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法纾解的焦虑 (寒战2 影评)

《寒战2》几乎用宣教的语气在一遍遍强调,香港是世界金融中心,是亚洲最安全的城市。而吊诡的是,如果你相信了这个故事,你反而会觉得香港是一个人心惶惶的危险之地,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浮城。

《寒战2》呈现了一个典型且极致的香港城市空间。警司室内空间线条明朗,颜色整体灰白中泛着金属色泽,机械感十足,而室外则人潮涌动,大道上车流规则而密集,街巷和地铁内摩肩擦踵,最打眼的还是那把整个香港尽收眼底的航拍镜头,密密麻麻的超级高楼就像冰刀直插云霄,这寸土寸金的土地正在超负荷运转——一个熟悉的香港电影空间,一个发达的、焦灼的社会日常。

这种机械、缺乏温度也体现在故事和人物中,《寒战2》有着机巧的结构和庞杂的人物线索,但本片对于人物的诉求显然是功能大于形象,各个不同的角色就像是在一场严密棋局中被设计好的棋子,大多数推动人物行为的是身份和关系,而非江湖义气和兄弟情义,当完成这一环的情节推动功能后,便落棋无悔的谢幕下台。

在某篇电影文化分析的文章中有一种观点,同样是犯罪题材,台湾电影往往对准的是自下而上形成的地方黑帮,冲突更为伦理化,最终情往往比理大;而香港的犯罪题材电影普遍更为精英化,大家在精致的写字楼里通过智力游戏决胜负,大多数人选择对一个发达的、制度化的规则臣服。电影折射社会文化,香港的浮城身份、金融城市的自危感、资源争夺带来的高压,决定了此地独特的生存法则和社会日常。在众多的港片中,在这个远离乡土中国想象的后现代城市,人游走在发达制度和技术建构的石头森林中,以个人对抗组织。

这种精英主义在《寒战》中一览无余,《寒战1》还停留在警局之内,《寒战2》已经上升到港府上层,弥漫着巨大危机感。对于内地观众而言,这种具有原型属性的上层的权利角力故事在坊间小道消息中常常听到,但当一个当代现实题材电影具象的呈现出最高权力机构在封闭空间中以权谋之术支配未来香港命运的密谋会议,一个上层建筑驱动一切的现实镜像才是全片最大的震惊体验,极致的科技将走向科技的反面,那么极致的民主是可靠的么?

智商高达192的李家俊就像希斯莱杰饰演的小丑,是一个“现实世界里一个活生生的精神扭曲的人物”,一个价值判断与权谋组织不谋而合的高智商,不过是被当做布局的棋子被玩弄于股掌之上;而为李sir效力多年立下汗马功劳的老部下,也不过是因为个人利益受到挤压,恰好集合了夹带私货的投机心理和革命情谊,从而成为上层行动计划的打手,上层建筑的稳固和残酷一览无余,而看透一切的李sir似乎明白,除了被裹挟其中,他自己并没有退路。从这一点说,无论李sir是否真正黑化,都存在着合理的解读空间。

这种身份的模糊和反转一如《寒战2》折射对于“香港身份”的立场,一种游移的自我认知。如果说《无间道》影射出了某种对香港未来模糊政治命运的集体性不安情绪,那么《寒战》系列则是重锤强调本土意识,“香港是最具法治精神的城市”、“香港是亚洲最安全的城市”,类似于一种(面向对岸的)“喊话”。

很显然,在《寒战2》中并不存在一个实际介入的地理概念上的内地,但“九七症候”却以一种游魂般的方式笼罩其中。寒战行动的执行者,李sir的老部下O记,曾经在前97时代立下汗马功劳,他们愿意赴汤蹈火参与到寒战行动中辅佐曾经的老部下上位,除了革命情谊以外,直接原因却是因为新任处长刘sir上位后,新旧权利的交接过程中削减开支而导致的经济困难;而推动李sir上位的权谋层代言人蔡sir,则是前97时代的前前处长。换言之,寒战行动是一场立场不同的新旧势力角力。

问题的有趣之处在于电影本身/创作者的观念认同。暂且简单粗暴的将寒战行动的两侧,氛围李sir阵营代表的依靠本土势力和实干精神的旧香港,和刘sir阵营代表的依靠现代制度和法治精神的新香港。我们不难发现,香港的旧势力被形塑成了一个权利深渊,一个人治泛滥的所在,这与我们常识中大多数香港电影的努力相左——毕竟“香港最好的时光已经过去”。但如果本片的观念认同刘sir治下的新香港,仿佛并不需要将李sir与他背后的组织区分开来,成为一个独特的中间地带,而刘sir通篇宣教的说辞和反派们一泻千里的技能,让他成为比李sir枯燥乏味得多的角色,一句“香港是亚洲最具法治精神的城市”的喊话,真是对谁喊都不会错,不过如果深究“香港法治精神”又究竟是谁家之法呢?如果给一个结论,这两个阵营似乎都无法代表影片立场,《寒战2》并未解决身份的焦虑,反而导向了更大的虚无。

当然可以简单的从港片面临的市场境遇来解释这样的角色、身份、立场和价值的含混和双重否定。《寒战》作为卖相上佳的类型片,势必给观众一个交代——一个清晰的解决策略,需要将看上去的恶人绳之以法;而牺牲掉一些故事的合理性和完整性,保留了暧昧的解读空间,这怎么看都是一笔划算的买卖。

因此,《寒战》系列的好玩之处,不在于在技术上如何呈现盘根错节的故事如何落槌,而在于在驳杂的价值观和立场中,会如何平衡出一个令各方满意的解决方式。

这才是寒战真正要面对的智力游戏。徐浩峰老师说,电影呈现给观众的不应是道德的是非,而应是道德的困境,高级的叙事艺术是混淆是非的。从这一点上说,我愿意等待《寒战》的下一步。

《寒战2》几乎用宣教的语气在一遍遍强调,香港是世界金融中心,是亚洲最安全的城市。而吊诡的是,如果你相信了这个故事,你反而会觉得香港是一个人心惶惶的危险之地,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浮城。

《寒战2》呈现了一个典型且极致的香港城市空间。警司室内空间线条明朗,颜色整体灰白中泛着金属色泽,机械感十足,而室外则人潮涌动,大道上车流规则而密集,街巷和地铁内摩肩擦踵,最打眼的还是那把整个香港尽收眼底的航拍镜头,密密麻麻的超级高楼就像冰刀直插云霄,这寸土寸金的土地正在超负荷运转——一个熟悉的香港电影空间,一个发达的、焦灼的社会日常。

这种机械、缺乏温度也体现在故事和人物中,《寒战2》有着机巧的结构和庞杂的人物线索,但本片对于人物的诉求显然是功能大于形象,各个不同的角色就像是在一场严密棋局中被设计好的棋子,大多数推动人物行为的是身份和关系,而非江湖义气和兄弟情义,当完成这一环的情节推动功能后,便落棋无悔的谢幕下台。

在某篇电影文化分析的文章中有一种观点,同样是犯罪题材,台湾电影往往对准的是自下而上形成的地方黑帮,冲突更为伦理化,最终情往往比理大;而香港的犯罪题材电影普遍更为精英化,大家在精致的写字楼里通过智力游戏决胜负,大多数人选择对一个发达的、制度化的规则臣服。电影折射社会文化,香港的浮城身份、金融城市的自危感、资源争夺带来的高压,决定了此地独特的生存法则和社会日常。在众多的港片中,在这个远离乡土中国想象的后现代城市,人游走在发达制度和技术建构的石头森林中,以个人对抗组织。

这种精英主义在《寒战》中一览无余,《寒战1》还停留在警局之内,《寒战2》已经上升到港府上层,弥漫着巨大危机感。对于内地观众而言,这种具有原型属性的上层的权利角力故事在坊间小道消息中常常听到,但当一个当代现实题材电影具象的呈现出最高权力机构在封闭空间中以权谋之术支配未来香港命运的密谋会议,一个上层建筑驱动一切的现实镜像才是全片最大的震惊体验,极致的科技将走向科技的反面,那么极致的民主是可靠的么?

智商高达192的李家俊就像希斯莱杰饰演的小丑,是一个“现实世界里一个活生生的精神扭曲的人物”,一个价值判断与权谋组织不谋而合的高智商,不过是被当做布局的棋子被玩弄于股掌之上;而为李sir效力多年立下汗马功劳的老部下,也不过是因为个人利益受到挤压,恰好集合了夹带私货的投机心理和革命情谊,从而成为上层行动计划的打手,上层建筑的稳固和残酷一览无余,而看透一切的李sir似乎明白,除了被裹挟其中,他自己并没有退路。从这一点说,无论李sir是否真正黑化,都存在着合理的解读空间。

这种身份的模糊和反转一如《寒战2》折射对于“香港身份”的立场,一种游移的自我认知。如果说《无间道》影射出了某种对香港未来模糊政治命运的集体性不安情绪,那么《寒战》系列则是重锤强调本土意识,“香港是最具法治精神的城市”、“香港是亚洲最安全的城市”,类似于一种(面向对岸的)“喊话”。

很显然,在《寒战2》中并不存在一个实际介入的地理概念上的内地,但“九七症候”却以一种游魂般的方式笼罩其中。寒战行动的执行者,李sir的老部下O记,曾经在前97时代立下汗马功劳,他们愿意赴汤蹈火参与到寒战行动中辅佐曾经的老部下上位,除了革命情谊以外,直接原因却是因为新任处长刘sir上位后,新旧权利的交接过程中削减开支而导致的经济困难;而推动李sir上位的权谋层代言人蔡sir,则是前97时代的前前处长。换言之,寒战行动是一场立场不同的新旧势力角力。

问题的有趣之处在于电影本身/创作者的观念认同。暂且简单粗暴的将寒战行动的两侧,氛围李sir阵营代表的依靠本土势力和实干精神的旧香港,和刘sir阵营代表的依靠现代制度和法治精神的新香港。我们不难发现,香港的旧势力被形塑成了一个权利深渊,一个人治泛滥的所在,这与我们常识中大多数香港电影的努力相左——毕竟“香港最好的时光已经过去”。但如果本片的观念认同刘sir治下的新香港,仿佛并不需要将李sir与他背后的组织区分开来,成为一个独特的中间地带,而刘sir通篇宣教的说辞和反派们一泻千里的技能,让他成为比李sir枯燥乏味得多的角色,一句“香港是亚洲最具法治精神的城市”的喊话,真是对谁喊都不会错,不过如果深究“香港法治精神”又究竟是谁家之法呢?如果给一个结论,这两个阵营似乎都无法代表影片立场,《寒战2》并未解决身份的焦虑,反而导向了更大的虚无。

当然可以简单的从港片面临的市场境遇来解释这样的角色、身份、立场和价值的含混和双重否定。《寒战》作为卖相上佳的类型片,势必给观众一个交代——一个清晰的解决策略,需要将看上去的恶人绳之以法;而牺牲掉一些故事的合理性和完整性,保留了暧昧的解读空间,这怎么看都是一笔划算的买卖。

因此,《寒战》系列的好玩之处,不在于在技术上如何呈现盘根错节的故事如何落槌,而在于在驳杂的价值观和立场中,会如何平衡出一个令各方满意的解决方式。

这才是寒战真正要面对的智力游戏。徐浩峰老师说,电影呈现给观众的不应是道德的是非,而应是道德的困境,高级的叙事艺术是混淆是非的。从这一点上说,我愿意等待《寒战》的下一步。


相关内容

  • 克莱默夫妇影评
  • <克莱默夫妇>影评 看完此部电影,感觉确实一举囊括五项奥斯卡奖项实至名归.在此应用课上讲的一些表现手法进行几个场景的分析. 泰德是一个典型的工作狂,作为一个广告设计师,事业有成,然而在他兴冲冲回家想同妻子分享自己即将升职的消息时,妻子却告诉他她再也无法忍受泰德一心扑在工作上忽视了妻子儿子 ...

  • [等风来]影评
  • <等风来>影评 "不管你有多着急,或者你有多害怕,我们现在都不能往前冲,冲出去也没有用,飞不起来的.我们得停下来,什么都不要想,让自己清空,只是等风来." <等风来>是滕华涛继<失恋三十三天>后的又一治愈系电影,没有奢华场景,没有跌宕起伏的剧情 ...

  • 重庆森林影评
  • <重庆森林>是在王家卫的另一部电影<东邪西毒>后期制作期间完成的,为期仅为两个月.电影主要场景为香港尖沙咀的重庆大厦及中环的兰桂坊.中文标题"重庆森林",隐喻指的为城市的石屎森林.影片描绘了一个悖论,在即使人口稠密的香港居住,他们大多是孤独和生活在自己的内 ...

  • 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关于电影[室友]的影评
  • 女性心理学家卡伦·霍妮认为,我们早期的基本焦虑(来自于父母的爱的缺失)导致了我们的神经症需要,概括来说有三种,亲近人.攻击人和回避人.所谓亲近人就是深感自己的无助感与自卑感而迫切需要得到他人的认可与帮助:攻击人就是一种对支配他人.利用他人,对权力.地位与声誉的需要:回避人就是独善其身.消极避世.正常 ...

  • 识别输血不良反应的标准和应急措施
  • 淮滨县人民医院中心血库 识别输血不良反应的标准和应急措施 常见的输血反应和并发症包括非溶血性发热反应.变态反应和过敏反应.溶血反应.细菌污染.循环超负荷.出血倾向.酸碱平衡失调.输血相关性急性肺损伤和传播感染性疾病等. 一.常见输血不良反应 1.非溶血性发热反 常见的输血反应和并发症包括非溶血性发热 ...

  • [爱德华大夫]影评
  • 爱德华大夫观后感 看<爱德华大夫>是在学校的巨大的阶梯教室,作为个性心理学课程的一部分.它虽然没有多恐怖的镜头,但当我紧盯那荧光幽幽的屏幕的同时,汗毛全都竖了起来,背后似乎有人向我走来,正一点点靠近,我毫无勇气回头,因为我正被希区柯克所营造的巨大的令人窒息的惊悚气氛笼罩着,快要瘫软在接连 ...

  • 人工智能影评(精选10篇)
  • 我对科幻电影一向有个性的偏好,不管是经典的,还是商业的,恐怖还是喜剧,大片或是成本低的小片,甚至是烂片,也看了很多.异形啊,生化危机,独立日,后天等等,这些经典的科幻片也很好看,但也仅归好看罢了. 库布里克启动.斯皮尔伯格完成的科幻作品<人工智能>却不明白如何形容.影片讲述了人工智能机器 ...

  • 我眼中的2046--王家卫的爱国情怀
  • 很多人都说看不懂2046 我不知道是不是因为他们不喜欢王家卫的原因 但也有可能是王家卫在这部电影中将他要表达的东西用过于隐晦的方式呈现了 但其实这些让影评们批评的一塌糊涂的所谓"花哨,俗物"的表现形式,都只是王家卫为了要表现他内心焦虑的真正有用心的形式. 整场电影的独白,对白,细 ...

  • 安娜卡列尼娜电影影评
  • 安娜卡列尼娜电影影评 风絮飘残以化零,泥莲刚倩藕丝萦,珍重别拈香一瓣,记前生.人到情多情转薄,而今独个悔多情,又到断肠回首处,泪偷零. --纳兰性德 当安娜倒向铁轨的那一瞬间,我分明看到她褐色的眼睛里有一种绝望随着睫毛的抖动而向四周扩散,就像沾了水的旧信笺,蔓延的不可抑制, 那是一种对爱情的绝望. ...