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公平论文

教学公平重要性及实施策略

[摘要]教学公平是教育公平中的重要方面,它具有四种属性:协同性、差异性、整体性和共益性。教学公平具有重要意义:它可以确保教师责任的履行,有利于推进素质教育,实现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保证教学和谐以及教学资源的合理利用,实现学生合理的发展。教学公平的主要实施策略有:教师交往要公平,教师评价要公平,教学资源分配和利用要公平,学生参与机会要公平。

[关键词]教育公平;教学公平;教学过程

培养具有公平意识与精神的人是学校教育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是教育社会功能的具体体现。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中的一条重要原则——“无歧视原则”就认为所有儿童都应当受到平等对待,不应受到任何歧视或忽视。教育公平应从教育起点、教育过程、教育结果三个方面进行分析。这里教育过程中的公平主要就是教学公平问题。现在我国教育起点公平问题正在越来越好地得到解决。在这种情况下,教学公平作为教育过程中的公平问题就变得越来越重要。本文就从教学公平的内涵与属性、意义和实施策略三部分对教学公平进行阐释。

一、教学公平的内涵与属性

教学公平是指教学主体在教学态度、教学参与机会、教学资源配置、教学方法选用、教学评价等方面所采取的比较合理性行为。教学公平作为教育公平的要求与体现,是教学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教学有效性的客观要求。它具有以下四种属性。

(一)协同性

协同性是营造教学公平氛围的前提,也是教学公平显示后的一个重要特征。在教学主体性发挥过程中,应当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这些关系直接影响教学公平。 第一,教师主体性与学生主体性的关系。教师主体性太弱,就会在教学中缺乏热情、缺乏创造,影响教学有效性。若教师主体性发挥过当,学生就可能失去思考以及自主探索的机会,这些对学生而言都有失公平。同理,如果学生主体性发挥过当,就有可能出现过分自由,影响教师指导。因此,教学公平应该表现在师生主体性协同发挥上。第二,生生主体性发挥的协同问题。课堂是一个有机整体,任何学生失当的主体性都会影响其他学生,进而影响教学有效性。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既需要同振,也需要倚让。第三,师生主体性发挥与教学其他因素的协同关系。师生主体性的发挥要与社会大环境和课堂教学环境协同,采用的教学方法要有利于师生主体性的发挥,教学手段也应与师生的主体性相匹配。

(二)差异性

真正的教学公平必须是基于差异发展的公平。尤其在我们重视教学有效性的今天,差异发展更应得到重视。之所以如此,是由于我们所处的世界和生活充满差异,学生的心理特点存在差异,教师的教学也有差异。在教育活动过程中,个体在已有发展水平、发展的潜能、发展的优势领域、追求的发展方向等方面都存在差异。差异会形成教学动力以及较为活跃的教学局面。只有正视并尊重差异,有针对性地采取教育措施,促进学生尽可能充分的发展,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受教育公平。

(三)整体性

整体性是指历时性过程的连续状态与共时性参与主体发展的全面状态。只有历时性过程的连续状态才能保证共时性参与主体发展的全面状态,也才能保证教学的公平。历时性过程的任何一个环节的不公平都会影响整体教学有效性。目前在教学起点、教学过程与教学结果三个方面都存在一定的不公平。起点不公平,即按照分数作为分班的依据。过程不公平,即分在重点班的学生,享受的教育资源与分在普通班的学生享受的教育资源是完全不同的。结果不公平,教学过程不公平会导致“好生越来越好,差生越来越差”等教学结果的不公平。为了实现整体优化,教学中应保证各个阶段、各个环节上的公平性。此外,教师在全面发展思想指导下,采取了目的不同的教学活动,如果这些活动是连续的,则有利于实现学生最终的全面发展;如果随意放弃一些活动,则对学生是不公平的,也不能使他们最终实现全面发展。

(四)共益性

共益性既是达到教学公平的努力标准,也是教学达到公平状态的重要属性。这里强调全体学生参与,全体学生受益,既突出了全体性与共时性,又突出了效益性。在教学中,教师要相信每个学生都有发展潜力;赋予每个学生发展权利;关注每个学生,给予每个学生发展的机会;使学生在教学中实现差异发展。教师还应该从效率、效果、效益三个维度考虑教学有效性,如果只是某一个方面,例如只考虑其效果而不考虑效率、效益,则对学生而言也会是不公平的,可能会导致学生的片面发展。

二、教学公平的意义

(一)教学公平确保教师责任的履行

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是教师义不容辞的国家责任、社会责任与岗位责任。教师是学生的“重要他人”,其行为会对学生产生一定的影响,社会、家长、学校以及学生对教师都有很高期待,教师的志向直接影响甚至决定着学生的志向。因此教师不但应该有追求公平的志向,还应坚持公平信念,在教学中践行公平原则,促使学生逐渐掌握公平的要义。这是教学教育性的重要体现,也是教学效益的体现。如果教师无法承担教学公平的重担,教学公平就永远不可能变成现实。

(二)教学公平保证教学和谐

首先,教学公平有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促进教学和谐。教学公平使教师民主、平等地对待学生,学生之间友好相处,减少教学中的冲突与不和谐因素,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促成和谐的教学环境。其次,教学公平有利于活跃教学氛围,有利于教学和谐发展:第一,教学公平使更多学生获得自主和自由,教师的一视同仁和因材施教以及丰富的活动形式增强了学生学习动机和兴趣;第二,教学公平有利于教学主体间的互相理解和谅解,提高彼此的包容度;第三,教学公平能保障教学资源分配和使用的公平以及教师对学生态度的公平。所有这些都促成良好教学氛围的产生,为有效教学提供环境保障。

(三)教学公平保证教学资源利用的合理性

教学资源公平利用是教学公平的重要内容。首先,教学资源公平利用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对维持学生的积极性起正向作用,对其不公平利用会使学生产

生不满情绪,甚至形成与教师的对立冲突,严重影响教学有效性。其次,有利于教学资源利用的广泛性与充分性。广泛性是教学资源利用的共时性特点,它是对全体学生利用教学资源的状态描述。充分性是教学资源利用的历时性特点,是每个学生利用教学资源的度。这两方面都决定着教学资源利用的有效性程度,学生的积极参与决定教学资源使用的充分性,而公平则解决教学资源使用的广泛性。只有充分性与广泛性的有机结合才能真正确保教学资源使用的有效性。

(四)教学公平有利于实现学生合理的发展

教学公平关注学生合理的发展。第一,合理的发展是关注学生需要的发展,教学公平能满足学生不同需要。教学公平营造了民主平等的氛围,教师给予学生及时鼓励,每个学生都获得自主参与及表现的机会,满足了自身各层次需要,实现了发展。第二,合理的发展是一种个性发展,教学公平能确保学生个性发展。每个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是教学公平的基本要求。差异教学就是为了体现教学公平,保护与发展每个学生的个性。第三,合理的发展必然是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的发展,公平能促使学生自主发展。教学公平重视学生参与,给予学生充分自主,保障他们个性化和自主学习,这是保证教学有效性的前提之一。

三、教学公平的实施策略

基于教学公平的重要意义,我们提出以下策略,以保障教学公平的顺利实施。

(一)教师与学生交往要公平

交往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培养其能力、提高其智力、使其养成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为此,教师交往的范围应该是全覆盖的,他们需要面向全体学生进行教育。虽然教师与学生的交往在某一时间片段上具有选择性,但这是根据实际情况因材施教的保证,在一个总的时间阶段。他们与学生的交往应该是非选择性的全体交往。在教师与学生公平交往过程中,提高了学生对公平的认识,使学生体验到教师的公平公正,为今后自身践行公平以及公正对待他人奠定了良好基础。

(二)教师评价要公平

为保证教师评价的公平与公正,教师的评价应注意以下几点。第一,坚持正向评价原则,以鼓励引导为主。教师应多鼓励表扬学生,少采用负向评价,增强学生自信心。第二,根据学生个性差异和学习实际进行评价。教师应了解学生实际情况及个性差异,并在此基础上开展合理公正的评价。第三,以发展的眼光评价学生,及时了解学生最新变化,给予适切性评价。第四,评价要有利于全体学生的发展。教师的评价应当使全体学生而不是部分学生感受到上进的动力。第五,应当把自评与他评结合起来。教师应重视学生自评和互评能力的培养,使学生不但能自我评价,还能客观评价他人。这有助于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提高教学有效性,也有利于学生健康完善的人格品质的塑造。

(三)教学资源分配和利用要公平

课堂教学中存在诸多对教学资源分配和利用不公平的现象,要消除这类现象,教师应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诸如,教室后排同学看不清黑板,教师可以适时让学生变换座位,简明扼要书写板书或边写边读进行说明使情况得以改善。实验教学中

的不公平是较为突出的问题,教师可以采取以下措施:第一,教师转变实验教学观念,提倡综合性实验与设计性实验;第二,实验室全面向学生开放,提高实验室利用率和学生实验能力;第三,学生在实验时的角色分工不断变化,使各方面能力均衡发展;第四,重视实验室建设,加大投资力度和实验课程比例,增加学生参与实验的机会。

课堂教学时间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学资源,为了更好地利用这一资源,有研究者从人化和个性化时间概念出发,对时间进行了具有某种逻辑先在性的性质划分,大致有三种情况:“正时间”“零时间”“负时间”。相对应,教学中的时间也分为三种:“零时间”,即学生处于一种游离状态,教学活动对处于这种状态的学生没有任何意义;“负时间”,对学生发展不但无益,反而损害其积极性或自尊心的时间;“正时间”,通过教学活动对学生产生积极影响的时间。为保证教学有效性,教学中应尽可能减少零时间和负时间,增加正时间,使课堂时间对学生产生正向影响。为此,教师应注意以下两点。第一,要加强教学设计。在内容设计方面,突出问题性,强调情境性和学生的自主探究性。在教学过程设计时,注意学生参与的全体性、全面性。第二,要始终处于对学生活动的关注状态。教师的关注是教师的一种主体参与形态,也是一种对学生的管理。没有教师,课堂就会是无组织无纪律的状态,教学时间就会是一种零时间或负时间。

(四)学生参与机会要公平

学生参与机会公平有助于更多学生获得与教师互动交流的机会,还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小班化教学是实现学生参与机会公平的主要策略。

首先,小班教学增加了师生间的交流,教师有机会倾听更多学生的见解,并据此改变自己的行为方式。这就使教学不再是预成的而是生成的,是师生和谐共创的结果。教学中充满了变化,充满了强烈的人文关怀。这会使学生在课堂上表现更为活跃,积极参与,并以较高热情投入到学习中。

其次,小班化教学还带来了课堂组织结构和学生座位等变化,这些灵活多样的变化有助于更多学生获得参与机会及与教师互动交流的机会。

最后,小班化还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美国学者史密斯(Smith MaryL.)和格拉斯(Class GeeV.)等人先后两次出版了两份对班级规模与成绩关系的实验研究的元分析。他们发现在所有年级中人数较少的班级都与较高成绩相关,尤其当学生在小班学习的时间超过100个小时并且学生的任务受到细心的管理时,成绩更好。他们发现,当班级规模缩小到20人以下时,这些主要的好处都发生了。他们的第二份研究结论更清晰地表明,小班在学生反应、教师士气和教学环境质量方面具有优势。由此可见,较小的班级规模使教师能给予学生更多关注,促进了师生互动,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

教学公平的困境与思考

摘要:教学公平作为教育公平在微观教学层面的体现,对于教育公平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在教学中,面对学生差异的现实存在,对公平的追求往往陷入困境。罗尔斯的公平理论对于我们处理教学中的差异、实现教学公平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关键词:教学公平;差异;困境

教学公平:教育公平的呼唤

社会成员公平地享受优质教育,这是一个健康社会的重要标志之一。目前我国人均GDP已突破1000美元,预计2020年将达到3000美元,而作为监控贫富差距主要指标的基尼系数已超出0.4的警戒水平,城乡居民的收入、所享受的教育与医疗等公共服务更是有着天壤之别。就教育而言,随着国家义务教育事业的推进,所有适龄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理想真正实现已是不远。但是由于地区经济发展不均衡、接受教育的个体背景不同,在教学层面上,宏观的区域比较和微观的课堂观察都显示:教育资源在享有平等受教育权的个体之间并未真正实现平等、公平的分配,教学之中还存在种种不公平现象。教学公平是教育公平在微观的教学层面的体现,是教育公平内部维度中最主要的内容,也是教育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的重要内容。[1]教学公平不能实现,就很难期望教育公平的实现,公平的教育呼唤公平的教学。

学生差异:教学公平的现实困境

公平固然是一种美好的社会理想,通往理想的路途却总是障碍重重,教学公平问题亦是如此。就课堂教学来说,班级授课是目前我国基础教育主要的教学组织形式,班级人数从三四十至七八十不等,在这种条件下谈教学公平,教师往往陷入尴尬的境地。一位教师在课堂上帮助一个学生时,发现班上其他学生有的已经趴在了桌上,有的开起了小差,也有几个发牢骚说老师偏向。这位老师困惑了:“难道在班级授课制的课堂上,差异是‘公平’难以逾越的一道坎吗?”[2]学生个体差异与教学公平的矛盾几乎体现在教学的方方面面。吉林省第二实验学校曾因为学习困难学生单独设潜能生班而招来种种争议,最激烈的反对来自家长。[3]家长的担心是有根据的,不少学校的分层次教学确实是以牺牲“差生”的前途来换取升学率,其目的与公平背道而驰。在公平的追求之前,“差别”是个敏感词,上文提到的学生和家长都直接或间接地给出了这样的信息——在共享的且有限的教学时空里,教学资源的不均等分配是不公平的。

教学公平不能回避学生差异。随着如多元智力理论等心理学证据的广泛传播,学生个性差异在教育中日益得到认识和尊重。但在教学场域中,学生的个体差异不仅体现在心理学层面,还体现在社会和文化层面,如居住地的人文环境、家庭经济状况、父母受教育程度、学生个人教育经历等等,这些因素以各种方式真实地影响着学生获取教学资源的范围和程度。当教师依据学生的天赋、出身、教育背景采取不同的教学交往策略时,实际上是采取了不平等的教学策略,这种不平等的教学策略是否公平,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教师对公平的理解和认识,有赖于教师的教学水

平,有赖于教师自身的操守和职业道德。

当公平的理想遭遇学生无处不在的差异,教师陷入了困境。一方面,学生都有平等的受教育权利,他们所享受的教育资源不应因其出身、资质、性格的不同而有差距;另一方面,教育要服务于每个学生的发展,而每个学生具体的、充分的发展所需要的资源是不一样的,若一味强调公平和平等,是否会剥夺一部分有特殊需求学生的发展权利?如有特殊才能的学生和有学习障碍的学生。在共同的教学时空里,面对几十个资质有别、背景不同、个性各异的学生,怎样才是公平?

差异中追求公平:公平理论

对于处理教学中学生差异的启示

学生差异构成了学生进入教学情境时事实上的不平等,而公平的教学需要关注的是如何公正地对待学生的不平等,罗尔斯(John Rawls)的公平理论对此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罗尔斯指出,正义是调节人们利益冲突的重要手段,一个社会的正义原则可以用来指导人们选择正确的利益分配和社会安排方案,解决社会的不平等问题。他认为,在原初状态下,人们会选择两个正义原则:第一个是平等的自由原则:每个人对与其他人所拥有的最广泛的基本自由体系相容的类似自由体系都应有一种平等的权利。第二个是差别原则和机会的公正平等原则:社会的和经济的不平等应这样安排,使它们被合理地期望适合于每一个人的利益;并且依系于地位和职务向所有人开放。简言之,即:所有社会价值——自由和机会、收入和财富、自尊的基础——都要平等地分配,除非对其中的一种价值或所有价值的一种不平等分配合乎每一个人的利益。[4]两个正义原则的意图是“减轻自然的偶因和社会的机遇的任意影响。”

[4] 根据这两个正义原则,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公平的教学至少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坚持平等原则,在教学中无条件地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无歧视地对待每一个学生。由于成绩差异、出身不同,学生当中的分层很难避免,这种分层或发生在学生内部,或发生在教师意识中,它总是有意无意地影响着教师的日常教学,使教师将注意力、教学时间和空间、各种教学资源有意无意地进行有倾斜的分配,于是便有了“老师的偏心”。男学生和女学生、汉族学生和少数民族学生、正常学生和残疾学生、智商高的学生和智商低的学生、乖巧驯服的学生和倔强调皮的学生、高官富商子弟和普通百姓的孩子,他们在教学中所获得的机会和资源往往是不一样的。父母在社会中处于弱势,他们的子女往往在学校也处于弱势;学习成绩不好、不遵守纪律的学生,常常被教师管制着,甚至被剥夺了听课的权利,例如在课堂上(尤其是公共课上)没有机会回答问题的学生,或因扰乱课堂秩序被罚到教室外的学生,成绩好、遵守纪律、外向的学生则往往能够得到教师更多的关注和支持。有人对课堂教学中的不公平现象进行观察和研究,总结出一些课堂教学不公平的类别,最常见的是选择性师生交往(如教师的课堂提问、讨论、反馈在不同类别学生之间存在显著的差异),此外,还有因“财”施教、排外情绪、课堂话语的强势群体价值取向等。[5]课堂中这些不公平现象,有些是有意的,如教师为了谋取私人的利益而对具有特殊家庭背景的学生特殊“关照”,有些是无心的,如师生交往偏向于具有某种特点的学生。有些是合乎情理的,有些则是不合理的。当学生的不平等带来了教学资源分配的不均等,就需要考虑这种不均等是否公平。就教育而言,罗尔斯认为,在社会的所有部分,对每个具有相似动机和禀赋的人来说,都应有大致平等的教育

和成就前景,具有同样能力和志向的人的期望不应受到他们的社会出身的影响。因此,公平的教学应该是无歧视、无放弃的教学,学生不论性别、成绩、生理和心理状况、民族、家庭背景,在教学中都应得到充分的尊重,都应能平等地获得学业成功和充分发展的机会及享用教育资源。

第二,遵循机会平等原则和差别原则,为每一位学生的充分发展提供适合的资源。保证所有学生获得学业成功的机会平等,仅仅依靠集体授课,对不同学生以相同对待,是无法实现的。平等不是平均,在平等对待每位学生的基础上,教学活动应注意学生个性差异,有区别地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满足学生不同学习习惯、学习方式的特殊要求。[6]因此,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在追求公平的今天具有了新的价值。本着公平、公正的原则,以每一位学生的充分发展为终极目标,而不是为教师个人从师生关系中进行利益交换所驱动,在教学中照顾到学生个性化的教学诉求,进行针对性的教学,教学的公平才有可能。一位教师的班上有一男一女两位历史成绩最好的同学。女同学在城市长大,漂亮,活泼开朗,知识面广,思维敏捷,回答课堂提问时能不断赢来喝彩;男同学出身农村,憨厚朴实,学习认真,但回答问题时显得有点木讷,有时会招来其他学生的窃窃私语。一开始,老师对两人的评价遵循了实事求是的原则:对女同学的精彩回答报以赞许,对男同学的发言则遗憾地摇头。一个偶然的机会,老师看到男同学的周记,上面赫然写着:“别人都说我俩是历史课上的丑小鸭与白天鹅,难道我永远都只能做丑小鸭吗?我这个丑小鸭已经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了呀!我多么希望老师也能像童话里的神仙一样,突然把我变成一只美丽的白天鹅„„”[7]简单的一视同仁,让资质不同、起点不同的学生在一个更适合优秀学生展现和发展自己的环境中去接受同样的体验和评价,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公平。区别对待不同的学生,也是实现公平的一个策略。“为了平等地对待所有人,提供真正同等机会,社会必须更多地注意那些天赋较低和出生于较不利的社会地位的人们„„遵循这一原则,较大的资源可能要花费在智力较差而非较高的人们身上,至少在某一阶段,比方说早期学校教育期间是这样。”[4]那些更容易遭受挫折的孩子如果要获得合适的表现和成长的机会,就必须在教学中得到更多的考虑和支持,这也是补偿性教育的必要性所在。那么,教学活动就要对那些在个人天赋上有所欠缺,或来自社会底层、处境不利、前期学习基础落后的学生进行补偿性的教育,减少不利处境构成其获得学业成功的障碍的可能性。

教学是一种复杂的活动,教学情境中公平的实现受教学情境内外诸多因素的影响,追求绝对公平显然过于浪漫。但是,怀着公平的理想,本着公平的原则,为每一位学生提供充分的发展机会,仍应是一个值得追求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陈云奔.教学公平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05,4:8.

[2]张良朋.差异与公平,可否携手同往[J].小学青年教师,2005,(6):51.

[3]鲍雨.把成绩最差的学生集中起来开课——“潜能生”班在争议中开课[N].中国青年报:2002-12-09(5).

[4][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M].何怀宏,何包钢,廖申白,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60-62,97.

[5]鲍传友.课堂教学不公平现象初探[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21(10):45-48.

[6]廖茂忠.教学公平论[J].现代教育论丛,2002,(1):34.

[7]姚振文,王绪秀.教学中的“公平与公正”[J].北京教育,2002,(8):42.

论师德的重要范畴-----教育公正

一定的道德是由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决定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为教师职业道德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同时也给师德建设提出了许多新的历史课题。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主要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全面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当前要以加强职业道德建设、纠正行业不正之风为重点”。笔者认为,在当前社会所存在的管理混乱、政令不畅、法制疲软、腐败滋生、罪恶肆掠、金钱至上、唯利是图等现象一时难以扼制,行业不正之风无“行”不入,渴求社会理性、正义和秩序的呼声日益高涨的情势下,把倡导和实践教育公正作为加强师德建设的重要内容,对规范师德行为,提高师德水平和端正教育行业风气,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本文拟从教育伦学范畴和师德行为的角度,对教育公正作肤浅论述。

一、教育公正是师德的重要范畴

公正是人类的始终追求。在社会教育关系中实现公正,历来是教育家、思想家和政治家们竭力倡导的价值目标和籍以发挥著述的传统领域。就我国而论,从孔圣人主张“有教无类”的教育公正思想算起,也有两千多年的悠久历史。但略感意外的是:何谓公正?何谓教育公正?人们总是一语带过,包括目前已出版的众多伦理学辞书,均未列入条目正面予以阐释。

据笔者对中外有关公正思想史资料的审视认为,公正是指一种社会关系状态。尽管人们对公正的理解,感觉和判断在不同时代、不同人群中会有不同,但构成“公正”的“要素”却为人们所公认。即:“平等”是公正的基本原则;“相同的情况同样对待”是公正的示例(也称“公式”);现实的“价值取向”、“道德标准”是衡量公正的尺度或具体内容。所谓教育公正,就是公正的根本要求在社会教育关系或教育过程中的实现。 教育公正在概念上应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公正,是指社会教育关系中的公正。其基本内容,诸如社会教育制度的公正、教育立法与司法的公正,社会教育资源配置的公平合理,每个人受教育的权利平等与机会均等等等。狭义的教育公正,则是指教育活动中的公正。其中,教师(泛指教师,教育职员和教学辅助人员)公平合理地对待和评价每一个学生,是教育公正的最基本内容。 教育的公正是师德的重要范畴。范畴是人们在思维过程中,用以把握事物、现象及其本质特性、方面和关系的普遍本质的概念。是人们借以把握事物本质的“钥匙”。教育公正概括和反映师德的主要特征,体现一定社会对教师的根本要求,是教师必备的品质素养。教育公正作为师德的重要范畴,能在教师内心形成一种公正的价值信念,一种明确的公正的正义要求,能对教师行为公正性的判断、选择、评价和自觉调整起到指导,影响和驱动作用。教师道德体系中不可缺少教育公正,师德建设中不可忽视教育公正。

二、教育公正的内容和要求

教育公正作为教师的一种美德,根源于教师教育劳动这种特定的社会利益关系和道德关系。教育公正的内容和要求既有较强的继承性、稳定性,但同时又受到现实社会历史条件、社会教育制度、教育职业劳动目的和社会道德价值取向等多种因素的制约。

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中,尽管有不少教师具有不论学生出生贫富、一律公

正平等对待善良愿望,但由于社会教育制度不利于

劳动者阶级的子弟,教育劳动的目的是培养统治阶级需要的人才,因而教师的公正始终受到限制。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人民性、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正义性和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同步发展,不仅为教师实践教育公正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条件,而且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联系当前教育行业的实际,笔者以为,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实践教育公正,至少应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第一,尊重学生人格和受教育的平等权利。教师要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对不同相貌、不同性别、不同族、不同籍贯、不同出生、不同智力、不同个性、不同关系的学生要一视同仁,不偏心、不偏爱、不偏袒、不歧视身心有缺陷的学生或后进学生;要尊重学生人格人身不受侵犯的权利,无论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用刻薄、粗俗的语言讽刺、挖苦、嘲笑和打击学生,尤其是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教师与学生要建立起一种平等民主与合作的关系,要经常与学生和学生集体平等交换意见,采纳他们合理的意见、建议和要求。

第二,公正合理地对学生进行教育。教师教育学生,必须是爱与严相结合。爱与严相辅相成,都是教育的条件、手段和动力。公正原则要求:爱,不是出于个人的狭隘感情或“自然好恶”,而是出于教师对祖国和民族未来的热爱、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出于一种高尚的道德感,责任感;严,也不是随心所欲,而是严中有爱,严中有理,严中有方、严中有度。教育不是知识的发售、更不是单纯的灌输,教师应深入了解学生、潜心研究教育的自身规律,选择公正合理态度、方法教育学生。 第三,公正合理地评价学生。如何对学生的知识、能力、品质和长进程度给予恰当评价,历来是一个极为复杂的问题。根据教育劳动的特点,教育公正不仅仅限于在“分数”面前“一律平等”的“外表公正”,而是更注重以追求最大限度地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和创新能力为根本目标的“实质公正”。恰当地处理好“外表公正”与“实质公正”的相互关系,是一个需要教师不断探索和实践的重要课题。尤其在当前“高分=重点学校=名牌大学=好工作=高收入”的背景一时难以改变的情的情况下,教师坚持做到在试卷,规则和分数面前人人平等,不抱成见,不循私情,规范准确,也是体现教育公正要求的重要方面。

第四,对学生“赏罚”要公平合理。“信赏必罚”,原本是政治家们的用人之术。如今“赏罚”的运用已成为教师教育、激励和规范学生行为的经常性措施。教育公正要求教师对学生的“赏罚”,必须以教育为前提,必须在实施中做到“赏罚”有据、“赏罚”有度、“赏罚”公平。所谓“赏罚”有据,是指“赏罚”必须有事实和规章的依据。 “赏”,一定要给予有立功表现的学生;“罚”,一定要给予主观上有过错的学生。并且要依据(符合教育行政法规的)规定行事,不能“政出多门”,更不能随心所欲。所谓“赏罚”有度,一是指“赏”的面不宜太宽,搞平均主义;也不能太狭,而被少数“冒尖”的学生所“垄断”;二是 “赏”不宜太厚。现在有的教师也崇尚社会上那套作法,动辄对 “好”学生予以重奖,其后患无穷。一方面,学校的财力有限,即便是“羊毛出在羊身上”,一个阶段奖励过高,会给后阶段奖励形成压力,甚至无奖可赏;另一方面,也给得奖者造成赏一定要厚,不厚就刺激不起积极性的心态,滋长他们一味追求物质利益的不健康思想。再一方面,因为奖赏过高,引起其他学生的不满,反而使多数人的积极性受到抑制。三是“赏”一定要以精神奖励为主。因为靠物质刺激是很难培养学生成为具有觉悟的“四有”新人的。明末清初的思想家王夫之曾发过这样的议论:“子之能孝者,必其不以亲之田庐为恩者也;臣之能忠者,必其不以君之爵禄为恩者也;友之能信者,必其不以友之车裘为恩者也”。旨望以物质利益来刺激积极性,

连“孝子”、“忠臣”、“挚友”都培养不出,何谈培养大批具有共产主义觉悟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至于讲到“罚”,这里主要指对违纪学生的处罚,必须量罚得当,杜绝“以惩代教”。孔子曾说:“不教而诛,非也,”说明“教”是教育的最高原则。“罚”,一定要有足够的惩戒性质,否则是不可取的。所谓赏罚公平,是指教师在赏罚学生的问题上,决不能为个人的爱憎亲疏所干扰,要做到“有功虽仇亦赏,有过虽亲必罚”;不管是赏是罚都要经过一定的民主程序,不能个人说了算,同时要让学生明了因故,这样才称得上赏罚公平。

第五,公平公正地处理涉及学生的各类矛盾。人不是生活在真空,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或与同学、或与学校、教师、职工、或与社会各方面偶尔产生矛盾、甚至发生冲突是再所难免的。公正原则要求教师在处理涉及学生的矛盾的时候,必须主持公道。必须调查研究,分析原因、寻求相称的解决办法,妥善处理。要做到“公平如秤”,不偏袒一方,责难一方。尤其是牵涉到学校或教师的矛盾,对处于“弱势”地位的学生,更应在态度、方法与结论上充分体现平等、合理与公正的要求,让学生心悦诚服。以势压人,得理不饶人,或者打击报复等,与公正要求是根本背道而驰的。此外,公正作为师德的重要内容,还应包括教师在职业活动中,公平公正地对待和评价其他所有合作者等等。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教育事业的进步和社会公正向理想境界的逼近,教育公正的内容和要求将不断得到充实。

三、教育公正与学生人格的培养

公正是人们社会生活的基本需要之一,社会愈是进步,人们对公正的内在需求愈是强烈。在我国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人们决不会仅仅满足于物质生活的改善和物质财富绝对量的增加。人们会越来越强烈地渴求社会关系中的公平公正,公正是人格尊严,人的价值的不可或缺的前提。

实践教育公正,是教师从教的道德责任和道德义务,是教师高尚人格和美好品质的生动体现,也是教师为人师表,以身作则的重要内容。教师的公正、无私、善良、正直,能使学生在与教师的交往中体验到公正的合理性,从而成为他们成长的健康心理的基础。有利于影响和激励学生对真、善、美的追求,培养优秀品质;有利于得到学生的信赖和尊敬,形成健康的教育活动局面;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反之,教师的偏私与不公,必然使学生失去公平感,造成感情的压抑和心理的不平衡,挫伤学生学习与要求上进的积极性;从然影响学生对教师的信任,对学校教育的信任,甚至对社会的信任,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和优秀品质的培养。从这一意义上说,没有教育公正,就没有受教育者平等观念和健康人格的形成,没有教育关系的公正,就难有社会的公正。

四、教育公正的现实与对策

教育公正在教师职业道德体系中的地位勿容质疑,但它的现实状况却是不容乐观的。 据了解现实当中存在一下情况:

第一,教师并不都“认识”教育公正。教育公正不是一种天赋观念,教师公正行为的选择像目前这样全凭教师个人的心地善良、作风正派和“自然愿望”,是远远靠不住的。何况有的教师并不了解和认识教育公正,有的甚至根本不知道教育也要讲公正。

第二,学校并不都重视教育公正。由于教师职业劳动的特殊性,第三者要对教师的偏私与不公正作出准确评判往往有一定难度,教育公正或许也因此而成为人人皆知的“模糊问题”。有的学校从不重视对教师进行公正观念的教育;有的对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实际存在的不公行为不加约束,甚至不闻不问,以致在一些地方,教师侮辱、体罚学生,随意罚没学生钱物,或考试送分、试卷泄秘、集体作弊等从教不

公、从教不廉的严重事件时有发生。而遭遇此类不公的学生,多数不愿张扬,但却积怨于心。据笔者了解,学生或学生家长对教师的品质缺陷,最不能原谅或结怨最多的是教师的偏私与不公正。

第三,社会不良风气干扰教育公正。教师必须具有高尚的师德,这是由教师肩负的神圣职责决定的。但教师作为社会的一个职业群体,其实际的道德水准离不开现实的社会存在,并始终受到整个社会职业道德环境的影响或制约。当前社会出现的多元的价值导向,人们公正观念的淡薄,特别是干扰社会公正的社风、行风,是影响教师公正从教的外因。

直面这样的现实,我认为,应果断采取以下对策:

1.重视把教育公正作为教师职业道德的重要内容,要让所有教师了解教育公正,重视教育公正,确立教育公正的价值信念,增强履行教育公正的道德责任感,正义感、使命感,坚定道德意志,全面实践教育公正。

2.鼓励教师潜心研究和掌握教育和教学规律,选择公正合理的态度、方法教育学生。要力求做到内心公正与外在行为公正的统一、动机公正与效果公正的统一。

3.大力纠正教育行业的不正之风,尤其是关系风,人情风和“一切向钱看”的腐败风。要建立制度制止从教不廉和不公的行为。如从最常见的亲友托情“帮忙”、学生家长平白馈赠,到公开以考分、名额、文凭、学位换取或变相换取金钱等等。发现问题,要及时纠正和教育,对个别品行恶劣,严重违背公正原则并造成不良后果的,要公开揭露,予以重罚,直至开除公职,以纯洁教师队伍。

最后,综合治理教育环境,尤其是教师职业环境。要加大对《教育法》、《教师法》等教育法律法规的宣传和执法力度,提高全社会依法治教、依法治校和依法从教的意识和水平。教育行政部门,要经通过完善教育立法,倡导社会教育关系的公平公正,要规范教育“市场”,消除教育行业的“假冒伪劣”和无序“竞争”。类学校,要集中精力抓好教育,少一点“在教言商”,要通过依法治校,强化管理,保证公平公正原则在学校招生、收费、教育、毕业生推荐就业等各个环节都得到具体落实。笔者设想,如果全社会能向重视国家司法机关司法公正和干部廉洁从政那样,关注教育公正和廉洁从教问题,教育公正的实现便有了切实的保证。

教学公平重要性及实施策略

[摘要]教学公平是教育公平中的重要方面,它具有四种属性:协同性、差异性、整体性和共益性。教学公平具有重要意义:它可以确保教师责任的履行,有利于推进素质教育,实现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保证教学和谐以及教学资源的合理利用,实现学生合理的发展。教学公平的主要实施策略有:教师交往要公平,教师评价要公平,教学资源分配和利用要公平,学生参与机会要公平。

[关键词]教育公平;教学公平;教学过程

培养具有公平意识与精神的人是学校教育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是教育社会功能的具体体现。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中的一条重要原则——“无歧视原则”就认为所有儿童都应当受到平等对待,不应受到任何歧视或忽视。教育公平应从教育起点、教育过程、教育结果三个方面进行分析。这里教育过程中的公平主要就是教学公平问题。现在我国教育起点公平问题正在越来越好地得到解决。在这种情况下,教学公平作为教育过程中的公平问题就变得越来越重要。本文就从教学公平的内涵与属性、意义和实施策略三部分对教学公平进行阐释。

一、教学公平的内涵与属性

教学公平是指教学主体在教学态度、教学参与机会、教学资源配置、教学方法选用、教学评价等方面所采取的比较合理性行为。教学公平作为教育公平的要求与体现,是教学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教学有效性的客观要求。它具有以下四种属性。

(一)协同性

协同性是营造教学公平氛围的前提,也是教学公平显示后的一个重要特征。在教学主体性发挥过程中,应当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这些关系直接影响教学公平。 第一,教师主体性与学生主体性的关系。教师主体性太弱,就会在教学中缺乏热情、缺乏创造,影响教学有效性。若教师主体性发挥过当,学生就可能失去思考以及自主探索的机会,这些对学生而言都有失公平。同理,如果学生主体性发挥过当,就有可能出现过分自由,影响教师指导。因此,教学公平应该表现在师生主体性协同发挥上。第二,生生主体性发挥的协同问题。课堂是一个有机整体,任何学生失当的主体性都会影响其他学生,进而影响教学有效性。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既需要同振,也需要倚让。第三,师生主体性发挥与教学其他因素的协同关系。师生主体性的发挥要与社会大环境和课堂教学环境协同,采用的教学方法要有利于师生主体性的发挥,教学手段也应与师生的主体性相匹配。

(二)差异性

真正的教学公平必须是基于差异发展的公平。尤其在我们重视教学有效性的今天,差异发展更应得到重视。之所以如此,是由于我们所处的世界和生活充满差异,学生的心理特点存在差异,教师的教学也有差异。在教育活动过程中,个体在已有发展水平、发展的潜能、发展的优势领域、追求的发展方向等方面都存在差异。差异会形成教学动力以及较为活跃的教学局面。只有正视并尊重差异,有针对性地采取教育措施,促进学生尽可能充分的发展,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受教育公平。

(三)整体性

整体性是指历时性过程的连续状态与共时性参与主体发展的全面状态。只有历时性过程的连续状态才能保证共时性参与主体发展的全面状态,也才能保证教学的公平。历时性过程的任何一个环节的不公平都会影响整体教学有效性。目前在教学起点、教学过程与教学结果三个方面都存在一定的不公平。起点不公平,即按照分数作为分班的依据。过程不公平,即分在重点班的学生,享受的教育资源与分在普通班的学生享受的教育资源是完全不同的。结果不公平,教学过程不公平会导致“好生越来越好,差生越来越差”等教学结果的不公平。为了实现整体优化,教学中应保证各个阶段、各个环节上的公平性。此外,教师在全面发展思想指导下,采取了目的不同的教学活动,如果这些活动是连续的,则有利于实现学生最终的全面发展;如果随意放弃一些活动,则对学生是不公平的,也不能使他们最终实现全面发展。

(四)共益性

共益性既是达到教学公平的努力标准,也是教学达到公平状态的重要属性。这里强调全体学生参与,全体学生受益,既突出了全体性与共时性,又突出了效益性。在教学中,教师要相信每个学生都有发展潜力;赋予每个学生发展权利;关注每个学生,给予每个学生发展的机会;使学生在教学中实现差异发展。教师还应该从效率、效果、效益三个维度考虑教学有效性,如果只是某一个方面,例如只考虑其效果而不考虑效率、效益,则对学生而言也会是不公平的,可能会导致学生的片面发展。

二、教学公平的意义

(一)教学公平确保教师责任的履行

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是教师义不容辞的国家责任、社会责任与岗位责任。教师是学生的“重要他人”,其行为会对学生产生一定的影响,社会、家长、学校以及学生对教师都有很高期待,教师的志向直接影响甚至决定着学生的志向。因此教师不但应该有追求公平的志向,还应坚持公平信念,在教学中践行公平原则,促使学生逐渐掌握公平的要义。这是教学教育性的重要体现,也是教学效益的体现。如果教师无法承担教学公平的重担,教学公平就永远不可能变成现实。

(二)教学公平保证教学和谐

首先,教学公平有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促进教学和谐。教学公平使教师民主、平等地对待学生,学生之间友好相处,减少教学中的冲突与不和谐因素,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促成和谐的教学环境。其次,教学公平有利于活跃教学氛围,有利于教学和谐发展:第一,教学公平使更多学生获得自主和自由,教师的一视同仁和因材施教以及丰富的活动形式增强了学生学习动机和兴趣;第二,教学公平有利于教学主体间的互相理解和谅解,提高彼此的包容度;第三,教学公平能保障教学资源分配和使用的公平以及教师对学生态度的公平。所有这些都促成良好教学氛围的产生,为有效教学提供环境保障。

(三)教学公平保证教学资源利用的合理性

教学资源公平利用是教学公平的重要内容。首先,教学资源公平利用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对维持学生的积极性起正向作用,对其不公平利用会使学生产

生不满情绪,甚至形成与教师的对立冲突,严重影响教学有效性。其次,有利于教学资源利用的广泛性与充分性。广泛性是教学资源利用的共时性特点,它是对全体学生利用教学资源的状态描述。充分性是教学资源利用的历时性特点,是每个学生利用教学资源的度。这两方面都决定着教学资源利用的有效性程度,学生的积极参与决定教学资源使用的充分性,而公平则解决教学资源使用的广泛性。只有充分性与广泛性的有机结合才能真正确保教学资源使用的有效性。

(四)教学公平有利于实现学生合理的发展

教学公平关注学生合理的发展。第一,合理的发展是关注学生需要的发展,教学公平能满足学生不同需要。教学公平营造了民主平等的氛围,教师给予学生及时鼓励,每个学生都获得自主参与及表现的机会,满足了自身各层次需要,实现了发展。第二,合理的发展是一种个性发展,教学公平能确保学生个性发展。每个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是教学公平的基本要求。差异教学就是为了体现教学公平,保护与发展每个学生的个性。第三,合理的发展必然是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的发展,公平能促使学生自主发展。教学公平重视学生参与,给予学生充分自主,保障他们个性化和自主学习,这是保证教学有效性的前提之一。

三、教学公平的实施策略

基于教学公平的重要意义,我们提出以下策略,以保障教学公平的顺利实施。

(一)教师与学生交往要公平

交往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培养其能力、提高其智力、使其养成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为此,教师交往的范围应该是全覆盖的,他们需要面向全体学生进行教育。虽然教师与学生的交往在某一时间片段上具有选择性,但这是根据实际情况因材施教的保证,在一个总的时间阶段。他们与学生的交往应该是非选择性的全体交往。在教师与学生公平交往过程中,提高了学生对公平的认识,使学生体验到教师的公平公正,为今后自身践行公平以及公正对待他人奠定了良好基础。

(二)教师评价要公平

为保证教师评价的公平与公正,教师的评价应注意以下几点。第一,坚持正向评价原则,以鼓励引导为主。教师应多鼓励表扬学生,少采用负向评价,增强学生自信心。第二,根据学生个性差异和学习实际进行评价。教师应了解学生实际情况及个性差异,并在此基础上开展合理公正的评价。第三,以发展的眼光评价学生,及时了解学生最新变化,给予适切性评价。第四,评价要有利于全体学生的发展。教师的评价应当使全体学生而不是部分学生感受到上进的动力。第五,应当把自评与他评结合起来。教师应重视学生自评和互评能力的培养,使学生不但能自我评价,还能客观评价他人。这有助于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提高教学有效性,也有利于学生健康完善的人格品质的塑造。

(三)教学资源分配和利用要公平

课堂教学中存在诸多对教学资源分配和利用不公平的现象,要消除这类现象,教师应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诸如,教室后排同学看不清黑板,教师可以适时让学生变换座位,简明扼要书写板书或边写边读进行说明使情况得以改善。实验教学中

的不公平是较为突出的问题,教师可以采取以下措施:第一,教师转变实验教学观念,提倡综合性实验与设计性实验;第二,实验室全面向学生开放,提高实验室利用率和学生实验能力;第三,学生在实验时的角色分工不断变化,使各方面能力均衡发展;第四,重视实验室建设,加大投资力度和实验课程比例,增加学生参与实验的机会。

课堂教学时间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学资源,为了更好地利用这一资源,有研究者从人化和个性化时间概念出发,对时间进行了具有某种逻辑先在性的性质划分,大致有三种情况:“正时间”“零时间”“负时间”。相对应,教学中的时间也分为三种:“零时间”,即学生处于一种游离状态,教学活动对处于这种状态的学生没有任何意义;“负时间”,对学生发展不但无益,反而损害其积极性或自尊心的时间;“正时间”,通过教学活动对学生产生积极影响的时间。为保证教学有效性,教学中应尽可能减少零时间和负时间,增加正时间,使课堂时间对学生产生正向影响。为此,教师应注意以下两点。第一,要加强教学设计。在内容设计方面,突出问题性,强调情境性和学生的自主探究性。在教学过程设计时,注意学生参与的全体性、全面性。第二,要始终处于对学生活动的关注状态。教师的关注是教师的一种主体参与形态,也是一种对学生的管理。没有教师,课堂就会是无组织无纪律的状态,教学时间就会是一种零时间或负时间。

(四)学生参与机会要公平

学生参与机会公平有助于更多学生获得与教师互动交流的机会,还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小班化教学是实现学生参与机会公平的主要策略。

首先,小班教学增加了师生间的交流,教师有机会倾听更多学生的见解,并据此改变自己的行为方式。这就使教学不再是预成的而是生成的,是师生和谐共创的结果。教学中充满了变化,充满了强烈的人文关怀。这会使学生在课堂上表现更为活跃,积极参与,并以较高热情投入到学习中。

其次,小班化教学还带来了课堂组织结构和学生座位等变化,这些灵活多样的变化有助于更多学生获得参与机会及与教师互动交流的机会。

最后,小班化还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美国学者史密斯(Smith MaryL.)和格拉斯(Class GeeV.)等人先后两次出版了两份对班级规模与成绩关系的实验研究的元分析。他们发现在所有年级中人数较少的班级都与较高成绩相关,尤其当学生在小班学习的时间超过100个小时并且学生的任务受到细心的管理时,成绩更好。他们发现,当班级规模缩小到20人以下时,这些主要的好处都发生了。他们的第二份研究结论更清晰地表明,小班在学生反应、教师士气和教学环境质量方面具有优势。由此可见,较小的班级规模使教师能给予学生更多关注,促进了师生互动,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

教学公平的困境与思考

摘要:教学公平作为教育公平在微观教学层面的体现,对于教育公平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在教学中,面对学生差异的现实存在,对公平的追求往往陷入困境。罗尔斯的公平理论对于我们处理教学中的差异、实现教学公平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关键词:教学公平;差异;困境

教学公平:教育公平的呼唤

社会成员公平地享受优质教育,这是一个健康社会的重要标志之一。目前我国人均GDP已突破1000美元,预计2020年将达到3000美元,而作为监控贫富差距主要指标的基尼系数已超出0.4的警戒水平,城乡居民的收入、所享受的教育与医疗等公共服务更是有着天壤之别。就教育而言,随着国家义务教育事业的推进,所有适龄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理想真正实现已是不远。但是由于地区经济发展不均衡、接受教育的个体背景不同,在教学层面上,宏观的区域比较和微观的课堂观察都显示:教育资源在享有平等受教育权的个体之间并未真正实现平等、公平的分配,教学之中还存在种种不公平现象。教学公平是教育公平在微观的教学层面的体现,是教育公平内部维度中最主要的内容,也是教育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的重要内容。[1]教学公平不能实现,就很难期望教育公平的实现,公平的教育呼唤公平的教学。

学生差异:教学公平的现实困境

公平固然是一种美好的社会理想,通往理想的路途却总是障碍重重,教学公平问题亦是如此。就课堂教学来说,班级授课是目前我国基础教育主要的教学组织形式,班级人数从三四十至七八十不等,在这种条件下谈教学公平,教师往往陷入尴尬的境地。一位教师在课堂上帮助一个学生时,发现班上其他学生有的已经趴在了桌上,有的开起了小差,也有几个发牢骚说老师偏向。这位老师困惑了:“难道在班级授课制的课堂上,差异是‘公平’难以逾越的一道坎吗?”[2]学生个体差异与教学公平的矛盾几乎体现在教学的方方面面。吉林省第二实验学校曾因为学习困难学生单独设潜能生班而招来种种争议,最激烈的反对来自家长。[3]家长的担心是有根据的,不少学校的分层次教学确实是以牺牲“差生”的前途来换取升学率,其目的与公平背道而驰。在公平的追求之前,“差别”是个敏感词,上文提到的学生和家长都直接或间接地给出了这样的信息——在共享的且有限的教学时空里,教学资源的不均等分配是不公平的。

教学公平不能回避学生差异。随着如多元智力理论等心理学证据的广泛传播,学生个性差异在教育中日益得到认识和尊重。但在教学场域中,学生的个体差异不仅体现在心理学层面,还体现在社会和文化层面,如居住地的人文环境、家庭经济状况、父母受教育程度、学生个人教育经历等等,这些因素以各种方式真实地影响着学生获取教学资源的范围和程度。当教师依据学生的天赋、出身、教育背景采取不同的教学交往策略时,实际上是采取了不平等的教学策略,这种不平等的教学策略是否公平,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教师对公平的理解和认识,有赖于教师的教学水

平,有赖于教师自身的操守和职业道德。

当公平的理想遭遇学生无处不在的差异,教师陷入了困境。一方面,学生都有平等的受教育权利,他们所享受的教育资源不应因其出身、资质、性格的不同而有差距;另一方面,教育要服务于每个学生的发展,而每个学生具体的、充分的发展所需要的资源是不一样的,若一味强调公平和平等,是否会剥夺一部分有特殊需求学生的发展权利?如有特殊才能的学生和有学习障碍的学生。在共同的教学时空里,面对几十个资质有别、背景不同、个性各异的学生,怎样才是公平?

差异中追求公平:公平理论

对于处理教学中学生差异的启示

学生差异构成了学生进入教学情境时事实上的不平等,而公平的教学需要关注的是如何公正地对待学生的不平等,罗尔斯(John Rawls)的公平理论对此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罗尔斯指出,正义是调节人们利益冲突的重要手段,一个社会的正义原则可以用来指导人们选择正确的利益分配和社会安排方案,解决社会的不平等问题。他认为,在原初状态下,人们会选择两个正义原则:第一个是平等的自由原则:每个人对与其他人所拥有的最广泛的基本自由体系相容的类似自由体系都应有一种平等的权利。第二个是差别原则和机会的公正平等原则:社会的和经济的不平等应这样安排,使它们被合理地期望适合于每一个人的利益;并且依系于地位和职务向所有人开放。简言之,即:所有社会价值——自由和机会、收入和财富、自尊的基础——都要平等地分配,除非对其中的一种价值或所有价值的一种不平等分配合乎每一个人的利益。[4]两个正义原则的意图是“减轻自然的偶因和社会的机遇的任意影响。”

[4] 根据这两个正义原则,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公平的教学至少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坚持平等原则,在教学中无条件地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无歧视地对待每一个学生。由于成绩差异、出身不同,学生当中的分层很难避免,这种分层或发生在学生内部,或发生在教师意识中,它总是有意无意地影响着教师的日常教学,使教师将注意力、教学时间和空间、各种教学资源有意无意地进行有倾斜的分配,于是便有了“老师的偏心”。男学生和女学生、汉族学生和少数民族学生、正常学生和残疾学生、智商高的学生和智商低的学生、乖巧驯服的学生和倔强调皮的学生、高官富商子弟和普通百姓的孩子,他们在教学中所获得的机会和资源往往是不一样的。父母在社会中处于弱势,他们的子女往往在学校也处于弱势;学习成绩不好、不遵守纪律的学生,常常被教师管制着,甚至被剥夺了听课的权利,例如在课堂上(尤其是公共课上)没有机会回答问题的学生,或因扰乱课堂秩序被罚到教室外的学生,成绩好、遵守纪律、外向的学生则往往能够得到教师更多的关注和支持。有人对课堂教学中的不公平现象进行观察和研究,总结出一些课堂教学不公平的类别,最常见的是选择性师生交往(如教师的课堂提问、讨论、反馈在不同类别学生之间存在显著的差异),此外,还有因“财”施教、排外情绪、课堂话语的强势群体价值取向等。[5]课堂中这些不公平现象,有些是有意的,如教师为了谋取私人的利益而对具有特殊家庭背景的学生特殊“关照”,有些是无心的,如师生交往偏向于具有某种特点的学生。有些是合乎情理的,有些则是不合理的。当学生的不平等带来了教学资源分配的不均等,就需要考虑这种不均等是否公平。就教育而言,罗尔斯认为,在社会的所有部分,对每个具有相似动机和禀赋的人来说,都应有大致平等的教育

和成就前景,具有同样能力和志向的人的期望不应受到他们的社会出身的影响。因此,公平的教学应该是无歧视、无放弃的教学,学生不论性别、成绩、生理和心理状况、民族、家庭背景,在教学中都应得到充分的尊重,都应能平等地获得学业成功和充分发展的机会及享用教育资源。

第二,遵循机会平等原则和差别原则,为每一位学生的充分发展提供适合的资源。保证所有学生获得学业成功的机会平等,仅仅依靠集体授课,对不同学生以相同对待,是无法实现的。平等不是平均,在平等对待每位学生的基础上,教学活动应注意学生个性差异,有区别地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满足学生不同学习习惯、学习方式的特殊要求。[6]因此,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在追求公平的今天具有了新的价值。本着公平、公正的原则,以每一位学生的充分发展为终极目标,而不是为教师个人从师生关系中进行利益交换所驱动,在教学中照顾到学生个性化的教学诉求,进行针对性的教学,教学的公平才有可能。一位教师的班上有一男一女两位历史成绩最好的同学。女同学在城市长大,漂亮,活泼开朗,知识面广,思维敏捷,回答课堂提问时能不断赢来喝彩;男同学出身农村,憨厚朴实,学习认真,但回答问题时显得有点木讷,有时会招来其他学生的窃窃私语。一开始,老师对两人的评价遵循了实事求是的原则:对女同学的精彩回答报以赞许,对男同学的发言则遗憾地摇头。一个偶然的机会,老师看到男同学的周记,上面赫然写着:“别人都说我俩是历史课上的丑小鸭与白天鹅,难道我永远都只能做丑小鸭吗?我这个丑小鸭已经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了呀!我多么希望老师也能像童话里的神仙一样,突然把我变成一只美丽的白天鹅„„”[7]简单的一视同仁,让资质不同、起点不同的学生在一个更适合优秀学生展现和发展自己的环境中去接受同样的体验和评价,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公平。区别对待不同的学生,也是实现公平的一个策略。“为了平等地对待所有人,提供真正同等机会,社会必须更多地注意那些天赋较低和出生于较不利的社会地位的人们„„遵循这一原则,较大的资源可能要花费在智力较差而非较高的人们身上,至少在某一阶段,比方说早期学校教育期间是这样。”[4]那些更容易遭受挫折的孩子如果要获得合适的表现和成长的机会,就必须在教学中得到更多的考虑和支持,这也是补偿性教育的必要性所在。那么,教学活动就要对那些在个人天赋上有所欠缺,或来自社会底层、处境不利、前期学习基础落后的学生进行补偿性的教育,减少不利处境构成其获得学业成功的障碍的可能性。

教学是一种复杂的活动,教学情境中公平的实现受教学情境内外诸多因素的影响,追求绝对公平显然过于浪漫。但是,怀着公平的理想,本着公平的原则,为每一位学生提供充分的发展机会,仍应是一个值得追求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陈云奔.教学公平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05,4:8.

[2]张良朋.差异与公平,可否携手同往[J].小学青年教师,2005,(6):51.

[3]鲍雨.把成绩最差的学生集中起来开课——“潜能生”班在争议中开课[N].中国青年报:2002-12-09(5).

[4][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M].何怀宏,何包钢,廖申白,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60-62,97.

[5]鲍传友.课堂教学不公平现象初探[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21(10):45-48.

[6]廖茂忠.教学公平论[J].现代教育论丛,2002,(1):34.

[7]姚振文,王绪秀.教学中的“公平与公正”[J].北京教育,2002,(8):42.

论师德的重要范畴-----教育公正

一定的道德是由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决定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为教师职业道德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同时也给师德建设提出了许多新的历史课题。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主要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全面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当前要以加强职业道德建设、纠正行业不正之风为重点”。笔者认为,在当前社会所存在的管理混乱、政令不畅、法制疲软、腐败滋生、罪恶肆掠、金钱至上、唯利是图等现象一时难以扼制,行业不正之风无“行”不入,渴求社会理性、正义和秩序的呼声日益高涨的情势下,把倡导和实践教育公正作为加强师德建设的重要内容,对规范师德行为,提高师德水平和端正教育行业风气,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本文拟从教育伦学范畴和师德行为的角度,对教育公正作肤浅论述。

一、教育公正是师德的重要范畴

公正是人类的始终追求。在社会教育关系中实现公正,历来是教育家、思想家和政治家们竭力倡导的价值目标和籍以发挥著述的传统领域。就我国而论,从孔圣人主张“有教无类”的教育公正思想算起,也有两千多年的悠久历史。但略感意外的是:何谓公正?何谓教育公正?人们总是一语带过,包括目前已出版的众多伦理学辞书,均未列入条目正面予以阐释。

据笔者对中外有关公正思想史资料的审视认为,公正是指一种社会关系状态。尽管人们对公正的理解,感觉和判断在不同时代、不同人群中会有不同,但构成“公正”的“要素”却为人们所公认。即:“平等”是公正的基本原则;“相同的情况同样对待”是公正的示例(也称“公式”);现实的“价值取向”、“道德标准”是衡量公正的尺度或具体内容。所谓教育公正,就是公正的根本要求在社会教育关系或教育过程中的实现。 教育公正在概念上应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公正,是指社会教育关系中的公正。其基本内容,诸如社会教育制度的公正、教育立法与司法的公正,社会教育资源配置的公平合理,每个人受教育的权利平等与机会均等等等。狭义的教育公正,则是指教育活动中的公正。其中,教师(泛指教师,教育职员和教学辅助人员)公平合理地对待和评价每一个学生,是教育公正的最基本内容。 教育的公正是师德的重要范畴。范畴是人们在思维过程中,用以把握事物、现象及其本质特性、方面和关系的普遍本质的概念。是人们借以把握事物本质的“钥匙”。教育公正概括和反映师德的主要特征,体现一定社会对教师的根本要求,是教师必备的品质素养。教育公正作为师德的重要范畴,能在教师内心形成一种公正的价值信念,一种明确的公正的正义要求,能对教师行为公正性的判断、选择、评价和自觉调整起到指导,影响和驱动作用。教师道德体系中不可缺少教育公正,师德建设中不可忽视教育公正。

二、教育公正的内容和要求

教育公正作为教师的一种美德,根源于教师教育劳动这种特定的社会利益关系和道德关系。教育公正的内容和要求既有较强的继承性、稳定性,但同时又受到现实社会历史条件、社会教育制度、教育职业劳动目的和社会道德价值取向等多种因素的制约。

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中,尽管有不少教师具有不论学生出生贫富、一律公

正平等对待善良愿望,但由于社会教育制度不利于

劳动者阶级的子弟,教育劳动的目的是培养统治阶级需要的人才,因而教师的公正始终受到限制。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人民性、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正义性和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同步发展,不仅为教师实践教育公正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条件,而且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联系当前教育行业的实际,笔者以为,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实践教育公正,至少应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第一,尊重学生人格和受教育的平等权利。教师要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对不同相貌、不同性别、不同族、不同籍贯、不同出生、不同智力、不同个性、不同关系的学生要一视同仁,不偏心、不偏爱、不偏袒、不歧视身心有缺陷的学生或后进学生;要尊重学生人格人身不受侵犯的权利,无论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用刻薄、粗俗的语言讽刺、挖苦、嘲笑和打击学生,尤其是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教师与学生要建立起一种平等民主与合作的关系,要经常与学生和学生集体平等交换意见,采纳他们合理的意见、建议和要求。

第二,公正合理地对学生进行教育。教师教育学生,必须是爱与严相结合。爱与严相辅相成,都是教育的条件、手段和动力。公正原则要求:爱,不是出于个人的狭隘感情或“自然好恶”,而是出于教师对祖国和民族未来的热爱、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出于一种高尚的道德感,责任感;严,也不是随心所欲,而是严中有爱,严中有理,严中有方、严中有度。教育不是知识的发售、更不是单纯的灌输,教师应深入了解学生、潜心研究教育的自身规律,选择公正合理态度、方法教育学生。 第三,公正合理地评价学生。如何对学生的知识、能力、品质和长进程度给予恰当评价,历来是一个极为复杂的问题。根据教育劳动的特点,教育公正不仅仅限于在“分数”面前“一律平等”的“外表公正”,而是更注重以追求最大限度地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和创新能力为根本目标的“实质公正”。恰当地处理好“外表公正”与“实质公正”的相互关系,是一个需要教师不断探索和实践的重要课题。尤其在当前“高分=重点学校=名牌大学=好工作=高收入”的背景一时难以改变的情的情况下,教师坚持做到在试卷,规则和分数面前人人平等,不抱成见,不循私情,规范准确,也是体现教育公正要求的重要方面。

第四,对学生“赏罚”要公平合理。“信赏必罚”,原本是政治家们的用人之术。如今“赏罚”的运用已成为教师教育、激励和规范学生行为的经常性措施。教育公正要求教师对学生的“赏罚”,必须以教育为前提,必须在实施中做到“赏罚”有据、“赏罚”有度、“赏罚”公平。所谓“赏罚”有据,是指“赏罚”必须有事实和规章的依据。 “赏”,一定要给予有立功表现的学生;“罚”,一定要给予主观上有过错的学生。并且要依据(符合教育行政法规的)规定行事,不能“政出多门”,更不能随心所欲。所谓“赏罚”有度,一是指“赏”的面不宜太宽,搞平均主义;也不能太狭,而被少数“冒尖”的学生所“垄断”;二是 “赏”不宜太厚。现在有的教师也崇尚社会上那套作法,动辄对 “好”学生予以重奖,其后患无穷。一方面,学校的财力有限,即便是“羊毛出在羊身上”,一个阶段奖励过高,会给后阶段奖励形成压力,甚至无奖可赏;另一方面,也给得奖者造成赏一定要厚,不厚就刺激不起积极性的心态,滋长他们一味追求物质利益的不健康思想。再一方面,因为奖赏过高,引起其他学生的不满,反而使多数人的积极性受到抑制。三是“赏”一定要以精神奖励为主。因为靠物质刺激是很难培养学生成为具有觉悟的“四有”新人的。明末清初的思想家王夫之曾发过这样的议论:“子之能孝者,必其不以亲之田庐为恩者也;臣之能忠者,必其不以君之爵禄为恩者也;友之能信者,必其不以友之车裘为恩者也”。旨望以物质利益来刺激积极性,

连“孝子”、“忠臣”、“挚友”都培养不出,何谈培养大批具有共产主义觉悟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至于讲到“罚”,这里主要指对违纪学生的处罚,必须量罚得当,杜绝“以惩代教”。孔子曾说:“不教而诛,非也,”说明“教”是教育的最高原则。“罚”,一定要有足够的惩戒性质,否则是不可取的。所谓赏罚公平,是指教师在赏罚学生的问题上,决不能为个人的爱憎亲疏所干扰,要做到“有功虽仇亦赏,有过虽亲必罚”;不管是赏是罚都要经过一定的民主程序,不能个人说了算,同时要让学生明了因故,这样才称得上赏罚公平。

第五,公平公正地处理涉及学生的各类矛盾。人不是生活在真空,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或与同学、或与学校、教师、职工、或与社会各方面偶尔产生矛盾、甚至发生冲突是再所难免的。公正原则要求教师在处理涉及学生的矛盾的时候,必须主持公道。必须调查研究,分析原因、寻求相称的解决办法,妥善处理。要做到“公平如秤”,不偏袒一方,责难一方。尤其是牵涉到学校或教师的矛盾,对处于“弱势”地位的学生,更应在态度、方法与结论上充分体现平等、合理与公正的要求,让学生心悦诚服。以势压人,得理不饶人,或者打击报复等,与公正要求是根本背道而驰的。此外,公正作为师德的重要内容,还应包括教师在职业活动中,公平公正地对待和评价其他所有合作者等等。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教育事业的进步和社会公正向理想境界的逼近,教育公正的内容和要求将不断得到充实。

三、教育公正与学生人格的培养

公正是人们社会生活的基本需要之一,社会愈是进步,人们对公正的内在需求愈是强烈。在我国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人们决不会仅仅满足于物质生活的改善和物质财富绝对量的增加。人们会越来越强烈地渴求社会关系中的公平公正,公正是人格尊严,人的价值的不可或缺的前提。

实践教育公正,是教师从教的道德责任和道德义务,是教师高尚人格和美好品质的生动体现,也是教师为人师表,以身作则的重要内容。教师的公正、无私、善良、正直,能使学生在与教师的交往中体验到公正的合理性,从而成为他们成长的健康心理的基础。有利于影响和激励学生对真、善、美的追求,培养优秀品质;有利于得到学生的信赖和尊敬,形成健康的教育活动局面;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反之,教师的偏私与不公,必然使学生失去公平感,造成感情的压抑和心理的不平衡,挫伤学生学习与要求上进的积极性;从然影响学生对教师的信任,对学校教育的信任,甚至对社会的信任,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和优秀品质的培养。从这一意义上说,没有教育公正,就没有受教育者平等观念和健康人格的形成,没有教育关系的公正,就难有社会的公正。

四、教育公正的现实与对策

教育公正在教师职业道德体系中的地位勿容质疑,但它的现实状况却是不容乐观的。 据了解现实当中存在一下情况:

第一,教师并不都“认识”教育公正。教育公正不是一种天赋观念,教师公正行为的选择像目前这样全凭教师个人的心地善良、作风正派和“自然愿望”,是远远靠不住的。何况有的教师并不了解和认识教育公正,有的甚至根本不知道教育也要讲公正。

第二,学校并不都重视教育公正。由于教师职业劳动的特殊性,第三者要对教师的偏私与不公正作出准确评判往往有一定难度,教育公正或许也因此而成为人人皆知的“模糊问题”。有的学校从不重视对教师进行公正观念的教育;有的对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实际存在的不公行为不加约束,甚至不闻不问,以致在一些地方,教师侮辱、体罚学生,随意罚没学生钱物,或考试送分、试卷泄秘、集体作弊等从教不

公、从教不廉的严重事件时有发生。而遭遇此类不公的学生,多数不愿张扬,但却积怨于心。据笔者了解,学生或学生家长对教师的品质缺陷,最不能原谅或结怨最多的是教师的偏私与不公正。

第三,社会不良风气干扰教育公正。教师必须具有高尚的师德,这是由教师肩负的神圣职责决定的。但教师作为社会的一个职业群体,其实际的道德水准离不开现实的社会存在,并始终受到整个社会职业道德环境的影响或制约。当前社会出现的多元的价值导向,人们公正观念的淡薄,特别是干扰社会公正的社风、行风,是影响教师公正从教的外因。

直面这样的现实,我认为,应果断采取以下对策:

1.重视把教育公正作为教师职业道德的重要内容,要让所有教师了解教育公正,重视教育公正,确立教育公正的价值信念,增强履行教育公正的道德责任感,正义感、使命感,坚定道德意志,全面实践教育公正。

2.鼓励教师潜心研究和掌握教育和教学规律,选择公正合理的态度、方法教育学生。要力求做到内心公正与外在行为公正的统一、动机公正与效果公正的统一。

3.大力纠正教育行业的不正之风,尤其是关系风,人情风和“一切向钱看”的腐败风。要建立制度制止从教不廉和不公的行为。如从最常见的亲友托情“帮忙”、学生家长平白馈赠,到公开以考分、名额、文凭、学位换取或变相换取金钱等等。发现问题,要及时纠正和教育,对个别品行恶劣,严重违背公正原则并造成不良后果的,要公开揭露,予以重罚,直至开除公职,以纯洁教师队伍。

最后,综合治理教育环境,尤其是教师职业环境。要加大对《教育法》、《教师法》等教育法律法规的宣传和执法力度,提高全社会依法治教、依法治校和依法从教的意识和水平。教育行政部门,要经通过完善教育立法,倡导社会教育关系的公平公正,要规范教育“市场”,消除教育行业的“假冒伪劣”和无序“竞争”。类学校,要集中精力抓好教育,少一点“在教言商”,要通过依法治校,强化管理,保证公平公正原则在学校招生、收费、教育、毕业生推荐就业等各个环节都得到具体落实。笔者设想,如果全社会能向重视国家司法机关司法公正和干部廉洁从政那样,关注教育公正和廉洁从教问题,教育公正的实现便有了切实的保证。


相关内容

  • 关于教育公平的几个基本理论问题
  • 第12期2006年12月 NO.12Dec.2006 中国教育学刊 JoumaIoftheChinese SocietyofEducation 关于教育公平的几个基本理论问题 褚宏启 [北京师范大学,北京100875][摘 要]教育公平不同于教育平等,教育公平包含教育资源配置的三种合理性原则,即平等 ...

  • 体育与艺术高考加分公平性研究研究研究方案(3)
  • 体育与艺术高考加分公平性研究 研 究 方 案 湖南省娄底二中课题组 2011年10月 体育与艺术高考加分公平性研究 研 究 方 案 一.问题的提出和研究背景 高考,一项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基本的教育考试制度,它既是连接高中与大学的纽带,更是大学与社会联系的桥梁.高考作为"举国大考" ...

  • 论受教育机会平等的体制制约因素及实现途径
  • <教学与管理>2006年10月20日 受教育机会平等的 体制制约因素及实现途径 ◎山东政法学院滕金芳 .,于受教育机会平等的含义,主要有三种观I文化中心与远离这些中心的地区,城市地区和农村地-▲点,一是保守主义的观点,认为受教育机会I区,教育资源配置并不均衡,导致了各个地区的教育/\平等 ...

  • 中国高等教育的少数民族优惠政策与教育平等
  • 民族研究 年第 期" 中国高等教育的少数民族 优惠政策与教育平等 滕星"马效义 本文是对目前中国高等教育的少数民族学生入学优惠政策及相关问题的探讨 一是对中国高等教 育招收少数民族学生降低分数段优惠政策的讨论 二是对高等院校民族预科班的设置 招生与培养政策 及存在的问题的分析 三 ...

  • 实现教育公平做人民满意教师论文
  • 实现教育公平做人民满意的教师 [摘要]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教育涉及千家万户,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实现教育公平既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也是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始终不懈的追求目标.同时,教师要履行社会责任,做让人民满意的教师. [关键词]教育公平 ...

  • 我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的研究
  • 我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的研究 摘要 我国高等教育虽然成功实现了规模和数量上的扩张,但一方面教育不公平现象仍然存在,另一方面我国高校质量低下,"双一流"大学建设任重道远.这严重阻碍了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教育供给侧改革迫在眉睫.本文主要通过广泛搜集数据.构建评价指标.建立数学模型等步 ...

  • 对弃考事件的教育反思
  • 第8卷第6期2009年11月 JOURNALOF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TAIYUANNORMALI烈ⅣERSnY(SocialScienceEdition) V01.8Nov. No.62009 [教育学] 对"弃考事件"的教育反思 张艳霞,王小丁 (西华师范大学四川省教育发展 ...

  • 追求平等_和谐社会中的受教育权问题
  • 器 移蕊 辫 落嚣 憨A墨" 追求平等 和谐社会中的受教育权问题 口张进军 [摘要]受教育权对于国家.社会和个人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教育作用的本质体现是,教育成为每一个社会成员得以发展的动力,是其向上流萄的前提.我国同世界各国一样,都在包括宪法在内的一系列重要的法律文件中规定了公民平等的受教育权以及政 ...

  • 教育伦理学论文--教育公平和教育期望
  • 课程序号 0911 课程名称 论文题目 教育公平和教育期望 学 院 专业年级 姓 名 学 号 二 ○ ○九年十二月 教育公平和教育期望 [摘要] 教师期望效应是教师对学生的期望在学生的未来发展中得到证实的现象,教师期望的性质和程度影响教育资源在不同学生身上的分配,从而造成教育的不公平.传统的智力观和 ...

  • 农村教育公平的论文:对我国农村教育公平问题的思考
  • 对我国农村教育公平问题的思考 赖章盛.. 李会勤 [ 摘.. 要] .. 百年大计, 教育为本, 教育问题关系到国民综合素质的提高, 其中农村教育 更是社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 分.而农村的教育公平问题一直是讨论的热点, 相对于教育的均衡发展而言, 农村的教育公 平问题最突出.矛盾也最 集中.文中主要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