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与养生

  在儒家的养生理论中,孔子首先提出了“仁者寿”(《论语·雍也》)的观点,后来又十分肯定地提出:“大德必得其寿”(《礼记·中庸》),认为只有道德高尚的人才可能长寿。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养生总是与道德品性修养,以及治国安邦之道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这种观点实际上是糅合了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和道家修身养性的理论在内,因而具有极为丰厚的文化内涵。   事实上,良好的道德情操,确实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而心理健康则是祛病延年的必要前提。汉代哲学家兼养生家董仲舒在分析孔子关于“仁者寿”的原因时曾精辟地指出:“仁人之所以多寿者,外无贪而内清净,心和平而不失中正,则天地之美以养其身。”(《春秋繁露》)   在修身养性问题上,《中庸》提出了一个“诚”的方法:“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所谓“诚”,在这里实际上是指人的自我修养,既指“养生”,又指“养性”。其基本含义是精神专一和恭敬无欺,前者偏重养生,后者偏重养性。倘若精神驰乱,意识不能专一,势必造成气散身亡。   倘若说,儒家学说只是通过“养性”为中介,间接地把“养生”与“治国”统一在一起的话,那么道家学说则直截了当把养生视为治国的基础。老子就说过:“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老子》十三章)庄子对此更进一层,明确提出了“身之不能治,而何暇治天下乎”(《庄子·天地》)。   其次,道家养生的方法,往往可以直接用作治国之道。“清静”的养生之道,在道家看来就非常适宜于治国。老子就曾经反复强调说:“我好静而民自正”、“清静为天下正”。主张只有“清静”才是治国的最好方法;认为政治上的纷扰躁动乃是治国的大忌。   尽管儒、道两家在养生问题上都有趋向与养性、治国相统一的特点,但作为性质迥异的两种学说,它们各自在这一问题上的出发点则是完全不同的:在儒家那里,治国是居首位的,养生只是治国的派生物;养生在道家学说中占有至关重要的位置,治国反而是微不足道的、次要的。   如果说,在儒家学说中“养生”与“治国”是通过“养性”这样一种中介物间接联系在一起的话,那么在以“人的生命价值”为首务的道家学说中,“养生”又是如何与“治国”发生联系的呢?我们觉得应该是作为道家思想核心的“道”在这中间起了纽带作用。   因为“道”是自然、社会、人类的本原,所以无论是人或社会都要“依道而行”,都应该回归到“道”所显示出的那种虚无空阔、默默无言、清静恬和的最高境界,如此才能保持永恒。

  在儒家的养生理论中,孔子首先提出了“仁者寿”(《论语·雍也》)的观点,后来又十分肯定地提出:“大德必得其寿”(《礼记·中庸》),认为只有道德高尚的人才可能长寿。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养生总是与道德品性修养,以及治国安邦之道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这种观点实际上是糅合了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和道家修身养性的理论在内,因而具有极为丰厚的文化内涵。   事实上,良好的道德情操,确实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而心理健康则是祛病延年的必要前提。汉代哲学家兼养生家董仲舒在分析孔子关于“仁者寿”的原因时曾精辟地指出:“仁人之所以多寿者,外无贪而内清净,心和平而不失中正,则天地之美以养其身。”(《春秋繁露》)   在修身养性问题上,《中庸》提出了一个“诚”的方法:“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所谓“诚”,在这里实际上是指人的自我修养,既指“养生”,又指“养性”。其基本含义是精神专一和恭敬无欺,前者偏重养生,后者偏重养性。倘若精神驰乱,意识不能专一,势必造成气散身亡。   倘若说,儒家学说只是通过“养性”为中介,间接地把“养生”与“治国”统一在一起的话,那么道家学说则直截了当把养生视为治国的基础。老子就说过:“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老子》十三章)庄子对此更进一层,明确提出了“身之不能治,而何暇治天下乎”(《庄子·天地》)。   其次,道家养生的方法,往往可以直接用作治国之道。“清静”的养生之道,在道家看来就非常适宜于治国。老子就曾经反复强调说:“我好静而民自正”、“清静为天下正”。主张只有“清静”才是治国的最好方法;认为政治上的纷扰躁动乃是治国的大忌。   尽管儒、道两家在养生问题上都有趋向与养性、治国相统一的特点,但作为性质迥异的两种学说,它们各自在这一问题上的出发点则是完全不同的:在儒家那里,治国是居首位的,养生只是治国的派生物;养生在道家学说中占有至关重要的位置,治国反而是微不足道的、次要的。   如果说,在儒家学说中“养生”与“治国”是通过“养性”这样一种中介物间接联系在一起的话,那么在以“人的生命价值”为首务的道家学说中,“养生”又是如何与“治国”发生联系的呢?我们觉得应该是作为道家思想核心的“道”在这中间起了纽带作用。   因为“道”是自然、社会、人类的本原,所以无论是人或社会都要“依道而行”,都应该回归到“道”所显示出的那种虚无空阔、默默无言、清静恬和的最高境界,如此才能保持永恒。


相关内容

  • 道禅养生发展规划方案
  •   一、市场分析   二、文化背景   三、市场定位   四、品牌创立   五、品牌推广   六、专业项目   七、专业技术   八、招生培训   九、加盟连锁   十、投资意向   一、市场分析:   繁忙的都市中,呼吸的是汽车尾气,整日面对的是电脑辐射,就连饮食也很难保证足够健康,甚至有的人,别 ...

  • 传统体育养生学复习题
  • 传统体育养生学复习题 中国传统养生学概述 一.名词解释 1. 天人合一 2. 行气术 3. 导引术 4. 养生 5. 中国传统养生学 二.思考题 1. 中国传统养生学的概念是什么? 2. 中国传统养生学有哪些主要特点? 3. 中国传统养生学思想主要包括那些内容? 4. "我命在我,不在爱天 ...

  • 全程电视报道 岭南养生文化系列活动,弘扬传统中医养生文化
  • 本期看点 在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关怀和支持下,由广东省中医药局.国家卫计委主管<健康中国>杂志.广东省宋庆龄基金会.广州中医药大学.广东广播电视台.广东省工商业联合会.广东省预防医学会指导,广东省养生文化协会.<人之初>杂志社主办,张本源工作室活动总策划,携著广告.一内购 ...

  • 『养生之道』看了这么多文章,突然明白这是真正的道教养生文化的精髓
  • 辟谷.内丹.导引.饮食.武术--我国宗教学者牟钟鉴曾指出,"道教文化中最具有现实价值并能济世利人的内容,便是它的养生文化."与其他宗教相比,道教对生命的关注更为强烈.道教认为,人的生命居天地万物之首位,经过现世的修身养性,能够延续生命.长生成仙,与天地并生.与万物为一.道教表现出 ...

  • 中医养生师项目简介
  • 中医养生师项目简介 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是大众普遍的追求,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工作压力的增加,人们更加关注自身的健康,要求全面提升健康生活品质."养生"是指保养身心.健身延寿的综合性保健活动.真正的养生时尚早已在中国这个拥有几千年文化内涵和养生传统的国度应运而生,养生已经成为一种 ...

  • 浅析东南亚养生旅游客源市场开拓措施
  • [摘 要]随着全球人口老龄化的到来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养生旅游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同时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和东南亚地区的经贸联系日益紧密,东南亚地区也逐渐收到中国经济发展的红利,再加上东南亚地区的地缘优势和文化的共通性,已经成为中国重要的养生旅游客源市场.加强对东南亚养生旅游客源市场的分析 ...

  • [传统体育养生学]
  • 成都体育学院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 <传统体育养生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说明 (一)课程定义 传统体育养生学是在中国传统养生理论指导下,通过一定的身体姿势或动作,进行自我调息.调心的内练,以求健康身心的一门学科:课程包含的实验教学包括创编出以一定的身体姿势或动作进行自我调息.调心的内外兼 ...

  • 传统体育养生学之道
  • 浅析传统体育养生学之道 摘 要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体育养生学的理论及风格进行了广泛研究,其形式多样,有着良好的养生及预防疾病的作用.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叙述了传统体育养生特点及体育养生功能. 关键词 体育养生 养生特点 养生功能 中图分类号:r161 文献标识码:a 传统体育养生学是一门修养身心的学 ...

  • 中国传统养生文化介绍
  • 中国传统养生文化介绍 收获:通过这学期的学习,让我了解到很多关于中国传统养生的知识. 我之所以选了这门课,因为对传统养生文化比较感兴趣.当然选课的时候 也比较幸运的选上了.当然了,通过学习营养的知识也对以后的生活有很 大的帮助,因为多了更多的生活常识,有的时候该吃什么东西不该吃什么 都有了很多的了解 ...

  • 我国中医养生保健发展的现状及思考_司富春
  • 文章编号:1001-6910(2013) 07-0001-03 ·学术探讨·* 我国中医养生保健发展的现状及思考 12 司富春,宋雪杰,高 燕 1 (1.河南中医学院,河南郑州450008; 2.河南中医学院2011级硕士研究生,河南郑州450008) 摘要 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和生活质量的提高使人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