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秋雨[文化苦旅]读后感

余秋雨《文化苦旅》读书心得

最近读了余秋雨先生的散文集《文化苦旅》,感受颇多。在此写上几笔,算是读书笔记吧。

《道士塔》中作者把敦煌文化的陨落怪罪于一个“穿着土布棉衣,目光呆滞,畏畏缩缩,是那个时代到处可以遇见的一个中国平民”的道士身上,我未必赞同。因为我以为这棍子打在愚昧、荒蛮、落后、病态的社会(或者干脆说政府)身上更确切。把几乎所有毁损敦煌文物的罪过和仇恨的矛头都加诸于“个人”,而不去反思个人后面的社会---就像鲁迅那样---令我感觉有点小气,或者叫主题没有得到升华。《都江堰》一文中作者对李冰父子的赞叹与崇拜让我印象深刻。《白发苏州》让我看到了苏州2000年的婉约,她的灵魂如此安祥,山色如此幽远,碧波如此潋滟,园林那样纤巧,桃花那样俊俏„„

然在这本书中,我感受最深的却是他那篇《信客》。《信客》写的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乡间的事,那时候通信手段很落后,对外的通信往来主要依靠一种特殊职业的人——信客,他大约相当于在乡村与城市之间奔波的乡村“邮递员”。没有信客,好多乡人就不能联系上出远门的亲人。在很长的时期中,信客沉重的脚步,是乡村和城市的纽带。文章首先说的是这里的一个老信客,曾有一次为在上海的打工仔送红绸,而恰好他也要为一远亲送一分礼,于是就裁下了客户窄窄的一条红绸扎礼品,图个好看。没想到上海那位又托另一个人给家里带来口信,说收到红绸后看看两头有没有画着小圆圈,以防信客做手脚。这一下老信客就栽了跟头,四乡立即传开他的丑闻,以前叫他带过东西的各家都在回忆疑点,好像他家的一切都来自克扣。但他的家,破烂灰黯,值钱的东西一无所有。小小的一件事毁了老信客一生的名誉,老信客申辩不清,满脸凄伤,拿起那把剪红绸的剪刀直扎自己的手。这就是失信的结果,哪怕只有仅仅的一次。

文中还重点讲了一位年轻信客的一生。他以他的诚信和双腿来维

持生计,他赚的钱仅仅够自己吃饭而已,但工作却异常艰苦,往往乡亲们的亲戚都不在一个地方,所以要走的路程可想而知----跋山涉水,翻山越岭,然而受到了如此苦难后的信客,回乡却不会受到乡亲们的致敬,也不会受到乡亲们的重视,甚至都没有人会去注意这个整天东奔西跑的信客。如果有哪家外出的人死了,信客除了要代表乡亲去料理后事外,还得主动去安慰他的家人,更糟糕的是,信客常常受到乡亲们的无端怀疑,这使信客不止身体上过度劳累,也使信客心理上得不到一丝安慰。这些痛苦,这些磨难,不是普通人们所能承受的,然而,信客却默默承受这一切,并没有丝毫怨言。信客最终赢得乡亲们的赞誉。如今信客的职业早已经消失,不再回来,但是他们那种任劳任怨,恪尽职守、善良厚道、诚实守信的优良品质却正是现代人所缺失的。我以为这篇文章与其说是为读者展示了一段信客的辛酸史,不如说是作者在呼唤“信客精神”的回归。

圣人早说过“无信不立”, “君子一言,驷马难追。”为何难追?因为言出诺随,方显君子本色。“言必行,行必果”,特别是在激烈竞争的现代社会,承诺更是事业生存发展的基石。只有一诺千金,才可赢得至高无上的信誉。

我对朋友失信了吗?有没有为没有兑现诺言编织借口?

我对领导失信了吗?是不是怕被怪罪而遮遮掩掩?

我对下属失信了吗?能不能为自己的食言而低下高贵的头颅? 我对学生失信了吗?会不会为了私人晚宴而置学生而不顾?

信用难得,费十年功夫积累的信用,往往由于一时的言行而失掉。所以就让诚信成为一种习惯吧!

余秋雨《文化苦旅》读书心得

最近读了余秋雨先生的散文集《文化苦旅》,感受颇多。在此写上几笔,算是读书笔记吧。

《道士塔》中作者把敦煌文化的陨落怪罪于一个“穿着土布棉衣,目光呆滞,畏畏缩缩,是那个时代到处可以遇见的一个中国平民”的道士身上,我未必赞同。因为我以为这棍子打在愚昧、荒蛮、落后、病态的社会(或者干脆说政府)身上更确切。把几乎所有毁损敦煌文物的罪过和仇恨的矛头都加诸于“个人”,而不去反思个人后面的社会---就像鲁迅那样---令我感觉有点小气,或者叫主题没有得到升华。《都江堰》一文中作者对李冰父子的赞叹与崇拜让我印象深刻。《白发苏州》让我看到了苏州2000年的婉约,她的灵魂如此安祥,山色如此幽远,碧波如此潋滟,园林那样纤巧,桃花那样俊俏„„

然在这本书中,我感受最深的却是他那篇《信客》。《信客》写的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乡间的事,那时候通信手段很落后,对外的通信往来主要依靠一种特殊职业的人——信客,他大约相当于在乡村与城市之间奔波的乡村“邮递员”。没有信客,好多乡人就不能联系上出远门的亲人。在很长的时期中,信客沉重的脚步,是乡村和城市的纽带。文章首先说的是这里的一个老信客,曾有一次为在上海的打工仔送红绸,而恰好他也要为一远亲送一分礼,于是就裁下了客户窄窄的一条红绸扎礼品,图个好看。没想到上海那位又托另一个人给家里带来口信,说收到红绸后看看两头有没有画着小圆圈,以防信客做手脚。这一下老信客就栽了跟头,四乡立即传开他的丑闻,以前叫他带过东西的各家都在回忆疑点,好像他家的一切都来自克扣。但他的家,破烂灰黯,值钱的东西一无所有。小小的一件事毁了老信客一生的名誉,老信客申辩不清,满脸凄伤,拿起那把剪红绸的剪刀直扎自己的手。这就是失信的结果,哪怕只有仅仅的一次。

文中还重点讲了一位年轻信客的一生。他以他的诚信和双腿来维

持生计,他赚的钱仅仅够自己吃饭而已,但工作却异常艰苦,往往乡亲们的亲戚都不在一个地方,所以要走的路程可想而知----跋山涉水,翻山越岭,然而受到了如此苦难后的信客,回乡却不会受到乡亲们的致敬,也不会受到乡亲们的重视,甚至都没有人会去注意这个整天东奔西跑的信客。如果有哪家外出的人死了,信客除了要代表乡亲去料理后事外,还得主动去安慰他的家人,更糟糕的是,信客常常受到乡亲们的无端怀疑,这使信客不止身体上过度劳累,也使信客心理上得不到一丝安慰。这些痛苦,这些磨难,不是普通人们所能承受的,然而,信客却默默承受这一切,并没有丝毫怨言。信客最终赢得乡亲们的赞誉。如今信客的职业早已经消失,不再回来,但是他们那种任劳任怨,恪尽职守、善良厚道、诚实守信的优良品质却正是现代人所缺失的。我以为这篇文章与其说是为读者展示了一段信客的辛酸史,不如说是作者在呼唤“信客精神”的回归。

圣人早说过“无信不立”, “君子一言,驷马难追。”为何难追?因为言出诺随,方显君子本色。“言必行,行必果”,特别是在激烈竞争的现代社会,承诺更是事业生存发展的基石。只有一诺千金,才可赢得至高无上的信誉。

我对朋友失信了吗?有没有为没有兑现诺言编织借口?

我对领导失信了吗?是不是怕被怪罪而遮遮掩掩?

我对下属失信了吗?能不能为自己的食言而低下高贵的头颅? 我对学生失信了吗?会不会为了私人晚宴而置学生而不顾?

信用难得,费十年功夫积累的信用,往往由于一时的言行而失掉。所以就让诚信成为一种习惯吧!


相关内容

  • 余秋雨文化苦旅读后感
  • 余秋雨文化苦旅读后感(一) <文化苦旅>是余秋雨先生第一本文化散文集.其中有些文章曾在各类文学评奖中夺得首奖.全书的主调是凭借山水物以寻求文化灵魂和人生秘谛,探索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和中国文人的历史构成.余秋雨先生依仗着渊博的文学和史学功底,丰厚的文化感悟力和艺术表现力所写下的这些文章,不 ...

  • 高一读后感范文:文化苦旅的读后感700字
  • 高一读后感范文:文化苦旅的读后感700字 在广褒的中华大地上,漂泊流浪的余秋雨先生越过山盘水座,踏雪飞鸿,在文化的苦苦旅途中回归于历史的冷漠,理性的严峻,一种苦涩后的回味,一种焦虑后的会心,一种冥思后的放松,一种苍老后的年轻,一种文字激昂的大气,一场细致精巧气可吞天下的深刻评述.--这便是<文 ...

  • 文化苦旅的读后感
  • 读罢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很想抓住些什么,却又难以言状,只觉得淡淡的哀愁与寂寞萦绕不去,心中难复平静. 从滚滚黄沙的大漠边塞到温婉宜人的江南小镇,秋雨先生的文化足迹,跨越了大江南北,旅途夹杂着喜悦,激动,哀伤,沉痛,百感交集,而最终只汇合成一个赫赫刺人的"苦"字.中 ...

  • [寻觅中华]读后感
  • 均来自个人收藏,觉得不错,上传到文库,与大家分享! 均来自个人收藏,觉得不错,上传到文库,与大家分享! <寻觅中华>读后感 南模初中 张明兰 初次接触余秋雨是大学时读他的第一本散文集<文化苦旅>,读完,深深被作者深厚的文化底蕴折服.他思接千载,天马行空的联想,对历史.对文化渗 ...

  • [文化苦旅读书报告
  • [1**********] 王运(10计本) 喜欢看小说,喜欢旅行,所以很小的时候,一个人总是对着地图发呆,幻想着自己可以 到这里,可以到哪里,脑海中总是浮现出很多不同地方的样子,内心也充满了期盼,希望自 己快快长大,可以去看外面的风景. 后来渐渐的长大,读了柳宗元的<永州八记>,对自然 ...

  • 读罢余秋雨老师的
  • 行走在寂寞间_<文化苦旅>读后感 读罢余秋雨老师的<文化苦旅>,我很想抓住些什么,却又难以言状,只觉得淡淡的哀愁与寂寞萦绕在心中不去,又难复平静. 从滚滚黄沙的大漠边塞到温婉宜人的江南小镇,余秋雨老师的文化足迹,跨越了大江南北,旅途中夹杂着喜悦.激动.哀伤.沉痛„„百感交集, ...

  • 品读余秋雨散文
  • 余秋雨的散文被称为"文化散文".他从文化的角度看待山川景物,他站在人类历史的高阔视角上来看待文化,文化成了历史的积淀,文化和历史已成为不可分割的整体.他的散文有独到的见解和深沉的思考,运用诗化的语言,情感极强. 余秋雨从文化的角度看待山川景物,写出来的文章就有了不同的含义.不是单 ...

  • 关于"余秋雨现象"争论的回顾与反思
  • 关于"余秋雨现象"争论的回顾与反思 学生姓名:张振华 指导教师:孙强 [摘要]:上世纪80年代,散文创作相对薄弱,但进入90年代以来,散文突然显现繁盛的局面.这一时期,余秋雨异军突起,以一本<文化苦旅>闯入散文领域,受到了广泛的好评.但是当"苦旅" ...

  • 名著读书心得2000字
  • 名著读书心得2000字 加西亚·马尔克斯:<百年孤独> 加西亚·马尔克斯是世界文坛公认的"魔幻现实主义大师".当我第一次阅读<百年孤独>时,就被叙述开始时那一行迷人的句子吸引住了:"许多年之后,面对行刑队,奥雷良诺·布恩地亚上校将会回想起,他父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