮助找出失败和受挫的原因,鼓励孩子前进的勇气。

第三,处理好邻里关系。指导孩子正当交往,与善良正直的人交往,不与不三不四的人交往,为孩子成长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

第四,加强父母的自身修养。父母要及时纠正不良习惯,勤奋好学,踏实工作,给子女以潜移默化的好影响。

营造和谐的家庭环境,要与学校和社会教育相配合,应注意充分借助学校和社会的力量;还要根据孩子的生理、心理特点,根据他们的兴趣、爱好和特长,精心设计和安排;有条件的要尽力鼓励孩子积极参与,借以培养其优美的情感,为艰苦成长奠定牢固的基础。

初中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一、良好的行为习惯是道德规范的基础

一个人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不但对成才会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而且能使他终身受益。一个人从小养成的良好行为习惯,不仅会使他的那些好的行为方式得到巩固,而且可以转化为他内在的性格、情操、道德观念,成为他正确地为人处世的基础,建功立业的基础和他一生幸福的基础。因此,一个人如果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对他终身受用。教育家洛克说过:“把子女的幸福奠定在德行与良好的教养上面,那才是唯一可靠和保险的办法。” 下面就文明习惯、遵纪习惯、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和劳动习惯,分别阐述如下:

1、文明习惯

社会呼唤文明,未来呼唤文明。未来社会的文明进步程度与我们这一代人的文明水准有着直接的关系。为了使每个孩子能够健康成长,就必须从做人的教育开始。而做人的教育又是从文明习惯的养成开始。文明习惯主要是指人的仪表、用语、待人接物、卫生等方面的习惯。这几个方面都是人外在美的具体表现。中学生要注意自己的外部形象,做到仪表整洁、优雅,举止端庄、大方、有风度。

要教育孩子不吸烟、不喝酒、不随地吐痰、不打架骂人、不说脏话;做到举止文明,待人接物彬彬有礼,要乐于助人。改掉乱扔瓜皮果壳等恶习,做到不参与赌博、不参加封建迷信活动、不看宣扬色情凶杀迷信的书刊和录像,自觉抵制腐朽文化,不涉足妨碍学生身心健康的场所。做到拾金不昧,不受利诱,爱惜名誉,不失人格;遇见外宾,以礼相待,维护国家荣誉。

培养孩子的文明习惯,是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的共同责任,如果每个孩子都能成为一个文明的公民,他们的行为就自然而然形成风尚,促使我们的祖国在文明的氛围中健康发展。

2、遵纪习惯

曾有一位记者问一位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你成功的秘密是什么?”这位化学家回答说:“在幼儿园里养成的守纪习惯。”由此可见,守纪习惯的重要性。

大家知道:纪律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是公共生活中具有强制性的行为规则,严守纪律是现代人应有的素质,遵规守纪是孩子形成良好品德的需要,也是孩子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重要条件。任何一个人要自由幸福的生活、学习、工作,都必须有一个稳定的环境,而这种稳定的环境,如果没有良好的秩序和纪律的保证是无法实现的。

遵纪习惯的养成,要从点滴小事做起,严格要求自己。家长必须对孩子经常进行民主、法制和纪律的教育,晓之以利害,使他们懂得,任何一个人,都要受到集体、社会、国家纪律和制度的制约。违法就要受到法律的制裁,违纪就要受到纪律处分。让他们懂得:作为中学生,首先要熟悉国家为中小学生制定的《中小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了解学校的规章制度,如课堂一日常规、校园纪律、集体活动纪律、图书馆纪律、食堂用餐纪律等等。要熟知交通规则、治安条例以及有关公共场所的规定,时刻不忘遵守这些规章制度。其次,父母对孩子的打人骂人行为,糟蹋东西、偷窃、扰乱社会治安等不良行为,必须及时提醒,及时批评、制止。要让孩子懂得:没有纪律就没有自由,要自由就必须遵守纪律。

3、生活习惯

有节奏、有规律的生活,会提高人们的学习效率和劳动效率,不会休息就不会工作。要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就必须要求孩子能按照身心运动的规律来组织自己的活动,这将有利于身体健康和学习效率的提高。

要珍惜时间。时间是宝贵的,对任何人都是有限而又共同的,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财富。努力培养“今天事情今日做,今日功课今日毕”的习惯,正确处理劳和逸、忙和闲、学习和休息的关系。要注意适当的文体活动、休息和睡眠,才能消除大脑的疲劳,换得充沛的

精力。

家长不仅要指导孩子会合理安排每天的时间,还要知道孩子善于利用点滴时间,合理安排学习、娱乐、休息。要训练学习的快节奏、讲效率。这一点,在二十一世纪竞争激烈社会里尤为重要。

4、学习习惯

青少年是二十一世纪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力军和生力军。我国经济建设的后劲,取决于他们这一代人的科学文化水平和思想道德素养。

学习是长期艰苦的脑力劳动,是青少年的主要任务。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提高学习成绩的有力保证。青少年正处在长知识、长身体的时期,他们朝气蓬勃、精力旺盛、思想集中、记忆力强,有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就能成倍地提高学习效率。

良好的学习习惯,包括上课习惯、做作业习惯和预习习惯。

上课前要认真准备好课堂学习用品,把上课用的书、练习本、笔记本和其他学习用品准备好,并进行课前预习;课堂上要集中精力,认真思考,加强领会,积极发言,做好笔记;课后要积极巩固,认真复习,实践应用。要认真做好家庭作业,做到自己独立完成,不抄袭他人的作业,书写工整,卷面整洁,做到问题不过夜,错误及时纠正。

预习有课前预习、阶段预习、学期预习等多种方法,并可做好预习笔记。认真的预习,可以提高课堂的学习质量,提高听讲水平,有针对性地记好课堂笔记,更可以提高孩子自学的能力,改变学习的被动局面。通过预习,可以做好接受新知识的准备,防止课堂上出现听“天书”的现象。

提高作业的质量。做作业是为了及时检查学习的效果,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记忆和巩固,可以提高思维能力。做作业时,先认真做好作业前的准备,认真审题,然后认真做题,争取一遍做对,力求做题速度加快,并能独立检查。作业要工整、简明,条理要清楚,围绕学习的中心内容做一定量的课外习题,以巩固所学知识,认真更正错题,还要养成保存作业,以备复习时用的好习惯。

要注意保证孩子充足的睡眠和休息时间,使大脑处于最佳的准备状态,以充沛的精力迎接第二天的学习。

5、劳动习惯

劳动可以培养人的吃苦精神、战胜困难的毅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增长聪明才智,促进身心健康发展。人就是劳动创造的,智慧就是劳动的结晶,劳动会使孩子越来越健康,越来越聪明。

《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要求学生:主动承担收拾房间、洗衣、做饭、洗刷餐具等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和其他公益劳动。

要创造条件让孩子去劳动锻炼,在劳动实践中让孩子真正懂得劳动者的崇高和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在心灵深处真正注入劳动人民的情感。要把劳动和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结合起来,激发他们的劳动兴趣。对孩子来说,主要是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完成自我服务的劳动和参加公益劳动。家庭的扫地、拖地、倒垃圾、擦窗户、洗碗、烧饭、买菜、烧菜都应该会做;洗衣服、铺床、叠被子等都应该自我完成。

孩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正确的劳动态度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养成的。家长应该告诉孩子:劳动就是改造我们周围的环境,使我们的生活、学习环境变得更舒适更美好,更有利于我们的成长;劳动能强健我们的体魄,磨练我们的意志,培养我们吃苦耐劳、克服困难的精神;体力劳动是脑力劳动必要的调节,有利于我们身心健康地发展;每次劳动都是一次重要的学习、锻炼的机会。孩子劳动后,要及时进行评析总结,指出其优缺点,引导孩子去欣赏自己的劳动成果。要安排孩子一项需要长期持续的劳动项目(如洗碗),培养孩子的劳动习惯。 现在绝大部分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他们在家庭里被视为宝贝,堪称“小皇帝”,一些活

儿,甚至一些简单的小事,诸如扫地、洗碗、洗衣服等,都是由家长包办,家长只让他们专心读书,能考上大学。无数事实证明,这种把学习和劳动对立起来的观念,有百害而无一利。家长如果不走出这个误区,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养成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不良习惯,在家里没有劳动习惯,在学校里自然也就不想参加劳动了。

二十一世纪是一个竞争的社会,强手如云,科技和商战的激烈竞争,使那些养尊处优的“小皇帝”们难以应付,只有让孩子在风雨雷电中锻炼翅膀,磨练意志,在劳动中学会多种本领,才能在未来的社会中生存和发展下去,要知道:只有适者,才能生存;不适者,终将被淘汰。

二、怎样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

1、注重行为训练

由于行为习惯的养成是“积久成性”的,因此必须经过长期的反复训练,才能形成。反复训练是形成良好习惯的最重要、最基本的方法。应在讲清楚道理的基础上注重行为训练,经常训练就有可能出现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使之成为孩子的自觉行为,进而养成习惯,并由良好的行为习惯上升到良好的道德品质。

培养孩子的劳动习惯,家长应该告诉孩子,劳动能强健身体、磨练意志,有利于身心的健康发展。同时要为孩子创造劳动条件,让他们有机会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家务劳动内容很多,小至洗菜洗餐具烧饭,扫地抹桌子,大至建房搬家,购置家具,男孩子可以承担买米、换液化气罐之类的体力劳动,女孩子可以承担收拾房间、洗衣服等细致的体力劳动。可以举办家务劳动单项竞赛活动,如做饭做菜比赛,洗衣比赛等。这样既满足了孩子的发展要求,让他们尽早地经受锻炼,又训练了他们良好的劳动习惯。千万不要舍不得让孩子吃苦、受累,不要孩子参加劳动,什么事也不让他干,使他失去锻炼的机会。

家庭教育有别于学校教育,不可能有固定的时间。家庭教育的特点就在于随时、随机、随意,一句话就是寓教育于生活之中。家长在家里给孩子谈谈说说固然是教育,家长若不在孩子身边,同样存在教育。比如你要出差了,动身之前不妨在书桌上留下一张便条,便条上端正地书写一些带有希望和鼓励孩子的文字。也许出差回来就能听到孩子在学校里受到表扬或其他进步的好消息。孩子未必会说“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的古语,但他确实有暗中使劲的争强好胜的心理:要让爸爸不敢小看我。这又何尝不是一种训练呢?这种自我教育的训练是更高层次的行为习惯的训练和培养。

2、家长言传身教

家长需要注重家庭示范作用,引导孩子在模仿中养成良好习惯。一个人的优良品德行为和高尚情操的练就,离不开从小的教育培养。父母是孩子最亲密的人,父母的一言一行无不感染着孩子,甚至一些举止在他心灵上会留下深刻的烙印,把自己孩子培养成有良好道德操行的人,乃至在提高全民族素质这个历史重任中,为人父母者应尽的义务。

在家庭环境中,一些父母可能没有注意,其实子女每时每刻都从不同的角度对父母进行观察和模仿。父母在日常生活中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一方面能使孩子从小耳濡目染,养成好习惯;另一方面,正确的言传身教与社会、学校的要求相一致,是对社会和学校教育的行之有效的支持。中国有句古话,“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就是讲身教的重要性。

一位去过日本的学者,发现日本的父母大多很注重在日常生活中以身作则地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比如过马路等候绿灯亮时一定站在黄线外,外出注意仪表整洁,行路礼让他人,排队不争先恐后,不边走边吃零食、喝饮料,不在公共场所喧哗吵闹等。

父母的言行时刻熏陶着孩子,注重言传身教能使孩子在家长这面镜子面前自律成长。孩子的眼睛是“摄像机”,耳朵是“录音机”,家长的言谈举止都烙印在孩子心上。在当今日新月异的时代,要求我们转变传统伦理意义上的好父亲、好母亲的观念。对孩子仅限于问寒问暖的呵护和物质上的满足是不够的,而应该在新的生活和机遇面前,不断地更新自己的知识、

能力和目标,以确立自己的生活价值,做孩子的学习伙伴、行为品德上的榜样。

3、陶冶孩子美的心灵

要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要保证孩子健康成长,必须做到学校、家庭、社会三者的紧密配合,家庭教育在这方面更为重要,而家庭教育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家庭环境的教育和影响。因此,要搞好家庭教育,必须重视营造和谐的家庭环境,陶冶孩子的美好心灵。 家庭环境,一般来说有家庭意识、家庭行为和家庭物质三个方面构成。“家庭意识”反映家庭成员的共同利益和共同心理,从而形成家庭的是非标准、约束家庭成员的行为。家庭意识包括家庭成员的道德观念、理想观念、价值取向、审美情趣等。“家庭行为”反映家庭成员的各种活动和行为规范。家庭行为包括家庭成员的各项活动,如文艺、体育、学习、娱乐、卫生保健、家务劳动等。“家庭物质”主要反映家庭生活环境、消费趋向、经济状况等,家庭物质包括家庭收入、支出和衣食住行等。

家庭环境的一切因素,对子女成长及其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都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家庭风气是由你们自己的操行创造出来的„„只有正当的家庭作风,才能给你们提供对付孩子的正确方法,特别是提供劳动、纪律、休息、游戏„„权威的正确方式。”这是因为儿童和青少年时期,是一个人的智力个性和思想品质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人的一生中,在生活上和心理上对家庭的依赖最为强烈的时期。这种依赖使孩子与父母十分亲近,而亲近之人的影响是最易打动孩子心灵的。试看一些“优秀学生”、“十佳青年”,他们的成长无一不是与家庭环境有着密切关系。虽然有的父母也只是一般的工人、农民,但是认认真真地学习,兢兢业业地干事,老老实实地做人,时时处处地做孩子的表率。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家庭环境对孩子的影响,有积极的方面也有消极的方面。其影响如果是消极的甚至有害的,就会使孩子不可避免地受到毒害。可见,家庭环境对孩子的成长和行为习惯的养成,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家长们要增强营造和谐的环境意识,充分发挥家庭美育的作用,陶冶孩子美的心灵,促进子女健康成长。具体来说,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处理好家庭关系。团结和睦,互敬互爱,让孩子成长有一个宽松、和谐的家庭环境。长辈教育后代要步调一致,不要各行其是,更不能在子女面前大声争吵,甚至大动干戈。 第二,尊老爱幼,使子女感到有一个温馨、和睦的家。孩子学习成绩上升时,要及时予以鼓励,帮助总结经验,继续提高成绩;孩子遇到困难受到挫折时,要体谅慰勉,帮助找出失败和受挫的原因,鼓励孩子前进的勇气。

第三,处理好邻里关系。指导孩子正当交往,与善良正直的人交往,不与不三不四的人交往,为孩子成长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

第四,加强父母的自身修养。父母要及时纠正不良习惯,勤奋好学,踏实工作,给子女以潜移默化的好影响。

营造和谐的家庭环境,要与学校和社会教育相配合,应注意充分借助学校和社会的力量;还要根据孩子的生理、心理特点,根据他们的兴趣、爱好和特长,精心设计和安排;有条件的要尽力鼓励孩子积极参与,借以培养其优美的情感,为艰苦成长奠定牢固的基础。


相关内容

  • 初中生生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初探
  • 初中生良好道德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初探 张启志 摘要:本文试从影响初中生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的因素入手,结合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希望能对初中生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提供一些帮助. 关键词:初中生 道德行为习惯 养成 道德行为习惯问题.特别是青少年的道德行为问题是当今社会高度关注的问题.而初中时期是一个人道德 ...

  • 关注初中生计算机操作习惯的养成
  • 关注初中生计算机操作习惯的养成 摘要: 良好的习惯能使人终生受益.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十分重视少年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他认为:"我们在学校里受教育,目的在养成习惯,增强能力.我们离开了学校,仍然要从多方面受教育,并且要自我教育,其目的还是在养成习惯,增强能力."计算机作为 ...

  • 初中生自我控制的培养
  • 初中生自我控制的培养 摘 要:自我控制对个体的成长和发展十分重要.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此时个体的生理发生巨大变化,同时心理发展呈现出明显的矛盾性和由不成熟向成熟发展的过渡性.本文从从家庭.学校.社会综合提高学生自我控制的意识,以及开展相应训练活动--认知.情绪和行为,并树立自我控制榜样--家长.教师 ...

  • 初中生如何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 初中生如何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拉哈中心学校 李优振 世界上最可怕的力量是习惯,世界上最宝贵的财富也是习惯.一个班级, 一个企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是如此,对于人的一生,更是如此.生而为人,每个人都需要踏踏实实地做人,而良好的做人习惯正是帮助我们构建成功人生所必需的. 好习惯是一个人终身的财富.习惯是 ...

  • 养成教育制度
  • 孝义市教育局 加强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三十条 学校养成教育工作十项要求 1.加强组织领导 2.明确总体思路 3.做好工作计划 4.细化活动内容 5.突出工作重点 6.强化课题研究 7.完善规章制度 8.营造文化氛围 9.注重阶段小结 10.保证教育效果 教师的十个基本行为习惯 1.遵守校规校纪 2. ...

  • 级部管理经验交流
  • 级部管理经验交流 稻田镇王望中学 六年级级部 新的学年,在学校领导的指导和帮助下,追求卓越的六年级始终坚持教育创新的理念,怀着强烈的责任感,迈着坚实有力的步伐,向着更高的目标前进.现总结教育教学管理中的点滴经验,与大家共勉. 一.制定切合实际的工作思路和工作目标 开学之初,我们六年级经过多次深入地研 ...

  • 浅谈初中生养成教育
  • [中图分类号]G63.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32-00-01 "养成教育就是让受教育者在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经过长期的培养训练,通过个体的感受和实践,达到不需要外力和内部意志控制,就能自觉表现出良好行为习惯的一种教育." 养成教育的主 ...

  • 2011年高中生国旗下讲话:培养良好习惯,奠基美好人生
  • 亲爱的老师们.同学们: 金色十月,天朗气清,秋风飒爽,再次唱起雄壮的国歌,看着五星红旗徐徐升起,我们的心头不油升起一种期待,那就是在这绚丽的季节里,用我们的汗水和智慧再书写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今天我跟少年朋友们交流的话题就是<培养良好习惯,奠基美好人生>. 爱因斯坦有句名言:" ...

  • 中小学衔接教育之我见
  • 小学到初中教育衔接之我见 小学和初中属于学习生活的不同阶段,学生的学习任务.学习内容以及老师所要求达到的水平都不尽相同,所以两个阶段展现出了各自显著的特点.小学教育重在夯实基础,在此基础上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品质,良好的学习.行为.生活习惯.初中则是在小学积累基础上的重新开始,需逐步发展抽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